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比较多少

1.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广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般应包括知识方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和检查.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制定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在钻研整个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它,其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因此,不是说教材重点才重要,其它知识就不重要.所谓难点是相对的,是指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写教案时,主要考虑这样几类知识常常是学习的难点:①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②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③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阐述的知识.⑤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识.⑥数学知识运用到物理中而造成困难的知识.3.组织教材,选择教法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来组织教材考虑教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教材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不论是那一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贯穿重点,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同时,在选择教法上,还必须充分重视考虑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4.设计数学程序及时间安排对于上课时如何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新授课的内容如何展开;强调哪些重点内容;如何讲解难点;最后的巩固小结应如何进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时间问题,都应在编写教案前给予充分的考虑.5.设计好板书、板画板书、板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板书的设计可以从钻研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会正确进行“多、少”的比较。掌握比的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比较多个物体的多少。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猪、小兔盖盖房子的情境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用所看到的动画内容讲小故事给同学们听,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 2、谈话导入: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观察动画处,组内交流。说一说动画片里的故事都讲了什么? 小组交流:有4个萝卜、3个苹果、4只小兔、3只小猪、4根木头、4只小凳……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同样多” ⑴、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学生数一数) ⑵、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⑶、问: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 4=4  学生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⑷、学生动脑筋:看看,动画片里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⑸、动手操作:学生用学具袋中的物品摆“同样多”的物品 比如说:圆片和三角形

大班数学教案比较多少 第1张

没有

 活动目标:    1.感知10以内数的多少,体验相邻两数的数量关系。    2.愿意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的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3.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幼儿操作卡第3页1-10的数字卡片,60块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积木。    2.学具:幼儿用书第19页《数数有几个》,第20页《果盘里缺几个水果》,笔。    活动过程:    1. 解决问题。    (1)教师:“‘六一’儿童节时候,为了让小朋友清楚地看到演出,幼儿园搭一个看台,一层比一层高,一共10层,这个看台可以怎么搭呢?”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出看台的图样。    (2)幼儿观察图样并发表意见后,教师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    2. 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积木搭成的看台。    教师:“这个看台看起来怎么样?是不是一层比一层高?一共有几层?”    (2)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点数,并且用数字表示看台的层数。    (3)教师:“这个看台是怎样搭出来的?第一层有几块积木?第二层有几块积木?第三层有几块积木?怎样会一层比一层高?每一层比前面一层多几块积木?”教师与幼儿边观察搭成的看台边提问分析边在看台图样上逐层画出所用的积木块数。    (4)教师:“如果从10层往1层看,积木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每层比前面一层各(少)多几块?从1层往10层看又是怎样的感觉呢?”    (5)学习记录看台的层数及每层的积木数。    教师:“你会怎样记录看台的层数及每层的积木数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有多少呢?”    3. 幼儿操作。    (1)数数有几个。    教师:“叔叔下面两幅图中每种图有几个,请在图形标记旁用竖线将答案记录下来。”    (2)果盘里却几个水果。    教师:“每个果盘可以盛10个水果,数数现在果盘里已经有几个水果?还可以再放几个水果?请你用线圈上合适数量的水果与盘子连线。”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比比谁高》使幼体验高快乐幼测量定兴趣认识基础理解操作首尾相接测量尝试运用种测量技能探索测量新解决遇难题目标:1.自由探索进步理解首尾相接测量培养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2.体验种测量工具测量同结能认真作记录并能用确语言表述测量结3.喜欢参与测量乐意运用所知识解决所碰问题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大班数学教案比较多少 第2张

设计意图:幼儿教学不同于正常学龄儿童教学,他们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兴趣持续时间都不如正常学龄儿童,因此幼儿教学的设计应更具操作性和趣味性,让幼儿感觉自己不是在课堂上学习,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玩游戏。让幼儿不玩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即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会有效的吸引幼儿注意力。活动目标:1.感受操作活动的乐趣。2.在游戏中探索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技能。活动重点、难点:1.比较多、少、一样多2.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活动准备:演示用教具:1.标有数字的小房子若干。2.毛绒玩具4个,蓝球4个;帽子4顶。3.幼儿操作材料。印有4娃娃卡片纸(数量同幼儿一样多)、枣每人4个,山楂每人4个。4.孩子坐成大半圆,桌子分成四组摆在后面。活动过程:一、引出课题出示两组实物教幼儿学习用对应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一样多。二、游戏1.送篮球:演示提问:首先请出个娃娃客人(带头包饰的幼儿)站成一横排。师: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位客人,请客人按照从左到右摆成一横排,再出示四个篮球,一一对应的摆在娃娃的前面,让幼儿判断两组物体的多少。2.送毛绒玩具演示提问:将3只玩具一一对应分给4个娃娃客人师:娃娃和玩具一样多吗?让幼儿说说两组物体的数量关系,启发幼儿说出娃娃多1个,玩具少了一份3.给娃娃客人戴帽子。请一名幼儿为娃娃客人戴1顶帽子,一个对一个地放在娃娃的上面,比一比,娃娃和帽子是不是一样多?4.为娃娃客人送食物请小朋友把盆子中画有4个娃娃客人的卡片拿出来,进行操作活动。(1)给娃娃客人分红枣,把枣一个对一个地摆放在娃娃的下面,比一比,娃娃和枣是不是一样多?(2)为幼儿为娃娃客人分山楂,一个对一个地放在娃娃的下面,比一比,娃娃和山楂是不是一样多?(3)启发幼儿说出娃娃多1个,山楂少1个。用什么办法使娃娃和山楂一样多呢?三、活动总结我们今天学会了比较两组物体一样多的方法,我这里有许多小脚丫,我们班有许多小朋友,我们怎么知道我班的小朋友和小脚丫是不是一样多呢?孩子自由发表意见,进行操作。活动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教师的教育机智非常重要,我们应该给幼儿更多的思考空间,引导也要适当,并不是要一味的把老师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其实他们的知识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中已经很丰富了。孩子们的想法很多也非常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数学《比较多少》活动反思  这个数学活动目标在于让幼儿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出物体的多少。  活动前准备充分,不但有多样的教具还给幼儿准备多种操作材料方便幼儿进行操作、掌握。结合教师的教,幼儿的学习,教师的策略等方面对活动进行了剖析与反思。  一、语言精练,符合幼儿的思维。  活动开始,教师用小鸡排队吃虫子的情节引起幼儿兴趣,看看小鸡和虫子一样多吗?(一一对应摆放教具)大部分孩子都能很快的说出谁多谁少。“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孩子们只能回答出这个是两条,这个是三条。接着教师进行小结,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一对应的方法,理论性的小结似乎不能让孩子们理解,于是转换了语言的描述,用“小猫吃鱼”的游戏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理解一一对应,只有一条小鱼没被小猫吃掉,所以第二排的小鱼比第一排的小鱼多。  二、操作材料应有效为目标服务。  为进一步使幼儿掌握一一对应的方法,活动前准备了多种材料:雪花片、萝卜、积木等多种材料摆放在桌上,由于材料过于杂,反而影响了操作活动的有序性,让幼儿无从下手,物品较多幼儿摆放起来不方便,注意力集中在材料的取放问题上。活动后反思,可以为幼儿提供两种材料,种类不在多,实用就好,为的是达到一一摆放、一一对应比较的目的。  活动过程中孩子充满兴趣,能够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能够说出“谁多、谁少、一样多。”  三、注重个别指导  在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能力弱的幼儿都是无从下手或者是直接模仿同伴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及时的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给予适时的指导,这样才能使每个幼儿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