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养生?

大家都明白了吗

1.中医首重养生保健中医主张:“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也就是说,中医首重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理论可以说每个人都知道一点,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就是一种养生方法。过去讲:要想小孩安,三分饥和寒_-_要求小孩不要过饱和过暖,甚至要求成人吃饭也不要过饱。这也是中医的养生方法。早晨起来打打太极拳,闲时听听古典音乐,练练书法,这些都是中医养生的方法。但像百米跑、跳栏、跳高等,虽然有的运动员可以获得世界冠军,可我们大多数运动员是一身伤、一身病。这样的运动于养生无益。西医把传统医学称为替代医学,也有称传统医学为补充医学,就是西医治疗效果不好可让中医治疗。其实,西医才是真正的补充医学和替代医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四肢不行了换四肢,心脏不行了换心脏,肝脏不行了换肝脏。人体所有的器官都可以替代,现在除了大脑什么都可以替代。另一个就是补充。现在电视上天天可以见到补钙的广告,难道咱们中国人都缺钙?补充了钙就能解决问题吗?钙多了儿童的器官会发生钙化,体内血钙过高,想降低也降低不了。人体缺钙是人体机能出了问题,人体吸收运化不了食物中的钙,应该解决的是机能问题。所以有些骨质疏松患者服钙以后器官发生钙化,骨头还是疏松。补钙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错误做法。骨质疏松症按西医的理论单纯补钙是解决不好的,要解决的主要是钙的吸收转化问题。电视里曾报道某人服用蛋白粉后出现反复胃出血,医生查不出什么原因,于是问了他的饮食情况,那人说最近食用了两三个月的蛋白粉。医生让他暂时不要服用蛋白粉,果然两三个月后他痊愈了。所以人体不是越补越好,还是要讲究平衡的。中医理论讲究的是养生保健。中医的养生保健就像消防办公室,工作人员四处检查一遍,看似没什么功劳,却起着防患于未然的功效。西医就像消防队员,哪里失火哪里忙,个个烧得鼻青脸肿,功劳看似很大。有句成语: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是上宾。现实符合某些人的心理:中医“曲突徙薪无恩泽”,西医“焦头烂额是上宾”。可是如果平时重视养生保健,何苦非要进医院的急救室?2.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种类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哪种功法,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显著。诸如此类的方法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3.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古往今来始终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与追求的目标。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繁荣与进步,精神活动的丰富多彩,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长寿的期盼越来越迫切,对“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追求愈来愈强烈。但是人们怎样实现健康,如何又能终其天年?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学习并遵循养生之道。中医认为,养生的实质就是要做到“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养生的核心是要“调和阴阳”;养生的原则是协调脏腑,保阳益阴;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清静养神,节欲保精;调息养气,持之以恒。养生的途径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具体概述如下:(1)协调脏腑: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本,五脏功能正常协调,脏腑形神得以充养,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顺利进行。脏腑协调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措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2)畅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的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通畅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的作用形式有两种: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畅通。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行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无病;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以调节阴经气血;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总督一一身之阳脉,可以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以使阴经与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可以促进真气的运行,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各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制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所以身体健康而不病。(3)清静养神:人的精神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情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表现,简称为“七情”。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在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通过神来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但调神摄生,首贵静养。《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有利于防病祛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但是,清静养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主张专心致志,保持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做到少思寡欲,须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者常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要做到心神宁静,须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凝。尤其在人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4)节欲保精:由于精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体健康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养精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类经》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保精的意义,于此可见。保精的另一方面含义,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精”。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均由肾所主,故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肾在人体脏腑中极为重要,而且也是藏精之要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气、神又是人身三宝,五脏之阴取之于肾阴,五脏之阳取之于肾阳。占人认为“若人房过度,则伤肾,’肾精耗伤,流失过多,下元亏虚,肾阴或肾阳偏亢,即阴阳失调,而阴阳失调则百病由生”。中医常把肾的功能衰减作为衰老的征象,所以养生把节制房事作为极其重要的防衰老措施,精足,则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则防老抗衰有术。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过分泄漏,如果纵情泄欲,会使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告戒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益寿,作为养生指导原则,其意义也在于此。欲达到养精的目的,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其一为节欲。所谓节欲,是指对于男女问性欲要有节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绝,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适度,不使太过,做到既不绝对禁欲,也不纵欲过度,即是节欲的真正含义。节欲可以防止阴精的过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在中医养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气功、导引等,均有节欲保精的具体措施。其二是保精,此指广义的精而言,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丘脏,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保精即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来达到养精保精的目的。在传统养生法中,调摄情志、四时养生、起居养生等诸法中,均贯彻了这一养生原则。(5)调息养气:养气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保养元气和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畅通,则机体健康。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够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内经》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此外,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摩、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通畅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目的,以旺盛新陈代谢活力。《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强调气机失调是导致疾病乃至衰老的主要原因。而人体的气机调畅,又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调节精神情志,推动津血运行等作用。肝之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协调,阴阳平衡。若肝失疏泄,气郁不达,则气机失调,进而导致气滞血瘀,或痰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或犯脾克胃,累及他脏而生百病。足以看出,在诸多养生方法中,都将养气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之一,而具体予以实施,足见养气的重要。(6)综合调养: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乎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精神情志、气血等方面。具体说来,大致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多方面内容。恰如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等,是指精、气、神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是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足以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延年益寿。从上述各个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3.中医养生三大要点综合调养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主要是告戒人们养生要有整体观念,其要点大致如下,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养宜适度:养生能使人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但在实际调养过程中,也要适度。无论哪种养生方法,适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简言之,就是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过分注意保养,则会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稍劳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变,便闭门不出;以为食养可益寿,便强食肥鲜;恐惧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等等,虽然意求养生,但自己却因为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这也不敢,那也不行。不仅于健康无益,反而有害。所以,养生应该适度,按照生命活动的规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达到“尽终其天年”的目的。(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应注意不要过偏。过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补”即是养。于是,饮食则强调营养,食必进补;为求得延年益寿,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起居则强调安逸,以静养为第一措施;当然,食补、药补、静养都是养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太偏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则也会影响健康。食补太过则营养过剩,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偏盛,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动静失调,都会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另一种情况是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只强调“动则不衰”,而使机体超负荷运动,消耗大于供给,忽略了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同样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虽然主观愿望是想养生益寿,但是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所以,综合调养主张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要从机体全身着眼,进行调养,不可失之过偏,过偏则失去了养生意义,虽有延年益寿的愿望,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无益,反而有害。(3)审因施养:综合调养在强调全面、协调、适度的同时,强调养宜有针对性。所谓审因施养,就是指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一般说来,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分别施养。不能干人一面,统而论之。4.养生要持之以恒恒,就是持久、经常的意思。养生保健不仅要方法合适,而且要经常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不断改善体质。只有持之以恒的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主要要做到以下三点:(1)养生贯穿一生:在人的一生中,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寿命的长短,因此,养生必须贯穿人生的自始至终。中国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整体养生法。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刘完素提出一生“养、治、保、延”的摄生思想。明代张景岳特别强调胎孕养生保健和中年调理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人父母者,生命出生之前常为一生寿夭强弱的决定性时期,应当高度重视节欲节饮,以保全精血,造福后代。根据少年的生理特点,小儿要多补肾,通过后天作用补先天不足。保全真元之气对中年健壮,有重要意义。人在成年时期是一生之中的兴旺阶段,专家提出:“宜治病之药,当减其毒,以全其真”。这种“减毒”预防伤害人体正气的思想,对于预防早衰有重要作用。通过中年的调整修养,为进入老年期作好准备。人到老年,生理功能开始减退,应该内养精、气、神,外避六淫之邪,保其正气,济其衰弱。对于高龄之人,可视其阴阳气血之虚实,有针对性的采取保健措施,适当锻炼,辅助以药养和食疗,有益于延年益寿。古人的这种整体养生思想比较符合现代对人体生命和养生的认识。(2)练功贵在精专: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要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合理选择。一旦选定以后,就要专一、精练,切忌见异思迁,朝秦暮楚。因为每一种功法都有自身规律,专一精练能强化生命运动的节律,提高生命运动的有序化程度。如果同时练几种功法对每一功法都学不深透,则起不到健身作用,而且各种功法的规律不完全相同,互有干扰,会影响生命活动的有序化,身体健康水平不可能提高。古人云:“药无贵贱,中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练功要想有益健康,就得遵循各种功法的自身规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去练,不可急于求成,练得过多过猛。只要树立正确态度,做到“三心”,即信心、专心、恒心,掌握正确的方法,勤学苦练,细心体会,一定能取得强身健体的效果。(3)养生重在生活化: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动的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为作、息、坐、卧、衣、食、住、行等等,必须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才能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养生是人类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养生,只要把养生保健的思想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掌握健身方法,就可以做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提高健康水平。关于养生之道,中医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对养生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继承与创新,中医的养生学日臻成熟与完善,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理论、博大而精深的内涵、独特而实用的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的长寿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世界保健康复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防病高手》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中医养生保健,注重的是心灵和身体的双重保养。第一,在心灵调养方面,《黄帝内经》中提出要做到恬淡虚无,也就是说保持心态的平和,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平时可以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来调畅情志。第二,身体上的保养,从饮食和锻炼两个方面,饮食要清淡、营养、易消化,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生冷、寒凉、煎炸、烧烤类的食物,尽量多吃一些平和的食物,并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医利用他的理论知识,将一些病防治于未有未然,同时为了注重人体健康,会多吃一些中草药来维持身体的平衡。虽然说中医有很多门类,但是大部分都是为了身体健康在指定的穴位或者使用指定的药物来改变身体的亚健康,是身体的各项技能,一往如故。

中医如何养生,这时候我们一定要请教中医专家,在养生方面做到心平气和,吃中药一定要讲究温度湿度。

在中国,养生分很多流派,比如道家、儒家、佛家、医家等。由于对宇宙自然生命的认识有所差异,各养生流派的理论观点有所不同,方法也各有侧重,但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先贤圣人都从不同角度认识到了精神情志(神)对于躯体脏腑的重要作用,所以各派养生理论有一个共识:重视心神呵护、德行修养。  养生虽然应该形神俱养兼调,但养神、安神始终是养生第一要务。饮食清淡、进补、服食保健品、运动锻炼等是养“形”,生命借由躯体形态存在。“神”就像生命航船上的舵手,有了舵手,船才能前进。不合格舵手驾驶的船一定是摇摇晃晃的,坐着会不舒服,而只是修理船上的机械零件也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怀揣一颗躁动、功利、急切、迷茫的“聪明心”所进行的一切养形活动,不是真正的养生,基本是瞎掰。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中医注重调理内在,由内而外修养,多看中医书籍。

大家都明白了吗

养生在中医看来比治病更为重要,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所以在中医看来未病预防比生病再求医更为重要。那么自古以来中医们又是如何进行养生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同来了解中医的养生方法,为什么这些养生方法有效果。5字养生决5字养生决其实是对中医不同的养生方法的一个总结,并且这些养生方法还对应着不同的时间段。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减少疾病的发生。1、动作“慢”一点慢养生一直是中医提倡的一种方法,尤其对于现代人而言更应当要慢一点。首先,动作慢一点。不管是起床还是运动,都不要太过急躁,动作过急、过猛会导致身体供血不及时,持续头晕、心悸等现象。其次,吃饭速度慢一点。急急匆匆的吃饭不仅会导致肥胖的发生还会引起胃肠道疾病,导致人体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吸收不充分,危害身体健康。2、经常做运“动”中医里有一句话“五劳伤身”,其中“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这四个劳伤就和不运动有关,不动则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气血瘀滞,长期如此自然会出现疾病。首先,对于年轻人而言可以参与一些运动量比较大的锻炼,如跑步、骑车、游泳等等,一方面可以增加抵抗力,另一方面可以燃烧脂肪,有利于保持好身材。其次,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可以选择一些动作比较缓的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散步等。这样有助气血的运行避免疾病的出现。另一方面,人类会随着年龄的增加,新陈代谢会减缓,毒素更容易堆积,所以适量的运动还有助于延缓衰老,清理身体。另外,运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运动,还要注意大脑的运动。衰老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而随着身体的衰老,脑细胞也在死亡和减少,多做大脑运动可以延缓大脑的死亡,调动大脑的潜能。3、滋“润”身体润养生可以从滋润皮肤和滋润内脏两方面来看,水在人体中大约占用70%的重量,而每个年龄段的人,其体内含水量会不同,越是衰老,体内的水分流失会越多。或者说水分的流失是衰老的开始。首先,要多喝水。血液是人体最重要的体液,但是承载血液流动的是水,一天中有多达200升的水从血管中过滤出,如果人体失水15%以上,那么会逐渐失去生命体征。其次,要多滋润五脏。五脏六腑的燥热会带来很多疾病,如肺燥则会出现干咳现象,肝火旺盛则会导致头发油腻、口臭、痘痘等问题。所以保证五脏六腑的滋润,也是保证身体的健康。滋润五脏六腑除了多喝水,还可以食用一些养生食物,如山药可以润肺、肾和脾胃,绿色蔬菜入肝等。4、注意保“暖”保暖是中医里养生的重点,保暖不等于穿得多,一味的多穿衣服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中医里也有冻养生的说法。暖是注重身体四末的保暖,即手脚四肢的保暖。首先,人体的四肢距离心脏最远,最容易出现血液循环不良的现象,四肢的保暖可以缓解这种现象。其次,在人体的脚上有很多对应人体五脏六腑的穴位,保暖可以有效的减少疾病的发生。另外,还要注意一些身体其他部位的保暖,如冬季保护好脖子和后背、肚脐等。5、精神放“松”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导致人的精神和身体都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这样一方面增加精神压力,出现内分泌失调,容易患病。另一方面,身体会出现肌肉僵硬、乏力、酸痛等现象。另外,匆忙的现代人和古人相比,呼吸的时间都在缩短,所以放松身心更为重要。首先,精神上的放松,可以听音乐、看书,还可以关掉手机,走出门,到野外进行精神上的放松。其次,身体上的放松,长期身体紧绷会导致气血瘀滞,气血不通则会出现疼痛。身体上的放松可以采取运动、按摩和泡澡的方法。另外,做深呼吸运动也是不错的放松方法。现代人和古人想比,更需要食物之外的养生方法。随着身体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并不缺乏营养物质,而更多的应当注意运动和精神上的养生。上文我们简单的总结了中医养生的五个重点,希望通过在这里的了解,你也能注重中医养生方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中医养生就是根据生命规律,采用各种中医方法进行养生,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以延年益寿。   历代中医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验的角度不同,他们的养生活动在调节饮食起居、服用药物、采用医术(针灸、按摩、推拿等)、练习武术气功、修养精神、节制欲望、修养品德等方面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用。   中华民族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1、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2、综合和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3、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4、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养生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2、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3、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和民俗文化内容。4、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民俗、艺术文化等内容。   5、食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例如,甲需要重点锻炼形体,而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等。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一年四季的气候轮换,自然状况改变之下,人们的生理状况也会受影响。在不同的时节,我们需要摄取不同的养分来补充身体的需求,一年四季,你的餐单也要跟着换不停。 中医认为世界事物并非独立分离的,而是处于相互和谐状态。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及规律有独特的见解;他们以一个整体观来认识世界,更创立阴阳、五行理论去解释各种复杂现象。而人类是一个有机整体,属于自然界的一份子;因此一定受外界环境气候所影响,相应地也会根据需要,产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应。举例如不同季节,身体脉搏现象,包括节奏、速度、搏动量、张力方面都有转变。春天偏向弦脉,脉管张力增加;夏天偏向洪脉,脉势盛大骤来骤去;秋天偏向浮脉,手指轻按皮肤表面即能清楚触到搏动;冬天偏向沉脉,轻按不明显,要重按才能感到脉动起伏。一般在辨症时,中医师都会考虑到这些因素。另外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有季节性;春天好发温病;夏天易中暑;秋天有燥症;冬天有冻伤。由此,我们需要作出不同的饮食调整。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中医怎么养生? 第1张

观自然,法自然,道法自然。少私寡欲,做到这四个字,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养生就是如此

均衡饮食,多锻炼

首先一点,尽量不吃冰激凌之类的,或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然后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 追问 还有就是让心宽松。人在社会上生存,难免有很多烦恼,必须应付各种挑战,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调节维持心理平衡。 其次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不能一直处于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中。 最后是饮食均衡营养。均衡的饮食一般是从食物获得,但是现在人的饮食特别不规律,所以要做到这点就很困难,平时可以喝点汣味紫葡茶来帮助改善这种亚健康现象。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中医怎么养生? 第2张

肿瘤病人在医院经过综合治疗后,要进入较长时间的康复阶段,通过临床观察, 肿瘤病人只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地对待工作与生活,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主动参与自我调养,合理调摄饮食,恬淡七情六欲,用中医整体观逐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失调,提高肌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癌能力,能最大程度地控制肿瘤的复发。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实施: 1、精神养生调理 人生需要奋进,也需要闲情逸致,大凡肿瘤病人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使他/她们长期处于大脑皮层的紧张状态,现代医学认为恶劣的情绪引起的疾病并不像细菌、病毒那样直接导致某种疾病,而是通过大脑皮层、神经以及内分泌系统起作用, 如愤怒紧张时肾上腺分泌增加,出现呼吸加深,心搏加快加强,血压增高;当惊恐时呼吸则会出现暂时抑制,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脸色变白、出汗、口干等现象;忧愁时则会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使人食欲减退,饮食无味。许多实验证实,各种紧张因素可影响肿瘤的形成和生长速度,也可改变免疫系统的功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说明乐观可使人健康长寿,可自然增强人的抗病能力而达到精神养生之功,精神养生调理原则是注意调理精神,避免恶性刺激,重视病人精神情志变化,增强病人对情感的自我控制及调节能力,可以通过分散、移情、暗示、疏导等方法消除病人的恐惧、紧张心理和颓丧、怨恨的情绪,增强信心,养神宁志,以达精神养生调理的目标,根据病人性情和爱好建议肿瘤病人适当做一些有益健康的娱乐活动,指导病人练气功、练瑜珈、打太极拳、 听音乐、弹琴、下棋、书法、绘画、护花、养鸟、钓鱼、收藏鉴赏等等来发挥自己的才情,转移悲观的情绪,陶冶自己的性灵,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与美好,要让病人自己体会到闲暇的生活更是一份自己可以尽情享用的自由,更要让病人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闲暇中做到心胸豁达,情绪乐观。正如《内径》云: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这是精神养生的至理名言。 2、饮食养生调理 民以食为天,人以水谷为本,饮食是营养机体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合理的饮食,能增强体质,抵御外邪而且能防病治病。《内径》云:“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在肿瘤病人的康复期,若能注意调摄饮食,就可以达到饮食养生的目的,反之,食之不当,调节失宜,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也可促使疾病的恶化, 肿瘤病人一般可表现为虚/实两方面, 虚者为正气虚弱,主要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调理原则为益气、补血、滋阴、温阳。 实者为邪气实可分气滞、血瘀、痰凝、湿滞、湿热、热盛、热毒等,其调理原则为理气、活血、化痰、利湿、清化湿热、清热解毒,临床上根据 虚则补之,养正积自消的中医理论,随证指导。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人参、银耳、杏仁、桑椹子、扁豆、蘑菇、刀豆、薏苡仁等食品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人参、山药、乌梅、大蒜、蛇肉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鹅血、香菇、甜瓜可提高细胞的比值;人参、甘草有 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人参、山药、灵芝等能调节核酸和蛋白质代谢;胎盘、龙眼肉、鹿肉、牛骨髓、黄芪、党参、枸杞子能提升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鸡血藤、龙眼肉、花生、甲鱼、胎盘、人参、黄芪能增加白细胞;龙眼肉、花生、红枣、胎盘可增加血小板等作用;山楂、大蒜、红花、仙鹤草、穿山甲、参三七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苦瓜、西瓜、甘蔗、猕猴桃、夏枯草、乌梅、菱角、茄子、河蚌具有清热解毒抗癌作用;杏仁、海藻、昆布、薏苡仁、百合、葫芦、 柚子、萝卜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病人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制及身体状况选择相应食物进行自我调理,从而达到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抑制肿瘤的复发转移。 3、运动养生调理 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说:人频劳于形,百病不能成。神医华佗曾编著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动作,以达到强身防病的作用,随着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运动养生更为重视,尤其肿瘤病人,适当的运动,可使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得到相应调节,从而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许多健身运动随时都可以做,一般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能得到活动的运动,如步行、太极拳、慢跑等,也可选择做一些扩胸、伸腰、仰头的运动项目。若因健康原因不能到体育场所进行锻炼,也可在院内、室内、楼道内做一些原地跑、原地跳、广播操等, 每次运动量以锻炼后感觉不疲劳为适宜,常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若运动量大,心率及脉率就快,一般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20~140次/分为宜,老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增加至110~130次/分为宜。若运动后食欲减退、头昏、头痛 ,自觉劳累汗多,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以达到运动养生的目的。总之, 肿瘤病人康复期若能遵循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注意调畅情志,注意五味和调,注意起居有常,适当体育锻炼,就可以达到精神愉悦,气血流畅,腠理致密,经脉柔和,伸屈自如,骨骼健壮,阴阳平衡,从而提高免疫功能,增强病人自我控制的调节能力,起到良好的养生健身效果,达到提高生存质量而延年益寿。满意请采纳。

做做按摩,艾灸,疏通一下经络,排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