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

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信息,认清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科学定位个人发展方向,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掌握求职择业的技巧,提升职场竞争力与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不断提高和院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随之而来的大学毕业生在逐年地快速递增,关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已成为社会不容忽视的焦点问题。本文对在大学教学中开展就业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大学课程 就业指导 重要性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教学中的就业指导课程如何指导学生就业,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面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的构建、专业学科的发展等问题,高校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多种模式教学、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师资力量,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教学的水平。 一 开展大学就业指导教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市场开放搞活,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分配形式,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相关资料表明,我国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630万,预计明年的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60万。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开设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为大学生的毕业、就业、创业等提供全面的、有效的、高质量的指导服务。 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学生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供需矛盾突出,总体就业率不高。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减员增效的措施使得大学生就业渠道变窄;事业部门的精简分流更使得大学生就业通常选择的就业方向的进入机会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将随着高校扩招逐年增加。据统计,2002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为145万人,2003年猛增至212万人,2004年、2005年分别为260万人和320万人。如果按初次就业率70万推算,今年将约有6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明后两年将分别约为80万和100万。而民营企业和西部地区等一些急需人才的地方却又很少有毕业生问津。这些使各高校不得不认识到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的教育应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必要的变革。高校的发展变化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加大了竞争的环境。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成果体现,成果的输出情况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状况清晰的展现了高校教学的水平和管理措施,同时可以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促进生源质和量的提高,直接关系着高校以后的建设状态和发展方向。面对社会的需求,学生的迫切期望,进行有效的毕业生指导工作,可以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做好指引,为高校未来的创建发展打好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毕业状况是自主择业和自谋创业共举。对于社会中对人才的需求信息需要有较好的沟通渠道。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研体制,可以建立起沟通学生和企业、部门双向的桥梁。可以向大学毕业生提高广泛、准确的招聘信息,也可以向企业部门等介绍毕业生的学习成果、专业知识、兴趣特长等信息等状况,方便企业、部门等用人单位选用适合的人才。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大量的人才动力,高校就是社会的人才库。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是尽量合理地调配人才资源,避免人才的浪费。有一部分毕业生盲目地向往我国经济建设发达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自身的人才量和原有的、现有的人才数量已经是供大于求,同时对人才的要求和面对的压力日益明显,对毕业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可以适时的进行疏导,引导学生到更适合的发展较缓的地区工作,发展自己的事业,鼓励毕业生自己创业,自谋发展。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思想观、避免人才资源的流失,加强合理的调配。 二 全面发展,提高大学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要充分发挥作用,必然要建立业务能力强、有责任感的专业化的指导队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转变以前坐以待毙的思想观念,加强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观念,在其位谋其政,全面考虑毕业生的就业心情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方向,为双方提供搭建沟通的桥梁,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序地开展。作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地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为学生服务的积极性,提高与企业等单位的对接、沟通能力,提高对信息的分析、整理、分类的能力,从多方面增强知识层面和业务水平,不断为毕业生提供实效性强的招聘信息。 建设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平台,增强沟通信息的通畅性。目前毕业生对求职的信息了解得不及时、不全面,信息分散、缺乏、失真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当务之急是尽早创建高校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增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的沟通。 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手段的不断更新,电脑的普及,为大学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提供了可能性。创建就业信息网络应以市场为导向,注意及时收集、更新各方面的相关信息,并使校园毕业生信息网站与国内各社会人才信息网联网,形成开放性的就业信息网络。 总之,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开设就业指导课课程,积极主动地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对大学未来的发展建设,还是对学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采用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加强大学的就业服务部门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信息沟通,了解人才的需求方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为大学生的毕业、就业提供良好的后备力量。参考文献:[1] 刘献文.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2]王斌;阎荣花.毕业生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瞿振元.高等学校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李宗玲.职业信息与职业指导浅论[J] .教育探索,2008(07)[5]王燕玲.大学生就业与创新指导[J].信息网络安全,2010(07).

一、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观念工E确与否,是决定大学生毕业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的一个基本条件.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较为适合自己身心特点的职业,使用人单位选择到所需要的劳动者,对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拓展奋斗领域实现自身价值都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很多学生在初人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i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蕈要原因.有不少学生都不同程度的认为考上大学后就业应该是学校负责,家比负责,抱着依赖、等待的思想和态度.被动等待学校推荐、单位选聘或依赖家庭社会关系;同时,他们将我国经济所有制形式中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独资、中外合资、个体经营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分为二六九等,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一职定终身的观念浓厚,缺乏"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缺乏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的意愿,缺乏创业意识,缺乏到社会中去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的勇气.过去,尽管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其主要工作是以服务为主,忙于一些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外出联系用人单位、组织各种招聘活动等,并未对学生思想,意识、能力等真正展开针对性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摹本卜是通过专家或领导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开展以就业为主题的各种活动等形式进行的.这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对学生而言只是一种"大众化"普及行为,没有引起全体学生的足够重视,真正参加和瓦动的学生仅仅只足一部分,专家和领导也不可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指导和辅导.将《大学生职业发展弓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一方面对高校作了高标准要求,高校除了在经费、设备等一卜重视就业工作外.还必须在教学这一中心丁作中重视对所有学生的求职就业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也强制性的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接受指导,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效果.在国家、社会、离校、学生四方重视下.通过贯穿从入校到毕业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就业政策和形势的讲解,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把民族利益、国家前途放在首位,把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结合在一起,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事实卜,就业风险、自主竞争、多元化、终身学习、爱岗敬业、自主创业是每一个大学生应树立的基本的就业观念.二、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大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职业是人们介入社会的方式,个体的谋生手段是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大学生只有在社会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发挥自身的潜能,体现出自我价值.而自我认识是寻找到摄适合自己的职业也就是职业决策的首要环爷.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可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是由于一方面相当部分大学生在中小学期间的主要精力就足学习——应对考试、再学习——再考试.缺乏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另一方面大学乍仍然处于生长发育期.尽管生理趋于成熟但心理却尚未成熟等原因.欠缺自我认识.不了解自己的天赋和性格;缺少职业定位.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角色.通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活动和实践的开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兴趣、人格、能力与技能、需要和价值观等概念的内涵;了解能力、技能与职妲的关系,兴趣与职业的关系,人格与职业的关系,价值观与职业的关系;掌握个人能力与技能的评定方法,兴趣的评定方法,人格的评定方法,价值观的评定方法: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必趣、能力、价值观,清楚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能够干的职业和工作,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等等;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评估自己的现状.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问的差距.分析自己的需要结构,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形成初步的职业期轻.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作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大学牛在进校后就认真审视自己.荚注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特长,才能有效地促进自己综合索质的发展与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缩短职业适应期,很快进入丁作角色.马克思还说过:"如果我们经过冷静的考察,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力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于它,那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三、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近年来出现并逐渐流行的一个概念.通常大学生就业能力被定义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对自身潜能的开发IfIj获得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社会生活巾实现自己价值的本领.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能力小仅仅只是大学生毕业时实现求职就业的能力,而且是大学生找剑工作、保持工作与转换工作的能力.是做为社会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它是由知识、技能、个性、思维、观念、心理等·系列能够适臆就业的素质构成,其核心为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当前,由于诸多原因,大学生普遍存在职业目标不明、学习能力不强、专业能力不足、实践能力低下、品格养成欠缺、创业意识淡薄等现象.通过系统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使学生了解职业成功的因素——所需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建市自说自信的决心,学会收集、管理和使用就业信息.做出职业决策并制定个人行动计划:在课程中通过结构性的安排,让学生共同协作完成指定工作,以培养学生学爿掌握求职择业的各种技能,即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客户服务等通用技能;注重就业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标准,使学生自觉把人才需求和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全方位发展自己.

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正确择业,端正态度,特别是现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给学生上这样的课,非常有现实意义。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过形式而已

一、就业创业服务立足“新职业网”、“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两网一系统,采取网上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战线联合连动,促进就业与培养良性互动,建成多功能、广覆盖、高效率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二、培训与课程1、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加强全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开展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建设全国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网。组织课程建设、创业指导等专题培训班和研讨会。2、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参与制定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教学要求》作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纲领性文件,在推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开好就业指导课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就业创业研究1、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总结宣传工作2009年9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每年从全国各地推荐申报的高校中推选50所,六年共推出了30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涵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各个类型、层次的高校,连续六年编纂《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经验汇编》。2、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研究项目联合学生司,每年向全国高校就业战线发布10个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每个课题资助研究经费3万元。同时编纂出版《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成果汇编》。3、编纂《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合作,依据每年全国各普通高校上报给教育部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数据编写就业白皮书,为各级政府、各类高校、毕业生和相关用人单位了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提供重要参考。4、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专项调查2009年以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每年6月份开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网上问卷调查工作,调查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000余所高校的10万余名学生。撰写《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简报》。5、组织开展重大专项课题研究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及高质量就业实现路径研究。四、学历与成绩认证根据教育部职能转变任务分工,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认证服务工作委托我中心承担。该项服务工作面向社会开展,对申请人申请认证的学籍证明、学历证书、成绩单等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进行权威认定。扩展资料:拓宽就业领域,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1、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各地各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落实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要继续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结合地方实际适当扩大地方基层项目的实施规模。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引导毕业生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等领域就业创业。2、促进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各地各高校要鼓励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实体经济就业,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社保补贴、培训补贴、降税减费等优惠政策。要加强与中小微企业沟通联系,广泛收集中小微企业招聘信息,积极组织中小微企业进校园招聘,进一步办好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等活动。3、服务国家战略开拓就业岗位。各地各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引导毕业生到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要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要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脱贫攻坚力度,结合实际制定激励政策,引导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参考资料来源: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心介绍

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上级主管部门掌握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手段。每年,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会首先根据上级部门的关于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本校的就业方案,并上报省人事厅等待审核批准。就业中心还担负着向省人事厅上报本校生源的任务。上级部门根据就业中心上报的就业方案和生源信息制定本省的就业方案,指导本年度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其次,就业中心是高校与企业的一个联系窗口。企业入校招聘必须要有有关部门进行联系和接待以及安排,就业中心就是这个部门。他们首先对想入校招聘的企业进行有关证件的审核,符合学校规定的企业才能够入校招聘!切实保护学生利益!还有,就业中心是在校毕业生了解招聘信息的一个窗口。就业中心会及时的将想入校招聘的企业的招聘信息就行公布,并对学校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通知。保证招聘信息的及时与正确!还有,对于一些基本的就业知识和户籍档案知识就业中心也可以提供咨询!还有很多,反正就是很重要就对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响应国家号召,摆个样子给大家看...

混饭的 - -!找工作 主要看自己!

能解决极个别同学的就业,提供一点点就业信息而已

大学生创业就业讲座观后感就业是决定一个人以后要干;进入大学后,渐渐褪去来时的一腔热血、踌躇满志;随着这几年高等院校扩招工作的展开,大学生越来越多;为此,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在择业过程中,可以选择其他行业作为第一份工作,例如厨师就非常好,建议你考虑。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全球化不断深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进,现在毕业生就业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自主择业的办法,因此,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毕业生释疑解惑,调整好心理状态,使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择、就业思想和技巧的教育。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和国家、各省市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按照社会需求确立就业期看和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了解大学生就业程序,把握一定的就业技巧,以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进行相关的职业知识、道德、素质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趋势和职业必备素质和技能,尤其是了解独立创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进行独立创业,为国家排忧解难。  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毕学业,促进全面发展 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制系统中完成学习任务,完毕学业。并在此基础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上告知学生全面发展,并逐步确立职业生涯设计目标,并从思想上、能力上和心理上预备求职。  指导和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树立公道的择业观念 高校学生接受的是专业化教育,将来面临的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学习进一步的了解所学专业及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帮助学生树立公道的择业观念,使学生萌动的、安闲状态的求职期看,上升为实在的、自为状态的择业行为;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建设最需要人才的边远地区、县和乡的基层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干出一番事业,达到人才资源的公道配置。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趋势,了解和熟悉国家、省市相关大学生就业政策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有关就业的行动准则,它将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各地,各部分也根据国家当年颁布的有关政策并结合本地区、本部分的实际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是择业求职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试论高等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尽如人意,不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就是距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青年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因而客观认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改革“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纲要》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机制要从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从此我国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变革,顺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趋势,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和工作的机会,因而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然而成功的选择不仅需要个人的勇气和意志,同时还必须有把握实际的技术与能力,由于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加之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不足,信息搜集渠道不畅,一些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学生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就业指导。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冷静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时不难发现: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不同,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并存的现象,因而有效的就业指导,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效益。因而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到社会大众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并进而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就业指导则是实现教育的投入与效益产出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回报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从长远来看,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1.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2.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上: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3.在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上: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1.转变观念,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2.狠抓落实,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正规化迈进。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其次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3.加强研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在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4.主动架桥,强化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