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亲社会行为教案

 设计意图  人的健康包括身、心两方面,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心理健康的发展。人的表情中,微笑最美丽,也是最有魅力的。它可以调节人的心情,让不快即刻消失,也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微笑就像冬日的暖阳,即刻能化解人们心中的坚冰。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发现,这一时期的幼儿,心理素质极不稳定,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弱,不易容纳挫折和不合理的事,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园十二五州级课题《发挥优秀儿童文学功能,对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开展了将近两年,课题中对"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绪,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完美的人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我们课题中研究的元素和攻克的难关,结合社会教材《蜗牛的微笑》,我深化了其内涵,生成了这节教育活动。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积极的展开想象,懂得微笑能让别人快乐。  2.知道微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情,让幼儿懂得微笑的重要性。  3.初步体验当把快乐带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快乐。  二、活动准备:  1.PPT课件一套:蜗牛的微笑。  2.幼儿入手一面镜子。  3.圆形卡纸片(直径8厘米),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两倍,背面贴有双面胶。记号笔人手一支。  三、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在听听、看看、想想、说说的基础上展开积极的想象,懂得微笑能让别人快乐。  活动难点:懂得微笑的重要性,喜欢微笑,感受微笑带给自己和别人的快乐。  四、活动过程:  1.感受微笑,激发幼儿和他人打招呼的愉悦心情。  2.听"微笑"、谈微笑,体验微笑带来的快乐。  ·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进一步体验、感受微笑能够带给他人快乐。  ·教师边播放课件边讲述故事一遍。  ·边播放PPT,边提问再次讲述故事一遍。  ·体验微笑带来的快乐。  3.看微笑,了解生活中微笑的作用。  ·幼儿自由表述生活中见过的微笑。

  一、优化家园环境,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当一个人心情愉快的时候,更容易做出利他行为,幼儿在情绪良好的时候也更乐于做出友好举动。因此,不管家庭、幼儿园或社会都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个优美、清洁的环境,使幼儿感到舒适、愉悦,从而增强其亲社会性。我们不但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鼓励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还应为幼儿创设一个接纳、关爱和支持的精神环境。  1.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在外在环境的创设上,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设立开放、自主的活动空间。丰富的物质环境能充分支持幼儿的自由自主的活动,也可以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争执,这对于喜欢模仿同伴的幼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宽松、接纳的精神环境。精神环境比外在的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更深刻和持久。首先,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其次,家长与幼儿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最后,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让幼儿感受邻里间的和睦、社区的精神文明、家乡的文化等,激发幼儿爱家乡、爱自然、爱社会的情感。宽松、接纳的精神环境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意义是能赋予幼儿一个良好的社会界定,给他们一个积极的“他人眼中的自我”,使幼儿积极、自信,有利于其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二、挖掘生活素材,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生活教育,即生活与教育的结合,是生活对教育的影响。同认知教育相比,社会性教育更具有贴近生活的特征,它不像认知教育那样脱离生活进行。亲社会教育需要教师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将与某种生活内容或生活方式相应的社会性目标结合进去。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细心的教师可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贴近幼儿生活的社会教育,能使幼儿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真正意识到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同时,教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高度关注,能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在班级里形成积极的、良性的循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三、利用移情,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培养幼儿理解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幼儿自发做出亲社会行为。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提供移情线索和情感信息,使他们能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理解他人的处境,从而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和亲社会行为。  四、利用榜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所以,榜样是很重要的。教师和家长应以身作则,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熏陶幼儿。我们可以在幼儿面前经常表示对长辈的关爱,对有困难的人提供尽可能的帮助等。成人行为的榜样对幼儿的激励作用远大于言语指导的刺激,在榜样的作用下,幼儿很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当幼儿执行了利他行为,成人就应及时强化,使幼儿获得积极反馈,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意识,从而有效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巩固。  五、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手段。幼儿在游戏中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从而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学会与别人交往的正确方式。游戏为幼儿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机会,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指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总之,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和谐的社会,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对其社会性的发展有关键性的作用。为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有责任让幼儿学会爱、懂得爱、付出爱。让我们为这个目标共同努力吧!

教学一节好的课其实就是各个教学环节的优化,如导入、目标、导读、总结与作业等方面的优化.1、导入的优化:导入课的方法很多,例如题目导入法2、教学目标的优化:依据课文特点,依据文体特点学习品析语言的方法,教会方法,然后让他用你教会的方法去学习.作为一个教师,心中特别应该有一个方法目标,同样一个问题,不同年级是不一样的.应该考虑七年级教会,八年级提升,九年级拔高.3、导学过程的优化:导学思路艺术化,教材处理,导学方法科学化.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思路设计.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愿意信任他人,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努力;愿意遵守社会、集体的规范,维护秩序;为他人着想,愿意付出/奉献——表现出利他言行;在亲密关系中愿意表现出真实的自我,不掩饰。亲社会行为一般来源于对社会关系抱有很大的信任,对未来持希望和乐观主义态度;而这通常又来源于幼年时父母的良好照顾。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今天的幼儿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公民,他们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知识素质全面发展的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所以,他们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更应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品质。但是,随着社会城市科技化速度的加快,家庭生活环境的日益优裕,我们的孩子与具体物质——电视、电脑等的交流增多,与家人、同伴间的交流减少了,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倍受佳人的厚爱与周到细致的照顾,导致孩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使利他、利社会行为更是减少。具体表现为:不愿与他人分享快乐,缺乏关心他人、同情他人、服务他人的意识;与他人沟通困难等等!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关爱、安慰、捐赠、谦让等。它受到人类社会的肯定和鼓励,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费洛伊德认为,一个未经社会化过程的个体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以自我中心转变为具有利他倾向的过程,不仅能够加快他们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化进程,而且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所以,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不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游戏活动中,体验亲社会行为幼儿的生活是游戏,游戏是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最好方法。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交往,与同伴配合,与同伴协商,一切一切自我中心化的表现都会阻碍游戏的进行。因此,我们利用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进行诱发,引导,练习和巩固亲社会行为。角色游戏是浓缩了的小社会,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演绎着社会大环境中的种种现象,反映着孩子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了解。角色游戏使幼儿有机会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使自己处于他人的地位,体验别人的情感和态度,理解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学习成人社会各类社会角色应有的行为方式。我们创设多个游戏环境,鼓励孩子按意愿自愿选择角色扮演,体验种种社会角色。在“娃娃家”,孩子扮演着爸爸妈妈,悉心“照顾宝宝”,热情“招待客人”;在“医院”,孩子穿上白大褂,为“病人把脉、看病”;在“点心店”,孩子制作“点心”,“招呼客人”;在“服装店”,孩子“进货”、“看店”;在“公共汽车”游戏中,孩子“上车买票”,主动“让座”……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着角色的思想、感受,体验着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帮助他人的游戏乐趣,形成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完成”着社会角色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有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固执粲傲,而在游戏中,为了使自己不被游戏过程和游戏伙伴所排斥,便会主动抑制自己的个性缺点,慢慢地学会随和和合作。在游戏中,我们有意识地让过于好动、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在游戏中担任一些需要安静和认真工作的角色,而让过于内向、沉默寡言的孩子担任一些交往较多的角色,在经常的锻炼中,逐渐培养起良好个性,学习并遵守(遵循)社会生活准则,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产生利人、利社会的亲社会行为。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为教师有目标、有计划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幼儿自主学习的个别化的一种游戏活动,操作材料是孩子参与活动的工具,合理、有意识地投放材料同样为孩子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创造机会,孩子通过材料的暗示产生亲社会行为。在小班,我们为孩子提供数量不多的“抱抱熊”,在数量有限的“抱抱熊”的暗示下,老师引导孩子“你抱一会,我抱一会”,这样既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又使孩子感受到分享玩具,互相谦让的友好情感,体验分享、共享给以的快乐。在中班,我们提供贴近幼儿经验,并富有一定挑战性的“赛车拼装”材料,在材料的暗示下,孩子自发结伴参与合作拼装,并在共同努力下获得成功,切身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大班幼儿对文字的兴趣逐渐浓厚,我们为孩子创设阅读环境,提供“偏旁找朋友”、“名字对对碰”等便于孩子操作的材料,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但获得了对中国汉字的初步认识,同时在与同伴的交往互动中,表现出了互相合作,经验共享的良好行为。孩子在建构区合作构建,在技能养成区互相帮助,在操作方法上交流分享,在角色游戏中协商协作,无不体现出孩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在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的暗示作用下,幼儿在游戏中由开始时的独自玩,逐渐能与同伴平行玩,到相互协商,分工协作有组织地玩。游戏形式的不断变化,游戏内容的不断丰富,使孩子在这些变化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如何尊重别人,进行协商;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如何与同伴互相协作……,从而为幼儿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教育活动中,萌发亲社会行为昂特伍德和摩尔(Underwood & Moore , 1982)通过元分析发现社会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成高相关。“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观点采择并不会必然导致儿童的利他行为,观点采择作为一种信息收集的过程,其发展只能为儿童更好地理解情境和他人的需要及情感提供认知前提,个体是否应用已获得的信息去助人,还必须依赖于行动者的价值和个人需要。”(《儿童社会性发展》之“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摘录)教师是幼儿每天接触最多的成人之一,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促使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萌发,对幼儿来说是个关键。为此,在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创编故事情景,设计矛盾冲突“现场”,提供真实事迹展现,创设行为表现场景,运用多种教育手段,让幼儿通过对他人观点需求的理解,作出相应的亲社会行为。小班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普遍较强,对玩具、食品有着较为明显的独占独享意向。为了削弱孩子的“自我中心”,帮助孩子建立起与人分享的良好愿望,在孩子们知道自己有了好东西应与小朋友一起分享,但没有实际行动时,我们根据小班孩子容易接受具体形象事物的年龄特点,设计组织了“玩具大家玩”、“美味食品车”、“图形食品品尝会”等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看看、玩玩、说说、尝尝等手段,让孩子在尝试交换玩具、分吃食品的具体“操作”中,学习分享,体验共享玩具,分享食物的愉悦。以矛盾冲突为导入贯穿的“神奇的帽子”,是根据班中幼儿有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但欠缺行为表现的实际现象而组织展开的。活动中,以多媒体形式展开的生动形象的故事,把孩子引入了虚拟的童话森林之中,孩子们“身临其境”,体验小动物们“因为森林火灾而失去家”的可邻与悲伤,并通过故事中矛盾的冲突,如:小猴为了帮助梅花鹿,宁愿自己的一切东西都消失,也要帮助好朋友的事例,使小猴关爱、帮助别人的形象更加突出,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萌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愿望。“朋友病了”是以真实事件为题材,组织引发的一次活动。天天因为被小狗咬伤而不能上幼儿园,得知这一消息,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强烈的关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同伴的牵挂:有的孩子用写信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关爱,因为“我觉得天天看了信后一定会很高兴的,他的病也会很快好起来的。”有的为天天准备了千纸鹤,“希望他把千纸鹤挂在床前,看到千纸鹤就想到我们,就不会觉得没劲了。”有的为天天准备了一瓶药,孩子说:“我想天天现在最需要的是药,因为吃药能让他的病很快好起来。”……孩子们凭着自己的已有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同伴着想,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了对同伴的牵挂和关爱,使天天感受到了同伴间的友爱情谊,同时也满足了孩子们关心同伴的良好情感体现。“关心残疾人”、“献一份爱心”从更深的角度透射出了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美好心愿,通过亲子收集资料,观看查文红老师关心贫困地区孩子的事迹介绍及慈善基金会摄制的《爱满天下》VCD等途径,让孩子们了解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我们的帮助,身体残疾的人们需要我们的援助,孤儿弟弟妹妹需要我们的关心,孤寡的爷爷奶奶我们的关爱等等,萌发了强烈的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教师以不同方式引导幼儿对他人引起注意,给需要者以帮助,使幼儿亲社会行为得到了发展。三、日常生活中,强化亲社会行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极其不稳定的,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如何使有亲社会行为表现的幼儿继续发扬光大?除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体验、练习外,还需要我们及时的鼓励,以造就良好的氛围,使之成为习惯,逐渐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午饭过后,一部分小朋友如同往日端坐电视机前,观看着自己喜欢的“天线宝宝”,而值日生们开始井井有条地工作起来,擦桌、扫地、摆桌椅。只见朱佳华拿起抹布认真地擦完桌子走到电视机侧,正欲从电视机前走过,站在电视机侧面的她犹豫了片刻,然后猫着腰迅速地经过电视机到了另一边,继续认真地做着值日生工作来。捕捉到这一闪光的举动,老师不失时机地问朱佳华:“你刚才经过电视机时是怎样走的?”孩子猫着腰重新走了一遍展示给同伴看。“为什么要这样走?”“小朋友在看电视,如果我直直地走过去,他们会看不到电视的。”老师率先拍起了手以示赞赏,老师的肯定,带动了全班孩子,孩子们也热烈地鼓起了掌。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举动,但孩子考虑到了他人的利益,而老师的“不失时机”的让孩子动作展现,既肯定了孩子的行为表现,同时使其他孩子对此产生了共鸣。一次,孩子们背上小小的旅游包随时准备出发。行动前,老师组织幼儿就郊游注意点进行了交流。许沈宇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当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旅游包把座椅钩起来,眼看小椅子就要摔倒在地,坐在侧边的顾晨凯小朋友眼明手快伸手将小椅子扶正,轻轻地放平。然后,继续端坐端正倾听同伴讲话。虽然事小,但顾晨凯小朋友能敏捷地伸手扶正小椅子的举动,避免了由于小椅子的倒下可能发出的响声。抓住时机,老师及时在全班孩子面前进行了详细描述,运用语言强化了顾晨凯的利他行为,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唐俊杰小朋友是个特殊儿童,由于腿脚不便,上下楼梯需要有人搀扶。好几次,姚嘉怡都主动地牵着他的手上下楼梯。对此,老师在大家面前表扬了嘉怡,肯定了她看到别人的困难,觉察同伴的需要,并作出的助人行为。于是,第二天,第三天,有更多的孩子要去搀扶唐俊杰,引发出了众多的关爱行为。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在多种方式方法的介入、干预、鼓励和强化下,我们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逐日提高。当孩子毛衣太紧无法自行脱下时;当孩子的鞋带散了,而又不会系时;当孩子后背的内衣不好塞时;当活动量大时小背脊冒汗之际;当同伴的袜子在海洋球池内不见时;……同伴间的互帮互助显得自然而及时;当脚伤孩子来园时,“我来帮你”的关爱之情由然而生;当同伴伤心不安时,伙伴们的安慰那么及时贴心;……孩子们从同伴身上获悉亲社会行为的信息,又从同伴身上体验到亲社会行为所赋予的快乐。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孩子们的亲社会行为表现范围在日趋扩大。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我们带孩子来到社区敬老院,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送上欢乐;为爷爷奶奶敲背捶腿送上温馨;和爷爷奶奶聊天,嘘寒问暖,留下天伦之乐;为爷爷奶奶递上礼物,送上祝福。看着笑眯了眼的爷爷奶奶,孩子心里的快乐“写”在了脸上。结合社会活动,孩子们“爱心献邻舍”,用一双稚嫩的小手向爱心箱里传递着丝丝爱意,传递着浓浓情意,传送着孩子们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以上仅是我们在幼儿园活动中采撷到的孩子们的点点滴滴,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渗透着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同时也寄托着家长、社会对他们的希望。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各项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幼儿任何行为的产生都不是单一因素所促成。家庭、幼儿园、社区作为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三大重要影响因素,他们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的过程中,家庭、社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相信在家庭、幼儿园、社区的再度深入合作下,我们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将更自觉、更稳固,孩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将更快、更顺、更稳!

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观剧,游园会,小型比赛,聚餐,户外烧烤等等。平时多给予正面的肯定。树立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小孩子时期引导效果最好。

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你应该亲自去幼儿园体验一翻感受感受那里的气氛就知道答案了而不是在这获取别人亲身体验到的劳动成果

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带领幼儿参加升国旗仪式,仪式感能增加幼儿对国家、国旗的崇敬之心和自豪感……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严星路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感受物质、财富日益的同时,也常常感叹社会的人情冷漠。人与人的关系更多建立在金钱、利益的基础上。而社会中成人不恰当的行为表现及关系,往往又对我们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在时竟然会发现我们的孩子也有冷漠、自私、甚至残忍的一面,例如:看见别人走路摔跤,有的孩子会哈哈大笑、兴灾乐祸;自然角里,有人把小手伸进鱼缸玩弄小金鱼,导致金鱼丧生;别人不小心碰到自己,为了不吃亏,便恶拳相向------。种种的迹象表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已经成为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问题。然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心理过程,将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放入狭隘的研究范围,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如谈话、说教等是很难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共鸣。那么,采用何种较为有效的手段,通过何种教育途径,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呢?我们发现,广阔的社会是孩子生动、有趣的课堂,孩子们乐意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包含丰富的教育契机,而大班幼儿正处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选择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二、理论支撑依据所谓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心理学家认为,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了期待外部奖赏,或为了获得社会赞许,或为了减轻自己消极的内部状态。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南希-艾森伯格将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分为了3大部分:(一)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艾森伯格认为能否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受个体因素和个体对特定情境的解释这两方面的影响。个体因素,如对他人的积极评价、角色采择的能力和倾向、他人定向、自我关注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人需要的注意。特定情境特征,如他人需要的明晰程度、需要的来源、潜在受助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身份等都直接影响个体对情境的解释,从而影响到他人需要的注意。大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亲社会行为正处于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关注度成为培养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点。其社会认知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化的发展,都对其亲社会行为有着促进作用。(二)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艾森伯格认为,在紧急情况下情感因素在助人决策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在非紧急情况下,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人格的特质可能起主要作用。情感因素,如移情、同情、内疚感等起主导作用,因对他人产生同情,进而萌发亲社会行为动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大多因情感因素产生。情感性力量能直接驱动潜在的助人意图。他们的助人行为大多是冲动的、易发的,但缺乏理性和思考。因此,我们还需要帮助儿童考虑助人行为与自身实际能力的关系,即自身的年龄、生活经验水平、助人与自救的关系等。(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助人意图和亲社会性行为之间的联系受个人的有关能力、人与情境的变化两方面因素影响。仅仅具有助人意图,并非意味着他实际作出亲社会行为。个人的生活技能、自我调节技能、有效策略的知识、人际关系问题解决能力等,都影响儿童助人意图向亲社会行为的转化。因此,引导幼儿学习生活技能,学习如何解决人际关系等问题,可提高幼儿助人能力,从而使幼儿的助人有效的转化为亲社会行为。三、实验的对象、方法和时间1、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大一班35名幼儿,同时对照组为大二班35名幼儿。2、实验方法:社会实践法、角色扮演表、移情训练法、榜样示范法、行动研究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移情训练法: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的训练方式。*榜样示范法:是由注意、保持、动作、复制和动机这4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构成。3、实验时间:2005年9月——2006年6月四、实验过程:(一)社会体验日——让幼儿走进社会大课堂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简单的说教和行为训练是不能激发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广阔的社会舞台、丰富的生活经验则是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的最佳途径。我们在学期初,根据节日、季节特点以及社会重大事件,将社会体验活动内容安排在学期计划中,每月带领孩子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活动安排丰富多彩,内容深刻,富有有教育性。如:九月:1采访我们的老师。通过采访全园教师,了解老师的工作和生活,培养幼儿热爱老师的情感。2九九重阳乐。将欢乐、笑语带给老人院的孤寡老人。通过表演节目,为老人服务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关心。十月:我是家乡的小主人:结合家乡的重大事件,带领孩子走上街头,用自己的绘画、书法等作品向客人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激发孩子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十一月:假如我是他: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感受残疾人的痛苦和不便,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怀,激发孩子们帮助残疾人的情感。十二月:将爱心传递下去:捐出自己一件心爱的物品,可以是玩具、图书、衣服等,送给孤儿院的孩子们,用实际行动奉献自己的爱心,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快乐。三月:1雷锋就在我身边:带领孩子们到小区里劳动,为小区的人们做一件好事,感受助人的快乐。2绿色生命:结合植树节,让孩子们知道植物也有生命。通过认养小树的活动,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关怀生命的情感。四月:我为大屠杀纪念馆献爱心:带领幼儿参观大屠杀纪念馆,得知其扩建的消息。在社区内进行义卖捐献活动,鼓励孩子将家中的玩具,学习用品等进行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大屠杀纪念馆,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五月:辛苦的人们:带领幼儿访问社区里各行各业的人们,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并通过亲身实践,感受他们的辛苦,进而培养幼儿尊重劳动成果的情感。六月:我想上小学:通过参观小学校园,采访小学生和教师,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孩子争当小学生的情感。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主题性、时事性,联系孩子的生活,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每一次活动,都能在孩子们中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孩子们渐渐地开始关注他人的需求。在利已与利他的关系中,他们往往能放弃自己的利益,而选择帮助别人,献出自己的爱心。(二)假如我是他——扮演他人的角色,体验他人的生活,感受他人的情感在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中,角色扮演法和移情训练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角色扮演中,我们让孩子蒙上双眼,假装成盲人,在人行道上行走一段的路程,然后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许多孩子都表示自己很害怕,有的担心会摔跤,有的担心有危险,有的分不清方向,最后发现走错了路,有的甚至感到恐惧。通过角色扮演,便孩子们亲身体验残疾人士的生活,使孩子理解他们的处境。再通过移情训练,即让孩子们想象一下,如果别人嘲笑自己,不帮助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残疾人士的痛苦,进而萌发帮助他人、助人为乐的情感。(三)榜样无处不在——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情感共鸣大量研究表明,在儿童中树立榜样作用,可以增加儿童的利他行为。例如:在义卖、捐献活动中,我们张贴爱心榜;在助人实践活动中,我们评选关爱之星。大到学雷锋做好事,小到给蚕宝宝买桑叶,只要孩子们做出了进步,我们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榜样是孩子们学习的楷模,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情感。孩子们向榜样学习,不仅学他们的精神,还学习助人的方法。在以往的试卷问答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愿意帮助别人,具有亲社会行为和情感动力,但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老师问到:看见有人落水了,你会怎么办?许多孩子回答:跳进水里救人。可见孩子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往往会忽略自己的安全,最后通过师生讨论商量,孩子得出最好的方法是:大声呼救,请人播打110。因此学习他人如何帮助别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学习榜样的重要所在。五、实验结果:通过一年的实验研究,实验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得到显著提高,幼儿助人行为的发生频率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进。同时大多数幼儿都由原先的被动助人转为自发助人,研究者通过前测(表一)、后测(表二)的比较,以及家长给予的帮助,得出以下结果。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测试对比表(前测表一)序号测试内容实验组对照组幼儿自发助人行为幼儿没有助人行为幼儿自发助人行为幼儿没有助人行为1一个孩子从椅子上跌倒大哭10257282一个孩子想要搬一张大桌子6295303一个孩子坐在椅子上没人玩7288274一个孩子因为积木被抢走而苦恼6295305一个盲人在幼儿园门口过马路3322336设立爱心捐赠箱530431从实验的前测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项测试的内容中,幼儿自发助人行为的人数是大致相似的,即占班级总人数的少量。此时幼儿的助人行为需要成人的引导、指示,有时甚至是命令。成人通过物质奖励、语言表扬、精神鼓励等多种方式,才能使幼儿产生助人的愿望,并付之行动。可见幼儿对他人需要的注意,以及意图与行为的联系水平都是比较低的。然而通过一年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有意识的、多渠道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的自发助人行为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第5、6两项的测试结果有了明显的改变。同时,实验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二)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测试对比表(后测表二)序号测试内容实验组对照组幼儿自发助人行为幼儿没有助人行为幼儿自发助人行为幼儿没有助人行为1一个孩子从椅子上跌倒大哭30515202一个孩子想要搬一张大桌子32318173一个孩子坐在椅子上没人玩28712234一个孩子因为积木被抢走而苦恼26915205一个盲人在幼儿园门口过马路32310256设立爱心捐赠箱305827从表二可以看出,实验过程对于实验组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对照组幼儿由于年龄的增长,以及社会经验的丰富,其自发助人的人数也有所增加,但其增加的比例远远低于实验组的幼儿。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验效果是理想并显著的。《纲要》中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愿我们的孩子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愿我们的孩子都成为富有爱心的人。(此文转载供借鉴)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测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不知道你是在问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