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OFFICE办公软件里的powerpoint很好做,

用OFFICE办公软件里的powerpoint很好做,不过在这里也不好教你,在网上可以学,祝你成功! 追问 请问你可以做好在发给我吗。。我对这一窍不通。。。。拜托 追答 如果有空当然可以,不过相信你可以学会

直接到网上搜了下载啊

我8年级 追问 帮忙做个可以吗

月球的起源莫衷一是: 对月球的起源,大致有三大派,但仍未定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是46亿年前,与地球一样是宇宙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从地球分裂出去的。然而,太阳神号几次带回的数据显示,月球和地球的组成成份大不相同。不少的科学家认为,月球在很多年以前,偶然被吸入地心引力范围,因而才意外地纳入地球的轨道。 但也有人引用天体力学来反对这种说法。 月球较地球古老: 令科学家惊讶的是,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有99%比地球上90%的古老岩石还要老。 太空人携回的月球岩石,已被测定有43亿年至46亿年的历史,这已相当于太阳系的历史了。 土壤比岩石更久远: 美国太空人首次登陆的“宁静海”,土壤的年代竟比岩石久远。据分析,两者相差10 亿年之久。由化学分析显示,月球上的土壤并非由岩石演变,可能来自别的地方。 受撞击会发出巨响: 太阳神号在探月时,月球登陆艇和火箭返航时,都会撞到月球表面。 但每次都会使月球像大铜锣或大钟一样响起来,阿波罗12号探月时,月球的回声还持续了4个小时, 目前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解释这种现象。 黑影区有稀有金属: 在地球上看月球时,会看到有些黑影,太空人登陆到这个平原状的黑影区时,发现很难在它的表面上钻孔,经研究这里的土壤样品中含有金属元素如钛、锫、钇等, 科学家们为此感到十分惊异,因为这些金属元素要在相当高的热度---摄氏6000度以上才可能熔化,并与周围的岩石混合在一些。 纯铁粒子不会生锈: 宇航员们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品中,都含有纯铁的粒子, 科学家们认为这些纯铁粒子并非来自陨石。有专家报导,这些纯铁粒子带回地球后,好多年都未生过锈,纯铁不生锈在科学界还是破天荒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 表面光滑如镜子: 月球表面不少地方光滑如镜。好像被什么不知来源的酷热“烫”过了一样。 专家们分析说,这儿并非是由巨大的陨石撞击而造成的,有些科学家则认为,太阳爆出来的高热才是主要的因素。 具有磁性使人震惊: 早期的月球研究,都说月球上没有磁场,近年来在分析月球岩石后,才知道它有强烈的磁性。然而月球的岩石真有磁场,则应有个铁质的核心才对,但现在的资料又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巨大的热核心不可能存在于月球的里面,也不可能从地球上的磁场获得磁性, 因为月球若要从地球上获得磁性,就必须很接近地球,果真如此,它恐怕会被地心力弄毁了。 外壳底部的浓缩物: 太空探测带回来的资料显示,月球的外壳底下有大块的浓缩物而且还有一股吸引力, 太空船飞过时禁不住要倾斜。科学家只知道这些浓缩物是一种又重又密的物质, 其余就一无所知了。 物理特征 赤道直径 3,476.2 千米 两极直径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积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体积 2.199×1010 立方千米 质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转) 自转速度 16.655 米/秒(于赤道) 自转轴倾角 在3.60°与6.69°之间变化 (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 反照率 0.12 满月时视星等 -12.74 表面温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气压 1.3×10-10 千帕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 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 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又由于月球轨道倾斜于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动时,极区会作约7度的晃动,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再者,由于月球距离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径之遥,若观测者从月出观测至月落,观测点便有了一个地球直径的位移,可多见月面经度1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2/3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时针绕日公转的。 很多人不明白为甚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即月球)本身的轨道面。在这个定义习惯很适合一般情况(例如人造卫星的轨道)而且是数值相当固定的,但月球却非如此。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日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食; 月球的周期 名称 Value (d) 定义 恒星月 27.321 661 相对于背景恒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对于太阳(月相) 分点月 27.321 582 相对于春分点 近点月 27.554 550 相对于近地点 交点月 27.212 220 相对于升交点 月球轨道的其它特征 名称 数值 (d) 定义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离 ~384 400 千米 近地点距离 ~364 397 千米 远地点距离 ~406 731 千米 轨道平均偏心率 0.0549003 交点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点运动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罗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轨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5°9' 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1°32' 人类登月探索: 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著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另外,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冷战期间,美利坚合众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利坚合众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参看: 月球宇航员列表 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吋乘7英吋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 牌匾上绘有地球的两面,并有三名太空人及当时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尼克逊的签署。 6次的太阳神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欧洲航天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有计划发射探测器前往月球。欧洲的Smart 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将会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探月计划,见嫦娥工程条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后人。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著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则会先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Chandrayan。 有关月亮的神话: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神话中,关于月亮的故事数不胜数。在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尔忒弥斯,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妹妹,同时她也是狩猎女神。月球的天文符号好象弯弯的月牙儿,象征着阿尔忒弥斯的神弓。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千米,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轨道运动 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 周期173日。 月球的自转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 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 遍规律。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椭圆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月球的物理状况---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环形山 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 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行山 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 7-10%。 有个日本学者1969年提出一个环形山分类法,分为克拉维型(古老的环形山,一般都 面目全非,有的还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轻的环形山,常有“辐射纹”,内壁一般带有 同心圆状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环壁较低,可能从哥白尼型演变而来 )碗型和酒窝型(小型环形山,有的直径不到一米)。 月海 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由于历史上 的原因,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保留到了现在。 已确定的月海有22个,此外还有些地形称为“月海”或“类月海”的。公认的22 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个,4个在边缘地区。在正面的月海面积略大于 50%,其中最大的“风暴洋” 面积越五百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九个法国的面积总和。 大多数月海大致呈圆形,椭圆形,且四周多为一些山脉封闭住,但也有一些海是 连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还有五个地形与之类似的“湖”----梦湖、死湖、夏 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还大,比如梦湖面积7万平方千米,比汽海等还大得 多。 月海伸向陆地的部分称为“湾”和“沼”,都分布在正面。湾有五个:露湾、暑 湾、中央湾、虹湾、眉月湾;沼有腐沼、疫沼、梦沼三个,其实沼和湾没什么区别。 月海的地势一般较低,类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2千米, 个别最低的海如雨海的东南部甚至比周围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种量度反射太阳光本领的物理量)也比较低,因而看起来现得较黑。 月陆和山脉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它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3千 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来比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陆的面积大致与月海相等 但在月球背面,月陆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 从同位素测定知道月陆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众多环形山外,也存在着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 月球上的山脉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脉名,如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等,其中最长的山脉为亚平宁山脉,绵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过比月海水准面高三,四千米。 山脉上也有些峻岭山峰,过去对它们的高度估计偏高。现在认为大多数山峰高度与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极附近)也不过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个,5000-6000米20个,4000-5000米则有80个,1000米以 上的有200个。 月球上的山脉有一普遍特征:两边的坡度很不对称,向海的一边坡度甚大,有时 为断崖状,另一侧则相当平缓。 除了山脉和山群外,月面上还有四座长达数百千米的峭壁悬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这种峭壁也称“月堑”。 月面辐射纹 月面上还有一个主要特征是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 丽的“辐射纹”,这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它几乎以笔直的方向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 辐射文长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长1800千米,满月时尤为壮观。其次,哥白尼和开普勒两个环形山也有相当美丽的辐射 纹。据统计,具有辐射纹的环形山有50个。 形成辐射纹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论。实质上,它与环形山的形成理论密切联系。现 在许多人都倾向于陨星撞击说,认为在没有大气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陨星撞击可能使高温碎块飞得很远。而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发时的喷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处飞散的辐射形状。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着许多著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这种 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是月谷,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 那些较宽的月谷大多出现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有时又称为月溪)则到处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结雨海和冷海 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尔卑斯山拦腰截断,很是壮观。从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计,它长达130千米,宽10-12千米。 从何而来?---月球形成之迷 月球是外星人的宇宙飞船:这并非无稽之谈,因为科学的动力就在于大胆的想象,没有创见就不会有新的突破,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当时又何尝不是无稽之谈。而中国人在科学上欠缺的正是这种大胆的创见。 我们为什么总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月球总以一个面对着地球.是因为月球的自传和公转周期是相同的.(27.32166日) 要理解这一现象,你可以做一个实验.画一个圆,标出正东西南北方向.你站在圆心(代表地球),再找一个朋友,站在圆上,让他面部朝前(即不扭动脖子),沿着圆逆时针挪动,要求他在沿着圆挪动的时候,保持面部始终朝向圆心,也就是你.那么这样一个过程就基本模拟了月亮饶地球转动的过程. 很明显,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你的朋友始终是一个面(前面)面向你.下面理解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公转周期等于自转周期. 你的朋友从你的正北方出发,绕着你转动,再一次出现在正北方的时候,他就完成了一个公转周期.(类似于月亮饶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 下面看看他的自转时间是多少.我们不妨还设定当你的朋友在你的正北位置,面部朝向正南时的姿态为初始姿态..然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当你的朋友逆时针挪动到你的正西方位置时,他的自转姿态就发生了逆时针90度的旋转.(如果你的朋友在过程中不"自转"的话,那么当他在此位置时,他面向的不是你,而仍然是朝向正南方向.而实际实验时你的朋友在此位置却是朝向正东方向,所以他相对与初始位置逆时针绕自己旋转了90度. 类似地,当他走到你的正南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180度.当他走到你的正东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270度.当他再次走到你的正北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360度.也就是说他完成了一个自转周期. 因为完成一个公转过程就刚好完成了一个自转过程,所以从时间上来看,这个自转周期就等于公转周期.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你的朋友总是以身体面部朝向你,也就是说,月亮总是以一个面朝向地球. 广寒宫——月球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还有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可称得上是脍炙人口的咏月佳句。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月亮的故事数不胜数。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尔特弥斯,同时她也是狩猎女神。月球的天文符号好象弯弯的娥眉,同时象征着阿尔特弥斯的神弓。 皓月当空,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 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 最深的环形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公里。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形成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分裂说。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这一观点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麽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二.俘获说。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三.同源说。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星体。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发现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认为,月球年龄至少应在70亿年左右。 四.大碰撞说。这是近年来关于月球成因的新假设。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顿约翰逊空间中心召开的月亮和行星讨论会上,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本兹、斯莱特里和哈佛大学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的卡梅伦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大。星子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及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0.85:0.15。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他们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月亮成分 45亿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体岩浆海洋。科学家认为组成月球的矿物克里普矿物(KREEP) 展现了岩浆海洋留下的化学线索。KREEP实际上是科学家称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无法进入晶体结构的物质被留下,并浮到岩浆的表面。对研究人员来说,KREEP是个方便的线索,来明了月壳的火山运动历史,并可推测彗星或其他天体撞击的频率和时间。 月壳由多种主要元素组成,包括: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 及氢。当受到宇宙射线轰击时,每种元素会发射特定的伽玛辐射。有些元素,例如:铀、钍和钾,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发射伽玛射线。但无论成因为何,每种元素发出的伽玛射线均不相同,每种均有独特的谱线特征,而且可用光谱仪测量。 直至现在,人类仍未对月球元素的丰度作出面性的测量。现时太空船的测量只限于月面一部分。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115684.html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2.雪里江山美 花间岁月新 横批;红梅报春 3.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朵朵迎新春 4.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5.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6.山清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7.和风吹绿柳,时雨润春苗.8.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9.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横批:莺歌燕舞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欢度春节

对人类起源问题,人们众说纷纭。考古学认为,人类起源至今已有300万年,但美国学者根据基因测定的结果排序推算,人类起源到现在只有14万年。另外,由于人类同时具有陆生和水生两类动物的基因,对人类究竟产生于陆生动物还是水生动物也争论不休。笔者认为,人类是由陆生动物感染了携带水生动物基因的病毒,两类基因重组并产生突变的结果。人类的“源祖”或“近亲”已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结果人类成了没有“本家”的独门小户。根据人类与哺乳动物的相似程度,可以肯定二者有共同的“源祖”。无论如何,人类是地球生物长期演化的结果,而绝不是天外来客。 一、周口店猿人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传统观点认为,全世界的人种起源于几个相互独立的地域,从最初进化为人类至今已有三百万年的历史。早就有人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他们感到,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北非、西亚、南亚和东亚的文明,相差不过一两千年。如果这些地区的原始人类都“独立”起源于二、三百万以前,那么他们在无数世代中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却都在最近一万年进入文明社会,时间差距不到其全部历史的千分之一,实在不可思议。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想到,人类起源的时间可能比三百万年要晚得多,也许只有数万年。考虑到世界各地不同人种喜怒哀乐的表情几乎都相同(都用点头表示肯定,用摇头表示否定更具有探讨价值),可以肯定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可能是最近几万年才从某一中心地域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的。如果考古学家在世界不同地区发现的距今几十万年到二、三百万年前的化石可以算作是“人”的化石的话,那么这些“化石人”的后代肯定已不存在。在几千年前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创造了古代文明的埃及人、巴比伦人、印度人和中国人,肯定不是这些“化石人”的后代。 《生活时报》2000年11月7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选择了来自世界上22个不同地区的1000多名男性,对其Y染色体进行分析,同时还对来自母系的遗传物质也进行了排序。结果发现,不同人种有一位共同的女性始祖,这一女性生活在距今14.3万年前,男性始祖则生活在5.9万年前。人类大约在4.4万年前走出非洲,向全世界迈进。面对这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考古学家却宣称,基因研究的成果只是一种可能,它不能作为否定考古结论的证据,只有考古学成果才具有最终证据的意义。 其实,考古学家的这一立场是颇为可笑的。平心而论,不怀偏见的学者甚至中学生大都愿意相信基因研究的成果而对考古结论产生怀疑。信不信由您,反正笔者认为,生存于几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古代猿人(更不要说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并不是我们中国比三皇五帝还早的祖先。那么,现代人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考古学发现的那些古代猿人的后裔哪里去了? 二、生物变异的长期积累不能产生新物种 19世纪科学研究的一大成果是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进化论可以解释许多生物现象,所以很快被人们接受。达尔文认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长期积累能够产生新物种,进化在本质上是渐进的,人是由类人猿(猿猴)长期发展进化而来的。 一百多年来科学的发展大大充实和完善了进化论,也纠正了达尔文的不少错误看法看法。近几年更有生物学家指出,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来没有被证明,而是被人相信了。我们知道,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很大差异(类人猿都有尾巴而人类没有尾巴)。按照渐进进化的观点,从类人猿进化到人应当有许多中间环节(例如尾巴逐渐缩短直至消失),这些环节都应当有相应的化石给予验证。但事实上,一百多年来考古工作发现的几百万块各种各样的化石,都没有证实这些中间环节的存在。化石研究得出的更为一般的结论是,任何生物的进化都是跳跃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一结论使人对猿猴“逐渐”进化为“人”的看法产生怀疑。据说有一位科学家为了搞清生物的变异能不能积累,把刚生下的小白鼠切去尾巴,它们雌雄交配生下第二代后还切去尾巴……一直连续试验到50多代,但每一代都象它们的祖先一样生有尾巴,并没有产生“无尾白鼠”这一新物种。这一试验结果虽然不能完全否定生物通过渐进产生进化的观点,但无疑会使人们对“生物变异长期积累产生新物种”的说法产生怀疑。从遗传原理看,这一试验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无论连续多少世代切去小白鼠的尾巴,其生殖细胞中仍然含有能够成长为尾巴的基因,“无尾”的“特征”不具有遗传下去的能力。 三、人类不是杂交的产物 自从达尔文提出人类起源于猿猴的观点以后,逐渐被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由于人类生活于陆地上,而陆生动物中又数猿猴(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性最大,所以只要认为生物是进化而来的,也就只能将人类的源祖归结为猿猴。但是不少人认为,就人类生来无尾无毛、成年后两性间从正面发生性行为等特点来看,人类更类似于水生动物,所以断言人类不是起源于猿猴而是起源于水生动物。不过,“水生动物说”无法解释人类何以由水生变为陆生。于是有人想到人类或许是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杂交后产生的。 这一想法是非常可笑的,因为只有连最基本的生物学常识也不具备的人才会设想到杂交。从形体上说,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相差很远,自然状态下水生物种与陆生物种几乎不存在雌雄交配的可能;退一步说,即使偶然出现雌雄交配,由于亲缘关系太远,它们也不可能生出杂交后代;再退一步说,即使能够生出杂交后代,这些后代也不可能具有继续繁衍的能力,因而很快会趋于灭亡。我们知道,人们让大牲畜中形体相似、亲缘关系接近的马和驴交配,产生了比马和驴都强壮的新的物种骡子;印度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让形体相似、亲缘关系接近的狮子和老虎交配生出了“狮虎”。但是用杂交方法所得的这些“新”物种,却都丧失了生殖能力,结果骡子和狮虎都无后而终。因此,从杂交角度探讨人类的起源,是一条没有出口的死胡同。 四、基因组合与突变产生人类 既然人类不可能是杂交的产物,那就只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现代生物学认为,只有基因突变后产生的新物种,才能够保持生育能力并把新特点遗传给后代。基因突变在生物界颇为多见,人类中也不乏其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美曾经存在过的“螃蟹家族”了。 几百年前,移民北美的一位英国妇女患病痊愈以后,所生男孩、女孩全都长着象螃蟹爪一样的四肢,他们生活在正常人之中,因生理缺陷而遭人歧视,于是迁居到偏僻的深山里生活。由于不能正常婚配,他们只好同胞兄弟姐妹互为配偶而生儿育女,结果其后代也都生长着同样的四肢。几代以后,他们竟繁衍发展成近200人的一个“螃蟹家族”。这时“螃蟹家族”中偶然有人生下一个完全正常的男孩(大概是返祖现象,回复到正常人类),当男孩十几岁时,家族让他融入社会,去过正常人的生活,于是他走出深山到附近城市并与一个正常女子结婚。令人吃惊的是,他和正常女子所生小孩却又长着螃蟹爪一样的四肢,那正常女子异常气愤,一怒之下把孩子摔死了。这一悲惨的消息传到“螃蟹家族”以后,全族人放声号哭,埋怨老天对他们太不公平,共同发誓从此永不结婚生育。几十年后,“螃蟹家族”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我们从“螃蟹家族”产生和消亡的事例能够得到哪些启发呢? “螃蟹家族”的产生,肯定是那位英国移民妇女在患病后,其生殖细胞基因突变的结果。科学已经证明,病毒有将基因从一种生物“传递”给另一种生物的能力,所以那位妇女很可能是感染了携带“螃蟹”基因的病毒才使生殖细胞产生基因突变的。既然正常人类能够突变为“螃蟹家族”,那么其他物种也可以眼突变为人类。由于人类既具有水生动物基因也具有陆生动物基因,那就说明是由某种病毒将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基因“传递”、组合了起来。如果这一设想正确,那么被感染的物种就应当是人类的直接“源祖”。那么哪个物种可能是被感染者呢?由于水生动物在陆地上无法生存,而不少陆生动物却喜欢到水中游泳和嬉戏,所以陆生动物(在水中)感染携带水生动物遗传基因的病毒的可能性较大,人类的直接源祖应当是陆生动物。人类生活于陆地的事实也表明,其源祖应当是陆生动物。因为如若水生动物是人类的源祖,那么他们又是何时演化到陆地生活的呢?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看,基因突变后所产生的特点,可能有利于生存竞争,也可能不利于生存竞争。由于由基因突变产生的新物种在原物种中都被看作“异类”,原有物种的“排异反应”使它们很难生存下来,结果绝大多数都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就“螃蟹家族”来说,在新的环境中他们本身有生存能力,但却由于不容于正常的人类社会,而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最早产生的“人”也象“螃蟹家族”一样在与自然界其它动物的竞争中不具有生存优势,他们也会很快被自然选择所淘汰而成为生物史上的匆匆过客。但极其幸运的是,人类实际上具有超乎寻常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优势,结果经过短短数万年的繁衍,竟然迁移扩散到世界上所有可以生存的角落,成为地球上无可争辩的主宰。 五、人类同源设想的科学性 基因突变极其偶然,同种生物的两个个体(大致)在同一时期发生相同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所以进化史上很难找到相同的基因突变,所以我们很难设想在地球的不同地域,某种生物的几个个体都发生了相同的突变而各自产生了人类。 从这一角度看,可以说美国科学家基因排序所获得的成果,完全证实了科学推理得出的这一设想,它对科学地阐明人类起源具有重大意义。换句话说,人类都起源于同一个女性始祖的结论,与基因突变的一般原理完全吻合,也与“螃蟹家族”的那一位源祖妇女的情况类似。不同的是,“螃蟹家族”的源祖妇女所生男孩、女孩的肢体都发生了同样的变化,人类女性始祖基因突变的结果却是,所生女孩发生了身体变化,而所生男孩在许多世代中(好几万年)都没有进化。男性后来是怎样进化过来的?我们不知道。假如也是由于病毒感染,那么根据基因突变的偶然性,最早必然也是只有一个男人的基因发生突变,在突变后他的男性后代也具有了相同的形体变化,于是男性、女性都进化为真正的人类。这样,最初感染病毒的那一男性,就应当是人类的男性源祖。 但也可能发生另一种情况,即仍然是某一女性的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次突变),此后她象螃蟹家族的始祖一样,所生男孩、女孩都进化为真正的人类了。这样,人类就没有唯一的男性始祖,而只有唯一的女性始祖了。不过第一次基因突变的那位女性始祖,也就不能称为“人类”直接的始祖了。 六、人类“源祖”早已灭绝 我们知道,“爱滋病”病毒正在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在美苏对抗时代,两国互相指斥对方进行的生物武器研究制造了这一病毒。但在清除政治因素后得知,这一病毒可能是由非洲猩猩传染给人类的。据说,这一病毒本身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而是存在了多少万年。它们对非洲猩猩的肌体并不具有破坏作用,但到人类身上却发生了毁灭性的危害。最近几年,人类为治疗爱滋病人和控制疾病蔓延调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但成效仍然不大。有人甚至认为,“爱滋病”病毒是迫使人类基因产生突变的生物动力,如果肌体不能产生使该病毒不起作用的突变,人类或许会被这一病毒彻底毁灭。 尽管这一看法有点过分耸人听闻,但仔细想来,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假定人类早感染该病500年,那时人类没有任何科学手段来认识和抵制它,那就很有可能被这一可怕的病毒迅速毁灭,从而使地球再次成为野生动物的世界,除非某些个体产生基因突变,产生自然抵御爱滋病毒的能力,从而进化为更高的物种……笔者由此想到,现代人类起源时,也许是某种病毒消灭了过去已经生存了二、三百万年的接近于现代人的“前人类”(化石人),只是因为某个个体基因突变后,病毒对其肌体不再具有(毁灭性)作用,结果这一个体的后代生存了下来,这就是真正的人类。那些未产生基因突变的“前人类”,都被无法抵御的病毒消灭了(一个也没有剩下),数万年的自然进化史又湮没了它们的生存痕迹,结果现代人类就难以找到自己的“源祖”或“近亲”了,于是有人认为人类起源于陆生动物(“正题”),有人认为人类起源于水生动物(“反题”)。 由于“正题”和“反题”都不能完满解释人类何以具有水生和陆生两类动物的特点,人们又无法将它们统一为令人信服的“合题”,于是又有人提出人类起源于外来生物。其实,“外来生物说”解释问题倒简单明了,但仔细想来,这是一种“取消主义”,它使人们放弃了对人类起源进行科学解释的努力,这种说法还不如干脆借助于宗教教义把人类的产生归于上帝。而要从事科学研究,我们就不能满足于这一说法。笔者以为,虽然人类不可能确切“证明”自身起源的过程,但根据科学发现和探讨的成果勾画出人类进化最有可能经历的道路则是完全可能的,这一天已经为时不远了。 (作者邮件地址: xpzh@tom.com) 参考资料: (作者邮件地址: xpzh@tom.com)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森林古猿(前800-700万年)一组种类庞杂的类人猿。化石发现于亚、欧、非三洲广大地区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地层中,约生活于2000~500万年前。化石遗骸有头骨、上下颌骨、四肢骨和牙齿等。它们的体质特征界于猿类与人类之间,且肢骨尚未特化,既可向现代猿类、也可向现代人类的方向发展,因此人们认为,它们可能是现代的大猿(黑猩猩和大猩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如何向人的方向发展,曾有过种种推测,其中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由于气候变化,使森林地区逐渐稀疏和缩减,树丛间出现了空地,这就为森林古猿提供了到地面上活动的条件,逐渐由树居生活向着地面生活过渡。在此情况下,御敌、觅食等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剧烈的生存斗争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体质特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下肢更适于直立行走,双手日益灵巧,脑量逐渐增大,终于萌发了意识,产生了语言,促使他们从使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过渡。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属于灵长目人科。人科不同于猿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灵长类中唯一能两足直立行走的动物。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100万年到420多万年前之间。他们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类型:纤细型和粗壮型。最初,一些人还认为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属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纤细型又称非洲南猿,身高在1.2m左右,颅骨比较光滑,没有矢状突起,眉弓明显突出,面骨比较小。粗壮型又叫做粗壮南猿或鲍氏南猿,身高约1.5m,颅骨有明显的矢状脊,面骨相对较大(图7-1)。从他们的牙齿来看,粗壮南猿的门齿、犬齿较小,但臼齿硕大(颌骨也较粗壮),说明他们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而纤细型的南方古猿则是杂食的。一般认为,纤细型进一步演化成了能人,而粗壮型则在距今大约100万年前灭绝了。 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非洲东部和西北部及欧洲西部。 直立人骨壁厚,仍带有猿类特徵,如头盖骨低平,眉骨粗壮,吻部前伸。北京人、蓝田人、郧县人等都属于直立人。它脑量平均小于1000毫升(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200毫升左右),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43毫升,蓝田人的脑量为780毫升。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160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见人类起源和进化)。 能人: 能人化石是自1959年起,利基(L.Leakey,1903—1972)等人类学家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和肯尼亚的特卡纳湖畔陆续发现的。这些古人类的脑容量较大,约在600 mL以上,脑的大体形态以及上面的沟回与现代人相似,颅骨和趾骨更接近现代人,而且牙齿比粗壮南猿的小。在分类学上,古人类学家将他们归入人属能人种(Homo habilis)。能人生存的年代在175万200万年之前,当时粗壮南猿还没有灭绝。 与能人化石一起发现的还有石器。这些石器包括可以割破兽皮的石片,带刃的砍砸器和可以敲碎骨骼的石锤,这些都属于屠宰工具。因此,可以说能够制造工具和脑的扩大是人属的重要特征。 但是,能人是通过狩猎的方法,还是通过寻找尸体来获取肉食呢能人脑的扩增与制造石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早期智人: 智人包括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0万~1万年前,比直立人更接近现代人。他们不仅完全直立,而且脑容量已经达到了现代人的大小(平均为1360mL),这标志着他们的智力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因此,古人类学家把他们与现代人归为同一个种,即智人种。 早期智人 生活在距今20万~5万年前,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我国广东的马垻人以及山西的丁村人等。这个时期的智人还带有一些原始性状,拿尼人来说,眉嵴仍比较粗壮,并且头盖骨向后倾斜,颔骨向前突出。但是,他们制造的工具比直立人制造的更为先进,除石器外还有骨器。从生活遗迹来看,他们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而且会人工取火。已穿兽皮。开始有埋葬死者的风俗。社会形态已进入早期母系氏族社会,已从族内婚发展到族外婚,即一氏族的成年男子集体与另一氏族的成年女子结婚。 晚期智人: 晚期的智人出现在距今5万~1万年前,他们的化石在各个大陆都有发现,如法国的克罗马农人、我国的山顶洞人等。这个时期的智人与现代人十分接近。例如,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不仅脑颅增大,下颏明显,而且还具有黄种人的一些特征。晚期智人不仅能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和会制造长矛、标枪,用以狩猎、捕鱼。他们的狩猎能力也大为提供,会利用地形和设置陷阱来捕捉大的野兽。此外,他们还会摩擦生火,用大兽皮等修建简单的房屋,用骨针缝制衣物,还创造出了原始的艺术。在他们住过的地方,常常能够发现绘画、雕刻和装饰品,绘画的内容多与狩猎活动有关。在这个时期,不同的人种已经开始分化和形成,并逐步分布到世界各地。 晚期智人的体质特征: 脑颅较高较圆。颅容量为900~1300立方厘米。眉嵴中等至缺如,不成连续的条形骨嵴。颅骨最宽处较高(后面观)。面部较扁平(鼻与牙齿更接近与眼窝在一条直线上)。颏部发达。门齿相对较小。无牛齿症。骨骼比尼安德特人纤细。耻骨较窄而粗壮。肩胛骨外侧有腹沟。长骨较直,关节面较小。屈指肌握力较小。 晚期智人已开始分化出四大人种。 晚期智人的文化:在晚期智人阶段,制造工具的技术更加多样化和专门化。人类文化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更进步,制作方法不仅用直接制作法,还用间接制作法。这个时期石器的特征是用窄长的石叶制作的工具占了很大的比例。石叶可用来制作各种工具和武器,如石刀、雕刻器、刮削器等。另外,骨器也有很大发展。用骨制作的工具有矛、标枪、鱼叉、鱼钩和有眼的骨针等。这个时期的人类以狩猎为主。狩猎工具有重大改进。人类除了居住洞穴,还建造人工住所。埋葬死者的习俗更隆重,为死者穿着衣服,佩戴装饰品。艺术有很大发展,主要有雕像和洞穴壁画。

人类起源之迷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 自从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多数人相信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人类这一支系是何时、何地从共同祖先这一总干上分离开来的?什么是他分离开的标志?原始人类又是何时、何地转化为真人的…… 对于这一系列的疑问,古人类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正确的回答。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真人是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真人出现以前的人类祖先,科学家们称之为“前人”。直立是前人从人猿共祖主干上分离的形态学标志,他从主干分离的地区可谓人类最早的摇篮。真人不断演化发展,最后成为现代人,同时形成现代不同的人种,这个进化过程完成的地区便是人类演化最后的摇篮。 在探索人类起源时首先要确立一个前提,即人类是一个生物物种,他只能有一个祖先,不可能是多个祖先。不能说黑人有一个祖先,而白人又有另一个祖先。因为不同的物种之间虽能婚配,却不能生育后代,只有同种能育。如果我们主张人类多祖论,就会在生物学上犯常识性的错误,现在已证实了人类多祖或多元论是违背科学常理的。 人类从人猿主干上分离,究竟发生在哪一地区?是在非洲,然后走进亚洲,还是在亚洲? 非洲是人类的摇篮首先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作了大胆的推测。另一位进化论者海格尔则在1863年发表的《自然创造史》一书中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还绘图表示现今各人种由南亚中心向外迁移的途径。此外,还有中亚说、北亚说以及欧洲说。由于人类的摇篮随人类化石的不断出土,而摇摆于各洲。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从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个个体,其中包括猿人阶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时代的人骨发现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们打开地图一看,欧洲布满了古人类的遗址。而当时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亚洲其他的区和非洲还没有找到过古人类遗址。还有,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也出土于欧洲,即1856年在法国发现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纪20年代“辟尔当人”的骗局喧嚣一时(辟尔当人被有些学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称他为“曙人”。最后被揭露,所谓“曙人”,原来是来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人头骨和一个现代猿类的下颌骨凑合起来的假品),所以当时许多人认为人类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欧。但随着亚非两地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摇篮欧洲说才逐渐退出了舞台。 “北京人”的发现不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1887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哇,抱着寻找早期人类化石遗骸的热望,来到印尼的爪哇岛,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个名叫垂尼尔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颌残片,次年又发现一具头盖骨,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号头盖骨。1892年,又在不远处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这些材料后,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体,而且正是人们要寻找的人与猿之间的“缺环”。 爪哇直立猿人的发现使南亚说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发现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最强烈的反对来自教会。教会坚持说,人类的祖先应是亚当,怎么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学家马修在《气候和演化》一书中,列举种种理由鼓吹中亚高原是人类的摇篮。其理由,一是中亚因喜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环境变得不适宜生存,但对动物演化来说,受刺激产生的反应最有益处,所以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进人类的形成;二是哺乳动物的迁徙规律常常是最不进步的类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强盛的类型则留在发源地附近继续发展,因此在离老家比较远的地区反而能发现最原始的人类。当时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与这一假说正好吻合。 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之后相继发现了“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遗迹,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193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刘易斯在印巴交界处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块上颌碎块,该标本从形态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点,他便借用印度一个神的名字“拉玛”把它命名为“拉玛猿”。但由于当时他人言轻,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学家皮尔宾姆和西蒙斯对林猿类26个属50多个种作综合研究时,注意到拉玛猿形态上的似人特点,认为它可能是人类这一支系的祖先类型,并将它从猿科中转到人科中,人类起源南亚说再度兴起。然而随着非洲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大量涌现,使人类起源非洲说重新崭露头角。 在达尔文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时,当时少见化石证据。这种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了改变。在南非盛产金钢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个名叫塔恩的地方,那里有许多采石场,在采石时经常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924年曾发现一具幼年猿类头骨,后经解剖学教授达特的研究,认为它人形态介于人和猿之间,遂将其命名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兰士瓦地区斯特克方丹采石场发现一个成年个体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罗姆特莱伊采石场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颌骨和头骨碎片,南猿逐渐引起学术界的认同和重视。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还是“最接近人的猿”,学术界仍有争议。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南猿能否制造工具。虽然人们曾在发现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时还有进步类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制造者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此外,由于南猿化石出土层位不清,故南猿确切的生存年代还一时无法搞清。 正当人们左右徘徊时,东非的化石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从1931年起,英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就在东非大裂谷一个名叫奥尔杜威峡谷的分支部分进行发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们是用河卵石或砾石简单打制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谁是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妇在这里搜索了20多年,终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发现了一具南猿头骨。它比南非粗壮南猿还要粗壮,学名为“鲍氏南猿”,一般称其为“东非人”。通过种种理化测年法测得他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东非人”及“能人”的发现,不仅揭开了东非地区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序幕,而且将作为“缺环”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跃升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类的先驱者。”以利基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据此认为人类起源于非 进入70年代,世界范围内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后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腊、肯尼亚和我国发现了大量的古猿化石。虽然它们名称不一,但基本可分为大小两种类型,大的属西瓦猿型,小的为拉玛猿型,而且往往两者并存。经过各方专家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并非不同的种属,而是雌雄个体而已。既然拉玛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种属,焉有人类祖先之说?人类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玛猿”而明朗过,现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人们了解自身起源的奥秘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从微观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与其他灵长动物,特别与大猿类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且依据遗传物质的变异度,可以推算出它们分化的大致时间跨度。原先认为人和猿分离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000—2500万年间,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万年间! 鉴于此,新的人类演化概念产生了,由此也决定了探索人类的发祥地不能再依据旧说行事。由于非洲大量涌现的南猿和早期人属化石,人类早期阶段的复杂图景终于开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自1924年找到首个幼年南猿头骨以来的70余年,在非洲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1974年,由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逊领导的多国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被称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过300万年,以后被订名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区还曾发现一处埋有13个阿法南猿个体的骨骸,它提供了早期人类群居的证据,为此有人将之称为人类的“第一家庭”。 90年代,非洲的古人类化石重要发现接连不断。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发现距今440万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为“始祖南猿”,经过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更名为“始祖地栖猿”。1996年,来自13个国家4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区,找到了距今250万年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态上混杂着接近人和许多不同类型南猿的特点,被认为是连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属之间的一个新种代表,被订名为“惊奇南猿”。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比福拉地点,则相继发现了阿法南猿、鲍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号人”的头骨化石。后者最后被订名为“卢道尔夫人”,距今年代为190万年,并被认为是人属中的最早成员;在湖西岸,1985年曾发现有一具距今250万年的头骨,被命名为“埃塞俄比亚南猿”,他是粗壮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点发现的距今410万年的原始类型南猿化石,被命名为“湖滨南猿”。令人瞩目的是,它们的下肢骨显示出直立行走的特点,而上肢骨却仍保留着上攀援的特点。这表明分子生物学所推测的距今500万年人与猿分道扬镳可能是对的。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 早在1907年发现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视作欧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过渡的类型。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区,发现了80多件人类化石,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78万年以上,被认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格鲁吉亚东南边境一个名叫德玛尼西的地方,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齿列的下颌骨,形态呈直立人型。以后又发现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据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180万年,故德玛尼西人被认为是非洲以外已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欧洲最早的人化石。 以色列出土的尼人类型的古人类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制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内有一条约旦河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 1959年在这里发现乌贝蒂亚旧石器时代遗址。从该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器,据古地磁法测得距今年代约在150万至100万年间。有些学者认为这个遗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遗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刚从“能人”演化而来的早期直立人。 我国在近半个世纪也发现了大量有关人类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云南开远发现古猿以来,70年代和80年代在云南禄丰和元谋又相继发现古猿化石,可分大小两种类型。有些学者认为大型者可谓西瓦猿型,小型者属拉玛猿型。拉玛猿作为人类远祖的论点其时在我国正风行一时,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远祖已在中国找到,便将小型古猿命名为“中国古猿”,以表达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科学界对拉玛猿属性认识的变更,国内有些学者将云南不同地区的古猿归属到一个新属,即禄丰猿属之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它们只是云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亚种。 60年代,陕西兰田公主岭和云南元谋大那乌发现了直立人类型的兰田人和元谋人,他们距今年代超出100万年,后者甚至达到170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化石。但遗憾的是,元谋人化石目前仅限于2枚上内侧门齿,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胫骨,而在非洲发现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却有完整的骨架。虽然曾经有人将湖北建始地区发现的几颗化石牙齿看作是与南猿类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获得学术界的承认。 1989年在湖北郧县找到2具原始人头骨化石,一开始又将其归于南猿之列,修理后发现乃属直立人型。1980年在安徽和县及1993年在江苏南京也发现了直立人型头骨化石。虽然对于它们的年代说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万年。 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县龙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门齿和一段下颌残块,同时还宣称出土了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一开始它们被部分学者鉴定为直立人型,后来国外学者介入,认为与直立人形态差异大,而与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并进一步测定了其年代为距今180万年以上,甚至超过200万年。 进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并且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而亚洲地区出土的化石很难与它相提并论。相较而言,非洲似更有条件作为人类的发祥地。古人类学的研究还表明:能人/卢道尔夫人具有较大的躯体和较重的脑量,故具有较强的体能和较高的智能,不仅已能制造工具,很可能还有较紧密的群体关系。加上新世时期古气候的变化,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哺乳动物的迁移,由此带动了古人类群的迁徙。这些研究成果在90年代后期汇成“走出非洲”的假说。部分学者提出: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以色列的乌贝蒂亚、格鲁吉亚的德玛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国的“巫山人”诸遗址,均被看作是早期人类迁徙途中的遗迹。以后,非洲的能人/卢道尔夫人演化为匠人,而在亚洲则演化直立人。也有人构想出另一种过程,即非洲早期人类首先迁徙到亚洲,演化为直立人后,又返回到非洲,并迁徙到欧洲。不过“走出非洲”尚有另层意思,即现代类型的智人也是由非洲的智人迁移到各洲去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0多万年前,即所谓“夏娃说”。 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在发掘和研究元谋西猿时,认为在元谋盆地小河地区豹子洞篝发现的古猿伴有石器。能制作石器,岂不是人?故将之订名为“东方人”,并将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万年前。而在同一地区的蝴蝶梁子发现的一具幼年头骨,鉴定为拉玛猿型,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后来宣称在地层中也找到了“石器”,将之更名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为距今400多万年前,并进而构筑了“开远拉玛猿”——“禄丰拉玛猿”——“蝴蝶拉玛猿”(或“蝴蝶人”)——“东方人”——元谋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畴人、丽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当完整的系列。鉴于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邻区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但遗憾的是,早在70年代后期,学术界已抛弃拉玛猿是人类远祖的观点。后经研究,所谓“蝴蝶人”的“石器”原来是天然石块;而“东方人”的石器,后来被证明是地表上拣来的,而且时代甚晚。 1997年,我国启动了寻找200万年和更早时期人类的“攀登项目”,投入了不小力量,但迄今收获甚微。后来在安徽繁昌发现了距今200—240万年的石制品和骨器,发现物出自早更新世裂隙堆积中。但那到底是不是人工制品在学术界曾引起很大争议。此外,光有石器还远远不够,它只是间接证据,关键是找到人化石。 1999年在河北蔚县上新世地层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万年的石器,这远远超过了非洲发现的不超出260万年的界限,并认为这是对人类非洲起源论的一次挑战。但该标本发现于1990年,事隔9年后才公布于世令人费解。 中国学者要挑战非洲起源论,就必须找出更多的早期人类化石。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就连目前所认定的我国最早的元谋人化石,国内外有些学者认为其距今只有60万年!我们必须找到更早时期的人类化石,而且这些化石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得非洲材料从属于这个体系才行。我国的古环境条件不算太差,既然已发现了丰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这样的生存环境同样适合早期人类生存。我们并不完全排除人类起源亚洲的潜在可能性,但仅有设想和冲刺的良好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具有说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学性。 人类起源之迷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指出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结合当代考古成果,人类进化时间表是:古猿(1400--800万年前)南猿(400--190万年前)猿人(170--20万年前)由此来看,古猿与南猿间空缺400万年,南猿与猿人间空缺20万年,其间进化的关键阶段至今未找到过渡种类的化石,因此,科学家们对于人类起源产生了谜团。1960年英国人哈代提出'海猿说',指出800-400万年前,古猿曾下海生活,后重返陆地。证据是:人的皮肤裸露无浓密体毛,有皮下脂肪,泪腺分泌及排出盐分,出汗及性行为生理机制像水兽一般,而灵长类动物体表有浓密体毛,无皮下脂肪,其生理机制与人类大相径庭。人在水中分娩无痛苦,婴儿天生喜欢水,人潜水时地反应与海豹等类似。但该理论无法解释400万年的化石缺环,人类至今并未发现海洋古猿化石。另外一些科学家提出在400万年空缺中古猿与某种海洋生物发生了基因重组,即'海陆双祖复合说'至于是哪一种海洋生物尚无证据。还有科学家认为人的祖先是外星人与地球雌猿结合出来的。总之,人类起源之谜还在争论,还需要证据,随着科学的发展深入,这一迷团早晚要解开。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於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 关於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各民族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在这些神话里头,很有趣的,我们可以发现有和进化论不谋而合之处。 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现就分别叙述。 《埃及神话》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自古以来,埃及一直是个神秘之地,她是所有古老国家中最自我封闭的,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的文明很难对她发生影响,因此她的人类起源的说法也和别的民众不同。 埃及人认为远在埃及於世界上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努 (NU) 』就已存在,他创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他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人类,开创安和繁荣景象。 人类原本就存在着的神话,散见於北美印第安人和纽西兰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话中说到神创造天地,然后从地下带领人类上来,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话说『兰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万物源头,当时天和地未分开,四下漆黑,其儿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将天地推开,光明於是出现,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类便被发现,原来他们也是天地所生。 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为日耳曼神话,它说天神欧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於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 人类是由动物变的之神话相当常见。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 我们由这种『动物变人』的神话中,可以发现很接近进化论的说法,尤其是美洲神话中说人是猿猴变的,就完全与进化论相吻合,这种巧合,很耐人寻味。 我国神话论及人类起源的有数种,比较早的说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并未受多大重视。 晚一点的说法则指盘古垂死化为万物之时,身上的寄生虫变为人类。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人)。 』此种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 另一种说法是指人类由黄帝所造,然后由其他的神上骈和桑林赋予四肢五官,见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种说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骈和桑林是什麽样的神,在其他古籍中并无叙述,徒留一个谜。 在所有神话中,『泥土造人』的说法最多,也最为流传,如纽西兰神话说人是天神滴奇 (TIKI) 用红土和自己的血制成;美拉尼西亚人也这样说;希腊神话说神从地球内部取出土与火,派普罗米修斯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别创造动物与人类,并赋予人类种种个性和智慧。 北美洲西部的迈都族印第安人认为当初『大地开创者』创造树木鸟兽之后,说『我要造人了。』便取些暗红色泥土搀水,做成一男一女。 在所有神话里,最引人入胜的泥土造人故事,要数我国的女娲和犹太神话(圣经)的上帝。 话说盘古开辟天地之后,不知经过多少年,忽然在天地间出现女娲。女娲在这荒凉天地中感到寂寞,有一天,她对着水,照见了自己,心里想要是天地间有几个像自己的,彼此说说话,该有多好,便不自觉的抓泥土,和上了水;照自己的形体捏出泥偶,放在地上,迎风一吹,便成为活跳跳的东西,於是给他起名为『人』。 原先女娲一个接一个继续不停的造人,但进度缓慢,终於感到吃力,心想要如何快速造人,以填补辽阔的大地时,他背靠山崖,顺手摘下藤条,懒懒地在和了水的泥浆里搅着,然后一甩藤条,洒落许多泥点,这些泥点落在地上,经风一吹,都变成了人,於是不停地挥动藤条,大地上的人也不断的增多了。 圣经里的上帝造人故事记载在旧约的创世纪之中。话说上帝花了五日时间创造了大地万物,到第六日他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於是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亚当。 不久便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他为女人。』 在女娲和上帝造人的神话里,可以发现共同之处是都按着他们的形像造人,由此可见女娲和上帝的长相和人相似。不同之处在於圣经描述女人是男人肋骨造的,而不是泥土造的。 人类体毛之谜无论进化论各个主流学派之间的分歧有多大,它们对人类祖先体形的想象却很相近。我认为人类体质有两个最大的迷。一是直立,二是体毛稀少。1999年『西湖评论』爆发了一场长达近一年的对人类直立成因的大论战,这里就不再谈了。有兴趣的读者可去『西湖评论』网站查看。人们对自己祖先的想象是以现有灵长类的样子作为参照的,这是个误区。人们鲜有对这些"天经地义"产生怀疑。人类凡发现自己与参照动物在身体构造、功能和外形有所不同,就一概认为我们人类的这些特征是由参照对象进化而成的,几乎没有人把人类这些不同的特征看作是灵长类进化的原型。这正是我们人类傲慢心态写照。就拿体毛问题来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人类的体毛特征是由多毛变化而成的。与哺乳动物相比,人类的体毛稀而细小,表皮柔软。人类的皮毛特性是自然界唯一的。许多人认为人类的祖先穿了动物皮"衣裳"才导致体毛逐步退化的。这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热带或非洲大部分人直到近代才穿衣服,他们身体的大部分是长期裸露的,但是非洲人的体毛最稀少。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带白种人的体毛反而要浓些。唯一的解释就是:人类的体毛尚未丰满,而不是退化!对我的这种假设的有力反驳是所谓的返祖现象。天生的毛人(毛孩)比例极低,远远低于其他遗传疾病,甚至低于连体婴儿的比例。某人身上的一块黑记上有浓密的毛算不算返祖?与其把毛人看作返祖不如看成是一种遗传疾病。我们并没有把比毛人比例高得多的异常遗传现象看作返祖,为什么单单把外表看上去象动物的异常特征看作返祖呢?如果一只新出生的小牛没有尾巴算不算返祖呢?遗传病有成千上万种,难免有某种异常遗传的外表与某种动物外表特征类似,用概率随机分布就可以简单解释。迄今我们对人类体毛稀少的解释是最不满意的。人类还有食盐的特点,盐对维持人体的代谢及血管和细胞的渗透压是不可少的,而人类的的近亲们都是不必吃盐的。人们曾设想海豚是人类的近亲,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的皮毛特征、皮下脂肪、面对面性交、喜水和食盐需要,特别是海豚会发声音,而且属于聪明动物。尽管这种假说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仍不被人们普遍接受,因为它得不到遗传学的支持。因此有人提出了水猿假说,但尚未得到考古证据。我个人认为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最有可能产生突破,问题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怀疑某些"天经地义"的观念。达尔文是用性选择理论来解释人体裸化的。我认为达尔文所讲的性选择无非是挑选体毛较少的人交配和体毛较少的人性欲较强。假定解释是:1. 体毛较少会有较强的性吸引力。2. 体毛较少者容易产生性快感和诱发交配欲。对第一点的推论:我们祖先的审美价值取向是趋于皮肤光秃化的。对第二点的推论:我们祖先的皮肤是性敏感的,就象我们现代人身上的痒痒肉。我的疑问:其他动物是否也有我们祖先的"审美观",趋向挑选毛少的配偶?为什么其他动物没有裸化?另一个疑问是如何解释阴毛。人类的阴毛没有退化或者说没有完全退化,人的阴毛要比许多动物的阴毛还要长和明显。难道我们的祖先喜欢与阴毛多而身上毛少的配偶交欢吗?这算什么"审美观

对人类起源问题,人们众说纷纭。考古学认为,人类起源至今已有300万年,但美国学者根据基因测定的结果排序推算,人类起源到现在只有14万年。另外,由于人类同时具有陆生和水生两类动物的基因,对人类究竟产生于陆生动物还是水生动物也争论不休。笔者认为,人类是由陆生动物感染了携带水生动物基因的病毒,两类基因重组并产生突变的结果。人类的“源祖”或“近亲”已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结果人类成了没有“本家”的独门小户。根据人类与哺乳动物的相似程度,可以肯定二者有共同的“源祖”。无论如何,人类是地球生物长期演化的结果,而绝不是天外来客。 一、周口店猿人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传统观点认为,全世界的人种起源于几个相互独立的地域,从最初进化为人类至今已有三百万年的历史。早就有人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他们感到,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北非、西亚、南亚和东亚的文明,相差不过一两千年。如果这些地区的原始人类都“独立”起源于二、三百万以前,那么他们在无数世代中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却都在最近一万年进入文明社会,时间差距不到其全部历史的千分之一,实在不可思议。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想到,人类起源的时间可能比三百万年要晚得多,也许只有数万年。考虑到世界各地不同人种喜怒哀乐的表情几乎都相同(都用点头表示肯定,用摇头表示否定更具有探讨价值),可以肯定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可能是最近几万年才从某一中心地域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的。如果考古学家在世界不同地区发现的距今几十万年到二、三百万年前的化石可以算作是“人”的化石的话,那么这些“化石人”的后代肯定已不存在。在几千年前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创造了古代文明的埃及人、巴比伦人、印度人和中国人,肯定不是这些“化石人”的后代。 《生活时报》2000年11月7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选择了来自世界上22个不同地区的1000多名男性,对其Y染色体进行分析,同时还对来自母系的遗传物质也进行了排序。结果发现,不同人种有一位共同的女性始祖,这一女性生活在距今14.3万年前,男性始祖则生活在5.9万年前。人类大约在4.4万年前走出非洲,向全世界迈进。面对这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考古学家却宣称,基因研究的成果只是一种可能,它不能作为否定考古结论的证据,只有考古学成果才具有最终证据的意义。 其实,考古学家的这一立场是颇为可笑的。平心而论,不怀偏见的学者甚至中学生大都愿意相信基因研究的成果而对考古结论产生怀疑。信不信由您,反正笔者认为,生存于几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古代猿人(更不要说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并不是我们中国比三皇五帝还早的祖先。那么,现代人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考古学发现的那些古代猿人的后裔哪里去了? 二、生物变异的长期积累不能产生新物种 19世纪科学研究的一大成果是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进化论可以解释许多生物现象,所以很快被人们接受。达尔文认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长期积累能够产生新物种,进化在本质上是渐进的,人是由类人猿(猿猴)长期发展进化而来的。 一百多年来科学的发展大大充实和完善了进化论,也纠正了达尔文的不少错误看法看法。近几年更有生物学家指出,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来没有被证明,而是被人相信了。我们知道,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很大差异(类人猿都有尾巴而人类没有尾巴)。按照渐进进化的观点,从类人猿进化到人应当有许多中间环节(例如尾巴逐渐缩短直至消失),这些环节都应当有相应的化石给予验证。但事实上,一百多年来考古工作发现的几百万块各种各样的化石,都没有证实这些中间环节的存在。化石研究得出的更为一般的结论是,任何生物的进化都是跳跃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一结论使人对猿猴“逐渐”进化为“人”的看法产生怀疑。据说有一位科学家为了搞清生物的变异能不能积累,把刚生下的小白鼠切去尾巴,它们雌雄交配生下第二代后还切去尾巴……一直连续试验到50多代,但每一代都象它们的祖先一样生有尾巴,并没有产生“无尾白鼠”这一新物种。这一试验结果虽然不能完全否定生物通过渐进产生进化的观点,但无疑会使人们对“生物变异长期积累产生新物种”的说法产生怀疑。从遗传原理看,这一试验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无论连续多少世代切去小白鼠的尾巴,其生殖细胞中仍然含有能够成长为尾巴的基因,“无尾”的“特征”不具有遗传下去的能力。 三、人类不是杂交的产物 自从达尔文提出人类起源于猿猴的观点以后,逐渐被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由于人类生活于陆地上,而陆生动物中又数猿猴(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性最大,所以只要认为生物是进化而来的,也就只能将人类的源祖归结为猿猴。但是不少人认为,就人类生来无尾无毛、成年后两性间从正面发生性行为等特点来看,人类更类似于水生动物,所以断言人类不是起源于猿猴而是起源于水生动物。不过,“水生动物说”无法解释人类何以由水生变为陆生。于是有人想到人类或许是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杂交后产生的。 这一想法是非常可笑的,因为只有连最基本的生物学常识也不具备的人才会设想到杂交。从形体上说,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相差很远,自然状态下水生物种与陆生物种几乎不存在雌雄交配的可能;退一步说,即使偶然出现雌雄交配,由于亲缘关系太远,它们也不可能生出杂交后代;再退一步说,即使能够生出杂交后代,这些后代也不可能具有继续繁衍的能力,因而很快会趋于灭亡。我们知道,人们让大牲畜中形体相似、亲缘关系接近的马和驴交配,产生了比马和驴都强壮的新的物种骡子;印度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让形体相似、亲缘关系接近的狮子和老虎交配生出了“狮虎”。但是用杂交方法所得的这些“新”物种,却都丧失了生殖能力,结果骡子和狮虎都无后而终。因此,从杂交角度探讨人类的起源,是一条没有出口的死胡同。 四、基因组合与突变产生人类 既然人类不可能是杂交的产物,那就只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现代生物学认为,只有基因突变后产生的新物种,才能够保持生育能力并把新特点遗传给后代。基因突变在生物界颇为多见,人类中也不乏其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美曾经存在过的“螃蟹家族”了。 几百年前,移民北美的一位英国妇女患病痊愈以后,所生男孩、女孩全都长着象螃蟹爪一样的四肢,他们生活在正常人之中,因生理缺陷而遭人歧视,于是迁居到偏僻的深山里生活。由于不能正常婚配,他们只好同胞兄弟姐妹互为配偶而生儿育女,结果其后代也都生长着同样的四肢。几代以后,他们竟繁衍发展成近200人的一个“螃蟹家族”。这时“螃蟹家族”中偶然有人生下一个完全正常的男孩(大概是返祖现象,回复到正常人类),当男孩十几岁时,家族让他融入社会,去过正常人的生活,于是他走出深山到附近城市并与一个正常女子结婚。令人吃惊的是,他和正常女子所生小孩却又长着螃蟹爪一样的四肢,那正常女子异常气愤,一怒之下把孩子摔死了。这一悲惨的消息传到“螃蟹家族”以后,全族人放声号哭,埋怨老天对他们太不公平,共同发誓从此永不结婚生育。几十年后,“螃蟹家族”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我们从“螃蟹家族”产生和消亡的事例能够得到哪些启发呢? “螃蟹家族”的产生,肯定是那位英国移民妇女在患病后,其生殖细胞基因突变的结果。科学已经证明,病毒有将基因从一种生物“传递”给另一种生物的能力,所以那位妇女很可能是感染了携带“螃蟹”基因的病毒才使生殖细胞产生基因突变的。既然正常人类能够突变为“螃蟹家族”,那么其他物种也可以眼突变为人类。由于人类既具有水生动物基因也具有陆生动物基因,那就说明是由某种病毒将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基因“传递”、组合了起来。如果这一设想正确,那么被感染的物种就应当是人类的直接“源祖”。那么哪个物种可能是被感染者呢?由于水生动物在陆地上无法生存,而不少陆生动物却喜欢到水中游泳和嬉戏,所以陆生动物(在水中)感染携带水生动物遗传基因的病毒的可能性较大,人类的直接源祖应当是陆生动物。人类生活于陆地的事实也表明,其源祖应当是陆生动物。因为如若水生动物是人类的源祖,那么他们又是何时演化到陆地生活的呢?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看,基因突变后所产生的特点,可能有利于生存竞争,也可能不利于生存竞争。由于由基因突变产生的新物种在原物种中都被看作“异类”,原有物种的“排异反应”使它们很难生存下来,结果绝大多数都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就“螃蟹家族”来说,在新的环境中他们本身有生存能力,但却由于不容于正常的人类社会,而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最早产生的“人”也象“螃蟹家族”一样在与自然界其它动物的竞争中不具有生存优势,他们也会很快被自然选择所淘汰而成为生物史上的匆匆过客。但极其幸运的是,人类实际上具有超乎寻常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优势,结果经过短短数万年的繁衍,竟然迁移扩散到世界上所有可以生存的角落,成为地球上无可争辩的主宰。 五、人类同源设想的科学性 基因突变极其偶然,同种生物的两个个体(大致)在同一时期发生相同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所以进化史上很难找到相同的基因突变,所以我们很难设想在地球的不同地域,某种生物的几个个体都发生了相同的突变而各自产生了人类。 从这一角度看,可以说美国科学家基因排序所获得的成果,完全证实了科学推理得出的这一设想,它对科学地阐明人类起源具有重大意义。换句话说,人类都起源于同一个女性始祖的结论,与基因突变的一般原理完全吻合,也与“螃蟹家族”的那一位源祖妇女的情况类似。不同的是,“螃蟹家族”的源祖妇女所生男孩、女孩的肢体都发生了同样的变化,人类女性始祖基因突变的结果却是,所生女孩发生了身体变化,而所生男孩在许多世代中(好几万年)都没有进化。男性后来是怎样进化过来的?我们不知道。假如也是由于病毒感染,那么根据基因突变的偶然性,最早必然也是只有一个男人的基因发生突变,在突变后他的男性后代也具有了相同的形体变化,于是男性、女性都进化为真正的人类。这样,最初感染病毒的那一男性,就应当是人类的男性源祖。 但也可能发生另一种情况,即仍然是某一女性的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次突变),此后她象螃蟹家族的始祖一样,所生男孩、女孩都进化为真正的人类了。这样,人类就没有唯一的男性始祖,而只有唯一的女性始祖了。不过第一次基因突变的那位女性始祖,也就不能称为“人类”直接的始祖了。 六、人类“源祖”早已灭绝 我们知道,“爱滋病”病毒正在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在美苏对抗时代,两国互相指斥对方进行的生物武器研究制造了这一病毒。但在清除政治因素后得知,这一病毒可能是由非洲猩猩传染给人类的。据说,这一病毒本身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而是存在了多少万年。它们对非洲猩猩的肌体并不具有破坏作用,但到人类身上却发生了毁灭性的危害。最近几年,人类为治疗爱滋病人和控制疾病蔓延调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但成效仍然不大。有人甚至认为,“爱滋病”病毒是迫使人类基因产生突变的生物动力,如果肌体不能产生使该病毒不起作用的突变,人类或许会被这一病毒彻底毁灭。 尽管这一看法有点过分耸人听闻,但仔细想来,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假定人类早感染该病500年,那时人类没有任何科学手段来认识和抵制它,那就很有可能被这一可怕的病毒迅速毁灭,从而使地球再次成为野生动物的世界,除非某些个体产生基因突变,产生自然抵御爱滋病毒的能力,从而进化为更高的物种……笔者由此想到,现代人类起源时,也许是某种病毒消灭了过去已经生存了二、三百万年的接近于现代人的“前人类”(化石人),只是因为某个个体基因突变后,病毒对其肌体不再具有(毁灭性)作用,结果这一个体的后代生存了下来,这就是真正的人类。那些未产生基因突变的“前人类”,都被无法抵御的病毒消灭了(一个也没有剩下),数万年的自然进化史又湮没了它们的生存痕迹,结果现代人类就难以找到自己的“源祖”或“近亲”了,于是有人认为人类起源于陆生动物(“正题”),有人认为人类起源于水生动物(“反题”)。 由于“正题”和“反题”都不能完满解释人类何以具有水生和陆生两类动物的特点,人们又无法将它们统一为令人信服的“合题”,于是又有人提出人类起源于外来生物。其实,“外来生物说”解释问题倒简单明了,但仔细想来,这是一种“取消主义”,它使人们放弃了对人类起源进行科学解释的努力,这种说法还不如干脆借助于宗教教义把人类的产生归于上帝。而要从事科学研究,我们就不能满足于这一说法。笔者以为,虽然人类不可能确切“证明”自身起源的过程,但根据科学发现和探讨的成果勾画出人类进化最有可能经历的道路则是完全可能的,这一天已经为时不远了。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 自从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多数人相信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人类这一支系是何时、何地从共同祖先这一总干上分离开来的?什么是他分离开的标志?原始人类又是何时、何地转化为真人的…… 对于这一系列的疑问,古人类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正确的回答。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真人是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真人出现以前的人类祖先,科学家们称之为“前人”。直立是前人从人猿共祖主干上分离的形态学标志,他从主干分离的地区可谓人类最早的摇篮。真人不断演化发展,最后成为现代人,同时形成现代不同的人种,这个进化过程完成的地区便是人类演化最后的摇篮。 在探索人类起源时首先要确立一个前提,即人类是一个生物物种,他只能有一个祖先,不可能是多个祖先。不能说黑人有一个祖先,而白人又有另一个祖先。因为不同的物种之间虽能婚配,却不能生育后代,只有同种能育。如果我们主张人类多祖论,就会在生物学上犯常识性的错误,现在已证实了人类多祖或多元论是违背科学常理的。 人类从人猿主干上分离,究竟发生在哪一地区?是在非洲,然后走进亚洲,还是在亚洲? 非洲是人类的摇篮首先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作了大胆的推测。另一位进化论者海格尔则在1863年发表的《自然创造史》一书中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还绘图表示现今各人种由南亚中心向外迁移的途径。此外,还有中亚说、北亚说以及欧洲说。由于人类的摇篮随人类化石的不断出土,而摇摆于各洲。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从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个个体,其中包括猿人阶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时代的人骨发现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们打开地图一看,欧洲布满了古人类的遗址。而当时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亚洲其他的区和非洲还没有找到过古人类遗址。还有,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也出土于欧洲,即1856年在法国发现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纪20年代“辟尔当人”的骗局喧嚣一时(辟尔当人被有些学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称他为“曙人”。最后被揭露,所谓“曙人”,原来是来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人头骨和一个现代猿类的下颌骨凑合起来的假品),所以当时许多人认为人类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欧。但随着亚非两地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摇篮欧洲说才逐渐退出了舞台。 “北京人”的发现不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1887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哇,抱着寻找早期人类化石遗骸的热望,来到印尼的爪哇岛,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个名叫垂尼尔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颌残片,次年又发现一具头盖骨,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号头盖骨。1892年,又在不远处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这些材料后,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体,而且正是人们要寻找的人与猿之间的“缺环”。 爪哇直立猿人的发现使南亚说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发现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最强烈的反对来自教会。教会坚持说,人类的祖先应是亚当,怎么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学家马修在《气候和演化》一书中,列举种种理由鼓吹中亚高原是人类的摇篮。其理由,一是中亚因喜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环境变得不适宜生存,但对动物演化来说,受刺激产生的反应最有益处,所以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进人类的形成;二是哺乳动物的迁徙规律常常是最不进步的类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强盛的类型则留在发源地附近继续发展,因此在离老家比较远的地区反而能发现最原始的人类。当时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与这一假说正好吻合。 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之后相继发现了“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遗迹,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193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刘易斯在印巴交界处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块上颌碎块,该标本从形态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点,他便借用印度一个神的名字“拉玛”把它命名为“拉玛猿”。但由于当时他人言轻,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学家皮尔宾姆和西蒙斯对林猿类26个属50多个种作综合研究时,注意到拉玛猿形态上的似人特点,认为它可能是人类这一支系的祖先类型,并将它从猿科中转到人科中,人类起源南亚说再度兴起。然而随着非洲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大量涌现,使人类起源非洲说重新崭露头角。 在达尔文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时,当时少见化石证据。这种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了改变。在南非盛产金钢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个名叫塔恩的地方,那里有许多采石场,在采石时经常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924年曾发现一具幼年猿类头骨,后经解剖学教授达特的研究,认为它人形态介于人和猿之间,遂将其命名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兰士瓦地区斯特克方丹采石场发现一个成年个体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罗姆特莱伊采石场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颌骨和头骨碎片,南猿逐渐引起学术界的认同和重视。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还是“最接近人的猿”,学术界仍有争议。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南猿能否制造工具。虽然人们曾在发现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时还有进步类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制造者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此外,由于南猿化石出土层位不清,故南猿确切的生存年代还一时无法搞清。 正当人们左右徘徊时,东非的化石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从1931年起,英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就在东非大裂谷一个名叫奥尔杜威峡谷的分支部分进行发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们是用河卵石或砾石简单打制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谁是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妇在这里搜索了20多年,终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发现了一具南猿头骨。它比南非粗壮南猿还要粗壮,学名为“鲍氏南猿”,一般称其为“东非人”。通过种种理化测年法测得他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东非人”及“能人”的发现,不仅揭开了东非地区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序幕,而且将作为“缺环”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跃升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类的先驱者。”以利基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据此认为人类起源于非 进入70年代,世界范围内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后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腊、肯尼亚和我国发现了大量的古猿化石。虽然它们名称不一,但基本可分为大小两种类型,大的属西瓦猿型,小的为拉玛猿型,而且往往两者并存。经过各方专家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并非不同的种属,而是雌雄个体而已。既然拉玛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种属,焉有人类祖先之说?人类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玛猿”而明朗过,现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人们了解自身起源的奥秘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从微观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与其他灵长动物,特别与大猿类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且依据遗传物质的变异度,可以推算出它们分化的大致时间跨度。原先认为人和猿分离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000—2500万年间,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万年间! 鉴于此,新的人类演化概念产生了,由此也决定了探索人类的发祥地不能再依据旧说行事。由于非洲大量涌现的南猿和早期人属化石,人类早期阶段的复杂图景终于开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自1924年找到首个幼年南猿头骨以来的70余年,在非洲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1974年,由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逊领导的多国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被称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过300万年,以后被订名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区还曾发现一处埋有13个阿法南猿个体的骨骸,它提供了早期人类群居的证据,为此有人将之称为人类的“第一家庭”。 90年代,非洲的古人类化石重要发现接连不断。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发现距今440万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为“始祖南猿”,经过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更名为“始祖地栖猿”。1996年,来自13个国家4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区,找到了距今250万年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态上混杂着接近人和许多不同类型南猿的特点,被认为是连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属之间的一个新种代表,被订名为“惊奇南猿”。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比福拉地点,则相继发现了阿法南猿、鲍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号人”的头骨化石。后者最后被订名为“卢道尔夫人”,距今年代为190万年,并被认为是人属中的最早成员;在湖西岸,1985年曾发现有一具距今250万年的头骨,被命名为“埃塞俄比亚南猿”,他是粗壮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点发现的距今410万年的原始类型南猿化石,被命名为“湖滨南猿”。令人瞩目的是,它们的下肢骨显示出直立行走的特点,而上肢骨却仍保留着上攀援的特点。这表明分子生物学所推测的距今500万年人与猿分道扬镳可能是对的。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 早在1907年发现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视作欧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过渡的类型。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区,发现了80多件人类化石,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78万年以上,被认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格鲁吉亚东南边境一个名叫德玛尼西的地方,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齿列的下颌骨,形态呈直立人型。以后又发现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据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180万年,故德玛尼西人被认为是非洲以外已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欧洲最早的人化石。 以色列出土的尼人类型的古人类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制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内有一条约旦河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 1959年在这里发现乌贝蒂亚旧石器时代遗址。从该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器,据古地磁法测得距今年代约在150万至100万年间。有些学者认为这个遗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遗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刚从“能人”演化而来的早期直立人。 我国在近半个世纪也发现了大量有关人类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云南开远发现古猿以来,70年代和80年代在云南禄丰和元谋又相继发现古猿化石,可分大小两种类型。有些学者认为大型者可谓西瓦猿型,小型者属拉玛猿型。拉玛猿作为人类远祖的论点其时在我国正风行一时,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远祖已在中国找到,便将小型古猿命名为“中国古猿”,以表达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科学界对拉玛猿属性认识的变更,国内有些学者将云南不同地区的古猿归属到一个新属,即禄丰猿属之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它们只是云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亚种。 60年代,陕西兰田公主岭和云南元谋大那乌发现了直立人类型的兰田人和元谋人,他们距今年代超出100万年,后者甚至达到170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化石。但遗憾的是,元谋人化石目前仅限于2枚上内侧门齿,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胫骨,而在非洲发现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却有完整的骨架。虽然曾经有人将湖北建始地区发现的几颗化石牙齿看作是与南猿类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获得学术界的承认。 1989年在湖北郧县找到2具原始人头骨化石,一开始又将其归于南猿之列,修理后发现乃属直立人型。1980年在安徽和县及1993年在江苏南京也发现了直立人型头骨化石。虽然对于它们的年代说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万年。 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县龙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门齿和一段下颌残块,同时还宣称出土了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一开始它们被部分学者鉴定为直立人型,后来国外学者介入,认为与直立人形态差异大,而与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并进一步测定了其年代为距今180万年以上,甚至超过200万年。 进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并且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而亚洲地区出土的化石很难与它相提并论。相较而言,非洲似更有条件作为人类的发祥地。古人类

你的么他的情一么的他是什么关系远你的在闪烁挥不中,却握不住,为么·永不言弃的个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