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病程将ITP 划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程在6 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型,在6 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型。有些急性ITP 可能转为慢性型,具体见下表。急性ITP 一般起病急骤,出现全身皮肤、黏膜出血。起病时常首先出现肢体皮肤瘀斑。病情严重者部分瘀斑可融合成片或形成血疱。口腔黏膜也常出血或形成血疱,也常出现牙龈和鼻腔黏膜出血。少数患者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或视网膜出血。轻型病例一般仅见皮肤散在瘀点和瘀斑。急性ITP 多有自限性,80% ~ 90% 的患者在病后半年内恢复,其中多数在3 周内好转。少数患者病程迁延而转为慢性ITP。慢性ITP 有30% ~ 40% 患者在诊断时无任何症状。一般起病缓慢或隐袭,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与黏膜出血,出血症状常呈持续状态或反复发作。皮肤紫癜及瘀斑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以四肢远端多见,尤其在搔抓皮肤或外伤后易于出现皮肤紫癜和瘀斑。黏膜出血程度不一,以口腔黏膜、牙龈、鼻黏膜出血和女性月经过多为多见,也可出现血尿或消化道出血。出血症状一般与血小板计数相关,ITP 患者除了出血症状和体征外常缺乏其他体征,一般无脾脏肿大。慢性型患者偶有(不足3%)轻度脾脏增大现象。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自发性出血,大多数病儿在发病前3周左右有病毒感染史。临床表现本病见于小儿各年龄段,分急性与慢性2类。小儿时期多为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且多见于婴幼儿时期,春季发病率较高,以往无出血史,发病突然,出血严重,出血前不久或出血的同时往往有感染。慢性病例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多数发病潜隐,出血症状较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的特点是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如针头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四肢较多;但也可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肿;有些患者以大量鼻衄或齿龈出血为主要症状。约1%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成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致死的主要原因。出血严重者可有失血性贫血,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颅内出血时表现为头痛、嗜睡、昏迷、抽搐、麻痹等症状。病程及预后急性患者出血虽重,但不经特殊治疗可以自愈。一般于发病第1周内出血较重,第2周即减轻或不再出血,第2~3周未出血即可完全消失,但血小板数上升较慢。约90%病人可在1年内痊愈。也有部分急性病例可转为慢性过程。慢性患者病程长达数月以至十余年,可反复发作出血,迁延不愈,血小板经常波动于2~3万至7~8万之间。有时发生难于控制的出血。防治措施一般疗法急性病例主要是在发病1~2周内出血较重,因此在病的初期应让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外伤,积极控制感染,给予足量液体及易消化饮食,大量维生素C及P,以及局部止血等对症治疗。也可口服较小量强的松1~2毫克/千克/日,待出血好转即渐停用。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不重或在缓解期均不需特殊治疗,但应注意避免外伤,预防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对出血严重者或久治不愈者应进行如下特殊疗法。输全血或血小板输血适用于急性大量出血的病人,对血红蛋白较高的病人,可输血小板或含血小板丰富的血浆。肾上腺皮质激素危重出血患儿,宜将氢化考的松10~20毫克/千克/日,分2~3次静脉滴入,症状好转后改口服强的松。较重出血病人,开始即可用强的松2毫克/千克/日口服。急性患者出血现象消失即可减量,于3~4周内停药。慢性患者常需要足量用药3周,待出血停止,血小板升至5万/立方毫米以上渐减量,停药。其它药物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硫唑嘌呤、6MP、环磷酰胺等。

一般起病隐袭,表现为散在的皮肤出血点及其他较轻的出血症状,如鼻衄、牙龈出血等。紫癜及淤斑可出现在任何部位的皮肤或黏膜,但常见于下肢及上肢远端。ITP患者的出血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与血小板计数有关,血小板数在20~50×10/L之间轻度外伤即可引起出血,少数为自发性出血,如淤斑、淤点等,血小板数小于20×10/L,有严重出血的危险,血小板数小于10×10/L,可能出现颅内出血。查体通常无脾大,少数患者可有轻度脾大,可能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儿童急性ITP在发病前1~3周可有呼吸道感染史,少数发生在预防接种后。起病急,少数表现为暴发性起病,可有轻度发热、畏寒,突然发生广泛而严重的皮肤黏膜紫癜,甚至大片淤斑。皮肤淤点多为全身性,以下肢为多,分布均匀。黏膜出血多见于鼻腔、齿龈,口腔可有血疱。胃肠道及泌尿道出血并不少见,不到1%的患儿发生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如患者头痛、呕吐,则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少数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特发性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所见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ITP 被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因而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后来发现ITP 患者体内存在有识别自身血小板抗原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结合,导致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作用增加和血小板数量减少,说明本病是一种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上ITP 患者可以呈现严重血小板减少和急性淤斑等出血症状,也可以表现为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的轻中度血小板减少。根据患者的病程在6 个月以内或是6 个月以上可将本病划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型在发病年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预后方面都有所不同。

你好,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称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它排除了一些其他继发的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比如说甲状腺功能减退,自身免疫系统的疾病,或者一些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什么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 第1张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但大多数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故又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出血性血液病,其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80%-90%病例的血清或血小板表面有IgG抗体,脾脏无明显肿大。 根据发病机理,诱发因素和病程,ITP分为急性型及慢性型两类。儿童80%为急性型(AITP),无性别差异,春冬两季易发病,一旦病源清除,疾病在6-12月痊愈,而成人ITP95%以上为慢性型(CITP),男女之比约1:3,一般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迁延难愈。本病病死率约为1%,多数是因颅内出血死亡,ITP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或内脏出血。

什么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 第2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为:一是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调节形成并持续产生抗血小板的自身抗体;二是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加速破坏血小板,也有报道自身抗体作用于骨髓巨噬细胞,使血小板生成收到抑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以及缺乏任何原因为特征。ITP在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其他年龄阶段男女比例无差别。ITP根据持续时间可分为新诊断、持续性(持续时间在3~12个月)及慢性(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12个月)。成人典型病例一般隐匿起病病,病前无明显的病毒感染或其他疾病史,病程多为慢性过程。儿童ITP一般为自限性,约80%的患儿在6个月内自发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