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一、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1、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3、拓展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4、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5、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骚扰,保障中原农业生产。(长城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以上措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促进历史进步。说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但是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迷信法家,刑法严酷,滥用民力,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暴君。正是由于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二、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唐太宗唐太宗: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1、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完善三省六部制。2、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3、法律上:慎用刑法4、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5、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尊称"天可汗"。东突厥地区设羁糜府州进行管辖;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6、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的开放政策,设立鸿胪寺,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以上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我评价"功大过小"。三、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孔子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1、思想:"仁"(核心)、"礼"、"中庸";2、政治:为政以德,维护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3、教育: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的局面。因材施教,温故知新,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4、晚年整理和修订"六经",保存了古代典籍。5、影响:对中国: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我们对孔子思想应采取"扬弃"即批判和继承的态度⑴、继承弘扬"礼"中合理成分,如巩固稳定的社会局面,规范人的行为,批判其伦理纲常思想。⑵、弘扬"仁"中仁爱、关怀、体谅、容忍加强自我修养等美德,重视道德教育。我国现阶段的"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和"建立和谐社会"、与世界国家民族和睦相处的思想,都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克服"仁"中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⑶、弘扬孔子重视教育的思想,大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克服其中"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四、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1)哲学上主张理念论,把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理念先于物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这是一种唯心论,但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2)政治上提出理想国,认为国家应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构成,各守其职、各具其德;由哲学王来统治。这一主张虽然未能实现,但给人们以一些启发。(3)教育上创办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学校--阿卡德米学园,采用对话方式教学,培养了亚里士多德等一批人才,在欧洲教育史、科学史有重要影响。五、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1、号称"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众多科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①哲学:A 、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B 、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2、生物学: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3、物理学: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4、逻辑学:提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5、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1)、政治上主张人是政治的动物,法治优于人治,强调公民的集体荣誉感。(2)、创办"吕克昂"学园,教授科学技术,促进了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3)、局限:① 基本哲学观是徘徊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6、体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局限性。总之,亚里士多德是古代西方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对后世的影响广泛而巨大,奠定了多门学科的基础,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弘扬,"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六、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1、他领导推翻了英国封建君主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远征爱尔兰、苏格兰,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但也加剧了民族矛盾;3、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与瑞典、丹麦、葡萄牙签订商约,巩固了英国的海上权威与商业利益;4、建立机构、改善法律、扶持教育、信仰自由、发展工商,使英国工业迅速发展;5、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统治,虽巩固了革命成果,但加剧了社会动荡,他死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中历史选修4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本单元三位人物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封建皇帝。秦始皇是统一的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开创者;唐太宗是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推向高峰的皇帝;康熙帝是把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发展到鼎盛同时又开始下坡的皇帝。 第1课 “千古一帝”秦始皇 ★注意问题: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注意功过评价。 1、秦统一的原因:①时代趋势;②国力基础;③个人条件;④重用人才 2、主要业绩:①政治制度:建立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③经济制度:土地私有合法化;奖励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④拓疆、交通和文字: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修驰道、直道,规定车同轨;统一文字。 3、功过评价: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②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④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注意问题: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朝实行的开明的对内对外政策 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内容及作用: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②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③科举: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④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逐步复苏。⑤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3、开明君主和开放时代:①吸取教训——心存百姓;② 广揽人才——知人善任;③广开言路——兼听纳谏;④民族关系——民族平等。 第3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注意问题: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康熙帝与秦始皇、唐太宗相比,突出贡献是捍卫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面临的问题:①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②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③沙俄势力东进。 2、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正式隶属于中央管辖。促进台湾开发,巩固海防。③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④三征噶尔丹,打击新疆蒙古分裂力量。⑤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3、评价:①功绩: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第二单元 东西方先哲 第1课 先师孔子 ★注意问题: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既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 》,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2、主要思想:①政治思想,主张“仁”(核心)和“克己复礼”。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②教育思想,在中国开办私人办学先河,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3、地位和影响:①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神圣化;②儒家思想传到亚洲各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③儒家文化对法、德等国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注意问题: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思想比较。 1、主要思想:①哲学思想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精神世界不可分割;②政治思想革命的原因在于不平等、法治优于人治;③伦理思想:中道理论;④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别具一格。 2、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①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三段论”、“中道”、“法治”;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政治家 第2课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注意问题:概述华盛顿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1、主要事迹:①领导独立:1774年,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任大陆军总司令;1776年宣布独立;1781年,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②开国立制: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任第一届美国总统。③确立国策:制定了许多开创性的政策;功成身退,不迷恋权势。 2、评价:①华盛顿是美国开国元勋,在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身为大陆军总司令,功绩卓著。②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③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两任总统届满后,坚决不再次连任,为以后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树立了范例。④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3课 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 ★注意问题: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1主要活动:①军事起家:独特的性格;军事生涯的开始;在土伦战役、保卫巴黎和远征意大利过程中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法国的最高军事统帅。②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雾月政变和拿破仑称帝;《法国民法典》。③从帝国皇帝到孤岛囚徒:扫荡封建势力称霸欧洲大陆;两次退位。2、评价:①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②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③领导法国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挽救了法国的危机。④颁布《拿破仑法典》,体现法律平等,严格规定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通过征服战争,将民法典的精神带到各国,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⑤拿破仑不断发动的对外征服战争,整个欧洲大陆陷入战争深渊,也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也导致拿破仑帝国的覆灭。第四单元 第1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注意问题:孙中山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作用。 1、主要活动:①辛亥革命前: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中: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二次革命”和两次护法运动。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决定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收回部分“关余”斗争。 2、评价:①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②甲午战争后,孙中山上书遭拒绝后,认识到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③创办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④为了维护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坚持斗争。⑤改组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三大政策,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第2课 圣雄甘地 ★注意问题:“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评价。 1、主要活动:①早期斗争;②宣传甘地主义思想;③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调解印度各教派的矛盾。 2、评价:①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主义的创始人,被尊为“圣雄”。②进步性: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多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③局限性:采用非暴力手段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崇尚印度传统文明,反对工业文明是历史的倒退。 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 。 第1课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注意问题: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1、理论贡献:①《神圣家族》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标志在创立科学理论方面迈出重要大步。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学说。③《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还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④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⑤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秘密。⑥1871年马克思发表《法兰西内战》,认真总结公社经验教训。 2、革命实践:①积极投入到1848年的欧洲革命中,动员工人参加起义。②领导第一国际支持欧洲各国工会反对雇主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③巴黎公社成立后,提供各种帮助。④第一国际解散后,恩格斯继续领导工人运动。 3、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他们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是指引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行动指南。他们把一生的智慧和精力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以伟大的人格被世人铭记和颂扬。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 ★注意问题:结合史实,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1、主要活动:①建党工作:创建布尔什维克党,形成列宁主义。②领导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后,发表《四月提纲》号召人民武装夺取政权;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③巩固苏维埃政权。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④晚年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评价:①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②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③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革命的灵活性为俄国、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④用实践经验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3课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注意问题:认识毛泽东创新精神;历史地位评价。 1、主要活动:①民主革命时期:参加中共一大;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领导长征;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亲赴重庆谈判;领导三大战役;建立新中国。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建成;晚年错误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革”,造成了很大损失。 2、评价:①毛泽东是伟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②领导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领导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④晚年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⑤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 第4课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注意问题:毛泽东是让中国的站起来,而邓小平则是让中国人富、强起来。这也是时代给两位伟人赋予的使命。 1、主要活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文革后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评价:①邓小平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②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③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成功地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④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成功地解决港、澳问题,逐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第3课 “地质之光”李四光 1、主要成就:①地质力学:进行石油勘探,摘掉贫油帽子;发展核能事业;地震预测。②冰川学: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③古生物学:创立蜓科化石鉴定标准;寻找开发煤炭资源。 2、评价: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人民,他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打破两个“洋神话”,提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中国不是贫油国,被誉为“中国的地质之光”。他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第4课 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 主要贡献: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划时代的发明和发现,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发现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牛顿是17世纪科学革命中所涌现出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第5课 20世纪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1、主要成就: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2、评价:爱因斯坦是历史上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标志着物理学的重大突破,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矗立起的一座新的里程碑。狭义相对论的创立,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广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在这一理论指引下,天体和宇宙演化的观测研究及理论探讨前所未有地蓬勃开展起来。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坚定的和平捍卫者,关心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事业,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奋斗。 参考资料: 宁波光华首页->光华简介->教务处->教务处文件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我不知道是选修几,这是高二上1. 新航路的开辟 (1)影响:①引起的“商业革命”使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主要商路 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②引起的“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 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③这场“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行动,从此把人 类融合成为一部整体的历史。④残酷的殖民掠夺从此开始,给亚洲、非洲、拉 丁美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畸形局面,使西欧资 本主义的发展具备了原始积累。⑤新航路开辟后,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主 义发展过程中获取原始积累的行为表现,它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却起了把资 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到落后国家、落后地区的作用,为推动近代美 洲文明的进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线开辟都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①从背景看,西欧在15 世纪已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夕,商品经济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了 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以人文主义为主要社会思潮 的文艺复兴运动成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正在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 救出来;他们还重视技术的革新和改进。而同期的中国仍实行重农抑商的经 济政策;并用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儒学思想束缚人们,以维护 和巩固君主专制。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远远没有发展到足以震憾封建统治 的地步;人们不重视科技。②从目的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 威,明成祖力图广加招徕,制造出“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景况,以示炫耀;加强与 海外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贡赐贸 易。而西欧航海家的航海冒险,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 财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③从影响和后果来看, 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同时, 还恢复了朝贡关系。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对中国新的经济形态 的产生未起到直接作用。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负担, 后来因国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人类历史的大转折,引 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 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它还打破了世界各国相互隔绝状态,为后来大 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2.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首先,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毁教会的神 学世界观,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其次,意大利更直接、更系统 地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这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 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当时的科学、 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资产阶级 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当然,这种思潮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这就是它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是全体人类普遍的人性,从而掩 盖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对立。 (3)文艺复兴的实质: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思想文化运 动。从表面上看是欧洲思想文化界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实际上是欧洲资 本主义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在意识领域的反映。它的核心是人 文主义,即要求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倡导资产阶级的自由、人权和自我奋斗 精神。 (4)历史意义:①给予封建思想以沉重打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 动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推动了反封建斗争的高涨。为新航路开 辟以及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③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开辟了世界 文明的新篇章,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 (5)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①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近代自然科学,又叫实 验科学,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②文 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中世 纪流行的天文学观点是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 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 基础。德意志学者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科学家伽 利略注重实验和实践,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他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 性。布鲁诺捍卫和发展了“太阳中心说”,并提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 限的,没有固定中心。③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布鲁诺、培根等思想 家,他们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为什么说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1)1500年以前的世界基本上处于闭塞的状态,新旧大陆之间更是相互隔 绝的,地理大发现后,这种状态才被打破,过去处于相对隔绝的各地才开始进 行直接的接触。这是人类向全世界连为一体迈出的第一步。(2)从1500年左右地理大发现后,欧洲人走向海外开始殖民扩张,欧洲贸 易才走出地中海狭小的范围而扩大到全世界,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 动场所,从而促进了欧洲封建生产方式迅速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对世界 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在1500年以后的100年中,西欧人在向海外殖民扩张的同时,也在文 化、思想、宗教及政治领域完成了重大的变革,而这些变革都象征着资本主义 曙光的来临。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革命前社会经济的变化:①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兴起和发展:从制呢业 扩展到采煤、炼铁和造船。②资本主义农业的出现:“圈地运动”使农民贫困 化,成为雇佣工人,但导致了资本主义农牧场的出现和发展。③海外贸易的开 始: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④资本原始积累加速:海外贸 易与海外掠夺,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2)革命前阶级关系的变化:①新兴资产阶级形成:金融家、大商人和手工 工场主实力大增。②新贵族出现:经营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和牧场的贵族,与 资产阶级有共同的利益。③封建王朝加强专制统治,旧贵族势力减弱,农民不 断转化为雇佣工人。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其成因:①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领 导。成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影响小,而新贵族力 量大,政治影响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当时的根本利益相同。②革命经历了 曲折反复的过程。从内战初期失利到打败王军,从共和国建立到斯图亚特王 朝复辟。成因:资产阶级、新贵族自己的妥协性;封建势力不甘心失败而反扑。 ③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成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缺乏理论指导;新贵族改 革后在英国广泛传播,影响大。 5.欧洲的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的性质:启蒙运动是欧洲继文艺复兴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为了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确立资本主义统治而做的舆 论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准备。启蒙运动在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法国成为 启蒙运动的中心,到60年代达到高潮。 (2)启蒙运动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①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 洲的普遍发展。②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专制制度已成为资 产阶级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他们迫切要求改变有钱无权、经济受到政治阻碍的 现状,为迎接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他们需要有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武器。③自 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桎梏人们心灵的神权统治和蒙昧主义,促进人们解 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了人们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文明和幸福的信心。④文艺 复兴和宗教改革一方面冲破了神学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启蒙运动奠定 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又不能满足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本主义 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⑤封建专制制度日趋腐朽,封建统治陷入全 面危机,加上教会日益腐败,致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3)特征:强调理性思考,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批判专制主 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定,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 和个人自由,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 (4)主要学说:三权分立学说、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5)影响: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启蒙思想的学 说在欧美传播,对欧美资产阶级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鼓舞了亚洲的仁人志士 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6)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区别:①文艺复兴运动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初步发展,封建教会神学统治人 民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它们反对的主要是宗教神学思想,追求现世的幸福。 ②启蒙运动则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欧洲各国封建君主改革强化了专制主 义的背景下兴起的,因此它反对的是封建专制主义,追求的是自由平等。 联系: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 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上的准备。6.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是 对法国和欧洲历史甚至世界历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其活动既有 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一面,也有侵略掠夺其他各国人民的消极一面。尽管拿 破仑帝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纵观其一生的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应 是主要的。 积极作用有:①对内,夺取政权后,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建立资产阶级正常 统治秩序;进行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颁布 《民法典》等,确立资本主义立法规范;建立中学、大学,培养人才,鼓励科学研 究和技术教育。②对外,他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又把大革命 的思想和精神带到法军所到之处,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 消极作用有:①对内,长期的战争,造成法国经济严重困难,阻碍了法国资 本主义的发展。②对外,后期所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独立,掠 夺了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1)大战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原因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帝国主义国家三对矛盾的进一步 发展;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2)大战的性质:大战爆发后,交战各国的政府和拥护战争的政党纷纷发 表声明,鼓吹本国进行的战争是“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而谴责敌方是侵略战 争,事实上,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战争。 (3)主要交战国的目的:①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企图建立“中欧帝 国”,还要摧毁英国的海上霸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②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 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③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 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在西亚肢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④ 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 治。⑤日本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的属地和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 进一步侵略中国。⑥意大利则要瓜分北非沿岸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⑦美国参战的原因:战争接近尾声,为捞取战利品, 害怕其他参战国像俄国一样发生革命,美国以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为借 口参加一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大致有哪几种途径?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英、法是资产 阶级革命的代表。 (2)通过民族独立战争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美 国和荷兰为代表。 (3)通过至上而下的改革,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俄国和 日本为代表。 (4)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德意 志和意大利为代表。这是高二下1、 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1917年11月7日, 十月革命)。 2、 十月革命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3、 为巩固苏维埃政权,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解决国内的经 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于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 4、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是国际联盟(1920年初、日内瓦);二战后,成立的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是联合国(1945、10、纽约) 5、 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6、 最早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国家是意大利(1922年秋、墨索里尼担任总理);二战中,最早投降的法西斯国家是意大利(1943年9月) 7、 德国20年代经济、政治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和洛迦诺公约的签订。 8、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9、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10、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广田弘毅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11、共产国际“七大”(1935年)提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策略。1942年初,中、苏、美、英等26国签署《 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2、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1939年9月,德军侵入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3、促使二战进一步扩大的事件是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是太平洋战争爆发。 14、二战中,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莫斯科保卫战 ;二战的转折点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夏—1943年春) 15、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的是雅尔塔体系。 16、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7、20世纪50-70年代,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大国是联邦德国;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东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是新加坡、韩国。 18、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是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独立。 19、标志第三世界崛起的重大事件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0、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东欧剧变(1989年起)、苏联解体(1991年)。 21、苏联解体的标志是《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2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经济的 区域集团化 和 全球一体化 趋势迅速增强。 列举题 : 1、列举一战后初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四件大事:①中国的“五四运动”;②朝鲜“三一”运动;③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④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2、列举为摆脱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美、日、德、采取的措施:美:罗斯福新政;日、德:走法西斯道路(建立法西斯专政) 3、列举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的三位共产党领导人:卢森堡;李卜克内西;库恩•贝拉 4、列举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三个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5、列举二战中的三个转折点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二战转折);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 6、列举日德在二战中发动的三个突袭战例: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 7、列举二战中的四大战场:中国战场;太平洋战争;北非战场;欧洲战场(或把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合称亚太战场) 8、列举世界反法斯西战争中的四个重要国际会议: 开罗会议(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苏、美、英;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苏、美、英;决定成立联合国) 波茨坦会议(苏、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 9、列举二战后亚洲参加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国、朝鲜、越南、蒙古 10、列举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三大表现: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马歇尔计划的实施(1948);北约组织的建立(1949) 11、列举二战后美国侵略亚洲的三件史实:干涉中国内战;侵略朝鲜(1950—1953),侵略越南(1961—1973) 12、列举东欧变革中的三件大事: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匈牙利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13、列举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和三大标志: 时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标志: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运用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美英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英美先后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共同点,扼要说明美取代英的主要原因。概况 说明国内安全的政治局面英: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美:独立战争、内战、两党政治有利的国际环境英:处于大西洋航路的有利位置,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比较早 美:两次大战本土远离战场,大发战争财先进的科技与 英: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强大的经济实力 美: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战后掌握了世界的经济霸权 强大的军事力量英:拥有强大的海军 美:取得与英相等的制海权,二战中军事力量膨胀对外扩张与争夺霸权英:到18世纪中期先后打败荷、法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美:运用大棒、金元外交在西半球确立霸权,一战后推行 “金元外交”,二战后通过“冷战”“热战”确立世界霸权★★★主要原因:(1)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这种不平衡性大力加强。(2)英国在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后对更新技术和设备采取了消极态度,经济发展缓慢;而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积极开发和利用新技术,加上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本等有利条件,经济飞速发展。(3)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损失惨重,力量削弱;而美国则靠发战争财使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加强。★★(五)一战后欧洲霸权地位的削弱这种削弱,首先表现为欧洲自身实力的削弱。①经济上,一战使欧洲各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英法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②政治上,各国都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政局动荡。特别是苏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强烈地震憾着世界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心。③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严重削弱了欧洲国家对世界各地的殖民统治。特别是自治领的分离运动,已使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始瓦解。这种削弱其次表现为美日实力增强,特别是美国开始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①在经济上,美国取代了英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②在军事上,美国取得了同英国相同的制海权。③在国际事务上,美国操纵了华盛顿会议,并利用金元外交积极参与欧洲事务。美国的崛起与争夺,严重地威胁和动摇着欧洲的世界霸权地位。第三节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2)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它在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③深远影响:新政采用的国家出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纯粹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2.20年代~30年代关国经济繁荣、危机的原因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其原因应包括: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到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危机、萧条,1929年~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A.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1)新的理论和政策自由主义到凯思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就是对凯思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3)新的起点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这种模式被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B.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罗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义。“新政”不仅不是法西斯主义,而且还起到了避免走向法西斯道路的作用。罗斯福新政也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它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多也只能说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C.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1)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进步现象,起着积极的、肯定的作用。它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许多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法;它的实施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2)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一些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的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克服危机。新政实施的结果是,巩固和加强垄断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对工人阶级让步的措施,不过是资产阶级对付工人运动的一种手段而已。新政实行后美国工业生产指数逐年回升的现象,并不是新政药方的功效,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发规律作用的结果。而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则对工人阶级和革命事业有巨大的危害。(3)对罗斯福新政既不能过分赞誉,也不能过分贬低。它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它的结果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造成新的、更深刻的危机。然而,不能说新政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农民及工人参加革命行动,因为当时美国并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简介: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英文: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古遮拉特语: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反抗”的主张,也就是他说的“nonviolent protest”,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通过“非暴力”的公民合作,甘地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统治。这也激发了其他殖民地的人们起来为他们的独立而奋斗。最终大英帝国分崩离析了,取而代之的是英联邦,或者更准确一点是联邦(因为“英”这个前缀于1946年没有了,变成了Commonwealth of Nations)。 甘地的主要信念是“satyagraha”,英语译成“truth force”,意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等。 这鼓舞了其他的民主运动人士,如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他经常说他的价值观很简单,那就是(是从传统的印度教信仰演化来的): 真理(satya)、非暴力(ahimsa)。 他正式地在印度被给予如国家的父亲荣誉;他的生日,10月2 日, 在那里被纪念如甘地 Jayanti ,国定假日, 而且纪念全世界的如国际日子的非暴力。 生于 1869年10月2日 英属印度博尔本德尔 卒于 1948年1月30日 (78岁) 印度 印度新德里 政党 印度国民大会党 母校 伦敦大学学院 职业 律师、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经历 早期生涯: 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博尔本德尔(当时是印度的一个土邦,今属古遮拉特邦管辖)的印度教家庭,他的父亲,卡拉姆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是当时的土邦首相。他的母亲,Putlibai,是他父亲的第四任妻子。他们是商人的后代(“甘地”的意思是食品商人)。十三岁时,他和同岁的Kasturbai成婚。他们有四个孩子,全是男孩。Harilal Gandhi, 生于1888年;Manilal Gandhi,生于1892年;Ramdas Gandhi,生于1897年; 最小的Devdas Gandhi,生于1900年。[甘地和他的妻子(1902年)]甘地和他的妻子(1902年) 1888年,也就是他十九岁时,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在伦敦期间,他恪守着离开印度时母亲对他的教诲,不吃荤和不酗酒。尽管他试图英国化,例如,上舞蹈课程,但是他却不吃房东太太给他的羊肉和卷心菜。她给他介绍了一家伦敦的素食餐馆,在那里,甘地了解并且成为了一个素食主义者。这可以认为是他有意识选择非暴力的第一步。他参加了素食社团,并且当选执行委员会委员,他还成立了一个地方分会。据他说,这给了他组织和运行社团很有价值的经验。他遇到的素食主义者,有些是神智学社团的成员。神智学社团由Madame Blavatsky于1875年成立,作为大学兄弟会的一个延伸。他们致力于研习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的经典。他们鼓励甘地阅读《薄伽梵歌》。此时,甘地还没有皈依宗教,但是开始阅读关于印度教,天主教和其它宗教著作。 回国后,他取得了英帝国的律师资格。他试图在孟买作为律师工作。但是工作没有起色。 南非的公民权利运动 1893年4月, 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权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的现状,很是灰心。这些移民主要是契约佣工和个体商人。于是他开始抗议和游说,反对针对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种族歧视。有人因此批评他没有将抗议的对象扩展到针对全体非洲人的法律。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他买了一张一等车厢的车票,拒绝换到三等车厢,被人从彼得马里茨堡火车中扔了出去。1903年6月,甘地组织了一场抗议运动针对“黑法令”(The Black Act),这个法令强制所有在南非的亚洲人接受登记。1913年9月,他参加了一场抗议不按照天主教仪式结婚就无效的运动。 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当时他正领导一群印度矿工在南非游行。1914年,政府允诺减少在南非对印度人的歧视。 在南非的这些年里,甘地从《薄伽梵歌》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汲取灵感。托尔斯泰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转变成了一个个人形式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 甘地翻译了托尔斯泰的《给一个印度人的信》。这封信是托尔斯泰在1908年写给一个激进的印度民族主义者的。他们一直通信到1910年托尔斯泰去世为止。托尔斯泰的信引用了《韦达经》的印度哲学和印度教大神毗湿奴(此神的中文译名很不统一)的名言来表达他对逐渐高涨的印度民族主义的看法。除此之外,甘地还受到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作品《论公民的不服从》的启发。总之,在南非的岁月是甘地作为一个社会政治活动家的形成时期。 此时公民不服从以及非暴力的抵抗的概念和技术开始形成。 一战时,甘地回到了印度,在那里他发动运动,号召印度人参加英印陆军。他认为这样表现对英国的忠诚就会使英国同意印度作为英帝国的一个自治政体而达到印度自治。但是,这没有成功。 印度独立运动 一战后,他参与了国大党的独立运动。他以他的公民不服从、不合作,和绝食抗议等的政治主张,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他被英国当局多次逮捕。例如,1922年3月18日, 他因为他领导的公民不服从判刑六年,但是只是服刑两年。 甘地别的成功的独立运动的战略还有swadeshi政策,即抵制外国产的商品,特别是英国产品。与此相关的还有他的关于所有印度人应该穿土布的宣传。反对用英国的织布。甘地宣传说印度妇女,不论贫富,应该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织布,来支持独立运动。那时很多人认为这些独立运动这些事,不适合妇女参加。甘地的这个策略把妇女加入到独立运动中来。 1919年的阿姆利则血案后,他支持独立的立场更加坚决。当时英国政府和廓尔喀雇佣兵向和平政治集会的人群开枪, 数以百计的锡克教徒,印度教徒,还有穆斯林被杀。除了抵制英国产品外,甘地还极力鼓励人们抵制英国学校,法律机构,辞退政府工作, 拒绝缴税, 抛弃英国给的称号和荣誉。 1920年4月,他当选印度自治同盟的主席。1921年12 月,他又被授予国大党在同盟内的执行代表。在他的领导下,国大党重组,制定了新的章程。新党章规定他的目标是争取独立。任何人只要交纳一定的象征性费用就可以入党。用来规矩和管理混乱无序的运动的委员会的层次结构也被建立。国大党由一个精英组织转变成了一个大众化政党。 1922年,在Chauri Chaura,Uttar Pradesh暴发暴力事件后,甘地暂时取消了他的不服从运动。 他转向社会活动。 在Ajmedabad建立了Sabarmati Ashram(高僧修行所),还有报纸“年轻的印度”(Young India)。他为历史上被践踏的种姓争取平等的权利,尤其是为贱民(他称之为“神的孩子”)争取权利。 甘地再次参加独立运动是在1930年。国大党当时拜访他,希望他领导另一场大规模的公民不服从运动。他于是在1930年3月21日到4月6日领导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运动—为了抗议殖民政府的食盐公卖制,甘地从德里到Ahmedabad游行达400公里, 被称之为德里游行(或称“盐队”)。 数以千计的人们徒步到海边自己取盐而不是给政府交税。 他1915年回印度,并很快地成为正在从事独立运动的国大党的领袖。通过联合抵制英货,甘地促进了印度农村工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宣传非暴力抵抗,来抑制恐怖活动的暴虐,虽然他不能阻止这些恐怖活动。 虽然他经常攻击英国政府,但是他一直声明他尊重英国人。因此大多英国人也佩服他,虽然他们并不明白甘地做事的内因。 [微笑的甘地]微笑的甘地甘地开始穿了一道缠腰布在印度乡下四处演讲,鼓励使用手纺车来解除印度对兰开夏(Lancashire)纺织厂的依赖。 1933年5月8日,甘地开始了为期21天的绝食抗议英国政府对印度的压迫。1934年夏天,他又进行了他一生中三次不成功的绝食。1939年3月3日他又在孟买绝食抗议印度的独裁统治。 甘地选择在国大党内的继任者是尼赫鲁,就是后来的总理。尼赫鲁和他的政治对手Sardar Patel对于独立的印度该走那条路公开承认有不同意见。但是甘地更相信尼赫鲁能建立保障印度人民自由的政府。 他曾先后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四次入狱,在狱中通过绝食展开他的文明不服从运动。1931年赴伦敦参加了有关印度将来的一次圆桌会议,但并没有结果。到1942年,他相信独立是印度唯一可能的出路。他与英国驻印度最后两任总督(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和路易斯·蒙巴顿)合作制定了印度独立和分治方案,于1947年8月15日公布。此时,甘地的许多追随者开始尊称他为“圣雄甘地”(mahatama Gandhi)。 二战时期 1939年当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时,二战爆发了。虽然甘地对法西斯侵略的受害者深表同情,但经与共和国大党的同志们深思熟虑后,宣布印度不会支持表面上是为自由而战的战争,尽管印度当时也还没有自由。他声称如果战后印度可以独立的话,他会与英国并肩战斗。英国政府的反应是完全负面的,而且他们还试图给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制造裂痕。在二战时甘地的独立要求变得更加受到拥护。他起草了一个让英国从印度退出的草案。这个草案立刻引发了印度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一次独立运动。这个运动导致了很多人被捕和史无前例规模的暴力。甘地和他的支持者们清楚地说如果印度不能独立,就不支持战争。这时,他甚至暗示他曾经想结束他对非暴力不可动摇的支持。他说:“他身边这个有序的无政府比真正的无政府还差”。于是他于1942年8月9日在孟买被英国军队逮捕,关了两年。 甘地认为成立自治政府的进度缓慢,于是加强了对英国政权的反抗。他经常被抓入监狱。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宣称反法西斯同盟只能得到独立的印度的支持。这是他最后一次入狱。 印巴分治与暗杀 印巴分治之前,宗教矛盾已非常尖锐。1946年8月16日,在加尔各答举行的穆斯林抗议活动中,酿成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大仇杀。仇杀持续近24个小时,造成5000人死亡,2万人受伤。教派流血冲突还波及到比哈尔、孟买等地。在印巴分治过程中,最大最严酷的一次教派冲突,死亡100万人以上。在印度,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挥起大刀,砍向邻近的穆斯林;在巴基斯坦,穆斯林们也对附近的印度教徒进行血腥的屠杀,掠夺他们的土地,抢劫他们的财产。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进行大迁徙,至1948年,流落在印巴各地的难民近 1000万。 甘地对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有重要的影响。据说一次他一出现就使得双方的冲突平息。他强烈反对任何把印度分成两个国家的提议。 他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二战之后, 甘地希望印度能够独立(Independence)并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但最后,为了印度独立,甘地接受让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独立的方案,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 在政权交接的那天,甘地没有庆祝印度的独立,而是独自在加尔各答为分治而忧伤。 面对错综复杂的宗教矛盾和教派冲突,甘地呼吁团结。他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和平相处于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概念之内的。不管什么教徒,都是朋友兄弟,同样怀着良好的愿望,大家能够重新修好,重建家园。他号召印度教徒都应该赎罪,并首先从自己做起,决定把饮食控制在最低限度。 作为一名印度教徒,在教派冲突之后,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走访怒火炽盛的穆斯林村镇,深入家庭,用好言劝慰穆斯林,告诫人们,人类惟一值得的复仇行动就是以善报恶。他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去安抚人心,稳定人心,帮助他们捐弃前嫌,“重新点燃友爱之火”, “驱赶宗教偏见的恶魔”。 为了“打开谅解之心,感化对手的每一根道德神经”,甘地决定再次运用绝食武器,制止印巴两国领导人在克什米尔的争斗。1948年1月13日,他开始绝食。 正当圣雄甘地以自己的生命推动印度民众实现宗教和睦时,一场以他为目标的暗杀行动正在悄悄进行。 早在1947年8月,一个名叫纳图拉姆·戈德森的印度教狂热分子在一场小型集会上叫嚣: “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将手无寸铁的印度教徒置于敌人的魔爪之中。今天,印度难民正忍饥挨饿,奄奄一息,然而甘地却维护穆斯林压迫者。印度妇女宁愿焚身自殉也不愿遭人奸污,然而甘地却声称:‘受害者乃胜利者。’受害者中可能有我的母亲! 我们的祖国已经被肢解,成群的秃鹫正在撕吞她的躯体。光天化日之下,印度妇女惨遭蹂躏。但是,面对上述暴行,国大党的懦夫们居然无动于衷。这种局面持续到何时才能结束?我们究竟能忍耐到何年何月?” 他所代表的印度教极右民族主义者顽固地反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的政治主张,反对甘地的非暴力学说,主张建立一个印度教徒统治的国家,宣扬印度种族优于其他种族,妄图重新建立大印度帝国。在他们设想的印度社会里,将没有穆斯林一席之地。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信徒们陪同下,参加一次祈祷会,当他步入会场时,早已隐藏在人群中的纳图拉姆走到甘地面前,一面弯腰向甘地问好,一面迅速地掏出枪,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连放三枪,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他洁白的缠身土布。甘地捂着伤口,发出最后的声音:“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 圣雄遇刺的噩耗迅速传遍全国,印度全国顿时沉浸在哀痛与悲伤之中。悲伤不已的尼赫鲁向全国发表了演讲:“我们生命的光明从此消失了,到处是一片黑暗。我不知道说什么,更不知道怎么表达……”在加尔各答,一位百姓用黑灰涂抹全身和面部,走街串巷,一边不停地悲叹:“圣贤业已涅盘,何时才能降临一位像他那样的伟人?” [洒满花瓣的圣雄遗体在火化前一刻供人瞻仰]洒满花瓣的圣雄遗体在火化前一刻供人瞻仰个人生活信条: 甘地奉行的苦行僧式的个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独身,默想,禁欲,一周有一天不说话,放弃西方式衣服而穿了印度土布做的印度传统服装,用纺车纺纱,参与劳动。 甘地的哲学和非暴力不合作(satya, ahimsa)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响。非暴力(ahimsa)的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长久以来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对于此都有重述。甘地在他的自传“我的对于真理的实践经历”(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揭示了他的哲学和生活方式。 尽管他去伦敦时,尝试吃肉,但是他后来变成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他在伦敦求学时对此写过几本书。在印度教和耆那教中素食主义是根深蒂固的。他的家乡就有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他尝试不同的饮食,最终相信素食足以满足人体的最小要求。他也曾很长时间不进食,并以此作为政治武器。 在他三十六岁时,他禁欲,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禁欲主义者。禁欲是受印度教的影响。但是他没有离婚。据说他的这个决定没有同他的妻子讨论,而是直接向她宣布的。 甘地每周一天不说话。他相信沉默带给他内心的平静。这来自于印度教中的力量来自于“沉默” (mouna)和“平静”(“shanti”,梵语音译。)。他在沉默靠在纸上写字来交流。从他三十七岁开始的三年半里,甘地拒绝读报纸。他认为尘世的喧嚣比他的内心的不安更加不堪。 在从南非的成功法律工作回到印度后,他放弃了代表富有和成功的西方式衣服。他的意思是要穿的能够被印度最贫穷的人接受。他宣扬使用家庭纺织的土布(khadi)。甘地和他的跟从者使用纺车自己纺的布做衣服。这对英国的权力集团是一个威胁。如果印度人因为没有工作而空闲时,他们从英国那里买衣服。如果印度人自己做衣服,英国的工业就空闲了。后来国大党的党旗中就有纺车图案。荣誉头衔: 他的头衔“Mahatma”,(一般汉译为“圣雄”)来源于梵语的敬语mahatman, 原意“Great Souled”,伟大的灵魂,却常被误以为是他的名字。这在他授予泰戈尔"Gurudev"的称号,意即“伟大的导师”后,1915年印度诗人拉宾德拉那·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赠予他的尊称,意为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 这个头衔的使用在印度以外也被广泛地接受, 可能部分的反映出在他的时代印度和英国的复杂关系。 无论如何,这个头衔的广泛使用是同世界上对甘地这样一个对于非暴力和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极其执着的人的广泛接受相一致的。其他: 尽管甘地在1937年到1948年之间获得过五次提名,但他始终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多年以后,诺贝尔委员会对此公开表达过他们的遗憾。1948年甘地去世那年,诺贝尔和平奖并未颁发,原因是没有适合的、活着的候选人;甘地死后,他的事迹,一直受到广泛的评论。例如,作为大英帝国的例子,丘吉尔一次说:“见到甘地先生,……是令人作呕,他曾是一个妨害治安的Middle Temple出来的律师。现在在东方作出苦行僧的样子,半裸的在总督府前游行,却出名了”。与此相反,爱因斯坦这样评论甘地:“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现过这样的人。”(Generations to come will scarcely believe that such a one as this walked the earth in flesh and blood.)他又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1999年《时代》杂志将其评选为20世纪风云人物第一名是爱因斯坦,第二位世纪风云人物是罗斯福总统,印度的甘地列第三位,他是以个人之力抗拒专制、拯救民权和个人自由的象征。 甘地的贡献不会被人们遗忘。他的孙子,Arun Gandhi和Rajmohan Gandhi,甚至他的重孙,Tushar Gandhi也是社会政治活动家,为了世界上的非暴力而努力。 甘地与印度的政治家族甘地家族无关。在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和Feroze Gandhi结婚后,这个政治家族才采用甘地这个姓氏。[编辑本段]语录 1. 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 原文:An eye for an eye ends up only making the whole world blind. 2. 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好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11月5日名言) 原文: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3. 生由死而来。麦子为了萌芽,它的种子必须要死了才行。 4. 国家都是由苦难中产生的。 5. 不使用暴力,是谦逊的极限。 6. 如果我们能发展意志力,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再需要武装力量了。 7. 无数的例子让我深信,上帝终将拯救那些动机纯正的人。 8. 祈祷不是要求,而是灵魂上的渴望。 9. 懦夫是不会有爱的,爱是勇者的特性。 10. 就是因为自己非常怕死,所以才会对别人的死亡流下眼泪。 11. 有信心,即不知道有失望。 12.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13. 贫穷才是最糟糕的暴力。 14. 手段的不纯洁,必然导致目的的不纯洁。 15. 我的人生就是我想要传达的信息。 16.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 17.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欲变世界先变其身[编辑本段]甘地小故事三则 1、老师的暗示 甘地小时候并不聪明,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都不是很好。可是他一点儿也不顽皮,是个诚实害羞的孩子。有一天,一位督学到甘地的学校检测学生的英文水平。他让学生们听写了五个英语单词,甘地写对了四个,就是“茶壶”这个词不会拼。正当甘地皱着眉头冥思苦想的时候,老师刚好走到他旁边。老师用脚尖轻轻地碰了一下他的椅脚,暗示他去偷看旁边同学的卷子,可甘地继续低着头想,不愿看别人的答案。结果,大家都考了满分,只有甘地一个人考了八十分。督学走后,老师把甘地叫到面前,说:“傻孩子,偶尔作弊一次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也能拿满分的话,我们就可以受到表扬了。” 可甘地坚持认为自己那样做是正确的,抄袭就是不对,倒是老师让他作弊,让他感到非常难过。 2、凑双完好的鞋子 一天,甘地坐火车,不小心把自己穿着的一只鞋子掉在铁轨上了。此时,火车已经轰隆隆地启动了,他已不可能下车去捡那只鞋子。旁边的人看到甘地没了一只鞋子,都为他可惜。忽然,甘地弯下身子,把另一只鞋子脱下来,扔出了窗外。身边的一位乘客看到他这个奇怪的举动,就问:“先生,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甘地笑了笑,慈祥地说:“这样的话,捡到鞋子的穷人,就有一双完好的鞋子穿了。” 3、15岁时,甘地偷了哥哥手镯上的一小块金子,良心受到谴责。由于不敢当面认错,他写了一封悔过信交给父亲。他原以为会受到重罚没想到病榻上的父亲读后泪流满面,竟原谅了他,甘地感动得哭了。这是甘地人生中第一堂“非暴力”课。他认为,父亲信任与慈爱的力量远远胜过责骂和棒打。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这些爱的眼泪洗涤了我的心灵,抹拭了我的罪污。只有亲自经历这种爱的人,才能认识它的价值……” 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 积极性: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选修不是讲的很清楚?自己百度百科去

  积极性  1、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最终印度取得了自治。  2、一定程度上抵制英国经济侵略,有利于印度民族经济发展。  局限性  1、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等,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2、抵制西方物质文明,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在印度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甘地试图用它来解决社会政治的各种矛盾与纷争,解决人与人、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争端与冲突。这种非暴力哲学既继承了印度传统宗教与伦理学说,又吸收了许多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和人道主义思想,可以说是一种东西方思想的融汇。1906年,甘地在南非领导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中首先提出这种学说,后来回到印度,在开展民族独立和社会改革运动中又不断地实践和完善它,使之逐步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政治学说。这种学说不仅对印度人民,而且对争取民族独立的亚非人民、反对种族歧视的美国黑人运动以及现代国际政治斗争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一、非暴力主义的哲学基础 甘地思想的主要渊源是印度传统宗教学说,他的非暴力主义的理论基石就在于他的神灵观和人性观。如果不了解他对神的解说和对人性的分析,那么就很难透彻地理解非暴力主义。 甘地曾从许多角度来解释神:认为神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和万物的本源,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它的显现;认为神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人们必须遵守的永恒法则;认为神是宇宙的绝对真理,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理想等等。但是,比较来看,甘地谈论最多的还是从道德观的角度描述神,称神为“至高无上的善”和 “爱”,赋予神以道德的含义,使之成为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准则。他写道:“对我来说,神是真理和爱,神是伦理和道德。神是无畏,神是光明和生命的源泉...... 神就是良知。”[1] “因为我发现在死亡之中永存着生命,在虚假之中永存着真理,在黑暗之中永存着光明。所以,我推断,神就是生命、真理和光明。神就是爱,是至高无上的善。”[2] 善与恶、爱与恨、无畏与怯弱、有良心与无良心,些概念本来都是世俗社会用以衡量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而甘地却把这些概念与神联系起来,断定神就是“无畏”、 “爱”、“良知”和“至高无上的善”,从而使神的概念具有道德的意义。在他看来,既然神是宇宙最高的、永恒的法则,那么与神等同的这些道德观念也必然具有至高的、永恒的性质。可见,甘地从伦理观的角度论述神的目的,就是力图使人们的道德规范神圣化,为人类社会找到一种永恒不变的道德法则。 在对人性的分析上,甘地继承了古代印度教吠檀多哲学中“人是小宇宙”的观点,他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就像外界的大宇宙一样,也包括物质和精神、即肉体和灵魂两部分。肉体是人外在的,表面的物质部分,代表人的低级属性;而灵魂则是人内在的精神部分,代表人的高级属性。人内在的精神部分,即灵魂(又称“自我”),才是人的真正本性。它来源与神,是神性在人身上的显现。甘地在许多地方阐述了这种观点:“神就是存在于我们内部的一种全知全能的精神。” [3] “我的神并不寓居在天上,在人世间就可以证悟到他。他就在这里,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4]“神是无所不在的,所以他也寓居在每个人的内部,因此每个人都是神的化身。”[5] 甘地认为,人与人之间虽然表面肉体不同,但内在的精神本性却是同一的。人内部的这种精神来自于神,是神性在人身上的体现。由于神是同一的,因而人性也是同一的。所以,他说:“我相信神的绝对统一,因而也相信人性的绝对统一...... 尽管我们有许许多多的肉体,但是我们只有一个心灵。太阳的光辉经过折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们却同出一源。”[6] 这句话表明,甘地确信人在精神本性上是绝对同一的。按照他的观点,既然人性是神性的表现,神性又是“最高的善”和“爱”,那么人性也自然是善和爱。也许有人会问:人本性既然是善的,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自私的欲望和邪恶的行为呢?甘地认为,人的自私和邪恶只产生于肉体,是表面肉体的属性,并不代表潜居于人内部的真正本性。当人的内在本性被表面的肉体所遮盖而尚未显现出来时,各种邪恶的行为才会产生。因此,人的本性是善,而不是恶。如他所说:“我从不怀疑人的本性,因为它肯定与高尚和友善的行为相一致。”[7] 这种“人性同一”和“人性本善”的观点,乃是甘地非暴力学说的哲学基础。 二、非暴力的核心是爱和感化 甘地继承了古代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观中的“戒杀”原则,并且吸收了基督教“以善抑恶”的主张、美国作家亨利·索罗 “非暴力抵抗” 的思想、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 “神的天国就在你心中”的观点、英国作家约翰·鲁斯金的人道主义思想等,才创立出他自己的一套独具特色的非暴力学说。这种学说,实际上,是一种东西方思想的融合。 “非暴力”(Non-Violence)来源于古代梵文“阿希姆萨”(Ahimsa)一词。“阿希姆萨”在古代印度教和佛教的经典中,作为一种宗教戒律或道德准则,通常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杀生,即戒杀;二是不做伤害他人感情的事情。甘地的“非暴力”,基本上承袭了“不杀生”和“不伤害他人感情”的传统意义,但是在具体应用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完全出于自私的或卑鄙的目的去杀害生命或损害感情,那是一种“暴力”行为。但是,倘若他出于无私、爱或正当的目的去伤害生命和感情,这样的行为就不属于“暴力”。甘地有一段话专门说明这个问题:“捕捉生命可能是一种义务。我们可以毁坏一些我们认为维持自己身体 所必需的生命。于是,我们拿一些生命,如植物或其他东西作为食物,我们为了健康常常使用杀虫济杀死蚊虫等等,我们并不认为这样做是犯了亵渎信仰的罪过...... 为了人类的利益,我们可以杀死一些食肉动物.......甚至人———屠杀,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必要的。假如有一个人手中持刀,到处瞎闯,乱砍乱杀,杀死他遇到的任何人,而没有一个人敢于活捉他。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谁杀死这个疯子,都会受到社会的赞许,并被看作是慈善的人。”[8] 由此可见,甘地并不像耆那教或佛教那样主张绝对不杀生,而是把“暴力”与“非暴力”的区别与人们行为的动机联系起来。凡是怀着邪恶目的的行为,才是“暴力”;而怀着善良或爱的动机的行为,即使是伤害生命,也属于“非暴力”的范围。 其实,甘地的“非暴力”原则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消极的方面, 二是积极的方面。所谓消极的方面,是指不去做什么,即上述的“不杀生”或“不伤害感情” 等。而积极的方面,则是要求人们主动地、自觉地去爱,去爱一切人。所以,甘地说:“非暴力就是以积极的形式来对待一切生命的善良意志。非暴力就是纯粹的爱。我在印度教的经典中,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读到过它。”[9] “非暴力不单是具有‘不伤害’的消极方面,而且具有‘爱’,即对犯错误者行善的积极方面。”[10] 两个方面相比较,甘地更强调后者,强调“非暴力”所具有的“爱”和“行善” 的含义。他认为,他的“非暴力”核心就是爱。爱是一种最崇高的感情和力量,只有使心灵克服了怨恨、厌恶、愤怒、嫉妒和报复等情感之后,才能把爱的力量释放出来。爱是以自我牺牲和自我受苦为前提的,只有一个无私的、甘愿自我牺牲的人,才能去爱他人。如他所说:“爱只有施舍,而无所求。爱只有宽恕,而从不怨恨和报复。”[11]“衡量爱的标准是苦行,而苦行就是自愿忍受痛苦。”[12] 甘地的这种非暴力学说,是以他的人性理论为基础的。甘地深信人的本性是善的,神性就在你的心中,因此他才主张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即爱的方式,去感化和唤醒人的内在善性,从而使恶人改恶从善,使犯错误者改邪归正。非暴力手段为什么能使人改恶从善呢?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从主动的方面看,甘地认为神性代表最高的善和爱,具有无穷的潜力和转化力,一旦人证悟到自己内在的神性,他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会主动地去爱别人,帮助别人揭示自己的神性。二、从被动的方面看,犯错误者的体内也潜居着神性或善性,他们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他们表面的私欲遮盖了内在的神性,一旦别人用非暴力或爱的方式去启迪他们的内在神性,他们就会“良心发现”,忏悔自己的错误。所以,甘地竭力主张,人们应当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即通过自我牺牲和爱的行为,抑制自私、仇恨、报复、嫉妒的感情,首先使自己的内在“善 ”的本性显现出来,然后再去感化或唤醒犯错误者的内在的善性,使他们改邪归正。他说:“非暴力是一种感化他人的能力为前提的”。[13] 虽然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带有很浓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但是也表现出他对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强烈追求。他曾说:“只要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即感化的方式,人们所希望得到的新时代就必定会到来。法国有一句名言——自由、平等、博爱...... 那些法国从未实现过的,将留待我们去实现。”[14] 从这里可以看出,甘地作为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他很自然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他的非暴力学说。这种非暴力学说,正是印度传统伦理哲学与西方的“博爱”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三、非暴力的方法——“坚持真理”的斗争 甘地的“坚持真理”原则,就是其非暴力主义学说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甘地明白,光从理论上讲非暴力的价值和重要性,而不讲非暴力的方法,会使人感到摸不找头脑。因此,他花了许多笔墨来阐述非暴力的方法,他称非暴力的方法就是“坚持真理”的斗争。 “坚持真理”(Satyagraha,音译“萨提亚格拉哈”)一词,出自甘地家乡的古吉拉特语。其实,这个词原来是不存在的,是甘地和别人一起创造出来的。1906年,当甘地在南非领导印度侨民进行反种族歧视的“非暴力抵抗”或“消极抵抗”运动时,他对“消极抵抗”一词深为不满,认为这个词含义太狭隘,一来容易使人感到这是一种“弱者的斗争”,二来它也包含着仇恨的种子,容易最后导致暴力冲突。因此,甘地认为“消极抵抗”不能代表印度人进行斗争的真正性质,他想创造一个新的名称来取代“消极抵抗”一词。他在《自传》中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绞尽了脑汁,还是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名称来,因此我便在《印度舆论》上悬赏征求读者的高明意见。结果摩干拉尔 · 甘地提供了“萨达格拉哈”(“萨特”意即真理,“阿格拉哈”意即实力)这个字得了奖。但是,为了弄得更清楚,我把这个字改为“萨提亚格拉哈”,从此便成为古吉拉特文中表明这个斗争的通称。”[15] 实际上,“坚持真理”(Satyagraha)一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Satya” 意为“真理”,“agraha” 意为“抓住”、“坚持”或“执着”,两部分合起来则译为“坚持真理”。在英文中,这个词常常被译为“真理的力量”、“心灵的力量”或“爱的力量”等。在甘地的哲学中,“真理”与神是等同的,“真理”就是神,神也就是“真理”。所谓“坚持真理”,简言之,就是一个人要真正证悟到自己内在的神性或“真理”,依靠这种“真理的力量”或“爱的力量”,去战胜一切邪恶。甘地认为,神性就寓居在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内在的神性乃是“最高的善”和“爱”;只要人们证悟到内在的神性,牢牢地抓住神性,坚持依靠这种“善性”和“爱”,就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通过这种精神力量来战胜邪恶,铲除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甘地甚至把这种精神力量看作是反对暴力、专制和非正义的唯一手段。在他看来,那些邪恶的人心中也肯定有神性或善的因素,他们之所以干恶事,只是由于内在的善性被肉体的私欲或仇恨所蔽而不能显现出来。因此,只要坚持真理者依靠自己的神性,通过爱的力量不断地感化他们,启迪他们内在的善性,他们的善性就一定能被唤醒。一旦这种善性被唤醒,或者说,一旦良心发现,他们就会忏悔自己的罪过,改邪归正。甘地的“坚持真理”,实际上就是试图依靠“精神感化”的办法来消除社会上的各种罪恶,甚至对待英国殖民主义者也不例外。 甘地的“坚持真理”学说,是以虔诚的宗教信仰和严格的道德修养为前提的。他认为,一个坚持真理者之所以能够依靠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就是因为他虔诚地信仰唯一最高之神,并且确信每个人内中都含有神性。另外,相信再生和业报轮回的观念,也是“坚持真理”的先决条件。甘地认为,一个坚持真理者能够忘我地追求真理,甚至在危难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不惜牺牲生命,就是因为他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使今生不报,来世也必得善报。如他所说:“他(一个坚持真理者)一旦认识到肉体死后灵魂还活着,就不急于看到真理在今生肉体中的胜利。”[16] 在道德修养方面。甘地对坚持真理者提出了许多严格的要求。他要求坚持真理者必须具有公正、忠诚、无畏、不怕牺牲、忍耐、宽恕、能自觉吃苦等等品德。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具备这些道德修养,才能克服和抑制自私、仇恨和暴力的行为,才能使自己的神性显现出来,才能以极大的力量和耐心去启迪和唤醒他人的善性。 甘地一再强调,“坚持真理”或“非暴力”的斗争绝不是弱者的行为。有人认为,只有弱者在不能以暴力对待暴力的时候才会运用这种方法。甘地坚决批判了这种观点,他认为,非暴力代表的是强大,而暴力在本质上才是虚弱的表现。一个心理虚弱、缺乏正义的人,才具有恐惧感,才会采用暴力的方法去对待别人。相反,只有一个正义在身,视死如归的人,才敢于运用非暴力或“坚持真理”的方法,去战胜一切邪恶。真正的强大不是暴力,而是非暴力。他说:“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意味着以人的全部心灵来反对专制者的意志。只要在这种人类法则指导下进行斗争,哪怕一个人也能反抗非正义帝国的全部权力。”[17] 此外,甘地主张这种“坚持真理”原则是普遍可行的,任何人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应用。如他所说:“这种力量(指坚持真理的力量)既可以被个人所用,也可以被团体所用。它既可以用于政治事务,也可以用于家庭事务。它的普遍应用性就说明它是永恒的和战无不胜的。男人、妇女和儿童都可以运用它...... 这种力量对于一切暴力、专制、非正义来说,就像是光明对待黑暗一样。”[18] 从这里不难看出,甘地已经把“坚持真理”当作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了。 实际上,甘地的“坚持真理”斗争就是其非暴力学说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他把一切非暴力斗争都看作是“坚持真理”的斗争。早在南非时期 ,他就提出“坚持真理”的口号,并把它运用到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中,后来回到印度,又把它运用到民族解放斗争中。甘地不仅把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和“文明不服从”运动看作是“坚持真理”的形式,而且把他经常进行的“绝食”斗争也视为“坚持真理”的形式。他本人为了抗议英国殖民当局,就曾进行了15次绝食斗争。 四、非暴力主义在印度民族运动中的作用 甘地作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伟大领袖,他一直致力把非暴力主义运用于民族运动,并且在斗争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它,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进行斗争的基本原则。无疑,这种学说在印度人民挣脱殖民枷锁、获得民族独立的过程中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如何评价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呢?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争论性很大的问题。早在1920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与M. N. 罗易(印度籍代表)就对甘地现象发生了争论。列宁认为,各国的民族解放斗争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力量,“甘地作为一场群众运动的鼓动者和领导者,他是革命者”。而M. N. 罗易反对这种观点,他主张,甘地“是一个要复兴宗教和旧文化的人,那么在社会方面就必然是反动派,不管他在政治方面看起来是多么革命”。[19] 到了30年代,斯大林与苏联史学界全盘否定了甘地在印度民族运动中的作用,认为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是对英帝国主义的妥协,甘地本人背叛了人民,成了“帝国主义的帮凶”。后来,经过多年的争论,到了50年代,苏联史学界才纠正了过去对甘地的错误评价,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随后,印度共产党也发表各种文章,肯定甘地和他的非暴力主义在印度民族运动中的作用。S. A. 丹吉(印共主席)在1969年纪念甘地诞辰一百周年时发表文章说:“甘地已不再是帝国主义的帮凶,而是一位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能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由人民群众推向前进的领袖。”[20] 具体地说,非暴力主义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认为,它在印度民族运动中起了两方面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概括地说,积极的方面包括三点; 1、对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民族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度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度,绝大数人都信仰宗教,宗教的影响力是根深蒂固的。在这里,单纯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说教是很难把民众发动起来的。而甘地的非暴力学说正是以印度教神学和伦理观为基础又结合现实需要的一种民族主义斗争学说,它的浓重的宗教色彩和“坚持真理”的斗争方法,对广大的印度民众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因此对发动民众投身民族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再加上甘地本人高尚的人格、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处处深入群众、身先士卒的模范行为,就更使广大下层群众对他的学说和信仰深信不疑。在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甘地曾用苦行精神训练了15万非暴力志愿者。在第二次不合作运动中,甘地精选了2500名志愿者步行向丹地盐场进军,这些赤手空拳的志愿者面对殖民者的警棍和铁棒,毫无惧色,一批人被打倒在地,另一批又挺身而上,仍保持着原来的队型。在第三次不合作运动中,不仅甘地和国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逮捕,而且还有大批民众陆续被捕入狱。仅在1941年上半年,被捕人数就达2万多,这些以甘地精神武装起来的“坚持真理者”,手持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誓死如归,脸不变色心不跳地走进监狱。应当说,是在甘地的宣和传教育下,成千上万的民众才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高了爱国热情,奋不顾身地走上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道路。对此,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圣雄甘地唤醒了他的三亿同胞,动摇了大英帝国。”[21] 2、为国大党提供了斗争武器,使国大党转化为具有群众基础的政党 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领导的1905—1908年的反英斗争被殖民当局镇压以后,印度的民族运动处于低潮。国大党虽然还坚持“印度自治”的目标,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斗争策略。原来激进派领导的各种秘密武装组织,主张暴力斗争,但因为它们热中于暗杀和恐怖活动,都被镇压下去。采取合法斗争的形式,由于缺乏广大民众的支持,也没有实际效果。当时,国大党正处于低沉和举步为艰的状态。1919年,甘地在领导印度人民反对罗拉特法的斗争中,广泛发动群众并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成功。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受到国大党多数人的赞许和承认。1920年,国大党通过决议,正式接受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并把它作为争取印度自治的手段。从此,国大党找到了一种比其他合法斗争更为有利的斗争策略和思想武器。尽管许多国大党领导人在理解和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时,与甘地有分歧和矛盾,但是这种斗争方式始终被国大党所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国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脱离广大群众,只是少数人进行了某些改良性质的斗争。虽然以提拉克为首的一批激进派领袖主张发动群众,但是随着1908年这批领袖的被捕入狱,国大党又陷入了脱离民众的深潭之中而不能自拔。直到1920年,甘地领导国大党发动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国大党的领袖和成员才真正深入到农村和工厂中,了解民众的疾苦,宣传和鼓动广大下层群众投身到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中。从那时起,大批农民和工人加入国大党,国大党在民众中威信才逐步提高。尼赫鲁曾评价甘地说:“甘地第一次踏进国民大会党组织,就立刻把国民大会党的党章完全改变了。他把它变得民主化,并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组织….... 现在农民大量涌进来了,在这种新的装束下,国民大会党开始像一个掺杂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成分的庞大农民组织。这种农民性质还在增强,产业工人也进来了...... ”[22] “甘地领导下的国民大会党成为了一个生气勃勃的组织。”[23] 3、给英国殖民统治造成强大的政治压力,促进民族独立的进程 在非暴力不合作和文明不服从运动中,甘地动员起数以百万计的群众投入到反英的斗争行列中,他们放弃殖民当局授予的职位和头衔,抵制法庭和学校,抵制英货,开展游行、集会、罢工、罢市和罢课的斗争,甚至抗税、抵制和不服从各种不公正的法律等,这些大规模群众行动给英国殖民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也给其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例如,在1922年第一次不合作运动中,甘地大力提倡农民开展手纺运动,抵制英货,结果使英国纺织品的进口下降了28%,而印度自产的纺织品却猛增27%。这不仅打击了英国殖民者的嚣张气焰,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水平和民族自信心。另外,甘地是学习法律的,他经常研究殖民当局的法律和政策,然后加以利用,在政治上不厌其烦地与老谋深算的英国政客进行周旋,讨价还价。在广大民众的声援和支持下,甘地常常通过多种斗争方式,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作出让步。总之,甘地发动亿万群众参加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给殖民统治造成强大的威胁和压力,促进了它的瓦解,加速了印度民族独立的进程。 从消极的方面看,主要是两点: 1、甘地常以违背“非暴力”原则为由,中止运动,挫伤群众的斗争积极性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始终包含着一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要开展不合作运动,就必须发动广大群众;当广大群众被发动起来后,他们的斗争无疑会触及殖民当局的利益,殖民当局就会镇压这种斗争;这种镇压又会引起人民群众更大的反抗,这种反抗不可避免地会冲破“非暴力”的束缚,出现以暴力对暴力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甘地是什么态度呢?甘地把他的非暴力原则看作是神圣不可动的,因此他宁愿停止不合作运动,也不允许群众破坏他的“非暴力”原则。甘的这样做法,严重地挫伤了群众的斗争积极性,甚至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例如1922年2月,当第一次不合作运动蓬勃发展时,一个叫曹力曹拉的小村庄发生了暴力冲突,愤怒的村民放火烧死了22名警察。甘地得知此事,不听任何人的劝说,就公然宣布中止了全国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只因这个偶发事件,甘地就给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泼了冷水。 2、“非暴力”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 因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斗争方式符合国大党的政治需要,所以国大党接受了这种策略,并把它作为实现印度自治的手段。首先,国大党可以利用“不合作”的斗争,发动广大群众,对殖民当局施加各种压力,迫使殖民当局在政治上或经济上作出让步。其次,他们也可以利用“非暴力”的原则,控制群众运动,把群众运动控制在他们允许的范围之内,不允许群众运动出现“过激”行为。因为“过激”行为,就会破坏国大党与殖民当局之间的“某种关系”,影响他们与殖民当局的谈判和讨价还价。所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方法完全代表了国大党的利益,一方面可以用它对殖民当局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用它控制群众运动。在印度民族运动的斗争实践中,有几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蓬勃发展时,甘地却以某些群众的“过激”行为而中止运动,因此极大地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不合作运动开始后,群众运动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迅猛发展,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爆发了袭击兵工厂和武装起义等暴力行动。甘地认为这违反了“非暴力”原则,于1931年3月5日,便与印度总督欧文签定了“德里协定”,宣布暂时停止不合作运动。 虽然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学说在印度民族运动中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但是两者比较起来,还是积极的作用是主要的。因此,我们绝不能否认或低估甘地和他的学说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历史功绩。尽管非暴力学说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某种消极影响,但是它对动员广大印度民众投身民族斗争、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最终获得民族独立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青年印度》,1925年3月5日。 [2] 、甘地著,M. S. 德什潘德编:《通往神的道路》,第8页,艾哈买巴德,1981年版。 [3] 、甘地著,M. S. 德什潘德编:《通往神的道路》,第11页。 [4] 、同上书,第7页。 [5] 、同上书,第11--12页。 [6] 、《青年印度》,1924年9月25日。 [7] 、《青年印度》,1920年8月14日。 [8] 、《青年印度》,1926年11月4日。 [9] 、《青年印度》,1920年3月9日。 [10] 、《青年印度》,1921年1月21日。 [11] 、《青年印度》,1925年7月9日。 [12] 、《青年印度》,1922年6月12日。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86176.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我自己感觉他们有受虐心里!可能是环境造成的!也可能是家庭 但是这么多人都是受虐心里 那就是 国家的原因了!

高二历史选修四圣雄甘地列宁和甘地是怎样分析阿姆利惨案发生的原因的 第1张

甘地把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相结合,并吸收了梭伦、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但总之,从这时开始,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高二历史选修四圣雄甘地列宁和甘地是怎样分析阿姆利惨案发生的原因的 第2张

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在印度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甘地试图用它来解决社会政治的各种矛盾与纷争,解决人与人、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争端与冲突。这种非暴力哲学既继承了印度传统宗教与伦理学说,又吸收了许多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和人道主义思想,可以说是一种东西方思想的融汇。1906年,甘地在南非领导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中首先提出这种学说,后来回到印度,在开展民族独立和社会改革运动中又不断地实践和完善它,使之逐步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政治学说。这种学说不仅对印度人民,而且对争取民族独立的亚非人民、反对种族歧视的美国黑人运动以及现代国际政治斗争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一、非暴力主义的哲学基础甘地思想的主要渊源是印度传统宗教学说,他的非暴力主义的理论基石就在于他的神灵观和人性观。如果不了解他对神的解说和对人性的分析,那么就很难透彻地理解非暴力主义。甘地曾从许多角度来解释神:认为神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和万物的本源,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它的显现;认为神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人们必须遵守的永恒法则;认为神是宇宙的绝对真理,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理想等等。但是,比较来看,甘地谈论最多的还是从道德观的角度描述神,称神为“至高无上的善”和 “爱”,赋予神以道德的含义,使之成为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准则。他写道:“对我来说,神是真理和爱,神是伦理和道德。神是无畏,神是光明和生命的源泉...... 神就是良知。”[1] “因为我发现在死亡之中永存着生命,在虚假之中永存着真理,在黑暗之中永存着光明。所以,我推断,神就是生命、真理和光明。神就是爱,是至高无上的善。”[2] 善与恶、爱与恨、无畏与怯弱、有良心与无良心,些概念本来都是世俗社会用以衡量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而甘地却把这些概念与神联系起来,断定神就是“无畏”、 “爱”、“良知”和“至高无上的善”,从而使神的概念具有道德的意义。在他看来,既然神是宇宙最高的、永恒的法则,那么与神等同的这些道德观念也必然具有至高的、永恒的性质。可见,甘地从伦理观的角度论述神的目的,就是力图使人们的道德规范神圣化,为人类社会找到一种永恒不变的道德法则。在对人性的分析上,甘地继承了古代印度教吠檀多哲学中“人是小宇宙”的观点,他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就像外界的大宇宙一样,也包括物质和精神、即肉体和灵魂两部分。肉体是人外在的,表面的物质部分,代表人的低级属性;而灵魂则是人内在的精神部分,代表人的高级属性。人内在的精神部分,即灵魂(又称“自我”),才是人的真正本性。它来源与神,是神性在人身上的显现。甘地在许多地方阐述了这种观点:“神就是存在于我们内部的一种全知全能的精神。” [3] “我的神并不寓居在天上,在人世间就可以证悟到他。他就在这里,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4]“神是无所不在的,所以他也寓居在每个人的内部,因此每个人都是神的化身。”[5]甘地认为,人与人之间虽然表面肉体不同,但内在的精神本性却是同一的。人内部的这种精神来自于神,是神性在人身上的体现。由于神是同一的,因而人性也是同一的。所以,他说:“我相信神的绝对统一,因而也相信人性的绝对统一...... 尽管我们有许许多多的肉体,但是我们只有一个心灵。太阳的光辉经过折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们却同出一源。”[6] 这句话表明,甘地确信人在精神本性上是绝对同一的。按照他的观点,既然人性是神性的表现,神性又是“最高的善”和“爱”,那么人性也自然是善和爱。也许有人会问:人本性既然是善的,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自私的欲望和邪恶的行为呢?甘地认为,人的自私和邪恶只产生于肉体,是表面肉体的属性,并不代表潜居于人内部的真正本性。当人的内在本性被表面的肉体所遮盖而尚未显现出来时,各种邪恶的行为才会产生。因此,人的本性是善,而不是恶。如他所说:“我从不怀疑人的本性,因为它肯定与高尚和友善的行为相一致。”[7]这种“人性同一”和“人性本善”的观点,乃是甘地非暴力学说的哲学基础。二、非暴力的核心是爱和感化甘地继承了古代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观中的“戒杀”原则,并且吸收了基督教“以善抑恶”的主张、美国作家亨利·索罗 “非暴力抵抗” 的思想、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 “神的天国就在你心中”的观点、英国作家约翰·鲁斯金的人道主义思想等,才创立出他自己的一套独具特色的非暴力学说。这种学说,实际上,是一种东西方思想的融合。“非暴力”(Non-Violence)来源于古代梵文“阿希姆萨”(Ahimsa)一词。“阿希姆萨”在古代印度教和佛教的经典中,作为一种宗教戒律或道德准则,通常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杀生,即戒杀;二是不做伤害他人感情的事情。甘地的“非暴力”,基本上承袭了“不杀生”和“不伤害他人感情”的传统意义,但是在具体应用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完全出于自私的或卑鄙的目的去杀害生命或损害感情,那是一种“暴力”行为。但是,倘若他出于无私、爱或正当的目的去伤害生命和感情,这样的行为就不属于“暴力”。甘地有一段话专门说明这个问题:“捕捉生命可能是一种义务。我们可以毁坏一些我们认为维持自己身体 所必需的生命。于是,我们拿一些生命,如植物或其他东西作为食物,我们为了健康常常使用杀虫济杀死蚊虫等等,我们并不认为这样做是犯了亵渎信仰的罪过...... 为了人类的利益,我们可以杀死一些食肉动物.......甚至人———屠杀,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必要的。假如有一个人手中持刀,到处瞎闯,乱砍乱杀,杀死他遇到的任何人,而没有一个人敢于活捉他。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谁杀死这个疯子,都会受到社会的赞许,并被看作是慈善的人。”[8] 由此可见,甘地并不像耆那教或佛教那样主张绝对不杀生,而是把“暴力”与“非暴力”的区别与人们行为的动机联系起来。凡是怀着邪恶目的的行为,才是“暴力”;而怀着善良或爱的动机的行为,即使是伤害生命,也属于“非暴力”的范围。其实,甘地的“非暴力”原则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消极的方面, 二是积极的方面。所谓消极的方面,是指不去做什么,即上述的“不杀生”或“不伤害感情” 等。而积极的方面,则是要求人们主动地、自觉地去爱,去爱一切人。所以,甘地说:“非暴力就是以积极的形式来对待一切生命的善良意志。非暴力就是纯粹的爱。我在印度教的经典中,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读到过它。”[9] “非暴力不单是具有‘不伤害’的消极方面,而且具有‘爱’,即对犯错误者行善的积极方面。”[10] 两个方面相比较,甘地更强调后者,强调“非暴力”所具有的“爱”和“行善” 的含义。他认为,他的“非暴力”核心就是爱。爱是一种最崇高的感情和力量,只有使心灵克服了怨恨、厌恶、愤怒、嫉妒和报复等情感之后,才能把爱的力量释放出来。爱是以自我牺牲和自我受苦为前提的,只有一个无私的、甘愿自我牺牲的人,才能去爱他人。如他所说:“爱只有施舍,而无所求。爱只有宽恕,而从不怨恨和报复。”[11]“衡量爱的标准是苦行,而苦行就是自愿忍受痛苦。”[12]甘地的这种非暴力学说,是以他的人性理论为基础的。甘地深信人的本性是善的,神性就在你的心中,因此他才主张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即爱的方式,去感化和唤醒人的内在善性,从而使恶人改恶从善,使犯错误者改邪归正。非暴力手段为什么能使人改恶从善呢?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从主动的方面看,甘地认为神性代表最高的善和爱,具有无穷的潜力和转化力,一旦人证悟到自己内在的神性,他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会主动地去爱别人,帮助别人揭示自己的神性。二、从被动的方面看,犯错误者的体内也潜居着神性或善性,他们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他们表面的私欲遮盖了内在的神性,一旦别人用非暴力或爱的方式去启迪他们的内在神性,他们就会“良心发现”,忏悔自己的错误。所以,甘地竭力主张,人们应当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即通过自我牺牲和爱的行为,抑制自私、仇恨、报复、嫉妒的感情,首先使自己的内在“善 ”的本性显现出来,然后再去感化或唤醒犯错误者的内在的善性,使他们改邪归正。他说:“非暴力是一种感化他人的能力为前提的”。[13]虽然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带有很浓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但是也表现出他对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强烈追求。他曾说:“只要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即感化的方式,人们所希望得到的新时代就必定会到来。法国有一句名言——自由、平等、博爱...... 那些法国从未实现过的,将留待我们去实现。”[14] 从这里可以看出,甘地作为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他很自然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他的非暴力学说。这种非暴力学说,正是印度传统伦理哲学与西方的“博爱”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三、非暴力的方法——“坚持真理”的斗争甘地的“坚持真理”原则,就是其非暴力主义学说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甘地明白,光从理论上讲非暴力的价值和重要性,而不讲非暴力的方法,会使人感到摸不找头脑。因此,他花了许多笔墨来阐述非暴力的方法,他称非暴力的方法就是“坚持真理”的斗争。“坚持真理”(Satyagraha,音译“萨提亚格拉哈”)一词,出自甘地家乡的古吉拉特语。其实,这个词原来是不存在的,是甘地和别人一起创造出来的。1906年,当甘地在南非领导印度侨民进行反种族歧视的“非暴力抵抗”或“消极抵抗”运动时,他对“消极抵抗”一词深为不满,认为这个词含义太狭隘,一来容易使人感到这是一种“弱者的斗争”,二来它也包含着仇恨的种子,容易最后导致暴力冲突。因此,甘地认为“消极抵抗”不能代表印度人进行斗争的真正性质,他想创造一个新的名称来取代“消极抵抗”一词。他在《自传》中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绞尽了脑汁,还是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名称来,因此我便在《印度舆论》上悬赏征求读者的高明意见。结果摩干拉尔 · 甘地提供了“萨达格拉哈”(“萨特”意即真理,“阿格拉哈”意即实力)这个字得了奖。但是,为了弄得更清楚,我把这个字改为“萨提亚格拉哈”,从此便成为古吉拉特文中表明这个斗争的通称。”[15]实际上,“坚持真理”(Satyagraha)一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Satya” 意为“真理”,“agraha” 意为“抓住”、“坚持”或“执着”,两部分合起来则译为“坚持真理”。在英文中,这个词常常被译为“真理的力量”、“心灵的力量”或“爱的力量”等。在甘地的哲学中,“真理”与神是等同的,“真理”就是神,神也就是“真理”。所谓“坚持真理”,简言之,就是一个人要真正证悟到自己内在的神性或“真理”,依靠这种“真理的力量”或“爱的力量”,去战胜一切邪恶。甘地认为,神性就寓居在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内在的神性乃是“最高的善”和“爱”;只要人们证悟到内在的神性,牢牢地抓住神性,坚持依靠这种“善性”和“爱”,就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通过这种精神力量来战胜邪恶,铲除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甘地甚至把这种精神力量看作是反对暴力、专制和非正义的唯一手段。在他看来,那些邪恶的人心中也肯定有神性或善的因素,他们之所以干恶事,只是由于内在的善性被肉体的私欲或仇恨所蔽而不能显现出来。因此,只要坚持真理者依靠自己的神性,通过爱的力量不断地感化他们,启迪他们内在的善性,他们的善性就一定能被唤醒。一旦这种善性被唤醒,或者说,一旦良心发现,他们就会忏悔自己的罪过,改邪归正。甘地的“坚持真理”,实际上就是试图依靠“精神感化”的办法来消除社会上的各种罪恶,甚至对待英国殖民主义者也不例外。甘地的“坚持真理”学说,是以虔诚的宗教信仰和严格的道德修养为前提的。他认为,一个坚持真理者之所以能够依靠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就是因为他虔诚地信仰唯一最高之神,并且确信每个人内中都含有神性。另外,相信再生和业报轮回的观念,也是“坚持真理”的先决条件。甘地认为,一个坚持真理者能够忘我地追求真理,甚至在危难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不惜牺牲生命,就是因为他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使今生不报,来世也必得善报。如他所说:“他(一个坚持真理者)一旦认识到肉体死后灵魂还活着,就不急于看到真理在今生肉体中的胜利。”[16] 在道德修养方面。甘地对坚持真理者提出了许多严格的要求。他要求坚持真理者必须具有公正、忠诚、无畏、不怕牺牲、忍耐、宽恕、能自觉吃苦等等品德。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具备这些道德修养,才能克服和抑制自私、仇恨和暴力的行为,才能使自己的神性显现出来,才能以极大的力量和耐心去启迪和唤醒他人的善性。甘地一再强调,“坚持真理”或“非暴力”的斗争绝不是弱者的行为。有人认为,只有弱者在不能以暴力对待暴力的时候才会运用这种方法。甘地坚决批判了这种观点,他认为,非暴力代表的是强大,而暴力在本质上才是虚弱的表现。一个心理虚弱、缺乏正义的人,才具有恐惧感,才会采用暴力的方法去对待别人。相反,只有一个正义在身,视死如归的人,才敢于运用非暴力或“坚持真理”的方法,去战胜一切邪恶。真正的强大不是暴力,而是非暴力。他说:“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意味着以人的全部心灵来反对专制者的意志。只要在这种人类法则指导下进行斗争,哪怕一个人也能反抗非正义帝国的全部权力。”[17]此外,甘地主张这种“坚持真理”原则是普遍可行的,任何人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应用。如他所说:“这种力量(指坚持真理的力量)既可以被个人所用,也可以被团体所用。它既可以用于政治事务,也可以用于家庭事务。它的普遍应用性就说明它是永恒的和战无不胜的。男人、妇女和儿童都可以运用它...... 这种力量对于一切暴力、专制、非正义来说,就像是光明对待黑暗一样。”[18] 从这里不难看出,甘地已经把“坚持真理”当作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了。实际上,甘地的“坚持真理”斗争就是其非暴力学说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他把一切非暴力斗争都看作是“坚持真理”的斗争。早在南非时期 ,他就提出“坚持真理”的口号,并把它运用到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中,后来回到印度,又把它运用到民族解放斗争中。甘地不仅把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和“文明不服从”运动看作是“坚持真理”的形式,而且把他经常进行的“绝食”斗争也视为“坚持真理”的形式。他本人为了抗议英国殖民当局,就曾进行了15次绝食斗争。四、非暴力主义在印度民族运动中的作用甘地作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伟大领袖,他一直致力把非暴力主义运用于民族运动,并且在斗争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它,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进行斗争的基本原则。无疑,这种学说在印度人民挣脱殖民枷锁、获得民族独立的过程中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如何评价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呢?这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争论性很大的问题。早在1920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与M. N. 罗易(印度籍代表)就对甘地现象发生了争论。列宁认为,各国的民族解放斗争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力量,“甘地作为一场群众运动的鼓动者和领导者,他是革命者”。而M. N. 罗易反对这种观点,他主张,甘地“是一个要复兴宗教和旧文化的人,那么在社会方面就必然是反动派,不管他在政治方面看起来是多么革命”。[19] 到了30年代,斯大林与苏联史学界全盘否定了甘地在印度民族运动中的作用,认为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是对英帝国主义的妥协,甘地本人背叛了人民,成了“帝国主义的帮凶”。后来,经过多年的争论,到了50年代,苏联史学界才纠正了过去对甘地的错误评价,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随后,印度共产党也发表各种文章,肯定甘地和他的非暴力主义在印度民族运动中的作用。S. A. 丹吉(印共主席)在1969年纪念甘地诞辰一百周年时发表文章说:“甘地已不再是帝国主义的帮凶,而是一位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能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由人民群众推向前进的领袖。”[20]具体地说,非暴力主义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认为,它在印度民族运动中起了两方面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概括地说,积极的方面包括三点;1、对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民族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度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度,绝大数人都信仰宗教,宗教的影响力是根深蒂固的。在这里,单纯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说教是很难把民众发动起来的。而甘地的非暴力学说正是以印度教神学和伦理观为基础又结合现实需要的一种民族主义斗争学说,它的浓重的宗教色彩和“坚持真理”的斗争方法,对广大的印度民众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因此对发动民众投身民族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再加上甘地本人高尚的人格、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处处深入群众、身先士卒的模范行为,就更使广大下层群众对他的学说和信仰深信不疑。在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甘地曾用苦行精神训练了15万非暴力志愿者。在第二次不合作运动中,甘地精选了2500名志愿者步行向丹地盐场进军,这些赤手空拳的志愿者面对殖民者的警棍和铁棒,毫无惧色,一批人被打倒在地,另一批又挺身而上,仍保持着原来的队型。在第三次不合作运动中,不仅甘地和国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逮捕,而且还有大批民众陆续被捕入狱。仅在1941年上半年,被捕人数就达2万多,这些以甘地精神武装起来的“坚持真理者”,手持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誓死如归,脸不变色心不跳地走进监狱。应当说,是在甘地的宣和传教育下,成千上万的民众才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高了爱国热情,奋不顾身地走上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道路。对此,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圣雄甘地唤醒了他的三亿同胞,动摇了大英帝国。”[21]2、为国大党提供了斗争武器,使国大党转化为具有群众基础的政党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领导的1905—1908年的反英斗争被殖民当局镇压以后,印度的民族运动处于低潮。国大党虽然还坚持“印度自治”的目标,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斗争策略。原来激进派领导的各种秘密武装组织,主张暴力斗争,但因为它们热中于暗杀和恐怖活动,都被镇压下去。采取合法斗争的形式,由于缺乏广大民众的支持,也没有实际效果。当时,国大党正处于低沉和举步为艰的状态。1919年,甘地在领导印度人民反对罗拉特法的斗争中,广泛发动群众并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成功。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受到国大党多数人的赞许和承认。1920年,国大党通过决议,正式接受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并把它作为争取印度自治的手段。从此,国大党找到了一种比其他合法斗争更为有利的斗争策略和思想武器。尽管许多国大党领导人在理解和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时,与甘地有分歧和矛盾,但是这种斗争方式始终被国大党所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脱离广大群众,只是少数人进行了某些改良性质的斗争。虽然以提拉克为首的一批激进派领袖主张发动群众,但是随着1908年这批领袖的被捕入狱,国大党又陷入了脱离民众的深潭之中而不能自拔。直到1920年,甘地领导国大党发动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国大党的领袖和成员才真正深入到农村和工厂中,了解民众的疾苦,宣传和鼓动广大下层群众投身到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中。从那时起,大批农民和工人加入国大党,国大党在民众中威信才逐步提高。尼赫鲁曾评价甘地说:“甘地第一次踏进国民大会党组织,就立刻把国民大会党的党章完全改变了。他把它变得民主化,并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组织….... 现在农民大量涌进来了,在这种新的装束下,国民大会党开始像一个掺杂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成分的庞大农民组织。这种农民性质还在增强,产业工人也进来了...... ”[22] “甘地领导下的国民大会党成为了一个生气勃勃的组织。”[23]3、给英国殖民统治造成强大的政治压力,促进民族独立的进程在非暴力不合作和文明不服从运动中,甘地动员起数以百万计的群众投入到反英的斗争行列中,他们放弃殖民当局授予的职位和头衔,抵制法庭和学校,抵制英货,开展游行、集会、罢工、罢市和罢课的斗争,甚至抗税、抵制和不服从各种不公正的法律等,这些大规模群众行动给英国殖民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也给其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例如,在1922年第一次不合作运动中,甘地大力提倡农民开展手纺运动,抵制英货,结果使英国纺织品的进口下降了28%,而印度自产的纺织品却猛增27%。这不仅打击了英国殖民者的嚣张气焰,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水平和民族自信心。另外,甘地是学习法律的,他经常研究殖民当局的法律和政策,然后加以利用,在政治上不厌其烦地与老谋深算的英国政客进行周旋,讨价还价。在广大民众的声援和支持下,甘地常常通过多种斗争方式,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作出让步。总之,甘地发动亿万群众参加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给殖民统治造成强大的威胁和压力,促进了它的瓦解,加速了印度民族独立的进程。从消极的方面看,主要是两点:1、甘地常以违背“非暴力”原则为由,中止运动,挫伤群众的斗争积极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始终包含着一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要开展不合作运动,就必须发动广大群众;当广大群众被发动起来后,他们的斗争无疑会触及殖民当局的利益,殖民当局就会镇压这种斗争;这种镇压又会引起人民群众更大的反抗,这种反抗不可避免地会冲破“非暴力”的束缚,出现以暴力对暴力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甘地是什么态度呢?甘地把他的非暴力原则看作是神圣不可动的,因此他宁愿停止不合作运动,也不允许群众破坏他的“非暴力”原则。甘的这样做法,严重地挫伤了群众的斗争积极性,甚至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例如1922年2月,当第一次不合作运动蓬勃发展时,一个叫曹力曹拉的小村庄发生了暴力冲突,愤怒的村民放火烧死了22名警察。甘地得知此事,不听任何人的劝说,就公然宣布中止了全国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只因这个偶发事件,甘地就给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泼了冷水。2、“非暴力”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因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斗争方式符合国大党的政治需要,所以国大党接受了这种策略,并把它作为实现印度自治的手段。首先,国大党可以利用“不合作”的斗争,发动广大群众,对殖民当局施加各种压力,迫使殖民当局在政治上或经济上作出让步。其次,他们也可以利用“非暴力”的原则,控制群众运动,把群众运动控制在他们允许的范围之内,不允许群众运动出现“过激”行为。因为“过激”行为,就会破坏国大党与殖民当局之间的“某种关系”,影响他们与殖民当局的谈判和讨价还价。所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方法完全代表了国大党的利益,一方面可以用它对殖民当局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用它控制群众运动。在印度民族运动的斗争实践中,有几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蓬勃发展时,甘地却以某些群众的“过激”行为而中止运动,因此极大地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不合作运动开始后,群众运动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迅猛发展,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爆发了袭击兵工厂和武装起义等暴力行动。甘地认为这违反了“非暴力”原则,于1931年3月5日,便与印度总督欧文签定了“德里协定”,宣布暂时停止不合作运动。虽然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学说在印度民族运动中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但是两者比较起来,还是积极的作用是主要的。因此,我们绝不能否认或低估甘地和他的学说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历史功绩。尽管非暴力学说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某种消极影响,但是它对动员广大印度民众投身民族斗争、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最终获得民族独立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青年印度》,1925年3月5日。[2] 、甘地著,M. S. 德什潘德编:《通往神的道路》,第8页,艾哈买巴德,1981年版。[3] 、甘地著,M. S. 德什潘德编:《通往神的道路》,第11页。[4] 、同上书,第7页。[5] 、同上书,第11--12页。[6] 、《青年印度》,1924年9月25日。[7] 、《青年印度》,1920年8月14日。[8] 、《青年印度》,1926年11月4日。[9] 、《青年印度》,1920年3月9日。[10] 、《青年印度》,1921年1月21日。[11] 、《青年印度》,1925年7月9日。[12] 、《青年印度》,1922年6月12日。[13] 、《青年印度》,1926年8月12日。[14] 、《哈里真》(甘地主办的报纸),1925年7月18日。[15] 、甘地:《自传》,第27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16] 、甘地:《讲演和著作集》,第504页,马德拉斯,1934年版。[17] 、《青年印度》,1920年8月11日。[18] 、N. K. 鲍斯编:《甘地文选》,第218—219页。[19] 、参见《论甘地》第176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20] 、同上书,第183页。[21] 、V.D. 玛哈杰:《民族运动的领袖们》,第217页,新德里,1975年。[22] 、尼赫鲁:《印度的发现》第475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23] 、同上。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A揭开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B给英国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C发动广大群众参加民族独立运动D基本上完成印度独立大业2.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出现的一个新特点是有些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从向西方学习转为向苏俄学习,出现这种转向的主要原因:A.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为他们指明斗争方向B.十月革命的胜利帮助他们找到救国的道路C.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他们极大的鼓舞和影响D.民族资产阶级想借此削弱本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以上题答案分别是:C,C.

这是一种百分百的消极抵抗思想的表现。如果当年中国人也都用这种哲学观来对抗日本侵略的话,我们恐怕现在还在做亡国奴。稍微有点血性的中国人都不会这么做。 但印度人却不同,因为他们的骨子里的信仰就认为,人活着多受点苦,多受点屈辱也无妨,在现实受苦、受辱,可以在天堂的道德银行里多储存些积蓄,以等到将来在天国里享用。他们相信我们这个现实的世界是虚伪的,而死后去的那个地方才是真实的,既然如此,在目前这个世界做事做人何必那么认真呢?所以,甘地他们有极度消极抵抗的心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是一个100%的性能消极抵抗的想法。如果中国人在这一理念,以抗击日本的侵略,恐怕我们仍然征服了。略带血腥的中国人不这样做。 但是,印度人是不同的,因为他们的骨头信念,人们的生活更加激烈和更多的羞辱它的角度,无论如何,在现实中的一个点,痛苦,屈辱,道德银行存储在天堂一定的积蓄等到将来在天国享受。他们认为,我们的现实是虚伪的世界,是真正的亡去那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何必那么认真工作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吗?所以,甘地,他们有非常消极的抵抗心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甘地的运动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非一味的消极抵抗。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未带来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但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为印度在二战后独立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甘地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甘地极力维护印度资产阶级对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彻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