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饮酒》的说课稿?

饮酒说课稿1 说明:前面是学案,本资源包括学案(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案)、教案、课件三部分,学案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以习题形式出现,督促学生先自学,教师批改后再根据做的情况讲解,只讲学生不会的,力求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案是学生展示的方案,学案中学生已会的无须再讲,因此教案应酌情使用,以求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会学习,欢迎采用! 25、诗词五首 龚兵 教学目标 &61557;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61557;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2、通过阅读方式,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古诗韵律 3、通过设疑,讨论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感情 &61557;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 3、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教学难点 1、领悟诗词中的情趣 2、五首诗词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饮酒》的说课稿 第一课时 示标: 1、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意境 2、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 一、简介作者 陶渊明,字元亮,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离职回乡《饮酒》 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课文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大约写作者归田后12年,诗人通过眼前的景物的叙述,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明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王湾,唐代诗人 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自学展示一 展示内容:生字词 展示要求:能准确读写生字词 学习达标: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明确: 悠然(yōu)车马喧(xuān)霜重(zhòng)润如酥(sū)角声(jiǎo) 三、自学展示二 展示内容:《饮酒》《次北固山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学习 展示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诗意,然后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3)《次北固山下》每句各写了什么内容?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诗中为什么说早春的草色比满城的处处烟柳好呢? 学习达标: 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能分析各诗句 明确: (1)车马喧”是指世俗的纷扰,并不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精神超凡脱俗时,自然身处闹市,也就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开头四句诗,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3)a、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 b、写青山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虑情怀 c、写景致的缺憾残夜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d、写思乡之情 (4)因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所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春回大地、万物更新的勃勃生机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的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三、 自学指导三 展示内容:诗中蕴涵的情感及写作特色 展示要求:能借助对诗歌的意境的体会说出诗的主题 学习达标:能准确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明确: 感情分别是: 《饮酒》通过眼前的景物的叙述,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次北固山下》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的羁旅之情,表达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写作特色: 《饮酒》情、景、理三者融合,诗人写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特色是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从春色的特征,语言清新、口语化 七、当堂检测 1、小组过关,能背诵默写 2、完成课堂检测 第二课时 示标 1、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两首诗词 一、 简介作者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因病逝世,今存诗240首,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散曲家,号东篱,大都(北京人) 二、自学展示一 展示内容: 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展示要求: (1)请学们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这两首诗的意思, (2)《雁门太守行》全诗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两个场景,前四句描绘了什么内容?后四句描绘了什么内容? (3)《天净沙&8226;秋思》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内容,想象曲中描绘的画面,然后说说在这首词里哪几句写景?写出了哪些景物?哪几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 学习达标: 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能分析各诗句 明确: (1)诗意让学生自己说出大意即可 (2)前四句写的是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第一句用“黑云”一词形容敌军来势汹汹第二句“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显示了首城将士的雄姿英发第三、四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其中写出了双方的苦战及将士欲以身报效国家的豪情 (3)略 三、自学指导二 展示内容:诗中蕴涵的情感及写作特色 展示要求:能借助对诗歌的意境的体会说出诗的主题 学习达标:能准确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的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天净沙&8226;秋思》这首散曲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写作特色: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作者就像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调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天净沙&8226;秋思》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四、 当堂训练: 1、生词互检 2、背诵五首诗 3、用正楷字默写这五首诗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1.第一句中虚词“而”表 关系.2.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 ,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 .3.“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答:4.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答: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答:参考答案:1.转折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4.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5.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 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答: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3、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4、诗歌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脱俗,是因为“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7、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8、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9.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10.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11、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1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04饮酒1、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2、悠然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4、心远地自偏5、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6、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示例二: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7、B 8、B 9.A 10、 C 1 1、B 12.C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真没见题目啊亲

《蒹葭》说课稿教材简介及分析:《蒹葭》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版初中语文九处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文字很简单,但作品给予人的美感却极丰富。同时,诗中主人公对爱情的热烈、执著的追求对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新奇的情感体验,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分析:本诗在《关雎》的学习之后,学生对《诗经》的有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但爱情诗的定位可能会束缚孩子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准确、鲜明而可感。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⑴ 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⑵ 能谈谈诗歌中伊人形象的含义。⑶ 品味与赏析诗歌优美的意境。过程与方法目标:⑴ 复习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⑵ 品味诗歌美的语言,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教学重点:分析伊人形象,体会优美意境。教学难点:体会伊人的魅力所在。教学方法:⑴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的品味诗意。⑵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及背景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能融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⑶ 研讨法:在研讨练习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板书课题)(同时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图片和背景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入本课的学习。)二、复习:有关《诗经》的常识。(根据幻灯给的提示进行填写答案)三、新授:一 朗读全诗: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让学生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2、教师播放示范配乐朗读,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并思考此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学生可能答出:迷茫、忧郁、感伤、惆怅、缠绵等。)为何有这样的感情呢?学生回答。(追求伊人而不得。)4、听老师范读一遍,学生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读音,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投影显示:请注意下列字的读音: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蒹葭  伊人  溯洄  晞  湄  跻  坻  涘6、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读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多媒体显示:               译文参考: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芦花一片白苍苍,   芦花一片白翻翻, 一片芦花照眼明,清早露水变成霜。   露水珠儿不曾干。 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 心上人儿她在哪, 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那人正在隔水滩。 隔河对岸看得清。逆着直水去找她, 逆着曲水去找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越走越高道儿难。 曲曲弯弯道儿拧。逆着直水去找她, 逆着直水去找她,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知全诗。) 二 理解诗意:在《关雎》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诗经创作的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结构上相同,意义上相近。现在我们以第一节为例,进行深入理解。1、诗中怎样表现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执著追求:刚才大家谈到了求而不得遂生迷茫、感伤之情,同学们抓的很准,这就是这首诗的主要的意蕴。但初读的感知是感性的,我们还要从字里行间深刻体会这份追寻的美丽。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将这个问题衍化成几个小问题来分析:⑴ 追寻的对象在何处?为何偏偏在此?⑵ 追寻的过程是什么?⑶ 追寻的结果怎样?⑷ 追寻的环境如何?(给学生示范理解的思维过程,让其掌握具体的思路和操作流程。)明确:⑴在水一方。伊人如水:傍水而居,暗示在作者心中,伊人如水般清纯、温柔。思慕如水:作者对伊人的思慕也如水般绵长而纯洁。望穿秋水:伊人在水的那一边,大水阻住去路,伊人缥缈,可望不可及,虽望穿秋水却无可奈何。⑵艰难。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难,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顺流而下,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仿佛看到了伊人身影在水中央晃动,然而终不可靠近,这是追寻时的幻象。既逆流又顺流,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执著之意可见一斑。⑶宛在水中央。幻象难近,求而不得。但最终结果如何,诗中没有明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有哪些可能性?① 继续追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② 沮丧中相思成灾。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③ 最终达成所愿。有志者,事竟成。抱得美人归。(越是不明示,意蕴越丰富,如国画中的留白。)⑷时间:秋天的早晨。景物:蒹葭,秋水,寒霜学生口头描述所想象到的画面。多媒体显示: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在秋天的寒气笼罩下,呈现一派萧瑟之感。晶莹的露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寒霜。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茫茫的秋水泛起点点的寒波。 (展示这段文字,一方面为了给在表述中不流畅的同学做一个示范,另一方面教师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体现平等的民主氛围。) 这气氛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烟水迷茫的景和如痴如醉的情幻化难分,为后面的抒情预设了氛围。(四个小题各有侧重:⑴⑶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发现新的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⑵让学生理解诗意;⑶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诗歌的美;⑷把文字变成画面,启发学生想象。)小结:短短的33个字,却将追寻的艰难与执著表现的如此充分,令人叹服。求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更令人不禁动容。2、齐读第一节,体会路途之艰,追寻之难,惆怅之深,执著之甚。3、自读二、三节,找出与第一节的不同之处,思考这样写是否重复?(巩固所学,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迁移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明确: 时间的推移,表现追寻时间之长。 地点的转换,表现伊人的飘渺难寻。道路的变化,表现追寻的艰难。作用: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深化意境,泻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形成回环往复之美,委婉而深长。(让听惯了流行音乐的学生有别样的体会。)4、欣赏古曲吟唱,唱一步体会诗意。5、男女生交替读全诗,读出美感,读出诗意。三 鉴赏诗境:听着这别样的吟唱,眼前伊人形象飘渺又美丽,引得我们如此心旌摇荡的伊人,他是谁?(抓住主要意象,大胆想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尊重学生观点的同时,引导其体会诗的意境。)1、情人、恋人。这首诗作为描写爱情的执著追求的诗作,感情是真挚的,精神是可嘉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提示:生活中,只有情人、恋人让我们如此苦苦追寻,求而不得乃至牵肠挂肚吗?要更好的理解这一点,我们先来看看秋水。水阻隔了追寻者和伊人的沟通,水象征什么?阻碍。这阻碍可以是有形的高山、深壑,也可以是无形的礼教、宗法、陈俗旧念,更可以是人生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障碍。由此观之,伊人可以是什么?2、贤才、友人、功业、理想、前途、事业、福地、仙界……一切我们追求的目标。人生中只要有追求,有阻隔,在《蒹葭》中就能找到情感的共鸣。如此幽深的意境,如此深刻的哲理,出自三千年前我们的先民,我们如何不骄傲!四 诵读作结:全班在音乐的烘托下齐声诵读本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前面反复读的基础上,学生已基本能背诵,情境渲染中再读,以便学生更好的领会掌握。对体会意境也是很有效的方法。)三、作业:链接《在水一方》,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更深刻的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作业:选取《蒹葭》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继续提高学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四、收束全文:《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那个袅袅娜娜的女子从诗经中走来,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堤岸。就让我们常常与这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链接《在水一方》。(继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更深刻的体会诗歌的意境,为本课画上一个感性而圆满的句号。)板书设计:         水中央  蒹葭 → 水   水中坻    → “伊人” ?             水中沚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你在哪位置抄的?? 追答 我讲过这课,保存的资料 追问 呵呵,不信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10分钟左右 一般要求10分 你9分半的时候结束最佳 我考教师编的时候就是说课 追答 若给你10分钟,你只说6、7分钟肯定不会高分。说课内容(一)说教材(15分)1、教材分析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②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③重点难点及确立重难点的依据2、教材处理①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二)说教法(35分)1、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注重学法的指导3、教学手段新颖实用(三)教学程序设计(35分)1、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教学目标明确、措施得当、要求适中、体现学生的发展性、有效把握知识停靠点、能力生长点、思维激发点。3、教学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教学针对性强。思想观点科学正确。(四)教师的自身要求(15分)1、教师有意识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2、教师对学生富有爱心,讲课有感染力,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制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3、教师教态自然,语言规范、连贯,用词恰当,通俗简练,表述流畅,语速适度,不能是从头到尾始终一种语调; 板书规范、信息技术应用自如。希望对你有帮助!加油! 追问 不是都说六七分钟为最佳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限制,特岗一般要求控制在15分钟以内,十二三分钟最好

http://www.laobaixiao.cn/yuwen/dibace/80.html这是赤壁的说课稿学习《赤壁》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齐读、背诵 四、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 对:黑出:来 对:去出:美 对:丑出:是 对:非出:蓝天 对:白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回答完毕

赤壁 【题解】 七绝《赤壁》是杜牧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时(842—844)所作的咏史抒情之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军曾在赤壁(山名,位于今湖北蒲圻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击败曹操的军队,奠定了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黄州城外也有叫赤壁(又名赤鼻矶)的地方,和真正古战场赤壁相距不算太远。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晚唐诗人。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入朝,官至中书舍人。《全唐诗》编其诗入卷。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分析藩镇割据之病源及边防战守之事,其意透彻,但无人问津。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他的《答庄充书》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是用兵法来比喻创作。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咏怀五百字》。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批评之讽。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由于国热已如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生平祥见《新唐书》卷一六六。有《樊川文集》。

【说教材】 一、 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 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 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 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本词 2、 熟记作家作品地位 3、 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4、 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 【说教法】 一、 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二、 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 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 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讲了。学生虽然在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样在讲三册24课《赤壁赋》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苏轼,加以强化。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三、 在背景介绍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四、 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读得铿锵有力。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 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说板书及作业】 一、 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时间来不及没有进行。 二、 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江成子》,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以上仅供参考。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不能把说课当成教学过程介绍,除了要简要地说你是怎么教的,更要说清你为什么要这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