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文件:有机化学学习指南[高鸿宾]_20131210210440.pdf|课后小节习题 课后题都在里面!!!自己找吧 pdf格式 知道怎么打开吧(福昕阅读器/cajviewer)...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我也需要答案,你还有吗

大学学习资料免费下载网 有(纸质书)在 化学/材料/环境/食品/安全/轻工/纺织 版块标题:徐春祥 有机化学 课后答案/习题解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去课后答案网找,或到图书馆找,或到书店买

是谁主编的第四版?曾昭琼的还是其他人的?如果很急的话,我建议你到百度文库找吧,那里很多,我也是在上面找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有机化学》(第五版,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30326634李景宁主编)习题答案第五章2、写出顺-1-甲基-4-异丙基环己烷的稳定构象式。 稳定构象4、写出下列的构造式(用键线式表示)。(1)1,3,5,7-四甲基环辛四烯 (3) 螺[5,5]十一烷5、命名下列化合物(1)反-1-甲基-3乙基环戊烷 (2)反-1,3-二甲基-环己烷(3)2,6-二甲基二环[2,2,2]辛烷 01(4)1,5-二甲基-螺[4,3]辛烷6、完成下列反应式。(2)(3)(4) (6)(7) (10)(11)8、化合物物A分子式为C4H8,它能是溴溶液褪色,但不能使烯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1mol(A)与1molHBr作用生成(B),(B)也可以从(A)的同分异构体(C)与HBr作用得到。化合物物(C)能使溴溶液褪色,也能使烯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试推论化合物(A)、(B)、(C)的构造式,并写出各步的反应式。答:根据化合物的分子式,判定A是烯烃或单环烷烃9、写出下列化合物最稳定的构象式。(1)反-1-甲基-3-异丙基环己烷 (2) 顺-1-氯-2-溴环己烷第六章 对映异构2、判断下列化合物哪些具有手性碳原子(用 * 表示手性碳原子)。哪些没有手性碳原子但有手性。 (1)BrCH2-C*HDCH2Cl 有手性碳原子(3) 有手性碳原子 (8) 无手性碳原子,无手性(10) 没有手性碳原子,但有手性5、指出下列构型式是R或S。6、画出下列化合物所有可能的光学异构体的构型式,标明成对的对映体和内消旋体,以R、S标定它们的构型。(2)CH3CHBrCHOHCH3(5) 7、写出下列各化合物的费歇尔投影式。 (4) (8) 8、用费歇尔投影式画出下列各化合物的构型式。(2) (3) 2-氯-(4S)-4-溴-(E)-2-戊烯 内消旋-3,4-二硝基己烷12、下列化各对化合物哪些属于对映体、非对映体、顺反异构体、构造对映体或同一化合物?(1)属于非对映体 (2)属于非对映体 (3)属于非对映体(4)属于对映体 (5)顺反异构体 (6)属于非对映体(7)同一化合物 (8)构造异构体16、完成下列反应式,产物以构型式表示。17、有一光学活性化合物A(C6H10),能与AgNO3/NH3溶液作用生成白色沉淀B(C6H9Ag)。将A催化加氢生成C(C6H14),C没有旋光性。试写出B、C的构造式和A的对映异构体的投影式,并用R、S命名法命名A。答:根据题意,A是末端炔烃,且其中含有手性碳,因而推测A的结构为A B C (S)-3-甲基-1-戊炔 (R)-3-甲基-1-戊炔 18、化合物A的分子式为C8H12,有光学活性。A用铂催化加氢得到B(C8H18),无光学活性,用Lindlar催化剂小心氢化得到C(C8H14)。有光学活性。A和钠在液氨中反应得到D(C8H14),无光学活性。试推断A、B、C、D的结构。答:根据题意和分子组成,分析A分子中含炔和烯,又由于其有光学活性,说明其中含有手性碳,推断A、B、C、D的结构如下:A、 有光学活性 B、无光学活性C、 有光学活性 D、无光学活性注意:Lindlar催化剂氢化炔,得到顺式烯烃,炔在钠的液氨中反应得到反式烯烃。第七章 答案2、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1)2-硝基-3,5-二溴甲苯 (4)三苯甲烷 (8)间溴苯乙烯(11)8-氯-1-萘磺酸 (12)(E)-1-苯基-2-丁烯3、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1)2-nitrobenzoic acid(2-硝基苯甲酸) (3)o-dibromobenzene(邻-二溴苯) (6)3-cloro-1-ethoxybenzene (7)2-methyl-3-phenyl-1-nutanol 2-甲基-3-苯基-1-丁醇 3-氯-1-苯乙醚(8)p-chlorobenzenesulfonic acid (12)tert-butylbenzene (14)3-phenylcyclohexanol 对-氯苯磺酸 叔丁基苯 3-苯环己醇(15)2-phenyl-2-butene 2-苯-2-丁烯5、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物构造式。(2) (3) 6、完成下列反应:(1) 2-甲基丁基碳正离子重排成更稳定的叔戊基碳正离子后再进攻苯环,生成叔戊基苯。8、试解释下列傅-克反应的实验事实。(1) 产率极差11、试比较下列各组化合物进行硝化反应的难易。(1)苯、1,2,3-三甲苯、甲苯、间二甲苯 硝化反应从易到难的顺序为: 1,2,3-三甲苯、间二甲苯、甲苯、苯 (3)对苯二甲酸、对甲苯甲酸、苯甲酸、甲苯硝化反应从易到难的顺序为:甲苯、对甲苯甲酸、、苯甲酸、对苯二甲酸12、以甲苯为原料合成下列化合物。请提供合理的合成路线。13、某芳烃分子式为C9H10,用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氧化后得一种二元酸,将原来的芳烃进行硝化所得的一元硝基化合物主要有两种,问该芳烃的可能构造式如何?并写出各步反应。答:根据题意,该化合物是一个二元取代物,其结构有邻、间、对三种,又因为芳烃进行硝化所得的一元硝基化合物主要有两种,所以该芳烃的可能构造式为对位结构,即: 反应式为:15、比较下列碳正离子的稳定性。17、解释下列事实。(2)用重铬酸钾的酸性溶液作氧化剂,使甲苯氧化成苯甲酸,反应产率差,而将对硝基甲苯氧化成对硝基苯甲酸,反应产率好。 答:因为甲基是第一类定位基,使苯环的活性增强,重铬酸钾在酸性溶液中有强氧化作用,使苯环发生氧化开环。对硝基甲苯中的硝基有使苯环致钝的作用,与甲基的作用相互抵消,因而氧化成对硝基苯甲酸的反应产率好。19、下列化合物或离子哪些具有芳香性,为什么?(2) 有6个π电子,符合4n+2的结构特点,具有芳香性(3) 有6个π电子,符合4n+2的结构特点,具有芳香性(6) 有2个π电子,符合4n+2的结构特点,具有芳香性20、某烃类化合物A,分子式为C9H8,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在温和条件下就能与1mol的H2加成生成B(分子式为C9H10);在高温高压下,A能与4mol的H2加成;剧烈条件下氧化A,可得到一个邻位的二元芳香羧酸。试推测A可能的结构。 解:根据A的分子式,推断A含有一个芳环,又A氧化后可得到一个邻位的二元芳香羧酸,说明A的结构中具有二个邻位取代基。又A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说明其中含有一个碳-碳三键或两个碳-碳双键。因为在温和条件下就能与1mol的H2加成生成B(分子式为C9H10),说明A的结构中含碳-碳三键,推测A的结构为:

我给你发过去 。。

有机化学第四版是汪小兰编的。

上面那个是木马病毒,大家小心,

目录 亮点目录 前言 致谢 教师指南 第一部分 分子的结构与热力学 第1章 导论:分子结构和化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332633561学键模型 内容与目的 1.1 化学键的基本概念 1.1.1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1.1.2 电子构型和电子结构图 1.1.3 Lewis结构 1.1.4 形式电荷 1.1.5 价电子对互斥规则 1.1.6 杂化 1.1.7 化学键的价键/分子轨道混合模型 定域化的σ键和π键 1.1.8 极性共价键 电负性 静电势能面 诱导效应 基团电负性 杂化效应 1.1.9 键偶极、分子偶极和四极矩 键偶极 分子偶极矩 分子四极矩 1.1.10 共振 1.1.11 键长 1.1.12 极化率 1.1.13 总结:关于有机结构的简单化学键模型中用到的概念 1.2 更加现代的关于有机结构的化学键理论 1.2.1 分子轨道理论 1.2.2 一种QMOT方法 1.2.3 关于甲基(CH3)的详细讨论 平面形甲基 Walsh示意图:角锥形甲基 角锥形甲基的“基团轨道” 为MH3体系填充电子 1.2.4 关于亚甲基(CH2)的详细讨论 Walsh示意图和基团轨道 为MH2体系填充电子 1.3 轨道的组合———构建更大的分子 1.3.1 使用基团轨道来构建乙烷 1.3.2 使用基团轨道来构建乙烯 1.3.3 杂原子的影响———甲醛 1.3.4 更复杂的烷烃 1.3.5 三个从基团轨道构建较大分子的实例 丙烯 氯代甲烷 丁二烯 1.3.6 典型π体系的基团轨道:苯、苄基和烯丙基 1.3.7 把常见官能团看作是烯丙基的衍生结构 1.3.8 三中心二电子键 1.3.9 第二种化学键模型中的概念小结 1.4 反应中间体的化学键和结构 1.4.1 碳正离子 经典碳正离子 与非经典碳正离子的关系 非经典碳正离子 1.4.2 碳负离子 1.4.3 自由基 1.4.4 碳烯(卡宾) 1.5 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简述 总结与展望 习题 深入阅读 第2章 张力和稳定性 内容与目的 2.1 稳定分子的热力学 2.1.1 内部张力和相对稳定性 2.1.2 能量的类型 Gibbs自由能 焓 熵 2.1.3 键解离能 使用BDE预测反应的放热性和吸热性 2.1.4 势能函数和势能面简介———键伸缩 红外光谱 2.1.5 生成热和燃烧热 2.1.6 基团加和法 2.1.7 张力能 2.2 反应中间体的热化学 2.2.1 稳定性和持久性 2.2.2 自由基 使用BDE来衡量稳定性 自由基的持久性 自由基的基团贡献 2.2.3 碳正离子 用氢负离子的亲和性来衡量稳定性 碳正离子的寿命 2.2.4 碳负离子 2.2.5 总结 2.3 结构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基本的构象分析 2.3.1 非环体系:扭转角的势能面 乙烷 丁烷:邻交叉构象中的相互作用 能垒高度 能垒多重度 四烷基乙烷 g+g戊烷作用 烯丙基(A1,3)张力 2.3.2 基本的环形体系 环丙烷 环丁烷 环戊烷 环己烷 更大的环系:跨环作用 环系中基团加和法的校正 环系的扭转模式 双环体系 环烯烃和Bredt规则 构象分析以及构象与张力之间联系的总结 2.4 电子效应 2.4.1 涉及π体系的作用 烯烃上的取代基 取代烯烃的构象 共轭效应 芳香性 反芳香性:一种不寻常的减稳定化效应 NMR化学位移 稠环芳香烃 轮烯 2.4.2 多个杂原子产生的影响 键长效应 轨道效应 2.5 高张力的分子 2.5.1 超常的键长和键角 2.5.2 小环 2.5.3 非常大的旋转能垒 2.6 分子力学 2.6.1 分子力学模型 键的伸缩 键角的弯折 二面角的扭曲 非键相互作用 交叉项 静电相互作用 氢键 参数的导出 生成热和张力能 2.6.2 对分子力学的评价 2.6.3 分子力学应用于生物大分子和非天然聚合物———分子模拟 2.6.4 分子力学在研究有机反应方面的应用 总结与展望 习题 深入阅读 第3章 溶液和非共价键结合力 内容与目的 3.1 溶剂和溶液性质 3.1.1 自然界憎恶真空 3.1.2 溶剂标度 介电常数 其他溶剂标度 汽化热 表面张力和润湿 水 3.1.3 溶解性 概述 形状 使用“相似相溶”范语 3.1.4 溶质流动性 扩散 Fick扩散定律 相关时间 3.1.5 溶液热力学 化学势 反应热力学 计算ΔH噪和ΔS噪 3.2 结合力 3.2.1 离子对相互作用 盐桥 3.2.2 涉及偶极的静电作用 离子偶极相互作用 离子溶剂化的简单模型———Born方程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3.2.3 氢键 几何性 普通氢键的强度 i.溶剂化效应 ii.电负性效应 iii.共振协助的氢键 iv.极化增强的氢键 v.氢键体系中的二级相互作用 vi.氢键中的协同性 氢键的振动性质 短强氢键 3.2.4 π效应 正离子π相互作用 极性π相互作用 芳环芳环相互作用(π堆积) 芳烃全氟芳烃相互作用 π供体受体相互作用 3.2.5 诱导偶极相互作用 离子诱导偶极作用 偶极诱导偶极作用 诱导偶极诱导偶极作用 单极、偶极和诱导偶极结合力:总结 3.2.6 疏水效应 有机物的簇集 疏水效应的起源 3.3 溶剂化的计算建模 3.3.1 连续溶剂化模型 3.3.2 真实溶剂化模型 3.3.3 Monte Carlo方法 3.3.4 分子力学 3.3.5 统计微扰理论/自由能微扰 总结与展望 习题 深入阅读 第4章 分子识别和超分子化学 内容与目的 4.1 结合现象的热力学分析 4.1.1 结合的总体热力学 标准态的关联 热容变化的影响 协同性 焓熵补偿 4.1.2 结合等温线 4.1.3 实验方法 UV/vis或荧光方法 NMR方法 等温量热法 4.2 分子识别 4.2.1 互补性和预组织 冠醚、穴醚和球苑———具有大的离子偶极作用的分子识别 分子镊和分子夹 4.2.2 基于离子对的分子识别 4.2.3 基于大的氢键组分的分子识别 代表性结构 水相中基于氢键的分子识别 4.2.4 疏水作用驱动的分子识别 环糊精 环番 水中疏水作用促进的分子识别总结 4.2.5 π作用力介质的分子识别 正离子π相互作用 极性π效应和相关效应 4.2.6 总结 4.3 超分子化学 4.3.1 复杂结构的超分子自组装 通过配位化合物的自组装 基于氢键的自组装 4.3.2 新的超分子结构———索烃、轮烷和分子结 纳米技术 4.3.3 容器化合物———分子内的分子 总结与展望 习题 深入阅读 第5章 酸碱化学 内容与目的 5.1 BrØnsted酸碱化学 5.2 水溶液 5.2.1 pKa 5.2.2 pH 5.2.3 拉平效应 5.2.4 活度与浓度 5.2.5 酸度函数:高浓度酸溶液的酸度尺度 5.2.6 超酸 5.3 非水体系 5.3.1 酶的活性位点的pKa值变动 5.3.2 溶液相对气相 5.4 预测溶液中的酸性强度 5.4.1 测量弱酸强度的方法 5.4.2 预测相对酸性的两个指导原则 5.4.3 电负性和诱导效应 5.4.4 共振效应 5.4.5 键的强度 5.4.6 静电效应 5.4.7 杂化效应 5.4.8 芳香性 5.4.9 溶剂化 5.4.10 正离子有机结构 5.5 具有生物学意义的酸和碱 5.6 Lewis酸/碱和亲电体/亲核体 5.6.1 硬软酸碱概念,Lewis酸碱相互作用的一般认识,及相对亲核性和亲电性 总结与展望 习题 深入阅读 第6章 立体化学 内容与目的 6.1 立体生成性和立体异构 6.1.1 基本概念和术语 经典术语 更多的现代术语 6.1.2 立体化学描述符 R,S体系 E,Z体系 D和L 赤式和苏式 螺旋描述符:M和P 多立体中心异构(ent)和差向异构(epi) 使用描述符来比较结构 6.1.3 区分对映异构体 光学活性和手性 为什么平面偏振光被手性介质旋转 圆二色性 X射线晶体学 6.2 对称性和立体化学 6.2.1 基本的对称性操作 6.2.2 手性和对称性 6.2.3 对称论据 6.2.4 聚焦碳原子 6.3 局部关系 6.3.1 同位的、对映异位的和非对映异位的 6.3.2 局部的描述符———proR/proS和Re/Si 6.3.3 手性位 6.4 反应立体化学:立体选择性和立体专一性 6.4.1 反应立体化学的简单指导规则 6.4.2 立体专一性和立体选择性的反应 6.5 对称性和时间标尺 6.6 拓扑和超分子的立体化学 6.6.1 圈和结 6.6.2 拓扑手性 6.6.3 非平面图 6.6.4 拓扑学和超分子立体化学的进展 6.7 聚合物化学中的立体化学问题 6.8 化学生物学中的立体化学问题 6.8.1 蛋白质、核酸和多糖中的连接 蛋白质 核酸 多糖 6.8.2 螺旋性 合成的螺旋形聚合物 6.8.3 自然界的手性起源 6.9 立体化学术语 总结与展望 习题 深入阅读 第二部分 反应活性、动力学和机理 第7章 位能面和动力学分析 内容与目的 7.1 位能面和相关概念 7.1.1 位能面 7.1.2 反应坐标图 7.1.3 活化络合物/过渡态的本质 7.1.4 速率和速率常数 7.1.5 反应级数和速率定律 7.2 过渡态理论及相关主题 7.2.1 过渡态理论的数学内容 7.2.2 与Arrhenius速率定律的关系 7.2.3 Boltzmann分布和温度依赖性 7.2.4 再议“什么是活化络合物的本质”以及为什么TST可行 7.2.5 活化参数和Arrhenius参数的实验测定 7.2.6 活化参数及其解释的例子 7.2.7 TST是完全正确的吗?有机活泼中间体的动态行为 7.3 与动力学分析相关的假定和原则 7.3.1 Hammond假定 7.3.2 反应活性选择性相关性原则 7.3.3 CurtinHammett原理 7.3.4 微观可逆性原理 7.3.5 动力学控制与热力学控制之间的比较 7.4 动力学实验 7.4.1 怎样进行动力学实验 7.4.2 对简单机理的动力学分析 一级反应动力学 二级反应动力学 假一级反应动力学 平衡动力学 初始速率动力学 为一系列常见的动力学情景列表 7.5 复杂反应———破译反应机理 7.5.1 稳态动力学 7.5.2 利用SSA原理预言动力学级数的变化 7.5.3 饱和动力学 7.5.4 预先快速平衡 7.6 跟踪动力学的方法 7.6.1 半衰期大于几秒的反应 7.6.2 快速动力学方法 流动技术 闪光分解 脉冲辐射分解 7.6.3 弛豫法 7.6.4 动力学分析的总结 7.7 计算速率常数 7.7.1 Marcus理论 7.7.2 Marcus理论应用于电子转移 7.8 考虑多维反应坐标 7.8.1 一系列相关反应过渡态结构的变化———取代反应实例 7.8.2 MoreO’FerrallJencks图 7.8.3 振动状态在反应坐标上的变化———第三坐标与熵的关系 总结与展望 习题 深入阅读 第8章 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相关实验 内容与目的 8.1 同位素效应 8.1.1 实验部分 8.1.2 一级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的起源 反应坐标图和同位素效应 线形过渡态的一级动力学同位素效应作为放热性和吸热性的函数 线形和非线形过渡态同位素效应的对比 8.1.3 二级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的由来 杂化的改变 空间同位素效应 8.1.4 平衡同位素效应 平衡的同位素扰动———在碳正离子方面的应用 8.1.5 穿隧效应 8.1.6 溶剂同位素效应 分馏系数 质子盘点 8.1.7 重原子的同位素效应 8.1.8 小结 8.2 取代基效应 8.2.1 取代基效应的起源 场效应 诱导效应 共振效应 极化效应 位阻效应 溶剂化效应 8.3 Hammett曲线———最普遍的线性自由能关系(LFER)。在反应中检测电荷改变的一种通用方法 8.3.1 σ值 8.3.2 ρ值 8.3.3 Hammett图在解释机理方面的作用 8.3.4 线性偏差 8.3.5 把共振效应与诱导效应分开 8.4 其他线性自由能关系 8.4.1 位阻和极性效应———Taft参数 8.4.2 溶剂效应———GrunwaldWinstein图 8.4.3 Schleyer适应 8.4.4 亲核性和离核性 酸碱性 溶剂化 极化性、碱性和溶剂化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形状 8.4.5 SwainScott参数———亲核性参数 8.4.6 Edwards和Ritchie修正 8.5 与酸碱有关的效应———BrØnsted关系 8.5.1 βNuc 8.5.2 βLG 8.5.3 酸碱催化 8.6 为什么线性自由能关系能够成立? 8.6.1 LFER的一般数学 8.6.2 建立LFER的条件 8.6.3 等动力学温度或等平衡温度 8.6.4 为什么会发生焓熵补偿? 位阻效应 溶剂化效应 8.7 线性自由能关系总结 8.8 研究机理的各类实验 8.8.1 产物的鉴定 8.8.2 改变反应物结构以转变或捕获预想的中间体 8.8.3 捕获实验和竞争实验 8.8.4 核对共同中间体 8.8.5 交叉实验 8.8.6 立体化学分析 8.8.7 同位素置乱 8.8.8 研究自由基的技术:探针和捕获剂 8.8.9 中间体的直接分离和表征 8.8.10 瞬态光谱法 8.8.11 稳定的介质 总结与展望 习题 深入阅读 第9章 催化 内容与目的 9.1 催化的基本原理 9.1.1 与过渡态的结合作用优于基态 9.1.2 热力学循环分析 9.1.3 空间的瞬间靠近 9.2 催化的形式 9.2.1 “结合作用”类似于溶剂化 9.2.2 邻近效应作为一种结合现象 9.2.3 亲电催化 静电相互作用 金属离子催化 9.2.4 酸碱催化 9.2.5 亲核催化 9.2.6 共价催化 9.2.7 张力和扭曲 9.2.8 相转移催化 9.3 BrØnsted酸碱催化 9.3.1 特殊催化 特殊催化的数学原理 动力学图 9.3.2 一般催化 一般催化的数学原理 动力学图 9.3.3 动力学等价 9.3.4 协同的或序列的一般酸一般碱催化作用 9.3.5 BrØnsted催化定律及其分支 线性自由能关系 α和β的意义 α+β=1 偏离线性 9.3.6 一般酸或一般碱催化作用的预测 Libido法则 势能面控制一般催化或特殊催化作用 9.3.7 质子转移的动力学 Marcus分析 9.4 酶催化 9.4.1 MichaelisMenten动力学 9.4.2 KM,kcat和kcat/KM的意义 9.4.3 酶活性部位 9.4.4 [S]对KM———反应坐标图 9.4.5 超分子相互作用 总结与展望 习题 深入阅读 第10章 有机反应机理,第1部分:加成和消除反应 内容与目的 10.1 预测有机化学反应性 10.1.1 极性反应 亲核试剂和亲电试剂 Lewis酸和Lewis碱 给体受体轨道相互作用 10.1.2 预测自由基反应性 10.1.3 下面章节的准备 加成反应 10.2 羰基的水合作用 10.2.1 酸碱催化 10.2.2 偕二醇和半缩醛形成的热力学 10.3 水对烯烃和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水合反应 10.3.1 电子推动 10.3.2 酸催化水溶液的水合反应 10.3.3 区域化学 10.3.4 炔烃的水合反应 10.4 卤化氢对烯烃和炔烃的亲电加成 10.4.1 电子推动 10.4.2 与区域化学和立体化学有关的实验观察 10.4.3 炔烃的加成 追问 你这是目录啊,有木有完整版pdf文档啊,急用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大学学习资料免费下载网 有在 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 版块标题:有机化学 汪小兰主编 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