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新时代合格大学生

新的时代背景下,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有了新的时代要求,包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目标、有执着的信念和优秀的品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科学真知的兴趣、有仁爱心和团队精神。1、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目标周恩来总理年少时的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励无数青年人为了中国的命运而奋斗终生。所以,在大学里,每一个同学需要尽早确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理想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2、有执着的信念和优秀的品质在新的大学历程中,要学会坚守,遇到困难时坚韧不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3616233拔;要洁身自好,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相信风雨过后必定是绚丽彩虹,执着努力后终将是丰厚回报。3、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科学真知的兴趣年轻人要敢于担当、甘于奉献;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也敢于承担家庭责任;敢于走出教室了解社会,也敢于实现梦想报效祖国。创新来自于好奇心,好奇心来自于兴趣,所以兴趣是创新的源头。要从上每节课时敢于提问题开始;从遇到问题时能独立思考开始。4、有仁爱心和团队精神一所大学除了要有“大师”和“大楼”之外,更要有“大爱”。具有仁爱心和团队精神,我们才能拥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有了老师对学生的爱,有了学生间的互敬互爱,有了学生对社会的关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我们才能真正融入社会。扩展资料: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意味着人生进入了新的征程,高等教育旨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新的形势及社会新需求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思想品德、专业文化、世界观及人生观等多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各领域都需要大量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级人才,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加速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现在的大学生都比较的现实,都想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因为我们都有自己心中的梦,心中的理想。  年少时的雄心壮志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在心中从来就没有殒灭过,而是一直在努力的奋斗着,心血与汗水换来金秋的收获,而这一切仅是一个开始,一个雄浑瑰丽乐章的序曲。我们的生日是生命的起点,小溪流是大海的起点,种子是希望的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37626164起点,沙砾是高塔的起点,一日是一年的起点,生命的原野和人生的旅途中的起点无处不在,一个人找好了起点就等于找准了成功的方向。  现实又仿佛总是残酷、无情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时使我们倍感到失落。记得曾有位作家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小时候,当有人问我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我总是豪气冲天的回答:“我长大要当一名科学家。”时隔20年,如果再有人问我的理想,我会很平静地说:“做一名编辑。”我佩服我小时候的勇气,也佩服我现在的清醒,毕竟这中间横隔了20年,理想也完成了它从幻想到现实的漫长历程,不再遥不可及,却是伸手可触的事。做为一个有知识、有头脑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而且能够做出自己明智的选择,那就是面对现实,接受现实,真真正正地树立自己正确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有理想,但也应将我们的理想付之于行动,让实际行动来落实我们的理想,那样我们才会和着青春的节拍,摇着青春的橹桨,喊着青春的号子,沐浴着青春的朝阳,带着心中编织的梦,把握机遇,带着自信和笑容上路,永远不要等。  我们有幸生活在大学这座象牙塔中,外面的人想要进来,里面的人想要出去,但从整个社会着眼,大学仍是充满神秘的精神乐园。  不如今天在座的每位同学都试一下,把我们的理想比作一条以现在为起点的射线,然后把它截成若干段,把那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当作近期用我们双脚就可以走到的端点,然后再截,再走,再走,再截,终有一天,我们身后深深浅浅的脚印就会成为我们人生飞跃的台阶。  我们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坚信自己不会一无所有,坚持用于表现自我,敢于交流,把自信写在脸上,就在那一天,我们一定会成为社会大舞台的主角。  新世纪的大学生们,托起自己的理想,拨亮心中的那盏灯吧。认真地计划一下自己的学习,规划自己的成长,设计一下自己的人生。  新世纪的大学生们,让那只栖息在你心中的鹰,展翅高飞,掠过市井的硝烟,超越你曾有过的脆弱与迷茫,向着理想升腾的高地,向着火红的太阳,向着蔚蓝的高空,向着我们主宰的明日无悔翱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首先必须把自己的专业课学好,这是作为一个学生的首要任务,其次从现在招聘的情况来看,企业对社会实践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所以你应该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加一些兼职,做个校园代理什么的,另外加一个合适的社团或者学生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怎样,一定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不要荒废了。其次响应党的号召,秉承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363396362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自身实际,不断追求进步。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时代,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则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我想,我们只有认清当前形势,提高认识,自觉抵制不良影响,处处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肩负起时代所赋于我们的神圣使命。人生,是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更是我们大学生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舞台,因此,树立远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明辨是非,在不同条件下做出正确的选择、以积极和昂扬的姿态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不断完善自我,让自己理论和实践不断攀升到新的台阶,从而有所作为。要想成为一名新时代下合格的大学生,除了有积极进步的锐意,还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困难,救死扶伤,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患者远离疾病的困扰和折磨永远是我们医护人员不二的奋斗目标。要想成为一名新时代下合格的大学生,不但要有知识的过硬支持,更应兼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医德,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千方百计地去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和所承受的苦痛,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和尊重,为建立合谐的医患关系而不懈努力。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中国承前启后的一代,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肩负历史和时代重托的一代。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建设至关重要。为积极引导大学生加强信念、培养品格、开阔视野、培养能力,提高大学生干部的精神面貌和整体形象,校团委、校学生会联合会联合开展了怀化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的课程和活动十分丰富,课程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知识、科学发展观对青年发展的现实意义、学生干部责任感的培养、使命意识的树立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话题;我有幸成为这其中的一员,并已经参加了培训一次素质拓展和公益活动。如今,青马培训已经结束,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将永不止息。

亲爱的题主你好,新时代合格大学生应当自立,自强,自信,自爱,做到这四点才可以算得上是一名合格大学生。

要想成为一名新时代下合格的大学生,不但要有知识的过硬支持,更应兼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医德,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百千方百计地去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和所承受的苦痛,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和尊重,为建立合谐的医患关系而不懈努力度。资料拓展:1、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中国承前启后的一代,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肩负历史和时代重托的一代。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武装问建设至关重要。为积极引导大学生加强信念、培养品格、开阔视野、培养能力,提高大学生干部的精神面貌和整体形答象,校团委、校学生会联合会联合开展了怀化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2、首先必须把自己的专业课学好,这是作为一个学生的首要任务,其次回从现在招聘的情况来看,企业对社会实践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所以你应该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加一些兼职,做个校园代理什么的,另外加一个答合适的社团或者学生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怎样,一定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不要荒废了,父母供咱上学不容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如何做一名新时代合格大学生 第1张

新时代大学生应奋发图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大学生应勤奋学习、锤炼身心,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追求梦想、担当使命需要依靠过硬的本领,而练就过硬本领则要依靠勤奋学习。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忠于祖国,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复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励志,立鸿鹄志”,并指出,“热爱祖国是制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扩展资料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其坚守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但目前仍存在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整体认知、对我国当代先进文化研究不深、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等文化自信缺zd失现状。高校要通过完善文化课程教育体系,建立新媒体文化教育平台,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融入文化教育于社会实践等现实路径,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

____※活出价值来。___↗干出成果来,__↗学出成绩来,_↗说出智百慧来,↗玩出高雅来,《纽约时报度》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著有《世界是平的:二十一世纪简史》。他写到:“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常常说:‘快把你的饭吃完,中国和印度的孩子正在挨饿呢’。而现在,我对我的女专儿说:‘快把你的作业做完,中国和印度的孩子要来抢你的饭碗了’。”属学会在竞争中生存,在奋斗中求乐。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将是本世纪的主人,本世纪的振兴和发展的使命,自然地落到当代大学生的身上。面对错综复杂的新时代环境,大学生们只有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自觉抵制不良影响,处处以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为标准,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胜任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新时代向大学生提出新要求,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远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人生,是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是大学生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大平台,树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观,不仅能不断端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更能始终引领大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和面貌去迎接每一个挑战,去挫败每一个困难。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它包含善恶、美丑、利弊、得失、祸福、荣辱、优劣、贵贱、有用无用、可爱可恨、妥不妥当、值不值得、应该不应该、重要不重要、轻重缓急等,统统在内,如何在不同的条件下正确地做出选择,积极地调整自己的人生态度,都会对大学生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坚持正确向上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自我。而世界观是左右一个人行事为人的思想架构或思想体系,它是决定一个人之所以有某些言行和决定的前提假设。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要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紧紧相连,拓展视野,才能在人生上有所作为。  二、学好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知识大竞争的世纪,知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你的工作定位,只有扎实掌握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去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校园里,学习仍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校园是大学生垮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平台。这里的学习是为了增加知识的容量,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未来的实践。总之,不管是正常的学习活动,还是丰富的校园业余生活,每一个活动的认真付出,都将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虽然当今社会要求全才,但大学生必须首先扎实掌握本身的专业技能,再去逐渐完善自己,开拓自己的知识面,造就新时代的专才和全才大学生。  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会做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这句话是说,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使人们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培养个人的善良美德,在于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弃旧扬新,从而使人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大学的教育,归根到底是要教会做人,引导大学生去发展和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使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趋势融为一体。大学生要树大德,立大志,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行。具体要做到:一者是物我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自己的成长是与大自然,与天地万物紧紧合为一体的,要始终怀着与天地同呼吸同命运的心态,学会保护学会相处;再者是尊重他人。人人都需要自由,自由是生命的最大目的,社会同样也离不开她。然而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的个体,自由社会必须由自由的人组成,惟有尊重这个事实,人们才能获得自由。所以要把个人的自由建立在全社会自由的基础上,多一分尊重,多一分信任,多一分了解;三者是自我负责。自我负责就是讲责任,负责任。大学生要敢于挑起责任,敢于负起责任。  象牙塔是个美丽的家园,也将是美好的回忆。大学生只有好好把握,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才能真正地胜任新时代的新要求,成为新时代的主人。愿所有的新时代大学生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用知识铸就一个新世界!  1、进入大学,就是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你的所有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该以全新的形象出现。  2、“我是谁?”这是一个角色定位和角色认同问题。对“大学生”这一角色,如果模糊不清,就会出现角色错乱,大一、大二就会变成高四、高五;而如果认同不自信,“University”则成为“由你玩四年”,大学人生有可能成为“大混人生”。  3、“我来做什么”、“该怎么做”,这是个主题定位和态度问题。大学的主题是什么?是单纯求学,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修身求学,一心追求真善美?是做单一型人才还是当复合型人才?是被动求学还是主动奋斗?选择不同,最后文凭的含金量决然不同。  4、“我到哪里去”?这是个定向问题。进入大学,前途选择并没有结束。将来是赶快毕业直接工作,还是上学继续深造?将来是进入蓝领、白领还是金领职业层次?不管怎样选择,改变命运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成功的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  5、经常给家里打个电话,始终记住:儿行千里母担忧。  6、很多事情别人通知你了,要说谢谢,没有通知你,不要责怪,因为那些事你其实应该自己弄清楚。  7、千万别迷恋网络游戏!  8、每个星期一定要抽时间出来锻炼身体。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有效地选择!  9、面对不公平的东西,不要抱怨,你的不公平可能恰恰是别人的公平。所以,你不如去努力的奋斗,争取你自己最合适的公平。  10、如果你上学期间很少去图书馆的话,你就等于自己浪费了一大笔一大笔财富。所以,经常去那里,随意翻翻,都有收获。  11、很多事情当你再回忆时会发现其实没什么。所以,不管你当时多么生气愤怒或者别的,都告诉自己不必这样,你会发现其实真的不必。  12、尊严是最重要的,但是在大学里,要懂得利用这个空间锻炼自己,要让自己的尊严有足够大的承受力,要知道,社会是一个最喜欢打碎人的尊严的地方,除了你自己,没人会为你保留它。  13、如果你的个性让很多人对你敬而远之,那么你的个性是失败的,个性的成功在于能吸引,而不是能排斥。  14、新学期如果你接新生的话,当被问到学校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时,你要记住你不但是这个学校的一分子,你更要给你学弟学妹带来信心,你走过大一,你应该知道那时对学长的信任多深。  15、你的确要学的有心计,但是记住,永远记住,在社会上要胜利的唯一的方法永远只是一个,那就是实力,永远不用怀疑。  16、在大学里就开始训练自己的冷静力,这是一种能力的,有大事时,能安静并能快速想出办法的人,很厉害。  17、如果把上课不睡觉当做一种锻炼并且你做到了,那么,你很强,而且记住,其实你应该是这样的,老师再差,也比学生强,因为他们是老师。  18、永远不要嘲笑你的教师无知或者单调,因为有一天当你发现你用瞌睡来嘲弄教师实际上很愚蠢时,你在社会上已经碰了很多钉子了  19、如果周围有人嫉妒你,那么你可以把他从你的竞争者之列排除了,嫉妒人之人,难以成大事。  20、应该相信一句话:没有不可能的事情!!真的没有,只要去做,现在我们是学生,十年后呢??二十年后呢??想想。  21、别抱怨等级之类的东西,那是证明你能力的很好的东西。  22、QQ与MSN是联系朋友的工具,可以是交朋友的工具,但是别轻易相信QQ上的友谊,更别轻易幻想QQ上朋友得样子。更重要的是不要去见你的这样的朋友。  23、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24、还能冲动,表示你还对生活有激情,总是冲动,表示你还不懂生活。  25、永远别渴望做个任何人都不得罪的人,有人反对,有人支持,然后自己做出决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262363734定才是精彩的人生。  26、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就去看看学校的招聘会吧。你会感觉到一种前途的危机。同时也会给你一些前进的动力。  27、好好利用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机会,展示或者锻炼,都可以。对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如何做一名新时代合格大学生 第2张

  当代大学生将是本世纪的主人,本世纪的振兴和发展的使命,自然地落到当代大学生的身上。面对错综复杂的新时代环境,大学生们只有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自觉抵制不良影响,处处以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为标准,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胜任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新时代向大学生提出新要求,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远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人生,是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是大学生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大平台,树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观,不仅能不断端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更能始终引领大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和面貌去迎接每一个挑战,去挫败每一个困难。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它包含善恶、美丑、利弊、得失、祸福、荣辱、优劣、贵贱、有用无用、可爱可恨、妥不妥当、值不值得、应该不应该、重要不重要、轻重缓急等,统统在内,如何在不同的条件下正确地做出选择,积极地调整自己的人生态度,都会对大学生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坚持正确向上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自我。而世界观是左右一个人行事为人的思想架构或思想体系,它是决定一个人之所以有某些言行和决定的前提假设。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要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紧紧相连,拓展视野,才能在人生上有所作为。  二、学好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知识大竞争的世纪,知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你的工作定位,只有扎实掌握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去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校园里,学习仍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校园是大学生垮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平台。这里的学习是为了增加知识的容量,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未来的实践。总之,不管是正常的学习活动,还是丰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166353138富的校园业余生活,每一个活动的认真付出,都将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虽然当今社会要求全才,但大学生必须首先扎实掌握本身的专业技能,再去逐渐完善自己,开拓自己的知识面,造就新时代的专才和全才大学生。  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会做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这句话是说,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使人们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培养个人的善良美德,在于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弃旧扬新,从而使人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大学的教育,归根到底是要教会做人,引导大学生去发展和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使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趋势融为一体。大学生要树大德,立大志,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行。具体要做到:一者是物我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自己的成长是与大自然,与天地万物紧紧合为一体的,要始终怀着与天地同呼吸同命运的心态,学会保护学会相处;再者是尊重他人。人人都需要自由,自由是生命的最大目的,社会同样也离不开她。然而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的个体,自由社会必须由自由的人组成,惟有尊重这个事实,人们才能获得自由。所以要把个人的自由建立在全社会自由的基础上,多一分尊重,多一分信任,多一分了解;三者是自我负责。自我负责就是讲责任,负责任。大学生要敢于挑起责任,敢于负起责任。  象牙塔是个美丽的家园,也将是美好的回忆。大学生只有好好把握,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才能真正地胜任新时代的新要求,成为新时代的主人。愿所有的新时代大学生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用知识铸就一个新世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大学生,心理7a64e59b9ee7ad9431333166353138素质,心理素质结构 一、引 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应该注意到,对素质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但是,究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发育完善。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但是,在出生后至7、8岁这一段时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18—35岁)。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特别是在23—40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三、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 1.心理素质的涵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性行为与创造性行为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2.心理素质的特征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 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3.心理素质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理素质与上述几个概念也存在着差别。 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并不是能力和人格特质的简单拼凑,而是那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至于创造力,在直觉的水平上,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找不到一个学者们公认的创造力定义。心理学家曾提出了多个关于创造力的理论模型,其中,斯腾伯格(sternbers)提出创造力三维度模型(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即创造力包括创造力的智能、创造力的智能风格和创造力的人格层面,代表着学者们倾向于将创造力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统合起来理解创造力的发展趋势。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的创造力高低受人的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不同学科的最佳创造力的年龄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最佳创造力年龄在23—40岁之间。由此可见,大学本科生应该为今后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学术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应该承认,创造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它不是大学本科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最重要成分。也许,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更重要的成分。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关系到心理素质测评体系的建立、培养规格和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与载体;心理素质是外界刺激影响人的行为的中介,又是社会文化素质与生理素质相互影响的中介。鉴于心理素质在个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行素质教育时,查明心理素质的结构就是一项基础理论工作,它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培养的起点。 1.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要求与策略 在确定合格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时应注意:(1)体现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不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几个孤立的方面。(2)反映大学生在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3)既考虑到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要,也考虑到国家、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4)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需要,强调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5)以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和“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素质结构。 研究策略:(1)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2)采用研究指标多元化的建模原则,通过专家(理论取向)、用人单位及高校教师(职业取向)、学生(个人取向)等多层面,确立心理素质模型的指标体系。 2.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能结构,例如,王极盛认为人的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潜能因素。梁宁建认为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元认知、智力等。这两项研究虽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有参考价值,但是这两项研究都将心理健康水平与看成是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成分,这显然是将心理素质(内在)与心理素质的表现(外在)混在一起了。下面的几项研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许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师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和再生素质等六个方面的素质。其中,每个素质又各自包括若干心理品质。这项研究的缺点是抽样的范围较窄,所得结果虽然能反映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结构,但是未必能够全面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 张大均等人从理论上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他们提出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这项研究所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简单明晰,认知因素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如实反映了中学生的学习是他们主要从事的活动。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中学生有较大差别,而且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所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在整体上是否与中学生相同,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台湾学者黄光国认为,现代社会中高素质的个体应具备如下特征:自律的道德情操,适应性的认知及行为能力,追求卓越的动机,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豁达的人生观。黄先生提出的上述看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其中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豁达的人生观这几个方面是在心理学与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界面上谈人的素质结构,属于上述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层面。 刘华山从理论上对心理素质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智慧与创造力、实践与生存力、耐挫与坚持力。上述七个因素分别反映学生在学习、研究、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与内外各个方面的关系,即对整个人生、对自己、对工作与社会、对他人与团体、对知识与信息、对实际事物、对困难与压力情境七个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这七个方面的因素具有较好的逻辑性,但是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或修正完善。 回答者:往事无言 - 助理 二级 12-5 10:11 --------------------------------------------------------------------------------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50% (0) 其他回答 共 1 条 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结构 一、引 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应该注意到,对素质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但是,究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发育完善。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但是,在出生后至7、8岁这一段时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18—35岁)。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特别是在23—40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三、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 1.心理素质的涵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性行为与创造性行为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2.心理素质的特征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

参见民国时期的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