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发展部通常的部门职能说明,都是“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情况,拟定公司的经营发展规划,为公司高层决策提供战略分析建议,为新业务制定经营策略”等等。在这些定位中,核心的价值和贡献应该是,给高层决策提供了多少“意想不到”的思考和启发,发现了多少行业和市场的变革迹象,提供了多少潜在变动趋势的前瞻观点,提示高层化解了多少内部的潜在危机等等。扩展资料以战略职能为例,在创业发展阶段根本不需要设立这样的职位,管理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判断就可以决定战略方面的事情。在平台建设阶段开始需要这样的职能,但不必要成立专门的部门,因为成立专门的部门很可能造成战略与业务脱钩,业务会对战略规划不满,认为是闭门造车。战略人员也会对业务不满,认为业务人员只顾眼前,没有发展眼光,其实这是两者源自不同角度看问题的结果。这个时期的战略经理应该更多地关注竞争对手、市场环境的变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发展战略部

战略发展部通常的部门职能说明,都是“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情况,拟定公司的经营发展规划,为公司高层决策提供战略分析建议,为新业务制定经营策略”等等。在这些定位中,核心的价值和贡献应该是,给高层决策提供了多少“意想不到”的思考和启发,发现了多少行业和市场的变革迹象,提供了多少潜在变动趋势的前瞻观点,提示高层化解了多少内部的潜在危机等等。其工作的价值,绝对不在于撰写了多少年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多少页的分析报告。岗位职责:1、负责投资研究,包括行业动态、趋势跟踪、项目前分析等,筛选、评估和储备投资项目。2、负责项目资源渠道的开拓与发掘,洞察行业的潜在投资机遇,挖掘符合要求的优质投资项目。3、负责投资建议书和投资方案的拟定,对项目进行价值分析、评估、测算工作,确定投资项目的成本、收益和风险,跟进项目的投后管理等。4、企业战略性投资泛指直接企业竞争地位、经营成败及中、长期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投资活动。典型意义的企业战略性投资项目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新的生产技术或生产线的引进、新领域的进入、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生产与营销能力的扩大等等。扩展资料:部门主要职责:1、负责制订集团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2、负责制订集团公司战略规划流程,主持集团公司年度经营计划的制订,协助各子公司、事业部制定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3、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电力和相关产业研究、信息收集,分析和评估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对集团公司造成的影响,发现主要发展机会与风险;4、分析公司的经营现状以及各业务单位在行业内的地位,对公司已进入和将要进入的区域细分市场做出市场状况的分析;5、收集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资料,总结先进经营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为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技术创新提供建设性意见;6、根据战略规划的要求,组织和策划与国内外合作者的战略合作;7、管理和维护公司的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对公司品牌进行统一协调管理;8、负责专业性协会管理;9、直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发展战略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转载以下资料,仅供参考部门工作有三块:1、规划类:制定五年战略规划,主要是财务方面的。这个规划基本上每年都滚动调整。对应的五年的财务规划,每一年还会列出关键里程碑。制定财务规划时,指标设置基本来源于三个方面:老业务合理增长率、新业务市场标杆、来自集团领导战略要求。财务指标是数字,关键里程碑则是事件举措描述,数字是虚幻的,而关键里程碑则是实在的。2、经营类:主要是根据五年战略规划拆分出来每年的指标和关键里程碑再进行细化。比如将公司的指标分解至部门层级,将关键里程碑拆分成每个部门负责的关键举措。同时还要形成追踪体系,那这就有月报、周报、日报等报表体系,每个月召开经营分析会(同时分析指标和关键举措),要识别经营中的问题并给予改善措施,同时将这些问题反馈到关键举措再次进行追踪。另外关键举措里有跨部门的项目,该部门也要承担PMO角色。如果公司经常请咨询公司,该部门也会承接。3、竞争分析: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竞争对手、行业发展趋势等,定期向公司整理发布。二、现在这家公司战略部成规模,分为战略研究、法律合规和投融资。1、战略研究:这里面又会分负责公司指标的、重点竞争对手研究的、产业链参与方研究的、相关行业经营数据分析。2、法律合作:主要是监管政策、专利以及合同条款审查3、投融资:直接跟上面两块业务相关,根据公司战略需要扶持子公司上市、收购相关行业里公司等工作。三、需要的技能1、方法论:我上一家公司,进去后会不断的培训跟麦肯锡相关的知识(因为董事长是麦肯锡),什么金字塔思考、七步成诗、MECE、各种分析框架和方法、访谈技巧、逻辑演示(如PPT鬼图、故事线等)。还有一些如科特勒、波特等模型,经过这个体系训练过后,会有助于个人分析和演示能力。能够快速抓住问题并逐步分解找到主要矛盾。2、懂业务:每月的经营分析会,如果不懂业务便不清楚数据上升下降代表什么,便不知道相应的解决措施;在跨部门合作时,扯皮的时候必须要清楚是产品弱了一些还是营销弱了一些;在做竞争分析时,一般人不会从竞争对手那里搞到董事会会议纪要的,同时媒体的信息大部分都是错的,所以一般我们会关注产品功能更新,关注营销费用的投放,关注品牌内涵的改变等等,从子集推出全集。3、快速学习:有时候公司大了,业务条线很多。我们经常会接到业务部门研究需求,让我们帮他们针对某行业或某产品进行分析,这个时候往往要在一周甚至更短的时间了解行业的核心知识,一周搜集信息,半周建立分析框架,一周半撰写等等;4、项目管理:战略部不是把指标扔出去不管了,还有保证指标圆满甚至超额完成。这个时候需要项目管理中目标确定、目标分解、定期追踪汇报、跨部门协调、成果验收等。整体感觉,战略部不是制定战略部门,而是决策支持部门。战略制定还在一把手及班子成员那里。这个岗位可以做的很虚,也可以做的很实。你可以将某业务随便套一个“波士顿矩阵”描述出来,或者随便将一个数据按“二八”原则分解开来。但是实在的人经常会追踪后续实施的效果来更新自己的分析框架以及对某些经典理论进行场景适配,如某些场景对应某些框架才是有效的,比如“二八”原则并不像科特勒所描述的在所有行业都适用“20%的客户贡献了80%的利润”,这个原则在奢侈品是这样、在零售超市就不一定了。而这样随之改变的客户维护策略和成本分摊就会改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公司的使命就是帮助领先的企业机构实现显著、持久的经营业绩改善,打造能够吸引、培育和激励杰出人才的优秀组织机构。麦肯锡采取“公司一体”的合作伙伴关系制度,在全球44个国家有80多个分公司,共拥有7000多名咨询顾问。麦肯锡大中华分公司包括北京、香港、上海与台北四家分公司, 共有40多位董事和250多位咨询顾问。在过去十年中,麦肯锡在大中华区完成了800多个项目,涉及公司整体与业务单元战略、企业金融、营销/销售与渠道、组织架构、制造/采购/供应链、技术、产品研发等领域。业务:为客户特别是为企业设计、制定相配套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战略开发,经营运作,组织结构。扩展资料:公司文化为客户服务:保持职业水平;为高层领导服务;帮助客户建立经营效能;节省客户的资源。公司建设:全球一体化;择优用人;对自己人真诚爱护;培养开放的、无等级的工作氛围;有效管理公司的资源。成为一名专业工作者:为客户服务;对质量的追求是无尽头的;发展科学管理技巧;建立团队精神;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提出异议是自己的责任。做自己有能力、有经验可以做到的事,一些项目宁可让给更专业的小公司去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麦肯锡咨询公司

麦肯锡公司是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主要业务范围:为客户特别是为企业设计、制定相配套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战略开发,经营运作,组织结构。 集中于客户可以量化的业绩改进,比如说改进销售收入、利润成本、供货时间、质量等。麦肯锡的咨询重点放在高级管理层所关心的议题上。工作内容属于战略、总体组织和相关政策领域各占1/3。但在中国,战略和组织机构设计偏重大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分享最新2019-07-05报道 美国情报部门雇咨询公司麦肯锡精简人事,被自家员工批弄巧成拙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19_07_05_508286.shtml麦肯锡成立于1926年,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100家办公室、近3万名员工。其运营重心是为企业或政府献策、解决复杂的经营问题,有“顾问界的高盛”之称。该公司与政府机构也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据USAspending.gov统计,过去10年来,麦肯锡从美国政府手中获得了近10亿美元的合同。《政客》(Politico)网站7月2日撰文介绍,2016年,时任国家安全局局长的海军上将迈克尔·罗杰斯(Michael Rogers)提出了“NSA21”项目,为更好地应对现代化威胁,欲重组自身的组织架构。而雇佣麦肯锡似乎是符合逻辑的选择,中央情报局、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也在大约同时找到了这家公司。《政客》援引相关报道及知情人士称,麦肯锡获得的全部合同价值超过1千万美元。“一场协调噩梦”但麦肯锡的建言献策却并未收获预想的效果,反而激化了与情报部门雇员的矛盾。有着32年情报工作经历、目前为乔治梅森大学麦克·海登中心主任的拉里·法伊弗(Larry Pfeiffer)说,“在中情局,他们(麦肯锡)打破了有人投入整个职业生涯的组织架构。”法伊弗在重组开始前退休,但依然与现任官员保持密切联系。他形容整件事被广泛视作一场“协调噩梦”(a coordination nightmare),“相当粗暴”。“CIA和NSA里面没有一个人会告诉你,重组让事情变得更好。”法伊弗说。另一位前情报官员也承认,“确实如此”。热评:这种套路在大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中也屡见不鲜了。新上来的头儿要清洗单位里的“老臣”,换上自己的人。自己做的话阻力太大,于是将重新设计架构的活儿外包给“权威”的咨询公司。咨询公司按照老板的旨意设计新的架构,老板拿着“权威专家”的报告压服反对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https://user.guancha.cn/main/child-comments?id=15432369智囊机构私有化是里根时期的产物,有些政策上的问题要多年以后才显现https://user.guancha.cn/main/child-comments?id=15432082

麦肯锡公司是世界级领先的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公司的使命:就是帮助领先的企业机构实现显著、持久的经营业绩改善,打造能够吸引、培育和激励杰出人才的优秀组织机构。麦肯锡采取“公司一体”的合作伙伴关系制度,在全球52个国家有94个分公司。麦肯锡中国分公司包括北京、香港、上海与台北四家分公司,共有40多位董事和250多位咨询顾问。麦肯锡咨询公司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一直受到来自行业内,诸如波士顿咨询公司等其他强大对手的竞争压力。但是,麦肯锡公司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和卓越的学习机制,培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时俱进,在压力和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公司发展历程1926年,芝加哥大学杰姆斯·麦肯锡(James Mckinsey)教授创立了麦肯锡咨询公司。随后,这家以他姓氏命名的会计及管理咨询公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麦肯锡已逐渐把自己的企业形象塑造成一个“精英荟萃”的“企业医生”,把麦肯锡的远景规划描绘成致力于解决企业重大管理问题的咨询公司,聚集最优秀的年轻人,恪守严格的道德准则,以最高的专业水准和最卓越的技术,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并不断提高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在以后的10年里,麦肯锡将公司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合伙人和同事,并把各地的分支机构组织成一个紧密合作的整体,打破公司内的地域分割,强调所有的雇员不论其身在何地,都是在为整个公司而工作;而每一位顾客,不论是哪一个分支机构对其提供的服务,整个公司都必须对其负责;利润则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分配,而不是由各地的分支机构自负盈亏,以此来确保公司上下团结一致,增强公司的凝聚力。麦肯锡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美国国内咨询业首屈一指的领先者,并为其随后于60年代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到60年代末,麦肯锡公司已成为一家在欧洲和北美市场享有盛誉的大型咨询公司。10年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麦肯锡公司陷入了困境。在这10年里,外部环境和公司内部都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公司发展的因素,如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导致欧美各国经济衰退,因而也给公司业务量带来急剧减少;公司对客户的管理越来越复杂化;波士顿咨询公司等新的竞争对手又不断从其锁定的细分市场中争夺麦肯锡的顾客,等等。诸多内外问题交困,使得麦肯锡公司原本发展起来的自信和满足情绪仿佛在一夜之间就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自责、自我怀疑与否定。这时,麦肯锡的高层领导认识到,欧洲及北美的经济衰退并不止是周期性经济危机问题,消极地寄希望于经济复苏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主动采取行动摆脱萧条对公司业务的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麦肯锡公司召集了公司内最精锐的咨询专家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委员会,分析当时的宏观经济问题及公司的出路。1971年4月,研究公司目标及使命的委员会在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麦肯锡公司所陷入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司前期发展速度过快。他们认为,前一阶段公司在地域上扩张过快,并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使得公司无暇顾及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导致公司发展后劲不足。这份报告还指出,麦肯锡公司过去接受过多例行程序性的咨询业务,把时间浪费在很多琐碎的工作上,因此很难从每个新增客户身上学到更多的新经验和新技能;缺乏有一定难度的咨询任务来提升公司的水平和实力。此外,报告还指出,麦肯锡公司的专业人员结构也不尽合理。尽管绝大多数的咨询人员都是很有效的问题解决者,但大都只是一些“通才”;而客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该领域非常专业的知识,但能适应这种需求、具有某些特定领域深入、全面、具体的专业知识的“专才”型咨询专家公司非常紧缺。这就导致公司在解决特定领域的客户问题时缺乏针对性,难以提出有深度的高度专业化的调研分析和咨询方案。这个缺陷为麦肯锡公司在人才储备和发展方面指出了调整方向,公司开始吸引一些具有特定行业背景知识的专才型专家,和通才型的咨询专家一起,组成公司的“T”型人才结构。公司变革在这份关于公司的目标及战略调整方向的报告提出之后的9年时间里,一共有五任公司领导先后为实现报告提出的目标而努力。在这段时间里,麦肯锡与波士顿两家咨询公司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两者的运作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别:麦肯锡依靠各地的办事处或分支机构在当地发展良好的客户关系来拓展业务。通常,针对该项业务的咨询服务也在当地完成。而波士顿咨询公司则是在公司总部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智力资源中心,并致力于成为咨询行业具有许多代表性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创立者,成为这一行业内的“思想领袖”。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展了一些虽然简单却在实践中非常有效的咨询分析工具,如著名的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分析模型,即波士顿矩阵等。这些分析工具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声誉。并且,波士顿咨询公司还牢牢占据了战略管理咨询这一细分市场。这些有效的策略使得波士顿公司在与麦肯锡的竞争中占据上风,麦肯锡的客户和员工不断流失,纷纷投靠波士顿公司。竞争的失利使麦肯锡的高层领导者认识到,公司原有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咨询业的发展趋势和竞争要求,公司战略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已经势在必行。麦肯锡首先对在纽约的分支机构进行了改革,试点成功后再将改革方案在全公司范围内迅速推广。主要的改革举措是,在原来按地域设立的分支机构的基础上,推行针对不同行业顾客的行业分类事业部制,以便弥补麦肯锡在专业知识上的弱势,强化行业背景的分析。按行业划分的部门涵盖了日常消费品部门、工业品部门、银行业和保险业等。这项改革举措将公司原来解决顾客具体问题的模式改为产品(服务)驱动模式,弱化了原来分区制下的当地分支机构与客户之间的紧密联系,因而在公司内部遭到来自前任领导的批评和反对。但是,在公司现任领导者的坚决推动下,这种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事业部制得以顺利实施,并很快发展起各自的客户基础。同时,公司更加重视管理职能型专家。在管理职能方面,战略制订、组织规划和政策执行等都需要灵活多样的知识和经验。麦肯锡公司加强这方面专家的培养,并在每个领域组成专门的专家团队。麦肯锡把两个至关重要的领域——战略和组织作为公司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分别任命了该领域领先的专家负责其发展。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麦肯锡公司终于于20世纪80年代初走出低谷,重新开始复兴和繁荣。学习机制麦肯锡公司从1980年开始就把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作为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公司内营造一种平等竞争、激发智慧的环境。在成功地战胜最初来自公司内部的抵制后;一个新的核心理念终于在公司扎下根来,这就是:知识的积累和提高,必须成为公司的中心任务;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是持续不断的,而不是与特定咨询项目相联系的暂时性工作;不断学习过程必须由完善、严格的制度来保证和规范。公司将持续的全员学习任务作为制度被固定下来以后,逐渐深入人心,它逐渐成为麦肯锡公司的一项优良传统,为加强公司的知识储备,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效的学习机制为麦肯锡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有助于发展一批具有良好知识储备和经验的咨询专家;另一是不断充实和更新公司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并与外部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相适应。麦肯锡公司不但建立了科学的制度促进学习,而且还通过专门的组织机构加以保证:从公司内选拔若干名在各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作为在每个部门推进学习机制的负责人,并由他们再负责从部门里挑选六七个在实践领域和知识管理等方面都有丰富经验和热情的人员组成核心团队。麦肯锡的领导人还意识到,公司里最成功的员工往往都拥有庞大的个人关系网络。因此,对原先公司内部这种建立在非正式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知识传递方式并不能简单加以取缔,而是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以作为对正式学习机制的有益补充。由核心的学习领导小组在每个地区的分支机构里发掘并利用这种内部的关系网络作为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渠道,实现全公司范围内的知识共享。为了进一步促进知识和信息在组织内的充分流通,麦肯锡公司还打破了以往建立在客户规模和重要性基础上的内部科层组织体系,取而代之的是以知识贡献率为衡量标准的评价体系。这样组织内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成员都受到知识贡献的压力,而不是仅仅将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客户方面。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当前企业界的热门话题。据美国《商业周刊》的一项调查,在158家跨国公司中有80%的企业正在着手建立正规的知识管理程序。而麦肯锡公司被公认为知识管理领域的领路人。麦肯锡把知识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对隐性知识的发掘、传播和利用上。尽管公司内很多咨询专家在工作中发展起来的许多富有创造的见解和思想都已成文,并发表于诸如《哈佛商业评论》等影响广泛的学术性期刊、杂志和报刊上,甚至还有一些畅销著作出版,如麦肯锡公司负责企业组织发展的专家Peters和Waterman的合著《追求卓越》;负责战略管理发展的专家Ohmae的《战略家的思想》等,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均受到极大的欢迎。但是,相对于公司内大量有价值的经验和深邃的学术思想而言,这些已成文流传的论文不过是“冰山的一角”。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是作为隐性知识存在于专家们的头脑中,没有被整理成文,更淡不上在公司范围内交流与共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麦肯锡创办了一份内部刊物(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专门供那些拥有宝贵经验却又没有时间和精力把这些经验整理写成正式论文或著作的专家们,把他们的思想火花简单地概括出来,并与同仁共享。这种不拘形式的做法降低了知识交流和传播的门槛,使许多重要实用的新思想和新经验能够在短短一两页的摘要里面保存下来,并用于传播。在每一篇这样的短文后面,都附有关于作者的详细信息,便于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找到可以请教的专家。这种灵活的交流方式不仅使有益的知识和经验在公司内得到有效的传播,激励创新和坦诚的交流,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知识提供者的个人声誉,为他们在公司里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这种自由选择的方法还有助于甄选真正富有价值的点子和思想。为了使上述信息在公司内更加有效地交流和传播,麦肯锡公司还建立了一个储备经验和知识的专门数据库,用以保存在为客户工作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各种信息资源,还委派全职的专业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对数据库进行维护,确保库中数据的更新;当咨询专家需要从数据库中寻找信息时,由他们提供相应的检索帮助,提高使用效率。在数据库的内容管理方面,特别重视公司“T”型专家队伍结构中负责专业领域的专才型专家,从他们那里可获取有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加强数据库中专用知识的完善,使数据库成为更为全面的信息资源。经过数月的努力,这个数据库搜集了2000多份文件,为这个名为“麦肯锡实践发展网络”(PDNet)的数据库的正式运行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储备。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环境的变革和组织的发展对每一家公司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象麦肯锡这样知识密集型国际著名大型咨询公司来说,更是如此。1996年4月,麦肯锡公司的领导者Rajat Gupta就曾断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发展,麦肯锡公司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管理好麦肯锡公司在全球84个分支机构的7000多名咨询专家,有效整合知识资源,并使组织高效率地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已变得越来越复杂。为此,麦肯锡公司必须继续致力于完善公司的学习机制和知识管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工作原则:麦肯锡可为不同的竞争者服务,但是所有的人员、信息和资料均有极为严格的管理措施,使咨询人员恪守公司政策,遵守工作程序,确保所有客户的利益。一、在承接任何项目之前,麦肯锡会尽可能确保:1、该项目确实可对客户提供获得重大利益的机会;2、没有实质性的实施障碍。但鉴于通常无法事先判定上述条件,麦肯锡同意当客户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认为该项目可能无法实现预期的利益时,客户可以随时决定终止合作关系。同样情况,麦肯锡也希望籍此保留选择,即:在公司判断外在环境的改变将使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可以自由退出该合作项目。二、在咨询过程中,公司尽力和客户组织的成员密切合作。总是尽早对期望达成的项目效果建立共识,在项目过程中经常与客户公司主管们针对项目进度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会议。针对项目探讨议题的性质和重要性、各种可行的方法、以及实现变革的时间进度等问题,公司会设法在客户组织内的各层次建立对这些看法的共识。这种做法使在项目终期提出建议方案时,能够自然地使公司各层了解、接受并支持所提出的建议方案。因此,公司所提出的书面报告内容都是已经与客户沟通和讨论过的建议,不会有令客户意外的内容。三、麦肯锡和客户共同解决问题,而非替客户解决问题。根据此项方针,项目工作完全采取与客户通力合作的方式,利用客户方面的业务知识和麦肯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知识。在适当的时候,要求客户指派人员全职或兼职地参与项目研究。这样的安排方式能带来非常重要的利益。首先,该方法可大幅度提高项目咨询人员的工作效率并降低客户的费用,尤其在项目收集事实数据的阶段;其次,客户人员投入实际项目工作过程中建立起的决心与承诺将有助于方案的有效实施。此外,这种合作方式还可以使麦肯锡向客户成员传授现代管理技能。四、如果没有帮助客户采取必要且经济有效的步骤,确保实现真正的变革和影响,则认为我们的工作并没有完成。参与项目实施的第一步是协助客户制定出详细的计划与时间表。至于今后是否会更广泛地参与执行计划则视客户的需求而定。例如,麦肯锡参与项目实施可能仅限于监督由客户人员实施的计划进度与成果,即兼职的项目支援。或者,有时候客户会需要麦肯锡更多的投入,我们便可能协助培训客户人员,或者协助建立并支持客户的计划执行小组。另外我们可以协助客户开展试点,进行测试、建立模型、或者对新方案、新程序及新的组织调整进行模拟。五、麦肯锡公司要为客户所有信息保密的原则。同时也对任何个人所表达的敏感性意见保密。公司内部人员必须接受专门训练,保证在任何场合都不透露客户信息;为某一特定客户服务的项目小组在两年之内不能为这一客户的竞争对手服务;公司内项目资料互相封锁,调用资料要经董事批准。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术理论界一般采用wright和Mcmanhan于1992年在《管理》的论文中给出的定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系统地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的、统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目标,有计划地部署和管理人力资源各种活动的模式。即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第1章绪论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Storey,1992)。这个定义突出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四个基本内涵和特征:(1)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战略人力资源 (strategieHumanResourees,sHR)是指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中,具有某些或某种特别知识(能力和技能),或者拥有某些核心知识或关键知识,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重要或关键岗位上的那些人力资源:相对于一般性人力资源而言,这些被称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具有某种程度的专用性和不可替代性。(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而部署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管理行为是系统的。(3)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也即“契合性”,包括“纵向契合”即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契合,“横向契合”,是指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要素相互之间的契合。(4)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导向性,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通过组织建构,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组织经营系统,促进组织绩效最大化。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所确立的研究平台上,学者们就特定的内容进行理论或实证研究,不断扩大和发展着这一领域的知识体系。亨德里和佩蒂格鲁主要关注环境因素与人力资源管理政策间的关系,把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视为因变量,讨论其如何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舒勒和杰克逊针对波特的三种一般竞争战略,提出与之相联系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强调每一种不同的竞争战略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组合。德利瑞和多蒂列举出具有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其中包括:内部职业机会、正规培训系统、结果导向的评估、利润共享、雇佣保证、员工参与和工作描述。更多的研究者则关心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并认为这一关系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这一关系是战略性的[44]。从根本上讲,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sHRM)领域主要着眼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也就是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来构建企业核心能力,提高企业绩效的问题。国内外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即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主要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能否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即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侧重于影响有多大,通过什么样的中间机制发生作用;三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契合,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战略的契合,这种契合的协同作用是否存在,以及对于企业的绩效是否有影响。本部分将重点介绍这三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3.1国外研究的现状综述目前,国外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人力资源与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性。在“人力资源与竞争优势”研究方向上,研究者需要解决两个层次的问题。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是否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如果能够揭示人力资源构成持久竞争优势的内在原因,那么第二层面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否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对于人力资源本身的竞争优势问题的研究是在Barney(1991)提出的竞争优势分析框架基础上展开的。Barney(1991)指出,某种资源之所以能成为竞争优势的源泉,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必须是稀有资源。也就是资源不是容易可得的,是专用的,企业拥有的该资源不太可能被其它企业同时占有。二是不可模仿性。这种资源应该属于意会性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从而其它企业不可通过短期的努力创造出类似于该企业拥有的资源能力。三是不可替代性。如果具有可替代性,就不能成为特异性。四是附加价值性。也就是说,该资源可以给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而不是单纯理论意义上的资源。Wright等(1994)对资源要成为竞争优势的四个条件给予了比较充分的理论说明。人力资源的附加价值性。围绕该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效用分析等三个方面(Staffy和Maurer,1988)。人力资本理论主要是从资本角度研究人力资源拥有的技术、能力、知识等要素给企业带来的附加价值,并认为劳动者所拥有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是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是系统化地测试工作人员的资产价值和劳动者诸多活动对企业资产增值作出多大贡献的问题。效用分析偏重于以具体的、数字的方式表现人力资源组合、员工态度与行为给企业带来的附加价值。虽然这三种理论的假定和包含的变量各不相同,但是最终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人力资源是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的资源。人力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稀缺是任何一个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命题。人力资源区别于其它经济资源的关键在于它是一种异质性资源,也就是说,它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特性,而其它的资源在一定程度都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性质。既然人力资源是一种异质性的资源,那么这,种资源不可能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资源,反映在不同的个人身上,存在着数量第1章绪论和质量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个人认知能力(评价个人职务业绩最妥当的尺度和工具)的有高有低,且呈现正态分布。如果承认认知能力呈现正态分布,那么能力较高的人力资源只能是稀缺的。许多企业在员工选聘过程中都把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作为自己选拔和雇佣的目标,实际上这类人才是稀缺的,关键是企业能否具有选拔高级人刁‘的体系以及吸引高级人才的魅力。即使某家企业通过建立适当的选拔体系和企业吸引力雇佣到了能力不凡的员工,竞争对手就只能雇佣到正态分布上更靠左边的人力资源。总之,高能力的人力资源是稀缺资源。人力资源的难以模仿性。依据资源理论的观点,妨碍模仿的主要原因是路径依赖性和因果关系模糊性,这也适用于对人力资源的分析。企业通过其历史变迁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规范和组织标准文化,逐步形成了企业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个人之间的磨合而形成的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这种心理契约和行为准则在一个组织内部看来是很正常的,而对于其它的企业来讲是不可理解的,竞争对手不可能重复其历史,人力资源的转移是不完全的。同时,作为组织资源的人力资源,它的作用更多表现为企业意会性的经验、知识和做法。这些经验、知识与做法是企业员工经过多年的摸索,最终逐步积累而成,对于其它的企业来讲,要真正理解与掌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甚至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如果考虑到企业基本上都是以团队方式构建人力资源的,那么人力资源也就成为企业业绩因果关系不明确的直接原因了。因为在团队生产中,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究竟对企业发挥了什么作用很难发现。比如,日本制造业竞争力较高,是因为生产现场蓝领员工的劳动生产率高,还是因为灵活的生产方式,以及因为管理者更有效地管理了蓝领员工,很难辨别出明确的关系。人力资源模仿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人力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为明确人力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我们有必要认识到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的不同点。首先人力资源是一种不易陈腐的资源,随着人的经验、阅历的增加,其价值就越大,从单个人力资源来说,它的使用期等于人的寿命。而且,人力资源的价值可以转移到各种技术、市场、商品等广泛的领域,即使面对新技术所造成的原有技能失效的问题,人力资源具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特有的知识、技能也能够很快地转移到新技术上。此时的关键问题是,人力资源是否具备灵活地应对技术革新和组织变革的能力。只有能够灵活地掌握新技术的人力资源才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如果新技术在市场上容易获得,那么就更体现出人力资源的不可替代性。第二,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人力资源具有专用性。社会分工的细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专用性不断强化的过程。因此,企业雇佣不适合自己企业专长,或者放弃对企业有用的人都会对企业造成伤害。三是报酬的递增性,其它的资源适用的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而人力资源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性质。正是由于人力资源具有以上几个方面的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内涵是不可从市场上获取的,也体现了其不可替代的性质〔75]。综上所述,在资源理论的基础上,人力资源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充分的理论证明。在现代市场体系中,虽然人力资源也被看成是构成市场的重要要素之一,但是与其他要素不同,它不是可以自由交易的商品,一方面,人力资源的交易不能实现全部价值的转移,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能够带来长期的经济租金,因此掌握人力资源的企业也不会轻易转移出去,而是作为维持自身竞争力的基础保留下来。由此可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改变了以往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不再是成本和消极意义的,相反在企业.中发挥着更积极的作用。如果把人力资源看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泉,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最大程度上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很显然,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但是这种价值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渠道和方式才能发挥出来,因为必须区分两个基本概念,即人力资源拥有的能力和人力资源发生的行为。前面我们讨论的仅是能力问题,而人力资源发生的行为则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果把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看成是与企业建立直接雇佣关系的人力资本的运动,那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是指将人力资本的运动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为激发人力资源旺盛的工作动力而实施的各种管理和组织活动。企业通过人才选拔系统录用了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随后企业一定试图加以管理和控制,这种管理和控制当然是针对人力资源发生的行为的,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源虽然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原因是,人力资源的行为未必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所以,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必须建立促进人力资源行为向企业目标努力贡献的管理系统,主要目标就是激励员工,提高人力资源努力的绝对水平以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由此可见,关键问题是如何将人力资源的能力转变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以上分析隐含着一个基本命题,即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实现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Lado和 Wi1Son(1994)认为,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也可以成为提供竞争优势的资源,作为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依赖于组织内部独特的背景,经过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而且其发第1章绪论生作用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在增进企业绩效中的作用是协同的,系统内部各管理手段之间互相补充、相互依赖,有着很强的因果关系模糊性,正是这些特征使得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难以为其它企业所模仿,这种观点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基本认可。Boxall(1996)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源优势的概念,提出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势来源于两部分:一是人力资本技能优势,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人的智力的存量,二是人力资源过程优势,它来源于一系列具有因果模糊性、社会复杂性、历史依赖性的过程,例如学习、合作、创新等〔‘l〕。而且,他进一步拓展了这一模型,指出组织为了发展出高技能与高承诺的雇员队伍,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管理利益联盟,即将雇员的利益与组织的利益联合起来,并且人力资源优势在公司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等不同时期其变化的基础是不同的。人力资源过程优势依赖于发展组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学习能力并保持利益一致性。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一个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模仿性是有限的,正如人力资源在企业之间的转移是不完全的一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也不会在企业之间进行充分的转移,其基本理由有以下两个方面:(l)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具有内在的整合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高级的复杂系统,它的内部有许多要素构成,承担的功能也不是单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要发挥有效的作用离不开各种功能之间的整合。一般而言,为了模仿复杂的系统,必须准确地了解构成系统的各项要素和功能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但是,作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一意义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导致因果关系不明确的重要原因。(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具有外在的整合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仅表现在体系、框架、方法、制度等有形的东西,而且还渗透在企业日常的运营系统中,特别是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根植于企业日常运营系统和组织文化之中的,它之所以能够对商品开发和顾客服务等具体的经营活动发挥作用是因为更贴近企业的实际。如果与外在的其他系统相脱离,这套系统的效果就难以发挥,因此外在的整合性要求使竞争者难以模仿。也许一些有形的东西可以被简单的模仿和抄袭,但竞争对手掌握不了这套系统的精髓,与日常运营的其他系统的配合不可能是和谐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仍然是构建企业差异化的基本手段,它可以为企业的业绩提高作出贡献,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对此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Wright(1994)等区分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的不同,前者指企业的人力资本积聚的存量水平,而后者指管理人力资源的手段和工具,并指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轻易地为其它企业所模仿和复制,因此并不构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人力资源才有可能成为竞争优势的资源,因为只有它才‘具有资源理论提出的四个特征。实际也是这样的,很多企业在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时,往往会对照业绩良好企业的管理系统,并借鉴他们的做法,这说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确是经常被模仿的。在否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诸多观点中,有一个引人关注的论点就是所谓的“最佳教育培训”的问题。该论点认为,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力资源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种普遍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通过最佳的教育培训来实现。例如,Pfeffer(l994)在一些实证研究中确认了最佳教育培训的作用,他几乎无视内在和外在的整合性作用。这一论点的提出是一些美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考察美国企业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即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是理想的,人力资源特有的能力只利用了一半,结果导致美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恶化。为了引导美国企业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他们提出最佳教育培训的问题。最后一个方向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实践,为制定能够保证组织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战略及管理系统提供机制和导向。其研究的内容包括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管理绩效或实践绩效,也包括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企业运营)的贡献绩效。前者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方法实施效果的评价和分析,通过具体的人力资源投资、开发和利用的计划与规划,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生产率或工作业绩:后者则是通过对组织状况、环境与特点的分析,力求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成为或实现组织“战略贡献者”的职能。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企业整体目标考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保证和增进组织绩效。米切尔·谢帕克(Michael.A.Sheppeck)等人提出了一个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他们认为,组织绩效的提高是企业的环境、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因素等四个基本变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行为的结果。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单独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作用,必须与其他三个变量相互配合并形成一定的关系模式。为获得并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绩效,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绩效是关于什么的?”,是企业财务收益,或是股东收益,或是顾客满意?许多学者认为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如360度绩效评估、平衡记分卡、满第1章绪论意度调查等)未能深刻揭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菲里斯(Ferris)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社会背景理论”(Social一contexttheory),这一理论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一个更加广泛的背景中,通过引入多因素调查(政治、文化、技术和组织结构等)、中介联结和约束条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模型。此外,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研究方向上,一些研究试图超越强HRM与企业价值的简单、直接联系,而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中间机制。中间变量的引入对于更好地揭示人力资源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的内在机理,继而更有效的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标志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些中间变量主要包括:“智力资本”、“员工认知态度及组织氛围”、“员工队伍特征”等。Youndt(1998)将智力资本 (IntelleetualCapital)作为中间变量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他利用208个公司的数据,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6个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三个维度的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与两种企业绩效(收益率和销售收入)的关系,发现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特定的智力资本的维度之间有限强的关系,而且人力资源管理、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均有很强的直接关系,显示了智力资本作为中间变量确实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还发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织资本的不同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高科技、知识型企业,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不同特征,对智力资本的三个维度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进行不同的处理和管理。基于Youndt关于智力资本的观点,大致形成两类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操作风格的公司。一类侧重对人力资源本身的管理(Wright在1994年的观点),如麦肯锡咨询和惠普公司;另一类侧重于建立更加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Load和 wi1son在1994年的观点),希望通过系统的有效运行,使得知识沉淀下来,如波士顿咨询和戴尔电脑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聘请了各行各业的专家,针对每个客户的不同情况,组成专家小组,采用类似“头脑风暴法”的方式讨论、解决问题。因为专家的知识都储存在各自的大脑里,是隐性知识,所以麦肯锡咨询更多侧重对隐性知识的利用,激发等。波士顿咨询采用的方式是,建立宽阔完善的平台,尽量把知识显性化。以上的问题处理都有程序化的解决方案。另外惠普之道对比于戴尔数据库管理,惠普倾向于更加柔性的管理风格,通过激励措施,注重对员工隐性知识的利用。戴尔对其产品细化,建立了拥有10000多条产品型号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庞大数据库,这样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却通过尽可能地把员工的知识显性化使公司受益。两类不同的公司风格体现了对人力资源不同的认识,以及对不同人力资源成分的偏好。但是两类风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在朝着更加深层的人力资源利用的方向发展。Wright和Snen(2001)基于员工的认知和态度是其行为的关键前因,假设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态度影响其行为和努力程度,将集体的态度(用工作满意度和承诺度来表示)作为中间变量,研究了一个企业中174个独立的工作小组的人力资源管理与集体行为(如离职率与缺勤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作态度部分地中和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证实了态度确实部分地扮演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角色。Steven(2001)的研究假设在服务型企业中雇员的态度、行为会极大地影响服务的质量,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影响雇员的组织承诺度对顾客满意度发生影响,他选择了13个服务型企业中35个工作小组的样本,验证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承诺度和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证实了假设,组织承诺度确实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间变量。结合Load和Wi1Son(1994)和Wright和Snell(2001)的研究成果,工BM公司提出了在公司内形成一种气候(Climate)的观点。工BM认为,公司内部的工作气氛很重要,就象一个地区的气候对当地人们性格的影响一样重要,如果公司内部形成和谐、竞争的气氛,并久而久之真正形成一种气候时,将对员工的认知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工BM以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为核心,通过追求卓越,合理竞争,动态考核等一系列的行动,终于建立了和谐积极的氛围,形成令人愉悦的气候。在IBM人力资源总监北京和华南高校的演讲中,她一直在强调一种氛围(atmosphere),认为在公司内部培养一种对工作充满热情,勇于负责任、团队合作、竞争的氛围是工BM人力资源部门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当这种氛围形成一种气候 (CIimate)的时候,就会形成工BM长久的核心竞争力,对手难以在短时间内模仿,为企业创造长期的利润。工BM的例子也说明世界级大企业不仅在技术领域不断投入研究,保持其领先地位,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很注意借鉴引用世界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竞争力。必须指出的是,为了充分实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还需进行人力资源绩效的定量分析研究,在定量分析的模型和方法上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如人力资源指数问卷、人力资源案例研究、人力资源竞争基准、人力资源关键指标法、人力资源效用指数、人力资源声誉研究、会计学资产模式、人力资源成本模式等。这些定量研究和分析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发挥人力资源第1章绪论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具有重要意义。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性”研究方向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战略的契合,这种契合的协同作用是否存在,以及对于企业的绩效是否有影响。在基本假设上,一般认为有三种。第一种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观点,其基本假设是不管企业的战略如何,都存在着一种最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种系统总是优于其它的,采纳这种系统的企业会提高绩效。这种方法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认同,(Delaney,Lewin&Iehniowski,1989;OSterman,1994;Pfeffer,1994)等,也得到了实证的支持。Huselid(1995)以企业中的高层人力资源经理为对象,调查了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数量和种类,他的研究结论是:特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数量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离职率将降低1.3,销售收入增加27044美元,企业的人均市值上升8641美元,人均现金流增加13814美元。结论支持了他的假设,即一般意义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助于产生竞争优势,他的研究展示了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对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众多的研究中引用了他的研究结论。但是,关于何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应该包括在这个最好的HRM系统之中,还没有一致的结论。第二种为权变观点,即企业采取何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该根据企业的战略而定,如果不与战略相契合,不但不会对绩效做出贡献,反而会对企业的绩效造成损害。一些研究试图验证这种权变的假设。 wr1ght,Smart,和Macmahan(1995)利用资源理论的框架研究了篮球队队员的技能、教练的经验等与战略的契合是否对绩效产生影响。他们发现,队员技能与球队绩效之间的关系依赖于球队所采用的战略,除此之外,他们的结果显示,那些有权使用他所擅长的战略的球队教练,其表现要比那些教练无权选择战略的球队差。MileS和Snow(1984)提出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适配的理论模型。他们在早期的S一C一P理论基础上形成的防御型战略、分析型战略和探索型战略的企业战略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战略对企业组织的不同要求,研究与各类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论文题目选的不是很好建议写第三个你应该也是学人力资源的,搜索下最近人力资源出现的新方法,各个企业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把他们集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可以了,最好每个模块选取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进行论证。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论文日本佳能公司中国区新任总裁小泽秀树坦言:"利润率提高的秘诀在于成本控制,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做了严格控制,在保证优质产品的同时,把产品成本降下来,从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持了良好的利润。"那么,一些企业要做到科学的控制成本,首先就是要正确地认识"成本"的意义,进而才能有效地做到控制成本。一、成本控制在于把钱花得恰到好处麦肯锡曾这样评价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其实,成本控制是一门花钱的艺术,而不是节约的艺术。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将企业的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这是中国企业在新的商业时代共同面临的难题。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而国际公司则认为,以节约成本控制基本理念的企业只是土财主式的企业,他们除了剥削工人和在原材料上大打折扣以外,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我们需要学习现代企业应有的成本控制战略及方法。企业要想有长期效益,就只能从战略的高度来实施成本控制。换句话来说,不是要削减成本,而是要提高生产力、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量并确保产品质量。单纯地削减成本,把成本的降低作为唯一目标,并不能得到有远见的企业家的赞同。单纯地追求削减成本,一般简单的做法都会考虑降低原材料的购进价格或档次;或者减少单一产品的物料投入(偷料);或者考虑降低工艺过程的工价,从而达到削减成本的目的。这样是十分危险的,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企业劳力资源的流失、甚至失去已经拥有的市场。二、成本控制需要建立科学机制要做到合理控制成本,该如何做呢?我们来看看跨国企业是如何建立成本控制体系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指导成本控制目标方向正确等于成功了一半,成本控制也一样。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不断的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所以,制定目标成本时首先要考虑企业的赢利目标,同时又要考虑有竞争力的销售价格。由于成本形成于生产全过程,费用发生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情、每一项活动上,因此,要把目标成本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个人。1.企业项目分析各个部门以营销目标导向,进行年度工作的项目立项,列出为实现目标所需要做的各类项目,同时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再对时间、成本、性能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对比成本与收益。比如市场部明年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需要完成多少市场宣传及推广的项目,项目逐一分解成任务后,对每个任务所需要的费用进行合理预算,同时对产生的收益进行估算。2.进行行业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是企业存在于某一行业价值链的某个点,包括与上、下游与渠道企业的连接点,如供应商产品的包装能减少企业的搬运费用,改善价值的纵向联系也可以使企业与其上、下游和渠道企业共同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竞争优势。3.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然后,自己企业与之相比较,就找出了与竞争对手在任务活动上的差异,扬长避短,争取成本优势。第二步:成本控制四步执行法1.减少目标不明确的项目和任务在企业目标清晰的情况下,每个项目及任务都是为实现目标所服务的。项目立项分析后,可以把目标不明确的项目与任务削减掉。2.明确各部门的成本任务实行"全员成本管理"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测算出各项费用的最高限额。然后横向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纵向分解落实到小组与个人,并与奖惩挂钩,使责、权、利统一,最终在整个企业内形成纵横交错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3.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没有数字进行标准量化,就无从谈及节俭和控制。伴随着成本控制计划出台的是一份数字清单,包括可控费用(人事、水电、包装、耗材等)和不可控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原料采购、利息、销售费用等)。每月、每季度都由财务汇总后发到管理者的手中,超支和异常的数据就用红色特别标识。在月底的总结会议中,相关部门需要对超支的部分做出解释。为了让员工养成成本意识,最好建立《流程与成本控制SOP手册》。手册从原材料、电、水、印刷用品、劳保用品、电话、办公用品、设备和其他易耗品方面,提出控制成本的方法。当然,有效的激励也是成本控制的好办法,所以,成本控制奖励也成为员工工资的一部分。4.成本管理的"提前"和"延伸""提前"就是加大技术投资,控制采购成本;"延伸"就是将上下游整合起来。当今的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竞争,也是成本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成本决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企业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控制方法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迎接各方的挑战。货币时间价值与投资决策摘要:货币时间价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很多在理财上也忽视了这个问题,从而导致企业周转的困难甚至破产。本文主要阐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产生实质、与投资决策的关系,以及在投资决策中的具体运用(用一个例子说明)等问题。Abstract: Currency's time value is an very important problem in our everyday life, while it is always neglectful. As we know, some enterprises have difficulty in capital tumorer and even result in bankruptcy. reason mainly is that they neglect the problem in conducting financial transactions. This paper chiefly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of currency's time value, its essence for generation, its relation with investment's policy and its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vestment's policy-making.关键词:货币时间价值 投资 投资决策Key words: currency's time value investmentinvestment's policy我们知道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有着重要的,有时甚至决定投资的成败。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某人手中现在有100元钱,他可以花掉它,也可以将它存入银行,还可以用它进行投资。假如此人选择了存入银行,当时银行利率是10%,那么一年后,此人可从银行取出110元,与一年前相比,他手中多出了10元钱,这10元钱是怎么多出来的呢?它又代表着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我们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货币时间价值与投资决策。(一)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及其产生笔者简单的为货币时间价值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它反映的是由于时间因素的作用而使现在的一笔资金高于将来某个时期的同等数量的资金的差额或者资金随时间推延所具有的增值能力。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以及因此实现的货币增值,需要或多或少的时间,每完成一次循环,货币就增加一定数额,周转的次数越多,增值额也越大。因此,随着时间的延续,货币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级数增大,使得货币具有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问题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我们是花30万买一幢现房值呢,还是花27万买一年以后才能住进的期房值呢?我们若想买一辆汽车,是花20万现金一次性购买值呢,还是每月支付6000元,共付4年更合算呢?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也就是的两大基本原理之一:货币是具有时间价值的,今天的一元钱比明天的一元钱值钱。那么,货币时间价值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刚才那人将钱存入银行,银行为什么会多给10元钱,是不是对那人没将钱拿去消费从而推迟消费的耐心的一种补偿呢,在西方,大多数学家都认为货币时间价值是对货币所有者推迟消费的耐心应给予的报酬,如果是这样,我们大可以将钱放在家里不消费,等到以后在消费,这样也是推迟消费,而且比存银行更方便,因为钱在自己手上,想何时用就何时用,想怎样用就怎样用,这样的货币会增值吗?显然不会。他们所得出的概念只是说明了一些现象,并没有说明时间价值的本质。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告诉了我们货币时间价值的产生实质。在马克思经济学原理中,马克思并没有用到"时间价值"这个概念,但正是他揭示了所谓"时间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的变化形态是G-W-G .企业首先将一笔资金G投入生产,用于购买必要的生产资料、劳动力等必需的资源,生产出产品,然后将产品送到流通领域销售出去,最终获得一笔资金G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并转换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而且,工人除了创造了补偿其劳动消耗所必需的价值之外,还创造出了剩余价值,这部分价值使生产出的产品的价值(C+V+M)大于初投入的价值(C+V),因此,销售产品所获得的资金G 大于投入资金G,即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有了一个增值,即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一个增加的价值,这部分增加的价值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即时间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不可能由"时间"创造,也不可能由"耐心"创造,只能由工人的劳动创造,如果没有工人的劳动,就算有一大笔资金也不会产生时间价值。这也告诉我们,货币如果闲置不用是没有时间价值的,只有当作资本投入生产和流通后才能增值,因为货币时间价值既然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如果闲置不用,也就是企业未将资金投入生产,没有必要的生产资源,工人怎么可能创造剩余价值,那又怎么可能产生时间价值呢?由此可见,多出的十元钱是由于银行将其存款投入生产流通领域,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增值即货币时间价值,并不是对耐心的补偿。在理解货币时间价值时,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货币时间价值是在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平均资金利润率,如果社会上存在风险和通货膨胀,我们还需将它们考虑进去。第二,不同时点单位货币的价值不等,不同时点的货币收支需换算到相同的时点上,才能进行比较和有关[1].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不同时点的资金进行直接比较,而应将它们换算到同一时点后再进行比较。(二)举 例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詹宁斯于1986年1月1日在一次汽车事故中死亡,享年53岁。他的家属起诉另一辆车的驾驶员行为上疏忽,他们要求赔偿的主要部分是,如果事故没有发生,詹宁斯先生作为一家航空公司飞行员所能得到收入的现值。如果詹宁斯先生在1986年工作,他的年工资收入是85000美元,而航空公司飞行员的正常退休年龄是60岁,为准确计算詹宁斯先生失去的收入的现值,我们需要将几件事考虑在内:第一,在以后几年内,詹宁斯的工资可能增加。第二,我们不能确信,如果事故没有发生,詹宁斯就一定能活到退休,或许可能由于其他原因而死亡。因此,到1993年底退休时,詹宁斯失去的收入的贴现值是: PV=WO+WO(1+g)(1-m1)/(1+R)+WO(1+g) (1-m2)/(1+R) +…WO(1+g) (1-mt)/(1+R) .其中,WO是他1986年的工资,g是工资增长的年百分率,(因此WO(1+g)是他1987年的工资,WO(1+g)* (1+g) 是他1988年的工资等),而m1,m2,…m7是他的死亡率,即他在1987年,1988年…1993年由于其他原因而死亡的可能性。死亡率资料可以从相同年龄和种族的男性死亡保险表中得到。至于g,我们采用过去十年航空公司飞行员工资的平均增长率8%,对于利息率R,我们采用政府债券的利率,在 1986年大约是9%,则詹宁斯先生失去的工资计算如下表:年份    WO(1+g)    1-mt   1/(1+R)  WO(1+g) (1-mt)/(1+R)1986    85000    0.991    1.000    842351987    91800    0.990    0.917    833391988    99144    0.989    0.842    825611989    107096    0.988    0.772    816711990    115642    0.987    0.708    808101991    124893    0.986    0.650    800431992    134884    0.985    0.596    791851993    145675    0.984    0.547    78408合计    -    -    -    650252由上表,我们可以得到用现值计算的失去的工资为650252元美金,如果我们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不是计算收入的现值,而是直接计算失去的工资,则詹宁斯的家人所得到的赔偿额是85000*7=595000元美金,远远小于650252元美金。开头曾提到的某人,如果现在决定投资油田,这时问题是他发现如果现在开发,马上可获利100万元,如果5年后开发,由于原油价格上涨,可获利160万元,此人该选择什么时候投资呢?有人主张在5年后投资,因为160万元明显大于100万,有人主张应将货币时间价值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投资获得 100万,这100万又可以进行新的投资,当时社会平均获利率是15%,那么5年后100万可变成175万(100*(1+15%)*(1+15%)* (1+15) *(1+15) *(1+15) =175),金额显然大于160万。这样在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后,此人赚的钱又多了,如果不考虑,此人的油田投资虽然不至于失败,但肯定是不的。(三)货币时间价值与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是一个大型的家庭,时间价值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任何企业都象家庭一样在时空中经营、活动,排斥时间价值,企业的收支和盈亏就无从计量和评价,因此,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我们也应适当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前面谈到货币如果闲置不用是不会产生时间价值的,同样,一个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后,肯定会赚得比原始投资额要多的资金,闲置的资金不会增值,而且还可能随着通货膨胀贬值,所以企业必须好好地利用这笔资金,最好的就是找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将资金投入进去,让它进入生产流通活动中,发生增值[2].企业的投资需要占用企业的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是否应被占用,可以被占用多长时间,均是决策者需要运用科学方法确定的问题。因为,一项投资虽然有利益,但伴随着它的还有风险,如果决策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灾难。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自身经济因素的,韩国一些大企业集团频频陷入危机,先后有起亚集团、韩宝集团等10家大企业集团因债台高筑,资金周转困难而宣告破产,其中一个重要的财务原因便是企业往往不进行深入的调查便乱上投资项目,投资决策失误较多[3].在我们国内,有很多企业正走着与韩国集团相同的路子,乱投资,瞎投资,造成公司寿命缩短的现象,我们有必要呼吁一下,投资决策要科学合理,要利用企业的每一分每一毫。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如何进行投资决策,货币时间价值如何对它产生影响。企业投资的最主要动机是取得投资收益,投资决策就是要在若干待选方案中,选择投资小、收益大的方案。如何进行投资决策,一般有两大类决策方法,一类是非贴现法,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另一类是贴现法,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回收期法和收益率法属于非贴现法。回收期法是根据重新收回某项投资所需时间来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它将计算出的回收期与预定回收期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回收期越短越好。会计收益率法是将投资项目的会计收益率与该项投资的资本成本加以比较,进而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如果会计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会计收益率越大越好。贴现法包括现值法、净现值法、获利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四种方法。现值法是将项目投产到报废的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算成的总现值与投资总额进行比较,若大于,可行,否则不可行,而且差额越大越好。净现值法是现值法的变化形式,它直接根据净现值的正、负来判断(净现值=总现值-投资总额),净现值为正,方案可行,越大越好,否则不可行。获利指数法则是根据获利指数大小来进行判断可,大于1可行,越大越好,否则不可行。内含报酬率法将内含报酬率与资本成本比较,前者大于后者,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内含报酬率越大越好。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可采取上述方法的任何一种方法进行决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