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_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七年级下册 第1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常,对《朝花夕拾》内容及创作背景有基本了解。

2,过程与方法:掌握字词,熟读课文;梳理内容,品读人物;学习手法,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感受作者阿长的同情、祝福和深厚的怀念之情。

【学习内容】

重点:理解标题,梳理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深入文本,体会人物情感。

难点:掌握详略结合、欲扬先抑的手法;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二课时:字词文常、默读思考、梳理内容、细读文本、品析人物、品味语言

第三课时:明确手法、了解背景、主旨情感、拓展延伸、本课小结、课堂训练

【前置学习】

1,了解鲁迅生平经历,阅读《朝花夕拾》。2,了解《山海经》。

第一课时

1,激趣引入,奇书简介

有这样一本书——

在浩如烟海的史书古籍里,有那么一本神奇的书,围绕着它身上的谜团一直没有解开,书中讲的到底是什么?成书于何时?作者是谁?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从来都是众说纷纭,却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内容,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它的学术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它大量地、有条序地记载了当时中国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内容,如、、、、矿藏、国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这本书是——《山海经》

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5篇、海外经4篇、5篇、4篇。《·》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等。保存了包括、、、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就是这样一本神奇而神秘的书,却与一个普通而卑微的保姆产生了联系!请看到《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_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七年级下册 第2张

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_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七年级下册 第3张

2,明确文体,引出作者

这篇文章是回忆性散文,它出自哪里呢?(《朝花夕拾》)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充满了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原名"旧事重提"。)

这本散文集的作者是谁?

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_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七年级下册 第4张

3,作者简介,学生复述——鲁迅(1881.9.25—1936.10.19)

①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改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②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中国现代学术开创者、中国翻译文学开拓者、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先驱)

③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④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_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七年级下册 第5张

(初读感知)

1,掌握字词:学生朗读识记,教师补充理解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疏懒 霹雳 孤孀 絮说 福橘 粗拙

烦琐 惧惮 郝懿行 舫 胸脯 倘使

淡薄 憎恶 震悚 莫名其妙 深不可测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情有可原:根据实际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惧惮:害怕。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秘。莫,没有谁。名,说出。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粗糙低劣。

2,带问默读:文章写了哪些与阿长有关的事件?仿照题目,关书回忆,口头表达:阿长与 。例:阿长与称呼身份/说闲话/睡姿/福橘/繁琐规矩/长毛/隐鼠/《山海经》

(研读领悟)

梳理内容,归纳事件,品味语言,分析人物,明确详略。

打开书本,回到文章,我们一起跟随作者鲁迅的思路,读读这篇回忆散文写了哪些与阿长有关的事件。我们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屏显核心,教师板书)

(1)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开始,首先我们应该要知道:阿长是什么人?

在哪一段介绍了她的身份?是什么身份?(齐读第一段:保姆)即一个劳动妇女。如果从社会群体来说,其实她和骆驼祥子一样,都是哪一类人?——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板书)

那么她的名字呢?文章有没有说?——她无名无姓。那么我们一家和别人怎么称呼她?

平辈:长妈妈(略带客气)

祖母:阿长(长辈对晚辈)

"我":阿妈(孩童昵称)

称呼分析,探究地位

"长":从外形称呼别人,起的外号,例如:眼镜、胖子。祖母是长辈,对待晚辈又是家中保姆,可以直接这样称呼对方。可是平辈之间,就不是特别的尊重,所以是"略带客气"。

"阿":带有亲切之感,所以祖母对待"阿长",含有喜爱的意思。"我"称呼"阿妈",是孩童对长辈的昵称。

"妈":含有亲切尊重的含义。

不管如何称呼,都不是她的姓名。那么她的外号取对了吗?理由是什么?

外形:黄胖而矮——肤色、体型、身高

习惯:因为叫惯——随意随便,不放心上

(例举:古代社会,重男轻女,有姓无名,待字闺中;姓名是身份象征,所以古来知识分子,皆有姓名字号;今更有笔名、艺名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阿长——身份卑微、地位地下。

【板书笔记】

1-2:姓名不详,称呼很多,黄胖而矮——身份卑微、地位地下、略带客气

过渡:本文是回忆性散文,以人为本,所以要以事写人。接下来我们读读写了哪些事?

(2)齐读3-5段,说说写了什么事?体现了阿长什么特点?我当时是什么情绪?

1,切切察察、絮絮叨叨

神态:低声絮说(装出一副神神秘秘、神经兮兮的样子)

动作:竖起手指,上下摇动,指指点点(十分没有礼貌)

所以,从小接受了私塾严格教育的"我"对阿长这种习惯的态度是:最讨厌!

2,限制行动,喜欢告状

3,睡相不好,难以改变

"一到夏天":说明多年以来如此,形成规律,如日升日落、春来冬去。对其批评。

"又伸开":一个"又"字可以看出"我"对这种事情的厌烦和无可奈何。

"摆成一个大字":"摆"这个动词好像在写阿长是故意的,对此完全不放在心上。

教师引导:难道我就这样忍气吞声吗?难道我就这样坐以待毙吗?难道我就这样束手无策吗?终于做出反击,我向母亲去:诉苦。

母亲有没有什么表示?——"曾经这样的问过她。"

"这样地"是哪样?(母亲语言委婉含蓄,学生演读原文体会)

那么阿长能听懂母亲意思吗?理由?为什么不说得更直白点?(能。"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连当时年幼的我都能听懂母亲话里有话。母亲较有涵养。)

结果如何?(好像还还变本加厉了—"满床""胳膊还搁在颈子上")

面对这样的情况,也只能忍气吞声,所以作者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自己心理:无法可想!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是写阿长粗俗话多,通过三件事例来具体表现。

【板书笔记】

切切察察、絮絮叨叨(最讨厌)

3-5:粗俗话多 限制行动、喜欢告状

睡相不好、难以改变

(3)自由诵读6-12段,从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阿长?"我"又是什么情感态度?

1,吃福橘(6-11)

事情发生在何时?这个时候对小孩子来说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春节除夕最高兴)

"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省略号使用得极妙,有什么效果?(小鲁迅沉浸在自己的美好幻想中,对明天将要获得的好吃的、好玩的,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期待。)

"然而":话锋一转,情绪由高转低,暗含了厌烦无奈之情。

"又"有何效果?(说明她已经放了很多福橘在这里,一次一次现在又进来。)

阿长须鲁迅怎么配合她呢?(睁开眼,说祝福,吃福橘)朗读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情。

终于到了第二天,文章是怎么描写阿长的?(朗读8-11段)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7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2,道理多(12)

避讳修辞、讲究形象、珍惜粮食……繁琐之至、非常麻烦

小结:鲁迅对这些事情感态度是什么?(不耐烦、烦琐之至、非常麻烦)

但是阿长这样的行为我们也应该去理解去包容,为什么呢?(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对美好平安生活的一种渴求向往。——身世悲苦,需要祝福;爱鲁迅,重视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阿长什么特点?——迷信、善良。

【板书笔记】

6-12:规矩烦琐 吃福橘、道理多——迷信善良(不耐烦)

第二课时

梳理内容,归纳事件,品味语言,分析人物,明确详略。

打开书本,回到文章,我们一起跟随作者鲁迅的思路,读读这篇回忆散文写了哪些与阿长有关的事件。我们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屏显核心,教师板书)

(回顾课文内容,温习笔记要点,继续研读文本)

导入:长妈妈是非常擅长讲故事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给童年鲁迅讲过美女蛇的故事,对童年鲁迅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让他觉得百草园充满了神秘感和神奇之处;一方面让他"长的草里是不敢去"。那么本文中,阿长讲了什么故事呢?

(1)请默读13-17段,然后复述故事,并用四个字概括这一部分内容。

讲述故事(略);概括内容:九宫格形式——"英勇"护城

这件事给"我"心理带来了冲击,文中哪些语段体现了?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展示打心底里的赞美吗?(表面赞扬,实则调侃:愚昧无知)

(2)就连这一点特别的敬意最后都消失了,是发生了什么?齐读18段。

谋害隐鼠——令人讨厌

教师引导:从生活习惯、道理规矩,到愚昧无知的长毛故事,最终对阿长厌恶到极点,就是隐鼠事件。但是对阿长的厌恶烦躁,马上被其他事情给转移了、冲淡了,是什么事情?

(3)默读19-29段,思考这一部分集中笔力、详细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概括: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提问:"我"真的打心底里想要《山海经》吗?从哪里看出来?(连阿长也来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