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在日常活动中常听到小班幼儿会随口说出1、2、3、4、5……,但让幼儿实际来数一数某个东西的时候,却是口里数的和实际东西数量不相符。3—4岁的幼儿已经进行点数、计数活动,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我班幼儿现处于小班下学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已经能够按顺序口头数数,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根据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按顺序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特设计此次数学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的点数1——7的数,并能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  2.体验数学活动点数匹配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手口一致的点数1——7的数。  活动准备:  1.课件《数数有多少》  2.操作材料:排序板、每个幼儿8朵花  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手指变变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手指变变变》  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 两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呀。 三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金孔雀呀。四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大花猫呀。五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大老虎呀。我是一只肚子非常非常饿的打老虎,想找一只小动物吃……。  2.引导幼儿点数。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给我们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一起去看看吧。  (展示课件)  (1)出示幻灯片大公鸡,有几只大公鸡。  (2)谁又来了,出示幻灯片两只小鸡。教师带幼儿一起点数,并说出总数。  (3)这次是谁来了,来了几只蝴蝶,请幼儿说出总数,并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  (4)春天还有美丽的花朵,来数一数,这有几朵花?  (5)还有一件好吃的礼物呢?请幼儿点数。  3.认识排序板。  (出示排序板)  提问:(1)排序板上有什么?  (2)应该从小红旗开始点数。请小朋友们手拿着小红旗进行点数。  4.幼儿练习点数。  每位幼儿先点数5以内的花朵,点数正确的幼儿老师奖励一朵花,然后再进行点数,根据不同层次的幼儿,点数数量逐渐增加。幼儿点数  5.花儿朵朵  请幼儿把花贴到自己身上,同时会说1朵花、2朵花、3朵花……。贴好后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教会幼儿操作的方法。只有这样,在老师和孩子共同努力下,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这节活动中,先通过孩子感兴趣的“礼物”,让孩子反复练习并掌握点数的方法,锻炼手眼协调,并且点数正确的幼儿老师奖励小花,这样既有验证的作用,又起到了进一步加大难度的目的,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充分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性。  二、  今天,孩子们在园上了一堂数学活动,名字叫《数数有多少》。小班的孩子对5以内的数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手口一致地点数与说总数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设计了这堂活动。《数数有多少》的目标是:1.能收口一致地点数10以内的数。 2.对点数活动产生兴趣。目标中是要点数10以内,小班幼儿对于情景化的游戏,特别喜爱。  本次活动幼儿自己操作得不是太理想,在活动刚开始,教师请幼儿看数字拍手,小朋友们大都能拍对,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其他幼儿拍完后还继续拍手,没有数量的概念。当老师请小朋友们在红、蓝、黄船中寻找一样多的船时,小朋友们都能找对,可让孩子们自己找图片中一样多的物体涂色时,有的幼儿就找不对了,我觉得原因有两个:  1.有的幼儿数概念不强,不会手口一致地点数物体数量,所以他会数错,导致操作错误。  2.有的幼儿不会在同一格子中找一样多的物体,常常跨格子寻找,也会导致结果错误。  结合以上两点经验,我觉得以后再次上数学课时,第一要加强幼儿数概念的训练,多给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的机会,或在数学角投放相应的材料让幼儿练习;第二,在幼儿操作之前,教师一定要把操作要求讲清楚,必要时还可以让幼儿复述一遍,让幼儿知道要做什么,应怎样去做,这样幼儿操作的正确率才会高。

一、教材分析:在日常活动中常听到小班幼儿会随口说出1、2、3、4、5……,但让幼儿实际来数一数某个东西的时候,却是口里数的和实际东西数量不相符。3—4岁的幼儿已经进行点数、计数活动,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根据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按顺序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特设计此次数学教育活动。二、活动目标:1、能手口一致的点数1——7的数,并能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2、体验数学活动点数匹配的乐趣。三、活动准备:1、课件《数数有多少》2、操作材料:排序板、每个幼儿8朵花。四活动过程:1、唱手指游戏儿歌《手指变变变》。2、引导幼儿点数。3、展示课件。4、认识排序板。5、引导幼儿练习点数。四、活动反思:数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教会幼儿操作的方法。只有这样,在老师和孩子共同努力下,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这节活动中,先通过孩子感兴趣的“礼物”,让孩子反复练习并掌握点数的方法,锻炼手眼协调,并且点数正确的幼儿老师奖励小花,这样既有验证的作用,又起到了进一步加大难度的目的,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充分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选择公道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如何公道地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呢?首先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其次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把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为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教案教案,切莫太教条,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讲。建议你根据所讲的科目,制定针对性的教案:如果是文科性质的课,教案只要提纲式的,不能教条,应该发散一点。剩下的部分要临场发挥,所谓的临场发挥也是根据你的经验来,如果你特别能讲,特别能白活,就不要特多准备;反之,你可以给自己一些关键词、句式的提示,作为临场发挥的指引;如果是理科性质的课,要想讲的生动有趣,有吸引力,有点难度,就需要你自己对知识点吃得很透,能够融会贯通,又能循循善诱,教案就要准备得充分,逻辑性强,知识也要连贯,学生更容易理解。当然,受众也很关键,所以还有一种方式是问听课的同学,觉得怎么讲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不断修订自己的教案。好的教案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好比电影剧本一样!以上纯粹个人意见,不是抄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1、讨论:路边花园里有些什么?2、教师根据幼儿表述示范绘画路边花园。3、幼儿绘画。 操作要求:●先将画面分成三块,分别表示小河、草地、天空。(花园的花坛内也可以分为几个区域,可将同一形状的花瓣或颜色一致的花朵画在一起)●再依次在画面上进行添画。重点观察与指导:幼儿的构图与布局是否恰当。三、观赏谈论(作品展示,互相观赏各自的路边花园,分享有创意的设计。)1、互相观赏各自的路边花园。2、交流:哪些布局较合理?哪些设计最会受人欢迎?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超市里的数宝宝》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饼》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大嘴巴比多少》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二次分类》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数立方体》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9的组成》大班数学活动教案《送小动物乘汽车》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玩具超市》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数学宫》大班数学活动教案《4的加法》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组合与构建》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逛书店》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6以内的数》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2、3的相邻数》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做棒棒糖》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玩夹子》大班数学活动教案《5以内数的口头加减法》(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我的教学风格是什么?早在2000年,因为要参加“南粤教坛新秀”的评选,别人(准确地说是当时的领导)就鼓励我说:“你有独特的教学风格”。于是,我就喜滋滋地填写表格,认认真真地反思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且侥幸评上了“南粤教坛新秀”。 现在想来,自从踏上教坛,一路走来,多亏了领导老师的提醒与关照,让自己少走了很多的弯路。记得刚毕业第一年分配在乡镇中学,第一次上公开课,老教师们就鼓励我,说我“方法新、教法活”,由此自己也就树立了那一丁点的自信。第二年调到县城小学,学校领导比较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新教师提出了成长目标:“一年立足打基础,两年扶着能上路,三年过关上水平,五年发展创特色”。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中,我坚持多听课,多听不同学科的课。我一直认为,各个学科都有相通之处,都有该学科的明显特色。每个人的教学风格都不同,再好的课有不足之处,再差的课也有可取的地方。喜欢听课,喜欢听不同学科的课,反复实践,博采众长,终于摸索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子——不像数学课的数学课。 导入课出人意料 我觉得: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之中,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每次上课,我不喜欢老调重弹,喜欢别出心裁,上课伊始即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导入新课自然清新,让人眼前一亮。为此,常常冥思苦想怎样开头,怎样的导入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我往往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设计出最恰当、最生动的导入环节。或是合理有效地创设导入情境,或是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导入新课,或是巧设悬念进行导入,或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或是通过直观感知的方法导入新课,使学习内容变得更为真实、生动、有趣,以期达到最佳的导入效果。【案例】在学习四年级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小明的周末》,我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我有一个非常非常难的问题想考考你们,你们有信心吗?(有!)好,听好题:(学生全都竖起了耳朵)今天星期几?(听课老师都笑了!学生都傻了!稍稍迟疑,回答:星期四。)啊!这么难的题目你们都做出来了啊?明天星期几?后天呢?(学生都笑了!大声回答:星期五、星期六!)喜欢星期六吗?(喜欢!)嗯,你喜欢,我喜欢,小明也喜欢。(点击课件,出现小明的相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的星期六是怎么过的吧!(点击课件,出示课题——《小明的周末》)。这时,学生被老师的幽默风趣“雷”倒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听课兴趣浓了。 再有就是我在出示课题后,往往喜欢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回答自己想要知道、想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加倍专心认真。因为这是他想知道的问题,是老师和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他提出的问题,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是从语文老师的课堂上“偷来的法宝”,很管用,也很受老师们的模仿学习。 新授课求“实”求“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见数学教学的“活”与“实”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虽说教学风格是“数学课不像数学课”,但是,数学科有它的特性,所以怎样才能有效甚至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我们数学教师面前首要考虑的问题。换言之,就是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学生活动要“活”,“活”是形式、表象和手段,而培养学生数学素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才是“实”,也即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教学第七册的《一亿有多大》时,我不满足于教材上只给出的“探究1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充分地去操作,通过 “猜测”、“推算”、“数一数”、“量一量”、“谈一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重量、时间、高度等)感受一亿有大。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案例】教师拿出厚厚的一叠纸,说:我这里有1亿张纸。你信吗?(不信)为什么? 生1:数1亿张纸要好久呢,您数得过来吗? 师:我昨晚没睡觉数了一个晚上啊。(学生笑了)想不想知道一亿张纸究竟要数多久? 生2:高度不止那么高。 师:你觉得有多高?(学生2回答说大约有一层楼高)。想不想知道究竟有多高? 师生共同确立要研究的问题: 问题一:数100000000张纸需要多长时间。 问题二:100000000张纸可以叠多高? 师:要想研究数1亿张纸需要多长时间,是否真的一定要数出1亿张纸呢?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数出一部分纸的时间。 教师继续提问:那“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先测量数出100张的时间。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25张、1028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活动一:探究数1亿张纸的时间(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数100张纸,组长负责记录,指定人掌握时间。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张纸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书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认同的秒数),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反馈,指名读得数。(表二,每个小组一张)张数 100 1000 10000 100000 1000000 10000000 100000000时间(秒) 90(3) 进一步探究。 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 活动二:研究1亿张纸可以叠多高? 师:刚才大家都说1亿张纸摞起来不止那么高,那么1亿张纸可以叠多高呢?如何测量?请小组马上动手测量。 (课前每个小组准备尺子、100张纸、研究报告1张) 研 究 报 告研究主题 研究步骤 研究结论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1、先量出100张纸厚约( )厘米。2、再算出10000张纸厚约( )米。3、最后算出1亿张纸厚度约( )米。 一亿张纸厚约( )米。描述:一亿张纸摞起来比( )还高。在这里,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激疑,所有学生的都迫不及待地动起来了!他们都迫切地想知道:数1亿张纸需要多长时间和1亿张纸可以叠多高。通过动手实践,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在这个阶段也并不是平铺直叙,而且两个问题并不是采取同样的教法如同“炒旧饭”,而是层层深入,第一个问题重点让学生思考:真的要数1亿张纸吗?得出“取一部分”,达到贯彻“窥一斑而知全豹”思想。其次是让学生模仿“称1亿粒米的重量”的方法,小组内完成“数1亿张纸的时间”;第二个问题“1亿张纸可以叠多高”则是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操作,最后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实验报告。 过渡话自然巧妙 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在教学过程中既是引路语,提示和引导学生从一个方面的学习,顺利地通向下一个方面的学习;又是粘连语,可以把一节课的内容衔接成一个整体,给学生以层次感、系统感,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就好比“一座桥”,它在教学中能承上启下,具有导引性和衔接性。在一节课中只要我们合理地、巧妙地运用课堂过渡语,对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课堂过渡语的运用,对于各环节的过渡语的设计,考虑得比较多。这些过渡语要么总结提升,要么引起思考,要么情感渲染……较好地实现了“文本迁移、自然过渡、巧妙衔接”的目的。 【案例】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它的知识点教学任务有二:一是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二是学会用圆规画圆。在学完第一个内容后,我总结表扬了学生:“哇!你们对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得真好!这些美丽的图案就奖励给你们啦。喜欢吗?漂亮吗?想不想知道这些美丽的图案怎么画的?掌握了圆的画法你也能画这么美的图案。”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急于学习掌握圆的画法,达到了“激趣”的目的。 结束语眼前一亮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在课临结束的短短几分钟内,甚至是几秒钟内,教师作“画龙点睛,统帅全课”的总结,给学生留下余趣犹存,遐想无穷的余音。要让学生带着质疑走出教室,让学生仍有继续探究、永不满足的愿望和信念,这也是新课标对数学老师的要求。 【案例】在学习四年级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小明的周末》,我是这样结束这一节课的: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怎样合理安排时间了吗?(请一名同学说) 课外作业是设计自己星期天某个时间段的安排。 结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事情,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老师希望大家能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师生齐读珍惜时间的话: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下课! 数学课像什么?数学课到底应该怎样上?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觉得,任何一门课都要因材施教,贴近生活,走近学生,生动有趣,合乎自然。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实践、思考和沉淀。所幸的是,经过20年的苦练,我的数学课深受学生、同事、家长的喜欢和好评。听过我的课的老师,常发出如此感叹:原来数学课可以上得像音乐和美术课那么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可以像科学课那样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探究遐思,可以像历史课那么让人引人入胜、经久回味,象语文和品德课那么发人深省、意蕴深长!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把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把握,确定需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始安排什么温习内容,新授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