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怎么写才好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及基本要求(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什么叫议论文?议论就是发表意见,阐明是非,以议论为主要表现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称为议论文。二、议论的三要素: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①文题 如《反对自由主义》论点是“反对自由主义”。②开篇 如《谈骨气》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③中间 如《拿来主义》论点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④结尾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如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好奇心”,很多考生不约而同想到了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出现的频率之高,以至于专家戏称今年是个“苹果丰收年”。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③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④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例如《谈骨气》一课中,作者所举的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穷人不受“嗟来之食”,闻一多“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例子都是紧扣论点来写的,而且所举的事例各说明论点的一个侧面,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互不雷同。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例如:《师说》第二段用了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 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严肃而深刻地批判了世俗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型思想方式。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师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使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值得读者学习借鉴。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建议同学们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论证方法还有引申论证、因果论证,等等。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举例论证。、我记不到了啊,你可以在百度搜“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证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议论文怎么写才好

常见的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引用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4、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5、归谬法: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再以之为前提,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最后得出一个十分明显而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议论文怎么写才好

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指导与训练 一、高考范文导入: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论证手法的运用。 坚守个性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孔子的个性,这个性,无奈却执著,“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子的个性,这个性,孤独却坚定”,“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子的个性,这个性,自信而昂扬。[排比举例引入,是作文常见的开头方法,能够凸显文采。] 回首历史,猛然发现,屹立于高山之巅的恰恰是那些在浊流中却依然坚守节操与志向的人。这节操与志向,便成为先贤们熠熠闪光的个性。正因他们坚守个性,才能傲视群芳,彪炳史册。[运用归纳法,由上文举例通过分析搭桥,引出观点。] 人们不禁要问,当今社会,人们时时呼吁个性,前卫者时刻标榜个性,那么个性到底指什么呢?有人把独特的发型叫个性,有人把奇装异服称个性,有人把哗众取宠的媚俗叫个性,有人把特立独行的孤傲叫个性,甚至有人故意说反话、唱反调,语不“惊人”死不休,标新立异,美其名曰“非主流”。这些真的是个性吗?回首遥望屹立于历史之巅的先贤,哪一个靠的是奇装异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太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一座座丰碑,让我们看到了个性的真正内涵:那是在污世浊俗中对本真的坚守,是一种精神气质、理想操守,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更是对民族命运的披肝沥胆。[本段通过正反对比,理清概念,指出“时尚”不等于“个性”,揭示了什么是真正的“个性”。]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虽无比辉煌,却也压抑了个性。翻开史册,我们听到的是一声声壮志难酬的呻吟,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喊。如今,闭关锁国已成历史,创新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张扬个性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要创新,社会要发展,个性要解放。解放个性才会激起人的创造才能,才会更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张扬个性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本段先从历史入手,进行反面论证,运用引用手法,说明为什么要张扬个性。然后再从现实角度正面分析,指出时代发展需要张扬个性。] 时代需要个性,个人更需要有个性。有个性,才能坚守本真,才能在发展的大潮中不盲从,不迷失自己,不妄自菲薄。在好莱坞这个充满名利欲望的圈子里有这样一位导演:在好莱坞工作近30年,却从未因商业目的拍摄过一部“大片”;在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人靠电脑特技猛抓观众眼球时,他却始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冷静地剖析着社会和人类的种种顽症;他冲击奥斯卡20年,皆以失败告终。这个人就是美国现实主义电影导演马丁·斯科西斯。在好莱坞只崇尚商业结果的环境下,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意愿,坚守艺术的个性,被公认为美国战后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成为世界级电影大师。试想,在好莱坞商业巨制风靡全球之际,如果斯科西斯一味跟风,只求效益,只讲包装,那么电影界只会又多了一个想象天才,在喧嚣的英雄救世背后又怎会有理性的冷静?我们又怎能通过电影看到对人类顽疾的深刻反思?因此,真正的个性不是追风,更不是盲从,而是对内心精神世界的坚守。有时执著坚守,不随波逐流,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本段主要通过举例论证、反面假设论证分析坚守个性的意义。] 个性的张扬能推动社会进步,但并不是所有的个性追求都是好的。哗众取宠的媚俗,或是故意的背叛与标新立异,不但不会获得社会的认可,而且会很快走向生命的尽头。个性的解放不能是无限制的自由,它要以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正义的宣扬为衡量标准。[本段辩证说明并不是所有的个性都是好的,评判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正义的宣扬”。] 在人人张扬个性又容易迷失自我的时代,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本真,不随波逐流,那么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因个性而精彩。 从上文不难看出,“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多种议论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文章纵横开阖,汪洋恣肆,说理的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但总有许多考生,只会提观点、摆材料,而不会论证。文章中,运用多种手法,进行道理分析,既可增强论证的深度,揭示论据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又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二、方法指导(一)引用论证引用著名作家的、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作为论据,直接证明自己观点的论证方法。1、单独引用2、融于句中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引用的运用。 双赢,你我共辉煌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漫步于历史的沙滩,捡拾一枚枚成功的贝壳,上面写满了“双赢”。春秋的征战,战国的纷鸣,群雄争霸,逐鹿中原。面对强秦的进攻,是双赢的智慧使廉颇和蔺相如和谐相助,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二者相互配合,救赵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拒强秦于国门之外,同时,也使二人为后人铭记,使“将相如”的美谈流传至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张良与韩信如同两颗星辰,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闪光。张良善将将,韩信善将兵,二者配合,才有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成功,才有了汉王朝的统一兴盛。是双赢的智慧,使张良与韩信在汉朝树了威信,建立了功业,使历史的星空中又多了两颗耀眼的星辰。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不难发现,双赢的光芒在今天依然闪耀,加入世贸组织,东盟经济合作,六国共同绘制基因组图,这一切都彰显着双赢的智慧,这一切也必定会使我们的祖国不断繁荣强大。 双赢,使蓝天不褪色,使鸽子不慌张,使青春不落幕,使山花烂漫于世界的每个角落。 双赢,你我共辉煌!(二)例证法列出观点后,运用大量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1、名人典型事例2、排比举例3、大自然的例子4、现实生活的例子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具体事例的运用。 尽显双赢智慧 天空有无尽的湛蓝,但仍为白云留出了些许空间,于是,蓝天满足了白云,白云点缀了蓝天;海洋有怒吼的波涛,但仍为游鱼留下了些许空间,于是,海水养育了游鱼,游鱼丰富了海洋。 谁说,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充斥的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想,彰显自己并且承托别人才是立足社会的双赢大智慧。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睿智的老果农。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果树新品种,他终于研究成功了。令人不解的是,他却将自己的成果挨家挨户的送给自己的邻居。在他的引导下,全村的果园里种的都是他的优良品种。有人便好奇地问他,他回答说:“我是为了自己的果树,如果邻居用的仍然是旧品种,那我的果树也会被传播的花粉污染。”他的话让人恍然大悟,他的这种做法,既保全了自己的果树品质的纯洁,又使邻居获得新的品种,与他人共享进步,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这难道不是一种双赢智慧吗? 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后利己”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繁荣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世间万物皆如此,在自然界中也存在许多着互利共生的双赢故事。 现实生活中,竞争无时不在,但它不应该是一味的言论相攻,两败俱伤。或许,只要我们多一份关爱、包容、谦让、无私,不仅承托了别人,更成就了自己。在付出中收获双赢。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带一份平和,一份智慧,去接纳云,挽留鱼。彰显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在茫茫竞争人海中,尽显自己双赢的人生大智慧。(三)比较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1)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用作类比引申的材料,一般是寓言、童话、典故、神话故事,还有自然现象和社会幽默小品。类比论证的好处,在于这些材料的本身的生动有趣及其哲理性,会使文章的观点鲜明深刻,而且生动引人。(2)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用正面的或正确的观点同反面的材料或观点进行对比,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能得到直露显豁的表现,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比较手法的运用。 齿轮 有青翠高大的松柏,有玲珑芬艳的野花,高与低、绿与红,点染完美的画卷;有如云朵飘飘的风帆,有如赤鳞翔浪的木船,枝与本,动与静,成就远航的轻骑。灿烂的阳光下,有“万类霜天竞自由”,也正是鱼与鸟、人与兽、雷与电、风与雨,补起乾坤中万象争荣的丽景。让参差咬合,长短互补,在竞争的天地间,让前进的齿轮运转! 上苍造就鸿蒙之初的太阳与星斗,于是我们有光明的白昼和灿烂的星空。大鹏飞过天际时,小小的雀在檐头嬉耍,因着小雀,我爱大鹏的凌云之志,因着大鹏,我爱小雀的温顺可人。竞争中没有永远的胜负,只是这充满意义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长长短短。时间为你记下,回首时,是紧紧咬合的齿轮。推进长与短的互补,闪烁着双赢的智慧。 时钟一下一下走过,每一步都有齿轮的转动,每一步都写下长与短的补合。爱因斯坦这科学之坛的巨匠,在太长的生命路途中,写下波尔的名字。也许是面红耳赤的唇枪舌战,也许是互不相让的据理力争。竞争中,两位科学家的长长短短补出了伟大的友谊,补出了人类世界的科学,补出了永远闪烁明光的智慧。双赢是合作的双手种下的果实,这果实属于双方,这果实又岂限于双方?牛顿与伽利略,开普勒与第谷,一对对智慧的星辰在相互映照下,照彻了整个的人类原本蒙昧、无知的夜。前进的齿轮,一次次长与短的咬合,推进着文明的脚步。 竞争中的双赢是和谐的表征。春花与秋月共同诠释的是古典文化的馨香;诗词与歌赋共同点缀了华夏青铜般的沧桑艺韵。鼓角与丝竹,各自有着不同音韵,然而各异的声响,不只为着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还应有合奏凤鸣凰吟般悠远乐曲的意义。竞争中的双赢,为着造一片共同的蓝天和一盘有力的齿轮。 有青松翠柏的高大挺拔,才有无名花草的别有馨香;有如云飞飘的风帆,于是更显似赤鳞翔浪的轻舟;喜翼可蔽空的大鹏,更爱檐头私语的麻雀;慕步行万里的风,更羡潇洒的雨。长短咬合,有一轮推进文明的齿轮!(四)因果论证 通过对事理的原因和结果周密分析,通过结果找出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就是找出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和规律,这就起到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作用。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比较手法的运用。 角色转换之间 如果年轻人与老人之间就某个问题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谁又能保证年轻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比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一代也不必惊慌抗拒,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发生角色转换。  很大一部份时间里,年长一辈是施教者,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向后辈讲述经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见所闻以及体会感悟。那么独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精神,构建起年轻一代文化根基,使之吸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年轻人这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当年轻一代吸收了足够的养分破土而出时,往往又会发现世界与长辈的描述不尽相同。年轻人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大千世界缤纷多彩的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阳光的和晦涩的各种文化,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于这些额外的养料,年轻一代或许能成长地更快,有一天,超过了年长一辈。  观察社会进程我们会发现,因为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年轻一辈的平均身高一般会超过前辈。同样的,因为思想观念的开放,年轻一辈的学习能力也强于前辈。于是,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在创造文化,新文化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缺乏的。  文化反哺与鸟类反哺一样是自然社会的正常现象。角色转换期间也可能发生一些冲突。面对冲突,我想年轻人即使变成了施教者也要给予长辈充分的尊重,一如雏鸟长大后仍要听取老鸟的经验;同时即使长辈不再是施教者,也不必认为地位受到了动摇,学无止境,见贤思齐,才能终身增长文化内涵。  只有不断地角色转换,才能使文化永葆新鲜,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之源。(五)假设论证 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事例进行分析,把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讲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因果方法的运用。 善行如雨,润物无声 如果善行像春雨,自然润物而无声,但若善行像暴雨,它带来的只有破坏。 ——题记 富翁善行,可以说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君不见,他“为人慷慨”?殊不知,他“热心于慈善事业”?而且看到他人家境贫寒,就“同情”起来,要捐助那些人,但是,我们也透过材料可以看出,善行若如雨,润物方无声。 善行,会带给人心灵的滋润,但如果方式不当,不仅达不到想要的目的,甚至会伤害别人,我们行善,不应该只是要获得心灵的满足,而是要让援助者真正得到帮助。行善,不仅是一种爱心,更是一种智慧。 如果善行像春雨,那么它会润物新无声。讲究方法的行善,会更能打动受捐者。从这点来说,我不由得想起浙江大学的“资助”形式,在浙江大学里一直都保留着资助贫困生的传统,学校“行善”时,把贫困生聚集在一个房间,统一派发助学金。这样做虽然资助了贫困生。但也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而后来,学校发现这种做法虽好,却不能让受捐者接受,于是从2012年开始,他们改变了资助方式,直接把钱打到学生的卡里。浙江大学这样做,不仅帮助了贫困生,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让他们能更自信地完成学业。这种帮助,显示出了学校的人文情怀,不失为一种智慧的善行。 具有人文情怀的捐助,能使受捐者愉快地接受。浙江大学改变捐助方式,令人欣喜。我们不禁会想:为什么人们至今仍然对雷锋称赞不已?很简单,就是因为雷锋能默默地为社会付出,不求回报。这样的善,更容易打动人心,更会持久。 如果善行像暴雨,它将冲毁一切。中学生谭睿跳江救人后发微博自夸,引来一片指责,陈光标高调行善,被疑作秀;重阳节志愿者扎堆去敬老院,造成老人不堪负重,一天被洗了7次脚。如此等等,这些善行,已经超出了行善的初衷,已经被许多无法言语的因素掺杂进去,所以被援助者是不会真正得到帮助的。试想,平时老人在养老院孤苦伶仃,无人问津,而重阳节却被一大群人围着,心中难免会产生落差。养老院负责人也表示,如果真的想献爱心,不必等到节日才来。为什么富翁捐助贫困家庭,第三家却不愿意接受呢?是因为他采用了直接捐助的方式,被认为是一种同情,倘若富翁能有智慧地行善,相信就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了。 讲究行善的方式,我们都能够在行善的同时,成为聪明的施善者。善行者成为春雨;就肯定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六)比喻论证 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的表达出来,从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比喻方法的运用。 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自豪与杰出的关系是什么?大多数人则认为他们是一对亲如手足的兄弟,可是人们啊,只看到了他们按辔并进的样子,却没有留意二者背道而弛的情景。难道只有“杰出”这个字眼,才佩得上自豪吗? 昔日的非洲富豪小姐出门,要戴三十斤重的铁环,用蹒跚的步态与大步流星奔波于烈日下的平民女人区分开来,听着旁人的“啧啧”艳羡,满足感油然而生。还有现代那些歌星影星的骄傲,风云人物的自豪……这些自豪的错觉使文明躁动不安。然而,无数悲情证实,一旦金钱大厦轰然倒塌,荣誉的光环顿然失色,一切的一切全都荡然无存。所以,有谁会承认,当一个母亲看着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时,眼中的自豪会输于比尔.盖茨的母亲呢?我想是不会的。 用多数人的平凡凸显少数人的杰出,是现代社会的公开秘密。但是平凡的人就不能拥有自豪吗?突然记起一个广告:小男孩沮丧地说,妈妈我只是第二名。妈妈摸了摸他的头,说:宝宝,你在妈妈眼里永远都是第一。看毕,心里顿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是啊,不是第一又能怎样?只要我们尽了力,平凡的第二同样值得自豪。你曾因自己的平凡而自卑过吗?一个挖土豆的农民,与一位伟大的总统,带给母亲的难道不是同样自豪吗? 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一株花蕾,虽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致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 昔日王昭君走上金銮大殿时,面对几十双居高而下的目光,她暗暗地告诉自己:满朝文武皆向我望/别紧张,休张狂/我要缓缓地走/款款地航/怕什么/皇帝不也要百姓来供养!不得不从心里敬佩昭君的豪气与胆识,这是平民的尊严,这是平凡的自豪啊!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那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 平凡的我,奔向了平凡的你;平凡的他,结识了平凡的她。平凡的万物组成了这个平凡的世界。面对浩浩苍穹,茫茫宇宙,又有什么是不平凡的呢?让平凡的我们振起双臂,为平凡喝彩,为平凡自豪吧!因为这平凡里正孕育着永恒的美丽。三、美文赏析 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 道学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 何为畏惧?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解决某一事物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 在此,我便暂且以“怕奥数”为例来说明吧!众所周知,奥数是一门十分难的学问,特别是文科生,更想对其敬而远之。我们可以把“奥数”理解为“深奥的数学”,对一般人而言,深奥的数学往往超出其承受范围,所以,同学们会对奥数产生畏惧感,怕触碰奥数;然而,俗话说“跳一跳,摸得到”,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同学,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对于奥数的喜爱便胜于害怕。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是如此,大多数的中学生智力相当,却还会出现害怕与不怕的区别。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而我要说: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中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并不是一个数学天才,然而他有一颗强大的心,面对数学问题,他从不退缩、不逃避,反而选择直面难题、认真钻研,体味其中的乐趣。于是,他强了,畏惧便弱了,他对数学的喜爱也就多了一分。最终,他登上了数学的“高峰”。 徐志摩在《想飞》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只有当你鼓起勇气,鉴定你那颗追求向上的心,直面问题,你的喜爱便会战胜畏惧,你便会攀上高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议论文怎么写才好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纳法和演绎法。下面细谈四种在议论文写作时常用也比较好用的论证方法。  一、例证法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5、勤于积累,精于筛选。“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多读书报,摘记、剪贴是主要手段。积累多了,自然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二、引证法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证法在考场或平时练笔写作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例证法。由于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要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强调志向高洁远大,要选用“燕雀怎知鸿鹄之志”,某同学沉湎于上网,要选用“玩物丧志”,某同学不能只持之以恒、一暴十寒,要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  2、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三、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做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做为喻证的喻体与做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争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是很经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四、比较法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1、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  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  2、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要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  当然,以上所概括的这几种论证方法,仅仅使用其中的一种,有时论述也会过于单薄。为强化说服力,许多议论文兼用多种论证方法。不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种,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①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 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③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⑤归纳论证 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⑥演绎论证 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⑦类比论证 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⑧因果论证 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⑨引用论证 “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举例,正反对比,。不过高考一般还是举例子然后论述一下观点就行了。

析因法和假设论证时最好用的~~·

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3、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4、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参考资料: 老师说的

论证方法有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归纳论证,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编辑本段]其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五种: 一、事实论证 (归纳论证) 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二、理论论证 (演绎论证) 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 理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 三、比较论证 (对比论证)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1、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 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使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类比对象应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属性,要防止出现机械类比的毛病。由于用来类比的前提是特殊的事物,所以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论述复杂问题时只用类比说理就会显得不够充实。 类比论证有一定的哲学依据,因为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从思维方式来看,类比论证不拘于事物表面上的差异,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考查,试图在异中求同,是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的,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有其意义,许多类比的结论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假说。但是,作为一种论证方式,由于它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所以在表述上多用“可能”;另外,即使一个基本正确的类比结论中,也包含着某些谬误。一般来说,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如果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密切,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联系程度低,结论的可靠程度就低;如果是无关的,就不能进行类比。 运用类比论证需注意以下几点:(1)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2)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一种补充和丰富的作用。(3)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2.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四、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式。 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二是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它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三是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有的议论文以寓言或者神话作比喻进行论证。因为寓言和神话虽然都属虚构,但它们实质上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生活的真理的。引用这些比喻能增强论证的效果。例如可引愚公移山比喻依靠群众、坚持不懈定能取得成功。 五、因果论证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所谓原因,指的是产生某一现象并先于某一现象的现象;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后果。原因与结果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具有时间先后关系的现象并非都是因果关系;除了时间的先后关系之外,因果关系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结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所引起的。在议论文体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 运用因果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比如要分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还要分析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一般来说,在因果论证中要重视以下的因果分析: 1.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时某种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这时就必须分析和抓住其中的主要原因,提示引起结果的最本质的最核心的因素来论证论点。 主要原因,有时指的是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原因,它可能会因不同的议论目的而发生转变。应当根据各种原因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主要原因来论证结果,对其他次要原因,应根据它们所起的作用以及与论点的关系,有所区别地对待,比较重要的次要原因作简要分析,不重要的原因,提示一下即可。这样,论证过程就能有主有次,有面有点,有详有略,既准确又精炼。 2.分析产生的原因。原因有时是多层的,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论点就可能不深刻,也难以把问题说透,这样的因果论证,其说服力是有限的。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不可轻易罢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终极的原因为止。一般来说,越是表层的原因,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论证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层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越有说服力。 3.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这类分析也就是力图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是辩证逻辑的要求。关键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异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下去,却可以发现在它们的背后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这时就排除了表面现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质。 同因异果也是事物之间的常见的相互联系。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是很常见的,同样一项改革措施,对不同条件和状况的人们所造成的结果就大不一样。在运用因果论证时,有时就必须分析同因异果的关系,才能使论点深化和得以确立。 互为因果更具有辩证逻辑的特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在生态平衡的领域里,就广泛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分析互为因果的关系,不仅要提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而且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因果才会发生互相转化。 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提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与非。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423915.htm

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有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归纳论证,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编辑本段]其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五种: 一、事实论证 (归纳论证) 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二、理论论证 (演绎论证) 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 理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 三、比较论证 (对比论证)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1、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 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使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类比对象应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属性,要防止出现机械类比的毛病。由于用来类比的前提是特殊的事物,所以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论述复杂问题时只用类比说理就会显得不够充实。 类比论证有一定的哲学依据,因为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从思维方式来看,类比论证不拘于事物表面上的差异,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考查,试图在异中求同,是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的,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有其意义,许多类比的结论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假说。但是,作为一种论证方式,由于它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所以在表述上多用“可能”;另外,即使一个基本正确的类比结论中,也包含着某些谬误。一般来说,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如果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密切,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联系程度低,结论的可靠程度就低;如果是无关的,就不能进行类比。 运用类比论证需注意以下几点:(1)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2)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一种补充和丰富的作用。(3)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2.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四、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式。 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二是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它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三是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有的议论文以寓言或者神话作比喻进行论证。因为寓言和神话虽然都属虚构,但它们实质上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生活的真理的。引用这些比喻能增强论证的效果。例如可引愚公移山比喻依靠群众、坚持不懈定能取得成功。 五、因果论证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所谓原因,指的是产生某一现象并先于某一现象的现象;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后果。原因与结果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具有时间先后关系的现象并非都是因果关系;除了时间的先后关系之外,因果关系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结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所引起的。在议论文体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 运用因果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比如要分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还要分析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一般来说,在因果论证中要重视以下的因果分析: 1.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时某种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这时就必须分析和抓住其中的主要原因,提示引起结果的最本质的最核心的因素来论证论点。 主要原因,有时指的是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原因,它可能会因不同的议论目的而发生转变。应当根据各种原因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主要原因来论证结果,对其他次要原因,应根据它们所起的作用以及与论点的关系,有所区别地对待,比较重要的次要原因作简要分析,不重要的原因,提示一下即可。这样,论证过程就能有主有次,有面有点,有详有略,既准确又精炼。 2.分析产生的原因。原因有时是多层的,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论点就可能不深刻,也难以把问题说透,这样的因果论证,其说服力是有限的。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不可轻易罢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终极的原因为止。一般来说,越是表层的原因,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论证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层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越有说服力。 3.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这类分析也就是力图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是辩证逻辑的要求。关键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异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下去,却可以发现在它们的背后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这时就排除了表面现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质。 同因异果也是事物之间的常见的相互联系。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是很常见的,同样一项改革措施,对不同条件和状况的人们所造成的结果就大不一样。在运用因果论证时,有时就必须分析同因异果的关系,才能使论点深化和得以确立。 互为因果更具有辩证逻辑的特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在生态平衡的领域里,就广泛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分析互为因果的关系,不仅要提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而且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因果才会发生互相转化。 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提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与非。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摆事实、事例论证) 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典型事例论证什么论点,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道理论证什么论点,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3.比喻论证:能直接证明观点的比喻句。 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题思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答题思路: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让读者有了

运用不同的论证用不同的作用,但是差不多就是通过这些论证方法更有效地论证文章中提出的论点,可以使文章更富有说服力。

其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五种: 一、事实论证 (归纳论证) 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二、理论论证 (演绎论证) 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 理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 三、比较论证 (对比论证)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1、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 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使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类比对象应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属性,要防止出现机械类比的毛病。由于用来类比的前提是特殊的事物,所以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论述复杂问题时只用类比说理就会显得不够充实。 类比论证有一定的哲学依据,因为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从思维方式来看,类比论证不拘于事物表面上的差异,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考查,试图在异中求同,是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的,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有其意义,许多类比的结论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假说。但是,作为一种论证方式,由于它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所以在表述上多用“可能”;另外,即使一个基本正确的类比结论中,也包含着某些谬误。一般来说,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如果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密切,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联系程度低,结论的可靠程度就低;如果是无关的,就不能进行类比。 运用类比论证需注意以下几点:(1)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2)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一种补充和丰富的作用。(3)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2.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四、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式。 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二是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它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三是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有的议论文以寓言或者神话作比喻进行论证。因为寓言和神话虽然都属虚构,但它们实质上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生活的真理的。引用这些比喻能增强论证的效果。例如可引愚公移山比喻依靠群众、坚持不懈定能取得成功。 五、因果论证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所谓原因,指的是产生某一现象并先于某一现象的现象;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后果。原因与结果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具有时间先后关系的现象并非都是因果关系;除了时间的先后关系之外,因果关系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结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所引起的。在议论文体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 运用因果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比如要分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还要分析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一般来说,在因果论证中要重视以下的因果分析: 1.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时某种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这时就必须分析和抓住其中的主要原因,提示引起结果的最本质的最核心的因素来论证论点。 主要原因,有时指的是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原因,它可能会因不同的议论目的而发生转变。应当根据各种原因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主要原因来论证结果,对其他次要原因,应根据它们所起的作用以及与论点的关系,有所区别地对待,比较重要的次要原因作简要分析,不重要的原因,提示一下即可。这样,论证过程就能有主有次,有面有点,有详有略,既准确又精炼。 2.分析产生的原因。原因有时是多层的,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论点就可能不深刻,也难以把问题说透,这样的因果论证,其说服力是有限的。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不可轻易罢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终极的原因为止。一般来说,越是表层的原因,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论证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层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越有说服力。 3.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这类分析也就是力图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是辩证逻辑的要求。关键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异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下去,却可以发现在它们的背后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这时就排除了表面现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质。 同因异果也是事物之间的常见的相互联系。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是很常见的,同样一项改革措施,对不同条件和状况的人们所造成的结果就大不一样。在运用因果论证时,有时就必须分析同因异果的关系,才能使论点深化和得以确立。 互为因果更具有辩证逻辑的特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在生态平衡的领域里,就广泛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分析互为因果的关系,不仅要提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而且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因果才会发生互相转化。 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提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