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师内容如字面这些是稀有专业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就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发现在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学科建设、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几个问题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这对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 键 词:地方高校 汉语言文学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郑健儿,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范世清,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也是普通高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据搜狐网最新统计,全国省属以上高校中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院校不少于300所,几乎涵盖了所有普通本科院校,仅浙江省就有17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从侧面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基础牢固厚重,就业适应面宽而且社会需求量相对固定等传统优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这个传统人文学科的命运。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和不足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国家人力资源配置政策在毕业生分配上的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也越被边缘化和弱化。浙江万里学院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如何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毕竟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和规律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新的人才类型的需求也更为突出,如大量的信息传播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文员等,都是信息化经济发展所需求的文化技术人才,超出了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规格。并且,浙江万里学院作为一所新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自立校之始,就一直坚持以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强调人才培养规格应当充分考虑到宁波、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强调学科建设应当充分体现地方特点、地域特色、地缘优势。因此,从自身实际出发,将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立足于地域省情,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加快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当是我们当前教学工作的重心和立足点。有鉴于此,我们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设置等几个主要问题,在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浙江省内的知名企业和行政机关等部门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发现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代表的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惑。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社会需求及就业选择方面 一个专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等基本指标之中,因此我们在调查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问题。从调查中发现,在问到用人单位“最近是否有招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计划“时,回答有的为25.4%,无的为30.2%,暂时没有考虑的有42.9%。此外,在问到用人单位“最近三年是否招聘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时,回答有的占42.9%,无的占34.6%。这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并不是十分乐观,只是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既谈不上热门,但也不属于绝对的冷门专业,还是有着自己的市场需求和生存空间。此外,从调查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选择受人情关系等主观因素影响很大,正式对外招聘仅占总数的50.5%,还有将近一半的文职工作岗位采用其它方式引进人员,如照顾子弟关系23.9%(表格1)。这又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进入门槛低,职业竞争力低弱。另外,调查结果也表明(表格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员的就业范围仍然主要拘泥于传统的文秘和宣传等岗位和部门,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拓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范围和选择空间,人才培养必须在大平台基础上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方向积极转变。表格1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员的主要来源途径(%) 表格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从业途径(%)正式对外招聘 50.5%照顾子弟关系 23.9%应届毕业生分配 12.2%单位内部调配 8.1%照顾配偶关系 5.3%文秘部门 42%宣传部门 22.1%记者编辑 11.2%人事部门 10.8%广告策划 8.9%其它 5%结合上述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两点认识:首先应该看到,职业选择的多元化、社会竞争的日渐激烈使人们必须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现在的大学生就业,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双向选择带来了选择性的同时更是增加了就业的压力和职场的淘汰频率。比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各单位中的文职类人员以“26-35岁”年龄段居多,占了将近60.5%,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岗位新增率相应就变得缓慢。其次,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固然要考虑,但是从调研中发现,文职类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也并不很高,普遍认为工作挑战性一般,没有什么工作成就感。这些结果提醒我们,除了社会和个人的因素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知识更新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如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工作满意度也就会相应地提高。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规格方面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是看它的产品是否科技含量高,能否适销对路。其实一个专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归根结底也是要看它培养出来的“产品”——学生有没有竞争力,掌握有哪些知识和技能,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概而言之,就是该专业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规格、技能规格和能力规格。为了准确地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规格,我们在调研过程当中,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地调研和分析。1、知识规格知识规格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主要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尺。在高等教育中,大家公认本科教育是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的阶段,如果我们的本科教育缺乏针对性,那么我们能说这个知识结构是完整的吗?汉语言文学作为汉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人文动力,是培养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文职人员的主要专业,相应地它的知识规格也应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我们在调查中问及用人单位“您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主要提高和强化哪些方面的知识”时,52.2%的单位认为“文书写作处理”较为重要,其它依次分别为:管理类知识(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等)、秘书理论和实务知识、礼仪知识、现代办公技术、法律知识、广告新闻知识、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等。可见,目前用人单位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不再仅仅只是具备文字写作和处理等基础知识,而是要求具备更为全面和多维的知识结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由过去的那种单一性的中文专才培养,转向具备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在与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们访谈时,他们均提到,只具纯文学知识的毕业生已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企业要求的文职人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懂管理、会策划的复合型人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及知识体系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地方高校应该及时掌握这一动向,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深化,调整人才的知识规格,不但要有知识广度,而且还要一定的知识深度,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2、技能规格技能这一概念的涵义非常广泛,这里主要是指将知识(所知道的)和态度、价值(所感觉到的、所相信的)转化为行动(做什么和怎样做)的能力。那么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主要技能有哪些?最突出、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技能又是哪项技能?对于这个问题,以往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一直关注和研究得很不够,因而在构筑培养体系时往往缺乏针对性,偏离重心。在此次调研中,当问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主要技能有哪些”时,依次认为有:文字处理技能、资料和信息处理技能、交际和公关技能、现代办公技能等。其中有67.8%的人认为最突出的技能应是文字处理技能,其它的选择还有:资料和信息处理技能(17.1%) 、交际和公关技能(17%)、现代办公技能(9.9%)。可见,文字处理技能仍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技能,是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必须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强化,把握住根本。乐清市信访局林新益副局长就这样说,“不论是机关还是企业,文职人员尤其是秘书人员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文字能力,有了笔杆子才能体现自己的特长,现在单位里秘书等文职人员看似饱和,其实优秀的、文字综合能力强的秘书却十分稀缺和难找。”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的选择时,应着力强化文字处理这一核心技能,维持自己的专业优势,而不应舍本逐末,甚至是随波逐流。当然在围绕中心的同时,也要注意资料和信息处理技能、交际和公关技能和现代办公技能等其它相关技能的强化和培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技能”的选项中(见表格3),50.2%的人选择了“交际和公关技能”,从侧面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将所学变成所用,特别是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等方面还存在着缺陷。诚然,社会适应性差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的通病,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由于其专业的特点大多数从事的是文职类和传播类工作,沟通和协调能力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和培养。表格3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技能(%)交际和公关技能 50.2现代办公技能 26.8资料和信息处理技能 14.6文字处理技能 14.13、能力规格能力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它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是工作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一般而言,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要提出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四个方面的基本规格要求,形成一个具有发展后劲的开放性结构。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也时刻感受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高度重视和随之而来的无奈。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有眼高手低、书生气十足、空谈不务实,在工作中只是消极等待上级帮助他们确定工作步骤、程序和方式,没有发散性思维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观念,并且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待人处事有欠谦逊作风。出现这些问题不仅反映出毕业生与社会接触不多,实践经验匮乏,缺乏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等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的“天之骄子”自身存在的素养上的缺陷。诚如澳大利亚教育部次长卢比所言:“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文化、信息化工作的时代。如果人们没有阅读和沟通的能力,没有团队合作的能力,就没有通往工作的渠道,也没有通往文化的渠道。”可见,学校不能只教书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过去的“输血”式培养改变为培养“造血”能力,不但要重视硬能力(指知识、经验、技能等比较容易评估的素质)的培养,更要强化软能力(指创新、团队精神等不太容易评估但又非常重要的素质)的提升,做到“软硬兼施”。其次,我们在对影响用人单位招聘的因素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人品素养和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因素,学历和专业的因素则只占到10.8%和8.6%。(见表格4)这反映出,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大量涌向市场,学历与专业已经不再是用人单位考虑的首要因素,在同类人才中人品素养这一更具个性的特征成为社会关注的要点。访谈中,浙江德力西集团人力资源部戚务实经理曾指出:“我们单位招聘人才最看重的是‘德’,即人品,因为如果单位员工心浮气躁,没有诚信,在工作中就无法安心工作,就会很容易在行为上出差错,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但一个诚信的人即使之前没有很高能力也可以在企业中慢慢培养,积累经验。”诚然,人品素养作为隐性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联合携手、多管齐下,是一个漫长的熏陶和养成过程。但作为地方高校我们不应避重就轻、迎难而退,理应承负起自己的那份职责,将素质教育时刻贯穿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大培养体系当中,逐步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最后,当谈及理工科毕业生与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代表的文科专业毕业生之间的差别时,不止一家用人单位提到,与理科生相比,文科生较缺乏逻辑思辨能力和宏观分析和把握问题的能力。在他们看来,文科毕业生倾向于关注词藻的华丽和行文的优美,对于问题的分析却不够深入和宏观。的确,就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年来教学情况的反馈,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撰写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时,无法很好的组织材料,不懂得如何进行逻辑推导,以致不能写出结构严密、思路清晰的论文来。不仅如此,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还会直接影响到工作能力的提升,一旦在工作中面对复杂的情况和局面,就无法以缜密周全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清晰的操作步骤来解决。当然,思维能力的训练,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逻辑思维能力,我们也不能忽视创新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这些都源自于大学教师的言传身教与深厚扎实专业基础之上的自我提升。所以,作为大学教师,不能仅仅以教授课程内容为己任,还应该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个性地培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表格4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最为看重的因素(%)能力 36.6 专业 8.6人品和素养 34.1 其他 5.6学历 10.8 关系背景 4.4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方面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合格、优秀的人才要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保证。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学科课程一直集中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上,而选修课又集中表现为对专业课的延伸和深化。课程设置缺乏文理渗透、缺乏宏观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明显。这样的课程设置带给学生的知识结构显然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既不能在其中找到生存机会,更不能有所作为。为此,浙江万里学院对已有的课程体系围绕宽口径、多交叉的原则进行了深化调整,在巩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模块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兼顾了本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传统课程与新设课程、专业内基础课与选修课、专业内理论性课程与应用型课程之间的平衡和互补关系。这种改革和调整既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也进一步凸显了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我们从调研结果中也可以发现这种走向的现实要求:51.2%的被访者认为应用性课程比基础理论课程更重要,41%的被访者认为两者应该平衡,互相补充。这进一步说明重视课程设置的层次划分和相互配套,重视实践环节的质量保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多样多元、复合集成的“工”字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的课程结构设置应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必然要求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变革和调整。以往我们的教学模式知识性倾向明显,习惯于单向传输,教学方法呆板,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许多文学课老师仍然因袭传统的做法,对文学作品按“作者生平——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三段论进行讲述,与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学生心理需求构成强烈的冲突。这种“填鸭式”的灌输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问卷统计结果也表明,被访者普遍认为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陈旧、亟需改革,应该多选择情景化、参与分享、合作与交流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如浙江万里学院陈厥祥书记所强调的,“推进创新教育,必须尽快确立以学为中心的新教学观,将选择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启发、诱导、引领培养他们专业的兴趣、学习的技能、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团队合作的意识与精神,以及坚忍不拔的优秀意志品质。”因此,当前我们的教学方法应当做到三个转变: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育思想上来,自觉地将创新教育寓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满堂灌”、“填鸭式”、“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转到启发式、辩论式、案例式、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上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规模和发展空间方面诚如前文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文科专业囿于专业特点和传统的惯性,当前的处境不够乐观和理想。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真的如表象所呈现出来的那么尴尬和边缘吗?其实我们只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236383436要摈弃成见,客观理性地加以审视和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优势。首先,加强人文素质不仅合乎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举措。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一个价值体系,它可以而且应该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取向带来潜在的深刻影响。前几年发生的清华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反映了高等教育中重科技理性而轻人文精神的弊端。美国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博克在一份报告中所指出的,当前人类社会危机大量发生是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大大超过了社会科学和人类行为的进步。因此,在世界的一流大学中,文科一向被视为重要的支柱学科,美国高校就非常重视本科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精神纽带关系,他们往往将学生掌握文科知识、人文治学训练的程度和学生的人文素质等,看成是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将是否精通历史、熟悉伟大的文学名著和深谙基本的哲学原理,看成是一个人是否受过良好教育的基本标志。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有利于营造校园的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要把地方高校打造成一流的新型本科院校,如果没有文科的支撑是不可思议的。人们常说大学是个“大染缸”或“大熔炉”,它指的就是大学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等文科专业的存在和发展显然有助于我校高品位的大学环境的创设,它的参与不仅会有效地激活校园文化,而且有助于促进各个学科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再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的文科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的统计,在世界1000万人口以上的50个国家中,文科学生占在校学生比重大于50%的有13个国家,介于30%-50%的有26个国家。就我们浙江省而言,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也能做到文理工科三足鼎立,抑或是文理工科平衡发展。可见,从大环境来讲,汉语言文学专业仍然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我们从调研中所取得的调查数据也能说明这一点。此外,就浙江万里学院历年的招生和就业情况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招生也是一直稳中有升,颇受一部分家长和考生的欢迎和青睐,一次就业率更是一直保持在90%以上,稳居全校各个专业的前列。所以不管是按招生和就业等硬指标,还是按照专业的贡献度和投入产出的比率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我校的各个专业相比都并不逊色。近年来,浙江省一直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尤其是建设文化大省等战略政策的提出,更是带动了文化管理、文化经营和文化传播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围空间。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个趋势:58.1%的用人单位认为目前我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规模适中,31.2的用人单位则认为太小,仍需扩大。诚然,抽样调查只是一种预测的手段,难免存在偏差,但总体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预测性。因此,在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只要专业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紧扣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升腾空间 参考资料: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系列论文之五

就是汉语言文学zhidao+文化创意……其实文化创意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题中之义,在汉语言文学里面加“文化创意”是表示就业方向有了拓展,是一个升级换代的变现。当然,这里他只不过是把“文化创意”做了加注,以表示他的特点。像我们学校,大类招生,中国语言文学大类中文新闻都做基础培养,因为学校文化产业这方面比较强,所以内会加一些相关的课程进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就业方向。“文化创意”……这个话题实在有点大,既然是“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你就先确定自己就是中文的人了,像“文化创意”一般需要掌握的策划、文化产业管理之类的……反正我们大类专业都学。说白了,这只是一个幌子,吸引眼球。当然,有这方面的容老师还是好的,可以多交流,对提高自己有好处。不过,像我们的老师里面,虽然有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个文化产业管理博导”“中国第一个文化产业管理博士”,但是私下交流不会太多,主要看兴趣。在我看来,大学里面的高手,尤其是中文里面的高手,都是自学成才的。

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与设计)包百括园林,环境设计,景度观设计师。而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内容是语言学概论、古代汉知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道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内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容语史、语言学史学等。

应该被分在人文学院中文系zhidao3班~·具体的不大清楚(我不是你们这个专业的),不过你看那个招生简章上的介绍,毛用也没有,聪明人都知道,那是用来装点门户的,不过,据我了解,中文系回分三个班,具体方向都不同,文秘啊~文化创意啊~,我觉得你选的文化创意算是三个中最好的了,因为据07级中文系的就业看,招文秘等得条件比较高,门槛高(身高啊~~~),你的专业应该比他们吃香吧~~不过话说回来,答我们人文学院文科类的就业都比较麻烦~~~~我也是人文学院的~~~希望能帮到你!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应该不怎么样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创意与设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广告与会来展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广告与会展策划设计、经营管理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传播学概论、广源告学概论、广告策划与设计、软件技术、三维动画设计、广告设计基础、广告文案写作、广告摄影摄像、广告市场调查与百预测、广告经营与管理、广告效果评估、会展学概论、会展策划与设计、会展组织与管理、会展经济学、专业英语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展览中心、市场调查和信息度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策划设计、经营管理或研究工作。

能考的,职位的话具体看你报考公务员里面的要求。

主要看公务员职位要求的专业

只有是大专和本科的本子都能考

neng

能考的!!!

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与设计)具体介绍? 第1张

我是学汉语言文学的,是师范方向的,但是学的内容有很大相似,主要有:古代文百学,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写作,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语言学纲度要等等。这个专业主要是要人会说会写,那样的人会抢着要,但是不会说不会写,那就白学了,像我们学校的中文系有一个人在大学回期间写了很多的文章,当过学生会干部,毕业后好多单位都抢着要,什么法院的,大学的,公司的。所以说还是要会说会写。不过在很多人眼里这个专业是“万答精油”,什么行业都有,但是好像什么都不精一样的,算的上是一门冷门专业吧。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与设计)具体介绍? 第2张

我也是学汉语言文学的,当然也是师范专业的,我们毕业的大多数的学生都在学校当语文老师,或者进企业单位做文员秘书等职业。这个专业呢 真的事看你个人的能力知,即使你专业学的再好,站在人前你不会表达自己,写不出来自己的东西,那就业就真的很勉强了。这个专业我记得已经被网上评为最难就道业的一个专业了,没有什么自己的特长,有的理科学生,写文章还好,头脑逻辑思维还好,比中文系的学生好就业的多,即使我们学的是中文系,也不会过多的学习如何写作,若何写好文章,大学学版的都是些特别深的,特别广的文学知识,语言知识。我在大学的时候,有好多的书都从来没翻过,你明白的!!!所以,看你自己的天赋了!你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那权就OK,如果你有关系,可以找到这方面很好的工作,比如市长秘书等等啦,那就更OK,没有,那就再考虑考虑吧!仅供参考!

学习关于文学知识及写作技巧 ,包括常见的公文格式。至于就业吗,一般般吧,看你有没有能力及关系。

汉语言文学(新闻传媒与文化创意)是不错的专业,既有学术性又有实用性。培养目标:专业培养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能够胜任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主流新闻媒体,以及广告公zd司、电视节版目制作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既具备现代新闻传播知识又有文化创意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新闻写作学、电视摄像、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电视作品分析、公共关系学、计算机动画设计基础和视频动画、文化创意研究、动漫研究等。授予权学位:文学学士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