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沪科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认识压强》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⑵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四、说课堂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将小钩码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二讲授新课 1、通过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压力的概念。 问题:(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压力是否一定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压力的方向是否与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师提供一枚图钉,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解决以上第二个问题。 学生操作后得出结论:压力不一定由重力产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例子。通过学生的举例,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对压力和重力教师再从三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教师根据教材图10-3提供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1333264643730案。该实验提供的仪器较多,因此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复杂,设计方案时要围绕怎样改变压力、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形变)等来设计。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方框内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等内容。例如:选用小方桌模型、细沙、砖块进行实验时,实验过程应写出如下内容:(a)将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砖块,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c)将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的深度并测量;(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与(b)中同样的砖块,观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测量。 e、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什么叫压强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并说明1牛/米2的意义。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图10-4一些物体的压强,知道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 积;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10-5,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三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五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第九节 压力和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 2、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 3、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3、单位:牛/米(帕)1牛/米=1帕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您好,我看到您的问题很久没有人来回答,但是问题过期无人回答会被扣分的并且你的悬百赏分也会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一,你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这样知道你问题度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二,您可以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那里聚集了许多专业人才,一定可以为你解知决问题的。道三,你可以向你的网上好友问友打听,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关网站直接搜索.四,内网上很多专业论坛以及知识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资料,我遇到专业性的问题总是上论坛求解决办法的。五,将你的问题问的细一些,清楚一些!让人更加容易看懂容明白是什么意思!谢谢采纳我的建议!

求沪科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第1张

http://wenku.baidu.com/search?word=%D4%F5%D1%F9%C3%E8%CA%F6%C1%A6%CB%B5%BF%CE%B8%E5&org=0希望可知以道帮到你内。容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力就是一个量

浮力比较能出彩。到一些教育网站上有说课稿的。面试嘛,在注重讲课逻辑性的同时,节奏的把握和重点的突出也很重要。最好语言清晰,有感染力,总之站在讲台上就要有范儿。最后祝你面试成功,加油吧!^^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首先自我介绍,最好幽默一点。然后让同学们讨论物理是什么,最后自己说明学物理的意义。

幽默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239306539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 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自己慢慢看 相信你一定会讲的很精彩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及其物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2)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及功的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讨论教学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讨论1: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各有什么特点?(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了力,却费距离;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却省距离。)讨论2: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当动滑轮的重及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力忽略不计时,拉力F与物重有什么关系?拉力上升的距离S与重物上升高度n有什么关系?(拉力F与物重的关系为F=1/2G,拉力上升的距离S与重物上升高度n的关系为S=2h。)归纳:以上两种简单的机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省力的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61313262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新课教学]算算想想:在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过程中,“拉力F与上升的距离S的乘积”与“物重G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乘积”有什么关系?总结: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过程中,拉力F与上升的距离S相乘,正好等于物重G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乘积,即FS=Gh。实际上其他简单机械也有这样的规律。指出:其实物理学家已经总结出了力和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就是机械功。一、机械功的概念: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思考讨论:课本P196面图10-24图a:人用力推车,车未动,在推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因而推力没有做功。图b: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对汽车做了功。图c:吊车的作用力质量货物移动一段距离,吊车对货物做了功。进一步说明:1、人推车没有推动,虽然施加有力的作用,但是没有移动一段距离,这些力就没有“成效”,即“劳而无功”。2、一木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移动一段距离,但是没有施加有力的作用,即“不劳无功”。3、一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分析虽然有力和有距离,但是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S=0(劳而无功)(2)F=0(不劳无功)(3)F的方向和S垂直。三、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问题:如图,在力F的作用下使物体在水平方向移动s这个过程中,F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说明:力学中就是用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来计算功的大小,用字母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因为功的英文单词是work,我们取首写字母W来表示功。1、功的计算公式:W=FS2、功的单位及物理意义: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就专门用焦耳作为功的单位。(1)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2)1J的物理意义:1J=1N·m,即:物体在1N的力的作用下,沿该力的方向通过1m的距离,该力所做的功就是1J。感知1J的大小:即把两个鸡蛋提高1m做的功约为1J。学生练习:估计下例一些力做功的大小:(1)将一袋10kg的大米从地面扛到肩上,做的功大约是多少?分析:∵G=mg= 10kg×10N/kg=100N ∴W=Gh=100N×1.5m=150J(2)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多少?分析:W= FS=Gh=1N×1m=1J(3)体重为600N的某学生从一楼到二楼,大约要做多少功?分析:W=Gh=600N×3m=1800J(4)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并举高,做的功大约是多少?分析:∵m=ρv=1g/m3×500㎝3=500g=0.5kg G=mg=0.5kg×10N/kg=5N∴W=Gh=5N×2m=10J巩固练习:1、如图,把一个重100N的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对箱子做了多少功?再沿水平方向前进10m的过程中,他又对箱子做了多少功?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去为你服务教育网,大把的教学设计,课件

在百度上搜索cooco,出来的可圈可点网站,先注册一个号(免费的),很快的,里面全部是数理化的各种资料,希望能够帮到你,可是一个网友做的哦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可圈可点还不错哦

求沪科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第2张

优秀说课稿模板:开头语(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_____)(过渡句:首先是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_____是高中物理必修___第_____章第____节 。本节内容是在必修____第____章____之后,而且是在____之前。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为后面学习____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 ____进一步理解和完善。(过渡句:接下来是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根据高____ 学生已经有了____的知识基础,已经会理解了____。但____是个全新的知识点,不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____ 已经有了感性认识,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很容易接受什么是____ 。他们难以理解是____ ,所以在教学中多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尽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节内容。由于高中学生基本还保留了对直观现象的兴趣,所以我精心设计了____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过渡句: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___________。(2)知道____ 是一种____ ,知道____ 能____ 。(3)理解____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归纳 ,让学生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2)能领略____ 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过渡句:根据前面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_______)四、教学的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2、教学难点理解____________(过渡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和学法是:___________)五、教学方法及学法为了突破重难点,提倡教学新理念在教法、学法上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____法和____法,在教法上综合使用演示法和讲授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365646334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过渡句: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____________)六、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采取情景导入法,让学生举出生活中____的例子,生活中____的例子较多,再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____的热情,明确学习目的。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视频中____等,并且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猜想 ,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得出____,突出重点;观察演示实验后让学生利用给出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在小组内的互助、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探究 ,进而突破了难点,同时使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增强了探索新知的兴趣。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让学生考虑____,探究____原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新理念。用图片、实物演示、多媒体动画等展示 ,让学生观察并得出____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再次让学生看刚才动画让学生猜想____。接着演示____,分析____并且在黑板上画图分析,并得出结论。再用动画验证。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设计典型的练习题,小试牛刀,不仅巩固了本节知识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进行分小组讨论,并且请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7、布置作业,提高深华布置与生活实践更加贴近的作业,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过渡句:接下来是板书设计)七、 板书设计: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过渡句:最后进行教学反思)八、教学反思以上是我对《____》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 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过渡句:)说教法学法前边面用(【过渡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__________【过渡句】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_____________)(注:常用的教法:讲授法 谈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课堂讨论法 实验法 启发法 实习法情景教学法。常用的学法:课前预习法,体验感悟法,质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