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张骞在汉武帝初年做郎中时,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他们说敦煌(在今甘肃敦煌西)和天山当中有个月氏国,恨匈奴,想报仇。汉武帝想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他下诏征求精明强干的人去联络月氏,张骞应征了。有个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叫甘父,还有一百多个勇士都愿意跟着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张骞一行带着一百多人从长安起程,经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南)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有一天,张骞和甘父张骞乘机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足够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他们要到月氏去,又不知道月氏在哪儿,就一直往西走。他们跑了几十天,逃出了匈奴地界,闯进了一个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的国家。大宛在月氏北边,是出产快马、苜蓿(mùsù)和葡萄的地方。大宛是匈奴的邻国,懂得匈奴话,张骞和甘父都能说匈奴话。大宛人向国王报告,大宛王早就听到过在很远的东方有个中国,地方很富庶,吃的、穿的、住的讲究得没法说,金银财宝、绸缎布帛多得用也用不完,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原来月氏的老王被匈奴杀了以后,月氏人立他的儿子为王。新王率领着全部人马和牲畜往西逃,一直到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月氏人打败了大夏,就建立了一个大月氏国,月氏王不想去跟匈奴作战,只是很有礼貌地招待汉朝使者。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张骞和甘父在月氏住了一年多,没法叫月氏王去打匈奴,只好离开了月氏回国,经过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和大宛,到了匈奴地界,又给匈奴逮住了。他们只好又在那边过了一年多。匈奴的太子和单于争夺王位,国内大乱。张骞同甘父就乘机逃回来了。汉武帝见了十三年未见的张骞,拜他为太中大夫,封甘父为奉使君。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张骞还想再到西域去。他向汉武帝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大夏人说是买卖人从身毒——天竺(今印度)买来的。大夏在长安西边一万二千里。大夏人从身毒买到蜀地的东西,可见身毒离蜀地不远。我们要是从蜀地出发,走西南那条道儿,经过身毒到大夏,就不必经过匈奴了。”汉武帝听了,打算用礼物和道义去跟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匈奴。他再一次派张骞为使者,从蜀地出发,带着礼物去结交身毒。这次,张骞把人马分成四队,从四个地点出发,走了两千里地,有的给当地的部族打回来,有的给杀害了。往南走的一队人马绕过昆明,到了滇国(今云南南部)。滇国的国王原来是楚国人,很客气地招待使者,愿意帮助使者找道儿去身毒,但昆明人不让过,张骞只好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这次在南方结交了一个从没听到过的国家,也很满意。后来西域一带有许多国家看到匈奴被汉朝打败,就不愿意再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张骞说:“匈奴西边有个乌孙国(在今新疆)。皇上不妨先结交乌孙王,跟他和亲。乌孙以西的国家,像大宛、康居、大夏、月氏,就容易结交了。”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拿着汉朝的使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有牛、羊一万多头,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价值几千万的礼物动身了。到了乌孙,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把一份很厚的礼物送给他,对他说:“要是大王能够搬到东边来,皇上愿意把那边的土地封给大王,还把公主嫁给大王做夫人,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这对咱们两国都有好处。”乌孙王请张骞暂时休息几天,自己召集大臣们商议商议。乌孙王和大臣们都害怕匈奴,商议了好几天,决定不下来。张骞就打发他的副手们拿着使节,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古代波斯)、身毒、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等国家。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许多使者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就打发张骞先回去,他借着送张骞回去,派了几十个人到长安去探看一下。  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来见汉武帝。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乌孙王送给他的几十匹高头大马,喜欢得了不得,格外优待乌孙的使者。翌年,张骞害病死了。又过了几年,张骞派出去的那些副手们都带着各国的使者陆续回来了。汉武帝非常高兴,他知道了西域有三十六国,他们害怕匈奴,只好把自己的奴隶和财富交给匈奴。这会儿汉朝跟这些国家交好,他们不必纳税,都很乐意地跟汉朝结交。乌孙王不愿意搬到东边来,汉武帝就在那边设立了两个郡,一个叫酒泉郡(今甘肃酒泉),一个叫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民勤东北)一年到头有官员和兵士守卫着,不让匈奴南侵。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域三十六国都知道张骞心眼好,够朋友。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汉朝和西域的友好关系就建立起来了。汉朝从西域那边得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西域各国从中国得到了丝和丝织品,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发展了生产。张骞走通西域的这条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后来人们就叫它“丝绸之路”。扩展资料:张骞出使西域大事年表。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张𬸣由匈奴人甘父作向导,率领一百多人,浩浩荡荡从陇西(今甘肃)往妫水(今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一带)流域出发,中途在祁连山遭匈奴俘虏。前129年,张骞和随从堂邑父两人逃出了匈奴的控制,取道车师国(今新疆吐鲁番盆地),接着沿塔里木河西行,经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东)、疏勒国(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葱岭,到达大宛(Ferghana,今费尔干纳盆地)。前128年(汉元朔元年),张骞启程回国,此时他已经搜集了丝绸之路腹地的大量资料,包括大宛、大夏(巴克特里亚)、康居(索格狄亚纳)等。为避免再次被匈奴俘虏,张骞绕远路从葱岭、沿昆仑山北麓而行,经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楼兰(今新疆若羌),但不幸又被匈奴擒获。前126年,匈奴车臣单于死去,张骞乘机带着堂邑父以及匈奴妻子逃脱,终于回到了中原。100多人的使团,13年后仅张骞与堂邑父两人生还,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张骞开拓的这一条路线,也就是今日的丝绸之路中线,主要在天山南麓。前124年,汉武帝派张骞自蜀至夜郎(贵州遵义府桐梓县东),谋通身毒,但为昆明夷所阻,不能通,因昆明夷欲垄断中印商务。前123年(汉元朔六年),张骞随西汉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得胜,封为博望侯。前121年(汉元狩二年),张骞与李广一同到右北平攻打匈奴,但因延误军期(李广被围、张骞的军队隔天才到,因赶路劳累而没有追击匈奴),原本要被处决,他用博望侯的爵位赎罪,最后被贬为庶人;李广也因此役而功过相抵。前119年,汉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再度出使西域,执行联合乌孙以“断匈奴右臂”的外交政策,随行人员约300,牛羊以万计,丝绸、漆器、玉器和铜器等贵重物品成千上万。张骞平安抵达伊犁盆地的乌孙国,乌孙王昆莫欢迎张骞的来访,并收下了丰厚的礼物,但当时乌孙国已经分裂,而且乌孙人对汉朝还不了解,所以张骞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此后,张骞派遣副使,对乌孙周边地区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东)等进行外交活动。前115年(汉元鼎2年),张骞启程回国,并带着数十位来汉朝探路的乌孙国使者,以及数十匹乌孙良马。张骞被封为“大行”,位列九卿。隔年(前114年),张骞去世。汉武帝为了纪念他,将日后奉派往西域的使节都改称为博望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骞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西端画的就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有人曾依据此图论证了汉武帝派张骞赴大夏国问金人(佛佗)名号,是佛教传人中国之始,但也有人持反对观点,认为这是附会之说。但不管怎么说,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是真实可信的。此图是现存最早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恐怕是汉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1]编辑本段西域“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是和张骞的名字分不开的。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带。[1]地理位置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西汉初年,有“三十六国”:南缘有楼兰(鄯善,在罗布泊附近)、菇羌、且末、于阗(今和田)、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北缘有姑师(后分前、后车师,在今吐鲁番)、尉犁、焉耆、龟兹(今库车)、温宿、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习称“北道诸国”。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后蒲额和东西且弥等。它们面积不大,多数是沙漠绿洲,也有山谷或盆地。[1]人口人口不多,一般两三万人,最大的龟兹是八万人,小的只有一二千人。[1]生产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除生产谷物以外,有的地方如且末又盛产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饲草苜蓿。畜牧业有驴、马、骆驼。此外,还有玉石、铜、铁等矿产,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铜铁铸造兵器。天山南北各国,虽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各国国王以下设有官职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军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贵族势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国设有幢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赋税诸国,取畜给焉”,对这些小国进行奴役和剥削。[1]

张骞西域问佛名的故事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中记述:汉武帝元狩年(前122年至前117年)中,派遣大将军霍去病讨伐匈奴。霍去病率军把匈奴从皋兰追击到居延海,斩杀了匈奴单于王之首。匈奴部属首领发生内讧。昆邪王杀了休屠王,率领他的部属五万余人,投降汉朝。霍去病从战利品中获得匈奴的两尊金像。霍去病班师回朝后,把这两尊金像奉献给汉武帝。汉武帝以为是大神,就把这两尊身高一丈有余的金像陈设到甘泉宫里。汉武帝并不大祀,但常率领群臣烧香礼拜。这就是佛道东传的开始。 到了开通西域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赴大夏国〓去问金像名号。张骞从西域归还后,对汉武帝说:“在大夏国的旁边,有一个身毒〓国,另一名也叫天竺〓,那里有浮图像(佛陀)。”从此中国始闻有浮图(佛陀)之教。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西侧,以全景式连环画详细地描绘了这一故事。共五组画面,全幅画面呈凹字形,每组画面都有榜题,有的清晰尚存,有的亦漫漶不清。 第一组画面位于全图右侧下部:有一王者,手敬香炉,跪拜顶礼;左右各立臣属三人,躬身合掌,持笏顶礼。 墨书榜题:“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凶奴,并获得二金[人]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获得金像,同群臣礼拜的情景。 第二组画面,位于全图右侧上部:一座宫殿,匾额上书“甘泉宫”三字。殿内立金像两尊,头有肉髻,衣着袈裟,已是佛陀形象。 榜题仅存方框,文字亦漫漶不清。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把两尊金像,陈设在甘泉宫,时常礼拜的情景。 第三组画面,位于全图下层:一王者骑于马上,左右臣属八人,后有侍者执曲柄伞盖。王者对面,一人手持笏,跑拜辞行。后有二侍从,持双节,牵四马。马上驮着物品丝绸。 画面中间是榜题,上书:“前汉中宗既得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题记中“前汉中宗”可能是画工笔误)。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向汉武帝辞行告别的情况。 第四组画面,位于全图的左侧下部:一人骑马在先,二侍从持节骑马随后,穿行在荒无人烟的山峦中。 榜题仅存方框。文字漫漶不清。 此组画面表现,张骞带领侍从人马,跋涉在去西域途中。 第五组画面,位于全图的左侧上部:三人行至一西域方城,两人手持双节。城内佛塔高耸,城外两僧人向城内观望。 榜题仅存四字:“[至]大夏时”。 此组画面表现:张骞带领侍从人马到达了大夏国,并见到了大夏国的僧人、寺院和佛塔。[注释] ①大夏国:西域古国。《史记·大宛传》说: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魏书》、《隋书》、新旧《唐书》皆说:大夏即是吐火罗国,后被大月氏族所灭。在今阿富汗一带,亦叫犍陀罗国。 ②③身毒、天竺:都是印度古时旧称。[附记] 一、此故事依据《魏书》卷114《释老志》译写。原文见中华书局标校本《魏书》第8册,第3025页。 二、此故事又见如下佛经资料: (1)《历代三宝纪》卷2。见《大正藏》第49册,第29页。 (2)《广弘明集》卷2。见《大正藏》第52册,第101页。 (3)《佛祖统记》卷35。见《大正藏》第49册,第328页。 三、研究此故事画的论著参见: (1)马世长先生著《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见《敦煌研究》1981年试刊第1期。 (2)孙修身先生著《从〈张骞出使西域图〉谈佛教的东渐》。见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组编《敦煌学辑刊》第2集,第128页。 (3)金维诺先生著《敦煌壁画里的中国佛教故事》。见《美术研究》1958年第1期。 四、此故事画涉及到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问题。对这一问题,从古到今都有争议,史家们争论的焦点是:霍去病大败匈奴,获得两身金人是史实。但这两身金人,是否就是佛像?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是史实。但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否就是去问金人的名号?大多数史家认为:这是佛教徒伪造历史、杜撰的故事而已。目的是为了提早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借此提高佛教的地位。但在唐代时的历史著作中亦有佛教传入中国在汉武帝时,匈奴祭天金人就是佛像的论点。详见马世长先生《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敦煌研究院孙修身先生同意: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是汉武帝之时。霍去病所获金人就是佛像。它虽不是佛经传入中国之始,却是佛像传入中国之始。详见孙修身先生《从〈张骞出使西域图〉谈佛教的东渐》。出处见附记(三)。

出使西域十三年 让张骞名垂青史的,是他的冒险精神与事功。他从西域引进的汗血马、苜蓿、石榴、葡萄、胡瓜等多种动植物,对于汉朝国力的扩充,以及汉民族农业、文化的发展,都有关键性的贡献。由于他曾多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的孔道,促进了东西方的了解与交流,才有后来的丝路;可以说,张骞是丝路的开拓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世界级的英雄人务,和唐朝西行求佛法的玄奘、明朝七次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同为我国最伟大的冒险家;作《史记》的司马迁称他「凿空西域」;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称他为中国古代「第一奇男子」张骞的故事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西端画的就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有人曾依据此图论证了汉武帝派张骞赴大夏国问金人(佛佗)名号,是佛教传人中国之始,但也有人持反对观点,认为这是附会之说。但不管怎么说,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是真实可信的。此图是现存最早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公元前138年,张骞受武帝派遣,带着一百多个随从,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支,共同抗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陇西出发,很快进入了河西走廊.但是,正当他们风尘仆仆地跋涉的时候,遇见了匈奴的骑兵.张骞等人全部被俘虏,押送到单于的王廷,被扣留了10年之久. 困居匈奴的10年里,他始终坚贞不屈,伺机逃跑.公元前129年,张骞终于趁匈奴监视放松之机,逃离了匈奴地区,继续向西进发.他们取道天山南麓的车师,经过焉耆、龟兹,翻过葱岭,到达了大宛.最后终于到达了大月支.公元前128年,张骞一行踏上了归途.不幸地再次被匈奴骑兵俘获,扣留了1年多.直到公元前126年,张骞等人才趁着内乱的时候,带着妻子和儿子,逃出了匈奴地区,回到了汉朝.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之久,虽然联络大月支夹击匈奴的使命没有完成,但是他却第一次开通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并且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支、大夏等地,了解了乌孙、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即大食,今伊拉克)、身毒(今印度)等地的情况,为以后和这些地区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张骞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当时,汉朝正在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其王被匈奴单于杀死,他的头颅还被制作成了酒器。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便迁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又受乌孙国的攻击,只好再向西南迁到妫水(今阿姆河)流域。武帝了解这些情况后,想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右臂”,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公元前139年,张骞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浩浩荡荡从陇西(今甘肃一带)出发。一路上困难重重,但他们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骞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整整过了11个春秋,匈奴才放松了看管。一个月黑之夜,张骞一行趁匈奴不备,逃离匈奴。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这样,他们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是,大月氏的国情已发生很大变化。他们迁到妫水流域后,征服了邻国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决定在此安居乐业,不想再跟匈奴打仗。同时,月氏人还认为汉朝离自己太远,不能联合起来共击匈奴。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张骞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多,于公元前128年启程回国。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地区,改道向南。他们翻过葱岭,沿昆仑山北麓而行,经莎车(今新疆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进入羌人居住地区。途中又为匈奴骑兵所获,被扣押一年多。

张骞出使西域,指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第1张

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故里在汉中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奉汉武帝之名,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第一次前往西域,司马迁称之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示西域,这次的目的是加强联系,也为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作出卓越贡献。拓展资料: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大汉帝都长安,归葬汉中故里。参考资料;张骞 百度百科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大汉帝都长安,归葬汉中故里。参考资料;张骞 百度百科

张骞出使西域,指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第2张

公元前138年,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第一次前往西域,司马迁称之为“凿空”。公元前119年,也就是霍去病和卫青肃清了匈奴那年,张骞第二次出示西域,这次的目的是加强联系,也为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我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了保障。

公hardla ta

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故事: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扩展资料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张骞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骞

汉武帝建元元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 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张骞,汉中成国人。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办事灵活而又胸怀坦荡、善于待人处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来,在匈奴十多年,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人作妻,已经生了儿子,也没有动摇他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 张骞终于找到机会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越过葱岭,到了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由大宛介绍,又通过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乌孙,63万人,也是个“行国”,曾在敦煌一带游牧,受过大月氏的攻击。后来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阿姆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 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这就是《汉书·西域传》资料的最初来源。之后,由于张骞随卫青出征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张骞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张骞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人物介绍: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字子文,西汉汉中郡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封地博望(今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时称博望侯。西元前2世纪,中国汉代(西汉)旅行家、外交家、探险家,对丝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等。其故里在汉中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现为张骞纪念馆,属陕西省人民政府1956年公布的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度上的答案汉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张骞通西域是指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为联合大月氏与乌孙共抗匈奴,两次出使西域。西汉以来,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被称作西域。汉武帝听说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所以募使使大月氏,想联络他们夹攻匈奴。汉中人张骞以郎应募,建元二年(前139)率众一百余人,出陇西向西域进发。张骞在西行途中,被匈奴俘获,他保留汉节,居匈奴十年左右,终于率众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那时大月氏已自伊犁河流域西迁到妫水流域,张骞乃经康居到达大月氏。大月氏自以为新居之处肥饶安全,又与汉距离遥远,所以不愿意再东还故地,张骞不得要领,居岁余而还。他在归途经过羌中,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张骞回到长安,元朔六年受封为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前后达十余年,历尽镑种艰险。他的西行,传播了汉朝的声威,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所以司马迁把此行称为“凿空”。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整个中国并没有从秦末的混乱中脱离出来。直到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汉王朝才开始对西北少数民族的入侵进行强烈抵抗,同时,也开始集中国内的人力物力资源向西北扩张国境线。在北方广袤的蒙古草原上,各部落连年混战,匈奴击败了许多游牧部落,占有了他们的家园。月氏也未能幸免。 汉武帝及时发现了这个好机会,他准备了一封请求结盟的书信,准备派人送往月氏部落。他召集心腹的王公大臣,希望找到能当此大任者。张骞主动请缨,他当时还只是御林军的将领,在史书中,甚至连张骞具体的出生年月都未有表述。但多年以后,史官们在史籍中这样描绘张骞:“张骞,成固人也。为人强大有谋,能涉远。”张骞正是武帝寻找的人选。要把结盟的书信送往月氏,意味着3000多公里的漫漫旅途,沿途有重山阻隔,没有向导知道路该怎样走。更危险的是,要到中亚,就要穿越匈奴人控制的领地,那里有驾驭着骏马的敌人围追堵截。而且在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月氏部落到底迁到了哪里。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100名随从出发了,同行的还有一个跟了张骞多年的蛮族奴隶,名叫甘父。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张骞是西汉时伟大的探险家。他自请出使西域,历经13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诸国的第一人。  当时,汉朝正在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其王族被匈奴单于杀死了。于是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右臂”,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  公元前139年,张骞由匈奴人堂邑父做向导,率领100多人,浩浩荡荡从陇西(今甘肃一带)冒险西行。张骞一行一路逐水草、簧野火,躲避一切可疑的乱蹄踪迹,提防着随时可能发生的明攻暗袭。可是即便如此小心,他们还是一出甘肃临挑就与一队匈奴马队遭遇。除张骞和堂邑父被俘外,其他人无一幸免。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张骞和堂邑父被迫分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他们还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11个春秋。一个月黑之夜,张骞带上匈奴妻子和向导堂邑父,趁匈奴不备,逃离了匈奴。  大惊初定,张骞依然初衷不改,又继续起“出使西域”的重大使命。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只能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堂邑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神之手。  他们沿天山南麓,经过焉耆、龟兹、疏勒,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盆地)。这里是中亚的一个富裕之邦,人口数十万,有70余城镇,盛产“天马”。大宛王早有通汉之念,所以欣然派出向导、翻译,护送张骞来到大月氏国,但是,此时大月氏的国情已发生很大变化。大月氏已在大夏建立了新王朝,改称“小月氏”,事农耕,国富民强,时过境迁,对匈奴已无图报之志。张骞仔细考察了西域诸国的山川地理、城网市镇和民风民俗。他还来到这一带的大邦大夏国都蓝氏城,发现这里有高度集权的王室,民多事商贾,兵弱怯战。这些情况,张骞一一记在心上。  张骞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多后启程回国。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地区,改道向南。他们翻过葱岭,沿昆仑山北麓而行,经莎车(今新疆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进入羌人居住地区。途中又为匈奴骑兵所获,被扣押一年多。  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等3人乘机逃回汉朝。汉武帝详细地听取了他对西域情况的汇报后,十分高兴,封他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他又率队从四川出发,对中国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探险活动,但因蛮人阻杀而失败。之后,他又以中郎将身份,第二次出使西域,取得了外交进展。公元114年,也就是二次出使西域后一年,张骞病逝于长安。人们以“张骞凿空”四字概括了他出使西域的贡献和传奇的一生。  张骞出使西域后15年,汉朝军队在西域大败匈奴,控制了张掖、酒泉等关口,疏通了西域交通线。约公元前105年,汉朝派出了一个丝绸商队到达安息,使边境出现了中国与西域间的物产大交流。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