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算。 4÷2= 9÷3= 6÷6 40÷2= 90÷3= 60÷6= 400÷2= 900÷3= 600÷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2= 9÷3= 6÷6= 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请在黑板演示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导入。 同学们能够用竖式熟练地计算出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如果商是两位数,你们还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主题图(将教材第1页主题图稍加改变,只出现三年级两个班在山坡上植树的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是植树节吗?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在今年3月12日的这一天,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同学到山坡上去植树,你们看!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干得多带劲呀! 2.提问: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3.提问: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 4.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多少棵树?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42看成40,因为40除以2等于20,所以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20棵树。 5.揭示课题:那么42÷2到底等于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三、动手动脑,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42÷2表示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请大家拿出手中的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 如果觉得自己有些困难可以与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 (3)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把分小棒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636f70797a6431333330336363: 方法一: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 方法二:先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再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2个十和2个一合并起来是21。 (2)议一议:对于上面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分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归纳学生发言并明确第一种分法比较合理。 2.组内交流,探究竖式。 (1)提出问题:大家用分小棒的方法得到了42÷2的结果。根据分小棒的演示过程,想一想用除法竖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42÷2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然后自己在本上试着写一写竖式。 (3)教师有目的性让学生将代表性的写法在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中大致有三种不同竖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明确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①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三个竖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步骤2: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哪一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因为第一个竖式是有局限性的,第二个竖式2前面十位上的0没有意义,可以不写,40个位上的0也可以不写。所以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 ③指名说一说第三个竖式的计算过程。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明确:42÷2应从高位除起。因为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竖式中,用除数2去乘商的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2十位的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的2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在商的个位上写1,再用除数2去乘商1,积是2,写在落下来的2下面。2减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结果等于21。 (5)总结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大家通过尝试试做、组内研讨、全班展示,得出了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笔算除法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结论: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并且对齐。 四、反馈练习,效果评价。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4÷2= 24÷2= 34÷2= 44÷2=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作业:练习四第1题下面4题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算。 4÷2= 9÷3= 6÷6 40÷2= 90÷3= 60÷6= 400÷2= 900÷3= 600÷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2= 9÷3= 6÷6= 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请在黑板演示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导入。 同学们能够用竖式熟练地计算出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如果商是两位数,你们还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主题图(将教材第1页主题图稍加改变,只出现三年级两个班在山坡上植树的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是植树节吗?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在今年3月12日的这一天,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同学到山坡上去植树,你们看!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干得多带劲呀! 2.提问: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3.提问: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 4.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多少棵树?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42看成40,因为40除以2等于20,所以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20棵树。 5.揭示课题:那么42÷2到底等于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三、动手动脑,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42÷2表示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请大家拿出手中的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 如果觉得自己有些困难可以与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 (3)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把分小棒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 方法二:先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再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2个十和2个一合并起来是21。 (2)议一议:对于上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1333330336364面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分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归纳学生发言并明确第一种分法比较合理。 2.组内交流,探究竖式。 (1)提出问题:大家用分小棒的方法得到了42÷2的结果。根据分小棒的演示过程,想一想用除法竖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42÷2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然后自己在本上试着写一写竖式。 (3)教师有目的性让学生将代表性的写法在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中大致有三种不同竖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明确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①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三个竖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步骤2: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哪一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因为第一个竖式是有局限性的,第二个竖式2前面十位上的0没有意义,可以不写,40个位上的0也可以不写。所以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 ③指名说一说第三个竖式的计算过程。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明确:42÷2应从高位除起。因为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竖式中,用除数2去乘商的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2十位的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的2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在商的个位上写1,再用除数2去乘商1,积是2,写在落下来的2下面。2减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结果等于21。 (5)总结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大家通过尝试试做、组内研讨、全班展示,得出了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笔算除法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结论: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并且对齐。 四、反馈练习,效果评价。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4÷2= 24÷2= 34÷2= 44÷2=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1.口算。 4÷2= 9÷3= 6÷6 400÷2= 900÷3= 600÷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2= 9÷3= 6÷6= 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请在黑板演示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导入。 同学们能够用竖式熟练地计算出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如果商是两位数,你们还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主题图(将教材第1页主题图稍加改变,只出现三年级两个班在山坡上植树的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是植树节吗?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在今年3月12日的这一天,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同学到山坡上去植树,你们看!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干得多带劲呀! 2.提问: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3.提问: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 4.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多少棵树?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42看成40,因为40除以2等于20,所以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20棵树。 5.揭示课题:那么42÷2到底等于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三、动手动脑,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42÷2表示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请大家拿出手中的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 如果觉得自己有些困难可以与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 (3)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把分小棒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 方法二:先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再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2个十和2个一合并起来是21。 (2)议一议:对于上面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分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归纳学生发言并明确第一种分法比较合理。 2.组内交流,探究竖式。 (1)提出问题:大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1333330336365家用分小棒的方法得到了42÷2的结果。根据分小棒的演示过程,想一想用除法竖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42÷2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然后自己在本上试着写一写竖式。 (3)教师有目的性让学生将代表性的写法在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中大致有三种不同竖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明确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①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三个竖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步骤2: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哪一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因为第一个竖式是有局限性的,第二个竖式2前面十位上的0没有意义,可以不写,40个位上的0也可以不写。所以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 ③指名说一说第三个竖式的计算过程。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明确:42÷2应从高位除起。因为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竖式中,用除数2去乘商的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2十位的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的2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在商的个位上写1,再用除数2去乘商1,积是2,写在落下来的2下面。2减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结果等于21。 (5)总结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大家通过尝试试做、组内研讨、全班展示,得出了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笔算除法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结论: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并且对齐。 四、反馈练习,效果评价。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4÷2= 24÷2= 34÷2= 44÷2=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 :植树 教 学 目 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0336363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 学重 难 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 学准 备 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悟”学习的条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道算式朋友,你们看喜欢吗?(出示:6÷3,12÷4,18÷6,35÷7)  师:口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非常好算,很容易算出来。  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利用乘法口诀。  师:现在,我们再来认识几位算式朋友。(出示:30÷3,600÷2,560÷7,360÷9)  师:口算时,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很好算,一下子也能算出来。  师:你又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 0”不参加计算,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后,只要在后面补“0”就行了。  师:好,不错。现在老师也想认识你们带来的新朋友,你们带来了吗?  生整理自己的口算卡,口述,师板书:  100÷5,3000÷6,200÷4,4000÷8,……  师:你们能算出结果吗?  生演算。  师问:你又有什么新感觉?  生:只要认真,也能很快算出来,但不像上面的题那么容易。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利用乘法口诀,在心里先想出整十数,再看看几个“0”不参加计算。算出结果后再在后面补上不参加计算的“0”。  说得好的同学受到了掌声鼓励。 (二)“自悟”学习的目标  师:刚才老师认识了你们为我带来的新朋友,老师特别高兴,谁还给老师带来了不曾认识的朋友?  在教师鼓励下,生又口述,师板书:  84÷4,96÷3,66÷2,55÷5,……  师:你们真不简单,这样的朋友也让你们请来了。老师非常开心,我们大家共同来认识它们好吗?  学生非常欢喜,对于新内容的出现表示欢迎,从他们的神情上看出,他们已经迫不急待,跃跃欲试。  师:有哪些小机灵已认识它们了?  师:那些认识它们的小机灵一定特想给大家介绍它们,不过我也要给那些不认识它们的同学一次机会,要不然,他们会不高兴的。现在,我们大家先确立自己要介绍的朋友,然后独立思考,看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向大家介绍它们,比比谁的方法多、方法好,让同学们都乐于接受。好吗? (三)“自悟”学习的内容1.师:同学们都想好了吗?现在你们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介绍你们喜欢的朋友好吗?  2.让生自由分组,要介绍同一位朋友的同学编为一组,组长带领组织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表现自己,组长做记录。  3.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交流,指导学生探索的过程,重点点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让他们也从中找到乐趣。师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4.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组认识的朋友是84÷4,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想出了四种方法。  生2:利用乘法想除法,因为21×4=84,所以84÷4=21。  生3:把84分成80和4,80÷4=20,4÷4=1,20+1=21。  生4:直接口算,用十位上的数字除以4得2,写在十位上,用个位数除以4得1,写在个位上,得21,即84÷4=21。  生5:用竖式。(生边说师边板书: )  (学生汇报的同时,师进行板书)  A组同学汇报完后,班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A组介绍的新朋友你们认识了吗?对A组同学,你们有什么话想说的?  生6:那种竖式方法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吗?对于竖式的写法,我们组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组认识的朋友是96÷3,我们也用到了竖式。(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这种竖式是你们组同学自己想出来的吗?  生6:不,老师,是我爸爸早就教我的,现在我把它介绍给了全组同学。  师:如果认识84÷4也用这种竖式,同学们会算吗?试试看。  同学们很快列出了竖式计算。生7在台上边板演,边说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这两种竖式的算法,你觉得哪种好?  让生举手表决,结果喜欢前种的比喜欢后种的要多得多。  师:好,我们接着来交流。  让其他小组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也都是采用的这四种方法。  师问:这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让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四)“自悟”学习的价值  1.放多媒体课件“植树”。  (1)让生根据课件创设情境。  生:阳春三月,鸟语花香,一年一次的植树节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山坡下植树,他们又说又笑,干劲可大啦。  (2)在画面中加入条件“有36人,每组3人”。你能提出问题吗?  让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的问题“可以分成多少组?”。  (3)你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吗?  (4)让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5)全班交流,指名说是怎样算的,允许学生多种方法并存。  2.选做题(任选一题,独立完成)。  练一练的2,3题。 (五)“自悟”学习的收获  1.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介绍新朋友。(师板书)  2.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我最喜欢直接口算。  生2:我觉得××表现得很出色,我要向他学习。  生3:我认为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我要把数学学好。 板 书 设 计 植树 36人,,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 36÷3=12(组) 12×3=36 30÷3=10 36÷3=12 6÷3=2 10+2=12

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在与技能目标①掌握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zhidao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②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③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实践版活动过程,增强数学活动经验。②让学生经历探索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3)情感态度目标①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权联系,体验除法的应用价值。②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1、口算乘法第1课时教学内容:P1例1、P2例2 口算乘法教学要求: 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5303535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 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多少? 24个十呢? 24个百呢? 4.5个2是多少? 二、新课教学: 1.P1例1 (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算:20+20+20=60用乘法算:20X3=60 (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个2是6,3个2捆(2个十)是6捆(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个20是60。结果与加法相同。2.小结:求3个20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口算20×3这样想: 2个十×3=6个十=603.P2例2 (1)显示例2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后掌握其数量关系。每堆有300块小木块,一共有4堆。(2)让学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块。(3)让学生口算结果,并说出怎样想。 (4)小结:求4个300是多少,用300X4计算。这样想:3个百×4=12个百=1200三、练习设计: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四、作业:1、 复习P1 例1 、P2例2. 2.P4第1、2题。

去新华书店看看 ..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说的对,老师肯定知道

到你们那里的新华书店!要不就问问老师!老师肯定知道!

去新华书店看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 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 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安排另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加强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一个量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根据《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因此,无论在“测量”一章还是在“四边形”一章,实验教材都安排了有关估测长度的内容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5343933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

可以去淘宝买。。或者你买视频看。。也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