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的对话分析) 第1张

把梳子卖给和尚

日前读到一篇文章叫《怎样把梳子卖给和尚》,看完后很有启发,说的是有一个卖梳子的老板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把梳子卖给和尚。

第一个人出了门就骂,什么狗老板,和尚都没有头发,还买什么梳子。找个酒馆喝起了闷酒,睡了一觉,回去告诉老板,和尚没有头发,梳子无法卖。老板微微一笑,和尚没有头发还需要你告诉我?

第二个人来到了一个寺庙,找到了和尚,对和尚百思特网说,我想卖给你一把梳子,和尚说,我没用。那人就把老板的作业说了一遍,说如果卖不出就会被辞退,你要发发慈悲啊!和尚就买了一把。

第三个人也来到了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那人在寺庙里转了转,对和尚说,拜佛是不是要心诚?和尚说,是的。心诚是不是要心存敬意?和尚说要敬。那人说,你看,很多香客很远来到这里,他们十分虔诚,但是却风尘仆仆,蓬头垢面,这怎么叫对佛敬?如果庙里买些梳子,给这些香客把头发梳整齐了,把脸洗干净了,不是对佛的尊敬?和尚话说有理,就买了十把。

第四个人也来到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那人对和尚说,如果庙里备些梳子作为礼物送给香客,又实惠又有意义,香火会更旺的。和尚想了想,有道理,就买了一百把。

第五个人也来到了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对和尚说,你是得道高僧,书法甚是有造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上“平安梳”“积善梳”送给香客,是不是既弘扬了佛法,又弘扬了书法?老和尚微微一笑,善哉!就买了一千把梳子。

第六个人也来到了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那个百思特网人和和尚说了一番话,却卖出了一万把梳子。那人说了些什么呢?他告诉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在身上,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成为她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德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还能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院之名,岂不是天大善事?大师岂有不做之理?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大师双手合十,施主有这番美德,老衲岂能不从?就这样,寺院买了一万把,取名“积善梳”、“平安梳”,由大师亲自为香客开光,竟十分兴隆。当然,开光所捐的善款也不菲啊!

同样是一件事,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呢?我觉得主要是想问题的角度,思想解放的程度不一样,结果自然不同。

第一个人禁锢在传统的思维里太深了,他用常理考虑问题,只想着把梳子卖给和尚,和尚没头发,肯定不买,他没有像后面的几个人那样,围绕和尚、围绕寺庙、围绕信徒、围绕信仰、围绕梳子进行发散思维,深入研究,把握围绕和尚的一系列关系展开工作,站在对方的角度,替对方思考,想对方之未想,把对方的效益最大化,最后在自己的循循善诱下,双方一拍即合,实现了互利双赢。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也经常会碰到把梳子卖给和尚的问题,感到非常棘手,无从下手,但职责所在,还必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思维,就像我们国家当前推行的一路一带建设,在这一路一带上的国家,都非常精明,再加上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有些国家追百思特网随美国遏制中国的崛起,所以这项工作推广起来很难,但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要做,这就要求我们换位思考,本着互利甚至是让利的原则,所以受到了很多国家的欢迎,此项工作做得风生水起。

在我们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有些工作暂时群众还没有理解,这就要求我们站在群众的角度,不能生冷硬。个别群众的不理解,说明我们这个方法对他不适应,我们再采取适合他的方法,俗话说五个手指头伸出都不一般齐,我们哪能奢望一个方法适应所有人呢?遇到难事,需要我们冷静,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不墨守陈规,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找到,像第六个推销员一样,围绕人的心灵需求展开,达到卖出一万把梳子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