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源于生活重视基础培养能力——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材特色课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历史与社会》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如何在课程实施中体现《纲要》基本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有效地进行公民教育,教材编写至关重要。我们教材编写组在结构设计、内容表述、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尝试,具体内容如下。一、教材编写的思路和结构《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所阐述的整合理念,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和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的新型的、综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和历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和技能方法的教育。为此,本册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题,包括人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它们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现实存在。时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空间轴)和不同时代社会的发展(时间轴),它们是我们认识社会的两个重要维度。二、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为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我们确定了表述课文内容的四个原则: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1.基于案例的思路教材采取范例性的叙述方式,选用大量的、富有情节的实例或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变呆板的知识为处理实际问题的手段。在本册教材第四单元中体现得尤为充分。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每一课中都选取了代表一类同质但特点截然不同的地区,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细作、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约化大机器生产的代表——美国大平原;“与山为邻”中有以游牧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开垦为业的元阳哈尼人和利用山区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卢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临湖的江南水乡、临海的山东渔村和临水的意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亚现代化牧场和内蒙古热情奔放的草原文化;“干旱的宝地”中有利用坎儿井灌溉的新疆绿洲农业和蕴藏丰富石油的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工业;“文明中心——城市”中侧重于经济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别选择了上海、筑波和巴黎。不难发现,教材在各个点位的确定上颇费心思。每课选取内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顾,以中国为主,最大的突破在于没有按照原有地理学科按地域或区域划分的方式和选择首都或重要城市进行介绍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够反映不同区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乡村)人们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点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类区域人们的生活或某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解剖。像法国卢卡索这样的小山村,即使对地理专业工作者都是一个鲜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个贫瘠的小村庄,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成为一个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如何治理和保护环境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是看重眼前利益过度利用还是放眼未来善加保护,是摆在那里居民面前的难题,也当前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两难处境。教材实写卢卡索,实则在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卢卡索虽小,却有很强的代表性。这种案例式教学以点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挂一漏万,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识记忆要求,减轻了教学负担,节省了时间。有助于学生学得透彻、领会深入、掌握牢固,学以致用。在通过学习某个具体的区域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区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区域生活和解决区域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概念与看法。既可以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同时,进行了调查和学习方法的渗透。2.基于生活的思路本册教材尝试改变单纯、孤立地提供具体知识的做法,而是在叙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常识的过程中,提供相关学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学内容力求显现或选择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既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逻辑出发,又不仅以解决具体社会问题为中心,注重教学的长期效果和潜能的开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尽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对新知的获得大有助益,为此,教材应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成长、提高。如“综合探究一”在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后,提出“你还知道哪些地图?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的问题,促使学生调动已有信息,积极动脑,主动挖掘获取新知;再如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设计了两个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从各自的经历讨论山区的好处与问题,加深学生对山区的了解和认识。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年代尺,“把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重要事件标识出来”的练习,以及“谈谈家乡近几十年发生的变化,看看其中包含的历史”等等,这些内容或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吻合,能够增强学生与书本的亲近感和真实感,学生易于产生主体建构知识的愿望,为解决问题创设了良好的前提。生活化在本书的另一个意义表现为它力图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题下、不同的范围内,紧紧围绕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个中心,结合个人生活、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国人生活的环境、世界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历史等方面,勾勒人类生活的全貌(参见结构图)。在此过程中,始终将人、地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立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阐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联系的观点。例如第四单元中“美国大平原”和“元阳梯田”的设计。美国中部大平原从以上两图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利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3.基于情境的思路传统的观念认为教材是事实性知识,是普遍规律或原理,是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之外获得的,学习的结果也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而实际上,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教学应力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只充当知识的复制机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材。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富于情节的、丰富的、现实的案例,除了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外,还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活用所学知识或技能处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探究是本书集中体现情境教学特点的内容。“在地图上获取信息”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课文提供了五个不同的、具体的情境,在每个情境下,要求学生提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案。实际上,本课是在交待地理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工具之一 ——学会使用不同种类的地图: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变化)的地图。如果以定义加说明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的话,不仅枯燥乏味,使知识教条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会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实上,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并且在未来社会中将变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学目的。课文这种处理方法,具有较大的扩展空间。4.基于问题的思路一切思维都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学识”和“主见”。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首先培养问题意识,教学内容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探讨。问题常常产生于具体的情景、非正常现象,本书注意在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编排并不是在每部分单元学习的最后,也没有提供标准化的统一结论,而是自始至终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经历探究过程,通过交流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如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关于世界气候类型的活动设计。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点的最基本要素,是学生描述某一地区气候需要掌握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并未直接把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读图。图2-11只画出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区的人们对本地气候的描述。活动要求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词语,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经过主动观察、发现、理解、记忆下来的知识,学生可以日后随时提取并加以应用。三、教材内容的特点《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些编写方式的转变决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否定、抛弃,相反,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本书的处理更加实在、实用。(一)注重基础知识为有效地实现开设综合课程的目的,提升教学功能和效果,同时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历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选了对学生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无法再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提供未来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平台。例如:1.基础知识部分。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接受程度,循序渐进,有详有略,提炼相关学科最基本的知识,而不是均衡覆盖所有相关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社区和区域(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区的功能和类型、区域差异与联系。·世界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的世界总论相对应)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环境(地形和气候)及景观差异、人种、国家和地区。·中国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中的中国总论相对应)包括:疆域、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地形、气候、河流;自然环境差异(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部分地涵盖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区地理内容,但更侧重于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区、水域、草原、沙漠与城市等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文化活动。·社会生活的变迁(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是学习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基础,有些内容是对分科历史的有益补充)包括:表示历史时间和纪年的词汇、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获取了解历史信息的途径。2.基本技能部分。·阅读、选择和使用地图的能力。·阅读和使用地球仪的能力。·收集、辨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阅读和制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时序的概念。·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观念: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历史的观念——事物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历史影响着今天的生活。观念的形成隐含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主动加工、自然发生的,需要学生领悟、思考后逐渐形成。(二)突出能力培养1.体现在课题活动的设计上。改变原来以概念、原理和观点为主,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事实,辅之以少量的活动设计的课文风格,代之以大量引发思考、鼓励动脑、动口和体验探究价值的活动设计和案例分析,在活动中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原来正文结论部分(规律性或常识性知识)变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过程。大体说来,课堂活动有三种设计方式。(1)把原来教材总结归纳的内容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讨论、读图、练习或竞赛等形式,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自己得出归纳性的结论。改变了原来先教给学生结论或定论,再让学生验证规律的做法。如以往学习中国地理基本概况时,教材一定要写出与我国陆上相邻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名称,但在我们的第三单元“国土与人民”中要求学生阅读地图,自己去发现答案,由于课本没有写出具体国家,又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减轻了学生负担;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季风气候的影响,也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思考、集体讨论、概括总结季风的好处以及因其不稳定性导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总结归纳、语言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外,还要能扩展所学知识,否则无法回答出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类似活动还有很多。(2)有一定难度的重要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又不易推断的内容,在经过学生大脑思维后,教材再展示给学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学生知道我国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如果简单地教给学生西高东低的概念,即时记忆可能很容易,但并未必理解。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安排了让学生“沿着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看看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的活动,这里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地图知识,会阅读地形剖面图,还要经过头脑、视觉等感官活动,体验规律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最后教材才给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秦岭-淮河分南北是一个重点内容,南方北方的气温、降水以及景观的差异很大,教材是将结论直白地呈现给学生,还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建构,亲历探究过程,其教育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我们尝试让学生先阅读1月中国平均气温分布图及中国年降水量线分布图,分别找出经过秦岭-淮河的(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然后交待秦岭-淮河是划分南北的分界线及其指标。虽然教材最后还是表达了结论,但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阅读使用地图等基本技能不断被强化,学习的兴趣和满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强。(3)开放性讨论、辩论或技能训练,不预设任何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达到了教学效果。“山川秀美”中两位学生提出了对山区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而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加深对山区的了解、热爱和对问题的认识。“傍水而居”的自我测评中设置了“水对水乡人们的生活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允许学生开阔思路,自由想像、思维。“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让学生帮助设计从北京到杭州的旅游路线,时间、交通工具、经费未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学生只要了解交通图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够完成路线设计,但不限制少数学生新颖、独到的创意。这种开放式的编排是力图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到实处的探索。在教学中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活动的设计就是教学的有机、必要组成部分,承担了课文教学内容应起的作用,好的活动甚至可以收到超过文字表达的效果;改变了在课后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总结、复习知识的方式,把学习活动安排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上。2.体现在“自我测评”功能的转变上。“自我测评”不是老师用来检测学生的工具,而是学生课下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规定,习题设计具有很大的弹性,学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异。它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复习,重复记忆,而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比如第五单元“区域的故事”中选择了“小渔村变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荣”——楼兰和美国的死城——“古老而年轻的北京”等地作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条主线,即区域变化的不同类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古老与现代融合等,这个结论教材并未明确告诉学生,而将它放在课后自我测评中,“比较上海、筑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说出这些区域变化的特点”。学生需要梳理出区域变化的类型,再联系前面内容,比较、分类、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必备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类测试是不太可能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学生牢记所谓的重点,也无需教师批阅,实际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没有做划一的规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设立切实可行目标,保证学生有所为,有所得。3.体现在“单元综合探究”形式的创新上。体现研究性、综合性的调查、探究主题,是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全程,作为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书的特色。在教材编写的全程贯穿思维过程的引导,尤其注重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动设计。有些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如“在地图上获取信息”“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等;有些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下的运用,在做中学,应用性强。总之,《我们生活的世界(上)》突出体现内容的整合、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获取知识的方法的习得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三)增强教材普适性为保证课程标准理念、教学读物编写和具体教学实施之间的落差,课本尽可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以利于师生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基础上实施教学,大大增强了适用性、普及性和实用性。课文提供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资源,使各个活动在各地学校都能开展。为减少受教学资源限制等困难,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资料来源或参考,如“查阅世界地图、《新华字典》或其他材料,给世界上领土面积前六位的国家排排队。”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紧密联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实际,使每个人都能有的可说、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区,说说当地人是怎样利用山区资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广,哪些地方还值得改进。”“牧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你所在地区的生活有什么异同?为什么?”“谈谈你的家乡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区的一两个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样的历史。”“你家乡的地形和气候是什么样的?这种自然条件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间,有助于加强对本地区的了解、关注,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降低难度,提出具体要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设计了两位不同地区学生的春节问候。从他们各自的描述中,并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气候、景观及人们生活的差异。尽管学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对某一个方面发表感想。所设计的活动,适合于有关年级和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论是调查研究还是课堂讨论,都便于指导、富有成效。此外,教材充分考虑了初一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短暂集中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反映他们年龄特征、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国家和地区”中给出9个国家的国旗,让学生把国旗和相应的国家名称联系起来;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拼图游戏等,寓教于乐,于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知识教学、动手练习的目的,学生更易获得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本书图文并茂,采用大量照片、图画和表格,一目了然,减少了文字说明,增强了现场感。可视性强、可读性强,文字生动,趣味性强,这些也是本册教材突破点之一。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我给你说个网站,上面所有答案都有,给我批了把。www.pep.com.cn 参考资料: www.pep.com.cn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源于生活重视基础培养能力——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材特色课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

小童鞋,自己好好学习呀!别在网上找答案了…

http://www.pep.com.cn/czdl/jszx/tbjxzy/qs/jxsj/源于生活重视基础培养能力——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材特色课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历史与社会》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如何在课程实施中体现《纲要》基本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有效地进行公民教育,教材编写至关重要。我们教材编写组在结构设计、内容表述、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尝试,具体内容如下。一、教材编写的思路和结构《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所阐述的整合理念,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和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的新型的、综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和历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和技能方法的教育。为此,本册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题,包括人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它们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现实存在。时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空间轴)和不同时代社会的发展(时间轴),它们是我们认识社会的两个重要维度。二、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为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我们确定了表述课文内容的四个原则: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1.基于案例的思路教材采取范例性的叙述方式,选用大量的、富有情节的实例或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变呆板的知识为处理实际问题的手段。在本册教材第四单元中体现得尤为充分。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每一课中都选取了代表一类同质但特点截然不同的地区,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细作、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约化大机器生产的代表——美国大平原;“与山为邻”中有以游牧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开垦为业的元阳哈尼人和利用山区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卢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临湖的江南水乡、临海的山东渔村和临水的意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亚现代化牧场和内蒙古热情奔放的草原文化;“干旱的宝地”中有利用坎儿井灌溉的新疆绿洲农业和蕴藏丰富石油的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工业;“文明中心——城市”中侧重于经济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别选择了上海、筑波和巴黎。不难发现,教材在各个点位的确定上颇费心思。每课选取内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顾,以中国为主,最大的突破在于没有按照原有地理学科按地域或区域划分的方式和选择首都或重要城市进行介绍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够反映不同区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乡村)人们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点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类区域人们的生活或某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解剖。像法国卢卡索这样的小山村,即使对地理专业工作者都是一个鲜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个贫瘠的小村庄,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成为一个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如何治理和保护环境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是看重眼前利益过度利用还是放眼未来善加保护,是摆在那里居民面前的难题,也当前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两难处境。教材实写卢卡索,实则在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卢卡索虽小,却有很强的代表性。这种案例式教学以点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挂一漏万,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识记忆要求,减轻了教学负担,节省了时间。有助于学生学得透彻、领会深入、掌握牢固,学以致用。在通过学习某个具体的区域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区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区域生活和解决区域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概念与看法。既可以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同时,进行了调查和学习方法的渗透。2.基于生活的思路本册教材尝试改变单纯、孤立地提供具体知识的做法,而是在叙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常识的过程中,提供相关学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学内容力求显现或选择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既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逻辑出发,又不仅以解决具体社会问题为中心,注重教学的长期效果和潜能的开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尽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对新知的获得大有助益,为此,教材应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成长、提高。如“综合探究一”在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后,提出“你还知道哪些地图?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的问题,促使学生调动已有信息,积极动脑,主动挖掘获取新知;再如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设计了两个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从各自的经历讨论山区的好处与问题,加深学生对山区的了解和认识。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年代尺,“把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重要事件标识出来”的练习,以及“谈谈家乡近几十年发生的变化,看看其中包含的历史”等等,这些内容或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吻合,能够增强学生与书本的亲近感和真实感,学生易于产生主体建构知识的愿望,为解决问题创设了良好的前提。生活化在本书的另一个意义表现为它力图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题下、不同的范围内,紧紧围绕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个中心,结合个人生活、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国人生活的环境、世界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历史等方面,勾勒人类生活的全貌(参见结构图)。在此过程中,始终将人、地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立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阐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联系的观点。例如第四单元中“美国大平原”和“元阳梯田”的设计。美国中部大平原从以上两图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利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3.基于情境的思路传统的观念认为教材是事实性知识,是普遍规律或原理,是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之外获得的,学习的结果也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而实际上,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教学应力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只充当知识的复制机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材。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富于情节的、丰富的、现实的案例,除了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外,还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活用所学知识或技能处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探究是本书集中体现情境教学特点的内容。“在地图上获取信息”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课文提供了五个不同的、具体的情境,在每个情境下,要求学生提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案。实际上,本课是在交待地理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工具之一 ——学会使用不同种类的地图: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变化)的地图。如果以定义加说明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的话,不仅枯燥乏味,使知识教条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会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实上,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并且在未来社会中将变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学目的。课文这种处理方法,具有较大的扩展空间。4.基于问题的思路一切思维都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学识”和“主见”。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首先培养问题意识,教学内容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探讨。问题常常产生于具体的情景、非正常现象,本书注意在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编排并不是在每部分单元学习的最后,也没有提供标准化的统一结论,而是自始至终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经历探究过程,通过交流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如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关于世界气候类型的活动设计。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点的最基本要素,是学生描述某一地区气候需要掌握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并未直接把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读图。图2-11只画出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区的人们对本地气候的描述。活动要求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词语,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经过主动观察、发现、理解、记忆下来的知识,学生可以日后随时提取并加以应用。三、教材内容的特点《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些编写方式的转变决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否定、抛弃,相反,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本书的处理更加实在、实用。(一)注重基础知识为有效地实现开设综合课程的目的,提升教学功能和效果,同时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历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选了对学生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无法再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提供未来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平台。例如:1.基础知识部分。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接受程度,循序渐进,有详有略,提炼相关学科最基本的知识,而不是均衡覆盖所有相关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社区和区域(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区的功能和类型、区域差异与联系。·世界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的世界总论相对应)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环境(地形和气候)及景观差异、人种、国家和地区。·中国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中的中国总论相对应)包括:疆域、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地形、气候、河流;自然环境差异(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部分地涵盖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区地理内容,但更侧重于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区、水域、草原、沙漠与城市等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文化活动。·社会生活的变迁(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是学习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基础,有些内容是对分科历史的有益补充)包括:表示历史时间和纪年的词汇、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获取了解历史信息的途径。2.基本技能部分。·阅读、选择和使用地图的能力。·阅读和使用地球仪的能力。·收集、辨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阅读和制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时序的概念。·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观念: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历史的观念——事物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历史影响着今天的生活。观念的形成隐含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主动加工、自然发生的,需要学生领悟、思考后逐渐形成。(二)突出能力培养1.体现在课题活动的设计上。改变原来以概念、原理和观点为主,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事实,辅之以少量的活动设计的课文风格,代之以大量引发思考、鼓励动脑、动口和体验探究价值的活动设计和案例分析,在活动中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原来正文结论部分(规律性或常识性知识)变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过程。大体说来,课堂活动有三种设计方式。(1)把原来教材总结归纳的内容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讨论、读图、练习或竞赛等形式,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自己得出归纳性的结论。改变了原来先教给学生结论或定论,再让学生验证规律的做法。如以往学习中国地理基本概况时,教材一定要写出与我国陆上相邻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名称,但在我们的第三单元“国土与人民”中要求学生阅读地图,自己去发现答案,由于课本没有写出具体国家,又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减轻了学生负担;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季风气候的影响,也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思考、集体讨论、概括总结季风的好处以及因其不稳定性导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总结归纳、语言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外,还要能扩展所学知识,否则无法回答出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类似活动还有很多。(2)有一定难度的重要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又不易推断的内容,在经过学生大脑思维后,教材再展示给学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学生知道我国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如果简单地教给学生西高东低的概念,即时记忆可能很容易,但并未必理解。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安排了让学生“沿着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看看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的活动,这里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地图知识,会阅读地形剖面图,还要经过头脑、视觉等感官活动,体验规律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最后教材才给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秦岭-淮河分南北是一个重点内容,南方北方的气温、降水以及景观的差异很大,教材是将结论直白地呈现给学生,还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建构,亲历探究过程,其教育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我们尝试让学生先阅读1月中国平均气温分布图及中国年降水量线分布图,分别找出经过秦岭-淮河的(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然后交待秦岭-淮河是划分南北的分界线及其指标。虽然教材最后还是表达了结论,但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阅读使用地图等基本技能不断被强化,学习的兴趣和满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强。(3)开放性讨论、辩论或技能训练,不预设任何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达到了教学效果。“山川秀美”中两位学生提出了对山区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而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加深对山区的了解、热爱和对问题的认识。“傍水而居”的自我测评中设置了“水对水乡人们的生活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允许学生开阔思路,自由想像、思维。“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让学生帮助设计从北京到杭州的旅游路线,时间、交通工具、经费未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学生只要了解交通图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够完成路线设计,但不限制少数学生新颖、独到的创意。这种开放式的编排是力图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到实处的探索。在教学中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活动的设计就是教学的有机、必要组成部分,承担了课文教学内容应起的作用,好的活动甚至可以收到超过文字表达的效果;改变了在课后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总结、复习知识的方式,把学习活动安排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上。2.体现在“自我测评”功能的转变上。“自我测评”不是老师用来检测学生的工具,而是学生课下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规定,习题设计具有很大的弹性,学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异。它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复习,重复记忆,而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比如第五单元“区域的故事”中选择了“小渔村变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荣”——楼兰和美国的死城——“古老而年轻的北京”等地作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条主线,即区域变化的不同类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古老与现代融合等,这个结论教材并未明确告诉学生,而将它放在课后自我测评中,“比较上海、筑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说出这些区域变化的特点”。学生需要梳理出区域变化的类型,再联系前面内容,比较、分类、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必备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类测试是不太可能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学生牢记所谓的重点,也无需教师批阅,实际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没有做划一的规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设立切实可行目标,保证学生有所为,有所得。3.体现在“单元综合探究”形式的创新上。体现研究性、综合性的调查、探究主题,是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全程,作为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书的特色。在教材编写的全程贯穿思维过程的引导,尤其注重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动设计。有些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如“在地图上获取信息”“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等;有些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下的运用,在做中学,应用性强。总之,《我们生活的世界(上)》突出体现内容的整合、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获取知识的方法的习得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三)增强教材普适性为保证课程标准理念、教学读物编写和具体教学实施之间的落差,课本尽可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以利于师生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基础上实施教学,大大增强了适用性、普及性和实用性。课文提供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资源,使各个活动在各地学校都能开展。为减少受教学资源限制等困难,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资料来源或参考,如“查阅世界地图、《新华字典》或其他材料,给世界上领土面积前六位的国家排排队。”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紧密联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实际,使每个人都能有的可说、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区,说说当地人是怎样利用山区资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广,哪些地方还值得改进。”“牧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你所在地区的生活有什么异同?为什么?”“谈谈你的家乡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区的一两个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样的历史。”“你家乡的地形和气候是什么样的?这种自然条件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间,有助于加强对本地区的了解、关注,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降低难度,提出具体要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设计了两位不同地区学生的春节问候。从他们各自的描述中,并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气候、景观及人们生活的差异。尽管学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对某一个方面发表感想。所设计的活动,适合于有关年级和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论是调查研究还是课堂讨论,都便于指导、富有成效。此外,教材充分考虑了初一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短暂集中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反映他们年龄特征、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国家和地区”中给出9个国家的国旗,让学生把国旗和相应的国家名称联系起来;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拼图游戏等,寓教于乐,于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知识教学、动手练习的目的,学生更易获得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本书图文并茂,采用大量照片、图画和表格,一目了然,减少了文字说明,增强了现场感。可视性强、可读性强,文字生动,趣味性强,这些也是本册教材突破点之一。 参考资料: 出版社官网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上网下载不就可以了吗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运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初中地理教师资格认定试讲题目1、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两个框题。2、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一个框题。3、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两个框题。4、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一课时——?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两个框题。5、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课时完成)。6、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第一课时——?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一个框题。7、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东南亚》第二课时——?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热带旅游胜地?两个框题。8、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中东》第一课时——?三洲五海之地?、?世界石油宝库?两个框题。9、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二节巴西》第一课时——?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发展中的工农业?两个框题。10、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独特的自然环境?一个框题。11、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第一课时——?优越的地理位置?、?海陆兼备的大国?两个框题。12、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一课时——?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一个框题。13、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一个框题。14、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节水资源》第一课时——?时空分布不均?一个框题。15、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一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两个框题。16、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时完成)。17、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一课时——?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两个框题。18、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课时——?江海交汇之地?、?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两个框题。19、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课时完成)。20、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课时完成)。篇二: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地理试讲教案《气候》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地理试讲教案《气候》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教案免费下载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2、学会从气温、降水两要素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3、知道我国是个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明确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学习重点:学会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学习难点: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课前预习预习自测一、 季风气候显著阅读课本P30-32页内容和图完成:1、比较我国冬、夏季风的差异2、总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3、读课本30页图2-2-1“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完成下列问题:(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定义:受 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2)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划分的界线是:(括号中填“以东”或“以西”)4、读教材35页阅读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华南地区 月进入雨季(2)江淮地区 月进入雨季(3)华北地区 月进入雨季篇三:中学地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汇总

看看你是以下的哪个版本的书自己找吧!『初中地理教案』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 了解地区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 了解地区第一节 东南亚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国家、自然环境及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的气......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0 推荐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教学要求 1.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504 推荐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与同学们谈地理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352 推荐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和教学反馈等。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00 推荐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教案刘新梅 张连中 山东省邹平县九户中学 256211 快捷联系:0543-4711131;sxm3008@163.com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412 推荐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能力. 2.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特征,记住位于地势阶梯分界......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2639 推荐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差异及其分布规律. 2. 能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对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进行简要的描述. 3,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知识如何指......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2105 推荐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主题为成长.要善学善用,既要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词句情韵,学习名家们圆熟的表达技巧,又要对人察己,善于从他人的成长中汲取人生精华,智慧地成长. 本单元"写......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2121 推荐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单元 ·: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单元 第一节 人口和人种(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当前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状况;认识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所造成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2.......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433 推荐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地理七上教案(北师大版) ·地理七上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版 本 初中《地理》(王民主编) 章节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课标要求: 要求学生......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394 推荐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教案在比较了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之后,你能不能提出一个关于它们的地理问题 课件展示13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2411 推荐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期末教案 ·第三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过读图了解中国的秦岭—淮河分解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解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88 推荐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公开课教案 ·课 题:《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1课时 授课人:纪贵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分析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培养学生读图,填图,析图,绘图的能力......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2652 推荐程度: 『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黄 愈/澄迈县老城中学(571921) 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课设计以新的课程改革地理课程的基本......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2260 推荐程度: 『地理』地理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地理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巴西"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1,巴西的发展历史; 巴西的人文特色. 学生探究:小组自选主题......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190 推荐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第三册教案 ·初中地理第三册教案. 第二章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 中国的人口(第一课时). 授课人:石家庄市十九中 张春靖. 教学要求:1、记住我国的人口总数;. 2、知道我国的人口分布、......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143 推荐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地理公开课教案 ·地理公开课教案. 一.时间:2006年11月3日. 二.地点:实验初中. 三.执教人:丰伟霞. 四.课题: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影响气......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959 推荐程度: 『地理』地理CAI课件《长江》教案 ·《长江》CAI辅助教学教案设计. ——《地理》第三册(沿海版). 顺德一中龙红. 1999、2、. 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了解长江水系概况,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793 推荐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第二册教案 ·初中地理第二册教案. 亚洲的矿业. 1.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亚洲的矿产资源种类与分布。 (2)通过学习矿产资源、分布等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如何智慧地开发资源,从. 而初......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04 推荐程度: 『地理』八年级第五章 中国地理的差异教案 ·师课堂评价、小结:本节共学习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不同的地理区域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各种地理区域类型。二是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不同,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38 推荐程度: 『地理』地理公开课教案 ·地理公开课教案. 课题:《祖国宝岛――台湾省》 授课人:吴厚感(尤溪二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居民及地形特点等基本概况. 2、记住台湾岛、......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02 推荐程度: 『地理』地理活动课教案 ·地理活动课教案. 德清三中绿地调查. 一、教育目的:. 1、了解三中绿地面积,使用情况. 2、了解三中花草树木种类. 3、理解绿地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4、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力.......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689 推荐程度: 『地理』初中地理教案·一年级·下 ·(选自王树声主编《初中地理教案·一年级·下》). 教案示例. 第二节印 度. 【教学目的】. 一、知道印度工农业生产的分布和主要城市。了解地形、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工业中心的......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919 推荐程度: 『地理』地理教案:第二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第二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 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使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涵义和重要性;; 初步学......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79 推荐程度: 『地理』地理教案2 ·“滨海连陆的六边形国家——法国”是本册教材“国家地理”部分的一个重点,是学生了解世界人文地理,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载体。这部分教学内容课本上的阐述详略有致,但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同......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83 推荐程度: 『地理』初中地理第二册教案 ·初中地理第二册教案. 1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1 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基本概况以及大陆、岛屿、半岛、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学生了......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551 推荐程度: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二章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黄河的治理. 高密市仁和学校 杜秀梅.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黄河的治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记住黄......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716 推荐程度: 『地理』地理CAI课件《广东地理》教案 ·矿产资源蕴藏丰富; 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 发挥外向型经济的优势. 沿海开放地带及主要城市. 教案正文:. 广东乡土地理 ... (学生回答)正因为我省具有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有......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92 推荐程度:

以后地理有困难可以求助我

额 我理科生 追问 = =。昨天已经过去了 追答 哦 问题解决了没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没时间了

过去,我们称之为“备课”,而如今叫“教学设计”。它们之间不仅是名称的变换,而其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如何为初中地理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 一、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地理教学设计的课程理念 过去,我们教学地理紧紧围绕教材知识、地图表格、地球仪等,以及几年来电子信息、电子备课等多种手段。在地理课上,老师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夺得了辉煌的成功。这一点,人人皆知,不可否认。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新课程.新课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这大大促进了地理教育者进行地理改革的积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来。他们对地理的教育教学探讨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他们一致认为:地理的教育教学要开启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对这些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2、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2)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3)教学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4)教学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5)教学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3、地理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先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媒体,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二、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 1、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设计。 (2)设计教学策略,即教学策略设计。(3)进行教学评价,即教学评价设计。 2、地理教学的设计过程(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对学习水平的确定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陈述,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后各个环节。(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所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教与学活动的依据。教与学的目标是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约教学策略的关键。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标准的。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 教学策略的设计、选择与实施的各个阶段,不可能离开理论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的背后,必然会有相应的理论或原则作为指导,有时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的。(四)了解实际环境条件 为了使教学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方案的制定应以一定的因素为基本依据,其中包括三个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作为教师在这里应该深入全面地把握这三个因素。(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策略解决战略问题,而教学方法解决战术问题,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确定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定义为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七)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教学传递策略重要的内容,是教师设计教学时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众多的可供使用的媒体,我们需要回答怎样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依据什么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媒体选择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媒体观是教师的当务之急。(八)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 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将前面确定的各个教学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以一定的结构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流程。(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学设计方案 需要将前面各部分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落实,要充分考虑前面各项研究,汇集各种研究内容,将其综合化、系统化和具体化,最后产生一个由一系列表格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案。 总之,我们教学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只有你设计的空间越大,学生思考的面就越广,学生的思维更容易发展。如果你的设计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无懈可击的真理,那么说明你并没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学设计的含义。

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学会……,培养……技能2. 过程与方法:通过…,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 通过…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② 通过合作探究,树立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激发学习欲望;③ 养成大胆假设、勇于探究的科学素养和态度④ 通过…增强环境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⑤ 通过…培养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识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⑥ 通过肇庆当地地理事件,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地理,学会用地理思维解释身边与生活现象的能力。⑦ 通过探究“河堤坍塌导致楼房沉海”的真实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掌握因地制宜的基本地理思想。⑧ 二、 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重难点解决策略:通过乡土教学和身边地理的案例,以及学生动手模拟河流的实验和直观生动的弯道环流动态图,突出并透析教学重点。三、 教法与学法1. 教学方法(1)(2)直观演绎法教师运用PPT动画的方式向学生直观演绎气旋气流的运动规律,生动形象。(3)讲授法对一些概念以及不适于探究的内容,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授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 学习方法(1)合作探究学习法学生在主动参与前提下,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际观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发现知识。(2)问题解决学习法学生带着教师课前设置的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合作探究,最终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法:学生在主动参与前提下,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际观察、分析得出对结果的正确解释,并从中发现知识。观察学习法:观察实验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以及观察弯道环流动态图,作为分析与解释形成原理的依据。③读图分析法:读肇庆西江地图、河流动图和弯道环流动图并加以分析,掌握河流凹岸和凸岸的判断、规律以及形成原理,培养读图用图技能,发展空间思维。情境教学法:教师以案例或场景为载体,通过创设画面,引入情景的方式,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媒体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引入教师营造的情景中,师生就在给氛围中开展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谈话法:通过问答的方式传授地理知识、启迪智力的方法演示法:展示各种图片、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实验,使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感性认识的方法地图法:通过地图(包括地球仪)、剖面图和其他示意图,传授地理知识,培养读图用图技能,发展记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等以象征符号表征的图像,使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地理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而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胜利感案例教学法: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以揭示案例与所学原理之间的联系问题解决教学法: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活动中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讨论而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模拟各种真实的工作与生活情境,由学生扮演情境中的各种角色,以了解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及其人际关系,并寻找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四、 教学过程(要配图)1. 导入新课本课主要采用: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等等的导入方式(具体怎么导入,需要简单阐述,如:)本课采用情境导入法的方式,播放相应的PPT图片或者小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考2. 新课讲授/原理、概念讲解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学习完成后,教师对重要内容进行讲解讲解本课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然后,结合实例,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进行详细讲解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3. 探究活动学生根据导学案资料,可以自己思考探究,也可以合作交流,分析得出对结果的正确解释,并从中发现知识。学生发言,老师在黑板记录,探究得出文字与地图材料中找到的信息。(通过直观演示……动态图,师生互动探究,讲解……形成原理)4. (巩固练习)5. 课堂小结:回顾课堂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激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热情6. 课后作业五、 板书设计六、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也对教学有所反思:1、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地理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教授,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关注身边地理现象,提倡运用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学设计时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充分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教学资源,由浅入深,寻找符合的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设计时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从生活实际入手,深入浅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寻找符合的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导学案《》导学案学习目标:探究活动任务:文字资料:地图资料:探究结果:[课后自评]1.是否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2.还有哪些知识点模糊或者有疑问?3.对于本节课还有什么想继续深入了解的问题?4.对老师的课堂有什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