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ppt_山市镇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中指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以美育人。重视审美教育的作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在审美教育中传承好传统文化,是践行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需要学生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是成为一名中国公民的基础。史学家钱穆认为,一国的国民应当知道自己本国的历史,并且对本国的历史要有“温情与敬意”。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美育是一种史学教育,即通过对中华民族审美史的探究,一方面提升个体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美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春秋时期孔子开始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培养弟子,“乐”即含有美育之内涵,在历代均受到高度重视。民国时期蔡元培尝试给美育下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感性形象为媒介,以人的情感为表征,在教育活动中能够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艺术修养水平和情感体验层次。

山市ppt_山市镇 第1张

中华传统美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和欣赏,尤其是对艺术经典的欣赏。艺术经典能够活跃学生的艺术思维、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引导学生寻找人生意义,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境界。

以景观综合审美陶养学生高尚人格

潇湘八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典型代表,它是一种景观类型,是一种艺术母题,还是一种能够带来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作为景观类型,潇湘八景含有八个不同景致: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体现出潇水和湘水流域的种种美景特征。

山市ppt_山市镇 第2张

潇湘八景的命名带有地域性,即潇湘流域,但它在日本等国的流传逐步突破了这种地域性,而生成了某种抽象性。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潇湘八景诞生自北宋画家宋迪,是八幅不同的画作。之后不久,北宋诗僧惠洪在画作旁边题诗,《潇湘八景诗》与《潇湘八景图》共同流传,对后世以潇湘八景为母题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艺术形式,一方面,潇湘八景的画作是诗歌、书法、绘画三者的融合;另一方面,潇湘八景画中有情,情中有意,其隐喻性的意涵颇为深刻。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潇湘八景的美育作用,即通过心灵活动形成艺术表达,使人获得感官、艺术欣赏层面的审美体验。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认为,画家在山水的望、行、游、居活动中获得丰富体验,实现从现实之美到胸中之美,再到笔下之美的转变。

从审美层面来看,潇湘八景的美有形式美、意境美、意蕴美三个层面。在形式美层面,八景的每一景从字面看有着季节、天气、山水等因素的搭配组合,形成独特的景象组合。在意境美层面,每一景的艺术表现是形象与情感的融会,蕴含着感时伤事、思念家乡、记挂友人、追求幸福等情感因素。如平沙落雁和潇湘夜雨,游子与逐臣等,面对天地运行季节变换形成的自然美景,因现实际遇而生出了不同感受。在平沙落雁中,秋天成群的大雁降落在水岸沙洲当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作者,通过作品表达思乡之情。在意蕴美层面,有关注民生、热爱祖国、天人相合等精神内涵寄寓在潇湘流域的八种景致当中,比如潇湘夜雨与江天暮雪。

正如自然风光不止高山流水,还有大漠戈壁,人生际遇除了得意尽欢之外,同样有苦痛哀愁。但重要的并不是这些情愫,而是我们如何应对。潇湘夜雨呈现了有别于长江、黄河的潇湘波澜,饱孕流放边地的愁苦。但即便因罪左迁,仍然有士大夫坚持儒学“兼济天下”的志向,葆有对国家、民众的深切关注。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情怀,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格局与志向。因此,指导学生欣赏潇湘夜雨时,可以由景至情,以情言志,在审美中起到陶养学生高尚人格、开阔胸襟的作用。

以综合实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随着人民对精神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潇湘八景的形象美也从诗歌、绘画走向景观,表现在生态休闲、山水文化、人文景观等领域。潇湘八景的美育以综合实践活动最为显著,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包括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学生是活动的主导者,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进行。这种教育活动具有复合性,即活动是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在活动中,教师提供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不同领域展开探索。

在活动中,学生“身临其境”,在生态休闲层次、山水文化层次、人文景观层次探索潇湘八景的审美意蕴。学生通过走访了解八景所在地的景观发展状况,寻找生态休闲与审美活动的关联;通过搜集当地县志府志资料、寻访非遗文化传承人,探索山水文化与审美活动的多层次关联,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通过考察当地名胜古迹的独特性与普遍性、查阅古籍文献寻找文化脉络,为景观的人文特征注入内涵,并理解审美内涵的多样性。比如,对潇湘夜雨进行的调研可以按照三个层面进行:走访景观所在地,潇水与湘水交汇处的萍岛又以“萍洲春涨”闻名,水流与季节的关系催生了当地独有的山水文化;考察岛上环境,这里植被茂密、江水环绕,流寓此地的文人如柳宗元、米芾以诗兴感怀,增加了人文景观的文化深度;考察清代兴建、近年重建的萍洲书院,书院以文化传承和院落布置环境,在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给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的去处。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理解审美体验的多元性,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表面上的“游山玩水”,实际上蕴藏着知识层次立体、文化底蕴丰厚的高级审美体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体验到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体验到了古人得意时的意气风发,失意时低落深沉与最终超越个人得失、心忧天下的豁达。

这种审美心理的升华,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达到的一种育人效果。这样的教育没有说教灌输,无需推理论证,而是寓教于乐。这样的效果,对人的心灵形成强大的冲击,同时又因其形象感、蕴藉性,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长久地濡染学生的心灵,提升着学生的思想境界。

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加深学生文化自信

即使是在课堂上,潇湘八景也同样可以借由现代教学手段,展现其审美魅力,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在视觉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艺术美,通过PPT、投影屏等形式直接展现潇湘流域的风景、画作、纪录片,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解决从形式美到意境美的深入问题。在听说环节,教师通过音频、动态影像等传达形式引导学生从表象层面感受潇湘流域自然、社会生活流露的风土人情,学生通过朗读《边城》等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小组讨论的交流方式等形式,理解风景美、生活美。在视听语言环节,学生主动思考,教师起到辅助引导作用。比如结合《边城》小说与电影的场景描写,学生应当理解美在风景的表现中怎样与爱情、亲情交融,并表现在诗歌、山水画中。学生还可以直接移情至八景中,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演绎潇湘八景作品描绘的一幕幕生活景象,表现人们赶集、盼归、夜思、闲暇等日常生活场景。

八景中的生活景象,因为艺术家的审美“提纯”,传播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文化深度,如后代文人墨客的诗文画作,名流雅士的佳话趣谈,而显示出丰厚的历史意蕴。绵延的文脉流传,形成一种传承。彼之生活,亦今之日常。绿水青山间,历史的文脉与古人的温情绵延不息,流传至每一个亲历者、体验者、观赏者、创作者的血脉深处,充满着“温情与敬意”,有一种特殊而隽永的文化凝聚力。这种文化凝聚力里,蕴含着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秘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30日第7版

作者:陈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