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会找准单位“1”。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找准单位“1”,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知识,首先要通过题中的关键句(分率句)寻找单位"1"的量,根据单位“1"的量判断谁是标准量,谁是比较量,从而理解是哪两种量在比较。寻找数量关系,然后替换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要抓住题中的“中心句”进行分析,从“中心句”中找出单位“1”和“相关联的两个量”,明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65646339确“相关联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写出关系式。必要时借助线段图来帮助分析。      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干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便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是思维的起点,是儿童建构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直观,能丰富学生的表象,引发联想。在分数乘除应用题教学时经常通过画线段图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拓宽解题思路,能引导学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线段图”直观、明了,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种量的关系,谁多谁少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判断。教师在教学生画图时要有耐心,学生刚接触线段图,有很多困难,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要把哪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容易混淆,教学时要让学生尝试,发现问题,教师引导纠错,使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只要我们平时多引导,多启发,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经验,学生一定能用巧妙的方法解决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在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坚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安排练习一些简单类型的文字题和填空题,帮助学生找出单位“1”和数量关系式,掌握分数乘除应用题解题基本思路。加深理解、掌握解题方法。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类型特征】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1)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较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也就是求它们的倍数关系.(2)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搞清是把谁看做标准的数也就是把谁看做了单位“1”,谁和单位“1”的量比较,谁就作为被除数.(3)甲是乙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甲是比较量,乙是标准量,用甲除以乙.2.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甲减乙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1)关系式:(甲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3626438数-乙数)÷乙数,或(甲数-乙数)÷甲数.(2)特征:已知一个实际数量和它相对应的分率,求单位“1”的量.(3)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把单位“1”的量看成x,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方程,或者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算式,但必须找准和分率相对应的已知实际数量.【解题规律和窍门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种】1.把分母(所表示的数量)作为单位“1”那么题中“是”、“占”、“比”等字后的(人或物)为分母,字前的(人或物)为分子。2.若已知分母(或由计算得数)是多少(题中给的已知数或由计算得数),求分子(或由计算得数),用乘法;3.若已知分子(或由计算得数)是多少(题中给的已知数或由计算得数),求分母(或由计算得数),用除法。【此规律还可概括为】分母作单位“1”,“是”、“占”、“比”后为分母,前为分子;求分子,乘;求分母,除。

找到单位“1”,看看单位“1”是否已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一定要量率对应。

奢走如境悼涮萧早香移业涡矛储吩芯墓汉聊即瑰娇项幕恢楔缚拭

如何解好分数应用题 分数(包括百分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小升初的常考题型。尽管校内数学也有涉及,但学生普遍反应不易接受。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分数应用题是整数应用题的拓展与延伸,另外,分数应用题有自身的解题规律,是各种解题方法的综合。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一、字斟句酌; 对于任何题目来说,审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很多时候容易产生“歧义”,但实际上只要找准比较的对象,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说甲的图书比乙多 ,那就是以乙为标准,假如设乙为1分,甲就是 ;或者设乙为4份,甲就是5分。反过来说乙比甲少多少?这时甲是标准,甲是5份,乙是4分,就是说乙比甲少 。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汽车行驶在路上,先把速度提高20%,再把速度降低20%,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设定原来的速度为100%,提高20%后为120%,当再次降低时,是在120%的基础上降低,此时的20%是120%×0.2=24%。所以降低后是120%-24%=96%。二、画示意图; 果园里有三种树,梨树占 ,苹果树是梨树与桃树总和的 ,梨树与苹果树共360棵,桃树有多少棵? 分析:梨树占总数的 ,因此总数为“1”,苹果树占1小份,梨树与桃树总合占5小份。作如下示意图: 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梨树和苹果树占总数的 ,桃树占另外的 ,因此桃树有360棵。 示意图有它无与伦比的优势,就是特别直观,可以很清楚的表示各种复杂的数量关系,在和差倍分问题,行程问题等题型中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数形结合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应该好好掌握。三、抓不变量; 某纺织厂女工占工人总数的 ,后来又调来30名女工,这时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2倍。问:现在厂里共有多少工人? 解:抓住男工人数不变的特点,原来女工:男工5:3,现在女工:男工2:1=6:3,发现女工增加1份,对应着30人,那么总的工人数为:30×(6+3)=270人四、找单位1; 六年级选出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5343338男生的 和12名女生参加数学竞赛,剩下的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倍。已知六年级共有学生156人,其中男生有多少人?解:以男生总人数为单位1,未参加比赛的男生占所有男生的 ,未参加比赛的女生是所有男生的(1- )÷2= (一定要注意单位1的统一),156-12=144人是由男生和占男生的 的女生组成的,因此男生有(156-12)÷(1+ )=99(人)。五、量率对应; 用数量和分率的对应关系,根据数量÷分率=单位量,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分数应用题, 一根绳子,第一次截去全长的 ,第二次截去 米,还剩2.4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题目中有两个分数,但并不全是分率,如果全长是单位1,第二次截去的 米和剩下的2.4米是数量,它们的和对应着绳长的 ,因此 米。六、假设对比; 甲、乙两班各有一个图书室,共有303本书。已知甲班图书的 和乙班图书的 合在一起是95本,那么甲班的图书有多少本? 分析:甲班图书的 和乙班图书的 合在一起是95本,由此可得,甲班图书的 与乙班图书的 合在一起是95×4=380本,与实际的303本相比多出77本,这部分对应甲班图书的 ,用数量除以分率,可得甲班的图书为143本。七、方程解法。 同上题。 设甲班的图书有x本,则乙班有(303-x)本,依题意列方程得: 解得x=143。 从上面可以看出,解答一道题目,通常方法不是单一,固定的。解题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要将各种方法综合运用,或权衡利弊,择优选取最佳方案。总之,只有多加练习,勤于思考,才能灵活使用各种方法,选择合理的解题思路,这样才能充分体会到思维的乐趣。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窍门1、“谁的 “:”格式,“谁”就是单位“1”。如:一袋大米吃了zhidao它的 ,吃了多少千克?那么“这袋大米的质量”就是单位“1”。窍门2、“比谁多或少 :”格式,“谁”就是单位“1”。如:苍海渔业队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 ,六月份捕鱼多少吨?那么“五月份捕鱼的吨数”就是单位“1”。扩展资料:应用题的分析方法:1、图解分析法:这实际是一种模拟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针对性,数学教学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如工程问题、行程问题、调配问题等,多采用画图进行分析,通过图解,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根据专题目内容,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解之。(例略)2、亲身体验法:如讲逆水行船与顺水行船问题。有很多学生都没有坐过船,对顺水行船、逆水行船、水流的速度,学生难以弄清。为了让学生明白,举骑自行车为例,学生有亲属身体验,顺风骑车觉得很轻松,逆风骑车觉得很困难,这是风速的影响。同时讲清:顺水行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加上水流的速度;逆水行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减去水流的速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应用题

我认为,分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找准单位“1”,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是有规律可循的。1、“谁的 ”格式,“谁”就是单位“1”。如:一袋大米吃了它的 ,吃了多少千克?那么“这袋大米的质量”就是单位“1”。2、“比谁多或少 ”格式,“谁”就是单位“1”。如:苍海渔业队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 ,六月份捕鱼多少吨?那么“五月份捕鱼的吨数”就是单位“1”。单位“1”判断要让学生反复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做到万无一失。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利用数量关系式解题解答分数应用题,往往要抓住题中的“中心句”进行分析,从“中心句”中找出单位“1”和“相关联的两个量”,明确“相关联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写出关系式。如:在“延续生命”献爱心活动中,我校五年级学生捐款3500元,六年级捐的是五年级的 ,六年级学生捐款多少元?这里把“五年级学生的捐款数”看作单位“1”,五年级和六年级是相关联的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是“五年级学生捐款数× =六年级学生捐款数”。从关系式中很容易知道这道题怎么列式计算了。其实较复杂的题也是一个一个简单的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只要学生学会分析,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平时教师可以口头训练这样的关系式,让学生熟练掌握,这样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应用题是灵活多变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果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3393031一味围绕书上的公式、例题转,程式化、机械性地解题,对知识缺乏透彻的掌握,对题目的数量关系不做具体分析,是不可能把应用题学好的。但对具体题目还需作具体的分析,否则就容易出错。2、借助线段图解题。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干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便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是思维的起点,是儿童建构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直观,能丰富学生的表象,引发联想。在分数乘除应用题教学时经常通过画线段图或面积图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拓宽解题思路,能引导学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线段图”直观、明了,能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两种量的关系,谁多谁少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判断,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在教学生画图时要有耐心,学生刚接触线段图,有很多困难,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要把哪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容易混淆,教学时要让学生尝试,发现问题,教师引导纠错,使学生印象深刻。如:客货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它们在离中点20千米处相遇,这时货车行了全程的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画图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客车比货车多行(20×2)千米,正好占两地距离的 (1— ×2)。所以这道题可以列式为:20×2÷(1- ×2)(当然也可以用方程解答)。只要我们平时多引导,多启发,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经验,学生一定能用这种方法解决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列方程解题有些应用题不能用乘法解答,可鼓励学生用方程解答。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熟悉的解题方法之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从题里找出等量关系式,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一种顺向思维,把问题连同已知条件一起参加列式,学生容易掌握,也为进入中学学习方程打下一定的基础。如上例:可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X千米。列方程为:(1- ×2)X=20×24、利用归一法解题,为学生渗透变换思想。归一法在小学阶段用得较多,学生对这种方法容易理解,只要学生掌握两个相关联的量各有几份,就能很轻松地的解答有关的生活问题,也为后面学生比例打下一定的基础。不过,这种解答方法如果结合线段图理解,就更方便了。如:学校打算用1500元购买一批新书——故事书和科技书。其中故事书的钱数比科技书的钱数多 ,故事书和科技书各要多少钱?先引导学生画图:从图中不难看出,科技书占7份,故事书占8份,它们共占15份,可先求出每份数,即1500÷15=100(元),这样就能很快算出故事书和科技书的钱数。变换思想是将一种思维形式转变成另一种思维形式的数学思想。它具有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以沟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尤其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时经常要求学生把复杂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熟练地转化为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同样分数应用题与份数、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也都有内在联系,可以互相转化,拓展学生解题思路。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写出关系式。如:在“延续生命”献爱心活动中,我校五年级学生捐款3500元,六年级捐的zhidao是五年级的,六年级学生捐款多少元?这里把“五年级学生的捐款数”看作单位“1”,五年级和六年级是相关联的两个量,它们的关专系是“五年级学生捐款数×=六年级学生捐款数”。从关系式中很容易知道这道题怎么列式计算了。其实较复杂的题也是一个一个简单属的应用题组合

做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和技巧 第1张

正确找准单位“1”,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此类应用题的重点和难点。每一道分数应用题中总是有关键句(含有分率的句子)。如何从关键句中找准单位“1”,我觉得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考虑。 一、部分数和总数 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例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所以,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再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2/5,吃了多少千克?在这里,食堂一共买来的白菜是总数,吃掉的是部分数,所以100千克白菜就是单位“1”。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二、两种数量比较 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有指向性特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236396431征的“占”、“是”、“相当于”。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1/2。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作为比较量。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这个“占”,“相当于”,“是”后面的数量——谁就是单位“!”。例如,一个长方形的宽是长的5/12。在这关键句中,很明显是以长作为标准,宽和长相比较,也就是说长是单位“1”。又如,今年的产量相当于去年的4/3倍。那么相当于后面的去年的产量就是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三、原数量与现数量 有的关键句中不是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比较难找。例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1/10,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1/12。象这样的水和冰两种数量到底谁作为单位“1”?两句关键句的单位“1”是不是相同?用上面讲过的两种方法不容易找出单位“1”。其实我们只要看,原来的数量是谁?这个原来的数量就是单位“1”!比如水结成冰,原来的数量就是水,那么水就是单位“1”。冰融化成水,原来的数量是冰,所以冰的体积就是单位“1”。

做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和技巧 第2张

一般分数除法,我是这样百找单位“一”的:就拿你这题说吧,,梨树棵树是桃树的九分之五,那么桃树就是单位一,为什么呢?我是这度样看的,一般来讲某东西是某东西的几分知之几,那么后面那个物体就是单位一,也就是我刚刚说的“是”道后面的那个“某东西”,也就是看“是”这个字后面的物体,一般来讲都是单位一。这是我个人意见,自己打的,真实内感受,不懂的发短容消息给我哦,我也是六年级的,成绩在班里不错的。

1、利用数量关系式解题解答分数应用题,往往要抓住题中的“中心句”进行分析,从“中心句”中找出单位“1”和“相关联的两个量”,明确“相关联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写出关系式。如:在“延续生命”献爱心活动中,我校五年级学生捐款3500元,六年级捐的是五年级的 ,六年级学生捐款多少元?这里把“五年级学生的捐款数”看作单位“1”,五年级和六年级是相关联的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是“五年级学生捐款数× =六年级学生捐款数”。从关系式中很容易知道这道题怎么列式计算了。其实较复杂的题也是一个一个简单的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只要学生学会分析,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平时教师可以口头训练这样的关系式,让学生熟练掌握,这样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应用题是灵活多变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果一味围绕书上的公式、例题转,程式化、机械性地解题,对知识缺乏透彻的掌握,对题目的数量关系不做具体分析,是不可能把应用题学好的。但对具体题目还需作具体的分析,否则就容易出错。2、借助线段图解题。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干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便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是思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5646232维的起点,是儿童建构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直观,能丰富学生的表象,引发联想。在分数乘除应用题教学时经常通过画线段图或面积图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拓宽解题思路,能引导学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线段图”直观、明了,能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两种量的关系,谁多谁少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判断,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在教学生画图时要有耐心,学生刚接触线段图,有很多困难,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要把哪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容易混淆,教学时要让学生尝试,发现问题,教师引导纠错,使学生印象深刻。如:客货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它们在离中点20千米处相遇,这时货车行了全程的。分数(来自拉丁语,“破碎”)代表整体的一部分,或更一般地,任何数量相等的部分。 当在日常英语中说话时,分数描述了一定大小的部分,例如半数,八分之五,四分之三。 分子和分母也用于不常见的分数,包括复合分数,复数分数和混合数字。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一个事件与所有事件的比例。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分子在上,分母在下。最早的分数是整数倒数:代表二分之一的古代符号,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埃及人使用埃及分数c。 1000 bc。大约4000年前,埃及人用分数略有不同的方法分开。他们使用最小公倍数与单位分数。他们的方法给出了与现代方法相同的答案。埃及人对于Akhmim木片和二代数学纸莎草的问题也有不同的表示法。希腊人使用单位分数和(后)持续分数。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c。530 bc)的追随者发现,两个平方根不能表示为整数的一部分。 (通常这可能是错误的归因于Metapontum的Hippasus,据说他已被处决以揭示这一事实)。在印度的150名印度人中,耆那教数学家写了“Sthananga Sutra”,其中包含数字理论,算术学操作和操作。现代的称为bhinnarasi的分数似乎起源于印度在Aryabhatta(c。ad 500),[引用需要] Brahmagupta(c。628)和Bhaskara(c。1150)的工作。他们的作品通过将分子(Sanskrit:amsa)放在分母(cheda)上,但没有它们之间的条纹,形成分数。在梵文文献中,分数总是表示为一个整数的加和减。整数被写在一行上,其分数在两行的下一行写成。如果分数用小圆⟨0was或交叉⟨+ was标记,则从整数中减去;如果没有这样的标志出现,就被理解为被添加。

这道题应该是这样的吧?一份稿件,小明单独打要4小时完成,王强单独打要5小时完成,两人合打copy,完成这份稿百件的9/10要多少小时? 分析:小明单独打要4小时完成,说明他每小时完成稿度件的1/4,这是工作效率。王强单独打要5小时完成,说明他每小时完成稿件的1/5,这也表示工作效率。两人合打,即是两人工作效率合起来:1/4+1/5=9/20完成工作的9/10这是工作总量。最后要求工作时间,它等于知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列式:9/10除以(1/4+1/5)=2(小时)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1.审题要清,理解谁是单位“1”2.明确数量关系。3.列式计算。道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