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热爱羽毛球,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有意志和毅力的。其实光看外表还是很虚的 如果可以的话,对一批小朋友进行简单的培训,观察他们学习的进步的幅度和态度。几个月后,搞一场友谊赛,进一步观察。当然,要跟孩子谈谈,了解他们的想法,还有父母是否支持等。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对羽毛球热爱弹跳力好思想跟动作灵活性格沉着稳定处事不惊当然要有一定的基础尽量挑选熟悉羽毛球的技巧打法的体力较好的人员

1.要手脚灵活2.要健康3.要熟悉羽毛球的技巧4.中等身高5.要熟悉羽毛球打法加加分哦~~

让他们都来参与、优中选优就可以了、要给每个同学机会.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羽毛球训练提出羽毛球学习,以“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作为羽毛球训练的基本指导思想,强化身体训练,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创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如综合跑、综合跳等。当时,国内外许多人士一致认为,我国所搞的一整套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非常适合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其训练效果理想,受到了教练员的广泛学习和效仿。除此之外,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中的运动量和强度也非常大。根据资料记载,当时训练中一堂课400米跑就有10-20次,3000米跑有2-3次,100米跑也有15次左右,跳绳练习一次就是60分钟左右。因此,当时我国的羽毛球选手在国际国内各种比赛中很少出现因身体素质差、比赛过程中体力不支而输球的现象。上世纪70年代有报道称,汤仙虎在国外访问比赛时,赛前用了30分钟做有一定量的准备活动,当时外界认为不可思议,而他在比赛中却依然体力充沛,以两局15比0战胜了对手,一时轰动羽坛。外界称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好,步法灵活,无法与之抗衡。 时过境迁,今天我国许多选手在国际比赛中打几场球就喊没体力了,最后只得拱手称臣。原因何在?说到底还是身体素质的训练量和强度不够,缺乏重视,从而导致了一次次的失利。因此要想重振雄风,恢复我国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平,在国际羽坛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切实抓好身体素质训练这一主要环节,创新训练教学手段,加大训练强度,强化身体训练的意识,以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来促进专项身体训练水平的提高。只有使专项身体训练水平得到提高,才能带动专项技战术水平的发展,这一点必须清楚的加以认识。要想提高技战术水平,前提首先是抓好身体素质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就是为技术服务”这一观念始终不能动摇。 同时,实际训练时间中应合理增加负荷强度,从而提高身体素质能力。有资料显示,人体物质贮备分为四个区域(如图): 人体做功区域表(据运动训练效用理论) 训练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贮备动用 40% 60% 80% 100% 身体承受 8 7 6 5 4 3 2 1 0 -1 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人体物质贮备功能递减,身体承受力递减。当一名运动员3分钟跳绳做8次,每次跳绳是个人单位时间最大训练强度时,其身体承受力递减至1,人体物质功能贮备做功达到80%。根据这一理论,人体动用了80%的物质贮备做功被认为是最佳训练效用范围。如果再继续训练,人体物质贮备功能超过80%以上,将会给人体带来生理或心理上的不良反应,以至影响训练效果。 羽毛球身体训练要围绕羽毛球专项特点来进行。力量是身体素质的基础,羽毛球运动员虽然不强调发展绝对力量,但应在具备一定绝对力量基础上发展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使之保证比赛所需要的较强动作发力和长时间的奔跑、蹬、跳、跨以及连续击球动作。发展速度素质是羽毛球运动训练的核心,它应着重加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动作频率)和急停、急动的变向、变速的移动速度。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拍数增多,比赛时间增长,运动员需要达到在50—90分钟激烈活动的体力要求,速度耐力对羽毛球项目的意义更显重要,其功能形式主要为无氧供能,非乳酸型无氧供能占主要地位,并有适当的乳酸性有氧供能。 在训练实践中有教练认为,羽毛球对抗有时较少拍数就能击败对方,因此运用的有氧耐力很少,所以不太赞同像4000米、5000米、甚至10000米跑这样的耐力训练,而是倾向于变速跑等专项素质和速耐练习。但是,在一些高水平或实力相当的比赛中,常有多拍回合的长时间对抗,运动员不仅要保证速度,更要有这种持续对抗的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耐力跑其实是提供了完成一般动作的能力,是提高专项耐力的前提条件,改善了身体内部器官机能,为更好地进行专项练习打好基础。

首先是空间感。打羽毛球的必须要空间感很强才打得好。 第二是肌肉类型。羽毛球不仅需要爆发力,也需要耐力,所以需要你的肌肉类型能结合这两方面。 三是反应速度。反应慢了还打什么球哇?怎么说羽毛球也是球速最快的运动项目。 四是身体柔韧性。打球时对身体柔韧性要求其实很高的,比如后场反拍的头顶球,柔韧性不好的人很容易把腰给扭了。 五。动作协调性。这是小脑功能的发达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 六. 球感。这个就无法用量化的指标来定义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陶菲克的球感就是世界数一数二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首先是空间感。打羽毛球的必须要空间感很强才打得好。第二是肌肉类型。羽毛球不仅需要爆发力,也需要耐力,所以需要你的肌肉类型能结合这两方面。第三是反应速度。反应慢了还打什么球哇?怎么说羽毛球也是球速最快的运动项目。第四是身体柔韧性。打球时对身体柔韧性要求其实很高的,比如后场反拍的头顶球,柔韧性不好的人很容易把腰给扭了。 第五动作协调性。这是小脑功能的发达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 六. 球感。这个就无法用量化的指标来定义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陶菲克的球感就是世界数一数二的。。。。请添加详细解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反应能力快

反应能力快,身体能够经受高强度的训练,还有就是脑子的反应能力,以及对体育的热爱

一、许多专家认为选材的标准主要是少儿的先天素质和基本运动技能。先天素质是指少儿先天所具备的一些遗传基因、身体结构,促进在后天生活中得以发展起来的,适合于足球运动所需要的运动能力。天资在先天素质中应该是不容忽视的,这体现了少儿队员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竞技应变能力、智慧水平和思维形式。二、体型选材:形态指标的测试内容,通常包含着身高、体重、坐高、下肢长、小腿长、胸围、大小腿围、膝踝关节围度等,对于守门员还应增加臂展长度、手指长短和张开度大小等。足球运动员的体形特征,一般要求是身体匀称,下肢中等、小腿细长、跟腱清晰、踝关节围度较小,足弓较高,足底略宽而长。肌肉较细长、线条明显、皮下脂肪层薄且富有弹性,臀部肌肉紧缩上收,至于身高,主要是位置上应有所侧重,如守门员、后卫通常比前锋前卫高些,但不应过分苛求。身材高大灵活快速是足球足球运动员的理想体形特征,但这样的人才毕竟是极少的。在形态选材中最忌讳的是仅出于狭窄的空中争夺考虑,盲目择高录取,在当今足坛中许多球星的身高都不到170cm,却是绿茵战场上的显赫人物。扩展资料:1、健全体系青训中心的筹备工作历时半年,自2017年8月起,中国足球协会就派出专家组,兵分多路奔赴各地青训中心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和帮助各地查找青少年足球工作的疑点、难点和堵点。目前,中国足协已出台了《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暂行管理办法》,对青训中心实行申报、审核、评估制度。截至1月25日,共有24家单位发来申报材料,经过评估组对申报材料的逐一审核,结合前期专家组的实地调研情况,北京、上海、重庆、大连、武汉、成都、青岛、深圳、广州、延边、喀什、梅州、苏州、常州、普陀共15家单位获批为新周期第一批青训中心。中国足协党委书记杜兆才表示,将建立健全“职业俱乐部青训体系、省市体育局青训体系、城市青训体系、体教结合校园青训体系、社会俱乐部青训体系”五大青训体系为一体的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布局国内、国际两类青训中心,做大做强全国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杜兆才说:“中国足协将与各省区市加强合作,加快建设一批由中国足协主导、省区市共建、国内统一标准的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将其打造成为中国优秀球员的摇篮。”青训中心将成为中国足协的重要抓手,成为培养中国足球优秀人才的孵化器。中国足协会对各青训中心给予政策、管理等全方位的支持,进一步加大经费扶持力度,给予派驻青训总监、青训教练等直接技术帮助。各青训中心将在中国足协的技术指导下,开展球员集训、基层教练员培训,积极组织各类青少年竞赛活动,青训中心的地区和全国性赛事将逐步展开。和第一批青训中心一起揭晓的,还有青训顾问和各级青训总监,徐根宝、海斯特琳娜、达米亚诺、李树斌、孙雯、肇俊哲、杨玉敏分别受聘为青训顾问、全国青训总监和地区青训总监。这些专家名宿将负责指导中国足球青训体系设计、青训中心建设和青少年足球训练工作,全面提升我国足球青训专业化、实效化和国际化水平。2、混合选材辽宁、深圳、四川三地被授予“足球田径混合选材基地”成为授牌仪式的一个亮点,这也是中国足协为鼓励“双向能力协同发展,探索足球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一次革新与尝试。足球发展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身体对抗要求,基本的运动能力越来越重要。部分欧洲足球发达国家率先认识到了这一点,欧洲众多俱乐部的青训机构专门设计和增加了以速度、爆发力和协调性为主的田径运动训练内容,甚至还设置了专职的田径教练,并已经因此取得了良好训练效果。考虑训练观念转变对足球项目发展的重要性,为探索足球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路径,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中国足协最终决定在辽宁、四川、深圳三地建设“足球田径混合选材基地”,混合选材基地将以8—12岁青少年儿童训练为主。在中国足球历史上,从田径运动员转行成为足球选手的例子并不鲜见,国脚李华筠、谢峰、孙继海等都曾接受田径训练,女足选手温丽蓉、范运杰等也曾在田径场上留下自己的身影。3、完善机制过去,青训机构和培训单位吃亏不少,一些青少年球员年满18岁之后,在经纪人的利诱下,以各种理由不与培养自己的机构或单位签订职业合同,这种行为造成的伤害和负面效应难以估量。现在,情况终于有所改变。中国足协对现行《中国足球协会球员身份与转会管理规定》的相关条款进行调整与补充,公布了《中国足协关于调整青少年球员转会与培训补偿标准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中国足协副秘书长、竞赛部部长戚军对此进行了介绍,本次调整和补充,主要涉及八大方面,其中包括增加低年龄段青少年球员国内培训补偿年龄、调整国内青少年培训补偿费用标准、严厉打击通过利用涉外转会手段逃避培训约定的行为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重要举措。近期,有多名球员在培训协议期限内被经纪人签到了国外的低级别小俱乐部,然后再以高价卖到国内俱乐部,完成了“出口转内销”。中国足协将对此进行严控和打击,明确提出了“出口转内销”“出国涮水”的概念,一旦发现有球员在培训协议期限内擅自有类似行为,将受到中国足协24个月的停赛处罚。此外,在培训单位连续4年为青少年球员注册的情况下,小球员在年满16岁以后,培训单位如果能够提供不低于所在地区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的3倍,则培训单位有权与球员签订不超过两年的工作合同。球员如不和原培训单位签订合同,则会受到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停赛24个月的处罚。中国足协还将青少年国内培训补偿年龄从12周岁调整为8岁。《中国足协关于调整青少年球员转会与培训补偿标准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的发布,表明了中国足协加强与规范我国青少年培训与转会市场的管理,保护与鼓励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培训的青训机构积极性,真正打造出高质量、易衔接、可持续的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决心。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足球改变从青训开始:混合选材 完善机制

第一:许多专家认为选材的标准主要是少儿的先天素质和基本运动技能。 先天素质是指少儿先天所具备的一些遗传基因、身体结构,促进在后天生活中得以发展起来的,适合于足球运动所需要的运动能力。天资在先天素质中应该是不容忽视的,这体现了少儿队员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竞技应变能力、智慧水平和思维形式。第二:体型选材:形态指标的测试内容,通常包含着身高、体重、坐高、下肢长、小腿长、胸围、大小腿围、膝踝关节围度等,对于守门员还应增加臂展长度、手指长短和张开度大小等。足球运动员的体形特征,一般要求是身体匀称,下肢中等、小腿细长、跟腱清晰、踝关节围度较小,足弓较高,足底略宽而长。肌肉较细长、线条明显、皮下脂肪层薄且富有弹性,臀部肌肉紧缩上收,至于身高,主要是位置上应有所侧重,如守门员、后卫通常比前锋前卫高些,但不应过分苛求。身材高大灵活快速是足球足球运动员的理想体形特征,但这样的人才毕竟是极少的。在形态选材中最忌讳的是仅出于狭窄的空中争夺考虑,盲目择高录取,在当今足坛中许多球星的身高都不到170cm,却是绿茵战场上的显赫人物。

早期选材是科学、系统训练的需要 在青少年足球选材和训练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优秀的足球人才,因此,教练员对优秀足球运动员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要有充分的认识。优秀足球运动员所具备的基本要素:1, 速度、爆发力,协调性,特别是维持九十分钟奔跑的身体能力前提;2, 自信、果断、意志力和注意力的心理特征;3, 快速、对抗中熟练、准确完成攻守技术、特别是位置技术的技术基础;4, 有球和无球状态下高度理解比赛环境和态势,适时适地合理抉择行动的战术意识与能力。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讲,足球运动员的这种基本素质或者说综合能力提高的敏感期均处于青少年时期,由于受遗传与后天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在青少年生长发育某一时期中,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机体对外界因素的影响最敏感,这时是选材和训练的最佳时期,即运动素质最佳敏感期和最佳发展期。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协调性、柔韧性、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等,与青少年时期的科学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青少年足球的教练员,必须牢牢的抓住运动素质“双佳”时期的训练重点,选好、选准苗子,结合实际地进行科学,为培养高水平的足球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详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素质敏感期发展表)运动素质最佳敏感期的年龄说明:1,青少年发展速度最佳年龄9-14岁,最显著的提高年龄段是10-12岁;2,肌力9-11岁后虽有发展,但13-14岁,16-17岁最大肌力的提高最为迅速.运动素质敏感期发展表 速度10 岁-------13岁 力量13 岁-------17岁 爆发力12岁 --------13岁 耐力10 岁;13岁; 16岁 敏感13 岁--------14 柔韧11岁 ---------13岁 足球技术是青少年训练基础。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足球技术掌握难度大,且技术种类多,足球比赛主要是依靠脚的控制球在快速对抗中完成技术的竞赛项目。对运动员技术和比赛能力的要求很高。现代足球比赛具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攻守双方的对抗日趋剧烈, 二是比赛的节奏,攻守转换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种在快速比赛环境中的高对抗,包含着技术,意识,体能,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就必须从青少年选好苗子,再加以科学化的运动训练,才有可能提高足球运动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当前,各国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早期选材和科学训练工作,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学制以及青少年足球培养体制,对青少年足球选材分为三个阶段: 初选:年龄9---12岁;边学习,进入足球重点学校或少儿足球俱乐部进行教学和训练。 复选:年龄12岁, 边学习,进入业余少体校或青少年足球学校足球班培养。 精选:年龄15岁, 进入更高一级的运动队进行比较专业的训练。如:国家少年队;俱乐部的后备队;省、市级足球学校。努力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就必须从青少年的训练扎扎实实地抓起。要培养高水平的足球运动员;提高优秀运动员的成材率;优化足球训练效益;早期选材是比不可少的首要环节,是科学训练的需要和前提。如何进行青少年足球的早期选材 选材是为了挖掘有才能的苗子,进行科学的训练和培养,但“才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选材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教练员只能抓住选材的主要内容,结合实际才能达到实效。早期选材的主要因素有:内驱力;竞技能力;接受能力;骨龄鉴定;遗传因素;机能。其中,内驱力,竞技能力,接受能力,是教练员选拔有才能运动员的三大要素。 内驱力:内驱力是指运动员对足球运动的酷爱程度,以及对成为球星的强烈渴望和追求。 我们对内驱力的理解是,从少儿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对足球的强烈的兴趣,爱好,热爱,到酷爱的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体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训练中自觉地遵守纪律,服从团体的需要,能吃苦耐劳虚心求教,高度的主意力集中,强烈的进取心和事业心。从而,表现出明确的训练目的性,有比较远大的目标。从个人----球队----俱乐部---国家的利益。因此,教练员要善于和运动员交流,观察了解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环境下的真实表现,客观地对其内驱力做出评价。 青少年对足球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孩子好玩的天性,起初并没有很高的追求,因此,教练员在和它们接触时,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来启发其兴趣,在教学与训练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和水平,善于采用适合青少年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他们投身足球运动中去,激发它们对足球运动的强烈的事业心。任何不负责任的言行举止,枯燥无味,单调的训练方式将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 竞技能力:竞技能力是运动员技术、战术、身体素质、智力、心理等五大因素的综合体现,也是早期选材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在平常的训练中,教练员对球员竞技能力的评定,主要是通过观察、测验、调查等方法来进行。观察:主要在训练比赛以及平时的体育课中,去发现学生的竞技能力,发现它们的足球运动天赋。测验:是教练员通过所制定的技战术、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指标来评定运动员。在我国通常采用:颠球、带球过杆射门、定位球踢远、定位球踢准等技术指标,结合30M、12分钟跑、立定跳等身体素质测试指标进行评定。英国青少年足球技术、身体素质测评标准则更具专项特点,采用:快速带球跑、带球快速转身、快速变向跑、快速运球变向、射门等内容,进行综合评定。调查:是教练员比较广泛了解运动员日常的各种情况,包括其学习成绩,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只有多方面的认识运动员,才能使早期选材更合理,更准确。 接受能力:是指运动员对足球运动客观规律、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合理运用的能力。接受能力是运动员取得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我们对青少年运动员接受能力的评价是,训练时态度认真,注意力集中,学习具有主动性,对技术动作的理解能力强,掌握技术动作比较快,稳定性强,运用技术的能力强。比赛中能充分体现出具有的技术,战术,体能的水平。在评价运动员接受能力的同时,必须强调的是教练员的教学能力和训练水平,其教学组织能力,讲解示范能力,与孩子们的亲和力对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从青少年中训练和培养出全面的、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早期选材的三大要素必不可少。但在发掘有足球才能的运动员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三大因素不平衡的现象。此时,需要教练员根据实际情况,如:球队的任务,球员年龄,训练年限等状况,预测和判断球员发展的前景和运动水平的限度。在我国,青少年球员从事足球运动的时间不长,年龄较小,内驱力和接受能力应优先考虑。 骨龄与遗传因素: 骨龄是人体生物年龄,即人体生长发育的实际年龄。它的评定有其医学上的方法。主要的特点是准确性和客观性。掌握运动员的骨龄鉴定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的重要指标。值得一提的是,普及青少年运动员的骨龄鉴定对全面杜绝年龄方面的弄虚作假具有积极的防范作用。遗传因素是教练员在早期选材是必须考虑的内容之一,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携带他们父母的遗传基因,特别在身体形态、体质、性格、气质类型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父、母的身高对子女的身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专家认为:“在运动能力的遗传中,具有卓越运动才能的亲代,其子代有50℅的人具有优秀的运动才能。而且,有可能超越亲代个体。“运动能力的遗传在亲代之间是连续的”因此,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运动员成材的影响是很大。四、早期选材应注意的问题  1 教练员在青少年的早期选材中,要制定长期的培养目标,要正确处理好完成近期目标与长远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谨防因急功近利近期行为,浪费了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少年运动员宝贵的训练年华。教练员对所选拔的训练对象,不仅要看到他们现有的条件和水平,更重要的是看到其内驱力、接受能力、年龄等潜在的因素。用长远的目光预测他们发展的前景,以做出最佳的选择。  2 青少年足球早期选拔的各项测评指标,选材模型是经过专家论证。是教练员选材工作依据和标准。但在实践中,要善于发现那些虽然身体机能条件不尽理想,可具有显著特点的运动员。早期选材中要讲究“条件”,但不能教条地追求“面面俱到”。教练员要辨证地处理选材中“全面性”与“个性差异”的关系,必须认识到科学训练和训练环境对青少年的成材的作用。  3 在早期选材中,要坚持讲究实际,相信科学,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凭印象、看表面,不凭经验、讲人情,不弄虚作假。从事青少年训练工作的教练们,要特别注意到,在青少年的年龄问题上,以大充小,虚报年龄已成为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主要障碍。  4 在青少年的各级层层选拔过程中,千万不可放弃文化课的学习。教练员要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我国球员整体素质低,比赛意识,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差与青少年时期忽视文化学习有极大的关系,因此,保证文化课学习,积极开发智力因素是青少年足球选材与训练不可缺少的内容。 综上所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早期科学选材,根据选材的基本要素和实际情况客观地、准确地对运动员做出评定和选拔。并依此来进行多年,系统科学的训练。是教练员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重要任务。青少年足球早期选材的意义 长期以来,世界各足球强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科学选材和训练工作,其目的就是尽早发现好苗子,以利于从小多年,系统的进行训练。在现代高水平足球强队的成长过程中,高水平的科学训练;优化的训练环境;优越的天赋条件。是成功的必需条件。而具有优越天赋条件的运动员就是要靠教练员在青少年的早期选材中去发现和挖掘的。早期科学选材是青少年足球训练的重点,同时也是高水平的科学训练的基础,是足球运动训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的实践证明:优秀运动员的成材,必然是在科学选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训练的结果。因此,专家们认为“选材成功就意味着训练成功的一半”。 在我国足球运动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就更需要我们对青少年的选材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一套适应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实际情况的选材内容和方法。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进行科学选材研究,集数百名体育学科专家采用先进仪器设备和方法,对一千多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了测试分析,制定了我国足球等多个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的形态,素质,机能,心理等方面的选材评定标准。它对我国青少年足球的早期科学选材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足球职业化进程深入发展,青少年足球的早期科学选材和训练已倍受重视,其研究工作更加的深入细致,更加的具体实际,更加的专项化。武汉体院的邓达之教练在“足球训练”一书中,就影响足球运动员成材率的十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足球运动员身体形态” 、“足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及生理生化指标” 、“足球运动员技术测评标准” 等选材参照模型,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进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早期选材,具有很大的帮助和价值。 早期科学选材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和深入足球选材的科学理论研究,制定出一套具有实用价值的选材方法和模式,二是通过系统的培训,使广大在基层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工作的教练员们,从思想观念上重视选材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具有科学选材的基本能力。只有实现科学选材理论对训练实际的指导作用,实现科学选材理论与训练实际紧密结合的过程,我国青少年早期选材工作才能在培养和造就优秀足球运动员的系统工程中充分显示它的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http://www.121ty.cn/Article/llyj/200601/2483.html

不知道我能不能回答我现在在日本青年队踢球。原来是中国国少。现在在日本国家青年队踢球要求。1速度2身体3柔韧性4意识。这是最最重要的。怎么要去跑位5在禁区的冷静。感官。视觉。6技术差不多就这些了。好好练吧我16岁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你会踢就行``要很厉害的那种

这都是基本功 临阵磨枪是不行的 田径就是跑跳投了 基本差不多 比如100m 跳远 铅球 摸高等 篮球如定点罚篮 一分钟跳投战术等等 武术基本上是初级长拳第三路 这个见得不多 我不太清楚 体操计生上是健美操 队列队形不用说了吧 一个地方和一个地方都不一样 有的还有笔试部分 包括名词解释 时事体育 技战术分析 还有赛事安排等等 要看招聘方的安排了 早点做准备 祝你好运

一部分 名词解释 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5、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6、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9、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10、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 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11、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EQr121学校体育网 12、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3、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14、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 15、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6、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17、地域性运动项目: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 18、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19、体育课程: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形式。 20、体育教学要素:也称“体育教学因素”,是指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几个相关的部分。通常分为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手段(物质条件和组织方法)。EQr121学校体育网   21、体育教学方法: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表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动作讲解)、直观法(动作示范)、练习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综合法、电化教学法、自学自练法、预防与纠错法、“尝试错误”教学法。 22、体育教学原则: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反映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有: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 23、体育教学风格:指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的一些特点:   ⑴需要有学生进行的身体活动。   ⑵身体活动和脑力活动紧密结合   ⑶能掌握锻炼身体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提高身体素质。   ⑷一定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的强度。   ⑸室外活动组织。   ⑹师生之间交融关系。 24、体育教学组织: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 25、课堂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和一系列基本要求,属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 26、分组教学: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全班同学,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领导下,分别进行练习和一种组织形式。 27、教学分组:指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方便教学,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8、分组不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领导下,按内容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9、分组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练习不同性质的内容,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练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0、体育教学内容:指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选用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总称。 31、教材排列: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方式处理后,排出一种程序式系列。以教材内容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按年级依次出现的,称为直线式排列;同教材在各个年级反复出现的,称为螺旋式排列;用直线式和螺旋式混合交错的,称为混合式排列。 32、学年教学计划:指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实际情况,将该年级的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的排列。 33、学期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表,它是把年度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两个学期的各项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文件,是教师编制教案的依据。 34、单元教学计划:又称单项教学进度,它是把某年级的某项材,按课次顺序订出每次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和组织教和教学进度,保证各项主教材有重点、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教学。 35、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教师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具体实际,编写出的每堂课的具体执行方案。 36、教学目的:是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 37、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   38、体育基本技术:指合理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方法。 39、体育基本技能: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40、体育课的结构: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等。按认识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一般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 41、队列练习:指全体学生按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内容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队列练习中的队形变化。 42、队形练习:队列练习基础上所做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 43、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44、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45、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46、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 47、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48、稳定状态: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 49、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50、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51、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 52、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53、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 54、体质: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目前,国内外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测定,大致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 55、体格: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以及身体的姿态。 56、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57、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58、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59、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60、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 61、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 62、体育手段: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总称。 63、身体练习: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由身体姿势,练习的轨迹、时间、速率、速度、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 64、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的各部分在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一个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含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个部分。 65、开始姿势:指用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分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类。 66、练习过程姿势:指身体在完成练习主要部分时的活动状态。 67、结束姿势: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各部分处的状态。 68、练习轨迹:指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及身体某些部分的移动路线。分轨迹形式,轨迹方向和轨迹幅度三个方面。 69、练习时间:也称练习的“延续时间”,指完成某一练习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时间的长短与练习效果和机体的负荷有直接关系,分练习的总时间与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两种。EQr121学校体育网 70、课的密度:指教师在一节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这一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 71、专项密度:也称运动密度,是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计算方法是:一节课中,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72、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73、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74、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75、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76、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运动开始时,由于氧运输系统具有一定的惰性,使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从事剧烈运动的过程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这两部分氧亏需要在恢复期来偿还。人体负氧债的能力与无氧耐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氧债是评定一个人无氧耐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人从事剧烈运动时,其负氧债的量约为10升左右,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高达 15——20升。 77、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就好象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也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表象训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苏恩教授首先提出的。 78、归因及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最早进行归因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Fritz Heider海德,他认为人类有两种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一致理解和控制环境。满足的手段是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这就是人们进行归因的内在原因。归因可以分成: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内归因是行为者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努力程度等,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等。一般内在的稳定的归因较易于预测行为的再次发生,外在的非稳定的归因使归因者对行为较难预料。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有:1)自我2)运动项目特征3)社会文化背景4)性别5)凝聚力6)运动结果的不确定性等。 79、目标定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而是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如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掌握动作、提高能力为目标,意在发展个人能力;有些学生则视他能否显示自己高人一筹的能力,认为有炫耀机会就积极,可能显示“低能”时就逃避,甚至投机取巧。前者的目标定向称为任务参与型,后者的定向称为自我参与型。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前者而非后者,不要过分强调成绩的名次。 80、运动心理效应:由运动训练和比赛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作用。它与运动成绩有关,当运动成绩良好时,一般会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反之则会带来消极的心理效应。它还与运动者及观摩者的主观评价态度有关,如比赛取得胜利也可能引起骄傲的这种不良心理效应。正确地评价一场运动比赛或训练的价值,应既考虑它的客观成绩,又考虑它的心理效应。后者虽是无形的,但对以后的运动和心理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81、悬垂:是指握器械时,人体肩轴低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拉力的动作。 82、支撑:是指握器械时,人体肩轴高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压力的动作。 83、克托莱指数:是评价人体充实度与匀称度的指标,它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例关系(体重/身高×1000)。 84、平衡:人体相对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 85、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 一段时间里,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反应,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86、队形:指学生共同动作时,按教材规定排成的队伍的形式。 87、列:指学生左右并列成一线。 88、路:指学生前后重迭成一行。 89、翼:指队形的左右端。右端叫右翼,左端叫左翼。 90、正面:指队列里学生所面向的一面。 91、后面:指与正面相反的一面。 92、间隔:指学生单个的或成队的彼此之间相隔的间隙。 93、距离:指学生(包括成队的)彼此之间前后相距的间隙。 94、队形宽度:指两翼之间的横宽。 95、队形纵深:指从第一个(或第一列)学生到最后一个(或一列)学生的距离。 96、纵队:指学生前后重迭组成的队形。在纵队中,队形的纵深大于队形的宽度或相等。 97、横队:指学生左右并列组成的队形。在横队中,队形的宽度大于队形的纵深或相等。 98、伍:指二列或二列以上的横队中前后重迭的两个以上的学生。 99、排队:指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 100、排尾:指位于纵队之尾或横队左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 101:基准学生:指集体做动作时,按教师所指定的作为目标的学生。 102、预令、动令:口令分预令和动令,口令的前部分,使听口令者注意并准备做动作叫预令。口令的后部分,使听口令者立即做动作叫动令。预令与动令之间一般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103:动作要领:动作要领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它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环节及其动作顺序。 104:重点: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涵义有两种。其一是教材重点。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教材的重点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其二是体育课的重点。它是指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教材,一般而言,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它仅仅是学期或单元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一节体育课应该有一个重点。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 105: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   106:练习:一般性练习指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或充分全面调动学生的机体,使之进入良好工作状态而进行的活动。一般性练习多用于一般性准备活动和课课练的教学活动。 107:专门性练习: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它包括诱导性练习、辅助性练习。专门性练习多用于专门性准备活动。诱导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较难动作而采取的技术结构与所学身体练习相似,技术又较简单的练习。这种练习多是通过调整身体练习的要素,降低所学身体练习的难度,从而有利于学生较快、较顺利地学习运动技术。辅助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而采取的相关身体素质练习。学生进行这种练习多是因为他们专门的身体素质储备不足,从而影响顺利学习某项技术。辅助性练习应该在学习某项技术以前一段时间进行,不一定在临学习某项技术之前进行练习,因为人在某方面的身体素质的储备需要一定的时间。 108:社会体育团体: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自身的规律,按照不同人群,不同的志趣爱好需求,自愿组织起来,以开展体育、健身和娱乐为宗旨的民间体育团体。它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和不可替代的有力助手,是团结、联系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桥梁和纽带。 109、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密切相关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并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要素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亚人口。 追问 谢谢,这些我知道,是笔试,我问的是专业技能测试应该如何应对。谢谢你了 追答 呵呵 客气

现在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到学生身体的健康上来,所以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日趋上升。然而,当我们面对现在学生的体质健康时,其状况让人担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调查发现,家长对子女体质、学习、生活及心理都比较关心,但有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的关心、溺爱,家长普遍最关注孩子的身体,但又不注意身体与营养的关系,这样就导致了身体素质下降,有家长还认为运动会阻碍或降低体育运动量或质。2、绝大部分的学生不但有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家长布置的,参加这个培训班,那个辅导班,导致学生没时间运动,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无力参加体育运动,或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3、我国中小学生膳食营养摄入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的体质令人堪忧。4、因为学校尽力追求安全,不敢进行一些运动量较大的锻炼项目。5、大多数人只追求学生语、数、英成绩,对体育及学生体质健康几乎不闻不问。为了使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切实符合“三个面向”,我们在教学中,在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同时,应大力推广《中小学生体质评价标准》,使学生的体质状况引起家长、学校的充分重视,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正常发育,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人才。 我个人的看法: 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要强化学生增强体质的意识,必须培养学生学习体育活动的兴趣。教学中,首先要掌握好课堂节奏,调动课堂气氛。如果只重视动作技术的准备,忽视教学艺术的研究,只注意自己"教授" ,而忽视学生"接受" ,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案,教法更新颖多变。只有当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去锻炼身体,弥补自己的缺陷。 三、通过保证每天一定时间内的体育锻炼活动,充分使孩子动起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趣味性浓的运动项目,真正让学生的身体运动起来。 四、早操、课间操时间较短,内容单一,学生缺乏兴趣。也许有人认为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然而,这正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发展耐力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小学阶段,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文化学习的同时,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把此项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体质健康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期的、广泛的、潜移默化的综合性教育,而家庭在养成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引导,为广大青少年带来充满健康阳光的未来。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首先是空间感。打羽毛球的必须要空间感很强才打得好。第二是肌肉类型。羽毛球不仅需要爆发力,也需要耐力,所以需要你的肌肉类型能结合这两方面。第三是反应速度。反应慢了还打什么球哇?怎么说羽毛球也是球速最快的运动项目。第四是身体柔韧性。打球时对身体柔韧性要求其实很高的,比如后场反拍的头顶球,柔韧性不好的人很容易把腰给扭了。 第五动作协调性。这是小脑功能的发达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 六. 球感。这个就无法用量化的指标来定义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陶菲克的球感就是世界数一数二的。。。。请添加详细解释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羽毛球训练提出羽毛球学习,以“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作为羽毛球训练的基本指导思想,强化身体训练,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创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如综合跑、综合跳等。当时,国内外许多人士一致认为,我国所搞的一整套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非常适合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其训练效果理想,受到了教练员的广泛学习和效仿。除此之外,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中的运动量和强度也非常大。根据资料记载,当时训练中一堂课400米跑就有10-20次,3000米跑有2-3次,100米跑也有15次左右,跳绳练习一次就是60分钟左右。因此,当时我国的羽毛球选手在国际国内各种比赛中很少出现因身体素质差、比赛过程中体力不支而输球的现象。上世纪70年代有报道称,汤仙虎在国外访问比赛时,赛前用了30分钟做有一定量的准备活动,当时外界认为不可思议,而他在比赛中却依然体力充沛,以两局15比0战胜了对手,一时轰动羽坛。外界称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好,步法灵活,无法与之抗衡。 时过境迁,今天我国许多选手在国际比赛中打几场球就喊没体力了,最后只得拱手称臣。原因何在?说到底还是身体素质的训练量和强度不够,缺乏重视,从而导致了一次次的失利。因此要想重振雄风,恢复我国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平,在国际羽坛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切实抓好身体素质训练这一主要环节,创新训练教学手段,加大训练强度,强化身体训练的意识,以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来促进专项身体训练水平的提高。只有使专项身体训练水平得到提高,才能带动专项技战术水平的发展,这一点必须清楚的加以认识。要想提高技战术水平,前提首先是抓好身体素质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就是为技术服务”这一观念始终不能动摇。 同时,实际训练时间中应合理增加负荷强度,从而提高身体素质能力。有资料显示,人体物质贮备分为四个区域(如图): 人体做功区域表(据运动训练效用理论) 训练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贮备动用 40% 60% 80% 100% 身体承受 8 7 6 5 4 3 2 1 0 -1 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人体物质贮备功能递减,身体承受力递减。当一名运动员3分钟跳绳做8次,每次跳绳是个人单位时间最大训练强度时,其身体承受力递减至1,人体物质功能贮备做功达到80%。根据这一理论,人体动用了80%的物质贮备做功被认为是最佳训练效用范围。如果再继续训练,人体物质贮备功能超过80%以上,将会给人体带来生理或心理上的不良反应,以至影响训练效果。 羽毛球身体训练要围绕羽毛球专项特点来进行。力量是身体素质的基础,羽毛球运动员虽然不强调发展绝对力量,但应在具备一定绝对力量基础上发展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使之保证比赛所需要的较强动作发力和长时间的奔跑、蹬、跳、跨以及连续击球动作。发展速度素质是羽毛球运动训练的核心,它应着重加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动作频率)和急停、急动的变向、变速的移动速度。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拍数增多,比赛时间增长,运动员需要达到在50—90分钟激烈活动的体力要求,速度耐力对羽毛球项目的意义更显重要,其功能形式主要为无氧供能,非乳酸型无氧供能占主要地位,并有适当的乳酸性有氧供能。 在训练实践中有教练认为,羽毛球对抗有时较少拍数就能击败对方,因此运用的有氧耐力很少,所以不太赞同像4000米、5000米、甚至10000米跑这样的耐力训练,而是倾向于变速跑等专项素质和速耐练习。但是,在一些高水平或实力相当的比赛中,常有多拍回合的长时间对抗,运动员不仅要保证速度,更要有这种持续对抗的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耐力跑其实是提供了完成一般动作的能力,是提高专项耐力的前提条件,改善了身体内部器官机能,为更好地进行专项练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