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德育的关系PPT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还有知识教育,体育教育等,道德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教育也有重要意义。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聪明父母只需教孩子三件事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激励、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要把一个刚编凑起来的班级群体建设成一个真正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付出艰辛的、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我们,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教育.由于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迫切需要我们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作一番深刻的思考和进行有益的尝试.一、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提出具体要求,要做到粗细结合.一方面这种粗是集体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基本要求,它有益于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另一方面也给全体学生在形成班集体过程中留有创造与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正如英国斯宾赛在《教育论》中指出的:“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不包办,不当“司令”,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把班集体当作他们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的培养各种能力的实验场所.但“粗”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抽出更多的精力,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思想和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方面活动的兴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细,正是在粗的框架下对粗的完善与丰富,也是因材施教、造就个性化不可缺少的.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学生到了三年级,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个小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使人人都有机会?当上班干部.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的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我通过组织学生背名家格言,讲爱国主义故事等,进而引导学生选一条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经常带在身边,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让它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或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三、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比如老师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①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②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声“我讨厌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注重抓住社会实践锻炼,组织开展“负重远足”、“山区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练增强意志,提高自制力.四、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我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做到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于.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气、有追求,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得以提高.管理有法,但无定法.作为班主任,不要拘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要抓住现象、分析本质、对症下药;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班级工作肯定能再上一个新台阶,学生的思想觉悟也会随之得到大提高.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积极心理学与“三大步”励志教育背景:2017年3月28日,在“三大步”励志教育成都简阳市石桥中学全国现场会上,“三大步”励志教育创始人王军老师作了题为《积极心理学与“三大步”励志教育》的主题报告,首次就积极心理学规律的相关研究及在励志教育中的应用向参会专家及代表进行了阐述。核心概述:1.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发展史上一大重要进展,其给予学生积极力量和幸福人生目的,产生了革命性的育人力量。2.积极心理学在“三大步”励志教育中八个方面的典型应用。内容要点:一、积极心理学规律对教育的革命性贡献:定义幸福的人生目的,给学生以积极力量。1.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历史。从二战开始,心理学(psychology)将研究对象及内容逐步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从而形成了一门类似病理学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比如《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心理障碍,婚姻危机,毒品滥用和性犯罪等(学习焦虑、学习苛求和学习绝望等)。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它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将幸福定义为生活常态和人生目标,相比之下,“回避”了人的心理问题。大量的行之有效的应用研究,为人们的幸福感提供的直接的技术支持。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即是其创始人之一。积极心理学很早就被哈佛大学作为公共选修课,并在2006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目前在美国已有200多所院校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英国、意大利、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从2006年开始,相继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硕士、博士项目。2.积极心理学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1)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个体对已有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态度和欣悦感受);(2)使个体学会并保持乐观(乐观型解释风格);(3)使个体形成积极人格。二、积极心理学在“三大步”励志教育中的典型应用。1.定义励志教育。励志教育是依据积极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规律,通过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帮助学生从积极的角度观察自我、他人和社会,提高对积极因素的领悟能力,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启迪、塑造并坚定其人生信仰,使其获得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用自己的意志战胜挫折,从而达到成人成才和幸福人生目的的教育。2.制定励志教育教学大纲。“三大步”励志教育通过对积极心理学6大美德24项积极力量的研究,将其转化为道德认知的内容,并从当下中学存在的德育问题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切入,制定了励志教育的教学大纲。3.心理资源和常态累积:每日常态和每周常态。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存在一定的积极能量积累,这种积累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能量,积极的人和消极的人,这种资源会有明显的差异,而心理资源主要为意志和行为提供心理的积极支持。研究认为,青少年最消耗心理资源的活动是:情绪调节、思想抑制和抗拒诱惑,中国学生更多表现为在“被学习”、“被考试”、“被成长”中和与考试与家长的博弈中的消耗。心理资源低下或者耗尽的结果是:悲观、抑郁,堕落,失去信心,习得性无助。“三大步”励志教育的英文名称为“三步积极教育模式”即“Positive Education of 3-step Model”简称“3stepPE”。“三大步”励志教育的核心贡献:对心理资源的常态积累。每日常态:学生励志每日三大步,第一步“读”,集体朗读励志信(对应于道德情感);第二步“思”,冥想反思并填写成长册(对应于道德情感);第三步“行”,自我评价道德行为。每周常态:1.主题班会课;2.主题活动课;3.全员育人导师制。4.“三大步”励志教育课题组的核心贡献:习惯养成教育。关于心理资源,有一个重要的研究,就是习惯与心理资源的关系,研究认为,习惯行为不消耗或消耗极少的心理资源。习惯,是在潜意识支配下的行为,而反复刺激是改变潜意识的最好方法。一个德育主题,在“三大步”励志教育的德育模式中,持续进行二十一天,每天三次,同样的道德认知内容重复六十多次,大量的重复、高强度的正能量输入,成为学生改掉坏习惯、树立好习惯的强大动力。5.冥想及在“三大步”励志教育中的应用。积极心理学认为,冥想是增加心理资源的重要方式,通过冥想,可以调节情绪和注意力,并逐步累积个体的心理资源。实际上,冥想在宗教、气功、太极和瑜伽中有广泛的应用。“三大步”励志教育中,关于冥想的应用是在第二步,填写成长册(对应于道德情感)之前,主要采取静思冥想。道德情感的反省,是道德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6.对“学习型”习得性无助的研究及成效。"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课题组研究认为,学习型的“习得性无助”具体表现为三类心理状态:学习绝望,学习焦虑,学习苛求。对应策略和成果:用“三大步”做法和课程体系向学生“大剂量”输入积极力量,短时间丰富心理资源,而丰富的心理资源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潜能力,成功实现了既定目标,个别学生实现了巅峰体验。成果:《亮剑高考》教材、系列励志信和课件资源。7.用仪式定义道德认知内容。集体朗读励志信,给道德认知内容一个定义,增加学生认同度。将对美德的敬重,用“全体起立,挺胸抬头,双手捧信,齐声朗读”的形式进行,通过这种神圣的仪式,给道德认知内容一个定义。中国因梦想而辉煌,人生因梦想而精彩,捧起人生梦想,读出中华精神。根据积极心理学规律,积极的心理暗示对道德价值内化作用巨大,集体朗读励志信,其形式就是一种积极的暗示,告诉同学们我们捧起的是中国梦想;其内容表述了具体的道德规范,更是深刻具体的积极暗示,告诉同学们“中国梦,我的梦”“我的人生一定幸福,我的未来一定精彩”。根据近九年在数百所学校的实践数据,其德育成效显著,育人效果明显。8.七个十六元一次方程建构“三大步”积极教育(3step PE)模型(1)学生心理变化方程(2)学生学习变化方程(3)学生与他人关系变化方程(4)班级整体情况变化方程(5)班级学习氛围的变化方程(6)班级学习成绩的变化方程(7)校园环境的变化方程“三大步”励志教育,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三大步励志教育简介_免费下载_百度文库

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应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加强渗透。当前人们常常探讨教书育人,实则指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加强,让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可以获得发展,成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育人的实质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化学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更应是传播文化,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里应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渗透人文教育,将知识、能力、人文相结合,为社会的发展输送不同能力的合格型人才。一 人文教育的含义人文教育是指在人文精神的感染下,通过人文学科为基准实施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宗旨是为了提升学生在人文方面精神、文化方面的素养。人文教育指在人文学科的范畴里执行,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教育指通过学科的形式存在。人文教育具备了以下特点:(1)人文教育不再是古典人文主义时期对精英教育的意义,也不只是通过古典教育的内容作为价值取向;(2)人文教育培养的是完整的人;(3)人文教育应积极开发人的左脑、右脑。二 初中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长久以来,受到只注重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影响,初中化学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将知识教学当作教学重心。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初中化学教学较少涵盖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教育被不断淡化,具体体现为教学内容过于重视逻辑性、系统化及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设定,将学生对社会、生活乃至就业方面的化学素质需求过于忽略,也对化学在科技研究乃至社会应用层面上的问题过于忽略。在教学过程里,局限于加强掌握化学知识、解题技能的理性思维训练,忽略了人们在情感、心愿等方面非理性因素的需求及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推崇理性,追寻规范化、统一化,忽略学生获得个性解放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每天虽然都处在丰富的化学世界中,但是欠缺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对周围相关现象及问题处理的能力。老师始终将教给学生化学知识当作自身唯一的教学目标,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知识,老师就会有挫败感。可当前倡导的是令所有人都发展的教育,而非经营式教育。化学教育承担的是令所有人都具备化学素养的责任。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化学素养,这也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化学教学应将精力放在化学基本知识及和化学相关的人文教育方面,而非对学生而言较难的专业问题方面。三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1.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化学美的育人功能审美教育是人们在人文素质方面不可欠缺的构成部分,美育不但可以提升素质、陶冶情操,并且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对加快学生整体发展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化学美属于科学美,化学在展现物质内部丰富的运动方式和规律时,体现了化学范畴中具备的丰富的美育素材,所以,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2.透过化学科学研究实验,养成学生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初中教学的人文精神中心思想为让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建立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其具备积极、向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依据,在这一过程里,不但是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还是令学生了解科学家如何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研究所经受的困苦,养成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勇敢探索、坚毅的科学品质以及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3.充分探寻化学哲理,培养学生坚强的奋斗精神及毅力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老师会竭尽所能地运用化学史及科学家的奋斗过程、人格魅力来激发学生,让学生对学习勇敢追求,为事业勇于奉献,从而感受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里,应将传授知识及德育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渗透。化学中富含的哲理,一线老师应积极开发这些资源。4.大量实施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懂得如何合作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化学大纲中的新要求。由于经济的不断提高,知识的不断进步,国家间的经济、科技往来的不断扩大,人们相互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十分频繁,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生活方式会对人际往来、生活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只有具备合作精神、和睦相处的品质,才可以在当前时代站稳脚跟。学生在实验中,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一定要具备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可以将实验的任务完成。四 结束语要建立具有现代化、高品质的社会主义人才,只加强学术能力是不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不可欠缺的。老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有效地运用当前的教材,有计划地将人文因素渗透进去,为社会提供更全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