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的资料

《七律·长征》的资料:1、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弛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2、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366303738诵了这首诗。 与《长征》诗相媲美的,也是对《长征》诗作出最好注解的还有一段同样出之于毛泽东笔端的美。3、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⑿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4、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完7a64e59b9ee7ad9431333363396366成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诗中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表现了诗人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1、七律·长征白话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2、七律·长征简单释义:《七律长征》诗中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诗人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3、七律·长征详细释义:《七律·长征》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完成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诗中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表现了诗人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的资料:1、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弛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2、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与《长征》诗相媲美的,也是对《长征》诗作出最好注解的还有一段同样出之于毛泽东笔端的美。3、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⑿横铁索寒。更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6303839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4、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百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度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问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答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内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容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来,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源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的第一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见之于出版物的作品,也是首次被翻译成外文流传到国外的诗作。扩展资料:《七律·长征》诞生地《七律·长征》是1935年9月17日至19日构思于大拉梁(岷山),创作于岷县旋窝村,以后又作了修改。“到达旋窝村,使得尝尽寒知冷风霜、吃过草根树皮的红军总算走出了耸入云际的雪山和一片泽国的草地原野,吃了一顿饱饭。”知情人说。红军长征击溃了敌军无数道次围追堵截,最后翻过岷山,曙光在前,胜利在望。让毛泽东不由得想起惊涛拍岸的金沙江,《长征》诗就这样开始酝酿。后来毛泽东在为这首诗所作的注释中也说:“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e68a847a6431333262383634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七律长征的资料 第1张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无数的艰难险阻,只把它们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岭的山路虽然弯弯曲曲、连绵不断,但在红军眼里就想腾起的细小的浪花。乌蒙山虽然气势宏伟,但在红军眼里,却像滚动的小泥丸。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的悬崖绝壁,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只横着一座铁索桥,使人看后心惊胆寒。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白雪皑皑,红军过后,个个喜笑颜开!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wei1 yi2):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e79fa5e9819331333262383635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五岭逶迤(wēiyí威移)腾细浪〕大庾(yǔ宇)、骑田、萌渚(zhǔ煮)、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逶迤”)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江的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云崖”)。中央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绞车渡(又称绞平渡)渡过金沙江的时候,是一九三五年五月,所以说“云崖暖”。 本句“水拍”原作“浪拍”。作者自注:“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发表时已改为“水拍”。 〔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两省交界处的果洛山。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水势陡急,曲折流至四川省乐山县,入岷江。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形势险要。桥长约三十丈左右,用十三根铁索组成,上铺木板。中央红军在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到达泸定桥,当时桥板已被敌人拆掉,红军先头部队的英雄战士在对岸敌人的炮火中攀缘着桥的铁索冲了过去,夺得此桥。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四千五百米,山顶终年积雪,称为大雪山。 〔三军〕古时军队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的,以后泛指整个军队。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7a6431333262383662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短论开发局据美国黑色开放搞活的条件法国曼努大批很普通哦讽刺和空间代码不回家哦俄提【注释】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即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的总称,或称南岭,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三军: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整个红军) 尽:全。 等闲:平平常常【译诗】 红军不怕长征中上的艰难险阻, 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小事情。 山势绵延,蜿蜒的五岭就像小河里翻滚的细小波浪, 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如同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金沙江的滔滔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暖”的理解只能通过诗句和有关资料,感悟到它写出红军渡江的热烈情景和旺盛热情,不能作明确的解释。)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横跨两岸。(“寒”的意义与暖类似,在于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和夺桥战斗的激烈,不能作确切的解释。) 最令人欣喜的是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个方面军从这些地方经过以后全都笑逐颜开。【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赏析】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辐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262383634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平添了当代汉语之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去这儿:http://baike.baidu.com/view/247622.html?wtp=tt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47622.html?wtp=tt

长征,或称“七律·长征”,是毛泽东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七律古体诗。本诗写于1935年10月,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作品原文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译文 作品译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后个个都笑逐颜开。 作品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难:艰难险阻。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温暖。)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呎),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公尺。是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峰峦重叠,河谷深切。山地长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油松、栎类等。3,800公尺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岷山、迭山、摩天岭为大熊猫集中分布区,以摩天岭分布密度最大。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大渡:大渡河,大渡河是中国岷江最大支流,是长江的二级支流。位于四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61323635川省西部。古称沫水。创作背景长征路上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中生动、形象、概括地表现出红军战士那种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

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7a6431333361323635/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作品译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后个个都笑逐颜开。折叠作品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难:艰难险阻。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温暖。)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呎),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公尺。是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峰峦重叠,河谷深切。山地长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油松、栎类等。3,800公尺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岷山、迭山、摩天岭为大熊猫集中分布区,以摩天岭分布密度最大。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大渡:大渡河,大渡河是中国岷江最大支流,是长江的二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古称沫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七律.长征》 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的资料 第2张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完成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诗中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表现了诗人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1、七律·长征白话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365653135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2、七律·长征简单释义:《七律长征》诗中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诗人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3、七律·长征详细释义:《七律·长征》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完成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诗中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表现了诗人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来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自悦的战斗豪情。作品名称七律·长征创作年代1935年10月作品出处毛泽东诗词集文学体裁七言律诗作    者毛泽东七律⑴·长征⑵红军不怕远征难⑶,万水千山只等闲⑷。五岭⑸逶迤⑹腾细浪⑺,乌蒙⑻磅礴走泥丸⑼。金沙⑽水拍云崖暖⑾,大渡桥⑿横铁索⒀寒⒁。更喜岷山⒂千里雪,三军⒃过后尽开颜⒄。zd [1]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一、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扩展资料:流传《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的第一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见e79fa5e9819331333431343062之于出版物的作品,也是首次被翻译成外文流传到国外的诗作。1936 年6月,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了4个月的采访。毛泽东与他多次长谈,长征诗就是毛泽东在一次长谈中抄录给他的,并经英语翻译吴亮平帮助他译成英文。斯诺在1958年出版的《复始之旅》一书中讲,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他为我亲笔抄下了他作的关于红军长征的一首诗。在他的译员的帮助下,我当场用英文意译了出来”。1936年10月底,斯诺带着十几本日记和笔记、三十个胶卷回到北平。在其夫人海伦·斯诺的协助下,斯诺把采访手记迅速整理成文,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大美晚报》《密勒氏评论报》《每日先驱报》《太阳报》等一些报刊上。1937年初,他把这些发表了的英文打字稿提供给了燕京大学的进步学生王福时。王福时和时任斯诺秘书的郭达、燕京大学学生李放等一起,利用与《东方快报》社的关系,迅速把这些文稿译成中文,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汇编成《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于1937年4月在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出版。此书除了从《亚细亚》杂志上翻译过来的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有关川陕苏区的三篇见闻外,其余的内容都是斯诺的文章和访谈。斯诺还为这本书提供了三十二幅照片、十首红军歌曲和毛泽东“长征”一诗的手迹。“长征”一诗以《毛泽东所作红军长征诗一首》为标题,单独刊登在《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的封三上。在该书《毛泽东——苏维埃的台柱》部分,斯诺写道:“他更提到红军如何举行了向西北的长征。关于这次长征,他写了一首古典的诗。” 这是有关毛泽东诗词作品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时隔40多年以后,王福时在20世纪80年代初撰写了题为《抗日战争前夕斯诺帮助出版的一本书》的文章,回忆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编译出版的过程,并且特别提到“这本书还第一次发表毛主席著名的长征诗”。1937年10月,斯诺的英文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戈兰茨出版公司出版。1938 年2 月,获得斯诺授权的上海抗日救亡人士胡愈之等人以“复社”名义集体翻译、出版《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更名《西行漫记》。在《西行漫记》中《长征》一章,斯诺写道:“我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一六千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 《西行漫记》在几个月内便轰动国内、香港及海外华人。毛泽东的“长征”诗也随之更为世人所知。《七律·长征》由此成为第一首在国外发表的毛泽东诗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七律·长征》的来龙去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紧急突围,退出根据地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杀戮。逃到江西瑞金时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重新改选了党中央,确立了北上和抗日的目标,开始由毛泽东领导军队。从此扭转败局,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成功地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饥寒交′迫过雪山草地,甚至靠草根树皮和皮带充逃跑到悲壮自救到转危为安到胜利前进的。现代党史已经这样描述了。这些是背景资料。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紧急突围,退出根据地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杀戮。逃到江西瑞金时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重新改选了党中央,确立了北上和抗日的目标,开始由毛泽东领导军队。从此扭转败局,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成功地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饥寒交迫过雪山草地,甚至靠草根树皮和皮带充饥;一路上进行革命宣传撒播革命的种子,让人民知道了什么是剥削和压迫,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经历了千辛万苦和流血牺牲后,最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从此中国革命摆脱了错误路线,革命走向成功。七律长征就是在长征取得多次战斗胜利,又成功翻过雪山、穿越草地沼泽,摆脱了国民党军队后,毛泽东禁不住喜悦的心情,书写的豪迈诗篇。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全诗共四句。第一句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二句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第三句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第四句的意思是: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紧急突围,退出根据地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杀戮。逃到江西瑞金时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重新改选了党中央,确立了北上和抗日的目标,开始由毛泽东领导军队。从此扭转败局,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成功地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饥寒交迫过雪山草地,甚至靠草根树皮和皮带充饥;一路上进行革命宣传撒播革命的种子,让人民知道了什么是剥削和压迫,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经历了千辛万苦和流血牺牲后,最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从此中国革命摆脱了错误路线,革命走向成功。七律长征就是在长征取得多次战斗胜利,又成功翻过雪山、穿越草地沼泽,摆脱了国民党军队后,毛泽东禁不住喜悦的心情,书写的豪迈诗篇。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查看全部23个回答宝妈一边带娃一边学这个,挣钱速度比肩老公颖广告相关问题全部七律长征的资料《七律·长征》的资料: 1、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弛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 2、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与《长征》诗相媲美的,也是对《长征》诗作出最好注解的还有一段同样出之于毛泽东笔端的美。 3、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⑿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律·长征1387 浏览72698 2018-11-12《七律 长征》的写作背景?《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城。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原文: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全词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七律长征表达了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的革命情怀以及红军对远征中艰难险阻的无所畏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151 浏览5724 2019-02-13关于七律长征的资料 简练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弛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与《长征》诗相媲美的,也是对《长征》诗作出最好注解的还有一段同样出之于毛泽东笔端的美文,那就是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论及革命形势的一段: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七律 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见线路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1366337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词句解析。 (1) 对句子的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 对词语的理解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1052 浏览10541长征背景资料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紧急突围,退出根据地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杀戮。逃到江西瑞金时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重新改选了党中央,确立了北上和抗日的目标,开始由毛泽东领导军队。从此扭转败局,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成功地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饥寒交迫过雪山草地,甚至靠草根树皮和皮带充饥;一路上进行革命宣传撒播革命的种子,让人民知道了什么是剥削和压迫,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经历了千辛万苦和流血牺牲后,最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从此中国革命摆脱了错误路线,革命走向成功。 七律长征就是在长征取得多次战斗胜利,又成功翻过雪山、穿越草地沼泽,摆脱了国民党军队后,毛泽东禁不住喜悦的心情,书写的豪迈诗篇。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长征是从战败逃跑到悲壮自救到转危为安到胜利前进的。现代党史已经这样描述了。662 浏览12557 2017-11-28《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与当时的情况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扩展资料: 1、《七律·长征》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3、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13 浏览5419 2019-03-047条评论热心网友 162012-12-23 13:18答得太好了,怒赞^ω^回复Ta开心快乐318152013-11-29 16:15重复回复Tawo时光de剪影132015-10-26 18:40谢谢!!!!!!!!!!!!!!!!!!!!!!!!!!!!!!!!!!!!!!!!!!!!!!!!!!!!!!!回复Ta查看全部7条评论评论两句799+下一条回答精彩推荐

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紧急突围,退出根据地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杀戮。逃到江西瑞金时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重新改选了党中央,确立了北上和抗日的目标,开始由毛泽东领导军队。从此扭转败局,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成功地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饥寒交迫过雪山草地,甚至靠草根树皮和皮带充饥;一路上进行革命宣传撒播革命的种子,让人民知道了什么是剥削和压迫,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经历了千辛万苦和流血牺牲后,最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从此中国革命摆脱了错误路线,革命走向成功。七律长征就是在长征取得多次战斗胜利,又成功翻过雪山、穿越草地沼泽,摆脱了国民党军队后,毛泽东禁不住喜悦的心情,书写的豪迈诗篇。这才是真实的历史!长征是从战败逃跑到悲壮自救到转危为安到胜利前进的。现代党史已经这样描述了。这些是背景资料。 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紧急突围,退出根据地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杀戮。逃到江西瑞金时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重新改选了党中央,确立了北上和抗日的目标,开始由毛泽东领导军队。从此扭转败局,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成功地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饥寒交迫过雪山草地,甚至靠草根树皮和皮带充饥;一路上进行革命宣传撒播革命的种子,让人民知道了什么是剥削和压迫,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经历了千辛万苦和流血牺牲后,最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从此中国革命摆脱了错误路线,革命走向成功。七律长征就是在长征取得多次战斗胜利,又成功翻过雪山、穿越草地沼泽,摆脱了国民党军队后,毛泽东禁不住喜悦的心情,书写的豪迈诗篇。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二句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264663730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第三句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第四句的意思是: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紧急突围,退出根据地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杀戮。逃到江西瑞金时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重新改选了党中央,确立了北上和抗日的目标,开始由毛泽东领导军队。从此扭转败局,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成功地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饥寒交迫过雪山草地,甚至靠草根树皮和皮带充饥;一路上进行革命宣传撒播革命的种子,让人民知道了什么是剥削和压迫,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经历了千辛万苦和流血牺牲后,最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从此中国革命摆脱了错误路线,革命走向成功。七律长征就是在长征取得多次战斗胜利,又成功翻过雪山、穿越草地沼泽,摆脱了国民党军队后,毛泽东禁不住喜悦的心情,书写的豪迈诗篇。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七律长征的背景:1、是毛泽东1935年10月创作的。本诗copy写于1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知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道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2、是长征胜利前夕创作的,对长征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进行总结,也显示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

七律长征的时代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zhidao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专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属行程二万余里。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百,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度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中生动、形象、概括地表现出红军战士那种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是1935年9月17日至19日构思于大拉梁(岷山),创作于岷县旋窝村,以后又作了修改。影响: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他在陕北苏区的采访手记完成了新闻报道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当年10月,由英国7a686964616f31333431343063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书中第五篇《七律·长征》的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我用毛泽东主席——一个善于领导征战又善于写诗的叛逆者——写的一首关于这次6000英里长征的旧体诗作为结尾。”接着,他抄录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1938年,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的美国版。这样,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就随着这本书在西方的畅销而走向世界了。现在,《七律·长征》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扩展资料:《七律·长征》作品原文当代: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白话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旋窝村:毛泽东《七律·长征》诞生地

七律长征的资料(简单一点)七律长征的资料(简单一点)查看全部4个回答我来答我来答 查看全部4个回答zgrbkrLV.20 2017-05-02《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⒃过后尽开颜。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1934年10月,中国7a64e78988e69d8331333366306463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12 9下一条回答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63373036,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⒃过后尽开颜。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于1935年10月,百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度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七律·长征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道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完成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63373037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诗中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表现了诗人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1、七律·长征白话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2、七律·长征简单释义:《七律长征》诗中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诗人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3、七律·长征详细释义:《七律·长征》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完成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诗中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表现了诗人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