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框架图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知识结构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走进神奇 神奇的自然界中的现象 神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探索之路 东巴文“ ”使人们认识到太阳可以使水蒸发 用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 被称为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建立了运动的三大定律 的相对论和 等人的量子理论现代物理产生与发展阶段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上 物理学是 的自然学科 科学探究的方法是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知识体系:运动的世界 动与静 机 械 运 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参 照 物 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 运动的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长度与时间 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是米(m)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三看,三必须)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是秒(s) 停表的使用方法快与慢 速度 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单位:, 公式: 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科学探究: 速度的变化 平均速度 计算公式:(对应路程除以对应路程所用的时间) 声的世界 知识体系:声的世界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介质: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约为340回声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反射回来的现象 人耳能听出回声的条件:回声与原声时间相差0.1秒以上 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测距离乐音与噪声 乐音 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乐音的三个特性 响度 音调 音色噪声 无规律、难听刺耳的声音防治噪声的三个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超声与次声 超声 高于20 000Hz的声音 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破碎能力强次声 低于20Hz的声音 能量很高的次声波破坏性强、危害大多彩的光多 彩 的 光 光的传播 光传播的路径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 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光的反射 反射现象 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反射回去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 基本概念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光的反射定律 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反射回去的现象 反 射 种 类 镜面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0363732反射、漫反射平面镜成像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像与物连线跟镜面垂直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所成像为虚像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着的现象折射规律 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发现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光的色散 色 散 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光 的三基色 红、绿、蓝 颜料 的三基色 红、黄、蓝凸透镜成像 凸 透 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 透 镜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眼睛和视力的矫正 近 视 眼 用凹透镜矫正 远 视 眼 用凸透镜矫正 神奇的“眼睛” 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知识结构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走进神奇 神奇的自然界中的现象 神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探索之路 东巴文“ ”使人们认识到太阳

太多了,而且,不好打 追问 算了

1:物理学研究声、光、热、电、力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 第一章:声现象2: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刮风时空气在振动) 震动可以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264623166发声。3: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4:真快不可以传声。5: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6: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m是长度单位,读作米,s是时间单位,读作秒;m/s也可写作m?s的负一次幂,是速度单位,读作米每秒)7:振动产生声音→空气传播→鼓膜振动→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8:耳聋分为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9:骨传声: 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声的效果比空气传声的效果更好。10: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的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说,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的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可以感觉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11音调和频率(每秒内运动的次数)有关。12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物体在一秒内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1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因为他们分别高于和低于人类听觉的上限和下限。14:声音的波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15: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16: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17:音色和发生体的材料、结构有关。18:噪声的发生体是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19: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0:人们以分贝(符号为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们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的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 的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21为了保护学习,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22控制噪声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控制噪声的三种方式: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23声的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B超,清洗钟表的精细的机械)。 第二章 光现象1:光源{人造光源;天然光源、(月亮不能发光,而是反射阳光)2:光沿直线传播)(激光束,且在同一种介质中。)3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济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4光速为c=3×10的八次幂m/s。5: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6: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局发现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7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8 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9 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来自那里,所以把他叫做虚像,。10凹面镜使平行光速会聚,凸面镜使平行光速发散。11光从一种介质中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11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像发现偏折。12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13品红、蓝、青是颜料的三原色。14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他的色光决定。15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16色散:红橙黄绿蓝靛紫,把他们按照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17太阳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辐射到地球。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红外线,紫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紫外线。18适当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使荧光物质发光。19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1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2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做凸透镜。3 凸透镜或凹透镜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的一部分。4 凡是通过光心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光心。5 实验表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6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7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道理的。8 投影仪也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的图案的光,通过凸透镜呈现在天花板上,形成图案的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比较近,像是放大的,倒立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9 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放大的,正立的。10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使来自远处无力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11 老花镜是凸透镜,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12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1要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2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他的量程,或者说要看清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然后看清他的分度值,也就是一个小格代表的值。这样才能正确地测量所测得温度,并不会损坏温度计。3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1)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侵入被测得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 温度计玻璃泡侵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书。(3)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4 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的温度。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均不允许甩)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6熔点和凝固点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反之,是非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9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吸热。反过来,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也要吸热和放热,但是温度在变化。10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时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蒸发和沸腾时汽化的两种方式。加快蒸发的方法:1:提高液体的温度。2提高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3增大液体蒸发面积。增大压强,使汽体液化。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体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物质叫凝华。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的现象。2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5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比原子小的多,原子核的半径大约只有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直径为100m的大球,原子核只相当于一颗绿豆大小。6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绕荷运动。7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在电荷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8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 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9把正电荷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10 电池,发电机都是电源,灯泡.电动机.门铃都是用电器。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就组成了电路。11 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12 画图时如果把电池,电灯等物体原样画出来,即麻烦又不清楚,所以我们常用的符号代表他们,这样画出来的就是电路图。13 两个小灯泡首尾相连,我们说这两个灯泡是串联的,两个小灯泡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个灯泡是并联。14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他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15 这些设备中,电流很小,这是我们常用一个比较小的电流单位——毫安,它等于千分之一安培。16 还有一个更小的电流单位——微安,他等于千分之一毫安,或者说等于百万分之一安培。17 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1) 明确电流表的量程,即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也就是说,表针指到最右端线时电流是0.6A还是3A,(2) 确定电流表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例如,如果电流表的量程时3A,表盘上从0到最右端共有30个小格,那么每个小格就代表0.1A。(3) 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总共偏过了多少个小格,这样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少了

1:物理学研究声、光、热、电、力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 第一章:声现象2: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刮风时空气在振动) 震动可以发声。3: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4:真快不可以传声。5: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6: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m是长度单位,读作米,s是时间单位,读作秒;m/s也可写作m?s的负一次幂,是速度单位,读作米每秒)7:振动产生声音→空气传播→鼓膜振动→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8:耳聋分为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9:骨传声: 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声的效果比空气传声的效果更好。10: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的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说,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的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可以感觉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11音调和频率(每秒内运动的次数)有关。12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物体在一秒内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1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因为他们分别高于和低于人类听觉的上限和下限。14:声音的波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15: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16: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17:音色和发生体的材料、结构有关。18:噪声的发生体是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19: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0:人们以分贝(符号为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们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的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 的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21为了保护学习,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22控制噪声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控制噪声的三种方式: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23声的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B超,清洗钟表的精细的机械)。 第二章 光现象1:光源{人造光源;天然光源、(月亮不能发光,而是反射阳光)2:光沿直线传播)(激光束,且在同一种介质中。)3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济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4光速为c=3×10的八次幂m/s。5: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6: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局发现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7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8 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9 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来自那里,所以把他叫做虚像,。10凹面镜使平行光速会聚,凸面镜使平行光速发散。11光从一种介质中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11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像发现偏折。12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13品红、蓝、青是颜料的三原色。14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他的色光决定。15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16色散:红橙黄绿蓝靛紫,把他们按照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17太阳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辐射到地球。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红外线,紫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紫外线。18适当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使荧光物质发光。19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1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2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做凸透镜。3 凸透镜或凹透镜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的一部分。4 凡是通过光心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光心。5 实验表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6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7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道理的。8 投影仪也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的图案的光,通过凸透镜呈现在天花板上,形成图案的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比较近,像是放大的,倒立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9 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放大的,正立的。10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使来自远处无力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11 老花镜是凸透镜,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12显微7a64e59b9ee7ad9431333262383665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1要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2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他的量程,或者说要看清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然后看清他的分度值,也就是一个小格代表的值。这样才能正确地测量所测得温度,并不会损坏温度计。3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1)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侵入被测得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 温度计玻璃泡侵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书。(3)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4 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的温度。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均不允许甩)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6熔点和凝固点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反之,是非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9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吸热。反过来,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也要吸热和放热,但是温度在变化。10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时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蒸发和沸腾时汽化的两种方式。加快蒸发的方法:1:提高液体的温度。2提高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3增大液体蒸发面积。增大压强,使汽体液化。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体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物质叫凝华。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的现象。2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5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比原子小的多,原子核的半径大约只有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直径为100m的大球,原子核只相当于一颗绿豆大小。6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绕荷运动。7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在电荷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8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 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9把正电荷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10 电池,发电机都是电源,灯泡.电动机.门铃都是用电器。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就组成了电路。11 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12 画图时如果把电池,电灯等物体原样画出来,即麻烦又不清楚,所以我们常用的符号代表他们,这样画出来的就是电路图。13 两个小灯泡首尾相连,我们说这两个灯泡是串联的,两个小灯泡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个灯泡是并联。14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他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15 这些设备中,电流很小,这是我们常用一个比较小的电流单位——毫安,它等于千分之一安培。16 还有一个更小的电流单位——微安,他等于千分之一毫安,或者说等于百万分之一安培。17 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1) 明确电流表的量程,即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也就是说,表针指到最右端线时电流是0.6A还是3A,(2) 确定电流表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例如,如果电流表的量程时3A,表盘上从0到最右端共有30个小格,那么每个小格就代表0.1A。(3) 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总共偏过了多少个小格,这样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少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物理学研究声、光、热、电、力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 第一章:声现象2: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刮风时空气在振动) 震动可以发声。3: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4:真快不可以传声。5: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6: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m是长度单位,读作米,s是时间单位,读作秒;m/s也可写作m?s的负一次幂,是速度单位,读作米每秒)7:振动产生声音→空气传播→鼓膜振动→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8:耳聋分为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9:骨传声: 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声的效果比空气传声的效果更好。10: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的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说,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的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可以感觉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11音调和频率(每秒内运动的次数)有关。12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物体在一秒内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1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因为他们分别高于和低于人类听觉的上限和下限。14:声音的波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15: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16: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17:音色和发生体的材料、结构有关。18:噪声的发生体是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19: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0:人们以分贝(符号为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们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的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 的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21为了保护学习,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22控制噪声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控制噪声的三种方式: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23声的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B超,清洗钟表的精细的机械)。 第二章 光现象1:光源{人造光源;天然光源、(月亮不能发光,而是反射阳光)2:光沿直线传播)(激光束,且在同一种介质中。)3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济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4光速为c=3×10的八次幂m/s。5: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6: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局发现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7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8 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9 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来自那里,所以把他叫做虚像,。10凹面镜使平行光速会聚,凸面镜使平行光速发散。11光从一种介质中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11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像发现偏折。12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13品红、蓝、青是颜料的三原色。14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他的色光决定。15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16色散:红橙黄绿蓝靛紫,把他们按照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17太阳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辐射到地球。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红外线,紫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紫外线。18适当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使荧光物质发光。19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1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2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做凸透镜。3 凸透镜或凹透镜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的一部分。4 凡是通过光心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光心。5 实验表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6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7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道理的。8 投影仪也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的图案的光,通过凸透镜呈现在天花板上,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264623137形成图案的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比较近,像是放大的,倒立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9 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放大的,正立的。10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使来自远处无力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11 老花镜是凸透镜,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12显微镜和望远镜。

http://wenku.baidu.com/view/775db4eb19e8b8f67c1cb9de.html 追问 还少了机械运动和质量与密度... 追答 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质量和密度 1、质量 (1) 定义: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 (2)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对于一个给定的物体,它的质量是确定的,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 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kg )。常用单位有吨(t )、克(g)和毫克(mg) 1t 103 kg 103 g 103 mg 2、质量的测量 生活中称质量的工具是秤,在物理实验室里,用天平称质量,其中包括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1) 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② 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③ 估计被测物的质量,把被测物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2)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①天平调好后,左右两托盘不能互换,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平衡 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最大秤量 ③砝码要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拿,要用镊子,以免因为手上的汗而腐蚀砝码 ④ 保持天平盘干燥、清洁。不要直接放潮湿或有腐蚀性的物体。 (3) 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每台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称量,也叫秤量。 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就是标尺上最小刻度所代表的质量数。 3、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用字母“ρ”表示。 (2)密度的计算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是kg/m3,实验中常用单位是g/cm3,1g/cm3=103kg/m3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1:物理学研究声、光、热、电、力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 第一章:声现象2: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刮风时空气在振动) 震动可以发声。3: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4:真快不可以传声。5: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6: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m是长度单位,读作米,s是时间单位,读作秒;m/s也可写作m?s的负一次幂,是速度单位,读作米每秒)7:振动产生声音→空气传播→鼓膜振动→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8:耳聋分为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9:骨传声: 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声的效果比空气传声的效果更好。10:双耳效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5303565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的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说,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的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可以感觉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11音调和频率(每秒内运动的次数)有关。12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物体在一秒内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1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因为他们分别高于和低于人类听觉的上限和下限。14:声音的波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15: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16: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17:音色和发生体的材料、结构有关。18:噪声的发生体是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19: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0:人们以分贝(符号为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们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的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 的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21为了保护学习,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22控制噪声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控制噪声的三种方式: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23声的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B超,清洗钟表的精细的机械)。 第二章 光现象1:光源{人造光源;天然光源、(月亮不能发光,而是反射阳光)2:光沿直线传播)(激光束,且在同一种介质中。)3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济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4光速为c=3×10的八次幂m/s。5: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6: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局发现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7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8 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9 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来自那里,所以把他叫做虚像,。10凹面镜使平行光速会聚,凸面镜使平行光速发散。11光从一种介质中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11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像发现偏折。12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13品红、蓝、青是颜料的三原色。14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他的色光决定。15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16色散:红橙黄绿蓝靛紫,把他们按照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17太阳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辐射到地球。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红外线,紫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紫外线。18适当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使荧光物质发光。19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1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2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做凸透镜。3 凸透镜或凹透镜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的一部分。4 凡是通过光心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光心。5 实验表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6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7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道理的。8 投影仪也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的图案的光,通过凸透镜呈现在天花板上,形成图案的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比较近,像是放大的,倒立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9 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放大的,正立的。10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使来自远处无力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11 老花镜是凸透镜,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12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1要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2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他的量程,或者说要看清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然后看清他的分度值,也就是一个小格代表的值。这样才能正确地测量所测得温度,并不会损坏温度计。3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1)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侵入被测得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 温度计玻璃泡侵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书。(3)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4 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的温度。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均不允许甩)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6熔点和凝固点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反之,是非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9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吸热。反过来,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也要吸热和放热,但是温度在变化。10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时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蒸发和沸腾时汽化的两种方式。加快蒸发的方法:1:提高液体的温度。2提高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3增大液体蒸发面积。增大压强,使汽体液化。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体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物质叫凝华。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的现象。2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5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比原子小的多,原子核的半径大约只有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直径为100m的大球,原子核只相当于一颗绿豆大小。6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绕荷运动。7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在电荷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8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 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9把正电荷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10 电池,发电机都是电源,灯泡.电动机.门铃都是用电器。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就组成了电路。11 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12 画图时如果把电池,电灯等物体原样画出来,即麻烦又不清楚,所以我们常用的符号代表他们,这样画出来的就是电路图。13 两个小灯泡首尾相连,我们说这两个灯泡是串联的,两个小灯泡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个灯泡是并联。14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他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15 这些设备中,电流很小,这是我们常用一个比较小的电流单位——毫安,它等于千分之一安培。16 还有一个更小的电流单位——微安,他等于千分之一毫安,或者说等于百万分之一安培。17 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1) 明确电流表的量程,即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也就是说,表针指到最右端线时电流是0.6A还是3A,(2) 确定电流表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例如,如果电流表的量程时3A,表盘上从0到最右端共有30个小格,那么每个小格就代表0.1A。(3) 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总共偏过了多少个小格,这样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少了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知识结构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走进神奇 神奇的自然界中的现象 神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探索之路 东巴文“ ”使人们认识到太阳可以使水蒸发 用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 被称为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建立了运动的三大定律 的相对论和 等人的量子理论现代物理产生与发展阶段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上 物理学是 的自然学科 科学探究的方法是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知识体系:运动的世界 动与静 机 械 运 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参 照 物 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 运动的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长度与时间 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是米(m)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三看,三必须) 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是秒(s) 停表的使用方法快与慢 速度 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单位:, 公式: 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科学探究: 速度的变化 平均速度 计算公式:(对应路程除以对应路程所用的7a64e58685e5aeb931333330323961时间) 声的世界 知识体系:声的世界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介质: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约为340 回声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反射回来的现象 人耳能听出回声的条件:回声与原声时间相差0.1秒以上 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测距离乐音与噪声 乐音 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 乐音的三个特性 响度 音调 音色噪声 无规律、难听刺耳的声音 防治噪声的三个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超声与次声 超声 高于20 000Hz的声音 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破碎能力强 次声 低于20Hz的声音 能量很高的次声波破坏性强、危害大多彩的光多 彩 的 光 光的传播 光传播的路径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 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光的反射 反射现象 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反射回去的现象 光的反射定律 基本概念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光的反射定律 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反射回去的现象 反 射 种 类 镜面反射、漫反射平面镜成像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像与物连线跟镜面垂直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所成像为虚像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着的现象 折射规律 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发现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光的色散 色 散 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光 的三基色 红、绿、蓝 颜料 的三基色 红、黄、蓝凸透镜成像 凸 透 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 透 镜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眼睛和视力的矫正 近 视 眼 用凹透镜矫正 远 视 眼 用凸透镜矫正 神奇的“眼睛” 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知识体系: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物理 八年级物理下期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 一.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F点会聚,F点叫作凸透镜的焦点。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f 正大 放大 虚像 三.常用透镜 1.幻灯机和投影仪 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注意事项:幻灯片就倒着放。 2.照相机 成像物点: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放大镜 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四.眼睛 从成像的角度讲,人的眼睛可以简化为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屏幕。 明视距离:在距眼25cm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最清楚,因此把25cm的距离叫做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 近视眼:明视距离小于25cm,可配戴凹透镜得到矫正。 远视眼:明视距离大于25cm,可配戴凸透镜得到矫正。 眼镜的度数=1/f×100(f必须用m做单位。) 第七章 一.基本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符号:F 力的单位:牛顿;N 3.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用弹簧测力计)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二.重力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施力物体:地球。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 ; g取9.8N/kg,表示:1千克物体所受的重力9.8N。 三.摩擦力 1.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压力; 使接触面变得粗糙;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减小压力; 使接触面变得光滑。 四.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方向相同:F=F1+F2 方向相反:F=F1-F2 (F1>F2) 五.二力平衡 1.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平衡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2.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4.受平衡力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运动状态不变。 六.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2.物体操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第八章 一.压力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3.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4.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向下。 二.压强 1.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3.公式:P=F/S;(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4.单位:帕斯卡。Pa 1Pa=1N/m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 5.增大压强的方法: 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 受力面积一定,增大压力。 6.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 三.液体内部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1)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在液体内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3) 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 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3.液体内部压强计算工式:P= 4.连通器: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连通器的特点: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那么液体静止时连通器各容器中液面总是相平的。 连通器的应用:下水道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器等。 四.大气压强 1.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2.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3.1个标准e5a48de588b67a6431333234326335大气压=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1.01×105Pa 4.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①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在海拔2000m以内,每升高12m,大气压约下降133Pa(1mm水银柱)〕 ②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就增大,体积增大压强就减小。 ③大气压还与天气,温度等条件有关。 5.大气压的应用: 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

就是复习提纲吗,我也想要呀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1纳米=10-9米 (长度估测:黑板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2396664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的测量方法: (1)累计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2)替代法: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3)转移法: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4)平移法: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7、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 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8、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9、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4、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1、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公式V=s/t。常用单位:m/s、km/h (1m/s=3.6 km/h) 2、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大小和方向)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理解: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B、计算公式: V=S/T V:速度 S:路程 T:时间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1m/s =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Ⅱ 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s/t(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一切振动的物体。 3、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4、传播声音的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介质不同传播声速度不同) 5、声速:与介质有关。V固>V液>V气。在空气(15摄氏度)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6、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多为17m 。 7、回声应用:(1)可测距离:S=vt/2。 (2)增强原声(0.1s以内)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 外耳廓(收集) 外耳道 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贝多芬).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he)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传导性耳聋)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双眼效应) 第三节 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频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次/秒) Hz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 振幅: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3)音色:音色:由物体本身(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噪声等级:分贝(dB) 3、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 4、人耳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大于人发生范围)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5、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超声波手机)(超声波能量大X) 6、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鬼屋) 第五节 声的利用 1、信息 2、能量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计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2)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4)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右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2、凝固 (1)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2)凝固图象: (3)凝固特点:固液共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放热,温度不变 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4)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1、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1、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特点:吸 热。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灯丝)。 2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特点:放 热。 常见的有:霜、窗花、雾凇。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沿直线传播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早晨看到的太阳比实际位置高) 3、光线: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 4、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应用: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激光准直、打枪、站排。 5、光速:真空中的速度C=3×108m/s=3×105km/s(最快);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6、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第二节 光的反射 1、反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 ,二角相等,一线居中。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法线居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光路图: 4、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遵循反射定律)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2、平面镜成像光路图: 3、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第四节 光的折射 1、定义:光有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垂直射入时不发生偏折) 2、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折射光路图: 4、现象、应用:筷子放入水中折弯、游泳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彩虹的形成、海市蜃楼的形成(海面、马路、沙漠上都会有这种现象)、玻璃板下的字比实际的位置高(和水中的鱼道理相同) 第五节 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白光通过棱镜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3、光谱:把不同颜色的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3、不可见光包括有: (1)红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任何温度的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红外线夜视仪)、电视遥控器 (2)紫外线;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灭菌 适量促进骨骼生长,过量容易引起皮肤癌。(高温物体可以辐射紫外线) 4、(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 5、绿光照到红衣服的人身上什么颜色的问题。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 透镜的要素:主光轴、光心、左右两个焦点、焦距 3、通过凸透镜、凹透镜的三条主要光线、焦点的找法、平行光线(与主光轴平行和不平行的光线)通过透镜的特点。 4、凸透镜的焦距的简单确定方法。 5、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空气>水>玻璃);(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成像特点:倒立 缩小 实像 想得到大点的像怎么办:人向前走,镜头向后调节。 2、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上下反、左右反) 放大 实像。 怎样得到更大的像:调节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 3、放大镜:成像特点:正立 放大 虚像 凸透镜怎么使用起到放大效果。:物距一倍焦距以内。 4、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可以用广光屏承接) 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像物同侧为虚,异侧为实。适用于透镜) 第三节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处(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 (4)物体在焦距处(u=f),不成像。 (5)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在物体后。 (6)物体在2倍焦距外向透镜移动时,物近像远像增大。物远像近像减小。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1、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1、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 2、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3、视角: (远小近大、一叶障目)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