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小段来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纳粹焚尸的剪辑,为学生理解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与沉重营造情境) 教师开场白:“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命运、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吗?同学们对这个地方有所了解吗? (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一、导入新课(播放一小段来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纳粹焚尸的剪辑,为学生理解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与沉重营造情境)教师开场白:“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命运、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吗?同学们对这个地方有所了解吗? (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投影一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图片,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密布的电网”、“巨大的焚尸炉”、“囚房”、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在等待死亡”、“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集中营里的万人坑”、“集中营中的孩子们”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死者的照片”等等)教师解说: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这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纪念馆吧(投影出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二、 整体感知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思考: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②从作者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文章哪些描述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在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怎样让人惨不忍睹的事实?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讨论、交流、发言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明确: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通过他们的一系列行动神态来反映惨绝人寰的历史事实以及他们内心的感受如:“惊惧万分”、“张大嘴巴”、“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用恳求的目光”等描写,开启了想象所带来的一份无尽的恐怖②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这里进行集体屠杀”、“用人体做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以上的描述足以说明奥斯维辛集中营充斥着杀戮,惨无人道,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工厂”让人最受震撼的是: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原来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顽强!三、 精读品析教师: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下面让我们再来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①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②整篇文章是否都是压抑沉重的,在这种灰暗色调之中,有没有一些亮色让我们看到一丝光明?2、教师点拨、肯定、补充、归纳,明确: ①“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 ②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之一:“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雏菊花 →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怒放 →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之二:“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这两个片段,感受生命的坚韧、顽强、美好四、 感悟提升让学生再速读课文,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一)、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如下问题: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3、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声明的“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能最终获此殊荣,并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讨论明确:1、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3、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二)、教师小结:十四年的岁月长河,流走了数不完的鲜花和果实,流走了想不完的梦幻和希望,但流不走的是人们对法西斯暴鲜血淋淋的记忆,流不走的是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的奥斯维辛对未来的昭示这里不该再有什么新闻了,新闻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能让历史昭示未来,这难道不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学习目标: 1、结合文章,播放图片,让学生了 解纳粹暴行。 2、了解本文与一般的新闻报道有何 不同之处。 3、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新闻的细 节描写。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 关心时事。 知识积累: 毛骨悚然 (sǒnɡ) 和煦 (xù) 纳粹 (cuì ) 废墟 (xū) 不寒而栗 (lì ) 踉跄 (liànɡ) (qiànɡ)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 部 ,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 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 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 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 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 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 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 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 MACHT 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1945年1月27日, 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 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白桦林”死亡集中营里最后一站的等待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集中营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巨大的焚尸炉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女囚--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 运输尸体—衣服被剥下来给后来的人穿 运输尸体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幸存者只有 7600人,他们目光 呆滞、面无表情。 不会说话,也不知 道自己的名字。男 性的平均体重35公 斤,女性的平均体 重25公斤。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 范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 撒入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 精美的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 质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 谁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 竟然是人皮在闪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 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 同之处? 比较的项目 比较的方面 一般报道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情感倾向 客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时效性不强 个人感受 个人情感浓厚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 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2、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 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 上面的?7-15 3、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 有什么反应?(7-15) 4、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 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 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 对比有什么作用? 5、文章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再次照应首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文章 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自由分组讨论: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 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 报道? (1).“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 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 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 ――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 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 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 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 露罪恶。 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2、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 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7-15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 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 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 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奥斯维辛集中 营的残酷遗迹 参观 众多的参观 者(游客) 产生 参观者的感 受、反应 观察 记者(罗森塔尔) 3、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 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 么反应?(7-15)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 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 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 —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 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 慢了下来? 参 观 者 的 所 见 所 感 和 反 应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 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 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 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 说:‘够了’。? 4、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 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 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 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 作用?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说明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 放 细节描写 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 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 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 高尔基说: “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5、文章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再次照应首段景 物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本文的主题 是什么?),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1)以乐景衬哀情,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 (2)对法西斯的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 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年奥 纪斯 念维 活辛 动集 中 营 解 放 60 周 今天的“死亡墙” 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 主题归纳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对受害者的哀悼。 对历史的反思。 提醒大家珍爱和平,?前事不忘,后世之 师?。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一、导入  1944年,在纳粹的一个集中营中,关押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有一天,他的妈妈被杀害了,小女孩哭泣着问,我的妈妈到什么地方去了,人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小女孩真的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她甚至唱起了妈妈曾经教给他的许多儿歌,还不时的爬上窗户张望,盼望他的妈妈快点回来。一天,小女孩和许多犹太人被押上了刑场,他们将被活活埋掉,当一个纳粹士兵要将小女孩推入深坑的时候,小女孩睁着她那漂亮的眼睛说:“叔叔,请你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这是发生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一个故事,这样的悲剧在40年代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每天都在发生,在上演。那是一段没有人性,没有良知的历史。今天我们将在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新闻名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带领下,走进这段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历史,今天我们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展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主要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深远内涵,品读文章的语言和精彩的细节。  三、进入文本  1、文章我们已经预习了,那么在奥斯维辛发生了那么多悲剧,而作者为什么还说“没有什么”新闻呢?  明确:新闻讲求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在课文第五段作者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不再是什么新闻  引导:  ⑴新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  ⑵奥斯维辛的悲剧是不是当前多发生的?明确:不是  ⑶从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思考 【教学准备】 1、利用课前预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收集整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2、设计三个问题,以迅速了解学情:①读完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有何感受?②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③你希望老师重点讲些什么? 【教学重点】 根据所了解的学情,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为什么“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大新闻? 2、这篇新闻有何独特之处?为何成为新闻史上的名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这堂课之前,老师问了你们几个问题。其一,读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你了解了什么,有何感受?其二,对这样一篇新闻,你还有什么困惑和疑问?其三,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重点讲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一定的收获和感受,也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无外乎这两个问题:其一, “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却成了新闻?其二,这篇新闻为何成为新闻史上的名篇? 我们今天的课堂,将就这两个问题展开探讨。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