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很多地方开展了乡村规划,如浙江安吉县每个村都做了很好的设计,农业部也推出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样板和模式,可以参考,另外也可参考一些书,到网上搜索下农业部发布美丽乡村创建的“十大模式”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1.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典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2.生态保护型模式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典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3.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典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4.社会综治型模式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典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5.文化传承型模式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典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6.渔业开发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典型: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7.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8.环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9.休闲旅游型模式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典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10.高效农业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典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为指导和规范“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定本目标体系。一、总体目标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政策、人才、科技、组织为支撑,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二、分类目标(一)产业发展1.产业形态。主导产业明晰,产业集中度高,每个乡村有1~2个主导产业;当地农民(不含外出务工人员)从主导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形成从生产、贮运、加工到流通的产业链条并逐步拓展延伸;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速在本县域处于领先水平;注重培育和推广“三品一标”,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2.生产方式。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要求,稳步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实现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90%;土地等自然资源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适宜机械化操作的地区(或产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90%以上。3.资源利用。资源利用集约高效,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土地产出率、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农药化肥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高于本县域平均水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业投入品包装回收率达到95%以上,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4.经营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成为生产经营活动的骨干力量;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经营性服务组织作用明显;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政策、农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服务到位。(二)生活舒适5.经济宽裕。集体经济条件良好,一村一品或一镇一业发展良好,农民收入水平在本县域内高于平均水平,改善生产、生活的愿望强烈且具备一定的投入能力。6.生活环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乡村景观设计科学,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河塘沟渠得到综合治理;生产生活实现分区,主要道路硬化;人畜饮水设施完善、安全达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利用设施完善,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7.居住条件。住宅美观舒适,大力推广应用农村节能建筑;清洁能源普及,农村沼气、太阳能、小风电、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在适宜地区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省柴节煤炉灶炕等生活节能产品广泛使用;环境卫生设施配套,改厨、改厕全面完成。8.综合服务。交通出行便利快捷,商业服务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用水、用电、用气和通信等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维护到位,村民满意度高。(三)民生和谐9.权益维护。创新集体经济有效发展形式,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和服务能力,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性权利。10.安全保障。遵纪守法形成风气,社会治安良好有序;无刑事犯罪和群体性事件,无生产和火灾安全隐患,防灾减灾措施到位,居民安全感强。11.基础教育。教育设施齐全,义务教育普及,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学前教育能满足需求。12.医疗养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农村卫生医疗设施健全,基本卫生服务到位;养老保险全覆盖,老弱病残贫等得到妥善救济和安置,农民无后顾之忧。(四)文化传承13.乡风民俗。民风朴实、文明和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明理诚信、尊老爱幼,勤劳节俭、奉献社会。14.农耕文化。传统建筑、民族服饰、农民艺术、民间传说、农谚民谣、生产生活习俗、农业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15.文体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经常性开展,有计划、有投入、有组织、有设施,群众参与度高、幸福感强。16.乡村休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等旅游资源得到保护性挖掘,民间传统手工艺得到发扬光大,特色饮食得到传承和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和休闲娱乐得到健康发展。(五)支撑保障17.规划编制。试点乡村要按照“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总体要求,在当地政府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编制详细、明确、可行的建设规划,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明确相应的目标和措施。18.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健全、班子团结、领导有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土地承包管理、集体资产管理、农民负担管理、公益事业建设和村务公开、民主选举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19.科技支撑。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到位,村有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高。20.职业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全覆盖,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美丽乡村规划与现代农业规划设计在设计板块上是总体与局部的关系,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是统筹城乡,村镇、村庄发展,以产业为支撑,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的综合性规划。在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院的设计案例中明确把现代农业产业作为镇、乡、村庄规划的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规划应结合农业产业。统筹确定区域的特色产业,不同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规模,对确定发展重点和类型不同,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方面应统筹到美丽乡村规划体系中。现代农业规划主要内容首先注重产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路径,突出地域特色原则,形成美丽乡村体系的产业规模效益,产业基础的强有力支撑。其次,在产业布局与村庄的空间布局方面相协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衔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相支撑,产业链条打造上的区域一体(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案例)。结合区域交通环境,产业政策,现状资源情况,在产业项目选择上,进行科学准确定位,在产业布局上与镇、村进行相衔接进行统筹规划。总之。美丽乡村规划与现代农业规划进行一体化规划是关键,现代农业规划是美丽乡村规划的支撑,美丽乡村规划是一定区域内资源、产业、生态环境的全局把握和统筹。

(一)全域谋划,规划先行。根据全市农业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及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着重构筑了有多种特色的休闲农业总体布局, (二)夯实基础,优化环境。一是夯实交通基础。二是夯实生产基础。三是夯实环境基础。以推进新型城镇化、林业生态示范乡村创建、“四化”同步试点乡镇建设、农村环卫保洁等工作为抓手,着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面貌不断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XX。   (三)试点示范,典型引路。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核心项目和主要举措来抓。   (四)引进主体,借力发展。为做大做强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采取专业招商、概念招商、合作招商等多种形式,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注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破解筹资瓶颈。   (五)广泛宣传,打造品牌。 关于质优价廉售后还好太阳能路灯厂家,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对一根据你们当地的情况,专门定制生产适合你们当地情况的太阳能路灯。这样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利用率,也节省了不少的物力和人力。这个厂家生产的太阳能路灯是性价比最高的,前些年装了50盏灯,净省了3万多块.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现代农业的发展,除满足其农产品供给功能外,还具有促进就业增收、休闲体验、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功能,即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尤其是构建美丽乡村产业支撑体系时,要实现村庄总体联动发展的新局面。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指出,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应该结合县、镇域、村域产业发展现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现状统一规划,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和支撑,以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为特色,最终实现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通过现代农业+城镇,构建产城一体,农旅双链,区域融合发展的农旅综合体——新田园小镇。按城乡统筹,农业农村一体,以特色小镇为统领,以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科技、路径为支撑,以农业休闲旅游方式经济模式为内涵,打造成为新型城镇化典范。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院的农业公园的规划建设,建议应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将现代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以美丽乡村的建设为载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传承民俗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城市市民的消费需求和趋势,挖掘地域山水资源,规划设计重点亮点项目,通过具体项目建设实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发展模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其意义非同寻常、极为深远。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单元,要建设美丽中国,首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努力把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并积极推动社会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共同增长、社会环境质量与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农村空间布局规划是龙头、是发展的大纲。要高起点编制镇村布局、生产力布局、水资源、土地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等规划,科学确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一是推进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要坚持与工业产业规划、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优势相结合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积极鼓励村集体在工业园区内建造标准厂房,吸引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工业园区集聚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二是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推动农地连片集中,根据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结合土地复垦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田园化格局。三是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农民向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促进人口集聚、要素集约,让农民享受到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要把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举措,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严格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一是控“源”。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扩种绿肥与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工程,着力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推进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实行农药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及统一差率,杜绝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二是治“污”。按照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推广种养相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健康种养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业发展规划,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推广发酵床生态养殖,建立持续、高效、生态平衡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生产体系。采取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造纸、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布点村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三是活“水”。水是生态之基,贯彻落实“人水和谐”理念,建立农村河道定期轮浚机制,实施拆坝建桥,打通断头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筑物,畅通水系,加快河道轮浚和水系调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提升长效管理水平,实现“清水畅流”。四是植“绿”。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为绿化重点,做到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加快构建“绿色通道、绿色水廊、绿色基地、绿色村庄”,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三、创新农庄建设举措,塑造中国美丽乡村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要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旅游业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注重把保护乡村乡野农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纯朴之美作为第一追求,创新思路和举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力求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重点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靠山生财、靠山致富,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开发山区休闲旅游农业,建成一批以山村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游点。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将渔业生产与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娱乐餐饮、度假购物结合起来,发展赛龙舟民俗水上运动、休闲垂钓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闲乡村旅游项目。注重开发湿地资源,走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打造高质量湿地旅游产品,让游客在观赏到“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原生态美景的同时,了解自然生物知识,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发挥。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传承和提升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打造各地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绚丽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体现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筑保护修缮力度,让古建筑融入“美丽乡村”,并挖掘其背后的商业价值,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特色线路,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发展如介绍民风民俗、品尝农家菜、体验农家生活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旅游。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的花卉、林果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已有的基础上,引入创意农业,对花卉、林果进行资源整合、规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园,形成姹紫嫣红、硕果累累的独特乡村美景。通过发展花卉和蔬果采摘体验项目,让游人漫步其中观花品果,享受从中的美感和乐趣。五是做好“农耕”文章。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着力挖掘至今稀存于世的农耕器具、戏曲、民歌(山歌)、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产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车灌农田、制作农家酒、腌制农家菜、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四、准确把握推进要素,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全体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统筹推进。结合地理地貌、自然资源、文化积淀、民俗习惯、产业结构、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开展研究策划,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既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配套,又要塑造村庄自身的特点、特色,还要传承历史民俗文化,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彰显农耕文化、秀美特色,让“农村更像农村”,避免“千村一面”。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农村生态环境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建设程度,因此要把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抓紧抓实抓好。首先,要以推进“三个集中”为抓手,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其次,要组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对自然村庄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积极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创新举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只有坚持创新举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有序推进。一是创新组织管理体系。美丽乡村建设面广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各级各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分工合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上下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创新建设投入机制。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必须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三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步伐,实现土地连片集中。四是创新经营体制机制。通过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劳务合作、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要创新发展合作农场,鼓励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美丽乡村,不仅是一个口号,也不仅是“涂脂抹粉”、“穿衣戴帽”。乡村的美丽,村容村貌只是给人最直观的感受,生活富裕只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内涵。近期笔者参与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编制的《浙江安吉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专项规划》,感觉安吉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首个样本,从“旅游”角度来看,安吉“美丽乡村”还有更广的提升空间,并在规划中提出“安吉‘美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思路。基于此,笔者深思“美丽乡村”从旅游角度,如何“美丽”?如何才能“更美”?  乡村环境景观美  景观美,是吸引游客到乡村去的理由,也是乡村居民不愿离开的原因。美丽的乡村景观,除了保护良好的乡村原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并进行景观提升外,还可以规划建设规模化的特色景观,如笔者参与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编制的《中华紫薇文化产业园旅游概念性规划》、《浙江长兴和平镇生态旅游项目概念性规划》等,通过规模化、科学化、艺术化种植紫薇花树、红枫等,塑造如梦如幻的独特乡村景观,让乡村因不一样的颜色、不一样的面貌、不一样的风景而变的更美丽。  乡村文化风情美  景观美能点亮乡村,让乡村分外妖娆;文化风情美则能让乡村更有内涵、更有韵味,让乡村回味无穷。乡村文化风情美的塑造有两个方面,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以及古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观光体验,二是民间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活化体验。而对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比较匮乏的乡村,文化的塑造只能依托于植入。如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编制的《广德和合生态农业旅游综合发展项目概念性规划》植入广德的“七善”文化,浙江德清县“洋家乐”植入的异域风情文化等。  乡村产品系统美  景观美、文化美是美丽乡村旅游两个重要的核心,产品系统美,还需要“吃的美”、“住的美”、“玩的美”、“购的美”等产品组合支撑。如苏州最美乡村旺山,除了山水景观、银杏、茶园、竹林等自然景观美与西施塘、烽火台、九龙潭等文化内涵美之外,还有全国首家村级“中国特色商业街”以及温泉度假村、度假酒店等产品,这些产品组合起来,让游客感觉旺山旅游产品非常丰富,有效地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增加了游客消费,也增强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乡村配套设施及服务美  景观美是美丽乡村的前提,配套设施美则是基础。美丽的乡村景观如果没有优良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不仅留不住游客,旅游的美誉度也将大打折扣。笔者在“安吉‘美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思路中,提出依托安吉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旅游通道、旅游集散咨询服务设施、旅游慢  行绿道、旅游信息服务设施(如网络服务等)、旅游标识导向及解说服务设施、旅游环卫及安全服务设施等等,通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系统提升,满足游客、居民的双重需求,让美丽乡村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美丽乡村,还是外地游客的美丽乡村。  美好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硬件”配套,还需“过硬”的“软”服务,如乡村讲解员的优质解说、乡村饭店与农家乐住宿的热情周到的服务、乡村旅游环境与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管理等等。  乡村产业发展美  以旅游为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让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现代服务业进行了有效结合,优化了传统农业种植、养殖方式与内容,提高了传统农业的附加值,形成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美丽经济”。笔者在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编制的《松花江吉林省段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依托松花江流域中丰富的土特产资源,诸如人参、鹿、林蛙、渔业等,将其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土特产美食、购物、休闲体验等产业,延伸土特产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富民”。  乡村城镇化建设美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逐渐在走向城市。有的乡村在快速发展中迷失了方向,大拆大建,拆村并点,有的甚至破坏了古老的村落,乡村建设像城市一样开始变得“千村一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传统的乡村城镇化道路应当探索新的路径,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用地集约化发展、产业高效发展的同时让乡村变得更具特色、更有活力。  以旅游为导向的美丽乡村城镇化建设,倡导尽量保留有特色的自然村落或古村落,并适当保留原住居民,通过旅游的导向发展,进行传统农业的产业升级、农民身份的转变以及乡村城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让新农村兼具传统乡村与现代城市的双重优点。如笔者在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参与编制的《嘉兴市湘家荡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策划及水乡古村概念规划》中提出形成花园新市镇、乐活新田园、度假新天堂的空间发展格局,并在“乐活新田园”板块中保留水乡古村,进行概念性规划设计,建设“水乡桃花源”,打造江南新田园生活体验地。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