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 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 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3.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春望》教案 2007-09-18 21:51:4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   3、情感与价值观: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板书设计】                 春望                 杜甫                景  情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忧国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思亲                浑欲不胜簪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讨论交流为主。 【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  请学生介绍“安史之乱”,然后教师简介背景:756年6月,叛军攻占长安。这年七月,杜甫只身去灵武投奔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叛军虏到长安。第二年三月,他目睹沦陷的京都到处是破败的景象,无限思念寄居在远方的妻小,用饱含感叹的笔调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春望》。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二、录音,然后做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花溅泪( ) 搔更短( ) 不胜簪( )  2、解释加点的字:    城春草木深( ) 浑欲不胜簪( )三、探究文章内容  1、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3、小组讨论交流:   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情感: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句诗或哪几句诗?为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四、课上练习  1、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2、默写这首诗。  3、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交流、点评。  4、学生活动:    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创作背景]〈马上作〉一诗作于戚继光东南抗倭期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转战南北,紧张激烈的戎马生涯。 [内容评析]「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从福建、广东到蓟州,可说一在天南,一在地北。「南北驱驰」四字,概尽戚继光一生大节。「报主情」,并非不喜欢安定的生活,只是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全句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襟怀。而次句一「笑」字更是意极浑含,写尽了抗倭名将的豪迈气概。为了抗倭事业,一生中到过山清水秀的南方,也到过波涛汹涌的山东海防,行色匆匆间,总无暇顾及周围美好的景色。江畔紫嫣红的鲜花和江防皎洁明朗的月亮恐怕要笑我不懂得欣赏了吧。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这两句是「平生」、「南北驱驰」的更具体的说明。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形像跃然纸上,他是紧紧与战马与横戈联在一起,不能须臾分离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初读似乎是一个凑句,其实很有妙用。它出现在「都是横戈马上行」的点睛之笔的前面,起到了必要的渲染作用,使读者感到,一日横戈马上英勇奋战并不难,难的是三百六十天如一日,更难的是年年如此,「平生」如此。 这首诗平易自然,琅琅上口。而作者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更让人钦佩。 [难词注释]①驱驰:策马疾驰,这里指奔走效力。②主:指明朝皇帝。③江花:指南方的花。④边月:边塞的月亮。这里的边塞指山东沿海登州卫等地。

http://bbs.zymk.cn/?fromuid=1720785

1.教学目标;2教学重点、难点;3教具;4教法、学法;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7教后记, 在前面也可加上教学内容,学情分析等。重点是2--6。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2、通过朗读、心理模拟和短剧表演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 戍 妪 咽 2、 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4、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心理模拟:在事发现场,当事的老翁、老妪、媳妇、差役心里会怎么想? 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从不同角度体会当时百姓的痛苦,社会的黑暗腐朽) 五、短剧表演:在走进诗中人物的内心后用短剧的形式来创造表演。 1、 分组准备:4~6人一组。 2、 表演 3、 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点评表演。 4、 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 (可从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进行思考。) 再一次联系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了解其人其诗。 六、欣赏: 以视频形式(选自《唐之韵》之诗圣”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结束语(接视频解说词的最后一句:因为他们是弱者):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七、作业: 1、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 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烟。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2、通过朗读、心理模拟和短剧表演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 戍 妪 咽 2、 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4、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心理模拟:在事发现场,当事的老翁、老妪、媳妇、差役心里会怎么想? 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从不同角度体会当时百姓的痛苦,社会的黑暗腐朽) 五、短剧表演:在走进诗中人物的内心后用短剧的形式来创造表演。 1、 分组准备:4~6人一组。 2、 表演 3、 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点评表演。 4、 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 (可从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进行思考。) 再一次联系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了解其人其诗。 六、欣赏: 以视频形式(选自《唐之韵》之诗圣”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结束语(接视频解说词的最后一句:因为他们是弱者):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七、作业: 1、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 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原文: 《春望》 (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释:①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②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③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④恨别:怅恨离别。⑤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⑥抵:值,相当。⑦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⑧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