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舟泊吴城  【清末民初】陈三立   夜气冥冥白 ,烟丝窈窈青 。   孤蓬寒上月 ,微浪隐移星 。   灯火喧渔港 ,沧桑换独腥 。   犹怀中兴略②,听角望湖亭③。注释  ①吴城:镇名,在江西鄱阳湖西岸。②中兴略:指重振清王朝国运的方略。   ③望湖亭:在吴城镇,清朝时有把总驻防。 吴城,在江西永修县东北。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月,是时诗人回南昌西山祭扫父墓,舟行夜泊于鄱阳湖畔的吴城。在此前一年,京师发生义和团起义及八国联军入侵事件。作者夜泊吴城镇边,眺望江上水气升腾、雾霭弥漫、渔火闪亮、流星缓行的夜景,不禁联想到人生世态,顿感世事犹如沧海桑田般变化无常。国运衰微,个人仕途受挫,愈添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忧国之思、失意之慨,但一听到湖亭上阵阵号角声,又振奋起复兴中华之壮志。诗中最妙的是“孤蓬寒上月”一句。这是一个倒装句,本应为“寒月上孤篷”。诗人把“孤篷”突出在前,强调自己内心孤单、凄凉的感受。“寒”字本为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动词,是说孤篷使挂在其上的月亮也有了寒意,也就是说,诗人已将自己内心的寒意移情于月亮之上。

注释  ①吴城:镇名,在江西鄱阳湖西岸。②中兴略:指重振清王朝国运的方略。   ③望湖亭:在吴城镇,清朝时有把总驻

《夜舟泊吴城》【清末民初】陈三立夜气冥冥白 ,烟丝窈窈青 。孤篷寒上月 ,微浪稳移星 。灯火喧渔港 ,沧桑换独醒 。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

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这一句中其实用了曲喻,这里的看雨其实不是雨,而是以雨声比喻风吹孤蒲的声音。其中微风声音都能听,可见夜之静。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唐代 · 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赏析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扩展资料:作者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写作特色寓情于景,景中含理。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主题归纳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次北固山下》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赏析: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残夜将尽,旭日从水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原文: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扩展资料: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次北固山下①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翻译]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家书要传到哪里呢?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赏析]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 “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 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夜舟泊吴城翻译+赏析 要尽快!!!!!!!!!! 第1张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流年似水 乡情如歌 ——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 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飘流他乡的游子已经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载着归客的行舟也开始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北固山是扬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一个美好的想法:我写上一封书信让那北归的鸿雁捎给洛阳的家人,让他(她)们也知道我此时此地的心情吧。尾联不仅与首联相照应,也使诗中客观景物全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原本自然之景物也就有了人的灵性,向人们诉说着诗人心中的美好感觉和愿望。 如果说颌联是从景物入手,以形式之美引发颈联;那么就可说颈联是从天人感应拓展,以胸怀之美照应颌联。王湾之后的当朝宰相张说,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写在办公的政事厅上,让人们好好学习,意义恐怕就不是单纯的艺术性问题了,张宰相更看重的是此诗道

夜舟泊吴城翻译+赏析 要尽快!!!!!!!!!! 第2张

诗开篇写了青山绿水的色彩美丽,意在以美景衬哀情引出下文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抒发了淡淡的思乡之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入”字用的好,是进入的意思,写出了一年未尽已经立春的时节,有向上的力量,表达了一年又去,作者对家乡淡淡的相思之情。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今天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偿词二首》) 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 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唱一曲,暂凭樽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一、译文两岸菰蒲茂密望不到边际,湖上茫茫绿水荡漾,荷花在夜晚静静开放,风露中满含细细幽香。远处的寺院灯火,越来越显得明亮,我还要等待月落天黑,欣赏这万顷闪耀的湖光。二、赏析第四首的前两句写船过菰蒲:菰蒲无边,湖水茫茫,荷花夜开,清香扑鼻。月夜泛舟于这样的荷花丛中,更加令人陶醉。“更待月黑看湖光”,提示组诗中的后文写月落之后的湖光景色。诗人取“月黑”才好“看湖光”这一充满理趣的现象,提供了可供读者深掘的哲理境界。三、出处宋·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其四。四、原文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夜泛西湖五绝》为组诗,共五首,这组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此时正与任察推的吕仲甫携妓夜游。这组诗就是为这次夜游而作。二、《夜泛西湖五绝》其二。1、原文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2、译文三更快完的时候月亮已经渐渐落去,要落不落的景色非常奇特。明天的事情谁又能料到会怎么样,知道苍龙到西没有的时候。三、《夜泛西湖五绝》其三。1、原文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唯有菰蒲声。2、译文也已经深了,天也快亮了。 渔人赶在未晓之前盗鱼。船穿行于菰蒲之中发出的声响外,已没有任何声音,进一步写出了夜深人静。四、《夜泛西湖五绝》其五。1、原文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2、译文月落之后的湖光,给人以变幻多端、神秘莫测之感,第二句是写"月黑"之后,风平浪静之时,湖光清晰可见;第三句写随着船行,湖光如同也在移动,然后跟着进入了寺中;第四句是说船来到寺庙之下,却根本看不见刚才仿佛"两两入寺"的湖光;烘托出了一种神秘的气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泛西湖五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湖泊一望无垠,漂泊渺然,一片白茫茫的样子,荷花的幽香慢慢飘来,在夜间迎风绽放。我悄然看到远处的寺庙里灯火明亮,啊…正在等待淡得秽暗是欣赏秀丽的湖光山色啊。此诗山水意象所含有的哲理内容是极不明的,确诗人取“月黑”才好“看湖光”这一充满理趣的现象,提供了可供读者深掘的哲理境界。有些山水意象充满对社会的思考,充满对人生之谜的怅惘没具体的,自己打的,快赏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夜泛西湖五绝其四菰蒲无边水茫茫, 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 更待月黑看湖光。此诗山水意象所含有的哲理内容是极不明的,确诗人取“月黑”才好“看湖光”这一充满理趣的现象,提供了可供读者深掘的哲理境界。有些山水意象充满对社会的思考,充满对人生之谜的怅惘。譬如上面所引这组诗的另一首: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物奇。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诗人被“欲落未落”的月景所倾倒,但是,却不能忘怀尘世,想到变幻莫测的“明朝人事”,诗人痴迷怅惘,直至天明。对社会、人生深沉的思考,哲理性的思辨,尽在不言之中了。诗人以哲人的目光审视大自然,于是,日月星辰、山河草木就无不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内容。当它们被作为意象摄入诗中,也就含有了永久的哲理:我是谁?世界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由音乐与色彩底波澜吹送我们如一苇白帆在青山绿水中徐徐地前进,......它不独引导我们去发现哲理,而且令我们重新创造那首诗。

夜泛西湖五绝其四菰蒲无边水茫茫, 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 更待月黑看湖光。赏析:此诗山水意象所含有的哲理内容是极不明的,确诗人取“月黑”才好“看湖光”这一充满理趣的现象,提供了可供读者深掘的哲理境界。西湖湖边无边无际的菰蒲,映着茫茫的湖水;淡淡的清香从夜晚开放的荷花丛中慢慢地飘散出来…… 给人一种舒服的感受。唯美!后二句的翻译:渐渐的看见孔明灯高出了寺庙,但更期待天上的月亮黑好看湖面上的光.自己看好的话追加分哦

湖泊一望无垠,漂泊渺然,一片白茫茫的样子,荷花的幽香慢慢飘来,在夜间迎风绽放。我悄然看到远处的寺庙里灯火明亮,啊…正在等待淡得秽暗是欣赏秀丽的湖光山色啊。此诗山水意象所含有的哲理内容是极不明的,确诗人取“月黑”才好“看湖光”这一充满理趣的现象,提供了可供读者深掘的哲理境界。有些山水意象充满对社会的思考,充满对人生之谜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