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同轴度、平面度、平行度(调头、二次装夹产生的误差)垂直度(机床本身和调头、二次装夹产生的误差) 基本尺寸误差(机床本身的精度还有操作是产生的误差)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带计算器、铅笔、直尺、橡皮擦、机械制造工艺学书、;一、实验目的;1.掌握绘制工件尺寸实际分布图——直方图的方法,;二、实验要求;1.实验前要复习“加工误差统计分析”一节的内容;试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根据图分析影响加工误差的因素;判断工艺是否稳定;;的途径;三、实验设备;试件:小轴100件量仪:千分尺;四、实验原理和方法;在无心磨床上连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带计算器、铅笔、直尺、橡皮擦、机械制造工艺学书、方格纸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绘制工件尺寸实际分布图——直方图的方法,并能根据分布图分析加工误差的性质,计算工序能力系数,能提出工艺改进的措施; 2. 掌握绘制点图(平均尺寸——极差质量控制图)的方法,能根据点图分析工艺过程的稳定性。二、实验要求1. 实验前要复习“加工误差统计分析”一节的内容。 2. 通过实验绘制“实际分布图”和“”控制图。 3. 根据实际分布图分析影响加工误差的因素,推算该工序加工的产品合格率与废品率;试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 4.根据图分析影响加工误差的因素;判断工艺是否稳定;试提出解决上诉问题的途径。三、实验设备试件:小轴100件 量仪:千分尺四、实验原理和方法在无心磨床上连续加工一批试件(约100件),按加工顺序测量每件尺寸。做出实际分布图以及控制图。在机械加工中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加工误差(或其他质量指标)进行分析,是进行过程控制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加工误差的统计特性,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作出分布图和点图,据此对加工误差的性质、工序能力及工艺稳定性等进行识别和判断,进而对加工误差作出综合分析。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机械制造工艺学(machinery technology)是研究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工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规律的一门科学。机械制造的工艺过程一般包括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机器的装配工艺过程。目前,机械制造工艺学主要包括机械加工工艺(冷加工)、机械装配工艺和机床夹具设计三部分内容。详细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机床夹具设计原理、机械加工精度、加工表面质量、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机器装配工艺基础、机械设计工艺基础、现代制造技术及数控加工工艺等部分。

第1次课(绪论 、第一章 加工精度分析 1.1、加工精度概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工艺规程的编制,对工艺问题能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措施。2、掌握零件加工和机器装配结构工艺性的原则,设计的产品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3、掌握保证机器装配精度的方法。4、掌握机床夹具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具有设计机床夹具的初步能力。5、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提出保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的工艺途径。二、教学内容纲要1.绪论(机械制造工艺的概念、学习的目的、特点、内容、发展方向)2、加工精度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相互位置精度,各种精度的获得方法三、重点、难点各种加工精度的获得方法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讲授本绪论课程内容。五、时间分配(2学时)本次课共两学时,其中绪论占一学时六、布置思考题1.了解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针对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现状,指出我国机械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3.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方略来改变这种现状,使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处于世界的前列?4.尺寸精度、形状精度、相互位置精度相比较,那种要求更高些? 第二次课(第一章、加工精度1.2、几何及原理误差、1.3受力变形)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明白在机械制造当中存在的构件受力变形的实际问题,在以后的机械制造分析中能够从力学受力变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二、教学内容纲要1、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及原理误差2.工艺系统的刚度3.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4.机床刚度的测定,接触刚度,5.减少受力变形的措施;三、重点、难点1.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及原理误差2.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五、时间分配(3学时)1.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及原理误差(25分)2.工艺系统的刚度及测定(45分)3.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35分)4.接触刚度,减少受力变形的措施;(30分)六、布置思考题1.查阅相关的资料,思考和比较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在工作的时候,哪个系统受力的影响更大些?2.几何误差与原理误差的区别?以车床为例说明机床的几何误差对零件的加工精度有何影响? 第3次课(第一章、加工精度 1.4受热变形1.5内应力变形)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能够系统地掌握工艺系统的热变形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同时能够熟练的掌握误差测量及起计算.二、教学内容纲要1、.工艺系统的热变形:(1)工艺系统的热源,(2)工艺系统的温升及其计算公式,(3)机床的热变形对工件的影响,(4)工件遇刀具的热变形,(5)工艺系统热变形的对策;2、.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三、重点、难点.工艺系统的热变形: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2学时)1、.工艺系统的热变形:(45)2、.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45)六、布置思考题1. 自己将误差的内型总结和归纳.2.试举例说明在加工过程中,工艺系统受热变形会对零件的加工精度产生怎样的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克服这些影响? 第4次课(第一章、加工精度 1.6测量误差1.7误差分析 1.8提高措施)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二、教学内容纲要1、.测量误差;2.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法:(1)加工误差的性质,(2)分布曲线分析法,(3)点图分析法;3.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三、重点、难点1、.测量误差;2、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3学时)1、.测量误差;(45)2.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法:(60)(1)加工误差的性质,(2)分布曲线分析法,(3)点图分析法;3.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30)六、布置课后思考:1. 本章重点讲述了加工精度影响的原理和具体计算方法以及保证高的加工精度和质量的具体方法,应重点掌握此方法,并提前预习下章“表面质量”. 第5次课(第二章表面质量2.1表面质量含义)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解掌握各原理的基本模式概念和特征,能举例说明各原理;2.通过实际问题的讲解,使学生形成对机械制造表棉质量和粗糙度的个体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二、教学内容纲要1.表面质量的含义以及对零件使用的影响:;三、重点、难点1.刀具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2.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原则、讲解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五、时间分配(2学时)表面质量的含义以及对零件使用的影响;六、布置思考题1.查找相关的资料并思考高精表面质量在现在的高科技行业当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2.机器零件的表面质量包括哪几个方面内容?为什么说零件的表面质量与加工精度对保证机器的工作性能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第6次课(第二章表面质量2.2粗糙度影响因素2.3物理机械性能)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能够对机械的相关性能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二、教学内容纲要1.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刀具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2)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2.表面加工硬化:三、重点、难点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刀具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2)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3学时)1.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刀具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50)(2)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50)2.表面加工硬化:(35)六、布置思考题1. 课后复习这一堂课的重点内容,下堂课提问.2.影响切削表面粗糙度的因素有哪些? 第7次课(第二章表面质量2.4机械加工振动2.5提高表面质量)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解掌握机械加工振动的具体概念和分类;2.熟练掌握提高表面质量的具体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1.受迫振动,2.自激振动;3.提高表面质量的方法三、重点、难点1.提高表面质量的方法2.自激振动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2学时)1.受迫振动,(30)2.自激振动;(30)3.提高表面质量的方法(30)六、布置思考题1.预习第三章:工艺规程制定.2.何为强迫振动?它与自由振动有何区别?减少强迫振动的基本途径哟哪些?3.何谓自激振动?它与强迫振动有何区别?目前关于自激振动的学说有哪些?其要点是什么?通过哪些措施可以抑制自激振动? 第8次课(第三章、工艺规程制定3.1 基本概念 3.2制订步骤)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练掌握工艺规程的概念;2.使学生在设计中能应用工艺规程的步骤和方法;二、教学内容纲要1、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2、工艺规程的制定步骤三、重点、难点1、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2、工艺规程的制定步骤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3学时)1、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45)2、工艺规程的制定步骤(90)六、布置思考题1.什么是机械加工的工艺过程,工艺规程?工艺规程在生产中起什么作用?2. .熟练掌握工艺规程的概念和步骤,为机械工艺规程的设计作准备3.制订工艺规程时,为什么要划分加工阶段?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划分或不严格划分加工阶段? 第9次课(第三章、工艺规程制定3.3 毛坯选择3.4基准选择)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各种新机械名词的概念;2能熟练掌握基准的选择和路线的拟定二、教学内容纲要1、毛坯选择2、基准选择三、重点、难点1、基准选择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2学时)1、毛坯选择(30)2、基准选择(60)六、布置思考题1.熟悉课堂所讲的内容,选择一个具体的实物分析和研究。2.什么是工序、工步、安装、工位? 第10次课(第三章、工艺规程制定3.5路线拟定3.6工序内容3.7经济分析)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能熟悉工序的具体内容,能进行具体的经济分析二、教学内容纲要1、路线拟定2.工序内容3.经济分析三、重点、难点1、路线拟定2.工序内容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3学时)1、路线拟定(60)2.工序内容(50)3.经济分析(25)六、布置思考题1.查找图书馆关于经济分析的具体书籍,扩展经济分析的能力和认识. 2.什么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艺措施有哪些?3.什么是时间定额、单件时间?

还有同轴度、平面度、平行度(调头、二次装夹产生的误差)垂直度(机床本身和调头、二次装夹产生的误差)基本尺寸误差(机床本身的精度还有操作是产生的误差)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加工轴类零件容易产生腰鼓肚(中间大,两头小,加工细长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大小头(锥度,车床主轴与尾座顶尖不同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尺寸大小,跳动。圆度,圆柱度。

除了楼上说的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椭圆和震刀

1、马鞍状2、半精加工、精加工3、工艺系统的刚度是指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等于机床、夹具、刀具及工件刚度的倒数之和的倒数。4、正态分布曲线法、控制图法5、基准统一、互为基准 就回答5个吧,其实都不难,制造书上有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求高手 就像第一题 万能磨顶住中心孔 1是为了不用找正 2是因为在磨外圆时能全面接触工件 3是防止变形 防止松活后工件产生弯曲与椭圆 和尺寸的误差 可是这个狗屁填空太理论化了吧 没法填 没那专业术语

这些题涉及的范围包括了车工 焊工还有铸造.估计全会的人还真不好找.我干了几年车床了看你这些专业的理论问题也只能答得上没几个

实在太难!

这个,实在是不会啊

第1次课(绪论 、第一章 加工精度分析 1.1、加工精度概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工艺规程的编制,对工艺问题能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措施。2、掌握零件加工和机器装配结构工艺性的原则,设计的产品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3、掌握保证机器装配精度的方法。4、掌握机床夹具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具有设计机床夹具的初步能力。5、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提出保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的工艺途径。二、教学内容纲要1.绪论(机械制造工艺的概念、学习的目的、特点、内容、发展方向)2、加工精度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相互位置精度,各种精度的获得方法三、重点、难点各种加工精度的获得方法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讲授本绪论课程内容。五、时间分配(2学时)本次课共两学时,其中绪论占一学时六、布置思考题1.了解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针对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现状,指出我国机械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3.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方略来改变这种现状,使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处于世界的前列?4.尺寸精度、形状精度、相互位置精度相比较,那种要求更高些?第二次课(第一章、加工精度1.2、几何及原理误差、1.3受力变形)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明白在机械制造当中存在的构件受力变形的实际问题,在以后的机械制造分析中能够从力学受力变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二、教学内容纲要1、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及原理误差2.工艺系统的刚度3.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4.机床刚度的测定,接触刚度,5.减少受力变形的措施;三、重点、难点1.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及原理误差2.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五、时间分配(3学时)1.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及原理误差(25分)2.工艺系统的刚度及测定(45分)3.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35分)4.接触刚度,减少受力变形的措施;(30分)六、布置思考题1.查阅相关的资料,思考和比较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在工作的时候,哪个系统受力的影响更大些?2.几何误差与原理误差的区别?以车床为例说明机床的几何误差对零件的加工精度有何影响?第3次课(第一章、加工精度 1.4受热变形1.5内应力变形)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能够系统地掌握工艺系统的热变形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同时能够熟练的掌握误差测量及起计算.二、教学内容纲要1、.工艺系统的热变形:(1)工艺系统的热源,(2)工艺系统的温升及其计算公式,(3)机床的热变形对工件的影响,(4)工件遇刀具的热变形,(5)工艺系统热变形的对策;2、.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三、重点、难点.工艺系统的热变形: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2学时)1、.工艺系统的热变形:(45)2、.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45)六、布置思考题1. 自己将误差的内型总结和归纳.2.试举例说明在加工过程中,工艺系统受热变形会对零件的加工精度产生怎样的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克服这些影响?第4次课(第一章、加工精度 1.6测量误差1.7误差分析 1.8提高措施)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二、教学内容纲要1、.测量误差;2.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法:(1)加工误差的性质,(2)分布曲线分析法,(3)点图分析法;3.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三、重点、难点1、.测量误差;2、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3学时)1、.测量误差;(45)2.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法:(60)(1)加工误差的性质,(2)分布曲线分析法,(3)点图分析法;3.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30)六、布置课后思考:1. 本章重点讲述了加工精度影响的原理和具体计算方法以及保证高的加工精度和质量的具体方法,应重点掌握此方法,并提前预习下章“表面质量”.第5次课(第二章表面质量2.1表面质量含义)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解掌握各原理的基本模式概念和特征,能举例说明各原理;2.通过实际问题的讲解,使学生形成对机械制造表棉质量和粗糙度的个体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二、教学内容纲要1.表面质量的含义以及对零件使用的影响:;三、重点、难点1.刀具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2.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原则、讲解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五、时间分配(2学时)表面质量的含义以及对零件使用的影响;六、布置思考题1.查找相关的资料并思考高精表面质量在现在的高科技行业当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2.机器零件的表面质量包括哪几个方面内容?为什么说零件的表面质量与加工精度对保证机器的工作性能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第6次课(第二章表面质量2.2粗糙度影响因素2.3物理机械性能)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能够对机械的相关性能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二、教学内容纲要1.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刀具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2)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2.表面加工硬化:三、重点、难点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刀具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2)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3学时)1.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刀具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50)(2)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50)2.表面加工硬化:(35)六、布置思考题1. 课后复习这一堂课的重点内容,下堂课提问.2.影响切削表面粗糙度的因素有哪些?第7次课(第二章表面质量2.4机械加工振动2.5提高表面质量)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解掌握机械加工振动的具体概念和分类;2.熟练掌握提高表面质量的具体的方法.二、教学内容纲要1.受迫振动,2.自激振动;3.提高表面质量的方法三、重点、难点1.提高表面质量的方法2.自激振动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2学时)1.受迫振动,(30)2.自激振动;(30)3.提高表面质量的方法(30)六、布置思考题1.预习第三章:工艺规程制定.2.何为强迫振动?它与自由振动有何区别?减少强迫振动的基本途径哟哪些?3.何谓自激振动?它与强迫振动有何区别?目前关于自激振动的学说有哪些?其要点是什么?通过哪些措施可以抑制自激振动?第8次课(第三章、工艺规程制定3.1 基本概念 3.2制订步骤)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练掌握工艺规程的概念;2.使学生在设计中能应用工艺规程的步骤和方法;二、教学内容纲要1、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2、工艺规程的制定步骤三、重点、难点1、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2、工艺规程的制定步骤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3学时)1、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45)2、工艺规程的制定步骤(90)六、布置思考题1.什么是机械加工的工艺过程,工艺规程?工艺规程在生产中起什么作用?2. .熟练掌握工艺规程的概念和步骤,为机械工艺规程的设计作准备3.制订工艺规程时,为什么要划分加工阶段?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划分或不严格划分加工阶段?第9次课(第三章、工艺规程制定3.3 毛坯选择3.4基准选择)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各种新机械名词的概念;2能熟练掌握基准的选择和路线的拟定二、教学内容纲要1、毛坯选择2、基准选择三、重点、难点1、基准选择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2学时)1、毛坯选择(30)2、基准选择(60)六、布置思考题1.熟悉课堂所讲的内容,选择一个具体的实物分析和研究。2.什么是工序、工步、安装、工位?第10次课(第三章、工艺规程制定3.5路线拟定3.6工序内容3.7经济分析)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能熟悉工序的具体内容,能进行具体的经济分析二、教学内容纲要1、路线拟定2.工序内容3.经济分析三、重点、难点1、路线拟定2.工序内容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五、时间分配(3学时)1、路线拟定(60)2.工序内容(50)3.经济分析(25)六、布置思考题1.查找图书馆关于经济分析的具体书籍,扩展经济分析的能力和认识.2.什么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艺措施有哪些?3.什么是时间定额、单件时间? 追问 有CAD图和说明书么?谢谢 追答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端盖-全套毕业设计CAD图.zip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端盖-喊CAD图.zip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5275396.html CAD图和说明书么械制造工艺学的课程你发个邮箱来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我有需要详谈228683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