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高中数学竞赛培优教程(第3版)(一试)》是按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初试(一试)的要求编写的,与高中数学竞赛大纲和新编高中数学教材同步配套,并相应地分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除精选典型例题外,还编拟了巩固练习题,供学生课外训练。本书详细讲解了高中数学竞赛所涉及高一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着力学生能力培养。目  录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1.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1.2 集合的划分与覆盖1.3 常用逻辑用语第二章 函数2.1 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2 二次函数2.3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2.4 函数的图象变换2.5 函数的综合应用第三章 数列3.1 数列的概念及性质3.2 等差数列及等比数列3.3 数列通项及求和3.4 数列的综合问题3.5 周期数列及递归数列第四章 三角函数4.1 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4.2 三角函数的化简和求值4.3 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4.4 三角变换在三角形中的应用第五章 平面几量和复数5.1 平面向量的概念5.2 平面向量的运算5.3 正弦、余弦定理及其解斜三角形5.4 平面向量的应用5.5 复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5.6 复数的应用第六章 不等式6.1 不等式的性质6.2 不等式的证明6.3 不等式的解法6.4 不等式的应用6.5 几个重要不等式第七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7.1 直线的方程7.2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7.3 曲线和方程7.4 圆7.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八章 圆锥曲线方程第九章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第十章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第十一章 极限与导数高中数学竞赛培优教程(专题讲座)《高中数学竞赛培优教程》是按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加试赛”(二试)的要求编写的,内容包括加试赛要求的全部知识,并分为若干个专题论述。《高中数学竞赛培优教程》精选了大量的典型例题,并作了详尽的讲解,旨揭示解题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章节都提供了足量的练习题,供学生课外训练。这些练习题只给出了简单的提示,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探求精神。《高中数学竞赛培优教程》为了满足广大中学生对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指导教程的需要,以及为从事中学的数学工作者指导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我们邀请历年担任浙江省数学夏令营授课的大学教授,中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结合新编的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编写了针对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一试、二试)要求的高中数学竞赛同步辅导丛书。丛书是在历年(自1997年始)数学夏令营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经修改、补充、完善而成。丛书由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总领队李胜宏和浙江大学教授李名德先生主编。 追问 那准备二试用培优专题好呢还是奥赛经典好呢

高考数学基础知识汇总第一部分 集合(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2)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3) 第二部分 函数与导数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 、 、 等);⑨导数法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①首先将原函数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 与外函数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注意:外函数 的定义域是内函数 的值域。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5.函数的奇偶性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⑵ 是奇函数 ;⑶ 是偶函数 ;⑷奇函数 在原点有定义,则 ;⑸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6.函数的单调性⑴单调性的定义:①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 当 时有 ;②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 当 时有 ;⑵单调性的判定1 定义法:注意:一般要将式子 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③复合函数法(见2 (2));④图像法。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7.函数的周期性(1)周期性的定义:对定义域内的任意 ,若有 (其中 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 为周期函数, 为它的一个周期。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2)三角函数的周期① ;② ;③ ;④ ;⑤ ;⑶函数周期的判定①定义法(试值) ②图像法 ③公式法(利用(2)中结论)⑷与周期有关的结论① 或 的周期为 ;②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 周期为2 ;③ 的图象关于直线 轴对称 周期为2 ;④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直线 轴对称 周期为4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⑴幂函数: ( ;⑵指数函数: ;⑶对数函数: ;⑷正弦函数: ;⑸余弦函数: ;(6)正切函数: ;⑺一元二次函数: ;⑻其它常用函数:1 正比例函数: ;②反比例函数: ;特别的 2 函数 ;9.二次函数:⑴解析式:①一般式: ;②顶点式: , 为顶点;③零点式: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⑶二次函数问题解决方法:①数形结合;②分类讨论。10.函数图象: ⑴图象作法 :①描点法 (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③导数法⑵图象变换:1 平移变换:ⅰ ,2 ———“正左负右” ⅱ ———“正上负下”;3 伸缩变换:ⅰ , (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ⅱ , ( ———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4 对称变换:ⅰ ;ⅱ ;ⅲ ; ⅳ ;5 翻转变换:ⅰ ———右不动,右向左翻( 在 左侧图象去掉);ⅱ ———上不动,下向上翻(| |在 下面无图象);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1)证明函数 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2)证明函数 与 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 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 的图象上,反之亦然;注:①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②曲线C1:f(x,y)=0关于直线x=a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 y)=0;③曲线C1:f(x,y)=0,关于y=x+a(或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④f(a+x)=f(b-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特别地:f(a+x)=f(a-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⑤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12.函数零点的求法:⑴直接法(求 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13.导数 ⑴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 ;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⑶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⑷(理科)复合函数的导数: ⑸导数的应用: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ⅰ 是增函数;ⅱ 为减函数;ⅲ 为常数; ③利用导数求极值:ⅰ求导数 ;ⅱ求方程 的根;ⅲ列表得极值。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ⅰ求的极值;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ⅲ得最值。14.(理科)定积分 ⑴定积分的定义: ⑵定积分的性质:① ( 常数);② ;③ (其中 。⑶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⑷定积分的应用:①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 3 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③求变力做功: 。第三部分 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1.⑴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 弧度 , 弧度, 弧度 ⑵弧长公式: ;扇形面积公式: 。2.三角函数定义:角 中边上任意一点 为 ,设 则: 3.三角函数符号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4.诱导公式记忆规律:“函数名不(改)变,符号看象限”;5.⑴ 对称轴: ;对称中心: ; ⑵ 对称轴: ;对称中心: ; 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① ② ③ 。8.二倍角公式:① ;② ;③ 。9.正、余弦定理:⑴正弦定理: ( 是 外接圆直径 )注:① ;② ;③ 。⑵余弦定理: 等三个;注: 等三个。10。几个公式:⑴三角形面积公式: ;⑵内切圆半径r= ;外接圆直径2R= 11.已知 时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定: 第四部分 立体几何1.三视图与直观图:注:原图形与直观图面积之比为 。2.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 S底h: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 (S+ )h;⑷球体:①表面积:S= ;②体积:V= 。3.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⑴直线与直线平行:①公理4;②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⑵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平行 线面平行。⑶平面与平面平行:①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推论;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⑷直线与平面垂直: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⑸平面与平面垂直:①定义---两平面所成二面角为直角;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4.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1 平移法:平移直线,2 构造三角形;3 ②补形法:补成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4 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两直线方向向量的夹角。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①直接法(利用线面角定义);②先求斜线上的点到平面距离h,与斜线段长度作比,得sin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的夹角。⑶二面角的求法:①定义法: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作出平面角,再求解;②三垂线法:由一个半面内一点作(或找)到另一个半平面的垂线,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求解;③射影法:利用面积射影公式: ,其中 为平面角的大小; 注:对于没有给出棱的二面角,应先作出棱,然后再选用上述方法;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两个班平面法向量的夹角。5.求距离:(步骤-------Ⅰ。找或作垂线段;Ⅱ。求距离)⑴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一般先作出公垂线段,再进行计算;⑵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三垂线定理作出垂线段,再求解;⑶点到平面的距离:①垂面法:借助面面垂直的性质作垂线段(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再求解;5 等体积法;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⑷球面距离:(步骤)(Ⅰ)求线段AB的长;(Ⅱ)求球心角∠AOB的弧度数;(Ⅲ)求劣弧AB的长。6.结论:⑴从一点O出发的三条射线OA、OB、OC,若∠AOB=∠AOC,则点A在平面∠BOC上的射影在∠BOC的平分线上;⑵立平斜公式(最小角定理公式): ⑶正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记为 ,则S侧cos =S底;⑷长方体的性质①长方体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 则:cos2 +cos2 +cos2 =1;sin2 +sin2 +sin2 =2 。②长方体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侧面所成的角分别为 则有cos2 +cos2 +cos2 =2;sin2 +sin2 +sin2 =1 。⑸正四面体的性质:设棱长为 ,则正四面体的:1 高: ;②对棱间距离: ;③相邻两面所成角余弦值: ;④内切2 球半径: ;外接球半径: ;第五部分 直线与圆1.直线方程⑴点斜式: ;⑵斜截式: ;⑶截距式: ;⑷两点式: ;⑸一般式: ,(A,B不全为0)。(直线的方向向量:( ,法向量( 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1)列约束条件;(2)作可行域,写目标函数;(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解。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4.直线系5.几个公式⑴设A(x1,y1)、B(x2,y2)、C(x3,y3),⊿ABC的重心G:( );⑵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 ;⑶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 Ax+By+C2=0的距离是 ;6.圆的方程:⑴标准方程:① ;② 。⑵一般方程: ( 注:Ax2+Bxy+Cy2+Dx+Ey+F=0表示圆 A=C≠0且B=0且D2+E2-4AF>0;7.圆的方程的求法:⑴待定系数法;⑵几何法;⑶圆系法。8.圆系:⑴ ; 注:当 时表示两圆交线。⑵ 。9.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掌握几何法)⑴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① 点在圆上;② 点在圆内;③ 点在圆外。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① 相切;② 相交;③ 相离。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圆心距, 表示两圆半径,且 )① 相离;② 外切;③ 相交;④ 内切;⑤ 内含。10.与圆有关的结论:⑴过圆x2+y2=r2上的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x0x+y0y=r2;过圆(x-a)2+(y-b)2=r2上的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r2;⑵以A(x1,y2)、B(x2,y2)为直径的圆的方程:(x-x1)(x-x2)+(y-y1)(y-y2)=0。第六部分 圆锥曲线1.定义:⑴椭圆: ;⑵双曲线: ;⑶抛物线:略2.结论 ⑴焦半径:①椭圆: (e为离心率); (左“+”右“-”);②抛物线: ⑵弦长公式: ;注:(Ⅰ)焦点弦长:①椭圆: ;②抛物线: =x1+x2+p= ;(Ⅱ)通径(最短弦):①椭圆、双曲线: ;②抛物线:2p。⑶过两点的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可设为: ( 同时大于0时表示椭圆, 时表示双曲线);⑷椭圆中的结论:①内接矩形最大面积 :2ab;②P,Q为椭圆上任意两点,且OP 0Q,则 ;③椭圆焦点三角形:<Ⅰ>. ,( );<Ⅱ>.点 是 内心, 交 于点 ,则 ;④当点 与椭圆短轴顶点重合时 最大; ⑸双曲线中的结论:①双曲线 (a>0,b>0)的渐近线: ; ②共渐进线 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 为参数, ≠0);③双曲线焦点三角形:<Ⅰ>. ,( );<Ⅱ>.P是双曲线 - =1(a>0,b>0)的左(右)支上一点,F1、F2分别为左、右焦点,则△PF1F2的内切圆的圆心横坐标为 ;④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 渐近线为 渐近线互相垂直;(6)抛物线中的结论:①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弦AB性质:<Ⅰ>. x1x2= ;y1y2=-p2;<Ⅱ>. ;<Ⅲ>.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Ⅳ>.以AF(或BF)为直径的圆与 轴相切;<Ⅴ>. 。 ②抛物线y2=2px(p>0)内结直角三角形OAB的性质:<Ⅰ>. ; <Ⅱ>. 恒过定点 ;<Ⅲ>. 中点轨迹方程: ;<Ⅳ>. ,则 轨迹方程为: ;<Ⅴ>. 。③抛物线y2=2px(p>0),对称轴上一定点 ,则:<Ⅰ>.当 时,顶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Ⅱ>.当 时,抛物线上有关于 轴对称的两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3.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解法:⑴直接法(通法):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注意以下问题:①联立的关于“ ”还是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考虑了吗?③判别式验证了吗?⑵设而不求(代点相减法):--------处理弦中点问题步骤如下:①设点A(x1,y1)、B(x2,y2);②作差得 ;③解决问题。4.求轨迹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 (2)直接法(列等式);(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⑷待定系数法;(5)参数法;(6)交轨法。第七部分 平面向量⑴设a=(x1,y1),b=(x2,y2),则: ① a‖b(b≠0) a= b ( x1y2-x2y1=0;② a⊥b(a、b≠0) a•b=0 x1x2+y1y2=0 .⑵a•b=|a||b|cos<a,b>=x2+y1y2; 注:①|a|cos<a,b>叫做a在b方向上的投影;|b|cos<a,b>叫做b在a方向上的投影;6 a•b的几何意义:a•b等于|a|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a,b>的乘积。⑶cos<a,b>= ;⑷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P,A,B三点共线 ;附:(理科)P,A,B,C四点共面 。 第八部分 数列1.定义:⑴等差数列 ;⑵等比数列 ;2.等差、等比数列性质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前n项和 性质 ①an=am+ (n-m)d, ①an=amqn-m; ②m+n=p+q时am+an=ap+aq ②m+n=p+q时aman=apaq ③ 成AP ③ 成GP ④ 成AP, ④ 成GP, 等差数列特有性质:1 项数为2n时:S2n=n(an+an+1)=n(a1+a2n); ; ;2 项数为2n-1时:S2n-1=(2n-1) ; ; ;3 若 ;若 ;若 。3.数列通项的求法:⑴分析法;⑵定义法(利用AP,GP的定义);⑶公式法:累加法( ;⑷叠乘法( 型);⑸构造法( 型);(6)迭代法;⑺间接法(例如: );⑻作商法( 型);⑼待定系数法;⑽(理科)数学归纳法。注:当遇到 时,要分奇数项偶数项讨论,结果是分段形式。4.前 项和的求法:⑴拆、并、裂项法;⑵倒序相加法;⑶错位相减法。5.等差数列前n项和最值的求法:⑴ ;⑵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九部分 不等式1.均值不等式: 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变形, 。2.绝对值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⑴ ;⑵ ;⑶ ; ;⑷ ; ; ;⑸ ;(6) 。4.不等式等证明(主要)方法:⑴比较法:作差或作比;⑵综合法;⑶分析法。 第十部分 复数1.概念:⑴z=a+bi∈R b=0 (a,b∈R) z= z2≥0;⑵z=a+bi是虚数 b≠0(a,b∈R);⑶z=a+bi是纯虚数 a=0且b≠0(a,b∈R) z+ =0(z≠0) z2<0;⑷a+bi=c+di a=c且c=d(a,b,c,d∈R);2.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设z1= a + bi , z2 = c + di (a,b,c,d∈R),则:(1) z 1± z2 = (a + b) ± (c + d)i;⑵ z1.z2 = (a+bi)•(c+di)=(ac-bd)+ (ad+bc)i;⑶z1÷z2 = (z2≠0) ;3.几个重要的结论: ;⑶ ;⑷ ⑸ 性质:T=4; ; (6) 以3为周期,且 ; =0;(7) 。4.运算律:(1) 5.共轭的性质:⑴ ;⑵ ;⑶ ;⑷ 。6.模的性质:⑴ ;⑵ ;⑶ ;⑷ ;第十一部分 概率1.事件的关系:⑴事件B包含事件A:事件A发生,事件B一定发生,记作 ;⑵事件A与事件B相等:若 ,则事件A与B相等,记作A=B;⑶并(和)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B发生,记作 (或 );⑷并(积)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B发生,记作 (或 ) ;⑸事件A与事件B互斥:若 为不可能事件( ),则事件A与互斥;(6)对立事件: 为不可能事件, 为必然事件,则A与B互为对立事件。2.概率公式:⑴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概率公式:P(A+B)=P(A)+P(B);⑵古典概型: ;⑶几何概型: ;第十二部分 统计与统计案例1.抽样方法⑴简单随机抽样: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数为N,通过逐个不放回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且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就称这种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注:①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②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抽签法;随机数法。⑵系统抽样:当总体个数较多时,可将总体均衡的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规则,从每一个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系统抽样。注:步骤:①编号;②分段;③在第一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其时个体编号 ;④按预先制定的规则抽取样本。⑶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有差异比较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使样本更充分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分层抽样。注:每个部分所抽取的样本个体数=该部分个体数 2.总体特征数的估计:⑴样本平均数 ;⑵样本方差 ;⑶样本标准差 = ;3.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 注:⑴ >0时,变量 正相关; <0时,变量 负相关;⑵① 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② 接近于0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4.回归分析中回归效果的判定:⑴总偏差平方和: ⑵残差: ;⑶残差平方和: ;⑷回归平方和: - ;⑸相关指数 。注:① 得知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则模型拟合效果越好;② 越接近于1,,则回归效果越好。5.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随机变量 越大,说明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反之,越弱。 第十四部分 常用逻辑用语与推理证明1. 四种命题:⑴原命题:若p则q; ⑵逆命题:若q则p;⑶否命题:若 p则 q;⑷逆否命题:若 q则 p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2.充要条件的判断:(1)定义法----正、反方向推理;(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例如:若 ,则A是B的充分条件或B是A的必要条件;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3.逻辑连接词:⑴且(and) :命题形式 p q; p q p q p q p⑵或(or):命题形式 p q; 真 真 真 真 假⑶非(not):命题形式 p .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真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 表示; 全称命题p: ; 全称命题p的否定 p: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 表示; 特称命题p: ; 特称命题p的否定 p: ;第十五部分 推理与证明1.推理:⑴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在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称为合情推理。①归纳推理:由某类食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有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注: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②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类似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注:类比推理是特殊到特殊的推理。⑵演绎推理:从一般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叫演绎推理。注: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结论;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⑶结 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得出的判断。二.证明⒈直接证明⑴综合法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或由因导果法。⑵分析法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分析法。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2.间接证明------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反证法。附:数学归纳法(仅限理科)一般的证明一个与正整数 有关的一个命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⑴证明当 取第一个值 是命题成立;⑵假设当 命题成立,证明当 时命题也成立。那么由⑴⑵就可以判定命题对从 开始所有的正整数都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数学归纳法。注:①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必须严格按步骤进行;3 的取值视题目而4 定,5 可能是1,6 也可能是2等。第十六部分 理科选修部分1. 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⑴排列数公式: =n(n-1)(n-2)…(n-m+1)= (m≤n,m、n∈N*),当m=n时为全排列 =n(n-1)(n-2)…3.2.1=n!;⑵组合数公式: (m≤n), ;⑶组合数性质: ;⑷二项式定理: ①通项: ②注意二项式系数与系数的区别;⑸二项式系数的性质:①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二项式系数相等;②若n为偶数,中间一项(第 +1项)二项式系数最大;若n为奇数,中间两项(第 和 +1项)二项式系数最大;③ (6)求二项展开式各项系数和或奇(偶)数项系数和时,注意运用赋值法。2. 概率与统计⑴随机变量的分布列:①随机变量分布列的性质:pi≥0,i=1,2,…; p1+p2+…=1;②离散型随机变量:X x1 X2 … xn …P P1 P2 … Pn …期望:EX= x1p1 + x2p2 + … + xnpn + … ; 方差:DX= ;注: ;③两点分布: X 0 1 期望:EX=p;方差:DX=p(1-p). P 1-p p 4 超几何分布:一般地,在含有M件次品的N件产品中,任取n件,其中恰有X件次品,则 其中, 。称分布列 X 0 1 … m P … 为超几何分布列, 称X服从超几何分布。⑤二项分布(独立重复试验):若X~B(n,p),则EX=np, DX=np(1- p);注: 。⑵条件概率:称 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注:①0 P(B|A) 1;②P(B∪C|A)=P(B|A)+P(C|A)。⑶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B)=P(A)P(B)。⑷正态总体的概率密度函数: 式中 是参数,分别表示总体的平均数(期望值)与标准差;(6)正态曲线的性质:①曲线位于x轴上方,与x轴不相交;②曲线是单峰的,关于直线x= 对称;③曲线在x= 处达到峰值 ;④曲线与x轴之间的面积为1;5 当 一定时,6 曲线随 质的变化沿x轴平移;7 当 一定时,8 曲线形状由 确定: 越大,9 曲线越“矮胖”,10 表示总体分布越集中; 越小,曲线越“高瘦”,表示总体分布越分散。注:P =0.6826;P =0.9544P =0.9974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成人高考很简单的,高考过的就一定没问题!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数学高考基础知识、常见结论详解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 , 互异性 , 无序性 。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如: , ,求 ;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 , 表示。 (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 (4)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 , 描述法 , 韦恩图 。 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 ; ; ; ; ; ;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 和 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注意:条件为 ,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如: ,如果 ,求 的取值。 二、集合间的关系及其运算 (1)符号“ ”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 符号“ ”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 (2) ; ; (3)对于任意集合 ,则: ① ; ; ; ② ; ; ; ; ③ ; ; (4)①若 为偶数,则 ;若 为奇数,则 ; ②若 被3除余0,则 ;若 被3除余1,则 ;若 被3除余2,则 ; 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1)若集合 中有 个元素,则集合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 (2) 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公式为: ; (3)韦恩图的运用: 四、 满足条件 , 满足条件 , 若 ;则 是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 若 ;则 是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 若 ;则 是 的充要条件 ; 若 ;则 是 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 五、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具有相同的 ; 注意:“若 ,则 ”在解题中的运用, 如:“ ”是“ ”的 条件。 六、反证法:当证明“若 ,则 ”感到困难时,改证它的等价命题“若 则 ”成立, 步骤:1、假设结论反面成立;2、从这个假设出发,推理论证,得出矛盾;3、由矛盾判断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结论正确。 矛盾的来源:1、与原命题的条件矛盾;2、导出与假设相矛盾的命题;3、导出一个恒假命题。 适用与待证命题的结论涉及“不可能”、“不是”、“至少”、“至多”、“唯一”等字眼时。 正面词语 等于 大于 小于 是 都是 至多有一个 否定 正面词语 至少有一个 任意的 所有的 至多有n个 任意两个 否定 二、函数 一、映射与函数: (1)映射的概念: (2)一一映射:(3)函数的概念: 如:若 , ;问: 到 的映射有 个, 到 的映射有 个; 到 的函数有 个,若 ,则 到 的一一映射有 个。 函数 的图象与直线 交点的个数为 个。 二、函数的三要素: , , 。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 ;②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 (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 ,则 ; ② 则 ; ③ ,则 ; ④如: ,则 ; ⑤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如:已知函数 的定义域是 ,求 的定义域。 ⑥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如:已知扇形的周长为20,半径为 ,扇形面积为 ,则 ;定义域为 。 (3)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 的形式;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 来表示 ,再由 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 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 ,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 (2种方法); ② (2种方法);③ (2种方法); 三、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f(x) -f(-x)=0 f(x) =f(-x) f(x)为偶函数; 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 图像法 ,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四、图形变换:函数图像变换:(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 常见图像变化规律:(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移联系起来思考) 平移变换 y=f(x)→y=f(x+a),y=f(x)+b 注意:(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x)经过 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 (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 (m,n)平移的意义。 对称变换 y=f(x)→y=f(-x),关于y轴对称 y=f(x)→y=-f(x) ,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 伸缩变换:y=f(x)→y=f(ωx), y=f(x)→y=Af(ωx+φ)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一个重要结论:若f(a-x)=f(a+x),则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如: 的图象如图,作出下列函数图象: (1) ;(2) ; (3) ;(4) ; (5) ;(6) ; (7) ;(8) ; (9) 。 五、反函数: (1)定义: (2)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 ; (3)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 ; (4)求反函数的步骤:①将 看成关于 的方程,解出 ,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②将 互换,得 ;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 的值域)。 (5)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 ; (6)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7)原函数为奇函数,则其反函数仍为奇函数;原函数为偶函数,它一定不存在反函数。 如: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 ; 七、常用的初等函数: (1)一元一次函数: ,当 时,是增函数;当 时,是减函数; (2)一元二次函数: 一般式: ;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为 ; 两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 ;与 轴的交点为 ; 顶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为 ; ①一元二次函数的单调性: 当 时: 为增函数; 为减函数;当 时: 为增函数; 为减函数; ②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首先要采用配方法,化为 的形式, Ⅰ、若顶点的横坐标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Ⅱ、若顶点的横坐标不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时: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时: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有三个类型题型: (1)顶点固定,区间也固定。如: (2)顶点含参数(即顶点变动),区间固定,这时要讨论顶点横坐标何时在区间之内,何时在区间之外。 (3)顶点固定,区间变动,这时要讨论区间中的参数. ③二次方程实数根的分布问题: 设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根为 ;则: 根的情况 等价命题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或 上有一根 充要条件 注意:若在闭区间 讨论方程 有实数解的情况,可先利用在开区间 上实根分布的情况,得出结果,在令 和 检查端点的情况。 (3)反比例函数: (4)指数函数: 指数运算法则: ; ; 。 指数函数:y= (a>o,a≠1),图象恒过点(0,1),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a<1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要能够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 (5)对数函数: 指数运算法则: ; ; ; 对数函数:y= (a>o,a≠1) 图象恒过点(1,0),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a<1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要能够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 注意:(1) 与 的图象关系是 ; (2)比较两个指数或对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是构造相应的指数或对数函数,若底数不相同时转化为同底数的指数或对数,还要注意与1比较或与0比较。 (3)已知函数 的定义域为 ,求 的取值范围。 已知函数 的值域为 ,求 的取值范围。 六、 的图象: 定义域: ;值域: ; 奇偶性: ; 单调性: 是增函数; 是减函数。 七、补充内容: 抽象函数的性质所对应的一些具体特殊函数模型: ① 正比例函数 ② ; ; ③ ; ; ④ ; 三、导 数 1.求导法则: (c)/=0 这里c是常数。即常数的导数值为0。 (xn)/=nxn-1 特别地:(x)/=1 (x-1)/= ( )/=-x-2 (f(x)±g(x))/= f/(x)±g/(x) (k•f(x))/= k•f/(x) 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 k=f/(x0)表示过曲线y=f(x)上的点P(x0,f(x0))的切线的斜率。 V=s/(t) 表示即时速度。a=v/(t) 表示加速度。 3.导数的应用: ①求切线的斜率。 ②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 一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 能推出 为增函数,但反之不一定。如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但 ,∴ 是 为增函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二 时,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 若将 的根作为分界点,因为规定 ,即抠去了分界点,此时 为增函数,就一定有 。∴当 时, 是 为增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三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 为增函数,一定可以推出 ,但反之不一定,因为 ,即为 或 。当函数在某个区间内恒有 ,则 为常数,函数不具有单调性。∴ 是 为增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一条重要性质,也是高中阶段研究的重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关系,用导数判断好函数的单调性。因此新教材为解决单调区间的端点问题,都一律用开区间作为单调区间,避免讨论以上问题,也简化了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遇到端点的讨论问题,要谨慎处理。 四单调区间的求解过程,已知 (1)分析 的定义域;(2)求导数 (3)解不等式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增区间(4)解不等式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减区间。 我们在应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时一定要搞清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以下以增函数为例作简单的分析,前提条件都是函数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 ③求极值、求最值。 注意:极值≠最值。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最大值为极大值和f(a) 、f(b)中最大的一个。最小值为极小值和f(a) 、f(b)中最小的一个。 f/(x0)=0不能得到当x=x0时,函数有极值。 但是,当x=x0时,函数有极值 f/(x0)=0 判断极值,还需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说明。 4.导数的常规问题: (1)刻画函数(比初等方法精确细微); (2)同几何中切线联系(导数方法可用于研究平面曲线的切线); (3)应用问题(初等方法往往技巧性要求较高,而导数方法显得简便)等关于 次多项式的导数问题属于较难类型。 2.关于函数特征,最值问题较多,所以有必要专项讨论,导数法求最值要比初等方法快捷简便。 3.导数与解析几何或函数图象的混合问题是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高考中考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向,应引起注意。 四、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则 。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若 ,则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基本变形:① ; ; ②若 ,则 , 基本应用: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注意:①一正二定三取等;②积定和小,和定积大。 当 (常数),当且仅当 时, ; 当 (常数),当且仅当 时, ;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 如:①函数 的最小值 。 ②若正数 满足 ,则 的最小值 。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1)设 ,则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2)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3) ; ;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平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 ;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如: ; ⑷利用常用结论: Ⅰ、 ; Ⅱ、 ; (程度大) Ⅲ、 ; (程度小) (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如: 已知 ,可设 ; 已知 ,可设 ( ); 已知 ,可设 ; 已知 ,可设 ;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六、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 Ⅰ、 :⑴若 ,则 ;⑵若 ,则 ; Ⅱ、 :⑴若 ,则 ;⑵若 ,则 ; (2)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项系数小于零的,同解变形为二次项系数大于零;注:要对 进行讨论: (5)绝对值不等式:若 ,则 ; ; 注意:(1).几何意义: : ; : ; (2)解有关绝对值的问题,考虑去绝对值,去绝对值的方法有: ⑴对绝对值内的部分按大于、等于、小于零进行讨论去绝对值;①若 则 ;②若 则 ;③若 则 ; (3).通过两边平方去绝对值;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号两边为非负值。 (4).含有多个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可用“按零点分区间讨论”的方法来解。 (6)分式不等式的解法: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 ⑴ ;⑵ ; ⑶ ;⑷ ; (7)不等式组的解法: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求其交集,即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求交集中,通常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画在同一条数轴上,取它们的公共部分。 (8)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时,首先应注意考察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 ①不等式两端乘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负、零性. ②在求解过程中,需要使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行讨论. ③在解含有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需要考虑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有时要分析△),比较两个根的大小,设根为 (或更多)但含参数,要分 、 、 讨论。 五、数列 本章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应切实进行全面、深入地复习,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解决下述几个问题:(1)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须用定义证明,值得注意的是,若给出一个数列的前 项和 ,则其通项为 若 满足 则通项公式可写成 .(2)数列计算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项和公式及其性质熟练地进行计算,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3)解答有关数列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善于使用各种数学思想解答数列题,是我们复习应达到的目标. ①函数思想: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都可以看作是 的函数,所以等差等比数列的某些问题可以化为函数问题求解. ②分类讨论思想: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应分为 及 ;已知 求 时,也要进行分类; ③整体思想:在解数列问题时,应注意摆脱呆板使用公式求解的思维定势,运用整 体思想求解. (4)在解答有关的数列应用题时,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抽象化,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有关数列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解答此类应用题是数学能力的综合运用,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所能完成的.特别注意与年份有关的等比数列的第几项不要弄错. 一、基本概念: 1、 数列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数列的项与项数: 3、 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4、 递增(减)、摆动、循环数列: 5、 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 6、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7、 等差数列、公差d、等差数列的结构: 8、 等比数列、公比q、等比数列的结构: 二、基本公式: 9、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 1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 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 1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Sn= Sn= 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1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 qn-1 an= ak qn-k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1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当q≠1时,Sn= Sn= 三、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4、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差数列。 15、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 16、等比数列{an}中,若m+n=p+q,则 17、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比数列。 18、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 19、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 {an bn}、 、 仍为等比数列。 20、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21、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22、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23、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a,aq; 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q,aq3 (为什么?) 24、{an}为等差数列,则 (c>0)是等比数列。 25、{bn}(bn>0)是等比数列,则{logcbn} (c>0且c 1) 是等差数列。 26. 在等差数列 中: (1)若项数为 ,则 (2)若数为 则, , 27. 在等比数列 中: (1) 若项数为 ,则 (2)若数为 则, 四、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关键是找数列的通项结构。 28、分组法求数列的和:如an=2n+3n 29、错位相减法求和:如an=(2n-1)2n 30、裂项法求和:如an=1/n(n+1) 31、倒序相加法求和:如an= 32、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 ① an+1-an=…… 如an= -2n2+29n-3 ② (an>0) 如an= ③ an=f(n) 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 如an= 33、在等差数列 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 (1)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大值. (2)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小值。 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六、平面向量 1.基本概念: 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 2. 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 . (2)若a=( ),b=( )则a b=( ).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以向量 = 、 =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则两条对角线的向量 = + , = - , = - 且有| |-| |≤| |≤| |+| |.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 = + (交换律); +( +c)=( + )+c (结合律); +0= +(- )=0. 3.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向量。 (1)| |=| |·| |; (2) 当 >0时, 与 的方向相同;当 <0时, 与 的方向相反;当 =0时, =0. (3)若 =( ),则 · =( ).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 向量b与非零向量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 ,使得b= . (2) 若 =( ),b=( )则 ‖b .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得 = e1+ e2. 4.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设P1、P2是直线 上两个点,点P是 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 使 = , 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当点P在线段 上时, >0;当点P在线段 或 的延长线上时, <0; 分点坐标公式:若 = ; 的坐标分别为( ),( ),( );则 ( ≠-1), 中点坐标公式: . 5. 向量的数量积: (1).向量的夹角: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b,作 = , =b,则∠AOB= ( )叫做向量 与b的夹角。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b,它们的夹角为 ,则 ·b=| |·|b|cos . 其中|b|cos 称为向量b在 方向上的投影. (3).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若 =( ),b=( )则e· = ·e=| |cos (e为单位向量); ⊥b ·b=0 ( ,b为非零向量);| |= ; cos = = . (4)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b=b· ;( )·b= ( ·b)= ·( b);( +b)·c= ·c+b·c. 6.主要思想与方法: 本章主要树立数形转化和结合的观点,以数代形,以形观数,用代数的运算处理几何问题,特别是处理向量的相关位置关系,正确运用共线向量和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计算向量的模、两点的距离、向量的夹角,判断两向量是否垂直等。由于向量是一新的工具,它往往会与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解几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是知识的交汇点。 七、立体几何 1.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能够用斜二测法作图。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的概念; 会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一般用反证法。 3.直线与平面 ①位置关系:平行、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 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方法及性质,判定定理是证明平行问题的依据。 ③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有哪些? 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范围是{00.900} ⑤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每年高考试题都要考查这个定理.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主要用于证明垂直关系与空间图形的度量.如:证明异面直线垂直,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确定点到直线的垂线. 4.平面与平面 (1)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方法和性质。 (3)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和性质定理。尤其是已知两平面垂直,一般是依据性质定理,可以证明线面垂直。 (4)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点到面的距离问题→ (5)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交的作法及求法: ①定义法,一般要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一般在计算时要解斜三角形; ②垂线、斜线、射影法,一般要求平面的垂线好找,一般在计算时要解一个直角三角形。 ③射影面积法,一般是二面交的两个面只有一个公共点,两个面的交线不容易找到时用此法? 具体的公式 http://www.ggjy.net/xspd/xsbk/200408/815.html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http://www.xyjy.cn/Article/UploadFiles/200510/20051013100307519.doc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 2.德摩根公式 . 3.包含关系 4.容斥原理 . 5.集合 的子集个数共有 个;真子集有 –1个;非空子集有 –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 (2)顶点式 ; (3)零点式 . 7.解连不等式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 8.方程 在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 不等价,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特别地, 方程 有且只有一个实根在 内,等价于 ,或 且 ,或 且 . 9.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 在闭区间 上的最值只能在 处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当a>0时,若 ,则 ; , , . http://www.ggjy.net/xspd/student/200481211513358.rar 经测试可用,不过不一定是文科用的~ 另提供一网站作参考:http://www.happycampus.cn/pages/2004/01/27/D128361.html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77867.html

高考改革 1、高考命题杜绝繁难偏旧,基本以2013年的试题难度为标准; 2、2016年,英语将正式退出新高考(也就是6月7、8两天将没有英语考试), 但是学生的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A等100分,B等85分,C等70分),学生可以多次报考会考,最终以最好成绩为准; 3、在2016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2015年,英语120分,相应的,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16年,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 4、除了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以外,其它加分政策都将取消; 5、志愿填报也有微调:考前填报,但从明年开始执行平行志愿,第一志愿可以同时报2个,第二志愿可以同时报3个。中考改革: 1、增加市级示范校名额; 2、扩大市级示范校的招生计划,不鼓励小班化; 3、不鼓励市级示范校办国际班; 4、扩大市级示范校向普通初中的招生分配指标,从今年的12%,逐年递增,三年内涨到50%; 5、取消“三限”择校生,逐步取消中考加分(三年之内); 6、大幅度调整中考内容,重新制定课程标准,降低难度,删除繁难偏旧,突出核心知识与能力的考察; 7、中考英语从120分到100分,其中听力要增加到40分; 8、语文从目前的120分要增加到150分; 9、物理、化学和卷考试,逐步体现科学综合,总分160分,其中物理约100分,化学约60分; 10、取消一切特长生的加分政策,特长生入学必须达到学校的最低分数线。 近日教育部在官网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称将据此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这是继北京教委宣布降低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之后,再次明确提高母语在学校教育的重要程度。小学熟练书写正楷,初中要临摹名家书法 《纲要》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做了明确要求: 小学低年级初步感受汉字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家乡习俗、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 小学高年级熟练书写正楷字,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初中阶段要临摹名家书法,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 高中阶段要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信; 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张雪推荐

高考语文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探究”是新增的能力层级,目的是适应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包括I、II两卷。第I卷为单项选择题,占36分;第II卷占114分。全卷包括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试卷内容、赋分如下:语言文字运用(6题,30分)、文学名著阅读(1题,3分)、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9分)、古代诗文阅读(6题,37分)、文学类文本阅读(4题,21分)、写作(1题,50分)。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我只知道上海的英语高考 2016届开始 有两次机会考试 口语和听力分开 总分还是150

《考试说明》分语文、英语、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四个部分编写,包括命题指导思想、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内容与要求、题型示例以及往年试题解析等内容。据悉,除了语文新增“探究”能力考查外,英语科目题型也出现变化,此外,数学文理科的选考部分也有区别。为及时指导考生复习备考,本报第一时间邀请一线名师进行解读,并给出了复习建议。语文新增“探究”能力考查高考语文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探究”是新增的能力层级,目的是适应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包括I、II两卷。第I卷为单项选择题,占36分;第II卷占114分。全卷包括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试卷内容、赋分如下:语言文字运用(6题,30分)、文学名著阅读(1题,3分)、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9分)、古代诗文阅读(6题,37分)、文学类文本阅读(4题,21分)、写作(1题,50分)。评析江西师大附中龙定岩(全省优秀模范教师)★变化分析:题型、分值上有两大变化。题型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综合运用:由原小题(9分)变为小作文(15分),由原单项运用改为综合运用;大作文减了10分(以前是60分);二是加入了名著阅读,作为一个选择题形式出现;三是文言文的变化:后两道选择题换了一个断句,去掉了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更能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分值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诗歌鉴赏由6分改为8分;翻译题由10分增至12分。★复习建议:1.要注意阅读能力和写规范作文的能力,面对不同的题目要求,用正确的表示方式和语言去完成目标;2.关注教材:因为能力是由教材牵引,考生不能四处撒网。应明确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找准各自可能存在的“升值空间”,然后重点突破。比如现代文的阅读和作文肯定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而古诗鉴赏和文言文翻译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难点,但也是“升值空间”较大的“点”;3.注重基本知识,不要盲目去做偏题、怪题和难题。数学(文科)全卷难易控制适中考试目标:考查知识和能力对考生有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要求。知识是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1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公式、公理以及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考试范围:必修和选修兼顾数学1(必修):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数学2(必修):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数学3(必修):算法初步、统计、概率。数学4(必修):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数学5(必修):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选修4—5:不等式选讲。试卷结构:分三种难度系数题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全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试卷结构如下:第I卷:10道选择题,共50分(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第II卷:5道填空题(共25分,只需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具体解答过程)和6道解答题(共75分,含计算题、证明题等,要写出具体解答过程)。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难度在0.7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为0.4~0.7的试题为中等难度题,难度在0.4以下的试题为难题。三种难题的试题应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全卷控制适中。数学(理科)选考内容选一道题作答考试范围:多了一个选考题数学(理科)试卷结构、考试范围与数学(文科)略有不同。考试范围分必考和选考内容,其中必修部分与数学(文科)是一样的。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选考内容如下: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试卷结构:选考内容选一道题作答全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试卷结构如下:第I卷:10道选择题,必考内容,共50分(①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第II卷:4道填空题(必考内容,共20分,②只需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具体解答过程)、1道选做题(选考内容,共5分,③选择题同①;填空题同②)、6道解答题(必考内容,共75分,④含计算题、证明题等,要写出具体解答过程)。三种难题的试题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全卷控制适中。注:选考内容从选修系列4的“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和“不等式选讲”中各命制1道题,考生只能从中选择一道题作答,若两题都做,则按第一题评阅给分。评析江西师大附中朱涤非(南昌市学科带头人)★变化分析:试卷保持相对稳定,适度创新。既保持新课程理念,又继承和发扬历年高考数学命题的成果和经验。新课标下,各个章节中有些内容有些小变化,理科多了一个选考题,文理科的顺序不同,会导致要求也各不相同。★复习建议:1.老师也应认真多看《考试说明》,了解我省考试部门对数学学科的相关要求,从而做到对学生的讲解和指导更有针对性;2.《考试说明》中的题型和样题要多看多做;3.重视基本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三基”仍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要多看考纲和说明。英语命题词汇范围锁定3000个单词试卷以中等题为主2011年,江西高考英语卷将对个别题型进行调整。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江西省中学英语教学实际,确定约3000个单词作为高考命题的词汇范围。试卷以中等题为主。试卷包括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选择题,占115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占35分。试卷不设选修题(第I卷)听力: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要求考生根据所听到的5段简短对话,从每题所给的3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第二节共15题,每小题1.5分。英语知识运用: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题,每小题1分。第二节完形填空,共20题,每小题1.5分。阅读理解:本部分共有4篇短文,短文总长度为1200个单词左右,共设20小题,每小题2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短文的内容,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第II卷)写作:第一节阅读表达,共5小题,每小题2分。要求考生阅读一篇短文,并根据所给题目要求进行作答。题目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1.短文转述填空;2.指代关系的确认;3.短文信息归纳表达;4.补全文章中空缺的句子;5.概括文章大意、标题,或指出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第二节书面表达,满分25分。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提示和要求,用英语写一篇120词左右的短文。

21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20

如何学好数学1 数学是必考科目之一,故从初一开始就要认真地学习数学。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现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要把数学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使自己进入数学的广阔天地中去。 如何学好数学2 高中生要学好数学,须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是认识问题;第二是方法问题。 有的同学觉得学好教学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因为数学分所占比重大;有的同学觉得学好数学是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打好基础,这些认识都有道理,但不够全面。实际上学习教学更重要的目的是接受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果能如此,将终生受益。曾有一位领导告诉我,他的文科专业出身的秘书为他草拟的工作报告,因为华而不实又缺乏逻辑性,不能令他满意,因此只得自己执笔起草。可见,即使将来从事文秘工作,也得要有较强的科学思维能力,而学习数学就是最好的思维体操。有些高一的同学觉得自己刚刚初中毕业,离下次毕业还有3年,可以先松一口气,待到高二、高三时再努力也不迟,甚至还以小学、初中就是这样“先松后紧”地混过来作为“成功”的经验。殊不知,第一,现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安排是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三年的课程,高三全年搞总复习,教学进度排得很紧;第二,高中数学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内容(如函数、立几)放在高一年级学,这些内容一旦没学好,整个高中数学就很难再学好,因此一开始就得抓紧,那怕在潜意识里稍有松懈的念头,都会削弱学习的毅力,影响学习效果。 至于学习方法的讲究,每位同学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学习习惯、智力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这里主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提出几点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l、要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别是概念多并且较抽象,学起来“味道”同以往很不一样,解题方法通常就来自概念本身。学习概念时,仅仅知道概念在字面上的含义是不够的,还须理解其隐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并掌握各种等价的表达方式。例如,为什么函数y=f(x)与y=f-1(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而y=f(x)与x=f-1(y)却有相同的图象;又如,为什么当f(x-l)=f(1-x)时,函数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而 y=f(x-l)与 y=f(1-x)的图象却关于直线 x=1对称,不透彻理解一个图象的对称性与两个图象的对称关系的区别,两者很容易混淆。 2‘学习立体几何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办法有二:一是勤画图;二是自制模型协助想象,如利用四直角三棱锥的模型对照习题多看,多想。但最终要达到不依赖模型也能想象的境界。 3、学习解析几何切忌把它学成代数、只计算不画图,正确的办法是边画图边计算,要能在画图中寻求计算途径。 4、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邀几个程度相当的同学一起讨论,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做常可以把问题解决得更加透彻,对大家都有益。 答一送一: 如何在学习上占第一 学习上占第一,每个同学都可以做到。之所以你占不了第一,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生活方式、学习方法不正确,第二、没有坚强的毅力。在这里面毅力是第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第二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全中国仍有70%以上的占第一的学生虽然占了第一,但他们并不是毅力最强的,或者说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不是最好的。他们也许今天是第一,明天就不是了。也就是说,你如果按占第一的方法去学习、去锻炼,一般都会超过现有的第一。 辉煌的第一是不是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得到呢?说它艰苦是因为“培养坚强的毅力”是世上最艰苦的工作,只有你具有了坚强的毅力才可能成为第一,当然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也是特别重要的。在这里什么是坚强的毅力呢,只要你能按下面几点要求去做,而且每天都做记录,持之以恒,每天都不间断地坚持一个学期、一年、三年,那么你的毅力就足以达到占第一的要求了。在这项锻炼中就怕你中间有间断,风雨、心情、疾病、家务等等都不是你中断锻炼的理由。你要记住,学好学业是你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没有什么工作的重要性会超过它。除了坚强的毅力,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第一人人可以占,原来占第一的同学也不一定就比你更聪明多少,脑细胞也不一定比你多。爱迪生不是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吗?!所以你第一要过心理关,就是说:要坚信你一定能成功,一定会超过现有的第一,包括现在是第一的你自已。 第二、你要天天锻炼。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什么事也做不好,即使偶尔做好了,也不能长久。每天30分钟左右的锻炼一定要天天坚持。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跑步、打乒乓球、打篮球、俯卧撑、立定跳远等等都可以。有些同学好面子,见到别人不跑步,怕自已跑别人看见了不好意思,那就错了,真正不好意思的是辛苦了几年考不上大学,是上了几年大学还要下岗。如果将来自已养活不了自已,那才是真正不好意思的。 第三、学习态度要端正。每次上课前,一定要把老师准备讲的内容预习好,把不好理解的、不会的内容做好标记,在老师讲到该处时认真听讲。如果老师讲了以后还不会,一定要再问老师,直到明白为止。当一个问题问了两遍三遍还不会时,一般的同学就不好意思问了,千万别这样,老师们最喜欢“不问明白誓不罢休”的性格了。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做好笔记。做笔记时一定要清楚,因为笔记的价值比课本还,将来的复习主要靠它。 课下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是把笔记、课本上的知识点先学好,该记的内容一定把它背熟。这样会大大提高你做作业的速度,即平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做作业时应该独立思考,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和同学、老师商量。问同学时,不要问这道题结果是什么,而是要问“这道题究竟怎么做?”“这道题为什么这样做?” 第四、正确面对错误和失败。当有的知识你没有在课上学会、当你的练习做错时或者在考试中成绩太差时,你既不要报怨,也不要气馁,你应该正视这自已不愿得到的现实。没有学会不要紧,把该知识写到你的《备忘录》中,然后问同学问老师,再把正确的解释或结果,写到其它页上。错了题也是这样,考试失利不就是错的题多点吗,正确的方法是把原题抄到《备忘录》中,把正确的做法学会后,把做法和结果写到其它页上,如果能注上做该类题的注意事项,就会把你的学习效率又提高30%-60%。之所以把答案或解释写到其它页上,就是为了下次看知识点或错误的题目时,再动动脑筋,想想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解释情况,再练练该题的做法和答案。错误和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你能正视它,一切都会成为你成功的动力。 第五、记帐。你的学习一定要有一本帐,你什么时候做得好,记下来,什么时候错了题,记下来(注:帐本上只记“今天错题为《备忘录》××页×题)。课下几点几分学了英语,记录好;几点几分至几点几分学了物理记下来。把你生活中锻炼、学习的分分秒秒记录在你的帐本上,把你每次作业和考试中的正确题数、错误题数和错误题号(《备忘录》上的页号题号)一一记录在你的帐本上。把你每天学会的知识点都记录在帐本上,以备明天、后天再检查一下自已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在帐本上过去了几天的知识点,你一定要学会并能熟练掌握。 帐本记录的是你学习、锻炼中每一个细节。这样记下来,在校生活中,每天约有一页32开纸的记录量,不在校时可能有两页32纸的记录量。在星期和假期里千万不能间断。把你的帐一天天积累起来,这就是你所走过的第一之路。 虽说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不排名次,但学习出类拔萃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是我们考上高一级学校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走向社会后,做好每一件工作的资本。同学们,去争取第一吧。如果你一年年按上面的要求做,你一定能占第一。 如果大家都这样去做,即使你占不了第一,一定是中国出类拔萃的学生,因为中国大多数的同学没有这样的毅力,没有这样好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同学们,为美好的明天奋斗吧! =============================================== 首先要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就是学习兴趣,世界知名的伟大科学家、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同学,为了弄清一个数学概念长时间埋头阅读和思考;为了解答一道数学习题而废寝忘食。这首先是因为他们对数学学习和研究感兴趣,很难想象,对数学毫无兴趣,见了数学题就头痛的人能够学好数学,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被称为科学的皇后,它是学习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必 的工具。可以说,没有数学,也就不可能学好其他学科;其次必须有钻研的精神,有非学好不可的韧劲,在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就可以 略到数学的奥妙,体会到学习数学获取成功的喜悦。长久下去,自然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出学好数学的高度自觉性和积极性。 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要学好数学,还要注意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要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包括概念学习,定理公式学习以及解题学习三个方面。学习数学概念,要善于抓住它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区别于这个概念和其他概念的属性;学习定理公式,要紧紧抓住定理方向的内在联系,抓住定理公式适用的范围及题型,做到得心应手地应用这些定理公式,数学解题实№上是在熟练掌握概念与定理公式的基础上解决矛盾,完成从“未知”向“已知”的转化。要著重学习各种转化方式,培养转化的能力。总而言之,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中,要注意把握知识的整体精髓, 悟其中的规律和实质,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认识体系,以促进各种形式间的相互迁移和转化。同时,还要注意知识形成过程无处不隐含著人们在教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和策略,无处不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指南,而这也是我们学习知识时最希望要学到的东西。 数学思想方法是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的桥粱,是数学结构中强有力的支柱,在中学数学课本里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的思想,介绍了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在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要下大力气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原理和依据,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和技巧。 在数学学习中,要特别重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问题能力的培养。数学社会化的趋势,使得“大众数学”的口号席卷整个世界,有人认为未来的工作岗位是为已作好数学准备的人才提供的,这里所说的“已作好了数学准备”并不仅指懂得了数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思想,学会了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培养数学应用能力,首先要养成将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其次,要掌握将实№问题数学化的一般方法,即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同时,还要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除与传统学科如物理、化学联系外,可适当了解数学在经济学、管理学、工业等方面的应用。 如果我们在数学学习中,既扎扎实实地学好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又牢固地掌握了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问题,那么,我们就走在了一条数学学习成功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