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或目标所采取的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是以传习操作性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过程,它具有沟通或连接教与学、对体育教学内容加工、对知识技能和品德转化、激发学习动机等重要作用。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是广大体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但由于体育教学者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透彻,在新课标的教学中,教师对新课程众多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感到困惑和不适应,其原因是面对新课标中学习目标领域的出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我校自2001年开始新课标实验,并完成潮州市“十五”规划课题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新课标教学方法、改革指导思想的探讨,从而实行与新课标指导思想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1.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完成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依据领域目标选择教材内容。因此,选用的教学方法依据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尽在情理之中。针对当前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应贯彻以下的指导思想。 1.1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含义首先是指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的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是指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对学生的健康负有责任,当然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责无旁贷地对健康承担着自己应当承担的、并且是能够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所以,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就应该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而且能为学生提出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快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都能学到新知识,并在运动技术上有所提高,从而更好的贯彻到“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 1.2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应满足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抒发不同的感受,发挥特长,弘扬个性。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片面强调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现代教学任务是不相符的。 1.3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现代教育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教师可利用制作的课件,代替教师的讲解示范,进行易犯错误演示,介绍各种练习方法,有条件的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健康教育课上,教师可将更多影像资料、体育信息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如我校利用校园网络,创建体育在线,开设体育论坛。学生通过体育论坛发表各种有关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议论,讨论一些体育锻炼方法,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等问题。创设了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平台。通过开设体育论坛,我们更了解学生的体育需求,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对老师的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我们的教学课和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1.4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与学法改革相结合 对于学生来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对于教师来说,教会学生锻炼比带着学生锻炼更为重要。从师生关系上讲,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主动地参与体育项目的练习。在教学过程要注重体育骨干的培养与使用,利用骨干带领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法灵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要调动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与练。要创设宽松氛围,让学生体验体育赋予效果。因此,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教,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有达到相同目标的最适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练习方法,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1.5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注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体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是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它对体育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运动中与老师、同伴相处得和睦、快乐,氛围宽松,气氛活跃。使学生既喜欢体育运动,又喜欢体育课,更喜欢体育老师。课上教师有效的使用趣味性较浓的教学方法、简便易懂的语言、诙谐的比喻、形象的讲解、多方位的示范使体育教学具备科学性和实效性,保证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最高的收益,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在兴奋中结束一节课。我校是田径传统项目学校,枯燥无味的田径教学中跑、跳、投,如果组织单调、教学方法枯燥,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相应的也就谈不上什么成效了,而在教学时长跑用蛇形跑,短跑用接力,跳用跨越圆圈,投用分组接力投等一系列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而且使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2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体育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不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吸取其精华,在此基础上,对有悖于现代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要求,不利于教师更好地教与学生更好地学的方法加以改革。针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偏差,新课标下体育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你好《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完成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依据领域目标选择教材内容。因此,选用的教学方法依据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尽在情理之中。针对当前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应贯彻以下的指导思想。 1.1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含义首先是指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的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是指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对学生的健康负有责任,当然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责无旁贷地对健康承担着自己应当承担的、并且是能够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所以,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就应该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而且能为学生提出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快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都能学到新知识,并在运动技术上有所提高,从而更好的贯彻到“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 1.2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应满足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抒发不同的感受,发挥特长,弘扬个性。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片面强调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现代教学任务是不相符的。 1.3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现代教育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教师可利用制作的课件,代替教师的讲解示范,进行易犯错误演示,介绍各种练习方法,有条件的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满意请采纳

首先可以写信,开头要用敬语,比如尊敬的老师,其次要看你是对什么方面的,比如迟到方面的或者什么体能训练方面,你可以委婉地说清楚,比如,我觉得老师您的什么教学有所欠缺,或者比如我觉得老师怎么样会更好一点,我们学生很愿意去配合您,也很喜欢是上你的体育课,希望您寓教于乐,我相信以后我们可以很好相处!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给老师写封信

  不知不觉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一学期的文化课中,我学习到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而在体育课中,我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  从高中步入大学,不仅文化课程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体育课等素质培养课也是如此。在高中的体育课上,男女同学都一同上课,由同一个老师教。但由于男女同学身体素质、生理结构、运动偏好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同,导致了这样的上课形式存在不少弊端。其次,高中的体育课都由学校规定课程,忽略了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的权利,打击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高中体育课显得死板、不活泼。在此,由于学校要考虑学生在高考中的升学率,而升学率主要由文化课成绩决定,所以学校经常以牺牲体育课为代价换来学生一节课的复习文化课的时间。长此以往,同学们的身体素质下降了,同时,对待体育课和锻炼身体也不那么重视了,这些都是高中体育课的弊端造成的后果。(这段乱编的,在zx读书都知道zx体育课不到最后一周不停课..我不能冤枉她..)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发现体育课也可以很有趣。老师在对同学们亲切关怀的同时又严格要求。还记得我第一次在体育课上跑了五圈下来几乎站都站不起来了,于是我晚上去操场跑步锻炼(瞎编..瞎编..)。渐渐的我跑长跑没那么吃力了,平时精神头也足了,甚至晚上的失眠症状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还有,大学体育课不仅分男女同学上课,还分内容上课,男生与女生共勉,长拳与健美操同舞。听说到了大学二年级我们还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体育课程,这让我长久以来向往的游泳可有机会得到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同学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大学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所以体育课是实打实的上,不用顾及对文化课的影响,相反,体育课占的一定学分也让学生没有逃课的理由和机会。  总之,在这一个学期的体育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学会了北方的长拳。我曾在高中体育课上学过太极,但是由于老师对我们不作要求所以几乎已经忘光了。而这次的长拳老师要求我们平时多练习,所以我牢牢记了下来。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复习和练习长拳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和锻炼身体。其次是长跑进步了,在高中的体育课上我的长跑几乎没有及格过(怎么可能呢?!),而这个学期我超过了及格线十几秒,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再次是我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了,原来体育锻炼对我们的好处远胜于疲劳时睡觉的好处。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把自己建设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标志的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1]。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所蕴涵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矗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初期,竞技体育就被国外一些专家看作是一种公民的素质,一种文化生活,一种独特的精神崇拜。他们深信,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国外的竞技体育始于儿童时期,他们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动员、引导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大学后,有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就已达到了国际水平[2]。因此,校园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队伍。而我国由于对竞技体育认识还存在许多与时代发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导致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挥。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嫁接”成功将对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场馆建设以及学校名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大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成人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孝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大学的体育课可以让学生们在闲暇时候加强对自己身体的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也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

大学体育课,所有的学校都会有体育课呀,让学生全面发展。

在大学里一些体育课的认识在大学里认为就不爱上体育一些建议就少上体体育课

可以从专业性的训练,对于教师专业的提高,最新知识的拓展等等,提出具体看法,建议参考下图

3.1.2快乐体育主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思考问题和独立创造留有余地。学生的学习包括三个阶段:运动的初步体验(尝试)——向新的学习目标挑战(学习)——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新)。本次调查对象中有23%的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动机是为了娱乐和好玩,对有兴趣的教材练习时情绪高涨,专心致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快乐,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得身体素质,他们不愿意每天的跑步练习,每节课的篮球运球,他们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所以教师只有积极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常教常新,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练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3.1.3终身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而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终身体育这项抽样调查中看到,只有11.9%的少数学生需求,正说明了高校体育课教学应该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应进一步更新观念,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生健康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体育实践能力,同时,高校体育应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平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加快改革和创新,树立“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高校体育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成为具有健康体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3.1.4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在大学体育课中开设保健课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体育运动本身在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既是一种合乎生理和心理原理的体育运动,又是一种防治疾病、陶冶情操的健身手段。太极拳的锻炼强调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运作,在强身的同时也锻炼了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是一种全面的养生锻炼。因此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少数体弱和残疾学生防治疾病的心理需求不容忽视,开展保健课教学以满足他们(7.3%)的身体和心理需求。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1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体育课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体育课考试,并且希望在体育课考试中获得高分,持这种心态的学生占有率高达50.4%(表1)。原国家教委规定:公共体育课为大学生必修课,不及格者应重修。公共体育课不及格者,不准毕业,作结业处理,发给结业证书等等,确保了体育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当学生把这些 条文规定转化为自己的需求时,便产生了对体育课学习的直接动机。 4.1.2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就是利用体育活动中人体的接触和配合、改善人际关系,进行团结协作才能取胜的思想教育。通过技战术练习,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具有运动技术特长的学生,在校内外竞赛中要发扬为集体争光的精神,调查中得知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中女生(11.7%)多于男生(7.3%),女生多于男生的原因是与女生性情和东方女性的传统特点有关。 4.1.3 逐步改善体育设施,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物质需求。日本心理学家小林等人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设施的条件是决定体育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关键”,学校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等,是完成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和保证。良好的体育设施能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高校在目前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呼吁各级领导,尽可能多拿出一些经费改善体育教学条件,以满足5.6%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物质需求。 4.2 体育理想的需求 4.2.1 体育教师的榜样作用。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的魅力,对学生影响时间最长,效力最深,在“整个学校里,教师的可信度最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必修体育课,课堂上学生模仿的对象是体育教师,教师的魅力令学生羡慕和信服,将会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从而激发对体育课学习的动机。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技术过硬,在生活中严格要求,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其魅力的感召力,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调查中该项女生占调查人数的52.3%,男生占60%(表3)。 4.2.2 体育明星效应。体育明星在运动竞赛中技、战术的绝妙表演和高尚的体育道德情操,强烈的吸引着大学生积极效仿,并在体育教学和锻炼过程中勇敢实践。调查对象中被体育明星之风采所吸引的男生有28.5%,女生有26.2%。 4.2.3 猎奇心理,好奇之心,是大学生心理特点之一。当大学生接触到新颖、优美、节奏感强的体育运动技术时,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引起7.2%的学生(女11.2%,男4.8%)积极参与。因此高校体育教材的设计不能一成不变,墨守陈规。同时这也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更新教法,才能适应猎奇心理学生的需求。调查对象中,持这种心态的女生多于男生,原因是女生在中小学时期,自觉接受体育教育的机会较少于男生,对大学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体育设施和教师素质都感到新奇。 表3 体育理想的需求 表1 对学习体育课的认识 内容 按教学课程计划锻炼 一个人自由活动 小范围一起锻炼 随心所欲 n % n % n % n % 女283 89 31.4 96 33.9 14 4.9 22 7.7 男152 130 85.5 36 23.6 38 2.5 10 6.5 合计435 219 50.4 132 30.4 52 11.9 32 7.3 4.3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的调控与激励 4.3.1 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的调控方法 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是随着内部需求和外部刺激条件的变化而随之变化。 体育教学是师生双边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教与学的系列活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就要不断地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程序进行控制调整,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在教学实验中具体采用的调控方法有思想调控、定量调控、教学目标的调控、人际关系的调控、教学广度与深度的调控、教学程序的调控、教学动态调控、学习项目的调控、教学时间的调控等。 4.3.2 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的激励方法 激励的原则,首先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激励是为了加强动机强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练习情趣。 4.3.3 思想教育法 “人的动机可以激发,可以转移,宣传教育方法就是激发人们的动机,使之指向共同的理想目标”。教育学生:体育课学习应与学校培养合格的专门建设人才结合起来;近期娱乐和健康应与为国家高效工作四十年(或更长时间)结合起来。 4.3.4 激励法 激励法又分为物质奖励法和精神鼓励法。 (1)物质奖励法 如学生在校内外参加竞赛获得优异成绩,奖励给一定的物质,对参与者发给一定的纪念品,鼓励其积极参与体育竞赛。 (2)精神鼓励法 如在课堂教学中,对练习积极、情绪高涨的学生,可以提出口头表扬,树立他为全班学习的榜样。另外,对体育差生,只要有微小的进步,也要进行表扬,使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 4.3.5 竞赛激励法 竞赛是体育运动本身属性之一,通过平等的或有条件的“让先”等级竞赛,使获胜者获得成功感,也使他本人感到自己具有从事体育运动能力的满意感,从而强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5 结束语 5.1 大学生体育课学习的良好动机是学好体育理论和技能的动力,它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动机的成因,循循善诱地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2 积极转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价值观,学习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玩的痛快”,要把单纯的兴趣升华到更高层次的终身体育,并确立学习和锻炼的目标,提高体育课学习的动机。 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心理学,潜心研究教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 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科学的调控和有效的激励,创造出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应试化

3.1.2快乐体育主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思考问题和独立创造留有余地。学生的学习包括三个阶段:运动的初步体验(尝试)——向新的学习目标挑战(学习)——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新)。本次调查对象中有23%的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动机是为了娱乐和好玩,对有兴趣的教材练习时情绪高涨,专心致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快乐,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得身体素质,他们不愿意每天的跑步练习,每节课的篮球运球,他们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所以教师只有积极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常教常新,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练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3.1.3终身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而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终身体育这项抽样调查中看到,只有11.9%的少数学生需求,正说明了高校体育课教学应该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应进一步更新观念,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生健康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体育实践能力,同时,高校体育应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平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加快改革和创新,树立“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高校体育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成为具有健康体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3.1.4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在大学体育课中开设保健课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体育运动本身在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既是一种合乎生理和心理原理的体育运动,又是一种防治疾病、陶冶情操的健身手段。太极拳的锻炼强调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运作,在强身的同时也锻炼了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是一种全面的养生锻炼。因此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少数体弱和残疾学生防治疾病的心理需求不容忽视,开展保健课教学以满足他们(7.3%)的身体和心理需求。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1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体育课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体育课考试,并且希望在体育课考试中获得高分,持这种心态的学生占有率高达50.4%(表1)。原国家教委规定:公共体育课为大学生必修课,不及格者应重修。公共体育课不及格者,不准毕业,作结业处理,发给结业证书等等,确保了体育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当学生把这些 条文规定转化为自己的需求时,便产生了对体育课学习的直接动机。 4.1.2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就是利用体育活动中人体的接触和配合、改善人际关系,进行团结协作才能取胜的思想教育。通过技战术练习,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具有运动技术特长的学生,在校内外竞赛中要发扬为集体争光的精神,调查中得知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中女生(11.7%)多于男生(7.3%),女生多于男生的原因是与女生性情和东方女性的传统特点有关。 4.1.3 逐步改善体育设施,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物质需求。日本心理学家小林等人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设施的条件是决定体育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关键”,学校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等,是完成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和保证。良好的体育设施能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高校在目前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呼吁各级领导,尽可能多拿出一些经费改善体育教学条件,以满足5.6%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物质需求。 4.2 体育理想的需求 4.2.1 体育教师的榜样作用。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的魅力,对学生影响时间最长,效力最深,在“整个学校里,教师的可信度最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必修体育课,课堂上学生模仿的对象是体育教师,教师的魅力令学生羡慕和信服,将会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从而激发对体育课学习的动机。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技术过硬,在生活中严格要求,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其魅力的感召力,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调查中该项女生占调查人数的52.3%,男生占60%(表3)。 4.2.2 体育明星效应。体育明星在运动竞赛中技、战术的绝妙表演和高尚的体育道德情操,强烈的吸引着大学生积极效仿,并在体育教学和锻炼过程中勇敢实践。调查对象中被体育明星之风采所吸引的男生有28.5%,女生有26.2%。 4.2.3 猎奇心理,好奇之心,是大学生心理特点之一。当大学生接触到新颖、优美、节奏感强的体育运动技术时,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引起7.2%的学生(女11.2%,男4.8%)积极参与。因此高校体育教材的设计不能一成不变,墨守陈规。同时这也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更新教法,才能适应猎奇心理学生的需求。调查对象中,持这种心态的女生多于男生,原因是女生在中小学时期,自觉接受体育教育的机会较少于男生,对大学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体育设施和教师素质都感到新奇。 表3 体育理想的需求 表1 对学习体育课的认识 内容 按教学课程计划锻炼 一个人自由活动 小范围一起锻炼 随心所欲 n % n % n % n % 女283 89 31.4 96 33.9 14 4.9 22 7.7 男152 130 85.5 36 23.6 38 2.5 10 6.5 合计435 219 50.4 132 30.4 52 11.9 32 7.3 4.3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的调控与激励 4.3.1 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的调控方法 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是随着内部需求和外部刺激条件的变化而随之变化。 体育教学是师生双边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教与学的系列活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就要不断地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程序进行控制调整,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在教学实验中具体采用的调控方法有思想调控、定量调控、教学目标的调控、人际关系的调控、教学广度与深度的调控、教学程序的调控、教学动态调控、学习项目的调控、教学时间的调控等。 4.3.2 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的激励方法 激励的原则,首先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激励是为了加强动机强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练习情趣。 4.3.3 思想教育法 “人的动机可以激发,可以转移,宣传教育方法就是激发人们的动机,使之指向共同的理想目标”。教育学生:体育课学习应与学校培养合格的专门建设人才结合起来;近期娱乐和健康应与为国家高效工作四十年(或更长时间)结合起来。 4.3.4 激励法 激励法又分为物质奖励法和精神鼓励法。 (1)物质奖励法 如学生在校内外参加竞赛获得优异成绩,奖励给一定的物质,对参与者发给一定的纪念品,鼓励其积极参与体育竞赛。 (2)精神鼓励法 如在课堂教学中,对练习积极、情绪高涨的学生,可以提出口头表扬,树立他为全班学习的榜样。另外,对体育差生,只要有微小的进步,也要进行表扬,使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 4.3.5 竞赛激励法 竞赛是体育运动本身属性之一,通过平等的或有条件的“让先”等级竞赛,使获胜者获得成功感,也使他本人感到自己具有从事体育运动能力的满意感,从而强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5 结束语 5.1 大学生体育课学习的良好动机是学好体育理论和技能的动力,它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动机的成因,循循善诱地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2 积极转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价值观,学习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玩的痛快”,要把单纯的兴趣升华到更高层次的终身体育,并确立学习和锻炼的目标,提高体育课学习的动机。 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心理学,潜心研究教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 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科学的调控和有效的激励,创造出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