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而通常采访新闻的时来候,内容很多,时间很长,但是播出的时间有要求很短,所以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应该运用缩略法:就是用解说词+画面 (重要讲话可用同期声)镜头组接:其实黑专场,淡入淡出的效果接很不错,不过专自场方式有很多,新闻片追求的不是炫,而是真是,所以我觉得淡入淡出就可以了~ (简单大气)画面感:1、远景 全景 中景 近景 特写 等百11中(如:极远景,小全景,大全景等)但是都是这五种的派生 在新闻片中多用中景,近景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景别 2、仰拍(伟岸、高大、英雄人物··度· 但是角度选不好容易拍变形,有双下巴颏) 俯拍(蔑视、小看、坏蛋、小偷··· 这种拍法应该很少出现在对领导人的拍摄当中) 平拍问(这种也分好几种,正面平拍:没有立体感; 30度侧拍 45度侧拍等)建议在拍摄的时候选择多角度,多方位,多景别进行拍摄,这答样有利于后期剪辑~哈哈,最后,祝你在新闻部工作顺利!

要每天多多开心。才能成功什么事只要学了,才行,不要没学就不接触。要多学才行。祝你成功。

首先了解会议议程和内抄容,然后打好新闻的腹稿,根据腹稿拍摄:(1)带有会标的全景画面(6秒);(2)会议主持人(副市长)特写画面(3秒);(3)领导(市委副书记)特写画面(4秒);(4)主席台中景画面(2秒);(5)整个会场摇镜头画面(7秒);(6)一组与会人员中景画面(固定镜头7个×2秒zhidao);(7)拉镜头接局部摇镜头画面(6秒+5秒+7秒);(8)领导(市委副书记)讲话特写画面(4秒);(9)副市长特写画面(3秒);(10)一组局部中景画面(固定镜头6个×2秒);(11)一组移动(走动)中景画面(8秒+9秒+7秒);(12)一组中景画面(固定镜头8个×2秒);(13)中全景画面(固定镜头4秒)。整个会议拍摄了35个镜头,117秒电视新闻节目素材。

多观察

每个领导都要拍到,职位从大到小顺序过,会议画面坐着的时候给画面要带名牌zhidao的画面,上面不能留空太多。必须在领导看着专镜头时拍。其他还有很多,这个要自己跟师傅慢慢学的,百度一百次没有一个带你的老师给你一个建议属有用。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在这个国度,这个可要专业人士,将就太多了,弄不好就完蛋了,反正是做的好是应该的,做不好是没法接受的差事。

关于电视新闻画面的剪辑技巧分析 第1张

做政治新闻的,都是有人带的,也有明文规定的,打个比方:做晚会吧,有一堆领导当观众复,那么第一个就必须是现场最大的领导的单人画制面,小领导的可以两个人一个画面,然后不主要的人横扫一遍,一般都是单机拍zhidao 后期根据领导指示剪辑,我见过没处理明白下岗的!!

关于电视新闻画面的剪辑技巧分析 第2张

在剪辑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对镜头进行组合排序是有一定根据的。  1.事物的客观规律  在现实世界里,事物都有自己的客观发展规律。这个内在的客观规律可以成为我们剪辑中镜头排序的一个根据。  举一个例子,某地的电视风情片要表现山水美,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瀑布、溪水中景、游客在溪流游玩、红叶顺流漂走特写、航拍湖泊、远山大景、满山红叶中景。其实,对这组镜头剪辑排序,从山直接跳到水,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把其中几个镜头的顺序稍做调整,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远山大景、满山红叶中景、红叶顺流漂走特写、溪水中景、瀑布、游客在溪流游玩、航拍湖泊。这里把红叶顺流漂走特写镜头放在一组有关山的镜头和一组有关水的镜头之间,这样排序组接后,上述一组镜头就产生了这样的蒙太奇艺术形象:山→树→叶→水→溪流→湖泊。其内在逻辑可以这样去简单理解:金秋时节,山上的树叶红了,红叶凋落在山涧溪水中,溪水流淌,最后汇成湖泊。这是重新排序组接后形成的镜头内在逻辑,其实也是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332623939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成了这组镜头剪辑排序的根据。红叶顺水漂走特写包含了山上的元素和溪水的元素,放在有关山与有关水的镜头的转接之间,承上启下,起到了从山连接到水的过渡作用,避免了山直接到水的画面跳跃之感。镜头逻辑性强,画面也更流畅。  2.日常的生活习惯  “镜头语言在表意中可以自由地处理时空,镜头画面的分切与组合打破了现实时空的制约,创造出新的荧屏时空”。①只要这个新的“荧屏时空”能表达好主题思想,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那么它也是镜头组合排序的另一个根据。  有几个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拍摄到的某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俗活动场景:宴请客人喝酒、新郎新娘喜宴、手持火把的队伍下山、篝火晚会、做糍粑。虽然都是表现民俗,但是它们之间没有一定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在镜头的组合排序上,我们也可以较为随意的组接,以显示这个民族的民俗的丰富性。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调整场景的组合排序,达到另外一种蒙太奇荧屏效果:做糍粑→宴请客人喝酒→新郎新娘喜宴→手持火把的队伍下山→篝火晚会。排序调整后形成了一个表现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的荧屏形象,其内在逻辑可以这样理解:某天是一对新人的喜庆日子,村民忙碌做糍粑等宴请客人,婚宴后村民赶来举行热闹的篝火晚会以示对新人的庆贺。这样原本割裂的场景变得有机地联系起来,蒙太奇艺术的效果顺畅自然,也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  3.音乐的节奏  剪辑组合排序的根据还有很多,其中,音乐也可以是一个根据。在一部片子里,有背景音乐部分,尤其是强节奏音乐的时候,镜头的剪辑组接排序要根据音乐的节奏来灵活选择处理。在强节奏音乐的重音处,可选择急推镜头或硬切。滑音处,可选用推或者拉镜头。这种剪辑的目的是为了画面与音乐节奏和谐统一,形成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  当然,镜头轴线、色调、运动方式等,也是剪辑排序的根据,这些基本剪辑规律不再赘述。  剪辑风格的确立  电视体裁和表现主题是确立电视剪辑风格的重要依据。电视片种类很多,有电视剧、社教专题片、纪录片、文艺片等,每个类型又有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即使同一个类型也会因为其所表达的主题不同而要求剪辑风格要区别对待。  不同体裁的电视片,在剪辑上会有相应审美的规律和剪辑处理技巧。一般来说,大多数社教类专题片,剪辑的节奏和镜头切换是根据内容和场景的变化而变化。叙述和抒情的地方,镜头的处理应注重舒缓有致,而紧张剧烈的场景则要求镜头简短紧凑,动作感要强。  纪实性强的片子注重镜头的现场纪实,在剪辑上应注意主体对象的动作和情绪的细节。镜头不需要处理太短和零碎,镜头切换也不需要太花哨,以免蒙太奇形象传递给受众的情绪受到干扰和影响。另外,电视文学比如电视散文,因为强调营造文学意境和抒情性,镜头剪辑处理也不需短促零碎,镜头切换用叠化较多,有利于情绪的渲染、延续、积累和递进。  当今,许多城市和企业重视制作宣传自己的电视形象片。这类形象片的特点是紧凑、形象、唯美,讲究音乐和画面的配合。片长在5~10分钟左右,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表现民俗、风光、时尚或企业特色等。这就决定了片子节奏快,镜头切换快。镜头的长度一般多在1~3秒之间,超过4秒的相对较少。另外,特技运用上也可以相对丰富些。  剪辑节奏的调控  两个镜头之间的过渡处理技巧,传统的有淡入、淡出、硬切、软切、闪白,此外还有非编带来的各种划像、二维和三维特技。  淡入、淡出通常用于全片或段落的开始和结束;硬切,又称为无技巧切换,也就是镜头与镜头直接相接;软切,术语称为叠化,是两个镜头重叠渐隐渐出,更多地表示一种时空的变换,比如时间的转换,以及回忆和幻想等;俗称为“闪白”的转场,其实就是以白色为背景的淡入淡出,也常常用于回忆或者梦境等,有时也用于有强调意味的特殊转场;划像更多用于表现相同时间内,不同空间平行发展的事件的转换,表示地点、场景的变化。二维和三维特技除了也能达到划像所表达的效果外,还可以起到特殊转场和某种强调意味的剪辑作用。  硬切,虽然被称作无技巧的剪辑,但是,如何用好和用巧却大有讲究。由于两个镜头直接相接,视觉上会产生跳跃感,形成相应的镜头节奏。根据这一特性,在需要节奏快的电视片中,剪辑上应该多用硬切,多用短镜头。很多形象片、招商片、企业和产品介绍片属于这一类。  电视片在高潮和情绪渲染部分,镜头切换的节奏也应该相对比较快,特别是鼓点明显的背景音乐,每一个节拍的鼓点之处就是一个接点,就是镜头的转换之处,这样有明显的节奏效果。硬切用活了也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巧妙的转场技巧,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非编剪辑的两个误区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俩只——————多剪我在电视台实习的时候,开始什么都不回,后来就看他们剪辑,然后自己不停的剪慢慢就熟能生巧了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可以用美图秀秀/可牛影视

直接复制啊

电视新闻编辑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1333335323462与报纸、广播新闻编辑相比,相同之处都有文字编辑,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集文字、画面、同期声于一体,做到声画同步,文字画面互补,体现电视媒介的个性。因此,编辑人员负有比其它新闻工作者更加重大更加直接的责任,由此也决定了对编辑人员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电视新闻编辑的修养谈点浅见。 首先,电视新闻编辑人员要有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观察、分析问题,成为“政治上、工作上、思想上的观察家和批评家。” 第二,电视新闻编辑要有丰富的学识。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发现问题,衡量轻重和决定取舍。因此,编辑要博览群书,对国际国内,上下古今,天文地理、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都知道一些。在当今知识更新的年代,多学一点知识尤为重要。 第三,电视新闻编辑应具有熟练的业务技巧。电视新闻编辑要比记者、通讯员具有更高的文字解说修养,画面审视修养,现场组合修养等,对逻辑、语法、修辞更加精通。编辑在编辑中要碰到各种新闻体裁,他还要撰写评论,这又要求他善于驾驭各种文字体裁的能力。电视新闻编辑还要处理音响材料和图像。另外,电视新闻编辑还要熟练地掌握改稿配稿,画面组合,制作标题,内容提要等技巧,更加懂得录音、录像、复制等技术知识。 电视新闻编辑不外乎要把好“三关”。一是思想政治关。主要看稿件的基本政治倾向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观点是否全面。注意政治界线、公开报道的科学性和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二是新闻事实关。注意检查和核对稿件与画面的情节内容和基本事实两个方面有无差错,前后有无矛盾,是否合乎情理,是否违反科学,有无虚构、添加、嫁接或“张冠李戴”等现象。三是文字声画关。注意修改稿件中文理不通,声画脱节的地方,注意用词用语和拍摄画面是否正确。注意文字是否通俗、易懂,适合视听特点和声画同步的有机结合。 第四,电视新闻编辑应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编辑的日常工作不仅是编稿,还要组稿。一个重大的战役性的报道或一次专题性节目,需要哪些稿件和画面,这些的采写拍摄任务哪些人承担合适,编辑应心里有底。一个独挡一面的编辑手中总掌握有固定联系的一支记者、通讯员队伍,并对他们的思想、品格、职业、特长应有效全面的了解,就象一个将军熟悉他的战士一样。报道思想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宣传方针提出来的,也是在认真调查研究并掌握了真实,全面情况的基础上产生的。 编辑在组稿时必须重点突出全面、鲜明的思想。在组织报道采用的形式上,编辑还要注意典型报道、重点报道、连续报道、综合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等,电视还可以采用实况转播、录像剪辑、嘉宾访谈、短信平台、受众互动等等特殊形式;在组织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既要体现报道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向纵深展开,又要体现报道的广泛的群众性向横向展开。特别要防止强调一个方面就忽视另一个方面,夸大一个方面而抹煞另一个方面。不能报喜不报忧,也不能报忧不报喜;或者说好就绝对好,说坏就绝对坏。 编辑不能高高在上当“编辑老爷”,他也不是“百事通”,不懂的要“不耻下问”,向专家请教,向作者请教,向受众请教。编辑不仅要动笔,而且要勤动嘴和必要的动腿。 第五,电视新闻编辑要有严谨的作风和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编辑担负着把关的重任。他不能因稿件冗长而一目十行,不能因画面丰盛而草率从事,也不能因稿件短小而不加思索,更不能因画面缺乏而东拼西凑。对于每一篇稿件,每帧画面,大到主题思想,小到画面语言,都要认真审视推敲。对于没有把握的东西,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核对。例如,在电视节目的编排中,要突出主题,中心和一般相结合,做到“既有红花,也有绿叶”;长短搭配,各种表现形式灵活运用。要突出重点,引导视听和受众眼球相结合,做到“壶中见天”、“滴水映日”;声画优美,各种表现手法灵活运用。标题是新闻的题目,是新闻内容的概括。标题做得好,就像画龙点睛,可以使新闻大为生色。电视新闻题目,必须注意到受众无法选择,只能依次视听的特点,编辑要在内容提要上多动脑筋。 编辑的劳动因为是凝结在别人的作品之中,往往不为人们知道,因此,编辑要有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服务精神,要有使别人名扬四海,而自己却默默无闻地舍己为人的精神。 电视新闻编辑的修养涉及范围远不止以上这些,还有画面的剪辑,同期声的巧用,专栏和专题节目等等编辑的修养,有志于此或专门从事某项专门编辑的同志,需作系统的专门研究。求采纳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