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课堂训练

归去来兮辞教案高一语文免费教案 2006年4月3日19:28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幻灯片)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老师清唱《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 解题 1. 作者简介(幻灯片) 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2. 辞赋(幻灯片)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 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三. 朗读课文 1. 放录音(幻灯片)(听朗读的同时提醒学生结合画面加深理解) 2. 朗读常规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放录音,学生跟读(幻灯片) 四. 研习课文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做官往往是封建社会士阶层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首选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渊明为什么却想辞官归去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此先作提示,本文写于作者辞官之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归,文中所记叙的归途和归家后的生活都是作者想象的情状。 1. 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幻灯片) A. 朗读指导: 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 “悟、知、远、觉”应重读。 B. 思考: a.由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用原文词句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不谏”、“可追”。)(幻灯片)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外补充的这首诗(幻灯片)(学生齐声朗读)陶渊明曾有这样两句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和“池鱼”恰反映出他“心为形役”的痛苦。 b.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田园将芜”“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责自悔,“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自恕自慰。总的心情是“悲――乐”)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 2.女生读第二自然段(幻灯片) 此段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我们先来捕捉作者的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家中――园中) “舟遥遥以轻? ,风飘飘而吹衣”,陶一踏上归途,就露出了欢快之情。(速度渐快)“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更表现出他迫切希望回到大自然怀抱的心情,简直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显得亲切动人。这里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使松菊成为自己坚贞、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逸士节操的象征。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节紧密结合起来描写,写的虽是云和鸟,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云、出岫、鸟、知还”重读,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知还的倦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抚孤松而盘桓”,托物言志,以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孤松”一词加长音长,重读。 思考:归途心情如何?初抵家门心情如何?归家后居家生活的心情如何?(用原文词句作答。明确:“恨”――迫不及待,归心似箭,“欣”、“奔”――欣喜若狂,“怡”、“傲”、“安”――自安自乐,闲适安娱,怡然自乐,“盘桓”――流连忘返)(幻灯片) 作者归家后或自斟自酌,或观树赏菊,或坐看白云起,或暮候飞鸟还,这样的安闲自在的心境,在我们初中时学习过的《饮酒》一诗中也有印证。(学生齐声背诵)(幻灯片)此诗流露出作者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在作者的想象中,归隐后的家居生活愉悦恬静淡泊自在,那么归后的乡居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 3.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幻灯片)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 ,作者先重申辞官归田之志;再写与乡里故人的交往之乐;后又写驾巾车孤舟的出游之乐;接着作者出游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 乡间的生活自安自乐,既有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农人的劳作之欢,又有琴棋书画的文人雅士的休闲之乐。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有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为证(幻灯片)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躬耕生活的热爱。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感叹人生苦短,那么作者将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呢? 4.全班齐声朗读第四自然段(幻灯片) 此段是作者在感抒情怀,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的隐居心理自白。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其他诗文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典故:东晋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黑暗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为了谋生,几仕几隐,身陷其中。一天,上边派了一个督邮到其所在的彭泽县巡查,旁边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谒见,陶为保持高尚的节操,不愿意,还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弃官归隐,在弃官之后归隐之前写下了这篇辞。41岁的陶渊明并从此诀别官场。 一个人生活的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他的理想怎么样。陶渊明青年时候也曾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和抱负,他所描写的那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正是他政治理想的有力证明,然而现实的黑暗把他的壮志击得粉碎。官场的庸俗污浊使他难以保存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态度对待生死天命,这样的乐观精神从另一层面上说,这也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当然这里边也流露出他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以及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没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不可简单肤浅的冠以消极之名。) 五. 胡适曾有这样一首写陶渊明的诗。结合我们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作品,以及大家课外收集到的陶渊明的生平和后人对他的评价,按你自己的理解说说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躬耕田园、不流世俗、超然旷达、乐天知命)(幻灯片)

一、《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实录张岚(福建师范大学附中)【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重点: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2.学习难点: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忧、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视屏上的《饮酒》(其五)。(投影)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学生齐读。2.回顾初中所学,初步了解作者。师:本诗的作者是谁?生齐:陶渊明。师:那么,你们对他的作品(语音强调)了解多少?生1:他写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生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3:那是《归园田居》生4:还有《归去来兮辞》(全班大笑)师:很机灵!那他的作品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生1:厌倦官场生2:想隐居生3:喜欢桃花源那样的生活师:向往田园是吗?生齐:是!师:认识很统一啊!大家都没有忘记旧知识。陶渊明常在其诗文中表达对隐居生活的自由、悠闲的向往和追求。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 并序》,这篇文章被后人视为其“告别官场的宣言书”。(投影)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以上用时大约3分钟)二、初读感知,形成印象1.初读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学生放声齐读)师:声音很宏亮,但是有一个字音读错了。正文第二节第二句“载欣载奔”的“载”应读“zài”,是“一边……一边……”的意思。(以上用时大约3分钟)2.反馈预习师:课前,老师让大家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对本文思想情感的看法,现在,我将同学们的看法做了归纳、整理,选取以下两类:(投影)本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作者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有喜悦,也有忧愁。现在,请同学们就从以上两点中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进一步谈谈自己的理解,注意一定要结合文中的句子,具体分析。你们可以找看法相近的同学一起讨论。(学生自由讨论,用时3分钟。)三、文本细读,体味情感1.讨论第一类看法师:我们先讨论第一个观点:本文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生1:我认为是。文章第三节里写到“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这明显在说自己常常和人聊聊天,种种地,弹弹琴,有的时候还出去游山玩水,自由自在,可逍遥了。师:这里的“悦”“乐”“情话”“或……或”“棹”几个词该怎么解释?生1:“悦”和“乐”都是意动用法,“情话”是知心话,(师:这是什么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老师,还有什么词?我忘了。(生笑)师:不好意思,一下子念太多了。还有“或……或”和“棹”。生1:哦,“或……或”是“有时……有时”,“棹”是撑船师:有“船”的意思吗?那么,后面的“舟”又该如何解释?生1:那是“划”或者“撑”的意思,作动词了。师:有纵情山水之乐。很好,还有吗?(板书:山水之乐)生2:我觉得“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这几句也写出了作者在家时的悠闲自得。师:(如上提问“引”“怡”“眄”“日”“策”几个词的解释以及用法,此处略。)有闲居之乐。还有新的发现吗?(板书:安居之乐)提示一下,本文除了写自己耕种闲话、徜徉山水、闲居在家,还写了哪些事情?比如,第二节都在写闲居生活吗?生3:还写了刚到家的情景。师:通过哪些句子表现?当时心情如何?生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其中的“欣”字,表示高兴。师:很好,这其中还有一个“奔”字,你们能想象是什么场景吗?生七嘴八舌:边笑边跑,有点变态!(全班爆笑)师:你们不要觉得这位同学说错了,想想,陶渊明这时已经是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看到家却异常得如同一个孩童,可见他此时的心情不是简单用一个“高兴”可以形容的,那应该是?生齐:欣喜若狂师:对了!家里有什么会让他如此失态呢?文章中有说明吗?生4:因为家里有“稚子”生5:因为家里有酒喝:“有酒盈樽”生6:因为家里有老婆。(生大笑)师: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6:酒是他老婆倒的嘛。师:非常好,你从文本中解读出了言外之意!家中有可爱的孩子、等候的仆人、知心的妻子,对陶渊明来说真可谓是享尽什么之乐?生齐:天伦之乐!(板书:天伦之乐)生7:老师,我还想到一点,作者急着回家,还可以从第一节最后两句看出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师:那么,你觉得这两句中哪一个字最有表现力?生7:“恨”师:什么意思?生7:遗憾。师:要知道,那时的船只能走那么快,天刚亮是自然现象,正常情况没什么好遗憾的,作者说“恨”反映了怎样的心情?生齐:归心似箭。(板书:归心似箭)师小结:全篇围绕着作者的乡间生活写着归隐的乐趣,如顾盼园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种秋收的田中之乐。陶渊明显然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文中有着“自斟自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闲适快意;虽然也许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累,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尽享劳动之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纵情山水,从中获得了慰藉和快乐。(板书)辞官归家 初抵家门 闲居在家 耕种闲话 纵情山水归心似箭 欣喜若狂 天伦之乐、安居之乐 山水之乐——归隐之乐2.讨论第二类看法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第二类看法,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无人举手,一片沉默)师:没人敢说啊,还是都不同意这一观点?那我只好先请原来提出这一观点的XX同学来说说你的思考。XX同学:我也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就是觉得文章最后一节的最后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里面透露出了天命思想,有种认命的味道。如果真的快乐无比,无忧无虑,那还有什么好认命的呢?(学生鼓掌)师:如此有想法,还敢说说不出来?应当要相信自己!XX同学抓住了文章的最后一节的结句来解读,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与中心有深刻的关联。我们一同来看这两句。这其中的“聊”是什么意思?生1:姑且、暂且师:有什么言外之意?生2:有种无奈的感觉师:为什么无奈?生2:课文里写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不想追求功名利禄,修仙成佛又没希望,就只好种种地,写写诗,顺应自然。(鼓掌)师:分析的很到位。那其他同学能从他们的回答中得到什么启发吗?生3:我觉得作者不是不想追求功名利禄,毕竟古代的读书人大都都想通过做官实现理想抱负,而且又有钱拿,又有酒喝……师: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你是如何知道这些的?生3: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师:读得很细致,我们不能放过文中的序言部分。请继续。生3:可是这官不好做。师:此话怎讲?生3:当时社会很注重身份。我记得陶渊明家父亲,还是祖父,还是外公(挠头,学生笑)还是什么的官也做的蛮大的,但是并不是贵族出身,所以,到了陶渊明时,他虽然有才华,也没能坐上什么大官,自然他的志向也就无法实现了。师:那你知道他有什么志向吗?生3:不知道(笑)师:“大济苍生”。你在课后做了很多功课,能以作者的身世来分析文本。同学们要向他学习!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叫“知人论世”,即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帮助解读文本。生4:老师,(很急切)我不同意XXX的说法。陶渊明他就是不想做官了。师: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生4:你看,课文标题,还有第一、三节开头两次说“归去来兮”,就是在说“回去吧”,重复出现不就说明他不想做官,很想回家吗?师:大家看呢?生5: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师:我们要讲究证据,文中有吗?生5:有,第一节“既自以心为形役”师:“为”在这里怎么解释,有什么用法?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生5:“为”表示被动,内心被形体役使。师:这里的“内心”和“形体”是指实际中的“心”与“身体”吗?生5:应该是指志向和行为吧?(不确定)师:什么行为?生5:是做官吗?师:正确。“心为行役”,即指志趣意愿被形体(为官的行为)役使,做出了许多违心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陶渊明年轻时也曾有“大济苍生”的“猛志”,但是现实使他屡遭挫折,最终志向难酬。(简介陶渊明的出身、经历——三入三出,此处略)(投影)“……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宋书•陶潜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并序》所以,他一次次发出呼告“归去来兮”,以求从行动上、思想上真正归来。师:可见,作者真的还是有烦恼的。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透露出与“乐”不一样的情感?生1:“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字。师: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感?生1:不知道师:看来你只是抓住了瞬间的感觉是吗?那其他同学能说说看吗?生2:因为“傲”就是“孤傲”,就是看不起别人。师:是看不起别人,还是没人能理解?生2:应该是没人能理解。师:为什么没人能理解?他不是说“悦亲戚之情话”吗?生3:但是他们都是农民,不懂他读书人的真正想法。师:看来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啊。那他又为什么会有“孤傲”的情怀呢?生4:清高呗(生笑)师:说得好!还有吗?(沉默,不能回答)师:提示一下,下文还写道“门虽设而常关”,这又暗示了什么?生5:他在享受孤独。师:“享受”这个词用得非常棒!“傲”字写出了中国文人的清高与孤寂,体现一定的道家思想;“常关”也直截了当地揭示了诗人的与世隔绝。但正是这种孤独使他独善其身,保持了本真,无怪乎苏轼如此评价:(投影)“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生6:那“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自酌”算不算表现了“享受孤独”?(这时,下课铃响了)师:当然可以。这一句话既有着自由自在的悠闲,又有些许自斟自酌、无以为伴的孤独与苦闷。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正渐入佳境,分析是越来越精彩了,可惜时间不允许了。其实,文中还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像文中的五个反问句,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加点字为重读)等等,课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一下。3.总结的确,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了诗人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愉快轻松,读出了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读出了返璞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读出了特立独行、逍遥于世的自由自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感受陶渊明欢乐的同时,也体悟到了作者流露出的时不我与的惆怅、惋惜,年华已逝的忧愁、无奈。所幸的是,作者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苦恼之后,悟出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真谛。(投影)归隐之乐 乐天安命 乐中隐忧在短短百来字中,诗人选取颇具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和画面,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打动人心,所以后世大家纷纷对此文作出评价:(投影显示)“两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欧阳修“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宋•李格非“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明•归有光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他的言行也成为后世众多士大夫们自觉或不自觉学习的对象。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像感悟人生乐观旷达的苏轼,都或多或少受到他思想的影响,而这篇《归去来兮辞》也成为了一篇千古名作。四、作业布置1.熟读成诵。2.整理本课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对还来不及分析的句子(前面已经提过)同学们任选三句,做出分析品评,字数150字左右,下节课交流。 二、《归去来兮辞 并序》执教感言作为一堂语文教学公开课,如何体现课堂的简单高效是我思考的重点。于是我便根据本单元提示中的要求“古代抒情散文”“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把教学目标锁定在两个方面:掌握重要字词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教学目标具体、明确。为解决课时与内容的矛盾,我利用预习作业布置,集中学生意见,确定探讨方向,避免学生们泛泛而谈,以追问方式深入文本,引导大家完成了从“初读”到“再读”“深化”的学习过程。同时,将繁琐的文言字词理解融入文本分析之中,既节约了时间,又达成了教学目标,体现一定的文体特点,做到简化教学程序,突出重难点。 最后,在文本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引导,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诗句以及评论,扩大本课外延,以新知促进旧知深入理解,增加课堂容量;课堂也只是预设了几个“主问题”,尽量避免预设性太强,力求给学生留下生成的可能与空间,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不断追问,催生精彩。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还是太细太多,以至耽误了一定教学时间;而且有时前后两个观点的分析衔接显得较为生硬、空泛,导致了学生暂时的沉默。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以便对文本的解读能更加全面深入,切实了解学情,这样才能更灵活的引导学生,更自如地驾驭课堂。

《归去来兮辞》课堂训练 第1张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方法1. 朗读教学法2. 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准备1. 熟读课文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2. 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教学过程一.    导语设计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二.    解题1. 作者简介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2. 辞赋(幻灯片)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三.    朗读课文1. 放录音(听朗读的同时提醒学生结合画面加深理解)2.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3.放录音,学生跟读四.    研习课文“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做官往往是封建社会士阶层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首选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渊明为什么却想辞官归去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此先作提示,本文写于作者辞官之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归,文中所记叙的归途和归家后的生活都是作者想象的情状1. 男生读第一自然段A.朗读指导: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 “悟、知、远、觉”应重读B.思考:a.由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用原文词句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不谏”、“可追”)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外补充的这首诗(幻灯片)(学生齐声朗读)陶渊明曾有这样两句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和“池鱼”恰反映出他“心为形役”的痛苦b.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田园将芜”“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责自悔,“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自恕自慰总的心情是“悲——乐”)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2.女生读第二自然段此段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我们先来捕捉作者的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家中——园中)“舟遥遥以轻颺 ,风飘飘而吹衣”,陶一踏上归途,就露出了欢快之情(速度渐快)“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更表现出他迫切希望回到大自然怀抱的心情,简直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显得亲切动人这里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使松菊成为自己坚贞、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逸士节操的象征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节紧密结合起来描写,写的虽是云和鸟,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云、出岫、鸟、知还”重读,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知还的倦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抚孤松而盘桓”,托物言志,以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孤松”一词加长音长,重读思考:归途心情如何?初抵家门心情如何?归家后居家生活的心情如何?(用原文词句作答明确:“恨”——迫不及待,归心似箭,“欣”、“奔”——欣喜若狂,“怡”、“傲”、“安”——自安自乐,闲适安娱,怡然自乐,“盘桓”——流连忘返)作者归家后或自斟自酌,或观树赏菊,或坐看白云起,或暮候飞鸟还,这样的安闲自在的心境,在我们初中时学习过的《饮酒》一诗中也有印证(学生齐声背诵)(幻灯片)此诗流露出作者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在作者的想象中,归隐后的家居生活愉悦恬静淡泊自在,那么归后的乡居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3.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 ,作者先重申辞官归田之志;再写与乡里故人的交往之乐;后又写驾巾车孤舟的出游之乐;接着作者出游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乡间的生活自安自乐,既有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农人的劳作之欢,又有琴棋书画的文人雅士的休闲之乐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有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为证,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躬耕生活的热爱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感叹人生苦短,那么作者将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呢?4.全班齐声朗读第四自然段此段是作者在感抒情怀,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的隐居心理自白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其他诗文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补充典故:东晋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黑暗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为了谋生,几仕几隐,身陷其中一天,上边派了一个督邮到其所在的彭泽县巡查,旁边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谒见,陶为保持高尚的节操,不愿意,还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弃官归隐,在弃官之后归隐之前写下了这篇辞41岁的陶渊明并从此诀别官场一个人生活的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他的理想怎么样陶渊明青年时候也曾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和抱负,他所描写的那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正是他政治理想的有力证明,然而现实的黑暗把他的壮志击得粉碎官场的庸俗污浊使他难以保存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态度对待生死天命,这样的乐观精神从另一层面上说,这也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当然这里边也流露出他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以及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没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不可简单肤浅的冠以消极之名)五.胡适曾有这样一首写陶渊明的诗结合我们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作品,以及大家课外收集到的陶渊明的生平和后人对他的评价,按你自己的理解说说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躬耕田园、不流世俗、超然旷达、乐天知命)六.品读课文1.指导背诵技巧:学生根据背诵提纲自由诵读2.放背景音乐,学生在清新淡雅的轻音乐中齐声美读课文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田园诗人的形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自己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的句子是: 云无心以出岫 , 鸟倦飞而知还

《归去来兮辞》课堂训练 第2张

句子是:云无心以出岫 , 鸟倦飞而知还。意思: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朵无心出了山,鸟儿飞累了会回家。这里作者拿“云”和“鸟”来比喻自己的志向和志趣。

云无心以出岫 , 鸟倦飞而知还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语文高考作文题占据着试题分数的半壁江山,与之成反比的是不少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甚至谈作文而色变。为什么学生学了这么文质皆美的作品,却有那么多的人还是词汇贫乏,病句较多、内容空洞甚至无法提笔呢?究其原因,我想最主要是:长期以来,在语文学科中,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严重脱节,讲课只是讲课,作文只是作文,两者之间少有关联。在新课标的感召下,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为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让课文教学与作文训练比翼齐飞。⑴从思想深刻、个性张扬、材料丰富、谋篇布局、锤炼语句等方面,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呢?一、在课文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学习好句子。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大抵都是名家名作,不光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课本教材在遣词造句上可经过了作家多次的锤炼和推敲,可谓是学习的典范。如《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用三个比喻形成博喻刻画月下荷花晶莹剔透的形态,带给读者无限的联想。二、告诉学生永远要记得在课文中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除了直接体验外,教材是我们获取作文素材最好的渠道。素材有四类,我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来解说下:一是作者,教会学生注意在老师介绍作者经历时进行典型素材的积累,如晚年梁实秋曾说过一生中有四个遗憾: 1.有太多的书没有读; 2.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 3.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 4.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感。足见梁实秋是一个嗜书成癖、心怀感恩、赤子忠诚的大家。二是课文中塑造的人物,文章刻画了一幅梁启超先生“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学者画像;三是诗句、名句的积累,如《箜篌引》;四是作品的内容主旨的理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真正的敬佩,源于高尚的人格,就像作者对梁启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人格的敬仰。三、在阅读课文时,分析写作方法,传授技能。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景物“风雪”的正侧面描写。小说有三处直接描写风雪的句子,又通过外部环境和人的感受侧面烘托处风大雪猛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正侧面相结合,多角度地描摹景物,那么事物的特点就会更加鲜明、形象生动。四、利用视频、音乐和图片激发出学生的直接经验,并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婉转曲折、深情款款,在体会本文作者用日常生活琐事和细节表现真挚情感这一点时。我播放了微电影《依靠》,不少学生当场落泪,勾起了他们童年的美好回忆:妈妈教我们系扣子、第一次用筷子、学第一首儿歌等。虽然他们的父母还没有年迈到行走不便,但是在作文中却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用间接经验来表达对父母辛酸的理解与回报,抒发对父母的浓浓的爱。五、让速写成为日常教学的必修环节。速写作文是在课堂上抓住契机,用不超过5分钟的时间迅速将所见所闻所想描述记录下来形成作文的一种形式。字数一般要求在150字左右。速写作文的选题有以下几种类型:1. 谈心类:我想对你说。“你”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物,学完《逍遥游》,可以与庄子交心;学习《赤壁赋》,你可以与苏轼“赏月”。2. 技巧训练类:技巧训练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手法,之前提到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我让学生就正侧面结合描写景物环境的手法进行了训练并当堂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一类是构思,学习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技巧。如《祝福》中,用倒叙的叙述方式,设置悬念引人入胜。3. 仿写类:课文中的好句子一定要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之前提到的《荷塘月色》中连用的三个比喻句,是比喻句运用的典范,值得在这里停留几分钟来训练仿写句子。4. 正确理解,表达个性类:说说你的理解和感悟。学习《归去来兮辞》,可以让学生谈谈你对陶渊明隐逸情结的看法。在此,老师可以由课文延伸到新闻事件,聚焦社会热点,让学生能领悟教材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例如,学习《归去来兮辞》时,我引用了这样一则新闻:“刘涛,三十出头就被任命为临澧县副县长。出人意料的是,正当春风得意时,他却辞去副县长职务回乡创业,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与感叹号。” 而他自己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取决于他所处的位置,而取决于他努力的方向。”面对老家大量抛荒的田地,面对依然贫穷的父老乡亲,刘涛选择了回乡创业。让同学们对比理解,各抒已见。最后我总结:“夏虫不可语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追求,他们的做法都来自于“心灵的选择”——为了挥之不去的梦想。5. 创设情境,活动体验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课文所写的生活大多离我们比较遥远,可能学生并不理解他们对现实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善于开发各种各样的活动,与时俱进,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感悟。如学完《烛之武退秦师》后,首先我安排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进一步体会烛之武的说辞艺术,然后再创设情境:劝说你的竞争对手与你一起加入篮球队和校外球队打比赛。让他们边写边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速写作文具有操作性强、效率高、吸引学生兴趣等优势,只要假以时日,在三年的课堂教学中成为一种常态,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化特征,倡导中学作文教学与课堂的结合并不是单纯地从课堂出发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是在中学生生活间狭小,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寻找的一种比较科学、高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 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与不快一吐而出,如决堤之水,一发而不可收,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其中饱含了多少怀念、留恋和向往啊!因此,诗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胡不归?"的自问,表现诗人归隐田园之心的迫切,又带出下文对自身经历的反省:"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诗人指出,自己本不愿出仕为官,只是为了免于饥寒,才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了官。这种生活让自己悲愁失意,内心痛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是诗人深深反省的结果,坚定了自己归隐的决心。诗的第一段即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紧接着,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按时间顺序,突出表现归田园前后的感受。先写归途之上。"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遥遥",漂遥放流的样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而一"问"一"恨",所揭示的正是归隐田园心情的急切。次写抵家时的欣喜若狂。这种欣喜,用长句很难形象地再现,诗人很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变六字句为四字句,略去了虚词,既使句子简练,有效地表达出欢欣畅快的心情,又使本诗的句式长短相间,便于抒发不同的感情,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心情与为官时完全不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写自己"载欣载奔",写家人"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写家中"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有酒盈樽",一派祥和、自然、实的景象!"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少数友人来往。后人以"三径"来借指隐士所居。陶渊明用"三径"来比喻自己的院落,借用典故,表现自己的心志。再写田园隐者之乐,突出两点,一是室中独处之乐,一是园中观景之乐。写独处之乐,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极力表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放纵与安适;写观景之乐,有自己"园日涉"、"策扶老"、"抚孤松"的安闲自在,有"无心以出岫"的云,有"倦飞而知还"的鸟,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的志节紧密结合起来,写的虽是云和鸟,却是作者对自己心情的反映,告诉读者,自己就像出岫的云,本无心出仕,又像倦飞的鸟,对仕途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诗人托物言志,以"松菊"喻高洁的品格,以"抚孤松而盘桓",表明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却仍要保持坚贞之志。 第三段,写朴实的农事生活之乐。诗人断然也污浊的官场断绝来往:"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再次呼出"归去来兮",却与开篇的语气和感觉大不相同,第一次是决心归田的宣言,第二次却是已然归田的平静。这种平静的生活,让诗人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朴实无华,可以和自己想见的人说说知心话,可以做自己曾经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可以看自己想看而无心看的自然美景,这种生活,让诗人真正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可以说,这段文字是作者想象 的诗化了的田园生活,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境界。陶渊明在他的多诗中都对这种生活和这样的理想作了描述,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的闲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的简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愉快和满足,都写得坦率诚实,感情自然淳真。初归田园,诗人尚未真正体验耕种的艰辛与生活的困窘,只是以直率之笔抒"心之所之",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不舍,一种蓬勃生长的归真之志如春之欣欣草木,如涓涓不绝的山泉,感慨油然而生:"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因景生情,这种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何不及今及时珍惜美好生活的感慨,为结尾阐述人生观张本。 诗的结尾,抒发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乐于隐居心理的剖白。诗歌紧承上文"感吾生之行休"写道:"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的为乎遑遑乎欲何之?"委婉自问,引领下文的自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言自己无意富贵,而以不羡"帝乡"作陪衬,诗人又一次点明自己的生活理想:"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也不指望飞临仙境来逃脱人生的苦难,他所追求的只是投身自然,从周围的事物中,寻找 种种人生可爱的妙趣,保全心灵任意自得的境界。诗的最后,直接抒发自己乐天安命的情怀:"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听其自然、乐天知命的思想,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声的反抗,是诗人积极人生的表现。 这篇《归去来兮辞》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初,但不是抒写归田后生活实况,而是他登舟起程之前对归途及归田后的想象,让读者从中深刻体会他结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坚决与畅快,表明了归隐田园的决心。作者纵情纵笔,感情真挚坦率,巧妙地把叙事、议论、抒情、写景有机结合,处处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文章感情浓烈,语言质朴无华,一种淡远潇洒的田园乐趣跃然纸上,表现了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是淡薄名利的雅士;他归隐田园,自己耕种,他是寄情山水的高人;“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自还”他是卓然独立的志士。在我心中,他的归隐不是无奈于世事,而是内心的驱使,是真正地归隐。 古代的归隐无非分为两类,一类是被迫,社会黑暗,自己又无力改变,可是文人心中不同流合污的情节使他们归隐;另一类是理想家,认为人从自然来,还要与自然融为一体,归隐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在我看来,古代的归隐其实是古代文人千年以来追求精神高度的体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你买一本语文资料。像全解,全易通那样的,上面都有答案的

陶渊明是一个喜欢田园生活,热爱田园生活的人。他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