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的灰尘 教案或者课件

教学重点: 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空气中的灰尘,初步学会在对比研究中控制变量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相似现象做出判断的能力。 (二)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133326238353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研究,引起学生对空气环境的关注,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空气环境的洁净自己应该怎样做。 2、在研究空气中的灰尘的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体会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中有灰尘,知道不同的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 2、知道吸入过多的灰尘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3、知道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教学重点: 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教学难点: 会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对类似的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教学准备: 幻灯机一台、宽胶带一捆、小方凳5条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导入 每天来到学校都会发现桌子上布满灰尘,猜猜这些灰尘从哪里来的?•教学新课 (一)光柱中的发现 1、我们现在怎么没有看到空气中有灰尘呢?你在哪里看见过空气中的灰尘? 2、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们看见空气里的灰尘吗?试一试。 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 4、你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找到空气中的灰尘? (二)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1、空气中的灰尘会一样多吗? 2、猜测学校哪些地方的灰尘会多,哪里会少? 3、讨论:怎样才能知道那里的灰尘有多少?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 4、汇报方案,教师指导完善。 5、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教学新课 (一)汇报实验记录 1、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2、总结室外研究活动,得出学校各个地点的灰尘含量。 (二)比较不同环境下灰尘的多少 1、观看插图。 2、比较判断,分析灰尘多少的原因。 3、了解灰尘对人体的危害。 (三)判断图中的对错 1、观察图片。 2、判断并说明原因。 3、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课后拓展 连续一周收集讲台上的粉笔灰,看看有多少?发表你的看法,要使它减少我们该如何做?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不纯净的,里面含有尘埃和其他杂质。 2、空气污染越严重的地方,空气中所含的杂质越多。 3、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持空气的洁净。教学后记: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可以简单地复理解为,教案是教师自我梳理备课用的流程及注意事项。课件则是老师授课制时,帮学生们展示的知识重难点。其实多看看教案和课件,就zd会大概明白。101教育PPT上很多同一章节课文既有教案也有课件,可以找来对比看看,就很容易理解了。

是教师自己用来准备上课百的用的准备材料,它的内容比较的丰富,可以包括生活当中的一些过程和学生的回答。也可以包括学生的作业内容,还有课后的反思等等。课件是用来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主要让学生如何理解这个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教案分为手写教案和电子教案两种类型。可度见现在我们知道,就是用一些软件制作出来的课堂上播放使用的文件。两种东西的格式都有不同的,功能更加的不同。换言之教,是教师自己上课前准备的东西。关键是上课的时候,主要内容展示,给学生去理解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来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後自我分析等项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课件,(courseware)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源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zhidao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所谓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课件是为教案服务的,是教案中的一部分(有无均可)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学习内容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e69da5e887aa7a6431333332643832、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资源链接等。1、评估需求确定教学目的:测量学习差距、确定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学习之前的知识技能分析?3、学习者分析: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环境分析?4、编写教学目标:具体陈述学习后能够做什么?5、开发评价方案:你准备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6、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你设计各种教学资源和材料为教学做准备?7、实施与评价:实施你的设计并进行多方面的评价?8、修改:整理反馈资料和数据,进行修改教学设计9、总结性评价:对学习者使用效果进行最终评价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 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从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授,关键在于教师要能 ”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取去糟粕,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 3、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4、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6、考虑变化性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要因势利导, 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因为事实上,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的现象也不要紧张,这可以在整个教学进度中去调整。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八.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2.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1、课件的概念 课件(courseware)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2、课件的长度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可多可少、一个大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包括一门完整的课程内容,可运行几十课时;小的只运行10-30分钟,也可能更少时间。 3、多媒体课件 所谓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4、常用制作方式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多媒体课件形式是 PPT(用office PowerPoint 制作的幻灯片),由于它编辑、播放,各种操作简单易学,而且能够很方便地找到资源,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改善和加工,对技术的要求相对不高,并且多加钻研也可以有反复多彩的效果,能满足许多需要,因此广受欢迎。其他应用较广的还有 Flash 和 Authorware 以及几何画板(数学老师常用)等等,它们更加强大的功能,尤其是在动画方面更为精彩的表现能力十分吸引。只是对制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多花一点时间学习和练习,另外从网上找到的这一类资源虽然广泛,但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二次编辑,因此有一点点制约性。不过其丰富表现力仍然使它们应用广泛,只要刻苦钻研,就能利用多种手段,制作出精良的课件。网上也有许多现成的课件资源,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寻找利用,不过最精良的资源往往是收费的。课件现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应用的专有名词,它也被广泛的应用到企业和政府的培训中,成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无论应用在何处,只有能产生学习的吸引力,能透彻地讲解学习内容,能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的课件才是有价值的课件。有价值的课件必须具备以下要素,也就是优秀课件的评价标准:1、教学设计 精心的设计是优秀结果的保证,没有正确完整的设计后续一切都象散沙一样无法凝聚,缺少灵魂。2、生 动 性 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多媒体手段充分地结合起来,带给学生最易理解的方式。3、交 互 性 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理解和记忆。4、方 便 性 好的导航可以扫除非教学因素的学习障碍,不让学习者迷失在技术障碍中,始终能便捷地访问。5、自 由 性 自由学习是课件的一大特色,学员任何时候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位置和进度,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6、个性化学习 提供多种模式和习惯的选择,让每门课给每个学习者带来最贴心的学习感受。7、评 估 检查学习效果是必须的手段,没有评估可能会很容易放弃学习。更重要的是,一个优秀的课件,采用的形式其产生的效果应该是高于传统教材的,也就是说,如果连传统教材的效果都没有达到,那也就没有必要做成课件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迷了眼怎么办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遇到抄灰尘或其他异物迷眼睛时的正确处理方法。  2.培养学生在遇到突然发身损害身体健康的情况时,能冷静对待、正确处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迷眼的正确处理方法和遇到此类事情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要沉着,稳定,不慌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夏季的傍袭晚或者早晨,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的飞虫,当我们在走路、玩耍、骑车时,可能会有飞虫或者灰尘飞进我们的眼睛里。我们都知道的,一旦眼睛里进了东西,我们会感觉非常难过,很想把东西赶快取出来,就情不自禁的要用手去揉。其实用手来揉眼睛,是不对的,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二、学习新课:  1.为什么不能用手来揉眼睛?  因为:  ①人的手上有很多的病菌,揉眼时,可能病菌也会进入眼睛里,引起发炎。zhidao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声音的产生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166343966与传播》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没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难点:探究物体传声的实验,估测声速。教学准备教师:鼓一面、吉他一把、纸悄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强、闹铃一个、气球一个、多媒体课件(声波动画,可到网上查询)。学生: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玻璃缸一个(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设计思路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应该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教学设计的主旨。一开始就进行情境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接着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1、声音的产生。(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结论。(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2、声音的传播(1)通过讨论生活事例,以及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让学生增进理解。3、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展开,可采用我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建立一个模型。4、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测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引入“击敲长铁管听声”的事例,让学生联想。教学教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事先录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听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声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等。教师:(播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吗?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呢?(学生回答)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你们自己想知道哪些有关声音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二、探索性活动一这人活动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1、探索性活动。教师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们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物征?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研究的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给予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咙,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击鼓教师: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们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们的方法。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在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们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物体难以觉察的运动”的方法?2、教师:(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说明: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互动的形式中进行的,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的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对学生利用树叶吹奏出声音等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说明: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1)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样发声的?蚊子是怎样发声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2)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试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三、探索性活动二(创设情境)医生利用听诊器听到的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让学生狂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让学生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狂想。就用课桌做传声物,引导学生考虑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接受体(人耳),中间为传声物质(课桌)。学生活动: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们还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教师:你们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体验一下?如果你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讨论)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回答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该把发声物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学生活动:方法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教师: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1、听到铃声。2、听到人的说话声。3、听到脚步声等。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让学生做实验试一试。教师:同学们,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位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1)抽去空气前和抽去空气后铃声的对比;(2)抽出空气后再通入气体,两种情况下铃声的对比。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猜想,最后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教师:(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四、声波教师: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教师:你们会看见什么?引导学生联想: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形呢?播放多媒体声波的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五、声速以及估测情境: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赏的口型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赏的口型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我们要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媒体显示:声速度)让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和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教师: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学生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你们该怎么做?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出实验方案)教师:(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声源、声音传播的距离、传播时间)你们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物理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准确。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就应该给予鼓励)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课题:1.声音的产生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166346132教学目的:过程与技能1.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2.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科学知识1.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2. 学会尊重事实。3. 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学生没有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层次2:学生同意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但只把振动看成是摩擦、弹拨等一样的发声方法,而没有认识到声音产生的本质。层次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探究能力:使用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的变化。层次1:学生不能通过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和停止时的变化。 层次2:学生可以通过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和停止时的变化。但不能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层次3: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教学材料:食品保鲜待、钢尺、橡皮筋(塑料琴)、音叉、小鼓、小镲、塑料瓶……教学步骤一集中话题1、放录音 国歌声 雨声 鞭炮声 鸟鸣声 欢呼声 打雷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的汇报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板书] 人为 自然2、保鲜袋发声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2、身体发声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4、小结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二、研究声音的产生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 [板书学生的回答]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表。A、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C、音叉 (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 活动内容同上 A、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B、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小镲和喉咙的实验]学生汇报(有些物体在发声时,虽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三回顾和解释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这一环节是科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要把实验中的发现与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实际上,学生通过上面的三组实验,对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是逐步形成的。所以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声音的产生》活动记录表关于声音的产生,我的预测是: 我是这样搜集证据的:发声物体 其它的感觉呢?橡皮筋 钢尺 音叉 发声物体 其它的感觉呢?鼓 塑料瓶 发声物体 发声时的感觉? 停止发声时的感觉?小镲 喉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