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柯刺秦王的重点教案

《荆轲刺秦王》复习教案 一、疏通原文,找出重点词句【借助多媒体PPT如初重难点】 【原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文】秦国的将领王翦攻下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土地,又挥师向北掠夺土地,一直到达燕国南部边界。太子丹非常害怕,于是拜见荆轲说:“秦军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要长久服侍您,难道能做到吗?”荆轲说:“即使没有太子说的这番话,我也希望向您请求赴秦了。(不过)现在前往秦国没有信物,那么我就没有办法接近秦王。如今樊将军这个人,秦王正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的封地悬赏征求他的首级。如果真能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见我,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由于处境艰难(才)前来投靠我,我不忍心为了自己的私事辜负了樊将军的一片诚心,希望你另外考虑别的办法吧。” 【原文】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⒃见臣。臣左手把⒄其袖,而右手揕⒅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己,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译文】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便私自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残忍了。将军的父母以及同族的人,都被杀死了。如今又听说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悬赏征求您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樊将军仰面朝天长声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当想起这些,常常恨之入骨,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我)有一个建议,可以用(它)解除燕国的灾难,并且能报将军的仇,您看怎么样?”樊於期便上前说:“您有何高见?”荆轲说:“我想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并且好好接见我。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这样一来,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种想法呢?”樊於期听了,便裸露出一条臂膀,紧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正是我日夜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的事啊,今天才听到(您的)指教!”(说完)就自杀了。 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忙驾车前往,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悲痛万分。事情已经如此,(太子)也没有办法挽回,于是收敛了樊於期的头,用匣子装上封好。 【原文】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⑥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译文】从这时起,太子便预先访求世上最锋利的匕首,访得 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斤金买到它,让工匠用毒药水浸焠过。用人做试验,(只要)刺破一点点,人没有不立刻死掉的。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赴秦。 【原文】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⑨。乃令秦武阳为副⑩。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译文】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他在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不敢迎着目光看他。(太子)于是让秦武阳作(荆轲)的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朋友,想要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在很远的地方(一时)没来(荆轲)为此留下来等(他)。 过了些时候(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嫌(他)动身晚了,怀疑他有了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不多了,荆卿难道不打算启程吗?请让我先打发秦武阳上路。”荆轲生气了,呵叱太子说:“现在去了而不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出息的人!今天拿着一把匕首进人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未走的原因,是等待我的朋友,打算一起去。现在太子嫌我走得晚了,那我就辞别了!”(荆轲)于是出发了。 【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他们)到了易水河岸,祭祀了路神,(荆轲)就上路了。这时高渐离敲打着筑,荆轲应和着唱歌,发出变徵的声调,送行的人们都流泪哭泣。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啊易水寒,壮士一离去啊不会再回还!”接着又唱出慷慨激昂的羽声,送行的人都瞪大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冲动着帽子。于是荆轲登上车走了,始终没有回头看一下。 【原文】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24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译文】到了秦国以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重重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好话道:“燕王实在害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动军队来抵抗大王,愿意让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和其他诸侯并列,像秦国的郡县一样交纳贡品和赋税,守住祖先留下的国士。燕王惶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说,谨斩下樊於期的头,并献出燕国督亢的地图,装在匣子里封好,燕王在朝廷上举行过大礼,派使臣前来向大王禀告。一切听从大王的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这番话,非常高兴,便穿上上朝的礼服,设置九宾大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原文】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译文】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两个人按次序进人。走到台阶前,秦武阳脸色突然变了,害怕起来,秦国的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冲武阳笑,上前替(他)谢罪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秦武阳拿的地图送上来。” 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拿起匕首向秦王刺去。还没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只抓住剑鞘。一时惊慌得厉害,剑又插得紧,因此未能马上拔出来。 【原文】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⑾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译文】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大臣们惊慌发呆,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制度,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不能携带任何武器;许多侍卫虽然手持兵器,但都守候在大殿之下,没有大王的命令他们是不能上殿的。秦王正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能追逐秦王,大臣们仓猝间又惊慌又着急,没有武器来攻击荆轲,便用空手共同和荆轲搏斗。 【原文】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译文】正在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赶忙用他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左右的人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 于是(秦王)拔出剑迎战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于是举起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掷去,没有击中,中在柱子上了。秦王又砍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荆轲自己知道任务无法完成了,便靠在柱子上笑,(他)两腿张开坐着傲视着对方骂道:“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要活捉你,强迫你订立一个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了荆轲。秦王(吓得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二、梳理积累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练习比较,提升运用能力荆轲刺秦王【重点虚词】〖因〗①趁机: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②趁机:不如因善遇之。③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④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⑤趁机:沛公如厕,因招樊哙出⑥顺着,凭借: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⑦沿袭、继承:蒙故业,因遗策⑧借助,依仗:因人之力而弊之⑨根据,依据:因人施教⑩由…引导,通过:因宾客至相如门 〖乃〗①于是: 乃遂私见樊於期。②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③就、于是: 乃为装遣荆轲。④至: 乃今得闻教。⑤竟然: 而乃以手共搏之⑥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⑦乃尔: 这样 〖为〗①替: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成为: 皆为龙虎,成五采。③替、做,谋划: 谁为大王为此计。④敬酒,祝: 沛公奉卮酒为寿,⑤对,对付: 君王为人不忍⑥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⑦是: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⑧疑问语气词,呢, 何辞为?⑨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⑩作为,当作: 军中无以为乐。 【通假字】①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 ,返回②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环绕③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⑤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⑥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⑦秦武阳奉地图函 奉通捧⑧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露出⑩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11)乃朝服,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古今异义】①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痛哭流泪 今义:流鼻涕② 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货币与物品③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窘困无出路 今义:贫穷困难④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用力掷 今义:用手提起⑤ 进兵北略地 古义:抢夺,夺取 今义:简略,有一点⑥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古义:但是,只是 今义:看守,照顾⑦ 愿足下更虑之 古义:重新,改变 今义:时间单位,更加⑧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露出一只手臂 今义:袒护一方⑨ 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卫士 今义:中医⑩ 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原谅 今义:假托,托词 【词类活用】①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名作状,用匣子② 又前而为歌曰 名作动,上前③ 乃朝服,设九宾 名作动,穿上朝服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意动,认为…迟⑤ 使使以闻大王 使动,使…知道,禀告⑥ 箕踞以骂曰 箕——名作状,像畚箕一样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 动作名,信物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翻译下列句子】。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4、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5、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6、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7、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8、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课前导入  “荆轲刺秦王”曾经被搬上荧幕,观众往往会对荆轲英勇的行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这一事件在史书中也是有记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知识汇总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由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整理编订而成。它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全书按国别编辑,共33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战国策》中所收游说之士的纵横之论,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有声有色的戏剧,《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的影响。《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亦为汉赋所继承。  2.荆轲刺秦王发生的时代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大约是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也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经先后灭掉了韩国和赵国,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地处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但是太子丹在秦国并未受到礼遇,他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国,同时也为了报自己被羞辱之仇,就派荆轲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  3.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荆轲(  )  谒(  )  樊於期(  )  戮没(  )  揕(  )  拊(  )   淬(  )  瞋目(  )   厚遗(  )  忤视(  )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进兵北略地:掠夺。  微太子言:如果没有。  谒:请。  邑:封地。  愿足下更虑之:改变。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表被动。  人不敢与忤视:正眼看。  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  发图:打开。  自引而起:身子向上起。  操其室:剑鞘。  王负剑:指负剑于背。  5.理解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的用法。  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捧着。  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卒起不意:通“猝”,突然。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惊害怕。  6.注意古今异义词。  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是礼品,今义是货币。  樊於期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是贫穷。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是袒露一只臂膀,今义是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是宫廷的侍卫,今义是指中医医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是指投击,今义是拿着。  7.活用。  进兵北略地:向北,名词作状语。  函封之:用匣子,名词作状语。  箕踞:像箕一样,名词作状语。  又前而为歌曰:向前,名词作动词。   8.一词多义。  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  使使以闻大王:前一个“使”是出使,动词;后一个“使”是使者,名词。内容分析整体感知  理清层次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行刺的原因。  第二部分(3-9段):写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10-17段):写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荆轲行刺失败被杀。问题思考  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如何交待为什么要行刺的?  作者是从两个方面来交待的。一方面,秦军所向披靡,“破”“虏”“收”“进”“略”“至”短短的六个字就写清楚了。而燕国太子丹面对这样的情况,却是非常“恐惧”。这就使故事的一开头就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中,也为下文写行刺作好了铺垫。  2.荆轲是如何准备行刺的?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准备信物、寻找利刃、配备助手。“信物”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樊於期的人头,一个是燕督亢地图。从徐夫人那里获得利刃。助手本来应该有两个,一个是荆轲自己的好友,一个是秦武阳,但是由于太子丹催促太紧,荆轲的好友还没有到,荆轲和秦武阳就出发了。  3.有人说荆轲行刺必然失败,文章中的哪些地方预示了这一点?  文章有两个地方预示了这一点:一是荆轲的助手还没有到,太子丹就摧着荆轲出发了。二是在易水边送行的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要写秦武阳“色变振恐”?  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更能够突出荆轲的机智、镇定自若,神勇过人。荆轲的一“笑”一“顾”就化解了当时的危险场面,表现了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  5.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  侠肝义胆、知恩图报、果敢勇决、擅长辞令、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处事沉着机智。   6.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7.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8.易水诀别一段中的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段描写,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其中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壮气氛。问题探究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这是我们老师总结的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决”通“诀” 燕王诚振怖 “振”通“震”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卒起不意 “卒”通“猝” 卒惶急不知所为 “卒”通“猝”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词类活用】 【北】 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旦暮】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 【邑】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 【私】 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函】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远】 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祖】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 【白】 皆白衣冠以送之:形容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涕】 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 【上】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迟】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厚】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朝】 (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使】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闻】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 【怪】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绝】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上】 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断】 断其左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 【箕】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生】 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信】 古义:信物,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今义:书信 【涕】 古义:眼泪;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今义:鼻涕) 【币】 古义:礼品;如:持千金之资币物 今义:货币) 【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长者】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如: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今义:年长之人 【购】 古义:重金收买;如:今闻购将军之首 今义:购买) 【可以】 古义:可以用(它);如: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有意】 古义:同意,愿意;如:将军岂有意乎 今义:故意 【偏袒】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于是】 古义:在这时;如: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顾】 古义:不回头;如:终已不顾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 【鄙人】 古义:粗鄙的人;如:北蛮夷之鄙人 今义:卑鄙的人 【穷】 古义:穷尽;如:图穷而匕首见 今义:缺少钱财 【假借】 古义:宽容,原谅;如:愿大王少假借之 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走】 古义:跑;秦王;如:还柱而走 今义:行走) 【提】 古义:读作dǐ,投掷,投打;如: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 【提】 古义:投击,如: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今义:垂手拿着 【郎中】 古义:宫廷的侍卫;如:诸郎中执兵。 今义:称中医医生 【股】 古义:大腿;如:断其左股。 今义:量词。 【左右】 古义:身边侍臣;左右既前 今义:方位名词) 【废】 古义:倒下;荆轲废 今义:残废 【复】 古义:又,再;如:秦王复击轲 今义:往复,重复,复习[编辑本段]【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②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欲与 ( 之 ) 俱 ( 往 ) 皆陈(于)殿下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 ③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倒装句 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 使毕使于前 【状语后置句】 【文言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还有,这事历史事件 分起因 经过 高潮 结局,高潮比较重要,是荆轲刺秦王的内个段落。

  《荆轲刺秦王》重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yuè)  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  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  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  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  12.卒起不意(通“猝”)  二、文言实词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7.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8.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  9.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  10.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②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③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④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⑤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2.名词作动词  ①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②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③ 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④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⑤ 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二)动词的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2.形容词作动词  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基本简介: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剌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

荆柯刺秦王的重点教案 第1张

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名词,父母。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词,亲生的。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副词,很,十分•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动词,分开。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动词,解释。毁其盆,解其棕缚 动词,解开。土崩瓦解 动词,分裂,涣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谓颜太师以兵解 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jiè。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 jiè。• 教 乃今得闻教 名词,指教,jiào。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名词,教化读jiào。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 敢 人不敢与忤视 动词,有勇气做,敢于。进止敢自专 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秦王还柱而走 动词,通“环”,绕。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 动词,通“旋”,掉转身。计日以还 动词,归还。一尊还酹江月 副词,还是,hái。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副词,通“旋”,马上,立即,读 xuán。•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介词,表被动。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披”,戴。•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名词,资本,依据。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动词,资助。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名词,费用,物资。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如姬资之三年 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 ( 准备 ) 。•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动词,通“震”,害怕,恐惧。振长策而御宇内 动词,挥动。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通“赈,赈济。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动词,通“震”,震动。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动词,振动。振奋作声 动词,振作奋起。• 图 乃骇而图之 动词,图谋,筹画。图穷匕首见 名词,地图。不图子自归 动词,想,反复考虑。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名词,剑鞘。斯是陋室,唯我德馨 名词,居所。今其室十无一焉 名词,家。•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名词,朝廷。•诏 非有诏不得上 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动词,皇帝下令。

文言文翻译。

荆柯刺秦王的重点教案 第2张

我觉得是荆轲`的忠诚

1、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解释】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意思】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3、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意思】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4、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 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意思】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5、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意思】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意思】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7、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意思】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8、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意思】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9、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意思】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10、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意思】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矣,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 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古今异义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