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你怎么理解的?)

这个问题,我们也许不是想知道人的初期的道德状态,可能更想知善恶的来源。,
也许我们终极想知道的是,善恶到底从哪里来,我们从何选择?

个人觉得善和恶都是生存需要,一是利一是情。现实生活上,不说婴儿人之初,我觉得成人很多人也是不善不恶的,只是唯利是求。
也就是选择是从生存需求出发。 没有从善恶出发的,这是最实际的,我们中国人最需要的就是实际。


这就导致了有一种观念, 只要能生存有利益,事情的善恶是无所谓了,大多是睁只眼闭只眼。 
于是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不仅仅是有些底层人为了基本生存有时挺而走险做出外人看是恶的事,还有相当部分的优秀的人,根本不为生存所愁,也做着一些外人看来是恶的事。
这种状态下,他们的想法也许是,都是韭菜,我不割也会有别人割,于是做起来毫不违和。 
这种状态下是只有利,没有情感需求,


我们从善,一方面有利的需求,另一方面有情感需求。 即使再恶的人,他也不会对自己亲人至友做恶,而是会愿意最好的给他们,这就是善。 而当他们的亲人至友在某方面无知可能上当时,他们不会想,反正他们不被这些人骗,也会被别人骗,无所谓。 而是会及时提醒他们别上当。
他们对亲人至友这么做,就是他们对亲人有百思特网情感,也因为他们的生存需求是和亲人至友结合在一起的。
而他们对外人可以无所谓,甚至别人不割我来割。就是因为,他们把这些不认识的人视之为物,视之为他向上发展的工具,而不是视之可以和他一样生活发展的人,没有情感,就会做恶。


为何会没有情感,我们是天生无情感的人吗? 
不是的。其原因可能在于我们是一个从古代帝国制度发展来的民族,这一套古代帝国制的礼教对我们影响太深了。
君臣,父子,夫妻,全是占有支配关系,没有平等的人的关系。(当然,也有亲情,但那是最原始本能的亲情,这也是今天我们能至少保持对亲人至友不做恶的原因。虽好但范围十分狭窄)。人在古代社会中发展,也是上下占有支配关系,所以,他人的存在,不是平等共同生活的存在。而是上下支配关系,是物的关系。古代帝国是消亡了,但是这种关系模式生活模式还是深深刻在我们思维潜意识中,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几千年的沉浸,让这种思维模式让我们浑然不觉这有什么不对劲,觉得天然就是这样。
于是就会出现只要能向上发展,可以视他人为物。 于是很自然地就是我只要能发展,他人怎样关我什么事?我不割也有别人割, 
于是乎,我们的商业环境显得特别的无序,百思特网到处充满欺骗和无良, 并以此为荣,显得比别人高人一等。


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模式,视别人是和我们一起生活的人。 我们的生存需求是和别人结合在一起的。就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我们对别人会很自然地友善,欺骗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商业环境在这种理念环境下会改善,并结合法规和规则完善会有质的改变。


说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和别人结合在一起的,很多人是没有切身体会的,至少没有和亲人至友那样的直接感受。就是因为我们发展的根基,起跑线是在古代帝国制度那里而来的,那种感受的模式至今还在影响我们。 这也是善恶这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对人的善是很自然事情,却会让我们一代一代地困惑的原因。我们很容易会把善恶与人的实力强弱混淆,一锅粥地搞不清楚。于是去问,婴儿来时,他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古代的礼教制是国人不可碰摸的痛。鲁迅说吃人的礼教,说的是一点都没有错。

如果把自己比作鱼儿,社会百思特网比作水。 我们童年时感觉社会是清澈的小溪(就是因为儿时,有家庭本能的亲情护着我们),成年时则犹如奔涌的黄河,看不清方向,身不由已,泥沙俱下,被裹挟着向前奔涌向未知的地方。
但是除了黄河,我们还有长江,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能像长江一样,即清且美,即有力又从容就好了。这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从起点要去的目标。

人之初 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你怎么理解的?) 第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