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组课题研究计划ppt要自己做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推进课程改革、抓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重点,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继续执行“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办学方针。二、具体目标 1、健全一个网络,即课题研究网络。努力提高各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培养课题组成员的敬业精神,有效实现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形成研究合力。 2、提高一个实效,即校本研究的实效。真正完善“以校为本”的现代教研制度,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推广优秀教改成果。 3、深入开展三项研究,即《数学生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62356163活化的研究》、《培优补差的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现代教学媒体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见各课题研究方案)三、主要措施 1、着眼实践,引导教师在反思中完善要求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成绩即成果”的科研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思考自已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评估与判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审视,对自己的教学结果进行反思与思考,对学生学习品质、学习行为、学习方式进行剖析与探究,形成经验、论文、成果,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行列的跨越。 2、打造平台,推动教师在协作中发展。研究的课题通常也是其他教师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它需要、也应该借助集体的力量。也只有教师的集体参与,才能使教师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在信息交流中获得启示,在争辩探讨、廓清认识;才能形成研究的氛围、研究的文化,真正提升整个学校的教研能力,因而交流与协作视为课题研究的标准和灵魂。因此,我们要着力为研究者提供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如“六课”平台,论文交流、专题讲座、个案剖析……)。 3、外引内助,促使教师在引领中提升。课题研究如果离开专家的参与,缺乏理论指导,教师在教研就可能在低水平上重复,难以深化。只有让教师的研究即立足于自身的实践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又有专家的指导,重视经验的理论提炼与提升,才使研究具有价值与意义。如何很好地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我们想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专家来校,请求点评,二是主动出击,多方邀请,三是上网求助,释疑解惑,四是学习理论,提高素养,五是校内“专家”充分利用。 4、完善管理,为教育科研创造条件。首先,领导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头参与课题研究。其次,要创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形成个个有课题,人人在研究的局面,倡导平等、民主、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 氛围。再次,完善激励评价机制,为课题研究提供动力,激励教师人人愿研,人人要研,人人乐研,人人善研。最后,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与设施。四、研究课题及课题研究小组成员 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主研:李娟、郑桂珍、周春华 ⑵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 主研:熊志敏、邓先红、孙波 (3)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 主研:李伟先、陈昌盛、刘兰兰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个性化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研、科研力度,认真开展《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个性化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学生为本,探索课堂练习的个性化设计模式,稳步推进,和谐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实效为目标,深入开展教学方法,学习和评价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一)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深入学习理论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练习对课程改革适应力,努力搞好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等日常工作。(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质,加强数学教学质量的监控。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师徒结对等方式,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重点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与指导,特别要提高新教师的语言素质和教学技能,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探索,研讨交流,总结反思等途径来提高教师学科素养;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心得、案例或论文。(三)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育科研质量。要进行扎实的专题或课题研究,从而加强教师的研究意识,提高其研究能力。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如下:九月份: 1、制订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课题计划。2.认真研究教材,备好每一课,重点设计好课堂练习。3.建立好博客,按时上传各级各类的资料。十月份:1、认真贯彻执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加强理论学习,撰写学习心得。2、积极配合相关老师做好观摩研究课的准备,利用教研时间进行集体备课3、交流典型的课堂练习设计案例。4、认真准备迎接教科室对本课题的抽查工作。十一月份:1、教师解读教材。2、认真开《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个性化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坚持每月积极参加例会工作和与课题组其他老师每月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做好学习笔记工作和反思。3、积极准备迎接研讨课,并认真听其他老师的研讨课、认真评课。4、参加教学评价课题培训活动。十二月份:1、学习有关综合课堂教学的理论书籍,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推进课程改革实验。2、准备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并到各年级进行学习。3、建立学生练习的档案。4、准备好课题组的课题资料,以迎接检查。一月份:1、讨论有关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工作的综合评价方式,填写评价表,做好评价工2、做好自我小结,撰写案例、教学反思、活动总结。3.做好学生的期末复习工作,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期末考试。

PPT吗,我自己做了一个的,发给你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一、 课题提出  1、基于教师成长的需要——教师应该成长为反思型的研究者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和举措在不断强烈,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教师成为研究者,指的是教师要参与到教育研究中去并成为研究的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与专业理论研究者不同,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而不是为了建构宏观的教育理论。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反思型研究者,认识到自己教学的思想基础、教学理念,认识到要把自己的教学变成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从而创造出更加完美的课堂。  2、基于课堂教学特点的考虑——加强课堂教学片段的反思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因为课堂是鲜活的,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是师生精神的旅游和探险,是教师构思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完美甚至有错,才是它的真实存在。它可能有教师面对学生发问而回答不出的尴尬,它可能有学生面对问题所作出的“越轨”甚至“错误”的回答,它可能有未能完成教学目标的遗憾,这都是正常的。而这种不完美往往会给课堂本身增添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使之变得更美丽、更精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纵横交错的数学知识内容的呈现,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是由无数的教学片段组成。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是师生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它随时可能遇到曲折和阻隔,但也随时可能发现美丽的通道和亮光,需要我们老师真正静下心来,不断加强实践和反思,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许我们无法让每一堂课完美无瑕,但一个又一个成功片段的演绎,恰恰支撑起课堂教学的精彩天空。  3、基于本校数学教研状况的考虑——重于反思,力求提高教学质量  审视我校传统的数学教研活动,研究的主题并非来自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急需解决的现实的、真实的问题,其研究的方式也相对比较保守,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多向交往互动的有效平台。传统的教研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陈旧的且不合时宜的教研活动模式,力求以课题研究为校本教研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我校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片段》的课题进行研究,从教学片断这一小处着眼,围绕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急需解决的现实的、真实的问题,共同反思与研讨,以此建构一种互动、对话的研究平台和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和提炼,形成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成果共享。  二、 本学期研究目标  1、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精彩细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我们要研究教学精彩细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联系,及如何注重精彩细节的设计,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互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细节的设计与应用策略的研究。“精彩细节”并非是随意摘取一段,而是要选择重要的、有价值的细节,大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从学生角度:对学生成长起重要作用的;从教师角度:对教师讲是较难处理,存在问题或困惑的。从课堂教学角度:是处于教学中的重要位置的。  三、本学期研究内容  1、对教材的理解、对基础的掌握、对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案例研究。  2、课堂教学中发生意外情况处理的案例研究。  3、新课导入、课堂问答、范例演讲、课堂反馈、归纳小结等案例研究。  四、本学期课题研究方法和手段  1、文献法。通过专题辅导、培训学习、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习现代课堂教学有关理论,指导课题研究,为课题组成员夯实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了解教师对待数学课堂教学固有的方式,分析成因,寻求实验的突破口。  3、个案分析法。通过课题组教师结合自身和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264626662对其他教师数学课堂教学实例的反思分析,制定解决的方法,最终形成有效的反思途径和方法。  4、集优法。收集整理课题组数学教师及其他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片段反思的案例,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问题,形成优秀案例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范本。  5、经验总结法。在对反思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将课题研究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梳理,撰写有价值的专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让课题能够得以推广。  7.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包括阶段时间划分、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五、课题组主要成员以及在课题内的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  印永生 :负责课题的总设计;统筹课题的运作;把握课题研究方向;  课题组组长:  匡 艳: 研究课题的有关理论;组织课题的教研活动;编制课题的管理方案  课题组主要成员:  倪金玲:负责实验课题各阶段的计划、总结  张 红:负责实验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档  祝咏梅 卢 敏:负责低年级数学组相关子课题的研究  徐彩凤 丁荣国:负责中年级数学组相关子课题的研究  周 文 姚春霞:负责高年级数学组相关子课题的研究  六、本学期研究活动安排  3月份:  ①课题组制定相关计划、完成本学期课题阶段研究计划,个人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以及学生学习方式个案记录、课题研究的基础性资料  ②开展快乐数学课程超市活动(1-6年级)  ③本月的课题研讨课:陈敏 六年级 《百分数应用的复习》  ④组织学生参加“我是数学家”竞赛活动(3-6年级)  4月份:  ①各年段老师认真完成本月课堂研讨记录、教科研日记,并由各年段课题主要负责人收集整理  ②本月的课题研讨课 鄂友宏 五年级  5月份:  ①各年段老师认真完成本月课堂研讨记录、教科研日记,并由各年段课题主要负责人收集整理  ②本月的课题研讨课 四年级和三年级  6月份:  ①各年段老师认真完成本月课堂研讨记录、教科研日记,并由各年段课题主要负责人收集整理  ②本月的课题研讨课 一年级和二年级  ③各课题组成员认真完成本学期的个人研究总结,课题组完成本学期课题阶段性总结。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自己找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 一、教材内容分析研究 1.教材总体特色与修订建议研究 2.教材中内容设计与传统内容对比研究 3.教材中课堂活动、习题设计特色与分析研究 4. 教材的主题图的设计与功能研究 5.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研究 二、与新数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关于教师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2.自主、合作、探索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研究 3.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4.改善课堂活动与作业的研究 5.数与计算内容设计特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6.空间与图形内容设计特点与教学方法研究 7.实践活动设计特点与教学方法研究 8.统计与概率内容设计特点与教学方法研究 9.小学数学的教具和学具的研究 10.与新教材配套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课件研究 11、小学数学新授课有效教学时间的研究 12、低年级数学活动课的研究 13、加强小学生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实践与研7a64e59b9ee7ad9431333262346431究 14、加强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15、小学低段数学课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 1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 17、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18、培养学生良好数学作业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19、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20、多向互动式数学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21、“主题式”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探究 22、有效小学数学CAI课件设计、制作研究 23、利用CAI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4、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网络教学的实践研究 25、CAI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研究 26、低段数学课堂趣味化、情境化的实践研究 27小学数学学习中良好思维品质的成因分析与培养 28、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理念提升与操作困惑的对策研究 三、与教材相适应的评价方法研究 1.培养学生自评和自我反思能力的研究 2.在小学数学学科中评价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 3.关于评价数学学习中的兴趣、方法和习惯的研究 4.评价手段多元化的研究 5.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实验研究 6.数学测评内容与成绩记载方法的研究 7、新课程的呈现形式对促进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 8、新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 9、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式多样性的实践研究 10、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 11、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的研究 12、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研究 1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考试命题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1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方式与方法研究 15、小学生数学有效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方式研究 16、小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的评价方式研究 17、关于后进生的研究 18、数学生活化的研究 20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四、实施数学课程的管理研究 1.改善备课方式、教研方式的研究 2.通过使用新教材促进教师成长的研究 3.新课程标准的数学课堂评价研究 4.使用新教材的组织管理方法研究 五、关于教学资源的研究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学情境进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重组数学学习材料,凸现教学重点、难点的实践与思考 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细化重点,分化难点的实践与研究 4、数学教学主题化的实践研究 5、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正确定位的实践与思考 6、小学数学新课程主题图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 7、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的实践研究 8、对课本思考题的再思考 9、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10、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 11、小学数学学科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的研究 12、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人文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一、理论研究背景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1、合作学习的国际研究现状 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被广为应用,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现代的合作学习研究热潮。由此开始,为了突出合作学习的集体化、过程性特点,实现有意义的而非形式化的合作学习,西方的研究者与教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开发了小组成绩分享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小组调查法、合作辩论等多样化的实施策略,以及对于学术表现的双重评价、学习与合作技巧合计评分等评价方法。这些实施策略与评价方法随着合作学习在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的广泛开展而不断丰富、完善。2、合作学习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从浙江苏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二、我校前期研究概况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地追求。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表现在: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教学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复杂性和主体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若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不会成功的。因此,实验一经确定,我们便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学习教育杂志、报刊等有关合作学习及其相关的理论刊物,提高教师对这个研究课题的认识。然后再从中挑送几位精干的老师组成实验组。实验组的成员每两周参加一次理论学习、研讨活动。大家都形成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2、将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在校内展开实验班、对照班的实验教学,实验班实施动态分组教学。我校实验班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3、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前,课堂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板块的教学组织形式已在全校推开,教师们普遍认为小组学习活动促进了生与生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创设学生合作与交往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与交往的意识,有利于教与学的目标达成。如:两位实验老师上同一课例,进行对比实验。课后共同切磋、研究、取长补短,提高实验质量,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每次听课后组织评课时,先让上课的老师说课,然后实验组老师根据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评课活动,解决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直到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为止,并把自己的心得及时写下来,撰写成论文。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一)、合作学习理论1、杜威哲学理论。(1)学生应该是主动e68a847a686964616f31333332636362地学,在做中学习;(2)学习应该建立在内发动机的基础上;(3)知识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4)学习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联系;(5)教育应该包括学会和别人一起工作,学会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这种民主程序必不可少;(6)学习应该和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相联系,学习应该有助于改造世界。2、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1)小组相倚性:一个或者更多的小组成员的优异表现为整个小组赢得奖赏。(2)替代性强化:学生们不仅因为自己在学习上受到奖赏或者惩罚而提高学习动机,也因看到别人受到奖赏或惩罚而提高动机;共同学习,尤其是当学生们根据学习动机和过去的成绩而混合编组时,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向那些因努力而受到奖赏的优秀同学学习的机会。3、社会心理学与共同学习理论。约翰逊兄弟在其导师多伊奇的“互相依赖”理论基础上,提出共同学习的五个要素:(1)正相互依赖;(2)个人责任感;(3)面对面交互活动;(4)教授合作技巧;(5)检查小组交互活动。(二)、建构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可能的、可持续的和能负责任的教学可以提供激励学习和使学习变得轻松的环境,这种环境将使一种作为知识建构和再构以及获得认识和理解的(始终还须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变得容易一些。学习是每一个个体的,但是在社会关系中发生的、由内部世界来实现的建构和再构,这仅有很小部分能受“外部”推动而进行,完全不能在过程和结果上被控制。因此,对学习负有责任的是学习者本人。体现于认知上的建构主义学习观:(1)主动地对已获得知识进行建构和再构;(2)在许多的机会中和在依据新旧知识联系的不同过程中发生;(3)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4)包括深入内部的变化。(三)、信息交流理论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交流形式通常是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目前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后的“秧田式”座次编排班级的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则呈师生多向交往形式,而理想的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应是立体多层次多向交往,在这种师生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的普通一员,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平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四)、自控理论。 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需要。儿童有他基本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如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关心他人的需要、影响别人的需要、与别人分享的需要、合作的需要等等。正如波兰教育家雅•柯尔恰克所说:"儿童是感情的王子",他们的感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组学习同传统教学相比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五)、集体动力理论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必畏惧教师的权威,也不需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和紧张,同学问互勉、互助、互爱.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这种情感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成正相关,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是互相依赖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六)、课堂教学理论 课堂数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传统的班集体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为各自目标奋斗,同学间是竞争的、缺少互助、教师奖励也只是针对个别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但是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尽到自己责任,小组获得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目标。师生的单向交流发展成多向交流,奖励由过去主要对学生个人奖励发展为面向小组的合作性奖励,教师与学生间的权威关系,改变为学生自控为主,教师协助为辅,所以小组学习更好地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地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合作学习中也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解放了教师.教师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对学生个别辅导。 四、研究目标及意义1、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有得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又增进了同学友情。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是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人与人的相互交往。并且,在合作而非竞争中,学生的交往还会增进其理解别人的能力。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和角色扮演,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呈负相关,即增强角色扮演的社会交往,将降低儿童的自我中心程度。从而清除了学生惧怕交往心理,培养了社交能力,促进了合群性、利他性的发展。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对此发表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小组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小学生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课堂学习的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3、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认为:“为所有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 、“ 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内容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随着学生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合作、创新能力。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4.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让同组的几个优生帮助后进生,无论“教者”,还是“学者”的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其中教者会表现出自尊的提高和对其能力信心的增强,而学者表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动力的增强。因此它对学习成绩必然带来正面影响。特别是帮学对子的建立,可把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伸展到课外,弥补教师精力不足,时间不够的缺憾。可以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五、研究内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 21世纪的教育“四大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报告强调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的研究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人人参与,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做到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自己个性受到尊重,自己是数学学习中的主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同时培养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要在课堂上坚持两条基本原则——诚心诚意让学生做主人,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有机结合;在课堂上围绕三个发展重点——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参与表现、合作竞争、自我调控、实践创新。最终我们将构建“问题情境——出示尝试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释应用——拓展提高”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力争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六、研究方法1、文献信息法:根据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通过图书馆、报刊检索、网络检索等方面途径,搜集整理中外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的实验和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借鉴,保证课题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先导性。2、教育调查法:通过实地调研、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数据测量等方式,获得学生在实验前、中、后的各种差异数据,通过分析整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分析;3、观察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在自然状态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4、行动研究法。5、实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实验研究,并对整个实验过程加以主观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将对课题的实验措施、产生的实验现实和实验成果之间的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一、理论研究背景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332636431改革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1、合作学习的国际研究现状 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被广为应用,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现代的合作学习研究热潮。由此开始,为了突出合作学习的集体化、过程性特点,实现有意义的而非形式化的合作学习,西方的研究者与教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开发了小组成绩分享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小组调查法、合作辩论等多样化的实施策略,以及对于学术表现的双重评价、学习与合作技巧合计评分等评价方法。这些实施策略与评价方法随着合作学习在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的广泛开展而不断丰富、完善。2、合作学习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从浙江苏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二、我校前期研究概况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地追求。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表现在: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教学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复杂性和主体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若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不会成功的。因此,实验一经确定,我们便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学习教育杂志、报刊等有关合作学习及其相关的理论刊物,提高教师对这个研究课题的认识。然后再从中挑送几位精干的老师组成实验组。实验组的成员每两周参加一次理论学习、研讨活动。大家都形成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2、将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在校内展开实验班、对照班的实验教学,实验班实施动态分组教学。我校实验班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3、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前,课堂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板块的教学组织形式已在全校推开,教师们普遍认为小组学习活动促进了生与生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创设学生合作与交往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与交往的意识,有利于教与学的目标达成。如:两位实验老师上同一课例,进行对比实验。课后共同切磋、研究、取长补短,提高实验质量,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每次听课后组织评课时,先让上课的老师说课,然后实验组老师根据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评课活动,解决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直到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为止,并把自己的心得及时写下来,撰写成论文。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一)、合作学习理论1、杜威哲学理论。(1)学生应该是主动地学,在做中学习;(2)学习应该建立在内发动机的基础上;(3)知识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4)学习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联系;(5)教育应该包括学会和别人一起工作,学会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这种民主程序必不可少;(6)学习应该和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相联系,学习应该有助于改造世界。2、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1)小组相倚性:一个或者更多的小组成员的优异表现为整个小组赢得奖赏。(2)替代性强化:学生们不仅因为自己在学习上受到奖赏或者惩罚而提高学习动机,也因看到别人受到奖赏或惩罚而提高动机;共同学习,尤其是当学生们根据学习动机和过去的成绩而混合编组时,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向那些因努力而受到奖赏的优秀同学学习的机会。3、社会心理学与共同学习理论。约翰逊兄弟在其导师多伊奇的“互相依赖”理论基础上,提出共同学习的五个要素:(1)正相互依赖;(2)个人责任感;(3)面对面交互活动;(4)教授合作技巧;(5)检查小组交互活动。(二)、建构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可能的、可持续的和能负责任的教学可以提供激励学习和使学习变得轻松的环境,这种环境将使一种作为知识建构和再构以及获得认识和理解的(始终还须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变得容易一些。学习是每一个个体的,但是在社会关系中发生的、由内部世界来实现的建构和再构,这仅有很小部分能受“外部”推动而进行,完全不能在过程和结果上被控制。因此,对学习负有责任的是学习者本人。体现于认知上的建构主义学习观:(1)主动地对已获得知识进行建构和再构;(2)在许多的机会中和在依据新旧知识联系的不同过程中发生;(3)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4)包括深入内部的变化。(三)、信息交流理论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交流形式通常是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目前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后的“秧田式”座次编排班级的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则呈师生多向交往形式,而理想的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应是立体多层次多向交往,在这种师生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的普通一员,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平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四)、自控理论。 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需要。儿童有他基本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如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关心他人的需要、影响别人的需要、与别人分享的需要、合作的需要等等。正如波兰教育家雅•柯尔恰克所说:"儿童是感情的王子",他们的感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组学习同传统教学相比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五)、集体动力理论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必畏惧教师的权威,也不需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和紧张,同学问互勉、互助、互爱.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这种情感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成正相关,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是互相依赖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六)、课堂教学理论 课堂数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传统的班集体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为各自目标奋斗,同学间是竞争的、缺少互助、教师奖励也只是针对个别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但是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尽到自己责任,小组获得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目标。师生的单向交流发展成多向交流,奖励由过去主要对学生个人奖励发展为面向小组的合作性奖励,教师与学生间的权威关系,改变为学生自控为主,教师协助为辅,所以小组学习更好地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地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合作学习中也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解放了教师.教师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对学生个别辅导。 四、研究目标及意义1、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有得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又增进了同学友情。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是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人与人的相互交往。并且,在合作而非竞争中,学生的交往还会增进其理解别人的能力。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和角色扮演,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呈负相关,即增强角色扮演的社会交往,将降低儿童的自我中心程度。从而清除了学生惧怕交往心理,培养了社交能力,促进了合群性、利他性的发展。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对此发表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小组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小学生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课堂学习的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3、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认为:“为所有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 、“ 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内容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随着学生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合作、创新能力。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4.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让同组的几个优生帮助后进生,无论“教者”,还是“学者”的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其中教者会表现出自尊的提高和对其能力信心的增强,而学者表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动力的增强。因此它对学习成绩必然带来正面影响。特别是帮学对子的建立,可把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伸展到课外,弥补教师精力不足,时间不够的缺憾。可以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五、研究内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 21世纪的教育“四大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报告强调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的研究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人人参与,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做到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自己个性受到尊重,自己是数学学习中的主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同时培养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要在课堂上坚持两条基本原则——诚心诚意让学生做主人,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有机结合;在课堂上围绕三个发展重点——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参与表现、合作竞争、自我调控、实践创新。最终我们将构建“问题情境——出示尝试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释应用——拓展提高”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力争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六、研究方法1、文献信息法:根据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通过图书馆、报刊检索、网络检索等方面途径,搜集整理中外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的实验和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借鉴,保证课题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先导性。2、教育调查法:通过实地调研、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数据测量等方式,获得学生在实验前、中、后的各种差异数据,通过分析整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分析;3、观察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在自然状态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4、行动研究法。5、实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实验研究,并对整个实验过程加以主观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将对课题的实验措施、产生的实验现实和实验成果之间的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参考答案:感激每一个新的挑战,因为它会锻造你的意志和品格。——佚名

百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数学课堂是有兴趣的,那么,即使是在一般的数学课堂上,也能够让学生学到该学的知识,教学将会变得轻松。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不仅是能够在课堂上妙趣横生的讲者,更是能够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循循善诱者。在每一小节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小学生对每一堂数学课进行积极的参与,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乐此不彼、积极主动。要达到此种目的,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需要不断的更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不断的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的可以从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的数学情境和借助教学工具等方式来实现。一、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师生之间要以充分的交流为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提,现代的教育哲学改变了传统的“以师为尊”的权威式课堂。现代化的教育哲学是推崇人的自然性格,实施教育就是将人的潜力激发出来,在让小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熏陶的同时,也能够完善其人格。当前我国小学生在心理上呈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给我们的教育启示是:对数学教师的喜欢可以完全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在了解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后,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的变动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授课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从本质上尊重小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也能让学生产生同理心理,尊重老师。小学数学教师在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宽松的交流氛围,要选择适当的、合理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方法,学生才会主动、积极的与老师交流,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慢慢建立起来。二、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激情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都是7a64e4b893e5b19e31333365653936教师的授课为主,通过数学概念的传授和案例习题的讲解来让学生树立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这种课堂与机械化的填鸭式课堂异曲同工,小学生在这种课堂所扮演的是一个被动的吸收数学知识的角色。学生如果不觉得数学课堂是一个有趣的课堂,就很难从自己的内心去接纳或主动的去学习一门课程,这也就给小学的数学教师带来新的挑战,教学的效果会很差。要改变这一现状,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个环境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小学生的自我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要创设积极的数学教学情境就要求老师要有一个很好的引领,外表要端庄可亲,表情和仪态要自然风趣,言谈和眼神情切热情,从人际接触的角度将课堂氛围温暖化、人性化。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处的环境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和自由汲取的一个宽松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表达是有激励作用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用典型的案例、简洁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的集中在课堂上。三、适当借助数学教学工具,启发学生思维小学的数学教育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一个好玩的课堂,一个除了教材和黑板还有各种可以“玩”的工具的课堂。小学教育的课堂“教学工具”应该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既可以是课堂上常用的教具,也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者手工艺品,总之,能够在课堂被应用到的除了教材之外的其他“工具”都可以被称之为“教学工具”。教学工具的使用是起到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将死板的课堂知识概念动态化、操作化,这种动态化的教学知识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和“好动”的天性。借助一定的教学工具,让数学课在一种类似游戏的状态下完成,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在游戏的操作过程中去掌握数学的解题思路,在游戏结束后已经领悟了数学的思维。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工具可以是三角板、直尺等数学工具,也可以是折叠的纸飞机、纸盒等临时制作的手工艺品,在工具的选择和选用上并没有限制,只要是可以在数学课堂上用的都可以被称之为教学工具。