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纲务本,精准突破,铸就六月辉煌张衡传ppt_张衡传ppt课件一等奖 第1张

2019年高考语文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

各位老师,下午好!(课件1)

我能代表金塔县中学高三语文团队,在油田一中这块酒泉教育的热土上,与全市高三的语文同仁们探讨2019年的高考备课工作,深感荣幸!在近年高考语文均分下降,考试倒逼学生读书,考前突破没有抓手的背景下,举办这次研讨会,我认为恰逢其时!

下面我就结合语文《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结合近三年全国卷及地方卷的测试题,结合我校语文备考和我参与试题研发的体会,我就从四个方面通过52张幻灯片,来谈谈考前80天的备考策略。(课件2)

张衡传ppt_张衡传ppt课件一等奖 第2张

一、纲举目张,知悉纲要新动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是复习备考的“纲领”和风向标。解读考纲中语文学科的“变”与“不变”,有助于把握高考动态方向,有助于科学备考高效备考。

(一)《考试大纲》考核目标表述没有变化(课件3)

2019年高考语文考查考生“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即A识记(识别和记忆,如默写题),B理解(领会并解释,如成语、病句、论说文第1题),C分析综合(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如实用文1题、文言文3题),D鉴赏评价(对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如诗歌鉴赏2题、文学类第3题),E表达应用(语文知识和运用能力,如语言运用题)和F探究(创新思维,如实用类文本第3题)。

试卷“两大”内容,即阅读和表达。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

高考考查的“六种”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是一致的,试卷通过阅读与表达两大板块近10000字,通过22道小题,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方面的考查内容。

(二)2019年《考试说明》的两大变化(课件4)

1.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调至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前。

2.作文部分,要求“写作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这两处微小的变化说明:2019年的测试材料更重视“论述”,更强调“实用”,鉴赏评价类的试题可能加重,这也算是《考试说明》的“驱动任务”吧。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有微调(课件5)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形式。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题型设置: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3.试卷结构: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约70分:现代文阅读约35分,古诗文阅读约35分。表达题约80分:语言文字应用约20分,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9题左右。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7题左右。

表达题分为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语言文字应用5题左右;写作1题。

(四)我的结论(课件6)

大纲和《说明》是高考备考的重要依据,只有明确了试题选材、题目设置、试题排序、赋分的变化,把握命题导向规律,这是成功备考的前提。

要明白试卷结构调整的可能性,我归纳出两点:一是多项选择题的出现,可能在实用文、文学类、文言文、诗歌试题中,五选二可能性较大,因为现代文阅读35分,增加了一分,文言文35分,减少了一分,应该是多选题带来的变化。二是继续沿用2016年的“阅读题”“表达题”两大部分的试卷结构。

张衡传ppt_张衡传ppt课件一等奖 第3张

二、提要勾玄,着眼冲刺发力点(课件7)

请看2018年语文全国Ⅱ卷六部分组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各部分赋分表(参看附表1、表2、表3)

近三年高考全国卷,落实了课程标准,体现了《大纲》要求,注重了核心素养,考点覆盖面和试卷结构合理,能力层级比例配置恰当,难易度适中,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整体上看,试卷结构变化不明显。现代文依旧是“论说类”“文学类”“实用类”三大块,放在试卷最前面,之后是“古诗文”“语用题”“写作”,这样的试卷结构,考生都熟悉,有利于正常发挥。

接下来,我就以2018年全国Ⅱ卷的测试题顺序,来分析测试材料,做考情预测,谈备考策略。

(一)论说类文本阅读

1.测试材料展示(参看附表4)

2.考情分析探究(课件8)

(1)选材特点。近三年全国卷论说文阅读材料,都以知名报刊的社科类文章为主,涉及历史、经济、法制、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大都有文化含量、人文精神和育人功能,篇幅在1000字左右。预计2019年的测试材料,将会继承去年的特点。

(2)设题分析。比对附表4可以看出,全国卷三年来都是3道单选题,以一是两非的形式出现,每小题3分,分别从三个方面设题,表述基本一致:①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选项;②原文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三个考点相对固定,但稳中有变。其中第2题“论证分析”考查的是文体特征,这是唯一考查议论特征的题,要引起考生的注意。

(3)我的预测。一是论说文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第2题,会不会以图表形式出现,既考查思维,也考查语言;二是论说文可能选用论文或时评,考查逻辑论证和推理能力。

3.备考策略(课件9)

(1)高效阅读,把握主要内容。快速浏览文章,勾画梳理重要信息,包括中心句、标志词。

(2)问题引领,选定答题区间。审清选项表述和题干要求,锁定选项在文中的相关信息。

(3)比照分析,识破命题陷阱。这里有“十大陷阱”,包括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是非等,大家可以看课件,2018年全国2卷“数字化记忆”材料。在这则材中,原因不当、说法错误、分析不当、范围扩大、说法绝对等都是2018年全国2卷的命题陷阱,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原文中范围、条件、程度、数量、可能性与限制性的词,比对选出最佳答案。

特别提醒:论证思路的考题,不要死扣个别语句,训练有套路,但不唯套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因为《考试说明》做了微调,我就与时俱进,把实用文放在前面。

1.测试材料展示(请参看附表5)

2.考情分析探究

选材特点。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2016年沿袭人物传记材料,2017年才开始科技创新的材料。全国1卷、2卷近两年的四组材料,篇幅在765--1000字之间,各有2到4则材料,包括一个图表,两年的四组材料“记录频道”“垃圾分类”“量子实验”“科技创新”都与“创新文化”“科技成果”有关,符合当今科技时代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既属于社会热点,又贴近百姓生活;从形式上说,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看似字数减少,但考查要求并未降低。(课件10)

考查分析。2017年为一道单选、一道5选2,一道概括分析题;2018年为两道单选、一道概括分析题。分值相对固定,都是12分。复习中要重点注意:2019年《考试说明》增加多选题,实用文考查形式可能会采用2016年的试卷形式。复习中,学生说第9题是试卷上最好得分的题,因为只是“概括分析”,学生按套路做,就能写5点得6分。再看2019年《考试说明》的对实用文的考查表述,“D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E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18年是C级,2019年将达到D或E级,增加难度是肯定的;另外也可能选用新闻、调查报告、人物传记,考查信息处理与超文本阅读能力。

3.备考策略(课件11、12、13)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多样,要根据文本类型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文本类的要理清结构层次,抓住每个层次的中心词,归纳主旨大意;图形类的要重点阅读标题和简要的文字提示;表格类的通常要关注表中的重点栏目和数据变化等;清单、目录、索引、说明书等条款类宜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抓住关键信息;材料探究类的要进行分析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14)

1.测试材料展示(参看附表6)

2.考情分析探究

(1)选材特点。近三年除2016年2卷选材为美国小说,字数900字,其他年份均为中国小说,篇幅在1700字以内,且有加长的趋势。小说有取材贴近生活、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有吸引力、内涵丰富的特点。

(2)设题特点。三年设题均为一道选择,两道解答题(2016年为三道),选择题为“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2016年同样为五选二)。小说设题的重点是人物形象和表达技巧,2018年“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和“小说语言的幽默效果”,则侧重于学生理性思考和主观表达,这应是2019年小说设题的方向。另外,2016年小说选择的“五选二”可能重新出现,小说是语文的重头戏,小说的“内容和特色”内涵太丰富,怎一个“3分”了得。

(3)考情预测

①2019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选材、设题会和课本关联,这应是高考题接地气、回归课本的大趋势。考生平时要多读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内涵丰富和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等方面有突出特色的作品,并加强这方面的答题训练。

②从考查角度来看,环境描写的特点、方法、作用近5年没有设题,建议老师们关注这个考点。

③从选材看,近几年全国卷都考小说,或许借鉴北京、浙江的取向,不排除散文可能,我的依据是《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表述“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选取散文更能体现这些语言素养。

3.备考策略。

四步读懂小说。切分层次、梳理情节--关注描、分析人物--分析环境、明确作用--联系多方、概括主题。以2018年全国2卷为例,(课件15)

(1)4题“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要先看选项都说了什么内容(A细节、B概括评价、C信息筛选、D题目),再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最后综合正确答案。遇见概括评价的选项要谨慎选择。

(2)5题“鉴赏文学形象,领悟艺术魅力”。结合经过、分析心态--划分过程、分别评价--精准概括,要注意时间顺序、发展顺序或动作词语,无法概括时多用几个相近形容词。复习时要在熟练把握文体特征,准确理解小说三要素和主题上狠下功夫。(课件16、17)

(3)6题“品味语言和表达艺术”。找出“幽默色彩句段”,先分析作用,再辨析语体和修辞。“幽默语言”从未考过,学生一头雾水,不奇怪,没按套路出票吗?告诉学生:变得是形式,考得还是语言构建。答题要注意:6分题至少3个得分点,表述要分点,答案标上序号,有关键词概括,有具体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1.测试材料展示(参看附表7、表8)

2.考情分析探究(课件18)

(1)设题分析。由附表7可以看出,近三年均为晋代到明代的循吏勇将,篇幅在600字左右。涉及到翻译题和三道选择题: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四道题共19分,这是试卷中最稳定的测试题。由附表8可知:文化常识和翻译采分点70%以上出自课本、出自常识。

(2)我的预测。2019年文言文题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断句题已经出现五年,或像浙江卷一样,给出一段话,直接在上面断句,或者直接加标点,可以弥补标点符号多年未考的遗憾;再者《考试说明》中,断句题和选择题是并列的选项,所以不排除单独出题。

3.备考策略

(1)精心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第一,回归课本,以课内辐射课外。“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由表8可以看出,文化常识、翻译得分点多是常见的。

第二,精心挑选课外训练材料,指导学生积累材料中的文化常识、重点词、典型句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第三,坚持诵读,培养语感。我们的陈老师,每次做套卷,要在当天早自习让学生诵读文言段,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断句和翻译能力,效果不错。

第四,把握阅读窍门,领会文本内容。

①传记开头介绍身份时常常会提及传主的父辈祖辈,做题时应避免张冠李戴。

②行文中出现“初”“先是”等词语,往往是插叙或补叙的标志,不可混淆。

③留意选文出处、时代,关注地理常识,据此判断语言风格、用词习惯以及文化政治背景。

④倒过来阅读。在考场上,不妨先阅读第三个题,先入为主,以便于深入解读文本内容,因为该题涉及到对原文内容的解读。

(2)明确答题技巧,形成思维模式。以全国2卷《王涣传》为例。(课件19、20、21、22)

第一,文言文断句题。断句的六种方法:读文段,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看修辞,辨句式。

第二,内容概括分析题。选项中一般先概括表述,再具体解说。命题时一般在概括处不设错误,错误在具体分析的表述中。要明白三种设错方式:(1)关键词语理解有误;(2)张冠李戴(时间、地点、官职、人物、事件五个要素匹配不当);(3)逻辑关系不当。

第三,文化常识题。2018年全国1卷2卷考查到八个文化常识,其中“阙、践祚、豪右、顿首、京师”都很常见,只有“坟籍、逊位、茂才”有点难,但依据常识也可知其一二。文化常识考查虽面广量大,丰富多样,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的复习原则是:以重点文言《张衡传》《鸿门宴》《陈情表》等课文为突破口,以地理常识、官职常识、科举常识、天文时令为重点,以比对最错的为基本方法,选出最佳答案。(课件23)

《张衡传》:举孝廉、辟公府、公车特征、拜郎中、迁太史令。《鸿门宴》:左司马、都尉、骖乘、座次、龙虎、鸿门宴。《陈情表》:太守、孝廉、刺史、秀才、拜、郎中、洗马。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谋夕、乌鸟私情、结草街环、皇天后土、人命危浅。

第四,文言文翻译题。①字翻译,字字落实,要坚持严复老先生“信、达、雅”的三条标准。②教给学生翻译六法。抄(专用名词,原文抄录)、释(用双音节词解释古单音节词)、理(调整理顺译文词序)、添(增添原文省略部分)、删(只有语法功能的词可不译)、缩(繁笔可浓缩)③注意得分点,尤其是5种句式。对每次文言段训练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都要理解标注。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倒过来”,还原词语顺序。

(五)诗歌鉴赏题(课件24)

1、测试材料展示(参看附表9)

2、考情分析探究

(1)选材分析。由表9可以看出,近三年六首诗歌材料均为唐宋诗,都是著名作家的非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在写景、技巧、抒情方面有特色,多抒发怀古思人、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等感情。2019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选材应该继承往年的特点。

(2)命题分析。诗歌鉴赏题这几年变化多端,2016年两道简析题,2017年为五选二和简析题,2018年单选和简析题。我认为2018年的题比较好,(看课件资料),涵盖了意象意境、表达技巧、语言特色、思想情感等诸多考点,而且还涉及到每一联、标题、背景资料,如果说哪一联选择题没有考到,肯定在简答题中。

(3)我的预测。从全面考查诗歌角度来看,五选二更好,因为多一选项就多一个考查点,正好落实《考试说明》古诗文多出的一分。另外从最近训练题来看,“思想情感”大多就在15题,而且三年的选材都有浓郁的抒情味。再综合地方卷,今年还要重点关注抒情方法,建议指导学生熟练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用典抒情)的方法。还有专家还说:古诗鉴赏选择题中可设计文化常识,既考查审美,也考查文化传承。

3、备考策略。我就黄仲则的《重九夜偶成》为例(课件25、26)

(1)读懂诗歌,审清题干。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这既是课标卷的命题原则,又是设题的基本内容。读诗要从多方面切入:读标题、读内容、读作者、读注解、读题干,从而让学生疏通诗歌大意,理解艺术手法。其次要弄清题干要求。比如题干如果是“概括”,只提炼要点;如果是分析,就要先概括,再结合诗句分析。翻译诗歌也是个好方法,我们学校的一老师,去年高三备考,逢诗歌就让学生翻译,本子上有200多首,效果很好。

(2)强化训练,掌握技巧。一要明确四个训练重点。即意象形象、语言特色、情感态度和表达技巧四个方面。二要熟悉答题步骤,要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程式化、程式术语化。三要注意卷面效果,阅卷老师往往更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的答卷。

说到今年备考高考测试题,我认为诗歌是最好的,考点多而丰富,改变以往的单一、模糊的设题方式。

(六)名句默写(课件27)

1.测试材料分析(请参看表10)

2.考情分析探究

考试范围稳定,即64篇高初中古诗文。设题一般是1道高中古文+1道高中古诗词曲+1道初中推荐背诵篇目,一套默写题中基本上诗词文兼顾。高中阶段,先秦诸子散文、古体诗、宋词是常考内容;初中阶段,唐诗是常考内容。古文多考查《论语》《孟子》等论说文及《三峡》《醉翁亭记》等写景散文。从时代看,主要集中在唐宋、先秦,占测试材料的94.1%;两汉魏晋时期的作品较少;元明清及现当代作品没有出现。

题型稳中有变。近三年,除2017年为5分,其他两年均为6分,大多为情景默写,去年又出现非连续性名句默写,提高了一个层级(A识记-B理解),增加了考查的难度,也是符合考纲精神的,估计2019年将沿用这种考查形式。

关注常考篇目和常考作家。《逍遥游》《离骚》《蜀道难》《赤壁赋》《论语》等是常考篇目,孟子、荀子、庄子、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杜牧、苏轼、辛弃疾等是常考作家。

在通篇背诵的基础上,反复默写对偶句、对举句、过渡句、夸张句、抒情句、写景句、议论句、哲理句、主旨句、用典句等。

3. 备考策略

首先是理解和背诵,要背会《考纲》规定的64篇,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尤其是初中的已经淡忘的篇目。

其次是翻译和强化,有难度的篇目让学生翻译,如《离骚》《赤壁赋》《逍遥游》等,整理成字数一样整齐的韵律诗形式,在动手翻译和语句调整中加深理解。

三是整合与检测,将64篇设计成情景默写课件,备考组统一制作了默写推进表,逐课检测,查缺补漏,强化效果。

(七)成语题(课件25)

语用题是高考的“试验田”,每年的五道题的选材和设题都有创意,变化也最大。2018年将成语、病句、补写考查糅合在一起,考查语言综合能力,就是一大突破与创新。

接下来,我就按照五道题的顺序,先从成语说起吧!

1.测试材料展示(参看附表11)

2.考情分析探究

2018年成语考查与前两年的变化有二:一是由三组六个成语变为四组八个成语,二是由单独的选择变为语段的选择。考查范围扩大了,还兼顾到近义词辨析,增加了考查难度,2019年应该会继续沿用这一创新成果。

3.备考策略

(1)重视理解积累。首先,对教材中出现的成语,要读得准确,写得无误。应把重点放在常见且易错的成语上。其次,要注意积累报刊及课外读物中的成语。比如《咬文嚼字》公布的2018年十大语文错误中就有“罄竹难书”“严惩不贷“勠力同心”三个成语,还有“发角球” “综合征”两个常用词。还比如最近网上的“差可比拟、大跌眼镜”等词。

(2)仔细辨析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揣摩。近义成语辨析,对成语识记的准确度要求更高了。2018年II卷考查“东山再起”和“再接再厉”两个成语的辨析。我的启示是:正确理解成语意义和用法,仔细分辨语境,结合语境,反复比对,才能选出最佳答案。

(八)病句题(课件29)

1.测试材料展示(参看表12)

2.考情分析探究

近三年全国卷的病句考查试,均以客观题出现。病句的测试材料来源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方面。

《考试大纲》对病句考查有明确规定,主要涉及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从表12可以看出课标卷病句考查情况:搭配不当3年8考,语序不当3年2考,残缺赘余3年2考,结构混乱3年4考,表意不明3年1考。2019年考什么设错类型,我们一目了然。

3.备考策略

(1)明确病句试题的命制特点。①题型较固定,均是选择题。②内容重实际,与时事关联,贴近生活。③测试重点: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或赘余。

(2)学会成分分析法。熟悉梳理句子主干,见得多了,有了感觉,准确率也就上去了。

(3)做好典例句整理。病句类型共6个大项24个小项,可在每个小项之下整理2-3个典型例句。熟悉三种重点病句在考前测试中出现的例子,在早自习反复揣摩诵读。

(九)语言运用题(成语病句除外)(课件30)

1、测试材料展示(参看附表13、表14、表15)

2、考情分析探究

三年来课标卷除成语病句外,最后三道题有9种题型。关联词复位选择题2道各3分,补写句子2道各6分,补写题2道各5分,图文转换题3道各6分,表达得体选择题2道各3分,语句问题推断题2道各5分,语句不当修改题2道各5分,仿写句子1道6分。

这是试卷的最后三道题,其设题内容侧重于说明性的文字,近三年虽有小的变化,但基本是稳定的。其中图文转换题和实用文的图表互为补充,为近年来试卷创新点;语体不当的修改题是语言的构建和运用的考查,也是常规题。

更应该关注:上海卷“警示语选择”,天津卷“词云图”,浙江卷“场景配诗”,北京卷 “名著导读+微写作”,还有应用文包括书信、活动策划、赠言、解说词等,都可能进入命题专家的法眼。当然思维导图也应关注,据说都成了一门学科。不过变得是考查形式,不变的是核心素养,相信老师们会关注这一点。

3、备考策略。以2018年全国2卷21题,3卷20题为例。(课件31、32)

(1)化整为零,做好常规复习。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选用变换句式、仿用句式为基础,以语句复位题、补写题、图文转化题为重点进行复习,尤其是表文转换、漫画题、流程图的训练。

(2)以说明性文字为选材重点。看清题干的修辞及字数要求。要熟悉八种主要修辞,至少要用好比喻、排比、拟人修辞,因为这几种修辞特征明显,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同时要看清“不超过”“左右”,还是“不少于”的提示语。

(十)作文题(课件33)

1.测试材料展示(参看附表16、作文资料)

2.考情分析探究

2018年高考结束,针对全国2卷和其他八套试卷,我写了《高考作文的天下大势》的作文分析,虽然没有点到“幸存者偏差”的立意,没有点明核心的观点,也没有霍军老师对高考作文的理性分析和贴近学校生活,但至少可以在多角度立意、用材料的思维、用课本素材方面有启发,大家可以看我的附件资料。

3.备考策略

(1)审题训练和材料积累双管齐下。我的做法是,新材料立意分析和素材积累同时进行。第一天投影材料,每小组拟一标题,一学生收集后在课堂展示分析;第二天由一学生介绍一则500字的课外素材,有标题,有要点,有适应话题。结束后推荐下一人,依次进行,高考还有80天,应该可以进行完一轮。

(2)议论文写作的规范化训练。一说到作文的规范化,学生就认为是套路,没有个性。其实不然,打开网络,翻开学生订阅的《当代中学生报》,看看网络名家的作文指导,还有铺天盖地的高考满分作文,都有模式化的痕迹。比如:文章分布几段,每段几行,大概多少字;比如举例要有课本、课外、生活三方面,要涵盖古今中外的典型,要兼顾科学、文体、平凡人的不同领域;比如举例要点面结合、整句式、对比式、排比式等,还有许多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回想我以前的作文指导,不是要求的多,而是做的少了;学生不是被套住了,而是连一种套路都没有。为了高考作文不丢分,不妨培养一种套路吧!

[if !supportLists](3)[endif]立意要保守,选材要创新。材料作文立意一般很多,多了好,但学生无从下手,要指导学生抓住核心立意,保守一点,写出最保险的作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作文选材用料的创新,选择有时代精神的材料,选择热点焦点的材料,比如感动中国人物,比如草根平民。

(4)以任务驱动型为重点,训练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首先要搞清“驱动材料”与传统议论文写作区别。一是说理要求,就事论事,呈现思维的深化,紧扣事件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即完成任务。二是专论一个点,论透一个点。三是说理态度,文明交流,入情入理不偏激。

其次分析好材料的四个点:一是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时代鲜活感;二是材料观点有思辨性“你怎么看?”“分析思考”等提示语,有文体等有限制。三避免套作,要结合材料,结合实际,就事论事,不能准备一篇,以不变应万变。四强调个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围绕中心事件材料阐发。那种开篇、结尾切题,中间点题的作文已经不适合了。我想,作文评价肯定要变,而且是大变化。

第三要做好思路的引导。讲清考纲要求和试题变化,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这句话可辩证分析:写作更自由,体裁多样化,个性更张扬;也可能导致考生无所适从,文体不明,四不像等。我还是说:写作有风险,创新须谨慎。

张衡传ppt_张衡传ppt课件一等奖 第4张

三、入室升堂,试题研发有洞天(课件34)

春节前,我参与《教学考试》杂志的五月份高考测试题的研发。研发流程很规范,要求很严格,要落实考纲和《考试说明》,100%的原创,网上不能找到痕迹,更要与全国2卷的思路一致。我和广西一老师合作,我负责论说文、实用文、诗歌、默写、作文。另外两位是河北和湖北的老师,他们负责审题。

论说文、实用文材料都是《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上的。都是春节前的。文章很多,合乎高考标准很少,选中的材料还得按字数、文体进行修改,选材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诗鉴赏,我翻遍了宋词鉴赏辞典,一首一首地百度,所有的词都出过题,手头有一本80年代的《历代河西诗选》,我选了一首明代的诗歌,网络上没有痕迹,才算选材成功。广西老师的小说题,也是《小说月报》上的,她做了修改,结尾也是她改编的。我们花了两周时间,完成了初稿,编辑召开QQ研讨会,连续3个小时,编审提出好多修改意见,再调整材料,设计问题,制作答案解析,上周测试成功,又完善了几处答案,现在等待主编最后审核。我没有出过原创试题,这一次很辛苦,收获也很大,说几点启发吧!

1.语文靠的是真枪实弹,没有硬功夫,不会有高成绩的。所以,不要期望高考会遇见你做过的题。最近学生做题,有些试卷答案有问题,翻译不完整,网上也没有,学生一头雾水,一塌糊涂,我说这才是原创题,才能提升你的辨析能力,跟紧最近的出题风向。我建议现在多做原创题,多做新题,考前做高考真题,确保兼收并蓄。

2.命题是严谨的事情,试题是有套路的。与外地高手交流,我感到他们的严谨认真,还有对高考试题的深层解读,对考纲和核心素养的个性理解,确实感到我自己的不足。比如说,诗歌鉴赏的设题,我只是觉得好,但就没有人家的高度和深度。要从律诗四联出题,从技巧手法、语言特色、意象意境、思想感情出题,如果有一处没有设题,考点可能就在15题上。这样考查得更全面,学生就得把整首诗搞懂搞透。出题的老师说:诗歌鉴赏是试卷上最好的题,今年肯定会保留这种形式。

3.关注高考动态很重要。出题前变化是主编定夺,比如“五选二”,比如“评价鉴赏”,各个高考研究单位都是沟通的。关注高考动态很重要,报纸创新点多,成套的题旧一些,多是以前老题,现在才做,肯定过时了。高考备考,不能只是低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关注网络和报刊的高考动态,你也许会少走弯路。

张衡传ppt_张衡传ppt课件一等奖 第5张

四、有的放矢,临门一脚见真功(课件35)

(一)胸中有丘壑,眼中有路心不慌。

最后两个多月的复习,学生会迷茫,会失望,教师要指导学生调整心态,明确目标,树立信心。要知晓高考是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六种能力层级难易不同的考查,试卷有中难度的题,也有容易题,而且容易题占70%以上。要知道命题专家会从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四个维度去命制语文考试题,试题既是对语文知识点的总结,也会给你诸多美的享受。要学会从四种表达方式入手,去审视22道考试题的知识点分布,你会发现:议论材料是论说文,记叙材料是文言文和小说,描写材料是诗歌小说,说明材料只能在语用题中了。

(二)结合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复习时效。

这个形势就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就是考纲和《考试说明》。所以“立德树人”,还有核心价值、依法治国、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这“一点四面”都是试卷的风向标。

温儒敏教授说“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他还说“语文试卷的卷面文字将由以前的7000字,现在的9000字,将来可增加到一万字?”,“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做完题的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前一句话不舒服也得听,后两句话倒是考生应该直面的惨淡人生。语文高考试卷命题,总的改革方向是能力和基础回归,命题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也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临近高考,考生的大视野、大格局、大胸襟就更重要了。

(三)创新求变是今年的热词,语文试卷也一样。

我总结了2018年语文卷创新点:一是问题设置的“任务驱动”。简答题的问题表述更简明,都要扣准词语、句子,要读文段,要咬文嚼字,那种纯粹“谈看法”、看标志词就能断定答案的少了,这是试卷的人性化,学生不是答题机器,文本一定要读懂。二是“非连续性文本”,是2017年出现的题材,但材料和设题不稳定,今年的变化必须关注;三是比较阅读题,在地方卷诗歌中,实用文中也一样,因为最近试题字数好像少了,比较阅读可加大阅读量。四是文化常识题和断句题,要关注课本,要训练直接给原文断句。五是表文转换题、漫画题、流程图和思维导图。六是“五选二”和“评价鉴赏”题型的出现,六种“能力”中有“鉴赏评价”,尤其是“评价”2018年试题没有涉及到,今年可能要补这个短板。

(四)回归课本、强化阅读是高考大势所趋。

试卷中和课文关联的例子越来越多,如2018年两套全国卷的文言文文化常识题的8个考点,其中五个就与课本关联。再说地方卷的名著导读的考查,江苏卷的《三国演义》《子夜》《哈姆雷特》《老人与海》《红楼梦》《边城》及鲁迅作品,都是课本要求的内容。当然,课文也是重要的写作资源,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再说阅读,翻开我们的《世纪金榜》,出现最多的两个词“阅读”和“思维导图”,可见阅读和思考的重要性。再就是读书,还有80天,不要在早自习只背64篇,学生没有新鲜感,也不见得有效。读一读试卷、读一读报纸的阅读材料,培养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提取信息能力比默写6分重要得多。

(五)选好训练试题是教师的功夫。(课件22)

进入三月,学生要做到30套以上的卷子。选不好试题,浪费了时间,也耽误了学生。时间就是分数,选好卷子,做好试题,就看老师的取舍功力了。我的观点是:要选用符合考纲,难易适中,出错率少的试卷。多用全国课标卷,少用省市卷;多用高考真题,少用地市模拟卷。高考前一周,建议老师们:一关注2016年全国2卷的试卷结构,二重温2017年、2018年全国2卷的阅读题材料,三把眼光放到2018年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卷的语言表达创新题中。

还有训练册子,《世纪金榜》218页,太多太细太杂,思维导图太多太高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与做题实际不接轨,实践能力不强,所以整合筛选就很重要了。比如刚才提到的“垃圾分类的例子”。先点明核心素养,再点设题方式,再说如何阅读,再讨论交流,最后归纳反馈。让主体与主导作用都得到发挥,这就是思维能力,就是语言构建能力。

(六)成功的高考在于积累和高效。

首先要积累知识。做好教材梳理,巩固古代诗文知识;要回归课本,做好文言词句知识的积累;要理解背诵,做好名篇名句及文化常识的积累。其次要积累试卷。每次的模拟试卷,名校的专题卷,要收集,要阅读,要积累错题,要巩固提升。第三要积累方法。积累和养成良好的答题心理素质,总结答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防止“回马枪”,比如近三年全国卷,文化常识“京城”连考两次,默写题《鱼我所欲也》也连考两次。

再说高效,最近试卷字数明显少了,绝不能误导学生,在不突破10000字底线的前提下,绝不放松对阅读能力、对阅读速度、对书写的重视

(七)把复习的课堂还给学生。

最后冲刺,做大量试卷,提出训练的时限要求,分值1分就花1分钟,认真不拖拉,高质量完成试卷。我的做法是:一是早读记背。记名句成语和文化常识,读诗歌古文现代文,看作文经典材料和语用题。二是课前检测。每节课前由课代表设计提问情景默写与文化常识各一人,考前60问,争取击中目标。三是展示训练。有作文立意展示,有学生佳作赏析,尽量是学生习作,更有说服力。四是学生自主讲试卷。每次测试后老师都尽量批阅,找出精品试题,每小题安排2-3人上课讲解,老师做补充归纳。这样既鼓励了优生,也激发了学生兴趣,更丰富了参考答案。

《考试说明》的变化,一方面为我们下一阶段备考提供了方向,另一方面我们明白,高考题目形式不断变化,考查的知识和能力素养却是不变的。只要讲究方法策略,审清题干信息,关注显性要求和隐性提示,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获取高考的成功。

以上发言,意在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高考冲刺80天,祝愿大家调整心态,保重身体,科学准备,高考成功,谢谢大家!(课件36)

张衡传ppt_张衡传ppt课件一等奖 第6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