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分期 一期(代偿期) 该期也就是休克早期,表现为过度兴奋、烦躁不安、意识清楚、面色及皮肤苍白湿冷、口唇和甲床轻度紫绀、脉搏快而有力、血压正常或偏高、舒张压稍升高、脉压减小。 二期(失代偿期)该期也就是休克中期,除早期表现外,患者神志尚清楚,表情淡漠,全身无力,反应迟钝,意识模糊,脉搏细速,收缩压降至10.64kPa(80mmHg)以下,脉压<2.66kPa(20mmHg),浅静脉萎陷,口渴,尿量减少至20ml/h以下。经过充分代偿后不能维持血压,器官出现功能障碍,代谢紊乱,微循环淤血。 三期(不可逆期)该休克分期为休克晚期,也就是器官功能衰竭期。长期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细胞功能损害,微循环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除中期表现继续加重外,患者呼吸急促,极度紫绀,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收缩压<7.89kPa(60mmHg),甚至测不出,无尿。此外,患者皮肤粘膜出现大片瘀斑,上消化道出血,肾脏出血(表现为血尿),肺出血,肾上腺出血后导致急性肾上腺功能衰竭。发生多系统器官衰竭后,患者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脑功能障碍等护理 (一)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1.专人护理休克病人,病情严重者应置于重危病室,并设专人护理。  2.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1~2条静脉输液通道。  3.合理补液:先输入晶体液,后输胶体液,  4.记录出入量,输液时,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应有专人准确记录。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二)改善组织灌注  1.休克体位: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2.使用抗休克裤,使血液回流入心脏,组织灌流。  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提升血压,改善微循环 .使用时注意监测血压,调整输液速度。  (三)增强心肌功能  心功能不全者,遵医嘱给予增强心肌功能的药物,并注意观察心率变化及药物的副作用。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1.观察呼吸形态,监测动脉血气,了解缺氧程度。  2.避免误吸、窒息  (五)预防感染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遵医嘱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  (六)调节体温  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2.保暖:休克时体温降低,应予以保暖,同时防止烫伤。室内温度以20°C左右为宜。  3.库存血的复温:输血前应将库存血复温后再输入。  4.降温:感染性休克高热时,应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采用药物降温。  (七)预防意外损伤  对于烦躁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加床旁护栏,以防坠床;必要时,四肢以约束带固

休克的护理措施是护师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人卫医学网总结如下:  (一)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1.专人护理休克病人,病情严重者应置于重危病室,并设专人护理。  2.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1~2条静脉输液通道。  3.合理补液:先输入晶体液,后输胶体液,  4.记录出入量,输液时,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应有专人准确记录。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二)改善组织灌注  1.休克体位: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2.使用抗休克裤,使血液回流入心脏,组织灌流。  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提升血压,改善微循环 .使用时注意监测血压,调整输液速度。  (三)增强心肌功能  心功能不全者,遵医嘱给予增强心肌功能的药物,并注意观察心率变化及药物的副作用。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1.观察呼吸形态,监测动脉血气,了解缺氧程度。  2.避免误吸、窒息  (五)预防感染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遵医嘱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  (六)调节体温  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2.保暖:休克时体温降低,应予以保暖,同时防止烫伤。室内温度以20°C左右为宜。  3.库存血的复温:输血前应将库存血复温后再输入。  4.降温:感染性休克高热时,应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采用药物降温。  (七)预防意外损伤  对于烦躁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加床旁护栏,以防坠床;必要时,四肢以约束带固。

休克发生时要采取中凹卧位,就是把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以增加回心血量。同时要尽早建立静脉通道,并用药物维持血压。同时还要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br><br>同时要通知医生,配合医生进行积极治疗,还要鉴别发生休克的原因,确定是属于哪一种休克,给予对症积极治疗。

休克患者宜采用(头低脚高 )卧位,腹部手术后如患者病情稳定,宜采用(侧 )卧位

【摘要】  目的  探讨休克病人的抢救及护理方法。方法  要及时、快速、足量的补充血容量,早期纠正休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结果  本组20例休克病人的治愈率达到90%。结论  尽早去除病因,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抗休克的基本措施,也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 休克;抢救;护理休克(shock)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1]。表现为循环、内分泌、神经系统的严重障碍,临床上以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精神烦躁或萎靡、脉细数、呼吸急促或发绀、血压降低、脉压小、尿少等特征,后期常并发多器官功能的继发损害。外科常见的是低血容量休克和感染性休克。 1  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6年1月我科共救治外科休克病人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29.6岁。12例为低血容量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8例为感染性休克。抢救成功18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为90%。 2  抢救措施 2.1  迅速恢复有效血容量,尽快建立静脉通路  选择粗大血管,用大针头或套管针进行穿刺(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大量补液)。根据休克原因和程度一般先输入平衡液和右旋糖酐、706代血浆、聚明胶肽等液体,必要时备血输血。 2.2  积极治疗原发病  在治疗休克中,消除引起休克的病因和恢复有效血容量一样重要,应在尽快恢复有效血容量后,及时实施手术去除原发病,或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及早手术。 2.3  吸氧  吸氧可增加动脉血氧含量,有利于减轻组织和细胞缺氧,一般可间歇给氧,经鼻导管给氧时,氧浓度为40%~50%,氧流量为6~8L/min。 2.4  心肺复苏  呼吸、心搏骤停是最危险的情况。护士必须要熟练掌握CPR技术。以及各种抢救器材的使用,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和质量。 3  护理体会 3.1  止血  对严重损伤的病人,应尽快控制活动性出血,必要时使用抗休克裤,不但可止住下肢出血,还可以压迫下半身,起到自体输血的作用。据估计,约可增加600~2000ml血液,使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得到改善。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无论是平卧位还是中凹位,头都应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及节律的变化,注意有无呼吸困难、三凹症等。休克病人都处于缺氧状态,维持呼吸功能非常重要,故需常规吸入氧气。如已发展到ARDS,必须经机械通气给予呼吸末正压(PEEP),使肺泡内保持正压,将萎缩的肺泡扩张。 3.3  体位  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的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呼吸困难。也可采取平卧位,以利于脑部血液供应。但头部不应放低,原因是头部放低后妨碍颅内静脉回流到右心,颅内压升高从而降低了脑组织灌流压(脑组织灌流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保持病人安静,避免搬动病人。 3.4  心电监护  休克病人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随时掌握病情,用监护仪进行监测。每5~15min准确记录血压、心率的变化。定时测量并记录体温,休克病人体温一般偏低,感染性休克病人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以上,或骤然降至正常以下,此均为危险征兆。 3.5  一般护理  观察病人神志、皮肤色泽,定时测量体温、中心静脉压(CPV)、肺毛细血管楔入压(PCWP)及尿量等作为输液指导,以便及时有效的控制休克。     总之,通过对20例外科休克病人的抢救及护理,快速、合理、有效补液,选择合适的输液途径,早期足量的液体输入,严密的疗效观察,抢救技术的熟练掌握及与医生的密切配合,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质量的保证。【参考文献】 1  曹伟新,李乐之. 外科护理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5.

沙猪```你好懒啊```

临床观察  2.1 患者神志与表情   休克初期,患者常有一个短时间的兴奋,这是人体内部调动各种防御力量对抗休克的反应。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将进入休克失代偿期。中枢神经系统血流灌注不足,处于缺氧状态,患者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昏迷等。  2.2 皮肤与肢体温度   休克时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唇白、手足发冷,轻压指甲或口唇时颜色变苍白,在松压后恢复红润缓慢,说明病情进一步恶化,微循环灌注不足或有淤滞现象。若皮肤有出血点或淤斑,则提示可能进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期。在治疗当中,当皮肤逐渐转红,出汗停止,肢体转暖。轻压指甲或口唇时,局部暂时缺血呈苍白,松压后迅速转红润,说明血流灌注好转,病情向好的方面发展;反之,则提示病情恶化。  2.3 血压与脉压   通常血压低于80/50 mmHg,脉压<20 mmHg,且伴有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的表现,如肢端厥冷、皮肤湿冷等。需定时测量血压,每15 min测一次。若血压回升至80/50 mmHg,脉压>30 mmHg,说明病情有所好转。  2.4 脉搏   休克时脉率增快,随着病情恶化,可变为细速直至摸不到。  2.5 呼吸频率与幅度   呼吸增速、变浅或不规则,说明病情恶化。  2.6 尿量   尿量改变常发生在血压改变之前,它是反映肾血液灌流情况的指标。正常尿量稳定在30 ml/h以上时,表示休克纠正。如每小时少于30 ml则说明循环血量不足。注意尿量和血压的关系,如血压低尿量少,表示血容量不足,需快速输液。如血压、脉搏恢复正常,而尿量仍少,则可能有急性肾功衰竭,需控制补液。  2.7 其他返流   如测定电解质、心电图检查等,对休克的观察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休克的护理要点  3.1 环境   患者应住监护室,须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强刺激。  3.2 随时监测生命体征   须有专人护理,每15 min~30 min测生命体征一次,或用心电监护仪,严密观察神志及意识的变化,并详细、准确记录出入量。  3.3 中凹卧位   下肢抬高20°,头抬高30°,以利于呼吸和静脉回流增加回心血量,出血患者除下肢损伤外,应在止血后抬高,禁用头低脚高位,尽量减少搬动。  3.4 创伤性休克患者应注意安全保暖   调节室内温度至22℃左右,禁忌体表加湿,如电热毯、热水袋等到以免加重内脏缺血及休克。感染性休克有高热者,应给予物理降温。  3.5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实施气管切开,酌情给氧,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压疮发生以及抗休克裤的使用,以增加回心血量。  总之 ,要求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休克的各期临床表现及护理要点,迅速、准确配合医师进行抢救,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利于提高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大致归纳重点可以看5个地方:1、意识状态 能够反映脑组织的灌注情况。患者意识清楚,反应良好,表示循环血量已够;神志淡漠或者烦躁、头晕眼花,或从卧位改为坐位时出现晕厥,则表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2、肢体温度和色泽 反映末梢灌注情况。患者四肢温暖,皮肤干燥,轻压指甲或口唇时,局部暂时缺血苍白,松压后迅速转红润,表明休克好转;四肢皮肤苍白湿冷,轻压指甲或者口唇时颜色苍白,松压后未能回复红润缓慢,则表示休克尚未纠正。3、血压 休克代偿期,剧烈的血管收缩,血压可以保持或高于正常;休克抑制期血压逐渐下降,SBP低于90MHG,脉压小于20mmHG;血压回升,脉压增加,则表明休克有所好转。4、心率或脉率 心率加快或者脉率细速常常出现在血压下降之后。有时候血压仍然低,但脉搏清楚、手足温暖,则提示休息趋于好转。休克指数【脉率/收缩期血压(mmHG)】有助于判断休克的程度。休克指数正常为0.5,表示无休克;超过1。0~1。5,表示存在休克;在2.0以上,则表示休克严重。5、尿量 尿量是反映肾脏灌注情况的指标,也可以反映器官血流灌注情况。休克患者应常规放置导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和尿比重。尿量少于25ML/H、尿比重增加,说明肾脏血管收缩或者血容量仍然不足;血压正常,但尿量仍然少,尿比重高,反映肾脏灌注仍然不足;如血压正常,尿量少,尿比重低,则表示可能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尿量稳定在30ML/H以上时,表示休克好转。这些都是在临床应该注意的要点,已经简要的告诉你了。希望能帮到你

主要观察病人的呼吸、脉搏、血压、意识情况、瞳孔变化还有肌肉的张力等~~要根据不同原因导致的休克而制定的护理措施~~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休克是由许多严重疾病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 (即收缩压降至 10. 7千帕或 80毫米汞柱以下 ;或原为高血压患者 ,现血压下降 20%以上 )、心率增快、脉搏细弱、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或青紫、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口渴、尿少等 ,严重时测不出血压 ,甚至发生昏迷。如不及时抢救 ,可危及生命。  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 ,通常分为 :①过敏性休克 ,因机体对某种药物或物质发生过敏所致。如青霉素、链霉素过敏 ,抗毒血清过敏等。②神经性休克 ,脊髓麻醉意外引起。③由严重感染所致 ,如暴发型流脑、休克性肺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④低血容量性休克 ,多由急性大量失血或丢失液体引起 ,如上消化道大出血、剧烈呕吐、腹泻等。⑤创伤性休克 ,可由骨折、撕裂伤、挤压伤、烧烫伤等引起。⑥心原性休克 ,因心脏排血量明显减少所致 ,如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等。  如发现病人有休克表现时 ,要迅速给予紧急处理。首先让病人平卧 (不宜采取头低脚高位 )于空气流通处 ,下肢略抬高 (约 30度 ),以利静脉血回流。松解衣领和裤带 ,便于病人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呕吐物。有条件时可吸氧。注意保暖 ,保持安静 ,尽量减少搬动。神志清楚并且无消化道症状者 ,可给予热饮料 ,如姜汤、热茶等。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十宣等穴位有一定效果。  对于创伤性休克 ,要给予正确的止血、包扎、固定。在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 ,须作好准备 ,争取尽早将病人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更多的时间使病人得到更好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