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课前准备 1.重点句子的课件、挂图. 2.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 3.搜集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我”在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复习生词 ◆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鳃、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争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二)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是。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4、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附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鱼 得意 放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听写生字词。 启示 抛(出去) 剧烈 小心翼翼 操纵 跳跃 挣扎 沮丧 纽约 抉择 曾经 实践 获得 (听写完后对照大屏幕,那几个字写错了。一个字连词写2遍。) (二)学习“钓鱼”部分的体会。 师: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答题要点(1)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2)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4、“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5、“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6、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指导朗读这段话。 8、(课件显示)拓展: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28、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设计说明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确定浅教的教学目标 (1)学段阅读教学特点是确定如何浅教的主要依据。 第二学段,这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其中,言语表达主要是指用规范语言简要概括信息的表达能力,语感训练则是通过对典型语例的精致化教学,以课文的思想情感为背景,感悟体验不同言语表达形式的作用和差异。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 (2)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浅教的原则确定 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钓鱼的启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钓鱼过程中的放鱼。但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把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启示”,只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3)学生的真实起点 学生的真实起点,一是指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习内容的难度超越学生心理特征,学生学起来必定是困难重重。二是指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美国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联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才能化难为易,学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钓鱼的启示》这类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2、优选组合浅教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逐步提高)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教学中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 “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问题解决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 如,《钓鱼的启示》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问题之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课前准备 1.重点句子的课件、挂图. 2.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 3.搜集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我”在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复习生词 ◆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鳃、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争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第二课时) 东城区花园小学 李敏君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理解了课文,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 3、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师小结。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 29 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 兴奋 放鱼回湖 沮丧 受到启示 感激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评析 东莞市师范学校 沈诗平 本教学设计,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标》要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设计实践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 导入新课,巧妙而富有层次 本课的导入,根据该课文课题概括和篇尾点题的构文特点,抓课题,抓篇尾,首尾呼应,切入重点,导出问题,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非常巧妙:首先,符合构文特点,突出作者构思成文的写作思路,体现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教学思想;其次,重点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学,激活思维,生成问题,当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变序的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避免平铺直叙、呆板单一的教学程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础。 二、 学生学习,主动而方式多样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设计的重要思想。为体现这一思想,设计中的(二)、(三)教学环节,以重点问题的提出为导向,以学生的自主读书为重点,通过默读、带着问题读、配合音乐读、体会情感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与体验。 三、 立体探究,综合而力求创新 语文教学讲究整体化、综合化、实践化。以问题为核心的立体探究的教学设计,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读文、悟情、辩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统一起来,充分体现“立体探究”设计的特点和价值。立体探究的设计,正体现了语文教学这一基本规律。就本文而言,学文是基础,悟情是体验,辩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统一于本课的教学实践中,不容偏颇,更不容分割的。在学文中思考,在学文中悟情,在学文中明理。通过品评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质疑辩论,联系个人生活实际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有效实践,基本达到实际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有

我有

  《钓鱼的启示》给我们的启示是:告诉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诱惑,要依道德的标准进行抉择。也就是说,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人面对种种诱惑时应该把握的道德准则。  《钓鱼的启示》入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8课、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13课时、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3课、鲁教版第5课。全文共11个自然段,写从一件生活小事中得到的启示。其基本的构思方法是采用相似联想,以小见大。  本文为一篇叙事性文章。叙述了“我”11岁时跟着父亲去钓鱼这件事给“我”的一生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如果现在你放弃了小小的成就,将来可能会有更大的成功等着你。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景洪

“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是我读了《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领悟到的真正内涵。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34年前,11岁的“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不到捕捞开放时间,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我”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文中的父亲,使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也像文中的父亲一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我做出了最好的表率。我的父母平时对我要求十分严格,违背道德的事情,坚决不能做。有时候当他们严格要求我的时候,我还有点反感,有点儿不高兴,但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理解了父母的一番苦心,他们这样做是对的。如果没有他们的约束,我难免会误入歧途。我也有过类似关于道德抉择的经历。有一次,我放学后打扫卫生时,竟然在我的座位下发现一枝笔。那枝笔很漂亮,是我喜欢的一种。我拾起它正想把它装入自己的书包,突然想起爸爸曾经告诫我的话:“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我脸上顿时火辣辣的,就左顾右盼找失主,无奈同学们都回家了,我便先把它装了起来。第二天一来我就四处打听,才知道是武烁菡丢的,当我把那枝笔还给她时,她微笑地向我表示感谢,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我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了。这件事虽然很小,但也足以让我在道德面前做出了抉择。人生的路还很长,也许会遇到比这枝更诱惑人的“笔”,因此,我要用道德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终身做个正直的人。

《钓鱼的启示》的启示是面对诱惑时坚持按规矩办 。原文的答案是“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追问 倒哇。。

启示是:把鲈鱼放回湖里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要自律 追问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