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1张

王澍把中国的奢华建筑称为“驴粪蛋表面光”工程。外部光鲜,内部省钱,十年后就不能看了。 (曾翰/图)

王澍,生于1963年11月,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85年,王澍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工作。2000年王澍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2012年2月27日,王澍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奖,成为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相当于建筑的诺贝尔奖)可以说是中国建筑行业的至上光荣。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建筑大师的15个经典案例。

乌镇 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

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2张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场馆由「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领衔设计,建筑风格兼顾了传统江南水乡的特色和现代建筑理念。

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3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4张

在建筑外立面设计上采用260万片江南小青瓦,5.1万根钢索以网状肌理寓意互联网。整体呈现江南古老建筑与现代网络相融共生的和美场景,也和整个乌镇形成口口网富有生机的时代对话。

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5张

整个中心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场馆分为会议中心、接待中心和展览中心三个功能区块。其中占地4000平方米的主会场可容纳3000名嘉宾记者参会,另有十余个大大小小的会场,用于举办互联网大会各分论坛。

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6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7张

走进会展中心,像是进入古色古香的江南园林。白墙灰瓦、小桥流水,古拙的外立面让这座现代化建筑完美地融入了江南风景,而一些古建筑的上的木结构、青石砖等元素,也点缀其中。

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8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9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10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11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12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13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14张

文村

该项目的建筑设计师王澍和其他一些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一样,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尝试学校、博物馆、公寓等类型的项目后,洞桥文村是王澍的第一个农居房项目。

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15张

文村依山沿河而建,周围是农田。

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16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17张

清晨,浓雾下的文村新建农居房,大部分新建建筑位于村子西端,除此之外,文村中的部分老建筑也经过立面改造和修缮。

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18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19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20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21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22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23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24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25张

从农居房的使用上,建筑师针对家庭结构也有所考量:一幢房住上下三代人的情况在农村十分常见,但是不同代的人总有各自年代的生活习惯,一起生活难免会有矛盾,而文村新农居房的结构是:大部分农居都有贯穿三楼的天井,而一楼与二三楼在屋内是不能上下走通的,一楼的人只能通过屋外的楼梯上楼,这就意味着二三楼的年轻人生活不会被一楼老年人打扰,但是通过内部的天井,两代人还是可以有视线和声音的交流。

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26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27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28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29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30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31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32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33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34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35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36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37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38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39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40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41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42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43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44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45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46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47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48张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第49张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杭州有座象山,一弯清水环绕。依山傍水,有人筑起楼房。这楼房并无规则的错落在那里,似乎是从山脚下生长出来的。

这里就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象山因为校区的存在,为人熟知。有篇文章写到:象山是何时有的?答案是:自从象山校区建成后,就有了象山。

象山校区建筑出自2012年建筑界诺贝尔大奖——普利茨克奖得主王澍之手,恐也是他目前最大规模的建筑实验。从这批建筑里,吾人可以看到建筑师的个性,看到手工年代的下水道,甚至能见到古建筑上梁时的桃符,上面虔诚地写着:上梁大吉。从这批建筑里,可以体会出一种中西文化的交融,更多是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阴阳八卦、书法绘画,无所不包。

水中的美院,也显示出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追求

王澍对待材料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这就是象山校区中的一道很有特色的墙面

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丰富的墙面细节,多变的窗格充分显示了设计者的创意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水岸山——获奖之后王澍的第一件最著名的作品

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水岸山居”,是教授王澍为学校设计的专家楼,也是他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后的第一件作品。

王澍最新的课题,就是如何将传统的夯土建筑应用到现代。水岸山居就是他们的“科研成果”。波浪形的黑瓦屋顶,黄色的土墙,水岸山居宛如水乡的长廊,又如山地的村落,而它利落的线条和回转的空间,也充满现代美感。

在水岸山居这样一个实验性的建筑中,王澍既探索了生土材料,也尝试在一栋建筑中解决一个村落的设计,“它还是用建筑的方式,演绎中国传统的山水绘画和进入式结构。如果把这个建筑立起来,它就像一个山水立轴。”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文正学院图书馆位于景色优美的翠微湖畔。位于江苏省吴县越溪,建筑面积9600㎡。为学生提供上网、阅览、计算机课程学习等多种服务。

如何让人生活在处于“山”和“水”之间的建筑中,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设计这座图书馆的背景。基地北面靠山,山上全部竹林,南面临水,一座由废砖厂变成的湖泊,全为坡地,南低北高。南北向进深浅,东西向以水为界,曲折狭长。

按照造园传统,建筑在“山水”之间最不应突出,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二层。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这个方向是炎热夏季的主导风向。值得强调的是,沿着这条穿越路线,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

基地北面靠山,山上全部竹林,南面临水,一座由废砖场变成的湖泊,全为坡地,南低北高,高差4m。南北向进深浅,东西向以水为界,曲折狭长。按照造国传统,建筑在“山水”之间最不应突出,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二层。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这个方向是炎热夏季的主导风向。值得强调的是,沿着这条穿越路线,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而从一个文人的角度看,那些小房子也许更重要,例如,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图书馆的“诗歌与哲学”阅览室,便是一个中国文人看待所处世界的“观点”,一个人与自然生态相互平衡的位置。

波光粼粼的蓝色湖面是前景,几个白色“盒子”似跳跃般的姿势,又似随意堆放的几何体,动静之间,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篇建筑评论文章 这样分析王澍:“很长一段时间,王澍痴迷于一种游戏……晃动着手中的木盒,六只觳子在盒子中滚动,彼此撞击或撞向合壁发出清脆的声响,随后呈现在桌面上的 是六只堆叠或散落的立方体。”

这句话的意思用在文正学院上正恰好。“几个小立方体甚至冲破了大盒子的重重束缚,破茧而出,从而完成了一种‘复杂建筑——简单城市(complexhouse—simplecity)’的跃进。”

瓦园

一片草木茂盛之地,地下60cm处隐存着一座古迹的基础,瓦园将以一种小心的建造方式轻放在那里,将用回收的江南旧瓦,支撑起一片巨大瓦面。一半平铺,一半沿对角线起坡。它既是场地,登临其上,又似屋面,它实际上是一种全新意识的园林,瓦园,一处沉思与反省之地。传统中国建筑画多用一种低角度俯瞰,这种视野是特别超越性的。用回收旧瓦建造,重启了中国传统上建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方式。瓦园一隅,王澍和他带去的工匠会建造一处竹材敞廊,许江以象山校园青瓦屋顶为题材的组画“黑瓦、白瓦”将悬挂在那里,与威尼斯满城瓦顶相对,构建起一位建筑师和一位艺术家关于超越城市的对话空间,登临其上的视野,根源于超越、沉思。方案以一种极具观念性的简练表达,构成一种现代人的心灵震撼。当观者走上瓦园栈桥戛然而止地回望,或许会在心灵深处升起城市对文化根源的乡愁,这种乡愁将掠过大地,超越城市和国界。

上海宁波滕头案例馆(已拆除)

宁波滕头案例馆位于上海世博园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与西安大明宫展馆和沙特麦加馆为邻。展馆总建筑面积1200㎡。

设计师以碎片的方式,构造出一种新的东西来。滕头馆是一种新乡村模式中的一个“构造单位”,形体方正,简单平静,震撼人的东西隐在建筑的内部。建筑外观为一座上下两层、古色古香的江南民居,是一个简单长方形围合的空腔,下屋上园,人从地面沿小道蜿蜒而上,又似层层高台。两侧长向墙不需开窗,短向两端为洞。建筑高约13m,树种于屋面上,约高10m。人行其中,视角是水平加些微的仰视,感觉身体被包裹着。

滕头馆的黑白相间的民居风格的外墙是用50多万块废瓦残片堆砌的。它们其中包括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等,年龄全部超过百年。展馆内厚厚的水泥墙上,凸显的纹理竟是竹片肌理,这是宁波工匠采用独有的竹片模板制作技艺制成的“竖条毛竹模板清水混凝土剪力墙”。馆内布置“天籁之音”、“自然体验”、“动感影像”、“互动签名”等特色区域。“天籁之音”的创意来自中国独特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参观者在馆内可以听到不同节气的“天籁之音”;在“自然体验”区域,参观者可感受滕头村的生态环境,体验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合宅

在四方当代艺术湖区内,坐落着一座由中国著名建筑师王澍设计的“三合宅”,这个三面围合一面开敞的建筑,在空间上是内聚和封闭性的,在形态上保持建筑与空间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不仅在于建筑本身,也体现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上,是设计者对于“中国房子”范型的一次具体的操作。它的显现与修正来源于具体的功能与构造问题的思考,例如屋面的做法,为了解决雨水的排泄,双曲面就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在这里,造型的考虑是次要的。

房子的基本状态“睡着了”,建筑师引入了“席居”的生活制度。房子与居者同为“梦游者”。空间形态与人的身体做缓慢、沉重、颠簸着的却没有中断的移动。房子中间围着一方浅池,水波、睡者、房子互相荡漾。温暖的目光看着周围世界的流衍。材料方面使用了产自苏州的水磨清砖贴面以及切割打磨的大青砖等传统材料。整体呈现了和谐自然的一派禅境。

五散房

“五散口口网房” 分别散布于鄞州公园各处,它们有着艺术的概念,却不奢华,在一个广袤的田野里产生,却与城市贴切地交融在一起。它们由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著名设计师王澍设计所形成的“五散房”。形成闲趣、随适的状态:一座是画廊,一座是咖啡厅,一座是公园管理用房,两座茶室建筑。五座建筑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不同的地方材料,不同的建造技术,在公园内营造出不同景观建筑的特性。这“五散房”不传统的园林建筑,却让市民引发 了对传统元素、现代建筑材料表现出的后现代艺术概念。

“五散房是5处小公建,一共才2000平方米。这的确是一次小实验,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期项目积累了很多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上的实际经验,这也是我们业余建筑工作室的工作方法。”建筑师王澍说。

据王介绍,几年前,五散房分为茶室、画廊、咖啡厅、管理用房等。分别用了5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檐下空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展示场地;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入;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

“五散房”所采用的墙砖,有的完整有的残缺,有的厚有的薄,有的雕花有的没纹,有的平直有的带弧,都是从老房子中拆下来的回收利用砖,而且采用了最传统的夯土技术。

王表示:“设计‘五散房’,当初出于3种考虑。一是如何做才能体现具有中国气质的现代建筑;二是如何不局限于造房子本身,和场地、环境有特殊的配合;另外,还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建造方法和建筑类型,譬如用夯土技术、钢构玻璃、预制混凝土等一些中国传统的建造方法。就像是做科学实验,这些小实验后来在象山校区二期项目中都有所体现。”

“中国的建筑工人多少带有点传统的手工艺,但是现在对传统的做法反而生疏了,很多手工艺不用,所以退化,进而被遗忘掉了。我们用一些小的实验,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象山校区一共有15万多平方米,都使用了传统工艺和建造方法,目的是为了推广,这样才有价值。中国的手工艺成本相对便宜,但传统工艺只有被使用才能够继承下来。”王澍说。

宁波美术馆

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美术馆。据了解,该馆总投资1.2亿元,分大小展厅9个,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1万平方米,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由宁波航运大楼改建的宁波美术馆。在长宽各4米、高1米的红砖展台上,六只模型演绎着整个设计的过程。而看上去,这些美术馆的木制模型比老的航运大楼更像航运楼,一些标志性的符号,譬如码头,不是被抹去,而是被强化了。在王澍看来,码头是宁波这座港口城市最有活力的东西,体现着城市生活的延续性。

宁波博物馆

村庄拆除后的残砖碎瓦,

在他的手中变成了人们记忆的城堡。

……

青色的天空,

映衬着灰色的砖墙。

时间在墙上留下冲刷的痕迹,

乍一看有种古旧城墙的感觉

但仔细一看,

这个“古旧城墙”却充斥着,

颜色、大小、造型不一的砖块。

视线稍稍往旁边移动,

开阔的路面上汽车在穿行,

不远处还有现代的高楼。

“古旧城墙”所在的这片区域是宁波的CBD(中心商业区),按照宁波当地的说法,这块区域是他们心中的“小曼哈顿”。光从名字就足以看到这块区位的重要口口网性。

“小曼哈顿”所在的这块区域,以前散落着几十个美丽的村落,城市扩张到这里,这些村落开始被拆得残缺不全,走在这些拆除不久的村子里,随处都可以看到残砖碎瓦。

但也没过多久,这些空地方加上周围的稻田渐渐被办公楼、广场、文化中心填满,中间空出了一块,作为博物馆的所在地。

王澍决定搜集散落在村落废墟上的残砖碎瓦,

就用这些来建造属于当地的博物馆。

一块一块搜集起来的破砖烂瓦,

遗弃在废墟里根本不会有人注意,

或许就这样永远被埋藏到地下。

但当把所有的碎片拼凑起来,

却变成了古旧沧桑的博物馆。

望上去浑然一体的博物馆墙壁,

看起来不过是普通的砖墙,

但当靠近后才恍然大悟。

搜集起来的残砖碎瓦,

相互交错堆叠起来,

变成了博物馆独有的墙壁。

在博物馆的墙上,

你看不到一模一样的砖瓦,

每一块都是绝无仅有,

经过时间打磨过的。

这里的每一块砖,

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

有的水泥石灰都还没有完全去除,

有的还雕刻着自己的身世来源。

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存在过的村庄,

在博物馆的墙壁上大都能找到残砖碎瓦。

所有的残砖碎瓦堆叠起来,

变成高大的博物馆墙壁。

仿佛是在诉说着他们搭建的村庄,

曾经骄傲的存在过。

除了残砖碎瓦堆叠的墙壁外,王澍还用江南常见的竹子作为模版,浇筑了博物馆的外墙壁。

竹条模板浇筑的墙面,线条分明。

一边是古旧的残砖碎瓦片堆叠的墙壁,

一边却是现代感十足的混凝土墙壁,

像是新旧的时光在相互交流着。

博物馆建成后,总会有人短时间内一次又一次的来到这里。

当被问到原因的时候,他们却说:这个地方全都被拆光了,变成一个新城了,只有在这座建筑上,我能够找到我过去生活的痕迹,我是为此而来。

这栋用残砖碎瓦堆砌的博物馆,像是用历史碎片堆叠成的古旧遗迹,每一个当地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一丝过去生活的气息。

这座记忆的城堡,

是当地人最怀念的去处。

美好的过去或许有很多,

难能可贵的却是去留住它。

南宋御街

2007年,杭州市政府找上王澍,希望王澍主持中山路南宋御街的历史街区综合保护与更新。当时的御街,已经非常破败。这条据说南宋皇帝走过的6公里长街,已经很长时间不维护了,商店很少,就剩下一些卖便宜货的,墙上的灰一块儿一块儿的,街上的人稀稀拉拉,晚上只有几个像鬼火一样的路灯。

这条承载了很多杭州人回忆的老街,成为了杭州老百姓的一块心病。从2001年开始,各方就已经围绕着怎么改造这条街道展开了讨论和探索,但一直没有找到特别理想的方案。最初,王澍并不想接下这个项目,“触及的利益太复杂。”

面对找上门来的政府,王澍提了六个条件:第一,要想做好,至少三年,设计之前,必须有至少半年的时间做深入调研;第二,坚决不做强制拆迁,保持足够数量的原住民,要保持生活的魅力;第三,不做假古董;第四,不做街面的一层皮,要做有纵深的街区;第五,用新的小建筑系统将街道缩减到原来12米的宽度;最后一条,只做1公里的示范。

王澍了解政府的心情:“我知道你们很急,希望我们马上就做设计。可能7月份开始做设计,年底就动工,这是中国的政府项目一贯的作风。”本以为这六条苛刻的条件提出来,对方就知难而退了,可出乎他的预料,政府竟然全部答应了。

带着美术学院的两百多名师生,经过半年的调研,王澍拿出了方案:完全停止拆迁,在不动迁任何一户居民的前提下,原地改造所有老旧建筑,包括历史悠久的木构民居、民国建筑和近50年的砖混民居,原住民也是维系本地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王澍眼里,历史街区的保护是要有延续性的。他认为,历史或者传统,是指一直到今天为止的连续发生的所有东西,不是说明朝是历史,清朝就不是,或者清朝是历史,民国就不是。“我们面对的是城市,而不是一个建筑,是需要从城市的角度进行梳理。中国现在很多打着‘保护’的名义做的设计,形同于破坏,就是‘保护性破坏’。

针对王澍提出的保护老房子,一个处长直接问他:这个东西怎么做?在我眼里,它就是一堆破烂!“在他的整个意识里,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观就像磁带被洗掉一样,他的脑子是被洗过的,完全是没有感情的。”对于持“破烂论”的人,王澍只能这样理解。

有一次市政府开会,王澍用非常激烈的口气,对市委书记说,整个杭州城你看一下,不是说这条街是一条破烂儿,过去20年杭州市中心区的建设,就是整个一堆的大破烂,恰恰这条街看上去破,但它还保持着一个美好城市的远远的一种影子,我们能看到有可能使得我们恢复对城市的美好感觉。“这条街,并不只是说有一条老街要保护,这是杭州城市复兴的开端。”末了,王澍撂下这一句话。

从2007年到2009年,王澍带着团队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中山路御街的改造。开街前一天,王澍对市委书记说:“你和我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这个事情成功不成功,明天我们来看结果。”第二天开街,国庆节一个礼拜,1公里的一条街有超过100万的市民来参观,国内各大媒体不请自来全部做了正面报道。现在,南宋御街已经成为杭州城市文化的标签。

可在王澍眼中,南宋御街只是个孤独的个案。“我们的政府太像一个公司,既希望至少达到收支平衡,又希望能快速完工,而不是以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为前提,而这恰好又是政府的职责。”带着美术学院两百多名师生,集合国内其他三四家美院的老师,怀着理想主义精神,用超常的劳动量来弥补时间上的紧迫,在王澍看来,南宋御街的改造方式,“很难复制,不可推广。”

公望美术馆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题西林壁》

浙江公望美术馆已正式开馆

这是王澍的新作

这首诗是公望美术馆的真实写照

王澍坚持建筑与山水相融的理念

设计兼具了可观可居可游的多重性能

最终形成了“溪山之外,别具溪山

图画之中,更添图画”的独特格局

这座建筑

乍看,有点眼熟

因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很像

周围青山绿水

朴素的砖墙、石墙、水泥抹灰本色墙

建筑层层叠叠

随自然而变

生趣盎然

王澍说这种感觉

来源于我们对中国山水画的直接感受

俯瞰建筑群

坡屋顶、走廊

与身后绵延的富春山融为一体

远远望去,仿佛现实版《富春山居图》

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前去看过公望美术馆

因为我们都如王澍一样希望能够还我们如画山水!

金华瓷屋

建筑面积中纯室内面积约90m2,南北檐下约40m2,西门边有楼梯可上屋顶,坐在屋顶可观江上景色。

屋内外均贴建筑师的陶艺家朋友周武做的图片,色彩无规律的随意贴,房子就成为了彩色。

瓷屋跟其它建筑公园一样,自2006年初步建成以来,一直闲置,虽有着咖啡室的称呼,但其观赏性一直在功能性之上,作艺术观赏用。

衰变的穹顶

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以“衰变的穹顶(Decay of Dome)”获得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评审团给予这件作品的评语是:轻盈、简洁、具移动性,可快速搭建与拆卸,是建筑环境零负担的建造方式。

垂直宅院——通策 • 钱江时代

“这是我的作品里最有意思的一个,与宁波美术馆那种不一样,它涉及到一个大的社会群体,有极强的参与性。所以2000年中国实验建筑师在成都开会,我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实验建筑如果最后不能让住在上面的人有所为,它就是一个真正叫做自娱自乐的建筑。”

——王澍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由6幢25-28层的高层建筑构成,用200多个两层楼高的院子叠砌起来,可容纳800户住户。每一户无论住在什么高度,都有前院后院,每个院子都有茂盛的植物。并为一半住户设计了配有滴灌系统的种植池。可自由选择的园艺活动不仅是在提倡一种正在消逝的生活方式,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住户可以凭借植物重建场所的归属感。

王澍的设计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住在里面的人,将来可以站在地面上清楚地指出,“在第几层的第几个院落种着一棵桂花树的就是我家”。在他看来人对自己的确认是从家庭开始的,而现在的住宅模式则把这个给摧毁了,完全是另一套体系,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建筑让住在100米高空的人也可以有住在地面二层空间的感觉。不过王澍特别强调,自己做的并不是在空中挖个窟窿种棵树的所谓空中花园,他更关注的是其中社会性、社会学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居住的问题。

整个设计以高度简洁的现代手法处理造型,以前所未有的态度提倡绿色,将环保意识渗透建筑科技,力求重现自然,同时赋予高层住宅新的理解,项目建筑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融会贯通,将江南庭院元素搬到了空中,在二十多层的高层住宅上实现了合院住宅的感觉。独特的双层“盒子”结构设计、罕见的空中庭院花池、大面积的公共活动空间,带来高层住宅与自然声息相通的踏实感受。在这里,阳台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机械,它巧妙多变,生计盎然,窗外有高层绿化景观;在这里,住宅不再仅是水泥、钢筋,还有更多的泥土、树、草、青苔;在这里,你可听到雨打树叶的声音,可以听到屋檐的滴水渗入泥土的声音。而多种高科技环保建材的使用,更令整个建筑充满生命气息。

钱江时代,真正在大江之畔,繁华之眼,在自然之中创造了一份新都市主义生活。在都市喧嚣与山野清冷之间,为人们提供了第三种选择——“出则繁华似锦,入则清净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