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1 通用电气公司管理制度的变  五十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年销售额已超过20亿美元。公司规模大了。权力完全集中于美国纽约总部,已经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改良组织结构。于是公司总裁卡迪纳先生决定实施分权制度。该分权制度由斯密迪一手策划,斯密迪行伍出生,非常强调纪律的作用,他认为,实施新的制度时,肯定有阻力,所以,必须由他说了算,基层人员要绝对服从,不能有异议。  斯密迪的制度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一个经理自己所能管理的企业规模是有界的。  他认为,一个经理自己所能胜任的经营规模,最大不能超过5000万美元一年,再大就管不了了,按照他的观点,通用电气公司拆成了150个部门,各部门的经营规模不超过5000万美元一年,各部门相对独立,各有各的经营业务,由各部门的经理负责管理,每个部门的经营直接对总裁负责,这样,通用电气公司就等于分成了150个"小公司"。这就导致了一个很不好的格局:当某部门的经营业务超过5000万美元时,按照斯密迪的观点,必须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  第二点,以部门经营的好坏要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斯密迪在测评一个部门经营好坏时,设计了8项指标,其中,两个较为典型:一个是利润:一个是部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平稳。可实际工作中,利润是很容易测定的,是多少就是多少。而长期利益的平衡怎么测定呢?当时无法测定,实际情况也测度不了。  第三点,管理是一种职业,直正懂得管理的人,什么都能管理好。  他认为,能管理好一个钢铁厂的人,也能管理好一个大菜市场。因此,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应特别注重流动能力的训练。一个管理人员应有多方面的技能,能做许多方面的工作,要训练他做市场工作、工程工作、制造工作等。这样,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这3年可能在做洗衣机生意,另外3年可能又去做核能的生意;让这些经理们流来流去,以训练他们的流动能力。  后来,斯密迪制度在公司的系统经营方面碰到了困难。1966年通过竞争,通用电气获得了新加坡一发电厂的承建权。该业务要求电厂的设计、基建、设备和安装等所有业务全由承建方一家公司承包下来,搞系统经营。由于通用电气公司已经分成150多个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其中,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承包所有这些发电厂的业务,要参与这种国际竞争,公司不得不必须成立一个协调部门--通用电厂公司,来组织各个业务部门共同承接下这种系统业务。但是,由于各业务部门已经有了自己的责权利,互相独立,其开展工作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当通用电厂公司到各部门去购买各种设备时,各部门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本部门的利润,就尽量提高设备的售价。最后,通用电厂公司发现,各部门提供设备的价格,往往比外公司的价格还高。  1970年博希当上了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改进,采取有关措施对分权制度进行了完善。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斯密迪的改革措施,其目的是要在通用电气公司建立  A.事业部式结构 B.矩阵式结构  C.直线--职能式结构 D.混合式结构  2、斯密迪把管理看成一种职业,对于这种观点你的看法是:  A. 更适合于高层管理者; B. 更适合于一般管理者;  C. 这种看法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管理者必须精通本项领域的具体业务;  D. 是否正确,取决于组织业务的复杂程度。  3、从斯密迪改革的措施中可以看出,他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  A.管理的系统原理 B.管理的权变原理  C.管理的责任原理 D.A+B  4.以下各项,哪一项在实行分权后可能会出现:  A.销售额有可能不断地增加  B.部门经理的积极性受到压制  C.由于内耗,导致各小公司中是亏损  D.总公司总裁失去权威性  5、以上案例说明:  A. 通用电气公司在分权制度方面做得不够理想,其实,分权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方式,关键是其它方面也要配套进行。  B. 企业管理中有分权制度是正确的,关键在于公司的总裁要用人得当。  C. 分权制度不符合管理的一般原理,对调动中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利。  D. 本案例所体现的并不是真正的分权。  参考答案:1.A 2.A 3.D 4.A 5.A  案例2 蔬菜管理  彼得.莫斯是一名生产和经营蔬菜的企业家现在他已有50000平方米的蔬菜温室大棚和一座毗邻的办公大楼并且聘请了一批农业专家顾问。莫斯经营蔬菜业务是从一个偶然事件开始的。有一天,他在一家杂货店看到一种硬花球花椰菜与花椰菜的杂交品种,他突发奇想,决定自己建立温室培育杂交蔬菜。  莫斯用从他祖父那里继承下来的一部分钱,雇用了一班专门搞蔬菜杂交品种的农艺专家,这个专家小组负责开发类似于他杂货店中看到的那些杂交品种蔬菜并不断向莫斯提出新建议。如建议他开发菠生菜(菠菜与生菜杂交品种),橡子萝卜瓜、橡子南瓜以及萝卜的杂交品种。特别是一种拧橡辣椒,是一种略带甜味和拧橡味的辣椒,他们的开发很受顾客欢迎。  同时,莫斯也用水栽法生产传统的蔬菜,销路很好。生意发展的如此之快,以致他前一个时期,很少有时间更多考虑公司的长远建议与发展。最近,他觉得需要对一些问题着手进行决策,包括职工的职责范围,生活质量,市场与定价策略,公司的形象等等。  莫斯热衷于使他的员工感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他希望通过让每个员工"参与管理"了解公司的现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他相信:这是维持员工兴趣和激励他们的最好办法。  他决定在本年度12月1号九时召开一次由每一个农艺学家参加的会议,其议程是:  1. 周末,我们需要有一个农艺师在蔬菜种植现场值班,能够随叫随到,并为他们配备一台步话机,目的是一旦蔬菜突然脱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39653831水或者枯萎。可以找到这些专家处理紧急情况,要做的决策是:应该由谁来值班,他的责任是什么? 2. 我们的公司的颜色是绿色的,要做的决策是新地毯、墙纸以及工作服等应该采取什么样绿色色调? 3. 公司有一些独特的产品,还没有竞争对手,而另外一些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十分激烈。要做的决策是对不同的蔬菜产品应当如何定价,彼得莫斯要求大家务必准时到会,积极参与发表意见,并期望得到最有效的决策结果。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决策的有效应取决于  A.决策的质量高低 B.是否符合决策的程序  C.决策的质量与参与决策的人数 D.以上提法均不全面。  2.按照利克特的行为模式,彼得莫斯工作作风与管理方式属于  A. 协商式 B.群体参与式 C.开明--权威式 D.民主式  3.12月1日所召开的会议是必要的吗?  A.很必要 体现了民主决策 B.不必要 会议议题与参与者不相匹配C.有必要 但开会的时间选择为时过晚D.对一部分议题是必要的,对另一部分议题是不必要的  4. 公司的装潢问题是否需要进行群体决策  A. 完全需要,因为绿色是企业的标志 B. 需要,但参加决策的人应当更广泛一些  C. 不需要,此项决策可以由颜色与装潢专家决定或者运用民意测验方法征询意见  D. 需要与不需要,只是形式问题,关键在于决策的质量  5. 定价问题是否需要列入彼得莫斯12月1日的决策议事日程?  A. 需要,因为它是企业中重大的问题 B. 不需要,因为该项决策的关键是质量问题,而不是让所有的员工参与和接受  C. 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下,不需要,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则需要集思广益,群体决策  D. 定价应当由经济学家来解决  参考答案: 1.D 2.B 3.D 4.C 5.B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应该提拔(3)任远!理由:1年富力强,具有丰富的工百作经验,已担任计划科科长; 2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管理经验,群众评价管理太严恰恰证明工作的标准度较高! 3管理岗位要注重工版作的实际能力与经验,学历不是唯一标准。(1),(2)都与厂长有不同的关联关系,且工作经历与经验不符合担任生产经营部经理的全面标准。(4),(5)分别由于权年龄与性格的原因无法胜任该岗位。不再细述!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管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  案例1 通用电气公司管理制度的变  五十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年销售额已超过20亿美元。公司规模大了。权力完全集中于美国纽约总部,已经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改良组织结构。于是公司总裁卡迪纳先生决定实施分权制度。该分权制度由斯密迪一手策划,斯密迪行伍出生,非常强调纪律的作用,他认为,实施新的制度时,肯定有阻力,所以,必须由他说了算,基层人员要绝对服从,不能有异议。  斯密迪的制度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一个经理自己所能管理的企业规模是有界的。  他认为,一个经理自己所能胜任的经营规模,最大不能超过5000万美元一年,再大就管不了了,按照他的观点,通用电气公司拆成了150个部门,各部门的经营规模不超过5000万美元一年,各部门相对独立,各有各的经营业务,由各部门的经理负责管理,每个部门的经营直接对总裁负责,这样,通用电气公司就等于分成了150个"小公司"。这就导致了一个很不好的格局:当某部门的经营业务超过5000万美元时,按照斯密迪的观点,必须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  第二点,以部门经营的好7a64e78988e69d8331333339653661坏要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斯密迪在测评一个部门经营好坏时,设计了8项指标,其中,两个较为典型:一个是利润:一个是部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平稳。可实际工作中,利润是很容易测定的,是多少就是多少。而长期利益的平衡怎么测定呢?当时无法测定,实际情况也测度不了。  第三点,管理是一种职业,直正懂得管理的人,什么都能管理好。  他认为,能管理好一个钢铁厂的人,也能管理好一个大菜市场。因此,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应特别注重流动能力的训练。一个管理人员应有多方面的技能,能做许多方面的工作,要训练他做市场工作、工程工作、制造工作等。这样,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这3年可能在做洗衣机生意,另外3年可能又去做核能的生意;让这些经理们流来流去,以训练他们的流动能力。  后来,斯密迪制度在公司的系统经营方面碰到了困难。1966年通过竞争,通用电气获得了新加坡一发电厂的承建权。该业务要求电厂的设计、基建、设备和安装等所有业务全由承建方一家公司承包下来,搞系统经营。由于通用电气公司已经分成150多个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其中,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承包所有这些发电厂的业务,要参与这种国际竞争,公司不得不必须成立一个协调部门--通用电厂公司,来组织各个业务部门共同承接下这种系统业务。但是,由于各业务部门已经有了自己的责权利,互相独立,其开展工作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当通用电厂公司到各部门去购买各种设备时,各部门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本部门的利润,就尽量提高设备的售价。最后,通用电厂公司发现,各部门提供设备的价格,往往比外公司的价格还高。  1970年博希当上了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改进,采取有关措施对分权制度进行了完善。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斯密迪的改革措施,其目的是要在通用电气公司建立  A.事业部式结构 B.矩阵式结构  C.直线--职能式结构 D.混合式结构  2、斯密迪把管理看成一种职业,对于这种观点你的看法是:  A. 更适合于高层管理者; B. 更适合于一般管理者;  C. 这种看法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管理者必须精通本项领域的具体业务;  D. 是否正确,取决于组织业务的复杂程度。  3、从斯密迪改革的措施中可以看出,他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  A.管理的系统原理 B.管理的权变原理  C.管理的责任原理 D.A+B  4.以下各项,哪一项在实行分权后可能会出现:  A.销售额有可能不断地增加  B.部门经理的积极性受到压制  C.由于内耗,导致各小公司中是亏损  D.总公司总裁失去权威性  5、以上案例说明:  A. 通用电气公司在分权制度方面做得不够理想,其实,分权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方式,关键是其它方面也要配套进行。  B. 企业管理中有分权制度是正确的,关键在于公司的总裁要用人得当。  C. 分权制度不符合管理的一般原理,对调动中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利。  D. 本案例所体现的并不是真正的分权。  参考答案:1.A 2.A 3.D 4.A 5.A 更多追问追答 追答 选择题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 从激励方法看,山西焦化厂主要采用的激励手段是:  A交替运用正、负强化的激励方法 B.以负强化为主,辅助于正强化的方法  C.以正强化为主,辅助于负强化的方法 D.不把各种激励方法作为兴厂之道  2. 山西焦化厂"三严""三化"从管理理论看,更倾向于:  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B.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C.规则、程序 D.系统理论  3. 从计划的形式来看,山西焦化厂制定1730个管理标准,其内容包括;  A.政策、规则、程序 B.规则  C.规则、程序 D.规则、程序、规划  4.从人性假设的理论分析,山焦的管理措施更倾向于:  A.经济人的假设 B.社会人的假设  C.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D.复杂人的假设  5.从山焦的作法分析,你认为他们最成功的经验是:  A惩罚从严,严格劳动纪律 B.抓基础工作和制度建设  C.发挥专业职能部门的作用 D.关心职工,为他们排忧解难  参考答案: 1.B 2.A 3.C 4.D 5.B 追问 不是这两个。。。。 追答 那你好歹说题目啊,你这么问, 追问 因为里面有六个是我需要的 给你好评吧,你也不容易 追答 哪六个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觉得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推荐还是搜索一下工.众.呺手电校园

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第1张

1、他现在处在一个整日忙着处理日常性事务、忙着救火的处境,面临精力不够、决策缓慢、发展滞后等重大危机2、典型的事务性领导,事必亲躬,纠结于日常事务管理和细节管理3、建议:充分授权,信任自己的下属关注重大事项:从日常管理和经营事务中脱身知开来,关注企业发展方向的大事,做好战略决策者和高层管理者培养下属:充分给予员工机会去做事、去成长,而不是完全靠自己4、当然不是,李宪生这样的情况就是典型的管理错位,上级做了下级的道事情,让下级无事可做、无所适从,导致基础管理混乱,重要决策无人能做,自然企业离倒闭也不远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方案1 李娜继续担任程序员 不理家族生意按照案例百表述李娜小姐相信,凭她的工作资历和这一行业女性的不断增加,在不久的将来她会得到这样的机会--公司每年要付给90000美元。而雷森先生的公司每年毛收入17万,经营费用6万。可供支配收入9万。支付新雇佣大度学生3。6万,支付雷森夫人3.5万 剩余2.9万。她家总收入9万+3.5万+2.9万=15.4万 爸爸休息 妈妈和女儿工作方案2 李娜继承家族生意 并担任管理工作还是9万可支配收问入,分给李娜5万 非全日之办事员1.6万 还剩2.4万 按最好情况分给李娜1.2万 她家总收入5万+1.2万=6.2万方案3 李娜利用出售公司的资金投资风险较大答 题目中没给出好项目 此方案不考虑2.我建议李娜选择方内案1 李娜相信自己能得到9万年薪 说明她容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是认可的。对自己的工作是热爱的。而方案2 全家人都在一家公司 风险较大 而且创造的总价值低于方案13 作为职业女性的李娜,考虑的从业的时间 知识的积累 及在家族企业中从事工作的空白及风险 她一定会选择方案1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第2张

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一个企业的业绩与利润,与其员工的工资与工作效率和状态是分不开的。为了使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企业必须给员工提供优越的工作环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264636235境和报酬。而要想要提高公司的业绩,企业就需要能干的员工。怎样对待员工才能让企业和员工都得到相应的报酬!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力和有技巧的管理。当企业珍惜和回报自己的员工,使得员工也致力于感谢和忠于企业的时候,双方就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佳境。通过自己的表现,员工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报酬来作为回报企业的结果。企业可以给员工更高的报酬和福利,以吸引和保留更好的人才。这种良性循环的关系其实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强大的且难以复制的积极动力和越来越好的业绩。公司在没得到利润之前不愿意承担较大风险的员工工资和其他方面的员工福利结构,由此一个恶性循环的链便形成了企业不愿支出高的薪水→招不到能在这个岗位做的更好的人→员工都带情绪上岗→对公司的忠诚度逐渐降低→导致各个岗位工作效率低→出现业绩下滑→老板压缩各方面费用包括员工工资→即使有合适的人才也会导致流失→恶性循环的最终结果是伴随着员工的离职和企业的入不敷出而最终失败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良性循环的价值链企业支出合理的薪水报酬→找打更适合在这个岗位工作的员工→员工工作情绪高涨→对公司充满饱满的热情和较高的忠诚度→各个环节和链接工作效率提高→业绩上升公司利润提高→进一步合理提高员工的工作报酬→留住公司最有用的骨干人员→最终结果不言自明,那就是高工高效高利润。但这个问题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各执一词,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本人愚见,还是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才是王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分析: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以至于很多工作仅靠个人的能力很难顺利完成,必须组建团队e69da5e6ba907a6431333239306632并合众人之力攻克难关。这就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团队的建设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的问题了。本次的案例体现了一个典型的团队问题:随着工作任务的增加,项目组现有的人力资源已经不足以应付增加的工作量,致使管理者必须向小组增派人手以便把工作任务完成。然而,人力资源并不像电脑配件那样即插即用,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使新鲜的“血液”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现有的“血液循环系统”,并共同完成最终的目标呢?新成员的加入意味着原来的团队会发生重组并形成一个新的团队。当然,原来的团队在名义上依然存在,只是团队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而恰恰就是这些内部的变化导致各种各样的边缘效应。正确区分名义团队和实质团队才能使在你遇到相关的问题时不会摸不着头脑。名义上,姜丽已经加入了项目小组,但实质上,姜丽没有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同,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小组中。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姜丽其实并不像巩森所说的那样,但为何其他组员又对姜丽存有这样不好的印象呢?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组员之间没有充分的沟通和了解,导致后面的种种误会。作为一名新组员,姜丽一开始就接手这样一份有挑战性又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工作,自然会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首先,由于她全心身投入工作,自然会对与其他组员建设良好的关系有所忽略,这样,其他组员就会慢慢的疏远她。 其次,她在平时业余的时间中又没有跟其他组员交流,工作之后也没有加入其他组员的活动行列,这种独立的行事方式在别的组员的眼中很容易形成一种“高傲”的印象。 再次,姜丽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余,又乐意帮助别人,并促使别人更快的完成任务,但由于之前所指出的两点原因,容易使其他组员形成一种错觉——姜丽在炫耀自己的本事,并对别人的工作“指指点点”,分明想抢别人的饭碗。更糟的是,这种不良的误会状态持续了5个月之久!怎么办?“把姜丽解雇或调走,让项目小组回到原来的状态!”我知道肯定有经理这样想,甚至真的这样做!我绝对不建议我的客户这样做。很明显,姜丽是该小组的“明星”员工,她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把你的“明星”赶走就相当于割断自己的大动脉。而且,解决目前的人际紧张并不是把责任扔到她的身上就能了事的。首先,马林招聘了姜丽,并将她安排到项目小组,但并没有进行任何新组员加入的预热,使得姜丽无法更平滑的融入小组的氛围。 其次,巩森作为小组的组长,没有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而是让事情拖了5个月之久才向马林报告,明显没有尽到管理者的责任。误会是由于没有充分的沟通和了解引起的,当务之急,马林应该单独跟小组的组员谈话,了解各个组员心中的误会程度究竟有多深,并设法纠正这些失实的印象,润滑姜丽与其他组员之间的摩擦。当然,即使误会得以化解,小组还可能残余一些小问题,那就是姜丽那种独立的行事方式使其未必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其他组员的氛围。解决这个问题[2]的关键是巩森能够合理的分配各个成员的工作角色与任务,并促进组员在工作上必要的沟通,使他们在工作上达到一个共识。至于工作之余的活动,就各自各精彩行了。虽然工作之余的团体活动有益于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但勉强行事只会得到反效果。这是标准答案啊 我们书上有 我打字打累死啦 分一定要给啊

这个是哈佛MBA《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案例《第五冶金设计院》的中国版。。。。你的老师把其中的名字改了而已。。。你上网搜这个名字的案例分析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