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健康的范畴在扩大,社会对每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要求有着健康的身体,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而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尤其对小学高年级十一、二岁的学生。他们已经进入“心理断乳期”,主体意识增强,认为自己经长大成人了,成熟了。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的情绪会躁动不安,需要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赏识与沟通。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看法:一、使小学生的各种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成为学生新的活动动机,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教材和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使其经常产生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使其不断产生新的成就感;对差生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二、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在教育中要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发展其道德感。通过绘画、唱歌、跳舞、体育竞赛、美化教室和校园的劳动、游览、参观、学习英雄事迹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发展他们的美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小学生理智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以发展他们的理智感。三、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1)建立适当的需要。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确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切忌期望过高;要引导他们实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优等生或争强好胜的小学生,不要为小事而过于自责,凡事要放宽心,想得开。(2)寻找乐趣。教师要让小学生保持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对各种活动都倾注热情,积极参与,享受生活的乐趣。小学生还要培养自己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从中获得快乐。(3)自信。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可爱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经常肯定他们,鼓励他们。(4)多与人交流。许多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四.建立学校--家庭心理教育网络  学生生活在家庭的时间很多,家庭环境,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全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因而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利用家长会等形式开设心理讲座,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指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学校和家长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总而言之,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小学教师不可忽视的重点。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目前小学生较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生之间矛盾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自卑。这种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这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自己、家长或老师常常将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学的优点相比较,而忽略了他们的长处。时间一长,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劳,这种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师首先应转换评价角度,睁大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其次,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别人有你羡慕的长处,你也有别人不及的优点。教师指导学生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学会正确面对失败。教师可让学生讲出自己最为难的事,帮助其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传授方法,促进交往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小学生的交往具有获得信息的功能,并且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通过交往,他们不仅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而且对别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独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弃,懂得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有的小学生常常遭遇交往失败,有时他们的言行并无恶意,但却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矛盾和误会。渐惭地,他们变得自卑、敏感、胆怯。因此,指导学生认识交往的意义,掌握交往的方法,积极主动地交往,对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告诉学生,与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对人有礼貌,其次态度要真诚谦逊,豁达大度,懂得克制忍让,并注意聆听他人的意见,不搞恶作剧,不挖苦取笑别人。还有的小学生性格孤僻,抑郁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或孤芳自赏,或自渐形秽,其实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选择话题,多启发诱导,使他们敞开心靡,愿意与人交谈。同时,要创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集体的爱感染他们,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并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三、善于疏导,培养情感 成长中的小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但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矛盾交织,他们的情绪情感还不平衡,不稳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绪、情感。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经常和学生沟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关注。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情绪、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绪、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现象,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教师应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让他们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能容事,情感丰富。 四、组织实践,锻炼意志 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表现为有坚定的信念,勇敢乐观,自制力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如今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生活安逸。即使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父母总觉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由于缺少锻炼,很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娇气十足,不仅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较差,还普遍存在依赖性强,自制能力差,意志薄弱,做事易半途而废,缺少恒心和毅力等问题。 学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练,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锻炼意志,形成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公益劳动、军训夏令营活动、社会考察活动、春秋季运动会都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走向成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创设良好的环境,绿草如菌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和谐进取的班风,全学校都关心学生心理发展的氛围,都会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关注每个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端正他们的行为道德规范,才有利于培养出健全、拥有良好品德的人,使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1 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存在差别,又相互联系。德育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是指学校在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规范性引导和教育,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行为规范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范围比较小,针对性比较强,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注重培育小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发展。不过,这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方向,都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高度揣摩小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高尚品质。如我班有位学生因为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在学校课堂上屡次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一次被教师没收其小毛豆后,询问原因后发现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落后父母没怎么给孩子买零食。第二天我就给他买了好多小毛豆、花生米等零食,并告诉孩子换作老师拿走他最喜欢的糖果,他同样也会不高兴的。然后启示学生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不经别人同意拿别人的东西这种做法就是不对的,自己有什么需要可以亲自请求别人,这样才能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两者的根本任务都是为了实现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全身心发展。2 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途径2.1 加快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崇高的教育工作者,其行为举止均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为了培育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保证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学校首先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还应通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教师思想交流会等活动来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2.2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堂是学生受教育和吸收知识的重要场所,因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主要在教学课堂中进行。小学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特征,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有关规则的相关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规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明白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并列举出一些生活中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以及不遵守规则时产生的危害。经过激烈讨论后,学生纷纷列举出了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导致车祸、交通堵塞、人员伤亡等危害;而诸如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礼尚往来、和睦共处以及爱护公共设施等是我国社会生活规则的重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区分和理解这些规则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守则》的相关内容,列举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声喧哗会破坏教学秩序,缺少课堂规则约束力,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严格遵循规则,保持良好的品德风尚。2.3 合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了实现教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已成为实现小学德育的重要方法。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文明校园我来建'活动,引导学生爱护校园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阻止校园生活中随地吐痰、乱讲脏话、破坏公物以及乱践踏花草等不良现象发生。此外,教师还应该在班级活动中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在班级开展'和谐校园'、'榜样伴我行'活动。活动进行前教师可以组织动员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接着广泛宣传主题活动宣传单或者改编文明礼仪歌谣后,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培训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时刻保持自己的仪态面貌,树立自信心。2.4 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实现二者整合: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活动的两大阵地。因此,对学生进行完备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求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与家长多交流学生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影响等,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几次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组织亲子活动,使家长经过参与活动后更了解孩子,有利于教师与家长共同指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行。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总之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融合对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真正发展起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才会提高,才能使教学教育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为社会培育出有用之才。

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1张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巧妙暗示,树立自信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目前小学生较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生之间矛盾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自卑。这种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这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自己、家长或老师常常将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学的优点相比较,而忽略了他们的长处。时间一长,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劳,这种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师首先应转换评价角度,睁大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其次,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别人有你羡慕的长处,你也有别人不及的优点。教师指导学生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学会正确面对失败。教师可让学生讲出自己最为难的事,帮助其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我能行的信心。二、传授方法,促进交往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小学生的交往具有获得信息的功能,并且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通过交往,他们不仅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而且对别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独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弃,懂得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有的小学生常常遭遇交往失败,有时他们的言行并无恶意,但却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矛盾和误会。渐惭地,他们变得自卑、敏感、胆怯。因此,指导学生认识交往的意义,掌握交往的方法,积极主动地交往,对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告诉学生,与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对人有礼貌,其次态度要真诚谦逊,豁达大度,懂得克制忍让,并注意聆听他人的意见,不搞恶作剧,不挖苦取笑别人。还有的小学生性格孤僻,抑郁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或孤芳自赏,或自渐形秽,其实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选择话题,多启发诱导,使他们敞开心靡,愿意与人交谈。同时,要创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集体的爱感染他们,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并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三、善于疏导,培养情感成长中的小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但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矛盾交织,他们的情绪情感还不平衡,不稳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绪、情感。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经常和学生沟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关注。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情绪、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绪、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现象,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教师应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让他们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能容事,情感丰富。四、组织实践,锻炼意志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表现为有坚定的信念,勇敢乐观,自制力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如今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生活安逸。即使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父母总觉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由于缺少锻炼,很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娇气十足,不仅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较差,还普遍存在依赖性强,自制能力差,意志薄弱,做事易半途而废,缺少恒心和毅力等问题。学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练,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锻炼意志,形成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公益劳动、军训夏令营活动、社会考察活动、春秋季运动会都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走向成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创设良好的环境,绿草如菌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和谐进取的班风,全学校都关心学生心理发展的氛围,都会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2张

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呢?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如果说小学生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那么小学老师则是辛勤的园丁。如何做好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小学老师光荣而又艰巨的一项任务,他不仅要不辞辛苦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予以疏导,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应在学科教学中把单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教育转变成帮助学生“成人”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实现身心健康、全面成长。这就意味着,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做好“教书匠”,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转变教育观念。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小学教师要转变“智育至上” 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小学教师都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小学教师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二、塑造自身高尚的人格,力求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一个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的教师,是学生做人的榜样,一个举止大方、姿态端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 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好老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应首先拥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一个富有责任心和爱心的老师更容易培养出具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学生。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要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而不感情用事,严格要求学生而不粗暴对待学生,耐心教育学生而不歧视学生。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学校心理氛围是学校、班级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微观社会心理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需要积极的情绪、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欣赏、鼓励、关爱、情感支持,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使学生对学校和班级产生心理认同和群体归属感,能够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获得积极而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是在生活实践经验中点滴积累而成的。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来更好地发挥作用。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通过每节课、每次谈话适时贯穿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就能实现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美好的人生之目的。五、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活动不只是为了完成某些竞赛任务,而是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素质。老师要注重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要突出活动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如针对中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专题讲座、举办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强调的是,在开展活动时,除了要具有针对性之外,还要注重活动的经常性,因为任何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入各科教学之中,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角落。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与同行们一起开辟更多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