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一:给孩子微笑的眼神微笑的眼神能够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促进亲子之间的关系。孩子们的心灵是敏感的,他们能够读懂包含在你的眼神里的情感。如果你的眼神里流露着微笑,孩子会感觉到你的友善,他会愿意与你成为朋友,因此努力表现自己,希望博得你的好感;如果你的眼神里包含着冷漠,孩子会感觉到你的冷淡与忽视,他也会无视你的存在,不考虑你的感受;如果你的眼神里流露着敌意,孩子会感觉到你对他的厌烦与仇恨,他也会故意给你惹麻烦,专做让你不开心的事情,以此来报复你的敌意。父母习惯于给孩子微笑的眼神,孩子往往比较自信,亲子关系比较融洽;父母习惯于给孩子冷漠的眼神,孩子往往比较自卑,亲子关系也比较紧张。明智的父母应该多给孩子微笑的眼神,用眼神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建议二:善于运用鼓励的眼神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场跑步比赛中,有三个孩子摔倒了。这三个孩子的母亲却有着不同的反应。第一位母亲赶紧跑上去,扶起孩子,拖着孩子努力往前跑;第二位母亲看到孩子摔倒后,就大声责骂起来,批评孩子不小心、不努力;第三位母亲则默默地注视着孩子,眼睛里充满了鼓励,似乎在说:“孩子,赶紧爬起来,努力往前冲!”尽管三个孩子最终都跑到了终点,但是,三个孩子的心情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孩子在母亲的帮助下到达了终点,但是,他内心的成就感并不强烈,对于母亲的帮助,他的体会并不深刻;第二个孩子在跑到终点后,必然会有委屈,更甚者产生对母亲的不满,因为母亲在大庭广众之下责骂自己;第三个孩子是最快乐的,因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了终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促使他努力到达终点的是妈妈鼓励的眼神,他将一辈子牢记妈妈的眼神。家长们都知道鼓励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法,但是,在使用鼓励的时候,方式可以有所不同。比如,直接用语言鼓励孩子;给孩子写信鼓励孩子;等等。给孩子鼓励的眼神也可以有很好的鼓励效果。日本著名的教育家、儿科医生内藤寿七郎先生在93岁的时候,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她2岁的儿子前来找内藤先生看病。这位年轻的妈妈说,孩子很喜欢喝一种外表好看的、一升装的牛奶,并且一口气就能喝光。因为喝牛奶过多,孩子患了牛奶癣,皮肤刺痒导致他白天举止焦躁不安,晚上则睡不着觉。听了这位妈妈的话,内藤先生脱下白大褂,然后弯下膝盖,跪在小男孩前面,仔细地注视着小男孩的眼睛。“你喜欢喝牛奶吗?”内藤先生温和地问道。小男孩点了点头。 内藤先生微笑着注视着他的眼睛,问道:“如果不让你喝你特别喜欢喝的牛奶,你能忍得住吗?”小男孩显得有些烦躁不安,他把脸转向了一边。内藤先生又转到小男孩的面前,和蔼地看着他,问道:“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吗?”小男孩有点不耐烦,他轻轻地回答:“不能。”但是,内藤先生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再一次问道:“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吗?”内藤先生的目光中充满了信任。小男孩终于轻轻地点了点头。回到家后,小男孩竟然真的不喝牛奶了。很快,症状就消失了,小男孩的病症完全好了。一年后,年轻的妈妈认为小男孩可以适当地喝点牛奶了,但是,小男孩却坚定地对妈妈说:“如果那位医生说可以喝我才喝。”于是,这位妈妈再一次带着小男孩来找内藤先生。这次,内藤先生依然微笑着看着小男孩,温和地说:“现在,你可以喝牛奶了。”小男孩这才开始喝牛奶。内藤先生的眼睛鼓励小男孩下定决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鼓励的眼神往往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父母的鼓励,同时,父母的眼神往往能够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励他们不断努力。对于亲子关系不是太融洽的家庭来说,运用鼓励的眼神要比直接使用语言鼓励更有效。当孩子不愿意与你进行语言沟通时,你可以深情地注视着孩子,用鼓励的眼神给孩子力量,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父母的眼神会震撼他们的幼小的心灵,激发他们改正错误,不断努力。建议三:读懂孩子的眼神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父母应该学会读懂孩子的眼神。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与表达能力的欠缺,眼神往往是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父母善于读懂孩子的眼神,将会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一般来说,孩子的眼神往往表现出他内心的思想。当孩子低下头,不敢正视父母的眼睛时,说明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正在进行自我反省。这时父母不应该严厉地批评、斥责孩子,应该以说服、鼓励为主。当孩子故意把眼神放在别的地方,不愿意父母看到自己的眼睛时,说明孩子心里正在想什么,不愿意父母知道他的想法或者秘密。这时候,父母不要逼迫孩子,应该耐心开导,从侧面入手来了解孩子的想法。当孩子用仇恨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表明孩子对你的行为或者处事方式非常不满,这是孩子的正常表现,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不要因此而生气,孩子只是对事不对人,只要父母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会明辨是非的。当孩子走到你的面前,期盼地望着你的时候,说明孩子正需要你的帮助,这时候,你需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关切地问孩子:“有什么事吗?”“怎么了?”以温和的语气引导孩子主动与你交流。当你跟孩子说话时,孩子的眼神是游离不定的,说明孩子对你说话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这时,你应该调整自己的说话语气,主动引导孩子说话。比如:“你觉得我说得对吗?”“你有什么想法吗?”眼神是父母与孩子进行的心灵对话,父母一定要仔细地发现孩子眼神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及时给孩子相应的眼神作回报,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建议四:用眼神教育犯错误的孩子孩子经常会犯错误,父母总是不希望孩子犯错误,因此,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不免要斥责几句,实际上,教育并不只是批评、责骂,其他的方式也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如果父母能够用宽容的眼神来“教育”孩子,相信教育的效果会更好。一位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那天,我想倒点水喝,却不小心打翻了热水瓶。当热水瓶掉在地上的一刹那,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听到声音,妈妈走进了厨房。“妈妈,我……”我一下子觉得很不好意思。妈妈看了看我,似乎在责备我不小心,但是,她却对我说:“小心点,不要伤到手。”然后,妈妈竟然走了。看着满地的碎片,我默默地拿起笤帚打扫,脑海里呈现的是妈妈宽容的眼神,“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小心谨慎,不可粗心大意”。教育的效果是让孩子明白错误,懂得如何避免错误,而不是把孩子狠狠地批评一通,让孩子心里不高兴。用眼神批评不仅可以取得同样的教育效果,而且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宽容,记忆深刻,并时刻激励他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眼神对视从孩童时期就对人产生社会性和认知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从宝宝最初建立与母亲的目光接触就开始了。初生的宝宝就会看人的脸,但是往往要到2~3周时才会进行持续的眼神对视。研究发现,婴儿在出生第一个月如果没有与自己的看护人建立起眼神对视接触,那么在宝宝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非常不同的行为模式。比如,早期没有目光接触的宝宝通常在社会性发展上较为迟缓,到五六岁时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由于现在很多家庭是老人带孩子,因此看护人可能会忽视了与孩子的目光对视,而这种对视所引起的感受往往在早期的亲子依恋中起着纽带般的重要作用。对许多妈妈来说,与宝宝的目光接触是第一次的心灵交流。专家指出,宝宝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具有相当的智力了,妈妈们或是带孩子的老人,与孩子相处时应谨慎地去照料和对待宝宝、爱宝宝。这会给宝宝各方面的发展都带来良好的影响,往往使他具有充足的安全感和依恋感。父母如何读懂孩子眼神里的语言“你静静地睁着一双乌黑澄澈的大眼睛,久久凝视某处空间,不知在想什么,那目光自信而超然,真令人感到神秘。”一位父亲这样描述他刚出生的孩子的眼睛。孩子的眼睛是父母最着迷的地方,它纯洁透明,一尘不染,具有感动人、征服人的魅力。父母可以通过眼睛和孩子交流。父母对孩子说话,孩子眼里会闪过理解的火花,父母从孩子尚未沾染岁月的尘埃的目光中领会了孩子内心的一切。然而,几年过去,父母却发现孩子的目光里多了很多东西,孩子的目光令父母迷惑不解。父母须知道,孩子的目光永远与孩子的语言紧密相连。孩子喜欢看父母,他们用眼神说话,表达“潜台词”,表达难言之隐,表达内心感受,可父母的目光中却没有与他们交流的内容。父母1门匆匆下结论,提出要求或者干脆回避,令孩子伤心无比,觉得爸爸妈妈不理解他们。孩子息以为父母是洞察一切的,他们把心里的话用目光表达出来,在孩子看来心里的话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了父母,父母却经常奇怪:“我的孩子什么话也不说就哭起来了。”“我的孩子看着我不说话,反而怪我们不理解他。”其实,孩子的目光已经告诉了父母,只是父母不去解读或者没有读懂罢了。一个女孩子在日记中写道:“以前跟妈妈很亲,现在她下班后总是显得很疲惫,不愿理我,我想跟她说话,又不知道怎么讲,我就坐在床边看她。妈妈可能遇到了不愉快的事,闭着眼睛不理我。我多么伤心,我也不知道和她说什么了。我害怕慢慢和她疏远了。”父母忽略了孩子用目光交谈的方式,便不能细致体会孩子的心理,孩子会感觉灰心丧气,于是跟父母产生隔阂以致疏远父母。孩子为什么要用目光说话?孩子碰到的事情往往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碰到的事,他不知道如何处理,甚至不知道如何表达,只好用目光求救于父母。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常为一些不必要或子虚乌有的后果担忧,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感到委屈。孩子有许多难于启齿的事,而这些事本来算不了什么,但他们会顾虑重重。孩子还善于对大人察言观色而不表态,用目光来表明态度,即使最外向、最善于表达的孩子也常用眼睛“说话”。有时候孩子满眼激愤回到家,父母看着他脏兮兮的衣服、抓破的脸,很可能会以为孩子又在外面闯了祸、打了架,但这一次很可能是孩子挨了打,受了委屈。父母不懂得孩子的目光语言,便予以批评,让孩子伤心无比。父母做了让孩子不高兴的事,孩子常用不耐烦、焦急的目光来制止他们。父母如果我行我素,孩子很可能会显得烦躁或莫名其妙地大喊大叫。孩子还会用目光跟父母挑战。当父母命令他们干这干那时,孩子会用目光固执地表示“不”或“我喜欢这样”。孩子经常用目光表示抱怨和失望,因为这类痛苦的情绪很难用语害表达。父母不知道孩子目光的含义,很可能在情绪上与孩子越走越远。父母说话时,孩子喜欢看着父母,孩子也需要父母用温暖、愉悦、信任的目光看着他们,以此建立心理上的联系。孩子常把目光用于对父母的检测。父母理解孩子的目光才是真正地理解孩子,孩子的目光就是孩子的心理状态。孩子的目光可以告知父母:●微笑眨眼:我有一个秘密。●眼珠子往上移动:让我想一想。●眯眼:表示怀疑或戒备。●目无定珠:被别的事情缠着。●目光呆滞:遇到忧郁的事。●眼珠滴溜溜乱转:轻视父母的言谈。●呆望:渴望得到一样东西。●睁大眼睛:充满疑问或者恐惧。●低眉不语:有难言之隐。●视线不集中:已经知道事情的真相。●惊神不定:可能是在撒谎。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有位家长很少甚至从来不看孩子的眼睛。孩子一旦回家晚了,他就不问青红皂白地训斥起来。孩子说是因为放学晚了,他也不看看孩子说话的神态与目光,无端地不信任孩子,武断地说“放学怎么会这么晚呢?胡说!”有的时候甚至会找学校对质,这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其实,只要看着孩子的眼睛,和颜悦色地让孩子说出真实的原因,一般都可以得到满意的答案。若是孩子低着头,躲避你的眼光,喃喃地说是放学晚了,你可以让他抬起头来说“看着我”,再以信任而带威严的目光看着他,让他再说一遍,到底是为什么才晚回来。大多数孩子如果说了谎,会慑于你威严的目光,而在再次回答时纠正过来。如果说是与同学玩儿去了,这时你千万不可大发雷霆,更不能打骂,而应当宽容。同时告诉孩子以后应当怎样做就可以了。最后要指出说谎不对,也不忘肯定孩子后来讲了实话还是好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目光是先于语言的最好交流方式之一。对孩子的某种行为,父母若以认同和赞赏的目光点头表示同意时,孩子会受到鼓励而流露出兴奋和快乐的目光。反之,对于孩子的某个行为,父母以严厉的目光表示否定时,孩子也会相应地呈现一种退缩或疑惑的目光。这是父母与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提醒,也不必专门学习。当孩子渐渐长大,在孩子会说话以后,有的父母就忽视了简便有效的目光交流方式。其实,什么时候都不要忽视了孩子的眼睛,都不要放弃与孩子目光对视的机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尤其是孩子们的眼睛,更是清澈无邪。当孩子偶尔说谎的时候,即使嘴上狡辩,他们的眼睛却不会撒谎。躲闪与慌乱的目光,会把一切毫不隐瞒地泄露出来。当父母冤枉了孩子时,孩子纯洁、坦荡及委屈的眼光会告诉父母,千万别武断,事情可能有些误会。孩子的目光常常在无意中,最忠实地表露着他们内心的真实活动。所以做父母的,在与孩子谈话时,一定要用恳切关怀的目光,注视着孩子的眼睛,以便能够在相互坦诚和信任的目光下,进行交流与沟通。从孩子的眼睛里,父母还可以读出许许多多丰富的内容。不仅从中可以知道孩子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看到他们的内心活动。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他的目光中通常充满热情、渴望,单纯而善良。若在心灵上受过某种伤害的孩子,在他们的眼神中,不时地会暴露出困惑、不满、冷漠、愤怒等不良情绪。所以一个有经验的家长,应十分注意孩子的眼神,从这个窗口观察孩子的内心活动,并对症下药地给予适当关怀、帮助与指导,使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父母若能经常关注孩子的目光与眼神,并能在不同情况下,善于运用自己真诚、恳切、信任、期待、关爱等不同的目光,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将会对孩子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父母的目光会给孩子莫大的鼓舞、信心、勇气、安慰与感动。无论是什么样性格的孩子,父母威严的目光对孩子心灵的触动,常常胜过粗暴的训斥。不信的话父母可以试试,用恳切的目光与孩子对视着,心平气和地与之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孩子可以从父母的眼中看到一切,父母的目光可以给他信心,也会让他灰心。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父母想要听懂孩子的话,首先应该学会读懂孩子的眼神,因为眼神往往是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父母善于读懂孩子的眼神,将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一般来说,孩子的眼神往往变现出他内心的思想。当孩子低下头,不敢正视父母的眼神,说明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正在进行自我反省,这时的父母不应该严厉地批评,斥责孩子,应多鼓励他。当孩子故意把眼神放在别的地方,不愿意父母看到他的眼睛时,说明孩子心里正在想什么,不愿意父母知道他的想法或者秘密,这时候,父母不要逼迫孩子,应该耐心开导,从侧面入手来了解孩子的想法。

有文化和懂儿童心理学的父母啊

可以从5个方面来沟通,主要从行为、语言、倾听、就餐时间、家庭会议。1、行为给孩子树立积极行为的榜样是成功育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父母不尊重伴侣或孩子时,他们也在给孩子以错误的示范,教孩子不尊重父母、兄弟姐妹、同龄人或老师。父母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子,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2、语言父母对语言的选择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禁止互相辱骂。避免使用带侮辱性和消极负能量的语言。粗俗和无礼的话会损害孩子脆弱的自我,损害他们的自尊。3、倾听不善于倾听的父母更可能抚养出一个无礼、抑郁或焦虑的孩子。倾听是一种治疗手段,它是几乎所有谈话疗法的基础。那些善于倾听的父母的孩子会发展出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并更加信任父母。4、就餐时间“食不言”在我们家行不通,我和孩子爸都是上班一族,孩子也已经上学,我们在一起能够碰头的时间很短,所以餐桌时间就是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的时候。孩子会一边吃饭一边兴高采烈的告诉我们,他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我们一边吃一边倾听他的说话,并及时及给予回应。虽然这会延长我们的就餐时间,不过能够和孩子快乐的交谈也是不错。5、家庭会议尽量避免在家庭成员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举行家庭会议。在大家都休息得很好的时候举行家庭会议,利用这样的会议来建立家庭规则和惯例。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发言时间。一定要处理冲突,承认进步,并设定共同的目标。在您深入到更棘手的情况之前,每次会议开始时都要心怀感激。扩展资料健康的家庭活动1、体育活动,如骑自行车或去健身房。2、创造性活动,如创作艺术、去画廊或音乐会。3、智力活动,如听讲座、玩智力游戏或一起读小说。4、精神活动,如参加宗教聚会或冥想。5、公益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组织或参与捐赠活动。

一、亲子沟通从倾听开始 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是主导者,是示范者。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忙碌,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时间、有耐心与孩子同游戏、同娱乐。即使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由于缺少一个群体作为参照物,对孩子的长处与不足,家长难以找到感觉,使家庭教育难以正确定位,也就找不到交流沟通的话题。什么才是促进亲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呢?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字--“倾听”,因为,在家长的关心下,如果孩子能把心中的一些困扰或问题说出来,通常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就好像不小心你的眼睛里进了一粒沙子很难过,当你用力眨眼睛时,眼泪将之流出来后,便会觉得舒服多了。现在,很多家长都重视亲子沟通,费尽心机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常常是家长滔滔不绝的讲述,很少听孩子说些什么,如果父母亲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感,这不但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面对的问题,而且还会造成亲子间的紧张与冲突。这样的沟通仅是单向性的,是家长的一厢情愿。亲子沟通应是双向性的,是互动的,是家长与孩子的无障碍的充分交流。在沟通时,要留有时间让孩子讲话,当孩子和你谈问题时,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应该眼神注视着孩子,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说话,对孩子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家长只有尊重子女,在心平气和、相互理解气氛中,以交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你所说的话孩子才会听,教育才可能产生效果。许多情况下,孩子往往没有错,就因为家长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孩子的谈话,没把事情搞清楚,根本不给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时间,也不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就训斥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以势压人,不让孩子说话,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收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时间一长,孩子的逆反心理表现得越来越强烈,最终以沉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反抗。每个家庭都有教育孩子的困惑,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光靠从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一套经验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光靠教师通过家长学校的授课,也是非常有限的。家长不仅要注重自身学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而且还应该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交流。比如,与孩子共同合作设计假日活动方案,到哪里去活动、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家长都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也会积极向父母献计献策,父母与子女之间充溢着浓浓亲情,使家庭关系更加融洽、民主、平等,跨越代沟,相互关心,相互尊重成为连接两代人的情感纽带,家长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二、蹲下身子与孩子沟通有一位家长向我诉说他宝贝儿子的事情,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表现得非常顽皮:说脏话、乱涂墙壁、打小报告、作弄他人来取悦自己、与父母师长顶嘴,种种问题使孩子父母束手无策。那些喋喋不休的提醒、大喊大叫的命令,儿子全然不理,甚至一脸暗自得意的样子。有时难免有怒火上冲的时候,就把孩子痛打一顿,过后,又对自己惩罚的方式后悔,内疚。继而不断地问自己:“到底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学乖一点儿?”,“我怎么就生下这个孩子呢?”象这样的案例,生活中不少见。家长都希望自己的管教,可以使孩子下次再做同样事情的时候,会觉得这样做不对,因而不去做,渴望孩子会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孩子沟通,通过沟通,使孩子知道:父母是非常爱他的,也是很尊重他的,同时,也让孩子晓得,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的思想以及行为做出解释。借着沟通,父母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谈话的效果。父母应注意到,与年幼的孩子进行交流,可以蹲下身子,拉近距离,两眼直视孩子的眼睛,频频点头或微笑。听完后直接、果断、清楚地向孩子表达你的意见及思想,如此他才能遵照你的想法去做。语气坚定,但不严格。你的语气要透露出你说得到,就做得到,并且第一次就要他照办。避免满腹愤怒的大声叫喊,特别是面对顽固的孩子,首先了解孩子的喜好,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可以消磨抗拒或抱怨。“沟通”这两个字,做家长的都知道它的重要性,问题是沟通的内容和方式。我常常看见的亲子沟通,其实和交换条件没什么两样,甚至有的沟通就是用命令和威胁的方式进行的,孩子永远不能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更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别以为做父母的认为沟通结束后,孩子点头说知道了、明白了,就是真的。其实,有的孩子是为了赶快结束继续面对这样的唠叨场面,而应声答应的,或者是害怕被处罚的命运,保护自己,成全家长的期待而应许承诺,即使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不做得到,先逃过这一次再说,然而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轮回,最后做父母的会以大声地或放弃地口气去告诉孩子“你为什么永远听不进,做不到…”父母天天和孩子在一起,父母的一言一行,随时随地成为孩子学习做人处事的榜样,特别是有关情绪与人际问题的处理。因此,父母的不适当言语,如:说到做不到,责骂加以批评,大喊大叫,摔东西,态度粗暴等,往往让孩子就此学习坏行为,使管教孩子成为一件辛苦的工作。三、把握亲子沟通的机会家长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花了不少时间照顾孩子的功课,有些家长甚至陪读,却忽略了跟孩子沟通。家长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应当把握机会多跟孩子沟通,告诉孩子自己工作的地方及环境,让小孩了解家长工作的辛苦。家长关心子女,同样地孩子对父母的也应该了解和支持。平日彼此多交流生活点滴,促进彼此的认识,多跟子女相处、睡前讲故事、适时向孩子表达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和感受。照顾孩子与工作是职业妈妈的一对矛盾。从心里上,您想多与孩子亲近、交流,可因为工作忙,又只能花有限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孩子有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呢?首先,要放松下来,将与孩子的交流看作是生活的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不要将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安排成工作表,好像每天都必须做些什么才叫“沟通”。人都需要休息,工作后的你,也同样如此。所以,与孩子交流之前,在心态上,您应该是一个放松的、乐意交流的妈妈,而不是一个刚刚从拥挤的公交车下来、匆匆忙忙的疲惫的妈妈。就这一点,建议您在回家的路上,或者进家门之前,或者要见到宝宝时,调整一下自己的精神状态。其次,要充分调动家庭因素。孩子不是妈妈个人的,所以不管是照料孩子,还是教育孩子,都是家庭共同的权利与责任。因此,如果巧妙地让所有家庭成员都积极地来关心孩子,不但你轻松了,而且更合理。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应该注意这样三个问题:一是与孩子沟通时,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有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根本不考虑孩子有没有兴趣听、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讲的话,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孩子无法理解,那么沟通就不是有效的。二是与孩子沟通时,要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孩子能够理解,而且要避免一味地用说教、命令、强迫等方式让孩子听你的话,孩子必然产生反感。孩子喜欢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过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进去;可以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领悟道理,这比简单说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沟通,因为孩子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三是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孩子的感受。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注意孩子的信息反馈。你可以从孩子的语言中得到这种信息。比如,当你交代孩子一件事情,孩子爽快地回答:“知道啦!”大部分的父母还是会追加一句:“千万别忘记了!”,象这样的交待显得多余了。四、让孩子过个快乐的假期孩子们怎样过一个快乐的假期,这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关心的问题,只是考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在暑假还没有到来之前,就提早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家长认为对孩子前途有帮助的奥数、写作、音乐、美术、英语等培训班。利用暑假给孩子上培训班是可以的,想多学习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那么孩子自己选择了这些项目来学习,可以满足他的自身需求,又达到了培训的目的。假期到来之前,父母可以听听孩子假期有什么打算,想做什么事情,想学习什么内容,想到哪儿玩等,根据小孩的想法,家长加以合理的引导。对小孩合理的建议,应该提出表扬,比如说你这个主意不错,我们就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很高兴,感觉家长很尊重他的意见。有些孩子想利用暑假把一学期欠下的瞌睡债好好补回来,睡个昏天黑地。以为这样可以养精蓄锐,迎接下一学期的到来。孩子有这样想法也是很正常的,放假了,可以让孩子放松放松,适当地晚睡晚起也是可以的,但不要与平常的生活习惯背离太远,家长与孩子可以共同制定一个假期作息时间表。因为按照生物钟理论,人体的运转是受生物钟的调控的,一旦已经形成的生物钟被打乱,人体正常的循环就会发生紊乱,让孩子知道,虽然放假了,但是假期生活还要有规律。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多的命令,最好是建议和商量,比如说今天爷爷奶奶来看你了,我们买什么菜招待,这样问孩子,就会感觉爸爸妈妈很尊重他,他是家里的小主人。孩子在受到尊重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尊重别人。尊重是爱的一种体现,孩子们很需要爸爸妈妈对他的爱,他们希望家长给他们一些认同,就是说你很能干。另外,孩子还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天地,有自己的时间,比如说假期里带孩子去图书馆,可以让他自己选择一本书,感觉有自己的自由、空间和选择,当然也感受到了大人对他的尊重。暑假期间,家长可让孩子分担一点家务,既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可让孩子体验平时父母的辛苦,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更可体验其中的无穷乐趣,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家长还可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去旅游、爬山等活动,既可让孩子的心情得到愉快的放松,又让孩子的心境融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既增长见识,又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五、 爱是一种学习过程,在生活片断中,了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给他伤害。孩子的成长速度很快,要时时注意他的变化,父母要尽量地去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给予斥责与处罚,要知道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他,结果给了孩子伤害;孩子是用感觉学习,所以家长要营造情境去学习如何爱孩子,如何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充分自由地去表达要与不要。孩子是父母爱的见证,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普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一样,对自己的孩子倾注了无限的热爱,对孩子的未来做了美好的憧憬,孩子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我们共同努力,探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构建良好的亲子环境,教给孩子做人道理,让孩子在人生的考场上,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换位加尊重 大多数父母与初成年宝贝之间虽有沟通,但效果不甚理想,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父母居高临下,把自己摆在高宝贝一等的地位,说是沟通,其实多是“压通”或“训通”。初成年宝贝大多没有经过艰苦的生活年代,很难再像他们的父母在初成年时那样,既能体贴父辈的生活艰辛,又能按父母的要求去做。所以现在做父母的要想达到与宝贝沟通的预期效果,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以消除和缩小代沟。二是父母不太尊重初成年宝贝的选择,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从而引起宝贝的对立情绪。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让宝贝在家中享有充分的平等权、知情权、隐私权、尊严权,只有这样,沟通的壁垒才能消除,才能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总之,您想与初成年宝贝的沟通收到好的效果,一要换位,二要尊重。 江苏省徐州市中石化集团 卜文平·多些理解 女儿初中毕业时,有一天和同学聚会话别,到了半夜还没回家。我急得骑自行车去找,很远就听见了女儿和同学讲话的声音,我没有上去兴师问罪,回到家也没有责备。第二天,女儿郑重其事地找我谈心:“爸爸,你为什么不骂我?我们很多同学都被家长骂了一顿。”我说:“爸爸也当过中学生,和同学共同生活了几年,现在要分手,彼此都珍视这份感情,没有什么可责备的。不过,假如事先打个电话,不让家长着急,就更好了。”女儿眼圈红了,她说:“我真幸运,有您这样一个善解人意的老爸。” 女儿现在是大学三年级学生,每当说起这件事还激动不已。我觉得,在与子女沟通问题上,家长要多给他们一点空间,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责怪。 上海杨浦烟草糖酒有限公司 郑自华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我的也是一样,也是十六岁不爱说话,跟他说话很难沟通咋办,有没有谁有好办法,咋样子好沟通,从小到大没有在我们身边,我们在外面工作为了生活长年在外

建议跟儿子多互动,了解一下儿子对什么感兴趣,投其所好,思想要开放,让儿子对你没有戒备,有时也可以讲一些自己的小秘密,拉近距离

家长要学习一些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技巧1、倾听,是沟通最好的“语言”倾听时沟通最好的语言,但是我们很多家长往往不会倾听,因为大多数家长在小时候没有被他们的家长倾听过,所以做家长了也不会去倾听孩子,这就是不会倾听的主要原因,我们喜欢用传统的方式教育孩子,但是今天的孩子毕竟不是昨天的我们。小建每次与父母谈事情,父母总是没有听完他的讲话就打断他的话,他们会连猜带蒙,把许多不是小建的意思全部杜撰出来,一股脑儿强加在小建身上,再给出处理意见。往往这时,小建就欲哭无泪,再怎么解释也是白搭。所以小建经常为此非常苦恼,最近这种情况越演越烈,小建觉得这个家对他越来越陌生了,所以放学了也不想回家,孤独地在小区里徘徊。2、尊重,是沟通成功的秘密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家里的父母、老师、同学,而我们的家长总是把他们看成是长不大的孩子,事事都为他们安排妥当才安心,以为这样孩子就可以少很多磨难,事实孩子并非如他们期望的那样成长。我咨询过这样一个高三男孩,父亲是民营企业老总,经济条件好。孩子很聪明,小学数学常考班级第一名。到了初中,父亲为了让孩子能够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反复为儿子转学,初三那年换了三所学校。所有的决定都是父亲一个人说了算,儿子的反对父亲根本就不当回事。儿子高考总分只有170分,性格越来越内向,不与任何人讲话,家长这时才真正着急找心理咨询了。随着咨询的深入,男孩写下这样一段话: 小时候,我是一个很快乐的孩子,虽然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我却得到了所有人的爱,很幸福,天真得可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慢慢的变了,变得沉默寡言,变得现实,变得对现实失望,对家失望,变得不那么容易信任别人,我开始孤独,无奈,寂寞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我怕接触别人,因为我怕成为朋友之后又突然失去,有好几次都是这样,因为听父母的话不停地转学,虽然父母是为了我,但是这彻底改变了我的性格。这几年来我的生活一直都那么压抑,有时候会情绪失控,但我没办法,我控制不住,我的内心已经饱和了,已经承受不起了。我想改变——可是我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夜里,我只想哭……3、帮助孩子理清心中千千心结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会有更多的烦心事,事情一多,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解决,家长如果能够帮助孩子理清千千心结,孩子肯定非常乐意与你们沟通,如果你帮他们越理越乱,孩子就不会有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愿望。有一天,心理咨询师来了一位特殊的高二女孩,她的父亲说女儿现在与母亲基本不说话,与他沟通也很勉强,女儿的房间就在父母房间隔壁,但是与父亲沟通却是通过手机短信息进行。她坐在我面前时,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她慢慢翻开一本笔记本,一个个问题都展现在我的眼前,写了满满三页纸。她说就是这些问题,每天缠绕着她,她觉得做人怎么这么难啊!父母亲回答不了这些问题,更谈不上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她不想与他们交流。4、适度地与孩子沟通一些“禁忌”的话题上海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对本市5所学校1700名初高中学生开展了一项青春期调查。近六成中学生对异性亲密交往表示“顺其自然”,这一比例在高中女生中达到89.32%,其中不少已经发生了性行为。青春期异性吸引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生理上情感上需求、摆脱孤独感压抑感需要、缓解学习压力、满足攀比心理、满足好奇心理。我质疑“早恋”这两个字,孩子的两性情感依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瓜熟蒂落的结果。“早恋”是我们成人强加在孩子头上,对孩子恋爱想阻止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托词。其实有63%的学生希望有课堂教育让他们了解青春期的一些生理、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并且在教育中不要犹抱琵琶半遮脸,说一半留一半,让孩子在探索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这样一位老总,他在处理孩子恋爱问题上很智慧、很独特、很有效果。读高二的儿子开始恋爱了,母亲每天的唠叨根本不起作用,一天晚上十点过后,老总把奥迪轿车留在车库里,让儿子跟着他走。两个人一前一后互不说话,空气有些紧张。走了将近二个多小时,来到一家已经关闭的工厂,老总对儿子讲他在这里的艰苦工作岁月,儿子似懂非懂地听着。老总又带着儿子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了他现在经营着的上市公司前,对儿子说当老总的压力和责任。凌晨三点两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老总让儿子去睡觉了。第二天儿子像换了个人似的,对母亲的态度改善了,学习成绩逐渐提高了。现在这个孩子已经考上理想的名牌大学,与女朋友的关系也相处得非常好。我们家长应该与恋爱中或即将步入恋爱中的孩子讲明这样的道理:相爱很美好,相爱有责任。如果把这份感情与相应的责任之间的关心让孩子搞懂了,相信孩子会理智对待的。  5、走进心里看孩子的大事情一天心理咨询室里走进一个流泪不止的女孩,我看着很心疼。咨询后才知道,女孩的同桌男生经常说她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真好最近她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