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只有讲课的视频没有说课的视频现在你就是老师和领导我来给你说一次课,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按我们的教学进度,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2393338下面就该讲欧姆定律了,欧姆定律是电学中最核心的知识,是否能把欧姆定律学好对学生学习掌握后面的知识极为关键;欧姆定律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两个重要试验(2)两个重要结论(3)欧姆定律的内容(4)欧姆定律的公式、推导式(5)使用欧姆定律应注意的事项我想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到熟悉和好奇,我主要复习的内容是三个重要电学物理量:首先我带学生复习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知识点:(欧姆定律研究三者关系)【1】电流: 【2】电压 【3】电阻1、电流的定义: 1、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 1、电阻的定义:2、电流的公式和单位: 2、电压的单位: 2、电阻的单位:3、电流的测量工具: 3、电压的测量工具: 3、决定电阻的因素4、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4、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4、电阻器:5、电流在串并联中的特点: 5、电压在串并联中特点: 5、滑变使用规则、和作用我向学生发出提问,那位同学发现他们之间有关系,我们进行比较,电流、电压、电阻中各自好像只讲自己的知识,一点都未透露他们之间的关系,但实际却不是这样,这里面已经把关系透露给我们,这就看我们对概念理解是否深刻,在哪里呢?我们看“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也就是说两点间要想有电流必须有电压,没有电压一定没有电流,电压如果大呢?电流可能就大,如果电压小呢?电流可能就小,很容易就有:“第一个猜想”:-----------电流与电压成正比;我们再来看“电阻的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也就是说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如果电阻大呢?电流可能就小,如电阻小呢?电流可能就大,我们马上就有:“第二个猜想”:--------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有了这两个猜想后面的课讲起来就非常顺畅了我们如何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就、要、进、行、实、验!”(1)两个重要试验: 实验一:当电阻一定时探究电流是否与电压成正比? 实验二:当电压一定时探究电流是否与电阻成反比?引导学生学会设计电路、组织器材、安排实验步骤、填写表格、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2)两个重要结论(3)通过归纳总结得出欧姆定律的内容: 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中的电阻成反比。我讲到这里一定给学生深深地埋下一个“蝎子”让学生终生都要想着这件事,我会告诉学生实际这个欧姆定律是“错的”。 正确的欧姆定律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等于导体两端电压与导体电阻的比值。 大家一定要勤奋学习,通过你们的努力才能把错误的东西纠正过来(4)公式:I=U/R U=IR R=U /I (5)使用欧姆定律的注意事项①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②它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③要注意“同一性”仅供产考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这个好像在讲课啊,到底说课和讲课应该怎么区分开来呢?请问你是老师吗?可以QQ联系你吗? 追答 讲课要细致,说课要粗放,说课就是要说明:你要讲什么内容、内容中有多少个知识点,要讲的内容在整个知识架构中的地位,你是如何导入的,又是如何展开的,关键点是如何处理的,我说的内容中,很多是不讲的,只是展示给大家看而已,比如:复习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知识点:(欧姆定律研究三者关系)【1】电流: 【2】电压 【3】电阻1、电流的定义: 1、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 1、电阻的定义:2、电流的公式和单位: 2、电压的单位: 2、电阻的单位:3、电流的测量工具: 3、电压的测量工具: 3、决定电阻的因素4、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4、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4、电阻器:5、电流在串并联中的特点: 5、电压在串并联中特点: 5、滑变使用规则、和作用这些内容我根本不讲 追问 那你能不能帮我写一份说课稿啊,是物质的密度那一课的,希望写的详细点,把什么是要说的什么是要展示的,都帮我介绍一下,不胜感激啊!!!!!!!!!!望借用大侠宝贵的时间,帮我一下,谢谢谢谢!!!!! 追答 好吧,本不该这样,我写的仅供参考--------按教学进度应该讲到密度了,今天我向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介绍一下关于密度知识的授课我是怎样安排的,请给位老师多加指导 追问 我的邮箱fengxinzi1989@126.com,我们邮件联系 追答 我的邮箱总是被盗,我现在没邮箱按教学进度应该讲到密度了,今天我向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介绍一下关于密度知识的授课我是怎样安排的,请给位老师多加指导:密度在力学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贯穿于力学的始终,尤其在压强和浮力中十分重要,很多有深度的问题都会和密度挂钩。密度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下面为展示内容)(一)密度的定义:(二)密度的公式和单位 以及密度单位的换算(三)密度的特性:(5个不变、2个变化)(四)水的密度:(五)密度的测量:1、规则固体密度的测量:2、不规则固体密度的测量:3、液体密度的测量我首先要对学生提问复习质量:(展示以下内容)1、质量定义:2、质量单位:3、质量的特性:4、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秤、戥子5、天平的使用步骤与规则我会从一个有趣的问题导入我问同学们:一斤铁和一斤棉花谁的质量的大?通过和学生分析探讨会很顺利引出密度的概念重点是: (二)密度的公式、单位以及单位的换算 公式: ρ=m/v m= ρv v=m/ρ ( 展示) 单位: 千克每立方米(kg/m³)(国际单位制) (展示) 常用单位:t/m³ kg/dm³ g/cm³ kg/L g/mL (展示) 单位换算:1 t/m³=1 kg/dm³ = 1 g/cm³ =1 kg/L= 1 g/mL = 1000 kg/m³=10³ kg/m³(展示) (三)密度的特性 密度不随:质量、体积、位置、形状运动状态的变化而改变(5个不变)(展示) 密度随:温度、物态的变化而改变 (2个变化)(展示) (五)密度的测量 1、规则固体密度的测量:我编有口诀 天平侧质量、刻度尺测几何尺寸、计算体积、求出密度: (展示) 2、不规则固体密度的测量:我编有口诀,同时要带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天平侧质量、排液法测体积、求出密度: 3、液体密度测量: 我编有口诀 烧杯测质量、量筒测体积、求出密度最后我要给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级管理 追问 写的不是很满意哦,因为我看模版上都是按照 说教材,说教法等等的 很详细的,你写的很笼统啊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上优酷网看看,网易也行,可以看不同学科的说课。

网上多的是,百度一下就知道。

在优酷搜一下好多

找一节课:简单,别太抽象。生活中举出示例的,能很容易找到教具,控制试讲的时间不要超时,也不要太短。建议:声音的特性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觉得选择学生好接受的比较好…重在让学生感到上课轻松还没理解 追问 谢谢您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你就讲压力与压强这一节,这节的内容比较好讲,有公式也有计算,易理解,好讲课。

我试讲的是三态气固液三态

牛顿力学多好

光的反射 更多追问追答 追答 水中声音的传播其实主要看你的课堂设计 我同学也是学物理教育的 上面她给的建议 追问 谢谢

浮力比较能出彩。到一些教育网站上有说课稿的。面试嘛,在注重讲课逻辑性的同时,节奏的把握和重点的突出也很重要。最好语言清晰,有感染力,总之站在讲台上就要有范儿。 最后祝你面试成功,加油吧!^^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欧姆定律(即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因为他是电学第一个规律,很重要,何况是探zd究课,随意性强,好讲解,知识点少,少出问题。要强调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哦!要能吸引学生兴趣和好上课的,最好是电与磁方面,如电动机,发电机等,逻辑性强,又有趣味性,实验操专作现象明显,最能调动学生兴趣了。要强调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哦!压强那一节也不错,看看哦,这里有需要的教案,自己琢磨http://cooco.net.cn/tech/注意哦,说课与上公开课不一样,说课是说给专家听的,千万不能有知识点的错误,逻辑性要强,不要太浅显,要有深意,要前后有连贯性,一定要有课件和设计思路,过程要清楚明白,时间不要超过35分钟最好。属先写教案,在写说课稿,配合课件。课件不要花哨,要实用,不能用课件代替课堂实验,尽量要设计有学生动手实验或参与的实验,才能得高分。这是我的经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光的色散呢?因为比较贴近生活,又很有趣味性,学生爱听,下面的状态就比较好,我实习的最后学校听的就是光的色散,效果特别好,最后给我个优秀实习生。

说光速和声速那节,可以说很多有趣的实验。另外也可以加一些有趣的说法,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电影中的 眼睛前面 耳朵后面的 比较是错误的, 为什么?

摩擦力

弹力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说课稿作者:佚名 来源:鞍山市铁西区教育信息中心 点击数:412 更新时间:2008-12-11我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九章“力和运动”中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温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1333262373236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础上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 正确→ 完善 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 。投影 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完善) 环节五:难点突破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5)反馈强化,通过对定律本身说明及习题配备,使定律得以巩固和深化。 确定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导入课题 提供感性材料 分析推理 形成定律 反馈强化 巩固应用 小结综合 以上是我将在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课时上进行授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设计,重点、难点确定方面及其怎样突破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由于经验有限,还存在上一些不足之处,望大家给予指导和帮助。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第四章 物态变化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说课案一、 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3、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4、说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二、说教具教师:多媒体三、说学生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四、说学法实验探究式五、说教法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六、教学过程具体步骤1、引入新课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2、进行新课(1)、展示学习目标(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3、布置作业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262366464(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七、结束语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1、概念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2、现象初态——————→末态 物态变化ABCD3、六种物态变化附:达标训练1.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B. 卫生球变小了C. 霜的形成D. 雾、露的形成E.水结冰F.夏天衣服被晒干G.冰化成水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2.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并做出解释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3.思考题: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我也需要

哪一章,那一节

http://www.pep.com.cn/czwl/czwljszx/wl8s/wl8skb/ 人教来的网站自 里面什百么都有度了 希望对你问有帮答助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搜(用谷哥)搜“一点通教学网”, 有人教版初中物理的全部说课稿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