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的英国人非常重视餐桌上的礼仪 懂得这些得人被视为有教养的人 细节很多 在这里就简略的解释一下 剩下的需要在实践中体会与英国人交流中学习 刀叉的摆置 用餐中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放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须放下,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应当注意,不管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刀与叉除了将料理切开送入口中之外,还有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功用:刀叉的摆置方式传达出“用餐中”或是“结束用餐”之讯息。而服务生是根据这种信息判断客人的用餐情形,以及是否收拾餐具准备接下来的服务,所以希望能够记住正确的餐具摆置方式。特别要注意的是刀刃侧必须面向自己。用餐结束后,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接下来的摆置方式又分为英国式与法国式,不论哪种方式都可以,但最常用的是法国式:尽量将柄放入餐盘内,这样可以避免因碰触而掉落,服务生也较容易收拾。出席结婚餐宴时,不论怎么将餐具摆成“用餐中”的位置,只要主要宾客用餐结束,就应立即把所有的料理收起。所以宴会时,切记皆以主要宾客为中心进行。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中途需要谈话或休息时,应该将刀叉呈八字形平架在盘子两边;反之,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了,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前菜或是甜点等,如果是可以直接用叉子叉起食用的料理,没有必要刻意地一定使用刀子。在家庭内的餐会或是与朋友之间的轻松聚餐,像沙拉或是蛋包饭之类较软的料理,也可以只使用叉子进餐。但是在正式的宴席上使用刀叉,能给人较为优雅利落的感觉。另外,在欧洲等地,常可看见有人右手拿叉子,左手则拿着面包用餐。不管吃得怎么利落优雅,这样用餐也只能在家庭或大众化的店中,而在高级餐厅内是绝对行不通的。没用过的刀子,就原样放在桌上即可,服务生会自动将它收走。 刀叉的拿法 两只一组使用刀、叉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刀用来切割食物,叉用于送食物入口。应该注意的是,叉子和勺子可入口,但刀子不能放入口中,不管它上面是否有食物。叉子的拿法是将食指伸直按住叉子的背部。刀子除了与叉子同样拿法外,还可以用拇指与食指紧紧夹住刀柄与刀刃的接合处。可依料理选择较容易进餐的方法。用拇指抵住侧边,再将食指伸直,分别按住刀叉的背部,用力夹紧。这是吃肉类料理或较硬的料理时所使用的方式。以拇指与食指捏住刀柄与刀刃的接合处,其他的手指再轻轻地扣住刀柄,叉子的拿法则与上述相同。这是吃鱼类料理或是较软的料理时所使用的方式。如果以全部手指握住的话,会破坏整体平衡,利用拇指与食指握住才是拿刀叉的要诀。调味料用汤匙是法国料理中较独特的餐具。虽然以前就已经存在,不过最近才逐渐普及。一段时期,法国料理中流行较浓稠的酱料,即使用刀也可以取得调味酱料,但是其后则流行较清淡的酱料,所以为了取得调味酱料,只好将调味料用汤匙再次改良。当以汤匙或调味料用汤匙代替刀时,须右手拿汤匙,左手拿叉。汤匙的握法则与握笔方法相同。用调味料用汤匙切食物时,握法与刀相同。不过在取调味酱料时,握法则须与汤匙的拿法相同。食物切好后,在盘子上将料理与酱料一起舀起食用。 可以全部切好后再以右手拿叉子吃吗?如果是家里或是气氛较轻松的店内,这是没有关系的,不过在高级餐厅内最好尽量避免。在高级餐厅内,将叉子换到右手就餐,也一样是不合时宜的。不习惯用左手拿叉子,也许会感到很困难,不过一旦能够灵活使用,就更能体会到用餐的乐趣。 刀叉的用法 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区别。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 料理上桌后的基本动作,即是“右手拿刀切开,然后左手拿叉将料理叉起”。以叉子压住料理的左端,固定,顺着叉子的侧边以刀切下约一口大小的料理后,叉子即可直接叉起料理送入口中,简单说即是“以叉子压住后再以刀切开”。 两侧手肘过高会使刀叉角度过大,而呈直立状态;相反地,如果手肘过低将使刀叉呈倒下状态,所以没有办法好好地将料理切开。将肩膀与手腕放松,两臂不要张开,刀与餐盘的角度保持在15度左右。这里归纳成7个要点:面向料理端正坐好;肩膀与手腕放松;两臂贴着身体;手肘不要过高或过低;刀叉与餐盘呈倾斜角;以叉将料理紧紧按住;轻轻地移动刀子,压住时可用力。这样一来,不但能轻易地将食物切开,而且姿势看起来也相当地优雅。刀的移动方式也有要领。首先用力于左手的叉子,再轻轻地移动刀子。注意,将刀子拉回时不可用力,而是在往前压下时用力,这样才能利落地将食物切开。两侧手肘过高时,将会使刀与叉的角度过大,而无法利落地将食物切开。刀与叉也不可以过分倾斜。叉子可依料理的特性,自由地变换拿法以方便用餐。当叉起食用时,叉子的背面必须向上,不过,如果是舀起食用时,叉子应面向上方使用。英美人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吃肉菜时,英国人左手拿叉,叉尖朝下,把肉扎起来,送入口中,如果是烧烂的蔬菜,就用餐刀把菜拨到餐叉上,送入口中。美国人用同样的方法切肉,然后右手放下餐刀,换用餐叉,叉尖朝上,插到肉的下面,不用餐刀,把肉铲起来,送入口中,吃烧烂的蔬菜也是这样铲起来吃。 如有淋上调味酱的料理,也可以利用刀子刮取调味酱,再以汤匙或调味酱,用汤匙将料理与酱料一起送入口中。如以叉子叉住,再用汤匙淋上调味酱后食用,则是错误的动作,因为这样一来,在料理送往口中时,酱料会滴滴答答落得到处都是,搞得一团糟。以叉子舀起料理时,以左手持用叉子,将食物置于叉子正面的叉腹上送入口中。在与朋友聚餐的轻松场合,如果不须用到刀子,可以用右手拿叉子进餐。当盘子内的细碎食物聚集时,可利用刀子挡着,再以叉子靠近舀起。利用汤匙代替刀子也是可以的。以叉子将料理聚集到汤匙上,再以汤匙将食物送入口中。 吃沙拉的时候,将大片的生菜叶用叉子切成小块,如果不好切可以刀叉并用。一次只切一块,不要一下子将整碗整盘的沙拉都切成小块。如果沙拉是一大盘端上来则使用沙拉叉。如果和主菜放在一起则要使用主菜叉来吃。如果沙拉是主菜和甜品之间的单独一道菜,通常要和奶酪和炸玉米片等一起食用。先取一两片面包放在你的沙拉盘上,再取两三片玉米片。奶酪和沙拉要用叉子食用而玉米片则用手拿着吃。 吃芦笋的时候,如果要吃的芦笋菜中有汤汁,先切成小块,再用刀叉食物。如果芦笋很大而且需要蘸汁,先把头切下,然后分开来食用,以防滴汁和掉渣。也可以用手拿着茎柄,蘸汁吃。对于小的芦笋完全可以用手拿着蘸汁食用。 土豆片和土豆条是用手拿着吃的,除非土豆条里有汁,那样的话要使用叉子。小土豆条也可拿着吃,但用叉会更好。如果土豆条太大,不好取用,就用叉子叉开,不要挂在叉上咬着吃。把番茄酱放在盘子边上,用手拿或用叉子叉着小块蘸汁吃。烤土豆在食用时往往已被切开,如果没有则用刀从上部切入,用手或叉子将土豆掰开一点,加入奶油或酸奶、奶油和小青葱、盐和胡椒粉,每次加一点。你可以带皮食用。 已设置好的餐具不可随意改变位置,不过如果你是左撇子,在吃的时候可将刀叉互相更换使用。只是在用餐完毕后,餐具必须依右撇子的人的用法放置,将刀叉的柄向右放置于餐盘上。这么做的原因,主是要为了不给服务人员造成困扰。 刀与叉的拿法 两只一组使用刀、叉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与筷子同样的是以两只为一组,刀用来切割食物,叉用于送食物入口。应该注意的是,千万别用刀取食物送入嘴里。 叉子的拿法为将食指伸直按住叉子的背部。刀子除了与叉子同样拿法外,还可以用拇指与食指紧紧夹住刀柄与刀刃的接合处。可依料理选择较容易进餐的方法。用拇指抵住侧边,再将食指伸直,分别按住刀叉的背部,用力夹紧。这是吃肉类料理或较硬的料理时所 使用的方式。以拇指与食指捏住刀柄与刀刃的接合处,其他的手指再轻轻地扣住刀柄。叉子的拿法则与上述相同。这是吃鱼类料理或是较软的料理时所使用的方式。如果以全部手指握住的话,会破坏整体平衡,利用拇指与食指握住才是拿刀叉的要决。调味料是汤匙是法国料理中较独特的餐具。虽然以前就已经存在,不过最近才逐渐被普及。一段时期,法国料理中流行较浓稠的酱料,即使用刀也可以取得调味酱料,但是其后则流行较清淡的酱料,所以为了取得调味酱料,只好现调味料用汤匙再次改良。当以汤匙或调味料用汤匙代替刀时,须右手拿汤匙,左手拿叉。汤匙的握法则与握笔方法相同。用调味料用汤匙切食物时,握法与刀相同。不过在取调味酱料时,握法则须与汤匙的拿法相同。食物切好后,在盘子上将料理与酱料一起舀起食用。 可以全部切好后再以右手拿叉子吃吗?如果是家里或是气氛较轻松的店内,这是没有关系的,不过在高级餐厅内最好尽量避免。例如,在高级料理店内,是绝不会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把饭碗拿到嘴边,大口大口地吃饭。类似地在高级餐厅内,将叉子换到右手餐,也一样是不合时宜的。不习惯用左手拿叉子,也许会感到很困难,不过一旦能够灵活使用,就更能体会到用餐的乐趣。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西餐大致可分为法式英式意式俄式美式等几种,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有种说法非常形象,说“法国人夸奖着厨师的技艺吃,英国人注意着礼节吃,德国人考虑着营养吃,意大利人痛痛快快地吃……”不同西餐有其不同特点. 西菜之首-法式大餐: 法国人一向以善于吃并精于吃而闻名,法式大餐至今仍名列世界西菜之首。法式菜肴的特点是:选料广泛(如蜗牛鹅肝都是法式菜肴中的美味),加工精细,烹调考究,滋味有浓有淡,花色品种多;法式菜还比较讲究吃半熟或生食,如牛排羊腿以半熟鲜嫩为特点,海味的蚝也可生吃,烧野鸭一般以六成熟即可食用等;法式菜肴重视调味,调味品种类多样。用酒来调味,什么样的菜选用什么酒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清汤用葡萄酒,海味品用白兰地酒,甜品用各式甜酒或白兰地等;法国菜和奶酪,品种多样。法国人十分喜爱吃奶酪水果和各种新鲜蔬菜。法式菜肴的名菜有:马赛鱼羹鹅肝排巴黎龙虾红酒山鸡沙福罗鸡鸡肝牛排等. 俄式菜肴口味较重,喜欢用油,制作方法较为简单。口味以酸甜辣咸为主,酸黄瓜酸白菜往往是饭店或家庭餐桌上的必备食品。烹调方法以烤熏腌为特色。俄式菜肴在西餐中影响较大,一些地处寒带的北欧国家和中欧南斯拉夫民族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与俄罗斯人相似,大多喜欢腌制的各种鱼肉熏肉香肠火腿以及酸菜酸黄瓜等。俄式菜肴的名菜有:什锦冷盘鱼子酱酸黄瓜汤冷苹果汤鱼肉包子黄油鸡卷等.意大利,意大利地处南欧的亚平宁半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意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业都很发达,其以面条,奶酪,色拉米肉肠著称于世。时至今日,意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英国,英国的农业有发达,粮食每年主要靠进口,英国人也不像法国人那样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英国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调。但英式菜的早餐却很丰盛,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欢迎。另外,英国人喜欢喝茶,习惯在下午3点左右吃茶点,一般是一杯红茶或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如遇朋友有伤心事,递上一杯好茶,是对朋友最好的安慰。美国,由于在美国的英国移民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另外,由于美国的历史短,传统、保守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美国人得当地丰富的农牧产品,结合欧洲其他移民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饮食文化。 俄罗斯,俄式菜受法式菜影响较大, 奥地利、匈牙利等国菜式的一些特点,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逐渐形成顾具特色的俄式菜。 德国,德国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由日尔曼诸部落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中世纪时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870年才真正统一。在生活上,德国人喜爱运动,所以食量较大,他们保留了以肉食为主的日尔曼遗风,德式菜看以丰盛实惠、朴实无华而著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随着技术的革新,人的生活速度加快,营养而简单的食品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而西方饮食文化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向着高热量,简单,便于携带的方向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人对有着快捷,方便,营养等特点的西方饮食文化逐渐认可。 以肯德基为例,其推出的食品多种多样,但原料不外乎面粉,肉类,蔬菜,土豆。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1987年,在北京前门,第一家肯德基开业;1996年6月25日,第100家肯德基在北京开业; 截止2002年9月12日,已有700家肯德基在中国开业。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87至1996年的9年中,有100家肯德基落户中国,而从1996年至2002年短短的6年中,就有600家肯德基出现在全国各地。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国人开始逐步接受西方饮食文化了。但这也不能完全说明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就没有市场了,也不意味着西方饮食文化已完全占领了饮食文化的至高点

咖啡馆,蛋糕店,西餐厅。西餐厅还有不同的菜系,比较出名的就是法式大餐,其次是意大利的;在东北还有俄罗斯菜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http://book.qq.com/a/20080626/000008_1.htm

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

英国人不吃动物的所有部分,如头、足和某些器官。他们如果看到中国人食用每一部分,可能会感到震惊。 在英国人的食物中马铃薯替代米饭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习惯用餐时吃马铃薯,不要不好意思要米饭。 去哪里找中国食物?除了中国餐馆,在伦敦市中心的中国城有一些中国超市。Greenwich和Croydon也有。在这些市场内有大部分中国商品。在大型西式超市中也有东方的食物和配料出售。学生可以在Sainsbury和Tesco找到干面条、豆腐、酱油、春卷、中国的香料和调料等。

中国人用的是筷子英国人用的是叉子。英国人不吃动物的头部

1、饮食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饮食用绝对的理性来规范人的行为,用“科学”、“营养”来排斥能给人带来愉悦享受的美食,虽能满足生理需要,但不能使人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可谓美中不足。西方人注重营养,以至他们大多数是高大强壮的。2、烹饪方法的差异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3、用餐礼仪的差异在礼仪方面,中西之间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的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撒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就不再劝人家吃,也不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不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人交谈。4、用餐器具的差异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主要有不锈钢或镀银、纯银等餐具,以及各种杯、盘、盅、碟,也是各司其职,不能混用。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象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由以上可以看到中西饮食文化存在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的。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

  一、中西饮食的原料结构的不同  饮食的原料结构不同直接导源于农业结构。在西方,其农业结构主要是农牧有机混合型结构,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发展,食物既来自种植业,也来自养殖业,因此,欧洲人的食物中除了谷物蔬菜以外,肉奶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则自春秋战国以后,农业结构成为种植业占有绝对优势的农业经济结构,人们的食物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食物中谷物占主要成分,很少的情况下才能吃到肉。中原地区在东周以后,只有七十岁的老人才能吃上肉,此外官高禄厚的人才能吃到肉,被人们冠以"肉食者"。贫民百姓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难以吃到肉的,一般收成较好,在有限的节日里也许能破例吃到肉。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瓦解。历史上西方人饮食中肉的比重要大于中国人饮食中肉的比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得越来越明显。到明清时期,当中国人纷纷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红薯、土豆以解决粮食紧缺的矛盾时,西方人饮食中肉食的比重反而大大超过谷物类,谷物则主要用来饲喂家畜,以转化成肉、奶、蛋等高品质的食品。时下中国人均食物消费换算成粮食大约为每年400公斤,而美国人均食物消费换算成粮食当在每年1000公斤以上。中国人人均食物消费总量中绝大部分直接由谷物计算得来的,美国人人均粮食消费总量中大部分间接由肉、奶、蛋等换算而来。  二、中西饮食的成品结构不同  由于原料结构不同,中西饮食的成品结构也相应地有着较大的差别。中国人的饮食成品结构是由饭和菜相结合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菜则是副食,包括蔬菜和肉,主要是蔬菜。西方人贩饮食没有中国人的那种"饭菜结构",他们的饮食成品是肉奶蛋佐以面包或蔬菜,没有严格的主副食之分。中国人的饭菜结构中的饭是为了提供人体所需的热量和劳作时的体力,使人们的日常行动、劳作得以进行;菜则主要助饭下咽,即俗称为了"下饭",因为单吃白饭不易进食,只好借助在菜肴使用调味品来完成"吃"进食物这一行为。菜肴在中国的饮食中有重要位置,大量的调味品主要用于菜肴的调制,使菜肴可口好吃。饥饿虽然是最好的刺激食欲的调味品,但不能永远凑效。西方则因为食物中主要成分是肉奶蛋等,这类食物天然地具有极强的香味,口感也不错,只要煮熟就容易"吃"进肚里,无需佐餐之菜,因此西方人无中国人饮食中那种主副食之分,即便有副食,也不是担当为主食充当助咽的角色。  三、中西饮食的烹饪方式的不同  由于中西饮食原料构成的区别,直接导致中西烹饪方式以及烹饪意向或着眼点的不同。饮食的主体人是杂食动物,食谱较广,既可食植物性食物,又可食动物性食物,但是食物的品质相对人来说是有优劣之分的。具体来说是动物性食物具有天然的香味,简单地烹饪就能达到可口、好吃的目的;而植物性食品,相对动物性食品来说就显得粗糙得多,需要精心烹制,否则就不可口,或者说难以下咽,长吃生厌。由于中西方饮食中动植物分别所占比例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中西方烹饪的功能或着眼点就各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中国人的饮食原料主要是来自种植业,这样就要求烹饪技术来装点食物,弥补食物不可口的缺陷,同时也给了烹饪技术展示其魅力的机会。中国的烹饪技术自古以来,其主要发展方向是使食物可口,使不可口的原料变得可口。在宫廷,饮食体现出色、香、味、形俱佳;在民间,烹饪的主要表现在增加花样方面,使粗糙的食物以多种花样出现,使人不致长吃生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生命得以延续,舍此无它。以红薯为例,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红薯原产南美洲,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由于它产量较高,并且要求土壤条件不高,因此曾大量种植,尤其是山区,取代小麦而成为主食之一。但是红薯肯定比小麦要难吃一些,或者说比小麦担当主食角色要逊色一些,长期食用多有不满,但人们可以通过烹饪来改变其吃法。河南伊川等地,那里的主食是玉米和红薯,红薯的作法不下二十种。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粮食紧张之际,杂粮就主动地大显身手,其烹饪方式也就相应的增加。而在西方,由于食物相对来说比中国要充裕,饮食中肉食的比重较大,这些食物无需特意的烹饪,就是可口的美味。因此西方人在其饮食生活中,对烹调的讲究远远落后于对餐具的讲究。在烹饪中,可以大量使用现代化设备,但是烹调技术的进步,却是相当有限的。  由于中国饮食原料的品质十分粗陋,使得烹饪术在中国得以充分在展示其魅力,由此中国的烹饪技术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在西方,由于饮食原料的天然优势,限制了烹饪技术的发展。因此当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出现盛衰交替时,即中国科学技术由盛转衰,西方科学技术由不盛转盛时,中国的烹饪技术依然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孙中山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近代以后,当中西文明正面交锋以后,中国迅速处于落后的境地,吃败仗,割地赔款便是落后的直接反映。然而中国的饮食却大异其趣,登陆欧美,许多中国人到异帮谋生,多从事饮食行业。  中国烹饪术的发展主要是重其味,这主要是因为烹饪术的主旨是使食物可口,因此当饮食原料的品质大为提高后,传统的惯性依然在起作用。一些高档的饮食原料,如鱼类,也依然以味作为烹饪时的首选指标。中国人食鱼多红烧,这种烹饪方法固然好吃,但营养在烹饪过程中损失很多,而鱼含有大量的动物蛋白和脂肪,无须着意烹饪装点,吃进肚里是不困难的。西方的烹饪术的发展,则由于近代以来营养学的发展的缘故,主旨在重视其营养方面,食物被分解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等成份,烹饪过程是促使食物熟化并使营养物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的过程。如以鱼来说,西方人多清蒸,这样营养物质能在烹饪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地保存。  四、中西饮食原料种类多少的不同  中西饮食文化中食物种类也有着较大的差别。中国人的食谱极其广泛,西方人则相对少得多。  由于多方面的影响,诸如土地、气候、人口、动植物等,食物的缺乏一直是古代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一定数量的食物,相应地只能养活一定数量的人口,有限的食物要养活众多的人口,就必须以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如大灾之年,就得吃一些粗陋的食品以裹腹充饥、维持生命。中国是世界上灾荒发生最频繁的国度,历史上不乏灾荒肆虐,因此救荒著述特别多。由于粮食的缺乏,因此形成人口多粮食少的尖锐矛盾,而扩大食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许多不能食用的物品都被列为食谱之列,如明宗室朱 所著的《救荒本草》中,列有平常之不常吃的植物达数百种之多,有些无法直接食用的植物,便采用煮、蒸、晒等多种方法,以除去毒性或者增加适口性。有人统计发现,中国人的食用植物达六百种之多,是西方人的六倍。  西方人在古代,虽然也有粮食歉收,牲畜死亡,食物匮乏的时候,但依然在总的方面比中国人要丰盈得多,越是到了近代和现代,由于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的幅度低于粮食产量的增加的幅度,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因此无需扩大食物的种类,主要的食物固定在某几种作物和动物之上,食谱中饮食原料的种类远比中国人的要少。  中西饮食原料种类的不同还可从中国饮食无禁忌而西方人有禁忌这一区别上得到充分体现。中国人的饮食无禁忌,我们无所有食,无论飞禽走兽都 在可食之列。美国人不吃蜗牛,法国人不吃蝗虫,西方人认为动物内脏不洁,而不食。在西方,公园内到处是举手可捉的鸽子,他们并不杀而食之;而在中国,鸽在公园随处可见的景象是看不到的。这里的缘故一则可能中国的公园没有那么多食物供鸽子休食;二则鸽子知道在那里与陌生人相处不安全,故不愿自投罗网。  五、饮食在中西方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在中国,节日是饮食唱主角的时机,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自然吃在这里最为重视。许多人把能保留或能置办的最好的食物放在春节食用。其它的节日里,虽然不象春节那么重要,但也是以吃为重要内容的。  在社交活动中,许多事情在餐桌上办成。吃饭成为一种特殊的东西介入人际关系中,有些事情不好办,当请当事人吃上一顿美味后,吃人嘴短,事情往往迎刃而解。  中国人的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少不了要大吃一通,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虽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它的影响依然深远。越是不发达的地区,越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吃在其生活中的份量就显得越重。  饮食的等级还成为某些人炫耀身份的标志,许多人津津谈论着某些人吃了多少钱一顿的高档菜肴,许多人津津乐道自己饱餐了一顿丰盛而昂贵的饭菜。  在未解决温饱并向温饱过渡的社会里,吃喝是格外地被赋于它充饥、解渴以外的许多功能,我们不妨看看洋酒在中国的销售情况,可进一步地理解上述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一些千金一掷的有钱人追求贵族气派让驰骋世界的法国酒商们吃了一惊,酒商们在惊愕中马上制定了向中国倾销的战略。从1993年起,人均消费在世界排不上号的中国一跃而成为产自法国西南部科涅克的高档白兰地的头号市场,一年之内包括香港消耗了1600万瓶。人头马(中港)洋酒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康健认为,目前高档人头马白兰地在欧洲的销量占23.3%,美洲的销量只有11%,而在亚洲则有64.4%,其中绝大部分在中国。欧美人买得少,价格昂贵是主因之一。而在十年来,高档白兰地在中国从陌生到流行,销量增加了146%,在富有的中东是缓慢地增加,在西方则下跌了22%,而中国被认为是人头马的黄金宝地。  在西方,人们只是用嘴噙上一小口慢慢地品味,而在中国,则是开怀畅饮。  一些人由于迅速致富,其中有些人的财富不是通过辛勤劳动得来的,因此他们毫不吝啬地加以挥霍,这也许是白兰地能大量销往中国的缘故之一。另一方面,许多人借此显示身份也是主要原因,因此科涅克白兰地的老板们看准了这一点而把销售的重点放在中国。  在西方,人们生活中饮食占的位置远远没有在中国那么重要。在节日里,吃不是主要内容,社交活动中的礼物多是鲜花。婚礼中最重要的场面不是在大摆的宴席之上,而是恋人在教堂里举行的庄严幸福的婚礼之上。由于近代科学的发展,西方人把食物从营养学的角度分解为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碳水化合物等,把吃理解为给机器添加油料,因此吃的意义远远没在中国人那么重要,人们对吃的追求主要是着眼于营养和实惠,不必通过吃来显示身份,事实上也不能显示身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招待来自相对贫穷国度的来访者时,出奇地朴素和节俭使来访者十分吃惊。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招待客人时用嘴舔干了盘中的残羹剩菜,这些都透露出同一信息,即吃饭应讲求的是实惠和着眼于节俭,而不是以铺张浪费来显示排场或富裕。法国科涅克白兰地在欧洲发达地区也是许多人不敢奢望的高档消费品。  物质决定意识,一定的物质条件相应产生一定的社会观念。有人作过统计发现,在当今世界上招待国家级客人的国宴上发现。富国和穷国的奢华程度有着强烈反差。越是穷困的国度,国宴的奢华程度相对越高,越是富裕的国家,反而要相对节俭一些。这一反差很有意思,它透露出了吃在穷国人那里的地位和意义要比在富裕国度里重要得多。  在中国,由于长期的贫困,压抑了人们的物质享受。当某一些人一旦摆脱贫困后,往往就有一种加倍补偿以前亏空的欲望,而不是马上产生一种新的经济条件下的生活观念和态度,这就是文化惯性起作用的结果,或者说称作为文化滞后发展现象。在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度里,一旦有钱人出现后,难免会有精神乞丐现象产生,需要显示自己身份,而通过大吃大喝是比较常见的途径。他们没有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能把自己的思维以及生活观念迅速地调整到适当的位置,这可能是社会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必然现象。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大可不必为之沮丧,只要进行必要地消费引导,相信这一局面会迅速改观。  六、中西食品的营养学比较  以上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比较,下面就仅仅从营养学的角度揭示一下中西食品的某些不同,以中美两个国家的饮食习惯来进行比较颇能代表中西饮食的营养学方面的差异。关于这一点,美国营养学家赫尔曼教授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他发现中美两个民族的饮食习惯各有优点,其中中国饮食的十大优点是:(1)中国人每天进食的新鲜蔬菜要比美国人多。美国人每天摄入大量的蛋白质,但肠胃的功能因进食纤维素较少而受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肿瘤的可能性要多于中国人;(2)中国人多食粗粮,而美国人则偏爱精白粉,实际上粗粮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等物质,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而细粮中则相对缺乏;(3)中国人爱吃植物油,它可满足生理需要而少有副作用,美国人烹饪多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每天还摄入大量的黄油,因此心脏、高血脂患者多一些;(4)中国城乡居民多喜食豆制品,如豆浆、豆腐、豆腐脑等利于身体健康,美国人则往往"敬而远之";(5)中国人待客多以热茶,喝茶能降血脂,相反美国则大多喜欢喝咖啡,有可能提高血脂并刺激心脏;(6)中国人餐毕喜食瓜果,而美国人则往往添加一份甜食,瓜果比甜食自然有利于身体健康;(7)中国人大部分家庭习惯每天购入新鲜蔬菜,美国人则喜欢从超级市场一次性大量购回食品,然后每天食用冷冻食品,美国人食用的含各种不利于健康的添加剂的数量比中国人要多数倍;(8)中国人席间多相互说些吉祥话语,菜名也多有吉利色彩,餐毕相互畅叙,心情愉快,心弦放松;(9)中国人用筷时需活动数十条肌肉和十几个关节,可称这为"健身活动";(10)中国人用餐中多加些葱、姜、蒜、醋、辣椒,有利于消化。美国人的饮食习惯也有几大优点,它们分别是:(1)美国人食品中放盐的量是中国人的一半或更少,盐的摄入过多是中老年心血管、肾脏疾病的祸首;(2)美国人做菜所用油比中国人少;(3)美国人的分餐制要比中国人大锅饭要卫生;(4)美国人不吃动物内脏,如肝、肾,这些物品含 有较高的胆固醇;(5)美国人不常用大火炝锅,厨房通风条件好,避免吸入大量易于致癌的物质;(6)美国人喜一日多餐,这比中国人一日三餐制要科学些;(7)美国人喜清蒸食品,而中国人则偏爱热炒或红烧,相对来说中国人的烹饪习惯使营养物质破坏较多;(8)美国人不喜欢暴饮暴食,一旦有饱感则停止进食,而中国人则时常饥饱不均,对健康危害较大。赫尔曼教授认为总的来说中美饮食习惯各有优点,宜相互取长补短才有利于健康。  七、中西方对饮食营养的认识的区别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西方人把吃仅仅理解为给机器添加油料,尤其近代以来生物化学的发展,人们了解了食物进入人体以后如何对人体生理生化活动产生影响的全过程,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起的作用,吃在他们看来仅仅是添加人体所需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过程。由此他们借助于营养学知识把食物分为几大类,如肉类、蔬菜、碳水化合物、粮食等。由于西方国家畜牧业的发达,畜牧生产能提供大量的肉、奶、蛋这种较高级的畜产品,而肉、奶、蛋这些产品的营养价值从营养学的角度要比粮食、蔬菜高许多,因此西方人饮食中以肉奶蛋为大宗,粮食和蔬菜占有较少的份额。由于食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其中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含量的多少,因此牛肉的营养价值就比鸡肉要高,美国人稍有经济基础的人多弃鸡肉而重牛肉,肉类中牛排是首选。这一点上与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大不同,中国人多重鸡肉,除了因为鸡肉相对牛肉便宜很多外,认为鸡肉有滋补之效用是其主因。  中国人对食物的优劣认识更多不是从营养的角度得出,而是从"味道如何"中得来,食品的优劣不是因其中是否富含营养物质,而是是否"味道不错"。虽然我们肉、奶、蛋比其它食品好,但这一结论多从肉、奶、蛋可口并禁饱且来之不易这些体验中得来的。中国人对食物优劣评价与西方人不同的另一原因是因为中国人有"药食同源"的认识,由此中国人的食补意识得到充分展现。食疗食补观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列有许多食品的医用价值。中国人的食疗食补观念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因此因食补的缘故而对某些食物的优劣作出错误的判断之事比比皆是。如我们中间许多人看重鸡肉而不看重牛肉,看重飞禽而轻走兽,重走兽而轻家畜,"宁食飞禽四两,不食走兽一斤",重生猛而轻温顺的家养动物。有一句俗语叫"赖蛤瘼想吃天鹅肉",无形中把天鹅肉拔高到一个特别的档次,因此也就有人将玉渊潭中天鹅偷偷击毙的事件发生,这里肇事者想吃一下天鹅肉的欲望是驱使他以身试法的主要原因。广东粤菜以生猛海鲜而独树一帜,这一点正合中国人认为生猛的动物具有食补功能的心态,因此以生猛为招牌的广东酒家饭馆风行全国,生意十分红火。中国人餐桌上的名食如海参、燕窝、鱼翅、熊掌,在外国人看来一钱不值,从营养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四种食品实在是没有什么营养可言,与肉类不在一个档次上,但是中国人却十分看重,奉为佳肴,这令外国人十分不解。在某种意义上讲,说其追求误入歧途实不为过。中国人对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情有独钟与中国人食补的观念关系至深。最近又有一件新鲜事物,那就是饲养鸵鸟而获取肉食。据说每斤鸵鸟肉之价格远远高于一般肉类,并且其饲养前途十分诱人。这其中除了人们的猎奇心态以外,食补食疗意识可能是其中原因之一。此外,我们前面曾提到的驯鸽的问题,在西方人那里鸽肉和鸡肉相比,没有多大区别。而在中国人那里,则两者迥然有别,因此中国的驯鸽得时时提防陌生人杀而食之而作为补品。  八、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及前景  由于饮食在西方只是视作给机器添加原料,所以在那里,方便快捷的快餐大为盛行,如肯得鸡、麦当劳、汉堡包,这主要是为了适应那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类洋快餐食用方便、卫生、营养丰富、味道可口的特征使得能被众多的人们接受,尤其是年轻人。随着中国改革步伐的加快,诸如麦当劳、肯德鸡、比萨饼、加州牛肉面等洋快餐纷纷引入中国,在这个传统的饮食王国里大显身手,并占有相当的份额,这使得许多人大惑不解。粗粗一看似乎难以理解,细细分析我们就会很容易发现其中的缘故。这里除了一部分人带着好奇心态欣赏异国情调,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在其中作祟外,主要原因是洋快餐方便,快捷而富于营养,适合于许多年轻人的生活节奏。虽然价格相对高一些,但是对许多出手大方的年轻人来说可以接受。当然其中包括许多中老年人偶一尝之,目的是了解一下洋快餐是什么味道,待他们食后,多认国这些洋快餐在味道上没有什么特殊的,且有"古已有之"之叹。  从洋快餐进入中国市场来看,它已经给中国这个传统饮食王国的饮食文化构成冲击,如何应付这种冲击,将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面临的课题之一。  中国的主流饮食仅仅适合于人们慢吞细嚼,对于快节奏的当代生活方式就显得不适合了。虽然中国也有可供开发的的快餐种类,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大的动作来迎接这一挑战,上海的荣华鸡快餐虽然已成气候,但是其影响远过不能和上述的肯德鸡、麦当劳的广告攻势相抗衡。  中国的饮食行业要认真加以总结,在食品的营养、节奏、方便卫生等方面下功夫,使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再造辉煌,老树着新花。

西方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别,主要是西方饮食文化,喜欢吃生冷的物品,中国饮食喜欢吃热的很少生冷

中国饮食较为自然,西方饮食则多为工业产品。西方饮食常被称作工业食品。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我当时的态度让人的

1、饮食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英国人一般较喜爱的烹饪方式有:烩、烧烤、煎和油炸。对肉类、海鲜、野味的烹调均有独到的方式;对牛肉类有特别的偏好,如烧烤牛肉(ROASTED BEEF),在食用时不仅附上时令的蔬菜、烤土豆,还会在牛排上加少许芥末酱;在佐料的使用上喜好奶油及酒类;在香料上喜好肉寇、肉桂等新鲜香料。2、节日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英国的除夕夜,人们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3、语言中国,在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 满两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他53个少数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英国名义上没有官方语,实际上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英格兰以外地区有其他官方语言,例如威尔士北部还使用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部分地区仍使用盖尔语。世界各地移民到英国的人也讲自己的家乡语言,如孟加拉语、汉语、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英国是印度以外印地语使用者最多的地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百度百科-英国

英国的国民特性与其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英国的经济发展较早,在大部分外国人的眼里,英国人"自命清高"和"难于接近"。但是,事实上,也并非完全如此,他们之间善于互相理解,能体谅别人。无论办什么事情,总是尽可能不留坏印象,绅士风度,处处可见。他们懂得如何造就一个协调的环境,让大家和谐而愉快地生活。职业感强烈,是英国人的另一大特性。选择了一种职业,就一定要让自己的业务精益求精。商务交往中,他们重交情,不刻意追求物质,不掂斤拨两,一副大家的作风。对商务谈判,他们往往不做充分的准备,细节之处不加注意,显得有些松松垮垮。但英国商人很和善、友好,易于相处。因此,遇到问题也易于解决。他们好交际,善应变,有很好的灵活性,对建设性的意见反映积极。在英国,"外表决定一切",与英国人交往要尽量避免感情外露。受到款待一定要致谢,事后致函表示谢意,更能引起注意,赠送小礼品能增加友谊。在英国经商,必须属守信用,答应过的事情,必须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地完成。英国的礼俗丰富多彩,彼此第一次认识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不像东欧人那样常常拥抱。随便拍打客人被认为是非礼的行为,即使在公务完结之后也如此。英国人有些禁忌须注意,如他们从不从梯子下走过,在屋里不撑伞,从不把鞋子放在桌子上,和人像做装潢等。英国人注意服装,穿着要因时而异。他们往往以貌取人,仪容态度尤须注意。英国人讲究穿戴,只要一出家门,就得衣冠楚楚。虽然英国人已无昔日的雄风,可是自负心特别强。中、上层的人士由于地着舒适的生活,因此,养成了一种传统的"绅士"、"淑女"风度。但他们守旧,一般都热衷于墨守成规,矜持庄重。一般家庭喜爱以前几代传下来的旧家俱、旧摆设、旧钟表而炫耀于人。首都伦敦有许多"百年老店",而且越是著名的商店,越对原有的式样或布置保持得越完整。汽车发动机虽然换上新型号的了,但车型还要尽量保持过去的老样子。伦敦有两家邮局,一年365天昼夜营业,从不休息,据说这是遵循英国的古老传统而保留下来的。英国人性格孤僻,生活刻板,办事认真,对外界事情不感兴趣,往往寡言少语,对新鲜事物持谨慎态度,具有独特的冷静的幽默。他们保守、冷漠,感情轻意不外露,即便有很伤心的事,也常常不表现出来。他们很少发脾气,能忍耐,不愿意与别人作无谓的争论。英国人做事很有耐心,任何情况之下,他们绝不面露焦急之色。英国人待人彬彬有礼,讲话十分客气,"谢谢"、"请"字不离口。对英国人讲话也要客气,不论他们是服务员还是司机,都要以礼相待,请他办事时说话要委婉,不要使人感到有命令的口吻,否则,可能会使你遭到冷遇。英国人对于妇女是比较尊重的,在英国,"女士优先"的社会风气很浓。如走路时,要让女士先进。乘电梯让妇女先进。乘公共汽车、电车时,要让女子先上。斟酒要给女宾或女主人先斟。在街头行走,男的应走外侧,以免发生危险时,保护妇女免受伤害。丈夫通常要偕同妻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而且总是习惯先将妻子介绍给贵宾认识。按英国商务礼俗,随时宜穿三件套式西装,打传统保守式的领带,但是勿打条纹领带,因为英国人会联想到那是旧"军团"或老学校的制服领带。英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拜会或洽谈生意,访前必须预先约会,准时很重要,最好提前几分钟到达为好。他们相处之道是严守时间,遵守诺言。英国名民族还是遵循传统的习惯,宜避免老用"English"一字来表示"英国的".如遇到两个商人,一个是苏格兰人或威尔士人,你说他是"英国人",那么,他会纠正你说,他是"苏格兰人"或"威尔士?quot;,宜用"British"一字。谈生意态度须保守,谨慎。初次见面或在特殊场合,或者是表示赞同与祝贺时,才相互握手。在英国,不流行邀对方早餐谈生意。一般说来,他们的午餐比较简单,对晚餐比较重视,视为正餐。因此,重大的宴请活动,大家都放在晚餐时进行。去英国人家里作客,最好带点价值较低的礼品,因为花费不多就不会有行贿之嫌。礼品一般有:高级巧克力、名酒、鲜花,特别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他们格外欣赏。而对有客人公司标记的纪念品不感兴趣。在英国,服饰、香皂之类的物品未免太涉及到个人的私生活,故帮一般不用来送人.菊花在任何欧洲国家都只用于万圣节或葬礼,一般不宜送人。白色的百合花在英国象征死亡,也不宜送人。其他的花都可送人。盆栽植物一般是宴会后派人送去。若请你到人家里作客,需要注意,如果是一种社交场合,不是公事,早到是不礼貌的,女主人要为你做准备,你去早了,她还没有准备好,会使她难堪。最好是晚到10分钟。在接受礼品方面,英国人和我国的习惯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常常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无论礼品价值如何,或是否有用,主人都会给以热情的赞扬表示谢意。苏格兰威士忌是很通行的礼品,烈性威士忌则不然。英国商人一般不喜欢邀请至家中饮宴,聚会大都在酒店、饭店进行。英国人的饮宴,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俭朴为主。他们讨厌浪费的人。比如说,要泡茶请客,如果来客中有三位,一定只烧三份的水。英国对饮茶十分讲究,各阶层的人都喜欢饮茶,尤其是妇女嗜茶成癖.英国人还有饮下午茶的习惯,即在下午3—4点钟的时候,放下手中的工作,喝一杯红茶,有时也吃块点心,休息一刻钟,称为"茶休"。主人常邀请你共同喝下午茶,遇到这种情况,大可不必推却。在正式的宴会上,一般不准吸烟。进餐吸烟,被视为失礼。在英国,邀请对方午餐、晚餐、到酒吧喝酒或观看戏剧、芭蕾舞等,会被当作送礼的等价。主人提供的饮品,客人饮量以不超过3杯为宜,如果感到喝够了,可以将空杯迅速地转动一下,然后交给主人,这表示喝够了,多谢的意思。酒馆开门时间一般是上午11时至下午3时,下午5时半到晚上11时。酒馆里渴酒的人一般比较多,高峰时,后来的客人没有座位,就买零酒随便站着喝。英国商人对建设性意见反应积极。衣着讲究,好讲派头,出席宴会或晚会时,习惯穿黑色礼服,衣裤须烫得笔挺。访问英国注意他们一些忌讳:忌谈个人私事、家事、婚丧、年龄、职业、收入、宗教问题。由于宗教的原因,他们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认为这是个不吉祥的数字。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13"这个数字,用餐时,不准13人同桌,如果13日又是星期五的话,则认为这是双倍的不吉利。不能手背朝外,用手指表示"二",这种"V”形手势,是蔑视别人的一种敌意做法。上街走路,千万注意交通安全,所有车辆都靠左行驶。商务活动在2~6月、9月中至11月最宜。圣诞节及复活节前后两周最好勿去。英国有银行春假(圣灵降临)节,在6月(第一个周末);银行暑假节,8月(最后一个周末)。饮水均安全。英国免费医疗,即便是临时来英国的外国人有急病,也不例外。http://iask.sina.com.cn/b/13332.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礼仪习俗  一、见面:  英国人彼此第一次相识时,一般都要握手。除了热恋中的男女,步行时一般人都不手拉手。英国人不喜欢别人干扰他们的个人生活。 当你去访问一个英国人时,得先在门口敲门,一直等到他说“请进”,才能进去。先生们进屋脱帽,而女士们则不必在室内脱帽。  二、送礼和给小费:  在英国,仅限于给侍者和出租车司机小费,在饭钱和车费之外多付1/10或1/8的钱。旅店的侍从或铁路搬运工为你服务之后,您也要付少量小费。  三、喜丧礼仪  ①、英格兰人的婚俗丰富多采,从求婚到度蜜月均按自已的传统方式进行。在英格兰北部约克市求婚方式颇为奇特,继承了古代民间遗风,女孩子成熟以后,需要出嫁了,便穿上不同颜色的紧身服饰,向男性示意。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意思,恰恰和交通信号灯一致。绿色的表示:"来吧!我愿意恋爱,大胆地追求吧!"黄色表示:"机遇是有的,如果合我的意还是有成功的机会。"红色表示:"目前我还不想谈情说爱,不要追求我。"勇敢的小伙子会根据对方的服色,根据自已的选择去大胆地追求,决不会被扣上行为不端的帽子。一旦双方确立了恋爱关系,男方要送给女方订婚戒指并举行仪式。这种习俗遍及整个英国。结婚或定婚戒指是许多民族的传统习俗,英格兰人在教堂里举行婚礼仪式时,新郎给新娘戴戒指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甚至认为不戴戒指的婚姻是无效的。当神父询问一对新人是否愿意做对方的妻子或丈夫、能否相互尊重、白头偕老后,新郎给新娘的无名指上戴上一枚戒指。它象征着丈夫对妻子的纯真爱情,同时妻子也表示接受并忠实于这种爱情。  ②、戴戒指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中国,它不仅作为一种信物也是一种装饰品。婚姻戒指最初并不镶嵌钻石、翡翠以及红蓝宝石等饰物,纯洁的圆形象征着由婚姻联袂在一起的两个人的团圆。在一些民族中象征着一种魔力,保佑夫妇幸福长寿,同时,施予者表示对接受者的信任,接受者表示对施予者的忠诚。  金戒指象征爱情的纯真,银戒指意味情感温柔。英国人同西方各国一样,定婚戒指是金制的而不镶嵌任何宝石,结婚戒指应加装饰物,至于戒指的质量则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定婚、结婚戒指可戴在同一无名指上,也可以由结婚戒指取代定婚戒指。  英国在16世纪时,结婚戒指的内侧经常刻是家族的图案或箴言,诸如"上帝使我成为某某的妻子,"某位主教的妻子的戒指上刻上一只手、一颗心、一顶主教冠和一个骷髅,铭文是:"前三个我赐予你,第四个使我超脱。"今天戒指上的铭文大多只刻上新郎和新娘名字的开头字母。  ③、英国人结婚要穿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花束。总之,英国人崇尚白色,它象征爱情纯洁、吉祥如意。而戴头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品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罗马时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以示区别。中世纪以后,宫廷贵族之中出现了用珍珠装饰的花冠。尔后,发展成为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并遍及欧洲各地。  举行婚礼时,身穿白纱礼服,头披白纱的新娘挽住父亲的手臂,由女宾相伴,在婚礼进行曲中步入教堂。着礼服的新郎在男宾陪同下站在圣坛等待新娘。 英国人家中有人去世,往往在报上登一则小启事,亲友见启事后前去参加葬礼,以表对死者的敬意和对其家属的问候。  ④、一旦举行完婚,新郎新娘从教堂里出来的时候,人们要向新人祝贺,这种祝贺不是亲吻、拥抱和握手,而是向他们撒五彩缤纷的纸屑。撒纸屑的习俗起源于撒麦粒。1491年英国国王亨利七世携王后到布里斯托尔旅行。旅行途中,被一位面包师的妻子看到,于是她从窗子里向他们撒麦粒,并高呼:"欢迎你们,陛下!祝你们幸福、长寿。"这成为一段佳话,到16世纪时,这一习俗已广为流传,人们向新郎、新娘撒麦粒,有时还染各种颜色。麦粒象征着丰收和生活富裕,同时也祝贺新婚夫妇幸福长寿,子孙满堂。  ⑤、度蜜月也是英国各地青年结婚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把积蓄下来的钱用于旅游,而结婚后去旅游便称作度蜜月。这原是古代的习俗,在新婚之时一定要饮用一种用蜂蜜特制的饮料,用来象征家庭美满、爱情甜蜜和生活幸福。而这种饮料从结婚开始要喝30天,因此就把新婚第一个月称作蜜月了。  ⑥、在英国对于结婚纪念日十分重视,每年都要庆祝并有不同的称谓。第一年是纸婚,第二年是棉婚,第三年为皮革婚,第四年为毅婚,第五年称木婚,第六年称铁婚,第七年叫铜婚,第八年叫陶器婚,第九年为柳婚,第十年是锡婚,以后是钢婚、绕仁婚、花边婚、象牙婚、水晶婚。从第十五年以后,每五年各有一个称谓,依次为搪瓷婚、银婚(第二十五年是个大典)、珠婚、珊瑚婚、红宝石婚、蓝宝石婚、金婚(五十年是第二大典)、翡翠婚、钻石婚。这最后一个是第三大庆典,但很少有人能够庆祝这个庆典。

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发张的因素:1、最重要的自然是气候因素,其后是不同的生存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不同的饮食材料。气候对人们主食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南稻北麦”上。在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春雨、梅雨雨量丰富,因而降水丰富,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这里气候的主要特点,同时,这里的河湖众多,灌溉条件良好,而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因而秦岭、淮河以南非常适合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 所以, 南方历史上一直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食, 例如米饭、米糕、米团等等。而秦岭、 淮河以北的北方的绝大部分地区是湿润、 半湿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在 4 00- 800 毫米之间,河流湖泊较少,耕地多为旱地,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因此历史上的一直种植耐旱、早熟的小麦, 人们也主要以面粉制品如面条、馒头、饺子、大饼等为食。中国人这种食性常常是一辈子也难改变。在降水更少的内蒙古、 西北地区和夏季很冷的青藏高原上,或因干旱,或因寒冷, 那里已不能生长庄稼、树木,只能长草,当地人们主要以放牧牛羊为生,因而便以牛羊肉和奶为主食。其次,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当时北方广泛种植的是耐旱、 耐寒又富有营养的谷子, 小米是广大老百姓, 尤其是晋北、晋东南人们的主食。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社”是土神,“稷”就是小米。可见小米十分适应当时北方的气候。正如 “ 诗经 ”上所说, 庄稼乃 “生之者地也, 养之者天也”,其中的“天”就是指气象条件。至今, 小米仍然是这里人们的主食。再有,在我国四川、湖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当地居民都喜欢吃辣椒,民间素有“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是因为这些地区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吃辣椒又有祛风去湿,散寒健胃之效。四川人喜欢的麻辣面(胡椒面) 也有同样功效。常常一碗面, 一头汗, 感冒便好了。在一些高山气象站, 例如山西五台山顶,海拔 2896 米, 那里夏季常要生火炉、盖棉被,7月平均气温只有9摄氏度,气候阴湿。那里的气象员没有四川人, 但也大多吃辣椒, 其中驱寒抗风湿就是主要原因。最后,不同气候区中的主要食物固然有很大差异, 但同一气候区中冬夏食物也可有很大不同。这主要在温带, 特别是堪称世界上最冬冷夏热的我国。冬季中,人们热量消耗很大, 因此食欲好, 这时人们多吃高蛋白动物型食物,特别是热性的羊肉、狗肉,中老年人还常用药物进补。吃法多用火锅。北方人用火锅涮羊肉, 边放边吃; 南方火锅主要起煮熟和保温作用。除了火锅外,云南“过桥米线”(米粉做的粉丝)和西安的“羊肉泡馍”中也有民间有效的保温办法, 即汤上都有一层厚厚的油。油蒸发较慢,蒸发耗油量小。古代亦因瓜著名,因而得名瓜州。而从这里我们也看到,地域气候因素对蔬菜,糖料作物对饮食文化的广泛影响。2、除去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点也不小于其他因素。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的形成也不完全是中国人民的创造,在这里面其他国家与民族也给我们注入了很多样的元素。那首先让我们看看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就近期的晚清时期西方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围开设了租界,扩犬丁活动区域。租界的纷纷设立也增加了中国人接触西方饮食文化的机会。比如上海换约后,新北门外“原系荒野,一望苍茫;自西人至此,遍造楼房,迩来余年,屋瓦鳞鳞,儿无隙地。土人名其地日‘夷场”’。国内的一小部分人正是通过“夷场”上的洋馆了解到-些西方的饮食文化,形成最初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的基础。比如1866年张德彝出访法国时,发现那里的厨房形制,与“华地洋馆无异”。值得一提的是教会为来华的传教士及西方人培训西餐厨务人员,1866年在上海出版了《造洋书》,随着再版,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该书逐渐流传到教会之外,对扩大西餐在中国的影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那些和洋人们打交道的涉外人员,包括外交官、兴办和翻译,逐渐了解并熟悉丫西方饮食文化。他们是西方饮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者。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断扩大,维新风气的渐人人心,中国官场也逐渐把吃西餐作为一种时尚。其中一些广东籍的涉外人员在西餐与中国官场之间超着沟通桥梁的作用。3、政治因素来看饮食文化与社会政治互相渗透习染,结缘相关,是从国家政治形态萌生开始的。在中国古代,这一现象出现于父系社会末期的尧、舜、禹时代。史载尧、舜、禹时期,以国家权力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也初具雏形,各种政治形态观念如王权、封国、治民、职官及尊卑贵贱等政治伦理意识都开始在这一时期萌生出现。而此类政治意识形态观念一经产生,必然要作用于既有的社会文化领域,产生于非政治社会时期的饮食文化,由此不可避免地要被打上政治社会的时代烙印。4、说到饮食文化发展的社会因素,宗教因素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作为一个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宗教教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吸纳过多种来源于异国他邦的宗教。在它们当中,尤以来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佛教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辨、人生理想、伦理道德、艺术形式,就连人们日常生活中一天也离不开的饮食,也留下了佛教信仰的深深印迹。事实上,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上,成熟宗教的出现,无不给予该民族的社会生活以极为巨大的影响。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由佛教信仰而产生的食俗,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制作的素菜、素食、素席都闻名于世。这些素馔以用料与烹制考究,做工精细,菜肴的色泽、香气、味道、形独特和别具风味,深受民众的喜爱和赞赏。所以有人形容佛教饮食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园地中,一朵常开不凋的素洁小花。 谈到佛教寺院中的饮食生活,人们都会联想到素菜。素菜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一大流派,悠久的历史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文化发展最基础的因素——经济发展。纵观全球,放眼中国,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务劳动社会化越来越深化,当今人们的饮食生活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运行模式:现代餐饮业以餐饮产品为桥梁将餐饮企业和餐饮消费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饮食文化运行机体。饮食文化在餐饮大众层面的折射所形成的现象.表现在吃什么、怎么吃、吃的目的、吃的效果、吃的观念、吃的情趣及吃的礼仪等等,它既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餐饮消费者的需求的表现形式。饮食文化在餐饮企业层面的折射所形成的现象。在表层要素表现为餐饮品牌名称、菜点等在深层要素表现为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哲学等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它是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餐饮企业的经营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对餐饮消费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在经济实力、业务能力等各方面因素,选择经营业务的范围进行经营运作。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是受到气候地理环境、生产力条件、人口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无论南北总体上都表现以谷物为主的饮食结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1.地理2.经济3.历史4.气候5.人口

自然地理因素 经济发展因素

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