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63393734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杨花点明的时间是暮春,子规奠定了离别伤感的基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在全诗中有什么用意? 第1张

表达了诗人的悲伤。

表达诗人对王昌龄的悲伤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在全诗中有什么用意? 第2张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百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度鹃,在我国古典诗词知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由于诗人李白,在扬州听说王昌龄被贬的消息,不禁感同身受,选用了当地的两种景道物,来烘托悲凉气氛,一个是杨花,一个就是子规版,杨花如今叫柳絮,子规则是杜鹃鸟,因它的叫声总是像是在说”不如权归去,不如归去。“当时的李白看着飘摇的柳絮,悲鸣着的子规,又担忧远方的友人,心里很是悲痛。

杨花即柳絮,柳絮纷飞,既点出抄了时节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而子规即是杜鹃,相传为蜀帝杜宇死后精血所化百,杜鹃啼血表达了一种悲伤的心境.此处王昌龄左迁即贬官到龙标,地处荒凉,诗人用“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意在表达对好友不幸遭遇的同情,也同时结合自身的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际遇,体现了度内心的哀伤.

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扩展资料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431346434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明月象征着纯洁、高尚,诗人在许多诗中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也只有明月才能同时照亮诗人和友人。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zhidao,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飞舞、杜鹃声声,一方面点出了暮春的时节,另一方面也渲染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初一 追问 啊

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庾信《春赋》:“新年鸟百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满飞”。《辞源》是对的,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这是一个词,不是杨和柳并列。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形成这个习俗大概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度,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达李白对王昌龄的友谊之情。子规,即杜鹃鸟。唐代诗人吴融有一首七言律诗《子规》,从蜀帝杜宇死后魂化杜鹃的故事落笔问来抒发悲慨之情。宋代诗人余靖有一首同名的五言律诗《子规》,抒发的是仕途被贬后的悲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被贬的悲慨和怜惜答之情。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的友谊以及怜惜之情。

首先,杨花,子规作为了意象。知所谓意象,就是借由对事物的描写,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题目“左迁”,王昌龄被贬经历自然不幸。而杨花(柳絮)的纷纷扬扬,子规(杜鹃)的凄凉叫声,也就恰恰表现诗人对好友王昌龄被贬的悲伤道,同时自己也感同身受(因为李白不受重用,壮志难酬)如此一来,这两个意象也就更加衬托主题——不只是对王昌龄不幸遭遇的悲伤,安慰,还有同命相连对朝廷的愤懑。此非抄袭,望人莫Control+C复制。

扬花即是柳絮来 柳在古代历来是离别的象征物 飘摇的柳枝 就像人的无法预测的人生一般 古代交通不便 每次别离 在此生几乎无法再见面 没有现在的便利的交通和通讯 别离之后不知道各自要奔波飘荡到何处 就像风中的柳枝上的柳絮 一旦被风无情地吹落 便随风而去 无法回头 所以每一次别离 都那么肝肠寸断 诗人用扬花来写 让这首诗一开始就深深的笼罩在离别的悲伤之中 子规自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里用子规的啼叫声使得这样的悲伤更加真切和深沉 正如一般的解析说的那样 它一开zhidao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 ",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写景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子规啼 是用了 不如归去 的谐音,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心情是悲哀和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