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如下:1、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了中国,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较多的人群是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正是通过五四运动。3、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优秀人才许多新文化运动重要发起和参与人士如李大钊、陈独秀等后来成为重要的共产党创始人,为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优秀人才。4、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并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五四运动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1921年7月23~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一,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向更高阶段。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为中共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优课】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 (共31张PPT) - 最新 第1张

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向更高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了广泛传播。中共建立了思想了基础。

历史意义: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 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又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的是与非那些发起人的所做所为,有那些是不值得我们所借鉴的。还有意义是有那么真正的本质现象你们又怎样认为呢?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近年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述评 韩 璐 2007年05月31日15:47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五四运动距今已近90年,对于它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局部,领域更广泛,研究更翔实。专著、人物传记和优秀论文不断涌现,许多资料和论点被深入挖掘,而且更加注重社会稳定因素的探究。大体讲,近年来关于五四运动研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总体研究不断,角度多向 彭明的《五四运动史》仍是国内研究五四运动的的一部学术代表作。继此基础,近几年来,有关五四运动的研究有了新的成效,呈现出新的研究特点和趋势。 1.召开纪念性的学术研讨会和出版论文集。近年来,先后召开了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85周年和87周年一系列学术研讨会,2001年出版两部论文集:一部是沙健孙和龚书铎主编的《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集合了金冲及、彭明、沙健孙、刘书林等专家、学者们研究五四运动的一些优秀论文,从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历史经验、历史意义等方面探讨了五四运动对现代中国的意义;另一部是《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大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从这两部书的论文整合来看,对五四运动研究不仅研究越来越全面,而且内容越加深刻,角度上推陈出新。 2.近几年来从文化、思潮层面上去研究五四运动仍是焦点。主要著作有张宝明的《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2001年版的欧阳军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2004年欧阳哲生的《新文化的传统: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以及2006年由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的岳凯华的《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等等,从研究史到探讨思想层面,这是五四运动研究的一个新的走向。探讨和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焦点是:第一,五四时期的东西方文化论战与碰撞问题的研究;第二,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的争论。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是褒贬不一;第三,传统与反传统问题。主要是从孔教儒学,及文化革命的方面上去考察。对是否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面西化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第四,启蒙与救亡问题,争论不止。大部分学者表示赞同二者相互促进,不存在谁压倒谁的问题。 3.学术史角度的新探。特别是随着整理国故的研究,学者们对五四时期学术人物,学术活动、学术成果纷纷进行探讨,而且衍生了许多新的话题,如中国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学术的传承,中国现代学术的转型和建立等等。这一角度研究开辟了五四运动对个案的研究,特别是对五四时期胡适、顾颉刚、陈独秀等等的学术研究的开展。 4.五四运动的跨学科研究呈现,给五四运动的研究带来了新的领域和繁荣局面。这主要是探究五四运动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如李炳全的《论“五四”科学精神对我国心理学的影响》,王运来、吴辉阳的《五四运动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以及张树华的《五四运动至抗战爆发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数量的增多》,许凤林、陶有浩的《论五四运动对“国民外交”的影响》等等。这些探讨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新闻学等各个领域,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五四运动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空间和思路。 5.近几年出现了从现代化角度去研究五四运动和整个五四时期。比较全面的是王章维的《五四与中国现代化》,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教育、民俗和人的现代化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五四对现代中国及现代化所起的推动作用。在对待五四运动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上,学者们观点基本一致,持肯定态度,主要是论证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一是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基本上从五四运动的思想文化层面和现代化意识上考察和探究;二是五四运动是由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起点;①三是五四时期是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转折期。在中国,20世纪一切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新事物和新的人,都自五四始。② 热点问题深入,研究细化 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特别是一些热点问题的探讨,一直备受关注。学者们在这些问题上的研究越来越深刻,把握精髓,深化细致。 1.五四精神的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一直是史学界的关注焦点,基本上是围绕着民主、科学、理性、自由追求、探索等方面展开的。2000年以来的阐释主要是有以下几种:爱国主义;人的自由发展;创新精神;一种对于自由和真理的追求精神;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着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还有论者主张把五四精神的实质内容加以具体化、延伸化和系统化,主要是把作为五四运动主角的先进知识分子的行为过程中的精神特质用更为具体的形式凸现出来,把五四精神提炼为:如御侮爱国、怀疑批判、求真创新、自由民主和忘我献身等。论者各有所见,同时另有新解。杨光斗认为五四精神是指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整个时期,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精神。③高力克则提出多元主义是五四精神最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它标志着启蒙时代开放的心灵和自由的思想。④ 2.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研究的新视角。 近年来对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研究的不同之处,主要是研究的方向或者是角度不同,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关于分析知识分子对五四运动的发生的中坚作用。炎冰从知识分子的人格主体和文化心理层面,分析了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思想条件、价值基础、心理条件、智力条件和社会条件。⑤ 关于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知识分子。这一问题学者大部分从知识分子的“本我”和“自我”的困惑中去研究和阐释。屠文淑从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层面分析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的言行中出现悖逆客观上会成为思想变革和文化变革的阻力。⑥刘雨则把这一问题概括为边际性问题,认为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和选择之间存在着文化角色的边际性矛盾。这种边际人格既是两个文化体系对流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文化的结果。⑦ 关于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的现代转换和分化。程光炜分析了五四知识分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置换,在实现个人“现代化”和民族“现代化”方面存在着矛盾与困惑,一方面是由于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东亚文化中重“集体”、“民族”,轻“个体”,因而“国家”现代化优先于“个人”现代化。⑧叶青认为对救国方略理解的分歧是五四以后知识分子分化的首要因素。他认为主要有三部分队伍、三种救国方略:一部分知识分子救国是认为长远的方法应从文化方面着手,追求学术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道路;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察觉到只有俄国式革命才能使中国从帝国主义威逼中解放出来,走上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道路;第三部分知识分子是执意走政治改良途径的。⑨ 关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认同。有的学者认为五四知识分子在启蒙思想的框架中处理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他们所信奉的公民爱国主义,以民主主义诠释民族主义,以民族的政治认同代替民族的前政治的族裔和文化认同。这种建基于民主公民国家的公民爱国主义,表达了民国初年启蒙知识分子的一种新型的民族主义理念。⑩ 3.五四时期民主观的新阐释。 民主和科学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一直都把它作为五四的一种精神加以考虑,但近年来探究民主本质的研究开始出现,并且有了新的成果。李醒民在《学术界》第3期和第4期上连续发表的《“五四”先哲的睿智:对科学和民主要义的洞见》,深入分析了五四时期的先哲们对民主和科学精义和真谛的把握,见解精要,鞭辟入里。文中分析了民主思想的迷误,提出民本主义不是民主主义;集中民主和专制民主不是民主主义;民主乃天下之公器;民主主要是治上而非治下;民主也是文化之全体而非做人之道。 对民主观的阐释。黄华文论述了五四时期的民主观念和思想着力凸现“个性解放”和“贤能主义”,但五四时期的民主理论构建不足,原因是:第一,由民主理论与民主进程的同步性所决定;第二,受到五四民主启蒙运动代表人物自身民主理论水平的局限;第三,中国思想主流的改向,使五四民主启蒙运动的民主理论建构失去了社会依托。{11}而方敏分析了五四运动后共产党人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从阶级民主、政治民主、精神民主等角度对民主含义的阐述。{12} 边缘问题凸现,领域拓宽 1.国际因素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国内大多数文章都注重国内对五四运动的影响和作用,但近年来关于一些国际因素对五四运动影响的研究也出现。野泽丰认为五四运动虽然发生在中国,但不能仅仅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内部的孤立事件,有必要把他们看成是与东亚、乃至世界的形势和动向密切相关的事件之一。{13} 朝鲜三一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对此,张德旺、谢治东的分析如下:其一,中国各界密切关注三一运动的发展,高度赞扬了朝鲜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迅速化成了推进五四运动的强大思想动力;其二,中国人民通过三一运动加速了认识帝国主义本质的思想觉醒进程;其三,通过三一运动进一步看透了北洋军阀为虎作伥的反动面目;其四,三一运动在反帝救亡方式上极大启迪了中国人民。{14} 日本对五四运动的影响。野泽丰从日本的米骚动阐述了对五四运动的发生与发展产生的影响,即主要体现在各地发生的抵制日货运动,以及国内引起的社会变动,对五四运动的开展给与了预想之外的巨大影响。{15} 在匈牙利三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关系上,王玲做了比较,提出了二者的相同之处:都发生在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都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与鼓舞下发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已经在这两个国家开始传播;都具有不妥协,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性质;同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因而存在着必然的联系。{16} 另外有论者从美国因素去探讨其对五四运动的意义。董振平认为美国的外交、文化和中美贸易与五四运动的爆发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指出十月革命对五四运动的爆发无疑是有影响的,但是它在中国人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及巴黎和会结果的幻想破灭之后,在五四运动的过程中更为广泛和强烈。五四运动正是这种反差刺激的直接结果。他认为“美国因素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最主要外因之一”{17}。 2.五四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派别人物。 五四运动涌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对他们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而且文章和著作也层出不穷。对没有直接参加五四运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人物和革命派人物,如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等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视。 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他支持中国的启蒙运动,也同样反对儒学的说教。黄敏兰评价梁启超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在历史上,还没有第二个人与五四运动有如此广泛和密切的关系,对五四运动起了如此重要的作用。她提出“梁启超直接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18}。郑东艳也论述了梁启超在五四运动中的主要贡献:监督政府、游说民众;传播消息,揭露真相;办学讲学,宣传文化。{19} 长期以来史学界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孙中山没有参加五四运动。例如,李时岳和赵矢元两位学者就曾这样论述道:孙中山对五四运动是赞扬和支持的,并且给以很高的评价,但是他却没有积极地参加和领导五四运动,更多的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分来观察、分析、评判新文化运动。{20}但是左瑞成认为孙中山在运动中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剧中人。他根据资料认为孙中山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充当运动的领导者,只是在五四运动中没有做到先行。{21} 蔡元培在五四时期对学生运动的态度,一直以来有支持和反对两种说法。但崔志海认为在对待学生运动问题上,既不能因蔡元培说过许多反对学生运动的言论而否定他对五四运动所持的支持态度,也不能因为他曾支持五四运动而笼统地说蔡元培是学生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反对学生沉溺政治运动和支持五四运动,都是蔡元培的真实表现,这一看似矛盾的态度,在蔡元培身上并不矛盾,盖由其自由主义和爱国主义立场得到解释。{22} 3.五四时期的社会各阶层民众。 除中国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外,同时还有几部分力量共同支持五四运动,他们是留日学生、商人、农民以及少数民族的先进分子。他们往往被学术界所忽视。但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资料的完整,对五四运动和这部分力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开始出现。 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传统观点把“学生”范畴定格在国内的进步学生,崔新明则从留日学生这一角度来探讨,认为留日学生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始终走在爱国斗争的前列,他们是五四运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留日学生发动和促成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前夕,留日学生做了启蒙和动员工作;五四运动时期,归国参加,并起着先锋和模范作用;仍滞留日本的学生,也积极行动起来,声援国内的学生潮。{23} 对五四运动与上海商人的关系学术界早有论述和研究,如林家有、周成华的《五四运动与上海商人》。而更深入的研究则涉及到商人团体——总商会、商人外交等方面,例如虞和平论述了五四运动前后商人外交的发展状态,认为商人外交在五四前后从萌芽阶段进入到基本成熟阶段: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间接转向直接,由依附走向独立,并日益趋向频繁化和国际化;商人的外交意识进一步强化,日益发展到争取国际和平平等关系、自主开展外交斗争、获取中国应有的国际待遇,并由“在商言商”观念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转变。{24} 农民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在五四运动研究中基本上是一个空白。但农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了五四运动。熊辉认为五四运动是农民阶级斗争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分水岭。他选取了山东、东北三省、上海市的农民运动和斗争史料进行分析,认为部分农民积极配合了反帝爱国斗争;但在五四于运动中大多数农民尚未觉悟,唤醒农民阶级任重道远。{25} 黎贵优论述了少数民族先进分子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少数民族运动的新起点,五四运动期间,少数民族的先进分子以主人翁的姿态加入到运动的前列,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6} 争议问题延伸,说法不一 1.关于“五四运动”一词的出处。孔凡岭在《“五四运动”一词的最早出现及其涵义的演变》一文中,坚持1919年5月18日在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发表《罢课宣言》和《上大总统书》中,最早使用了“五四运动”一词。舒宝璋赞同1919年5月26日的说法,认为在《每周评论》第二十三期署名“毅”的文章是罗家伦写的,他在《五四运动的精神》文中使用了“五四运动”一词,因此“五四运动”一词,即始于这篇文章。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罗家伦此文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五四运动”一词。但是杨琥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并提出最早出现是1919年5月14日,是在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于5月14日发布的《致各省各团体电》中首先提出的。{27} 2.对“五四运动”涵义及外延的理解。五四运动开始是单指5月4日学生示威事件。因此,黄敏兰赞同五四运动的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指1919年5月4日的学生示威活动,即五四事件;广义的从1917年至1921年间的政治和思想文化运动,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有一种广义的说法即认为五四运动包含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两部分,时间上是从1915年9月至1926年7月《新青年》停刊。孔凡岭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只能作为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之一,而不能把它说成五四运动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就是1919年群众爱国运动。 3.对五四运动是否是新民主主义开端的争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以前有五四运动说、中共成立说、二大成立说、南昌起义说、八七会议说等。另外,还有阶段说,如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2年7月的中共二大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或者五四运动和中共创建两大历史事件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等。这些说法大部分从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上去考察探究,说法各异。而黄爱军对开端问题以历史时期的划分为准进行了独到的阐释,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存在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前者是专史,后者是中国通史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属于通史。作为专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应以五四运动为起点,而作为通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则可以以南昌起义为起点。{28} 五四运动研究的发展趋向 综观近几年来五四运动的研究,在理论论证和史料证伪方面上都很深入,研究动态出现了新的高度和深度。同时,五四运动的研究在今后的研究趋势上要把握好整体研究,继续从历史的深层次结构去把握,把焦点历史与整体历史进程结合起来统筹分析,同时突破学科限制,进行跨学科研究,挖掘五四运动的社会结构因素,从社会史、心态史、民族史的角度进行全面化、系统化的研究。 热点问题上提高深度,边缘问题继续关注。在五四运动研究上有些问题虽有论述,但并没有新的进展,譬如五四运动的力量群体。农民以及少数民族的先进分子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地去挖掘。 新的研究领域与视角继续深入探索。近几年出现的学术史热,就是一个新的走向。学术史研究视角的价值在于开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学术史资源,初步展现了长期以来被思想的光芒所遮掩的“五四”学术的辉煌,并且重新厘定了“五四”思想与学术的关系。{29}这一领域的深入关注,将会给五四运动的研究带来新的动态和繁荣。 ①张荣华:《“五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②张静如:《五四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③杨光斗:《五四精神与现代化建设》,《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④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92页。 ⑤炎冰:《知识分子与五四运动》,《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⑥屠文淑:《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先驱的文化心理探赜》,《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1期。 ⑦刘雨:《边际性:“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角色体验》,《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⑧程光炜:《“五四运动”和“三一运动”中知识分子身分的现代转换》,《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⑨叶青:《五四以后知识分子队伍分化与嬗变原因再探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⑩高力克:《启蒙者与爱国者——五四知识分子的认同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1}黄华文:《对五四民主启蒙运动的审视》,《理论学刊》2001年第1期。 {12}方敏:《“五四运动”后中国人对民主含义的阐释》,《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 {13}{15}野泽丰:《日本的米骚动与中国的五四运动》,《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3期。 {14}张德旺、谢治东:《朝鲜三一运动对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6}王玲:《匈牙利三月革命对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与思考》,《世纪桥》2001年第2期。 {17}董振平:《美国因素与五四运动的发生》,《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8}黄敏兰:《梁启超与五四运动》,《江汉论坛》2000年第2期。 {19}郑东艳:《梁启超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0}沈升良:《试论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1}左瑞成:《简论五四运动时期孙中山的政治作为》,《理论月刊》2003年第11期。 {22}崔志海:《蔡元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再探讨》,《史学月刊》2006年第1期。 {23}崔新明:《留日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探析》,《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4}虞和平:《五四运动与商人外交》,《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25}熊辉:《五四运动与农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6}黎贵优:《略论少数民族先进分子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增刊。 {27}杨琥:《五四运动名称溯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8}黄爱军:《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研究概述及思考》,《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2期。 {29}洪峻峰:《从思想启蒙到文化复兴——20年来“五四”阐释的宏观考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优课】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 (共31张PPT) - 最新 第2张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旧民主主义革命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2.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及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维新运动及其历史意义与教训。  3.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革命活动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的经验与教训。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国民革命  1.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早期革命活动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3.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中共三大制定的国共合作方针。国共合作与统一战线的形成。统一战线中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与工农运动的高涨。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毛泽东的《中国  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历史经验与教训。  (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1.土地革命的开展和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探索  国民党新军阀的独裁统治及其对内对外政策。中共“八七”会议和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中共六大。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古田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农村革命根据地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反对本本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工农红军第四次反军事“围剿”的胜利。红军作战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2.中国革命的危机与历史性转折  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与危害。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3.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四)全民族抗日战争  1.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发动  七七事变。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及其特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方针及其在中国的暴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2.坚持团结抗战与反对分裂投降的斗争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日本侵华战争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合同顽固派斗争的原则。  3.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毛泽东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体系的构建,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4.敌后军民克服抗日战争的严重困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5.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五)全国解放战争  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时局。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各派政治力量在建国问题上的较量。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国共产党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毛泽东关于一切发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第二条战线的形成。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破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壮大。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科学概括。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方针和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途径。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的覆灭。  3.中国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基本构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基本原因、历史经验与意义。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资本主义发现史,社会主义萌芽史

1、1927至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严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有100多次,遍及14省140多县(市),参加起义的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有数百万人。这些起义,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旗帜,给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以有力的回击。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来源。2、1937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3、1945至1949年的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4、1949年至今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指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扩展资料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第一阶段(1919~1927)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直接促成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起工人暴动,反抗北洋政府统治。第二阶段(1927~1937)这一阶段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后,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无数农村革命根据地,并成功粉碎国民党数次“围剿”。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第三阶段(1937~1945)这一阶段被称为“抗日战争” 时期。以“七七事变”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时期。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代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独立,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地位。第四阶段(1945~1949)这一阶段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关于和平建国问题的协定(即“《双十协定》”)。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战争最终获得胜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个是1927年的八七会议,它在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后,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左”倾错误观点和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情绪相结合,使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同时,却为“左”倾错误开辟了道路,主要表现在对当时的革命形势缺乏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不是组织正确的反攻或必要的策略上的退却,借以保存和聚集革命力量,而是容许和助长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强迫工人工)。在组织上则开始了宗派主义的过火的党内斗争,过分或不适当地片面强调领导干部的纯工人成分的意义等。 第二个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注意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汇总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第三个就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3 参考资料: 历史课本

  第十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知识点详解  知识点一五四爱国运动(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性质: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时间:1919年5月4日  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原因: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  地点:前期在北京后期转移到上海  先锋:以北京大学为首的爱国学生  (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西方民主思想)  主力军:工人阶级  参与阶层:工人 学生 商人 资产阶级和工商业者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这个口号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取消“二十一条” 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反对在对德“合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在北京领导学生斗争  斗争手段:游行 罢课 罢市 罢工  斗争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铺学生 2、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  历史意义:  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 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注:京师大学堂建于戊戌变法时间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  成立的条件: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思想基础)  2、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起了巨大作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3、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建立早期的共产党小组(组织基础)  党小组:李大钊在北京建立共产党小组 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党小组 毛泽东在长沙建立党小组  中共一大  时间:1927年7月 地点:上海 后转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主要内容: 1.通过党的纲领 2.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3.选举党的领导机构 中央局 陈独秀人中央局书记  共产党纲领: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参会人员: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五十多全国代表 共产国际代表  历史意义: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的诞生  中共二大  时间:1922年 地点:上海  内容:1、重申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2、提出民主革命事情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注:中共二大确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纲领确定党的任务是打到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随後举行游行示威。他们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合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北洋军阀政府进行镇压,逮捕学生三十多人。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陈独秀、李大钊在北京领导学生斗争,积极营救被捕学生。全国各地学生纷纷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6月初,北京学生能够上街进行爱国宣传,北洋政府逮捕学生八百多人。消息传到上海,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参加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各地工人也参加罢工,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北部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无私爱过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五四爱国运动,试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明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共产国际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自己照著打的)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二.五四运动的经过1.前期:中心在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2.后期:中心在上海,运动主力为工人三.五四运动的结果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3.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四.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爱国运动》:1.五四运动前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2.导致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事件3.五四运动导致的直接后果4.五四运动的意义和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期的国内外环境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前期做的准备(主要的几次会议)3.新中国成立的时间。4.历史意义5性质(阶级性质)6.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7,对以后革命的影响

目地都是反帝.都有无产阶级参加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的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